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产业示范项目

找到约2,10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紫阳县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观光,不变的紫阳茶香

紫阳

西安向南,越秦岭约190公里。汉水之畔,秦巴之间,有一座美丽的小城——紫阳。

紫阳县傍依巴山北麓,矗立汉水中游,得山水之灵秀。四季分明,云蒸霞蔚,风景如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被称为“中国硒谷”。处于北纬32°的紫阳,是公认的全球同纬度地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紫阳以“富硒茶”而闻名。其植茶史,可追溯至古巴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西汉时便已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被列为贡品,明清时期为中国十大名茶,现在是中国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天然富硒茶产品。

位于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木鱼包,有一片面积120亩的富硒茶园。它是紫阳县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也是当地最大的富硒茶密植观光茶园。在半山半水半亩地的紫阳,成片的茶园尤其罕见,这片茶园历经建国后中共西北局、下乡知青、紫阳县人民政府等几代人建设和奋斗,才成就了今天的模样。

迄今为止,这片茶园成为了外地游客了解紫阳富硒茶的历史文化、茶歌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窗口,担任了紫阳县农旅融合,脱贫攻坚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以纽带和桥梁作用链接了来自全国的众多政务、商务和民间的考察、交流及观光者。

清嘉庆年间,兴安知州叶世倬有诗云:“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每年三月。春天,如期而至。紫阳茶,亦应季而出。此时分布于紫阳县的17个镇,24万亩的紫阳茶,开始在秦巴山水间,吐露出绒毫毕现,肥嫩新绿的叶芽。

每年此时,紫阳县都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左右,在紫阳县富硒观光茶园基地举办盛大的紫阳开茶季活动。活动期间,不仅有民歌演唱、情景剧表演、更有采茶竞赛、手工做茶演绎。人流攒动,秩序井然,交流活跃,盛况空前。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开茶节创新性地进行了互联网云直播活动,首次以政府文旅资源助推紫阳富硒茶搭上了流量经济的快车,掀起了消费紫阳富硒茶和欣赏紫阳茶歌文化的热潮。

2017年,在紫阳县成立国有独资的紫阳县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紫文旅)以来,紫阳县茶旅资源得到了空前整合,并积极从市场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为紫阳茶旅发展夯实基础。

2018年,紫文旅和紫阳半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成国有控股的紫阳半亩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半亩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以半亩地起认领的订单农业方式,面向广大企业客户销售茶园的冠名权,茶旅体验权和茶叶定制权。这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颖方式被命名为“半亩茶园”模式,它打破了紫阳富硒茶单一营销的惯性,助推线下流量回归到茶园,通过到地体验紫阳富硒茶生长环境中的云雾、鸟鸣、民歌、美食、手工做茶等环节,以茶旅感知替代片面的营销说教,引发了市场对于紫阳富硒茶的全新关注。

当前已有中国建设银行、今日头条、陕旅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认领了“半亩茶园”。其中中国建设银行与紫阳半亩农旅在扶贫攻坚领域持续展开深度富硒茶营销合作,2018年发动“半亩茶园扶贫认领计划”,认领茶园共计150余亩;2019年发动“一棵茶树流量扶贫项目”截止到2021年3月6日,累积有18584棵茶树被爱心人士认领。认领基地内的贫困茶农,因此获得了土地流转、管护茶园和扶贫项目分工等收入,赋能他们摆脱贫困,共奔小康。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发挥紫阳县茶旅核心资源的引擎和示范作用。紫阳县很早就以紫阳县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为中心,自上向下延伸,将木鱼包整座茶山纳入茶旅提升改造规划建设当中。

2016年前,实施了茶山移民搬迁和茶山观景栈台建设。2019年,从县城沿223乡道至茶山的高等级观光公路正式完工。2020年底,紫文旅就景观栈道,茶山游客接待中心,观江茶室等关键节点展开施工,紫阳茶旅配套和接待设施空前完善,对迎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的乡村休闲游观光者提供了充足的体验和游憩空间。

旅游体验链,不外乎食、住、行、游、购、娱。首当其冲,食为体验的核心和兜底印象环节。所有游客对目的地的回味和印象,都建立在美好的饮食体验之上。饮食塑造出目的地独特的体验DNA,和观光者的这种关系一旦建立,便始终难以磨灭。

