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虫的意思

找到约8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遇茶喝茶

  那些年月,野长在乔木天年、灌丛杂生的山岭之中,只是遍野的山泉浇灌,不知茶味。在告别大山之前,别说水壶了,就是水杯那样的私产也没有,若是游荡在荒山野岭,口渴了就埋头进山溪里咕咚咕咚牛饮一番,想斯文一点则涮涮手,用手捧着喝,特别是夏天,清甜的泉水入喉入心,消乏解渴。习惯了野水,初饮家茶,自是失望。

  山里无人种茶,家中也无人喝茶。第一次喝茶是在茶馆里,朋友三娃夸赞的花茶第一口是苦,继续喝下去还多了涩味,不喝也罢。

  学会喝茶是在成都,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的事了。印象里成都的茶馆遍布街肆和公园,每到成都,朋友相见均聚在那里。初时仍旧拒斥喝茶,不想白水异味显著,难以下饮。“还是喝茶吧。”端着“三花”的朋友相劝。一品苦涩照旧的茶水,再尝自来水,还是盖住了异味的茶水顺喉。一来二去,终于可以尝出花茶的香味,算是学会了喝茶。不过平常时间并不喝茶,茶饮相伴是后来的事。

  工作以后慢慢知道了,关于茶,内涵庞杂。好茶之徒相互之间时有茶的比较叙谈,而一些来自长江尾的士人精于布道,耳濡目染之后知道了“茶”原来也是文化,像人一样高低贵贱分明,旧时的“三花”原来是三级花茶的意思,属于平民等级。至于绿茶、红茶,发酵、半发酵之类的知识也乱学了若干,据单位的行家说,绿茶采摘后直接加工,少了发酵的环节,最具原味的清香。身居北方的我对此感觉迟钝,因为早先缺少保鲜手段,绿茶往往受潮,之后冲泡出来色泽发红,除去花熏的香味,味道与红茶相近,只是口感不及红茶醇厚。

  及至随老首长出差浙江,才见识了“好茶”的品相。首长旧交系一方大吏,知道首长好茶,闲时就带我们去了西湖,先是参拜那几棵绿叶稀疏的正宗龙井茶树,后入近边的茶叶博物馆。馆长乃官吏好友,端出正宗龙井明前新茶,还坦言一年产量一两斤而已,告知要细细品尝。但见杯中双叶微开,棵棵直立,水清无尘,只是多了一点淡淡的绿色。首长直呼好茶,我不敢言语,内心则实不以为然,真的不知道好在何处。

  返京后转述行家在下的亲口感触,被告知就是那样。不是茶不好,是俺的口很差。平日里红茶、花茶、绿茶再加上普洱沱茶、砖茶乱喝一气,自是茶味之外,再也品不出优劣,以我这等粗口,好茶劣茶同时比较,或者才可以分出高下,说得俺心服口服。

  转折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办公室有老者,女婿在商业部专司茶叶评级检验工作,不时有明前嫩叶带来分享,两三年间,各地青绿好茶有增无减,后来干脆二两一包、三两一包的转赠于我,从春茶喝到秋茶。待到入冬,银针、毛尖断了顿,再端起等级差的,早先的涩味又开始入口。行家问知道好坏了吧?是,知道了。

  然而我还是愿意喝便宜一些的粗茶,虽然口感差些,但味浓、耐泡,不像龙芽、雀舌那样,第三杯就失了味道。这也是平民本位的想法,一来要自己泡茶,懒得来回洗杯换茶,二来茶叶价位涨势远超薪水,故而安分的念想亦可告慰自己,图个安居乐业无甚不好。不过这个只考虑自己的私念很快就出了问题。

  有小哥跑路各地农药厂,数年下来业务精熟,告知农药的厉害。“来福林算不了什么!”他说。据称咱们的药高效高毒,你看现在的韭菜饺子,多半人吃了都消化不了,出来甚至原形韭菜清晰,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农药高残留。用盐泡顶多去掉一点表皮的磷化物,农药还会扩散。茶农在明前采完新茶后就开始喷药,到秋后都是如此,所以喝茶必须是明前茶。小哥这么一说,给俺添了几分担忧,后来仔细想想,既然是高残留,土里更多,长在那里如何可以幸免呢?罢了,要不然买印度或者斯里兰卡种植的加工红茶成品好了。

  本来住在长江头很好,撒尿都有自豪感,没想到进城以后平添许多滋扰。转年回了趟山里,被告知山水不能乱喝,森林干旱,易染虫患,不时或有打药杀虫。正式完蛋。要是水都有问题,又喝老外的茶做什么!

