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虫名字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茶界这十大“奇葩”,你遇见过几种?

​​

吃法最奇葩—琴鱼茶 

琴鱼茶流传于皖南泾县,因用琴鱼制作而得名。在阳春三月柳绿桃红时,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桂皮、茴香、糖、盐等调料的沸水中,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


琴鱼茶随着沸水的冲泡,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绿雾。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在杯中摇摆游弋,如戏水、似遨游,可谓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琴鱼茶略带茶味,更有淡淡的腥味、咸味与鲜味,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茶汤饮后,可将鱼干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其肉嫩酥软、咸中带甜,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


混搭最奇葩—虫屎茶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湖南安化当地制作好的黑茶在存放过程中会招引许多安化特有的黑茶茶虫。当这些小虫吃完黑茶后,便留下比芝麻还小的粒状排泄物,也就是虫屎,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就变成了可以饮用的虫屎茶。广西除化香叶外还加糯米藤、野山楂等叶。

虫茶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可降暑消食,提神解渴,对痔疮及牙龈出血有一定疗效。


工艺最奇葩—辫子茶

 辫子茶是普洱茶的一种,这种茶是将束状的茶人工编成惟妙惟肖的麻花辫子。


辫子茶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保留在神秘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中的一种制茶工艺。它的制作需要精选百年以上茶龄的古茶树,用其上好的茶青,单独杀青、单独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特征。但因制茶工艺相当耗时耗力,逐渐淡出普洱茶的舞台了。


气味最奇葩—糯米香 

糯米香普洱茶,是在普洱茶中加入一种名为“糯米香”的天然植物而得。


“糯米香”生长于西双版纳地区,含有珍贵的天然芬芳物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其香味类似新鲜的糯米散发的清香,因此得名“糯米香”。其性质温和,清香,解渴,解毒,是西双版纳傣族常喝的天然饮料。


吃法最奇葩—油炸雀舌 

这里的“雀舌”是指黄山毛峰茶之上品雀舌。



将雀舌茶叶泡开沥干,放入油锅中炸炒并放入鸡蛋翻炒均匀,所制成品色泽金黄,细嚼之后倍感茶香浓郁。


外形最奇葩—千两茶

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清道光年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当时陕西茶商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黑茶运回陕西,就对黑茶包进行了改进:把重量100两的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随后,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慢慢地把茶叶重量增加到1000两。从而诞生了千两茶。千两茶的长约166厘米,周长约56-58厘米。

名字最奇葩—鸭屎香 

凤凰单丛依据香型分类有十多种,什么芝兰香啦,肉桂香啦,但最奇葩的莫过于鸭屎香。


鸭屎香”乃是土名,名虽不雅,而作为凤凰单枞的名种,可为“大俗即大雅”。据说是因为这茶太香了,乡里人评价这茶香气浓,韵味好,便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说是 “鸭屎香”。


粗细最奇葩—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是工夫红茶,简称“九曲红”。产自杭州西湖区周浦乡一带。九曲红梅为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更被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著名的弘一法师曾赋诗道:“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来赞美九曲红梅独特的梅花香。

谈到九曲红梅的奇葩之处,就在于它的干茶细若发丝,弯曲细紧如银钩互相勾在一起,恰似是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


原料最奇葩—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金寨、霍山境内,又因形似瓜子,而得此名。

都说茶树芽头是精华,可六安瓜片就是这么任性,芽头不要!在采摘过程中去掉了芽和梗,所以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单片叶子制成的茶。


绿茶讲“嫩”,就好比这个小鲜肉盛行的年代。六安瓜片倒好,非要炼就出一身“虎背熊腰”才公诸于众。


颜色最奇葩—雪茶

 在云南和西藏的雪山之巅,生长着一种神秘的“茶”。它只在高寒的山区生长,既不是茶树,也不能人工栽培,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雪茶”。雪茶出产于区内玉龙雪山、牦牛山、药山等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属地衣类茶科植物。


雪茶,其状如空心草芽,重量极轻,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此得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到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