紫阳县在茶旅开发中的饮食元素运用,不牵强附会,而是采取“循神凝意”的方式,注重和紫阳地域美食乃至潮流美食进行组合,推陈出新。

就像江苏镇江饮食爱配醋的道理,紫阳美食爱配茶。紫阳茶独特的栗韵鲜香,不仅为紫阳人喜爱,也是半个世纪以来遍及方圆数百里,周边数十县人们茶余饭后的舌尖回味。只是,如果你来到紫阳,在品尝完紫阳渣辣子、油糍、紫阳三转弯等美食,尤其是紫阳蒸盆子之后,一杯富硒茶端在手心,会了却你对余味缺憾的疑虑。

人生有百味,百味各不同。在紫阳地域美食叱咤风云之后,2021年紫阳茶组合潮流美食的创意点燃了新锐流量的关注。“面包与茶”伴随着木鱼包茶山建设的节奏,将在游客接待中心这个重要的茶旅窗口,隆重登上紫阳茶旅体验的年度封面。

将面包与茶结合在一起,是紫阳富硒茶推崇“3000年茶史”“贡茶”等历史主义标签之后,首次贴上了“面包香味”的当代主义标签。

毕竟面包的气味分子拥有比茶的气味分子更长的传播路线,但在面包的香味后,紫阳茶的味才是整座茶山引以为傲的关键。

当人们循着这样的气息来到这群山环绕,海拔500米的木鱼包山顶时,这座外形简洁,内里潮流的环境里,陈列着整齐的面包和全新包装的紫阳富硒茶,就会瞬间将人们拉近真实生活的怀抱。甚至可以点一份现烤的面包和2021新上的紫阳富硒茶,和好友在春日的暖阳当中,从观景栈台瞭望远方的渚河、山谷,也从面包和紫阳新茶的回味中,重新打开走读紫阳的美好初心。

从2021年开始,面包不仅参与茶山的味觉体验,更会在制茶手工体验后加入面包烘焙体验,也会在“村口沙龙”“半亩村讲”或者“绿茶科学课”的间隙,将新研发的面包与紫阳富硒茶的CP,介绍给更多的人。我们知道,紫阳富硒茶的这一口“栗韵鲜香”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表达,对于潮流的拥抱。

在2021这个时间变更线之下,时代依然如高速发展。理念和技术正在搭积木似的不断解构又重构着世界,直到进化成下一代稳定的形态。在这场变化中,拿可乐瓶的端起了保温杯,端起保温杯的拿起了紫砂壶,中年人、年轻人,生活习性、消费态度都在发生深度改变。

为此,我们要做更多的工作,写更多的故事,扩大紫阳茶旅基本盘的接受面和接受度,在流量竞争激烈的下半场,用这座茶山,这座茶园为紫阳再亮一束光,我们希望无论是遥远的,邻近的,到过紫阳的,没有到过紫阳的都来感受一下。

2021年我们期待,紫阳营梁村木鱼包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因国家坚定的扶贫和振兴意志,因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而再次以崭新的茶旅配套和面貌成为紫阳富硒茶产业进步的助推器和发声器。

未来,每一个紫阳文旅人,都会继续将整个村庄、整座茶山、整个紫阳都装进脑海反复思考,致以它最美好的祝福,给它最美丽的想象,呈现她最美的一面!

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浙江开化:池淮镇做强茶产业,扶贫创新路

为积极响应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召,近年来,池淮镇全面开展各项扶贫举措,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道路,各行政村因地制宜,通过不断的实践,开展了中蜂养殖、经济作物栽培、来料加工等多个产业扶贫项目,走出一条又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现推出池淮镇产业扶贫合集,将部分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介绍给大家。今天让我们走进滩头村,闻一闻茶香,品一品茶甘!