  前阵子小哥相约喝茶,我对茶已有抵触。来吧,咱们喝铁观音。这个就少了农药残害么?我已经不抱“有机”的幻想。没想到话还没问出口,小哥就从壶中拣出茶树叶子小心地展开,一边仔细端详一边专业地说:“这个品相,一点残缺都没有,极品必须如此。不过要做到这点,只有靠我们的农药,要不然被虫叮咬,叶片有残缺就卖不出好价位了。”我寻思着他说过那么多农药的厉害,怎么一点担忧都没有呢?不管那么多了,安全起见,我打算喝矿泉水。

  小哥看出了我的心思,满不在乎地说:“这些年尝遍各种农药,早已和害虫一样有抵抗力了。不是夸张,哪个蔬菜没有农药?现在的家禽、海产谁知道里面有多少激素、抗生素?别想那么多了,你看看外面,雾霾比这些都厉害。我问过,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都没用,除非你戴防毒面具。”防毒面具我还真戴过,周身不透气,闷热异常,要是身体不好还真不成。“你不是学过佛吗?‘遇茶喝茶’你比我懂。来,喝茶。”小哥说。这样就会好么?“大家都去掉妄念就会好。你首先就必须不给自己添堵。”小哥坦然如故。农药是妄念?应该不是了。

  贪婪才是妄念。自己种的、养的不吃,以为交换回来的就安全?那些脑残的人都这样想,真是不可救药。不只是菜农,见到地方管事的我都告诉他们少点农药,但没有人听,不听我还是继续讲。“他们脑子里只剩下钱了,活生生的要钱不要命。”小哥如是说。

  本来喝茶可以是禅悟,可以是道,结果面目全非。

  泌尿科的专家说,尿是人体净化过滤的东西,比矿泉水还干净。但愿如此,我就给别人当过滤器好了。

  罢了,想多了也是徒劳,与其被那些图财的流氓残害,不如自己做流氓,自残还安心一些。

  心安即是归处,如此或许还可以延寿,抵抗到那些以为残害别人自己不受伤的脑残弱智互相残害死去,或者耗到他们清醒过来,把脑子里的水清理干净,净化被贪念污染了的灵魂,还俺一方净土。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杜学峰(安徽蚌埠)】

张金牛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茶生活中的三种美学观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师的职业生涯中,我讨厌了酒桌上的应酬,开始设计了一个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乡长大,又喜欢传统文化。朋友们认为我很懂茶,我也装着很懂茶的样子,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装着装着我便入了戏,开始对茶着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个大学的茶学院探访和学习,以及拜访名师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着帐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悦。体会那一山一味的禅意,一村一情的茶风。有时也在山上扎营,清晨天蒙蒙亮之时,看地气升腾,鸟虫相伴,渐渐亦体会到杜甫“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让我慢慢悟出:世间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这似乎也印证了禅宗理念中关于我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此生有何为的悟道因缘。同时开始对茶有一种新的认知、体会和生活禅方式相结合的实践,也就有了现在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自我体验和推广。

为了让我的体悟能和现实生活禅相结合,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种美学生活方式,并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名字:第一个叫“物哀”,第二个叫“风雅”,第三个叫“禅意”。其实这三个词也是我借用来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三个词虽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我心中的三种美学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这三个词来向茶友们具体解释区分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是需从物与心的关系出发。

第一种美学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总会有触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仪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感觉生活的优雅、有质感和有滋味,这就是所谓由“物”引发“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称之为“物哀”。能够引发内心感叹的情感的事物,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在这里都可以被称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在心中涌起一种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觉是感性的,体会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学会用口、眼、耳、鼻、身、意,去体会生活之美,从学茶的色、声、香、味、触、法开始,渐渐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为此,在我的茶生活实践当中,我设计了一个叫《衡门》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环境之美,给我带来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我把这方茶席作为我禅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当中能够有他相伴。

在华夏农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控制牛的过程中,有一种东西必不可少,这就是衡。门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门”这两个字,作为茶席的名称,当然,《诗经》中也有《陈风》的“衡门”,那是隐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为“衡门”设计了茶艺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仪轨。

第二种美学生活方式叫“风雅”,风雅是由“心”到“物”,与“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风雅既指国风及大雅、小雅,也指诗意人生。把愿望语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们,由内到外表达出来,包括音乐、绘画,只要是由“心”到“物”这个过程,我就叫它诗意人生。

为了能使“风雅”美学生活方式在茶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让诗意能够在茶席中表现,我又设计了《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同时我选择了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汉唐为代表;一是向内求,以两宋为代表配合两种自然现象:一是风,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点茶法,作为茶席的主要表达方式。

为了让《长风》和《清月》两个茶席的理念能够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创立了自由茶艺师的平台,每周的公开课让大家体会到跟茶息息相关的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大家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才艺——花艺、香道、瓷器、摄影、手作、音乐、国学等。