张金牛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师的职业生涯中,我讨厌了酒桌上的应酬,开始设计了一个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乡长大,又喜欢传统文化。朋友们认为我很懂茶,我也装着很懂茶的样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装着装着我便入了戏,开始对茶着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个大学的茶学院探访和学习,以及拜访名师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着帐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悦。体会那一山一味的禅意,一村一情的茶风。有时也在山上扎营,清晨天蒙蒙亮之时,看地气升腾,鸟虫相伴,渐渐亦体会到杜甫“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让我慢慢悟出:世间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这似乎也印证了禅宗理念中关于我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此生有何为的悟道因缘。同时开始对茶有一种新的认知、体会和生活禅方式相结合的实践,也就有了现在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自我体验和推广。

为了让我的体悟能和现实生活禅相结合,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种美学生活方式,并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第一个叫“物哀”,第二个叫“风雅”,第三个叫“禅意”。其实这三个词也是我借用来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三个词虽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我心中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这三个词来向茶友们具体解释区分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是需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

第一种美学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总会有触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仪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感觉生活的优雅、有质感和有滋味,这就是所谓由“物”引发“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称之为“物哀”。能够引发内心感叹的情感的事物,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在这里都可以被称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在心中涌起一种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觉是感性的,体会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学会用口、眼、耳、鼻、身、意,去体会生活之美,从学茶的色、声、香、味、触、法开始,渐渐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为此,在我的茶生活实践当中,我设计了一个叫《衡门》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环境之美,给我带来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我把这方茶席作为我禅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当中能够有他相伴。

在华夏农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控制牛的过程中,有一种东西必不可少,这就是衡。门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门”这两个字,作为茶席的名称,当然,《诗经》中也有《陈风》的“衡门”,那是隐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为“衡门”设计了茶艺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仪轨。

第二种美学生活方式叫“风雅”,风雅是由“心”到“物”,与“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风雅既指国风及大雅、小雅,也指诗意人生。把愿望语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们,由内到外表达出来,包括音乐、绘画,只要是由“心”到“物”这个过程,我就叫它诗意人生。

为了能使“风雅”美学生活方式在茶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让诗意能够在茶席中表现,我又设计了《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同时我选择了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汉唐为代表;一是向内求,以两宋为代表配合两种自然现象:一是风,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点茶法,作为茶席的主要表达方式。

为了让《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的理念能够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创立了自由茶艺师的平台,每周的公开课让大家体会到跟茶息息相关的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才艺——花艺、香道、瓷器、摄影、手作、音乐、国学等。

从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经举办了300多场茶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有3000多人参加,10万多人关注的影响力。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场活动是重复的,活动虽围绕茶而展开,却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现在已陆续举办了祛湿茶会、艾灸茶会、谷雨茶会、瑜伽茶会、小满茶会、闻香茶会、紫陶茶会、止语茶会、景泰蓝体验茶会、压襟手作茶会、色空谷音乐茶会、国学五伦、茶道之美、亲子茶会等等。

第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禅意”,禅意是指“物”与“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禅意人生,其“物”和“心”是体用关系,由“物”到“心”,感动了心,然后心经过升华提炼又回到了“物”,此时“物”与“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宋代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也很好的表达了我所说的禅意人生。人活在世间,四季匆匆而过,或许留意,或许忽视,有时驻足欣赏一下,烦躁时,四季都有着可痛恨之处,四季之交替,可能时时影响人的心境,但人是无法改变四季的。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禅不必说,禅也不可说,我为禅意美学生活方式设计了《若无》茶席,若无,就是好像没有,那到底有没有呢?需要自己泡茶来体验。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欢用“若无”茶席。现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欢“若无”茶席,并常常结合茶山游的体验。

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词,与原本的词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以我目前水准,终究无法再造出三个词来表达我内心对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定义。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这三种生活方式之中,在实际茶生活中,这三种会有交叉组合,这三种生活方式也是对生活禅的一种践行。最终形成了我所开创的以茶知识普及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识茶、执器、品水、布席、衡门、两仪,还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体验为主的“无显茶游学”,以及以茶修为主的“衡门”、“若无”、“清月”、“长风”等等。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禅趣之中,再加上一壶茶的相伴,的确是惬意无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岭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载,心物相参半刻明。

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茶好在哪儿?