滩头村概况

滩头村位于池淮镇北部,地处“十里干滩”源头,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效益低,但却非常适宜茶类作物的生长。滩头村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趁着全县发展龙顶茗茶的东风,发动全村村民种植茶叶至今已有20余年。这几十年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协助下,在村干部的积极谋划下,滩头村成功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大举措助增收

特别是2020年以来,池淮镇引进了以浙江成峰茶业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十里金滩.万亩茶香”茶产业示范项目,滩头村也以此为契机,转变茶产业发展思路,以“农户种茶+经纪人采茶+大户制茶+龙头企业跑销售”的全链条模式,坚持市场导向,以销带产。据统计,现有茶叶基地800余亩,茶叶加工厂10余处,滩头村茶产业推进低收入农户“三”增收,带动全民致富。

源头增收

鼓励有能力的农户按照主体要求和标准种植龙井43、乌牛早等市场主流茶叶品种,以此来提高茶叶的亩产收益,做到源头增收。

就业增收

围绕日常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设立多个常年用工岗位和临时用工岗位,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就业,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

保障增收

针对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通过“主体+村委会+农户”的土地流转办法整合土地区块,盘活闲置资源,并逐步探索开展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低收入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探索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扶贫成果暖人心

目前,滩头村共计200余户500余人参与茶产业,现有茶叶基地800余亩,10个茶叶加工厂,光茶叶这一块,户均增收10000余元,其中低收入农户有10户28人,户均能增收8000余元,茶产业逐渐成为全村百姓的“心头宝”。滩头村将继续做好茶产业,助力扶贫拔穷根!

原标题:池淮镇产业扶贫新路子① || 滩头村:做强茶产业,助力扶贫拔穷根

来源:九醉池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建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发展规划

福建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丘陵起伏,生物多样,是种植茶树的适宜区。福建产茶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名茶荟萃,产制乌龙茶(青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除绿茶外,均为福建首创。福建在近现代茶叶科技、教育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

茶产业是福建的特色优势产业,是福建的一张名片,是广大茶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名副其实的民生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福建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品质、打响品牌为重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茶园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倡导茶园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茶庄园建设,实现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率先在全国突破千亿大关。目前,全省有茶叶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67家,中国驰名商标34个,产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文章对福建省茶产业“十三五”进行了回顾并对“十四五”进行展望。

01

“十三五”福建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福建茶业依法兴茶、科学发展,依据《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秉承生态发展的理念,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实现茶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茶园面积情况如图1所示,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20.77万公顷,2020年茶园面积22.93万公顷,年平均增长2.08%,以低速缓慢增长,不盲目扩张,以减轻生态承受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和谐。

▲ 新坦洋集团公司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茶叶产量情况如图2所示,茶叶产量从2015年的35.63万吨,发展到2020年的46.14万吨,以年均5.9%速度增长,从而实现茶园面积调控下,产量稳步增长。

2020年茶园面积与2015年相比略增2.16万公顷,毛茶产量和产值分别较2015年增加10.51万吨、35亿元,2020年全省毛茶产值25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300亿元。“十三五”期间福建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主要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

“十三五”期间福建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主要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

1、生态平衡,强化管控修复

福建是老茶区,在发展过程中,局部地区也有出现过度开垦茶园,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的现象。因此,对于不宜种茶的陡坡地提倡退茶还林或留茶成林,对田地茶园鼓励退茶还粮或还菜,使茶园用地更趋合理化,强化茶园生态修复与培育。

福建省加强茶园生态建设,以实施现代茶产业项目为依托,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在重点产茶县市相对连片的茶园基本实现茶园道路硬化,做到雨天上山路不滑,晴雨畅通;茶园生态修复,通过种树、留草等方式美化园貌,起到防风、调节茶园小气候、涵养水源等作用;完善茶园给排水系统,实现茶园保土、保肥、保水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目前全省生态茶园面积达2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7.2%。

2、强化生物基础,保护利用种质资源

福建省是茶树品种资源大省,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在积极推进茶树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组织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普查,建立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点、区、圃,根据《福建省种子保护条例》和《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划定区域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名义进行挂牌保护。

每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在全省建设10个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点(资源圃),用于支持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重点开展道路、沟渠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茶树种质与生长环境共同保护的理念,保护好资源及其生长的环境。目前全省已建立茶树优异种资源保护点63个,资源圃3个,完善了种质资源保护档案和资料等。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福安甘棠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并于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出圃的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早春毫等茶树良种苗木5亿多株,为国家中西部发展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突出特色,发挥多茶类优势