从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经举办了300多场茶文化公益活动,吸引了有3000多人参加,10万多人关注的影响力。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场活动是重复的,活动虽围绕茶而展开,却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现在已陆续举办了祛湿茶会、艾灸茶会、谷雨茶会、瑜伽茶会、小满茶会、闻香茶会、紫陶茶会、止语茶会、景泰蓝体验茶会、压襟手作茶会、色空谷音乐茶会、国学五伦、茶道之美、亲子茶会等等。

第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禅意”,禅意是指“物”与“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禅意人生,其“物”和“心”是体用关系,由“物”到“心”,感动了心,然后心经过升华提炼又回到了“物”,此时“物”与“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烟;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宋代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也很好的表达了我所说的禅意人生。人活在世间,四季匆匆而过,或许留意,或许忽视,有时驻足欣赏一下,烦躁时,四季都有着可痛恨之处,四季之交替,可能时时影响人的心境,但人是无法改变四季的。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禅不必说,禅也不可说,我为禅意美学生活方式设计了《若无》茶席,若无,就是好像没有,那到底有没有呢?需要自己泡茶来体验。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欢用“若无”茶席。现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欢“若无”茶席,并常常结合茶山游的体验。

物哀、风雅、禅意,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词,与原本的词的意思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以我目前水准,终究无法再造出三个词来表达我内心对这三种美学生活方式的定义。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这三种生活方式之中,在实际茶生活中,这三种会有交叉组合,这三种生活方式也是对生活禅的一种践行。最终形成了我所开创的以茶知识普及为主的“无显茶课堂六讲”——识茶、执器、品水、布席、衡门、两仪,还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体验为主的“无显茶游学”,以及以茶修为主的“衡门”、“若无”、“清月”、“长风”等等。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禅趣之中,再加上一壶茶的相伴,的确是惬意无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岭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载,心物相参半刻明。

对不起,你的新会陈皮已经“死了”

最近道听途说一件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话说一位来自北京的陈皮爱好者不远千里到了新会,在一个叫“新会陈皮交易中心”的地方相中了一箱放在标准仓的里面陈化了至少5年以上的新会陈皮。这位朋友的如意算盘是借着这波热度炒作一翻陈皮,于是掏了几十万埋单,并带了几两半斤样本兴高采烈地回去北京找行家们一起鉴赏。

那料他带着新会陈皮回到北京后,就当即被多位行家认为其购买的陈皮是”死皮“,即失去了陈化价值的陈皮。

定温定湿的陈皮标准仓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都会问“死陈皮”是什么玩意?是新概念吗?非也。

我一直强调,不管是否是新会陈皮,但凡是属于“陈皮”的,都应该是可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通过自身 物质的氧化来达到“陈化”的目的,并提高其自身的品质之物,才能够称之为“陈皮”。

这个道理跟某些白酒、普洱茶一样,随着时间的陈化,其品质会出现“质”的飞跃。

那么为什么白酒、生普洱茶、陈皮等可以通过时间的作用来改变其口感呢?其实,无论是酒还是茶,都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活化作用”来达到陈化、醇化的目的,而这些“活化”的物质,就是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有条件。

“量产”新会陈皮,大多需要进入风干房快速处理

导致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某些醇类、脂类甚至是菌落等等,这些物质有些喜光、有些厌氧、有些爱潮、有些欢暗,于是各种都有其各自的陈化门道,而这些好东西,往往需要通过时间的催化才能达到某些特定的口感,成为某些人口中的饕鬄美味。

而“死陈皮”就跟不能存放陈化的白酒、普洱茶一样,是“失活”的东西,即无论你放多久,怎么放,都不会再发生改变了。

我不懂酒,也不懂茶,除了用嘴巴品尝好坏,也说不出酒和茶的道理,所以还是回到新会陈皮上吧。

“死陈皮”,也是我发明的一个词汇,跟读者们在交流过程中,特别此前入手过“假陈皮”的朋友,都会发现自己陈化多年的陈皮依然原封不动,其表现为原有的味道不断地消淡,而煮泡的口感却毫无变化。

一般来说,新会陈皮的陈化是有“临界值”,按照这些年收藏的经验,新会陈皮在陈化6年到8年以后,其自身香味会经过陈化而转为“脂类”,并从“挥发油状”转化成“固体状”,紧缩在油胞内。

生晒皮的内囊质感比较丰富

因此很多朋友会说新会陈皮不是“越陈越香”?为什么香味放了几年还不如新买的?新会陈皮的越陈越香,不是只物理挥发上,而是在老皮在煮泡时的“茶汤”味道是香醇的,而不是自身的挥发。

所以新会陈皮的越陈越香,指的是口感,而不是挥发出来的味道。

我手上现存的就有1980年的新会陈皮,其色、香、味在外观上都不及5年陈皮,但一旦煮泡后,其出汤时间、挥发的香味、口感都不能同日而语。当然,能够品尝一口30年以上的老陈皮,也是老李的运气罢了。