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茶好在哪儿?


有茶友觉得后期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六堡茶,喝了对身体不好。

小编不得不把《黄帝内经》和豆腐搬出来说一说了。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通嗅)腐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以外,还有一个最伟大的发明,那就是豆腐。

在古代,肉食性蛋白严重缺乏,豆子不但能补充蛋白,而且还补肾。可是豆子难消化,吃多了不消化,老放臭屁。怎么办?于是就发明了豆腐。为什么会叫豆腐,就是发酵的意思。这种发酵过的食物,无论是从中医或者西方的角度,都是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

除了豆腐,还有醪糟、酸奶、纳豆等等。

茶叶亦是如此。绿茶是不发酵茶,但利用自身的酶轻微发酵后就变成青茶(乌龙茶),深度发酵后为红茶,咱家的六堡茶,经过古法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后期利用微生物转化,属于黑茶,亦称为后发酵茶。

西方的概念中,常听到“酶”。吃东西,在口中消化,有唾液淀粉酶,食物到了小肠后,转化吸收也是靠着各种酶。那么从中医的角度,酶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肾精。肾乃先天之本,有养生习惯的人们都知道,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将身体内宝贵的肾精省着点用。消化食物都靠小肠里的酶,而人体的酶是肾精化成的,肾精是支撑人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发酵过的食物,不但容易消化,而且里面的酶节约我们的肾精,促进消化

古法六堡茶入肾经走督脉,祛湿调肠胃,茶叶经过古法罨、蒸、焗发酵工艺及后期微生物转化,茶气足,茶中的各类物质在发酵与微生物转化后,已成为人体非常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祛湿、扶振阳气。



听听中医怎么说(节选自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十九讲


回南天里的“长毛”与长虫是怎么回事?


六堡茶树,属灌木型中叶种,茶青的叶、梗中内含物质较多,其中多种糖类物质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中茶料、老茶婆料。后期经过古法罨、蒸、焗等发酵工艺制作,茶中的内含物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基础,使得微生物可以更快更好地繁殖。特别在频繁出现回南天的南方春季,是六堡茶一年当中转化最快的季节。因为温度升高湿度较大,满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六堡茶中的营养丰富,微生物繁殖迅猛,特别是含糖量高的六堡茶,如秋芙(香醇系列,中茶料)、韵醇系列(老茶婆料),灰青色的灰绿曲霉菌更是肉眼可见,导致许多茶友会误以为茶长霉了,熟不知在这段转化期过后,六堡茶的口感与收藏价值都将上升一个级别。

春季回南天时,正处于转化期的秋芙(香醇系列,中茶料)


另外,此时茶中还会迎来一些“朋友”——茶虫。

茶虫,以老茶或者甜度较高的六堡茶叶为主食,排出的粪便,俗称茶虫屎,亦称茶宝。因茶叶经其肠道消化,合成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所以旧时民间流传,茶虫屎可缓解小儿痢疾。

茶虫在春季时最为活跃,一是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茶虫的孵化速度较快,二是,南方春季常见回南天,温度高湿度大,适宜茶虫生长。

从未听说过茶虫屎的茶友们,以为茶长虫了,立马把茶扔掉,真是心疼啊!茶虫屎在市场上价格不菲,而且非常难得,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说到此处,再提一下在名字上与茶虫屎类似的虫屎茶。

茶虫屎与虫屎茶,名字差不多,但区别却是非常大。通俗点说,茶虫屎,是茶虫吃了茶叶排出来的粪便;而虫屎茶,则是化香夜蛾取食三叶海棠,食化香树,毛豹皮樟,苦藤茶,苦丁茶等植物排除的粪便。两者在口感、汤色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茶虫屎干茶:色泽棕黑,不匀称,伴有碎茶叶

茶虫屎茶汤:清澈透亮,有活性

茶虫屎 茶底

 茶虫较细小,肉眼难见,它偏爱陈年老茶婆,逐产茶宝

PK

虫屎茶干茶:色泽较黑,较匀称

虫屎茶茶汤:汤色沉闷

化香夜蛾以化香树叶为食物


找到约10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