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楼起源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早茶的起源

  早茶,中国社交饮食习俗。早茶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苏扬州、泰州、盐城、里下河地区和广东。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食在广州,味在西关。

  苏式早茶

  扬州、泰州地区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苏式早茶,比较多的是豆制干丝和面点小食,比如馄饨,鱼汤面,干拌面,炒面等各种面条,以及蟹黄汤包,鲜肉笋包,干菜包等等。其实南方人也有很多面点,但是这些面点的做法,形制,味道,都和北方的面食区别很大。至于干丝,是由豆腐干切成的,先用刀将一块豆腐干均匀削成20片左右,再斜铺切成和火柴棒相当的细丝,然后倒进沸水里反复冲烫。当然,干丝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全得依赖调料来调和。酱油、水、糖、盐,调到浓淡适度,略带甜味和鲜味;撒上姜丝、香菜、胡萝卜丝、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烫干丝。


  粤式早茶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一种叫“二厘馆”也供同样的点心,区别在于价格和设备,茶楼的茶资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馆的茶资只需要二厘,相差甚远,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楼有些分等级,楼上比楼下的贵,因楼上有空调(或电风扇)而且地方较宽敞之故。既名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广东早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发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等),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副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而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三楼也有一副对联写道: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想来应是绝大部分广东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


万里茶道起源的神农氏、陆羽的故乡,你知道是哪儿吗?

  荆楚大地,人才辈出,文化灿烂,它不仅在我国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茶文化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广者和引领者。今天,我们就从茶入手,谈一谈湖北茶文化的辉煌。

  说到茶,一定离不开湖北。这里是万里茶道的发源地,是神农氏和陆羽的故乡,茶产量常年居全国前三,因此,湖北在我国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描述  

  先说说茶人。

  一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对茶友来说早已经烂熟于胸,这是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对茶的药效的描述,也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

  而因茶得救的神农氏,就是湖北人。据文献记载,湖北省随州一带是神农氏的诞生地,神农架、随州有他的多处传说性遗址,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就可发现,湖北是我国茶叶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图片描述  

  二是茶圣陆羽,他生于湖北天门,他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对我国茶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圣”,《茶经》也是湖北人为中国和世界的茶史奉献的一份精美礼物。

  三是茶使王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汉湖北兴山县人,昭君就生长在兴山县香溪河边,河的源头在神农架,源头一眼泉,陆羽称作天下第十四泉。昭君和蕃后,将茶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为茶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湖北不仅有以上数位著名的茶人,在各个朝代,湖北也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时,魏国的张揖《广雅》一书中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图片描述  

  晋朝时期刘琨为并州刺史作《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茶二斤,皆所需也,汝可信致之。”这是目前可见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唐朝时,湖北的恩施玉露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名茶,在日本的国家公园内,至今仍屹立着一块唐代的“玉露”石碑,记载的就是湖北恩施的玉露茶。

  明清时期,各类茶书纷纷面世。

  明代何彬然效仿陆羽《茶经》,著《茶约》一书,王启茂写成《茶铛》一书,清代瞿文灿写成《种茶炙焙法》,宗景藩写有《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有《劝农小识》、王庭桢的《树桑植茶说》、曹南英的《制茶条议》等,这些茶书的出现,对传播茶文化,提高茶叶生产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图片描述  

  武汉地处长江流域的腹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明实录》中记载:“楚府征税,茶商重困”,就能反映出明朝时,茶叶是楚地政府征税的重要商品,当时,武汉已经有了一大批做茶叶生意的商人。

  清代中期以后,汉口逐渐成为了茶叶对外贸易中心。

  1861年,汉口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同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市。

  “每逢茶节,江州衮衮,行贾济济,问起何事,莫不曰载茶,问其何往,莫不曰到汉口”,也就是说,只要看见来往的商人,没有不卖茶的,只要问是去哪儿的,没有不去汉口的。

  不光国内商贾往来穿梭,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人也来到汉口购买茶叶,汉口也成为了中俄万里茶道的源头,一时风光无限。

  1881年,汉口茶叶出口约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额的97.24%,当时汉口港也被叫做东方茶港,这是湖北茶叶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

图片描述  

  茶叶贸易的繁盛,自然刺激了武汉茶馆的诞生。

  明清时期,武汉三镇,茶馆遍布。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记载:“无数茶坊列市闤,早晨开店夜深关。据有关资料记载,1909年,武汉三镇茶馆达411家,到了1918年,仅汉口就有696家茶馆,1933年,武汉茶馆高达1373家,创下了历史记录。

  当时的茶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分为“清”“浑”两类。

  清茶馆主要是卖茶,也可以在此处遛鸟、下棋;浑茶馆除了卖茶,还有说书唱戏的,演皮影的,热闹非常。有的茶馆附近还有澡堂,喝一顿好茶后再去洗个澡,通身由内而外,爽快淋漓。