但“死陈皮”,就不具备这样越陈越香的口感特征了。

活陈皮:内囊开裂,油胞渗出明显

那么什么是“死陈皮”呢?“死陈皮”就是柑皮在制作陈皮的过程中,早期进入烤箱快速风干,或者期间受潮被高温烘干处理,又或者被人为泡水染色后风干从而导致油胞破裂的陈皮。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油胞破裂”。

死陈皮:内囊结实,油胞干结

无论是不是新会陈皮,凡是柑橘的皮肤都有一点点的“细胞状”的油室,这些小小的油室,就是陈皮陈化过程中的“宝藏”。这些小小油室中各种苷类元素,通过氧化后慢慢转化为脂类醇类等挥发油,从而改变了原先果皮的苦涩口感,继而变得醇香。

橘子皮上一点点类似毛孔状的孔,就是柑橘皮的“油胞”

如果一旦这些油室被风干机或者烤箱破坏,那么陈皮就会变成“死皮”。

回到文章开始那个北京朋友购买的陈皮被认定为“死皮”,就是行家通过煮泡其陈皮后发现其陈皮的油胞成分已经所剩无几,喝不出醇香味,因而得出结论!

当然,作为仓储方的交易中心只承担着交易和存放的职能,并没有给北京朋友一个“交代”。而按照习惯,当陈皮的交易完成后,这位朋友也只能认栽了。

死陈皮:烤箱风干陈皮,没有陈化的价值和意义

我一直认为,陈皮的陈化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过程,一旦其中被破坏,那么陈皮的生命就不会继续延续下去。

这更是一个天人合一的过程。很多朋友在陈皮的过程中设置温度计、湿度计、加温加湿等等现代化设备,其实,自古传统无非是生晒而已。

生晒陈皮

跟其他地区陈皮炮制所用的“三蒸三晒”等操作不同,新会陈皮是“三藏”和“三晒”,其实“三”不是说明藏和晒的数字,而是“多次”的意思。

新会陈皮晒太阳,一是也可以杀灭陈皮上的霉菌、虫卵等,其次起到了“干燥”的作用,而太阳的照射还可以加热和激活油胞里面的有效成分(醇脂苷类等成分),让陈化过程加速。

一般来说,只存不晒的皮内囊,会因为陈化缓慢而没有明显的脱落,厚重的内囊也是陈皮的物质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特征,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厚重的陈皮一般没有薄皮陈皮的香味好!在外观上,没有翻晒的陈皮即使是同一批皮的皮色,也会有明显色差。这个色差不是同一个颜色的深浅,而是完全不一样的颜色呈现。

没有翻晒新会的陈皮,暗哑无光!

对于八年以上的老陈皮而言,只存不晒的老皮香味就只剩下浓浓药味,而特有的新会陈皮醇香不见了,这就是老李说的没有了“灵魂”香味的陈皮。

新会陈皮是不是每年都要翻晒多次?

对于陈皮的翻晒不能一概而论,主要看年份,不同年份的新会陈皮有不同的翻晒技巧。以陈化期为“3年”作为临界点,3年以上的柑皮,我们才能被称之为“陈皮”

3年以内的新会柑皮,需要视情况多次翻晒(6次左右),每年的立夏开始需要翻晒3天到一周,因为经过整个春天的湿气浸润,需要在盛夏的高温天气之前把陈皮的潮气去掉,以免在夏天发生蛀虫和烧皮。到了立秋和冬至之间,有需要翻晒2-3次,每次晒的程度,就是“硬而不脆”即可。

3到5年的新会陈皮,由于性状基本稳定,但果囊纤维还在,容易受潮,因此,翻晒次数可控制在每年2-3次。

5到8年的新会陈皮,因为其陈化期已过,果皮的性状已稳定,也无需在进行多次翻晒,一年只需在定期翻晒 1 次,甚至不晒都可以。

8到10 年以上的新会陈皮,由于性状十分稳定,内囊已经基本消耗掉,所以无须翻晒,直接封存即可,但仍需要定时检查陈皮的状况,注意霉变和蛀虫的情况即可。

10年以上的老皮,非必要就不用翻晒,因为这时候的陈皮硬而脆,容易导致陈皮的断裂,如果没有明显的陈皮发霉、虫蛀、变软等现象,就不用拿出来翻晒,如发生上述情况,则需要及时拿出来翻晒,晒1到2小时即可。

新会陈皮翻晒

老李认为,新会陈皮的“道地”出身,只是占了30%的先天优势,剩下的70%后天培养,即翻晒藏陈等陈化的环节,才是决定新会陈皮品质的关键所在!而学会了“晒”陈皮,就是陈出好陈皮的关键的一步。

——作者:李嘉图,资深媒体人,新会陈皮收藏爱好以及研究。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