福建茶叶以“茶类多、有特色”著称,秉承传统茶叶生产技艺,生产多茶类特色产品,以优势茶类拓展销售,活跃市场,抢占先机。

“十三五”期间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力产品,组织优势产区加强生产,开拓市场,使福建保持多茶类发展的优势,确保茶产业始终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

4、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开展茶产品、茶机械、茶科技等研究与创新,鼓励支持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科技研发创新,对创新型农机装备实行“54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列入补贴第1年给予50%补贴,第2年给予40%补贴,第3年以后给予30%补贴),助力茶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现代茶业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实施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项目1000个,扶持300家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有力促进福建省茶叶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加工业转变。

福建省2017年启动现代茶产业智慧园建设试点工作,茶业智慧园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及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茶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机融合,使生产、加工、管理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升茶叶产业链的精准、高效与安全。

▲安溪桃源有机茶场

目前全省试点建成10家,在茶叶全产业链领域开展数字化工作,打造智慧化的茶产业示范样板,推进茶业智慧化建设。

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坚持“请进来,走下去”相结合,通过举办专场报告会,推介最新科技成果和模式,组建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等,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推动茶叶科技成果快速精准转化应用,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5、绿色发展,提升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福建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管控。省政府出台《关于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文,提出多种举措,推动茶产业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通过任务到县、措施到位、技术到园、责任到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茶。

组织茶叶龙头企业代表签名宣读《茶产业绿色发展宣言》,得到了3500多家茶叶企业、合作社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通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在茶园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学农药,推动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示范茶园建设,面积达10万公顷。

依托省级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严格投入品监管,推动落实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制度,严格执行茶树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

持续组织开展茶叶农残超标专项整治行动,实行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两检合一”,开展“检打联动”,严厉打击茶园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

▲ 福建安溪茶园

“十三五”期间福建茶叶抽检合格率都在99.5%以上,福建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公信力得到不断提升。

6、创新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了一批设施装备先进、服务能力强的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的新型服务组织,为茶企茶农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总结了“四统五良”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控、统一用肥管理、统一机械作业,实现良种、良园、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的生产加工管理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了福建省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组建茶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龙头企业+联合体+农户”等模式,建立联合体带农户,企业、联合体、农户利益紧密联结的关系,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工,实现茶农分享茶产业链增值收益。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对茶叶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注重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抵押范围,缓解茶企融资担保难题,推出“茶贷通”“茶企贷”“白茶宝”“福茶宝”等20多个产品。

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助力茶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7、项目带动,促进三产融合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全面推进福建茶产业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间开展了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茶产业集群、茶业智慧园、茶产业园等项目。

每年投入的项目资金均超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达8.5亿元。如武夷岩茶产业集群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按照“绿色引领、品牌支撑、龙头带动、三产融合、集聚发展”的总体思路,在项目县建设绿色高效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引进茶叶机械设备和生产线,开展茶文化展示、休闲体验、交易平台、仓储物流建设及品牌宣传推介,强化标准规划、茶叶保险、服务平台等社会化服务。

围绕基地建设、质量管理、产品追溯、品牌提升、文化弘扬等方面内容,扶持建设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庄园60多个。制定并发布了福建省地方标准《茶庄园建设指南》(DB35/T 1857—2019),指导茶庄园建设,提升标准化水平,推动茶叶企业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综合功能发展。

▲ 安溪桃源茶庄园

设计、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其茶与茶文化知识,共同讲好福建茶故事,“以旅兴茶,以茶促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8、宣传推介,打造知名品牌

福建省紧紧围绕品牌茶业发展目标,实施以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企业自主品牌为主体的茶叶品牌战略。

在国内外开展“清新福建 多彩闽茶”“闽茶海丝行”“闽茶中国行”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着力提升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坦洋工夫、政和白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组织茶叶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香港国际茶展等重要茶叶展会。

制作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坦洋工夫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重点龙头企业的宣传片,通过东南卫视和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寿宁高山茶、政和白茶形象宣传片。通过“县长带你买好货”“闽茶行天下网红直播带货”“福茶直播带货季”等活动,持续扩大品牌宣传。