  解放后,民风淳朴,那时候遇见茶摊,不管主人是否在场,都可以端一杯茶喝掉,再主动放一分钱,没有谁是因为主人不在而偷偷溜掉的。

图片描述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汉人的喝茶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后,武汉出现了高档的茶馆——茶楼。这些茶楼装饰高雅,价钱也很贵,一杯普通的,甚至是劣质的茶起价30元,因此,当初去茶楼的多是谈生意的商界人士。

  90年代中期以后,茶楼越来越多,到了1995年时,武汉的各类茶馆茶楼多达5000余家。随着竞争的激烈,茶价也慢慢降了下来,10元8元也能喝杯茶,除了喝茶之外,更多的是喝各种各样的洋饮料,吃小点心,喝茶的意义也逐渐有别于传统。

图片描述  

  再后来,除了茶馆,茶楼,武汉又多了一种喝茶的方式,在桥口的茶叶一条街,街头品茶一条龙极受欢迎。

  每天晚上,这里游人如织,每个茶铺前摆几个方桌,茶叶很不错,而且价格低廉,无形中造成了一个露天的大茶场。

  其实,不管喝茶方式如何改变,茶,仍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湖北有那么多名茶,采花毛尖、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恩施富硒茶,有那么好吃的热干面,有那么美丽的黄鹤楼,以及绚烂到极致的武大樱花,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度过这段至暗时刻!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疫情消散,待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喝茶去!

来源:懂茶帝

乌蒙茶业茶楼举办了贵州省茶叶学会第十期“水沸茶香”茶会

2019 10 27 日下午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贵州乌蒙茶业茶楼举办了贵州省茶叶学会第十期“水沸茶香”茶会。本次茶会以“菊抱秋华,黄茶生香”为主题。参加茶会的人员主要有茶行业的专家、学会会员、培训的学员等20余人,通过对茶叶的品鉴促进学习和交流。

高级经济师、高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师王亚兰参加了本次茶会

霜降已至,时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昼短夜长,微凉的寒意伴随着秋色拂面而来,如果要为秋天选一个颜色,那一定是黄色。黄色是丰收的麦子,是不再灼人的暖阳,是枝头抱香的菊花,是将红未红的枫叶,还是今天茶桌上,带有独特风味、品质的黄茶。

茶会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省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刘晓霞给参加茶会的人员讲解黄茶的知识。

宋代苏辙(约公元 1094 年)在《观蜀茶五害》中写道:“园户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黄茶的记载。

     许次纾(1549-1604)在《茶疏》中云:“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移六安,然六安及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地。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业已焦枯。兼以造巨笥趁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辙变萎黄,供仅下食,奚堪品斗。”此中说六安的霍山大蜀山山脉,山中人不善制造茶叶,就用烹饪食品的器皿和薪柴焙炒,茶叶还没来得及出锅,就已经变得焦而干枯了,又制造巨大的竹器将茶叶趁热储存,虽然有绿枝紫笋但都变得萎软枯黄,只能当做下等品,不能拿来品饮和斗茶。这是说因加工不当把绿茶做黄了,至于今日所称具有“闷黄”工艺的黄茶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只猜测黄茶起源,可能受到绿茶的启示,杀青中或杀青后专设一道闷黄的工序,创造出一种较绿茶色香味不同的全新茶类。

品鉴一:黄大茶“知秋”黄大茶“知秋”,白露时节采于安顺茶叶果树场,原料主要为开面二叶和一芽三叶,经杀青→揉捻→初炒闷黄→二炒闷黄→三炒闷黄→烘至足干。成茶条索尚紧,色泽绿黄较润;汤色黄亮,花香显,滋味醇爽回甘,叶底黄软匀亮。品鉴二:黄大茶“九香彝皇”“九香彝皇”黄大茶产于四川乐山,选取四到五月连续晴天的一芽三四叶鲜叶为原料,干茶条索紧结,色泽黄润,汤色浅橙黄明亮,香气层次感强(一泡显茉莉花香,二泡显栀子花香,三泡栀子花香隐桂花香),滋味醇爽,齿颊留香,叶底黄软明亮。

茶会最后由省茶叶学会茶叶专家、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经济师王亚兰对茶会做总结发言。一期一会,就是说每一次相遇都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相逢,所以每一次相会都值得被珍之重之。 


本期茶会资料:黄茶简介与分类、贵州黄茶简介、黄茶国标、黄茶审评术语、茶文化知识点及茶诗赏析

感谢今天为我们相会提供场地的乌蒙茶业,感谢所有在茶会策划组织过程中付出的人们,感谢从各地赶来的参加茶会的茶友们,也感谢茶让我们相遇。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找到约7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