“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福鼎白茶”被评为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有97个茶叶产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积极发展壮大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力。八马铁观音、武夷星、品品香白茶、华祥苑、曦瓜大红袍等17个龙头茶企品牌入选“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品牌影响力,打造出一批知名企业品牌。

▲ 华祥苑茶庄园

9、闽台交流,闽茶香飘海外

闽台茶业合作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学术交流、台农来闽投资兴业等。两岸专家、台农共同参与制定了《台式乌龙茶茶树品种》等四个国家和省地方标准,实现两岸“行业标准共通”。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有台企76家,台农6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茶企23家,高山茶基地48个,是台胞个体工商户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为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扩大闽茶对外贸易,2016年以来,福建省组织重点茶叶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闽茶海丝行”经贸活动,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城市设立茶叶营销和推广中心、品牌专卖店、茶艺馆等,提升闽茶和闽茶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4年共在欧洲、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19场闽茶专场推介会、设立12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充分利用“闽茶推广中心”这一平台,设立茶艺、茶文化课程,以茶为载体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普及。福建名茶还多次亮相“茶叙外交”,提高了“多彩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2

“十四五”福建茶产业发展展望

“十四五”期间,福建茶产业将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以稳定面积、优美生态,提升品质、提高效益,发展人工智能、智慧茶业,建设平台市场、促进交易繁盛,优化生产组织、培育企业品牌,做强做大龙头、促进茶企上市等为着力点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挥种质优势,保护利用并重

以长期实施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筛选、审定(认定、鉴定)以及示范推广力度。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优异、丰富”的优势,持续扩大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等高香茶树新品种在全省的种植推广,同时开展高优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加工技术创新、功能性成分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保护性开发、利用中保护”目标。

▲ 武夷山马头岩

2、稳定茶园面积,建设生态茶园

福建省将继续遵循“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24.67万公顷左右,在稳定面积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美化茶园生态环境和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产,确保茶青质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通过示范带动,持续扩大全省建设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生产示范茶园基地面积,通过“点上示范,面上倡导”,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行动深入开展。

3、加大科技推广,提升产业效益

广泛应用推广茶园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增强防控效果;推广茶园土壤环境改良优化技术,通过在茶园间作特选绿肥植物,提高土壤肥力,优化微生物区系,培育健康土壤;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实施“以虫治虫”等生态平衡综合防控技术,建立茶园动植物生态平衡系统。研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茶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

4、深化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大型企业积极参与茶产业链延伸产品的开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式茶饮料、袋泡茶等产品和器具、包装,提升产品档次;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叶功能性成分,加大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化品开发,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支持茶叶电商、云平台发展,拓展茶贸易空间,鼓励跨境贸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福建茶叶产业,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5、加快数字化建设,助力产业升级

建立全国性的茶叶交易中心或平台。探索在福州或武夷山建立全国性的茶叶交易所,充分发挥交易所在茶叶定价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综合运用5G技术、区块链技术,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可视化、物联网、卫星遥感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智慧园建设,实现实时自动采集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事活动等相关数据,并实时上传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和农资监管信息平台,提升茶产业管控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6、创新业态发展,推动三产融合

以《茶庄园建设指南》为指导,项目示范带动为引领,继续推动茶庄园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建设100家现代茶庄园。积极探索完善茶叶低温气象指数等保险机制;推动以茶旅、游学、研修等为内容的涉茶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促进“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使产业在更广阔的范围中实现融合;推动福建茶叶三产协调、融合、高质量发展。

7、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市场占比

积极培育扶持企业品牌,打造龙头企业优势品牌,通过现场推介、媒体传播、线下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现福建茶叶种类多、质量好、品质优的特质,塑造福建茶是健康茶、安全茶、放心茶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闽茶海丝行”活动,继续组织茶叶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闽茶,大力推动闽茶知名企业品牌落地,支持在境外设立闽茶品牌旗舰店等,打造闽茶外销的“桥头堡”,通过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拓展国内外市场。

8、加强人才培育,提高技能水平

持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闽茶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开展系列茶叶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培训,以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产业园等项目为抓手,通过讲座、观摩、研修、斗茶赛等多种形式,针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茶叶技能人才,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有力度、有梯度”,十四五末将开展万人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福建省涉茶人员技能水平。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8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