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草木茶

找到约2,001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草木茶产品

龙润

草木间

熟茶 2014年

茶之间

(《吃茶去》杂志)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中。人若能经常与草木为伍,朝夕相处,那该多好哇!我的名字里不仅有木,而且是一双,黄也可看成草字头,加上我这人,就与茶融为一体,与茶有了瓜葛,与茶相依为命,与茶扯上了葛麻藤亲戚。

从老屋的左边上坎,再左行几百米,就是一个不大的茶园。说茶园是里面有几十蔸茶树,余皆为杉树、腊梅、白杨、青檀、棕榈及荆棘藤蔓。正因为无人管理,就是共有,谁都可以是主人,先下手为强,后来者也可分一勺羹。一年秋天,供销社收购茶籽,我独自一人在茶树下待了半天。叶片已经老了,深绿如墨,只有顶端稍稍掐的动,不施粉黛,不着铅华,清雅脱俗,隔绝红尘,其身独善。茶籽黑如墨疙瘩,亮如童睛,不时掉下一滴露珠在嘴边,咂叭咂叭,隐隐有一丝半缕的茶味儿。有茶树相伴,那种静仿佛到了骨髓,入了心田,自己的脉搏和心跳都能听见。那种凉意,清清爽爽,所有的毛孔都喜悦,所有的皮肤都受活。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就该是茶字的一部分,离了我仅剩草木,茶就不成其为茶了。不能太上,也不要太下,茶之间最好。

在收获半篮茶籽的同时,还采摘了半斤水叶子秋茶,叫母亲当即炒熟焙干,在老屋的一棵柑子树下,一个人沏了一壶,真正的大脚片,像赤脚大仙,边喝边左顾右盼,胡思乱想。我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地,就觉得这茶神通广大着呢,上接云天,下接地气,我只不过是中间的一个节点。这个时候就是醉汉,口出狂言:草鞋垭的草就是天,草鞋垭的木就是地,山水之中,天地之间,唯吾独尊!哈哈,自己终于了不起了一回,不仅要谢天谢地,还能谈天说地,更要顶天立地。人不能太狂,一狂准没有好事,在铺了稻草的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也就从这时起,我懂得人应向茶学习,知道敬畏一些植物。

后来读了一些书,长了一些见识,知道茶不仅能因人而异,还能因境而异,就像一句歌词唱的那样,“照到哪里哪里亮”。

友情三分,二分机缘,佐一个泥壶,撮上等好茶、净水,加上安详、雅乐、笑语、旧谊,茶之真味和盘托出,原形毕露。禅字左边是示,右边为单,表示一个人喝茶就能喝出禅意。所谓禅茶一味,就是一个人喝有味,两个人喝有劲,三个人喝有慧。这慧就是慧根,慧眼,慧心。还有,三人喝,我又可为“之间”也。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放在最末一位,但在我的老家,见了客人第一句话就是“进屋喝茶”。这就是说,茶是见面礼,茶是友情水,茶是第一要务,是上了档次拿得出手的雅货。

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每天有茶喝,俗念就会少一些。若能遇上故友新知,饭后沏上一壶茶,大家喝得尽情,谈得尽兴,悠悠茶香,绵绵往事,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中得到某种慰藉,就是享了天福,得到了大自在。

壶水,一碗茶,看似简单,实际后味无穷。独坐窗前,静静思考,不知不觉间茶杯见了底,舌尖留香,味蕾绽开,似乎这茶没在胃里,而是被大脑吸收,转为灵性的升华,于是文思泉涌,梦笔生花。

在我看来,酒是热烈的,豪迈的,酒壮英雄胆,越喝越让人热血沸腾。咖啡是深沉的,理性的,越喝人越清醒,越喝人越彬彬有礼。而茶则是灵性的,清远的,淡泊的,内敛的,越喝人就越有魏晋之风、清峻之气。

粗茶淡饭,幸福无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人生的滋味,如同饮茶,时间长了才能领悟个中真味。人会变老,心会变态,世界会变得难以捉摸,唯有这“茶”不变,正如欧阳修所言:“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在茶之间,如同在山水之间,古人有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一说,可见只要居中,就能持久,就会有所修为。茶是有生命的液体,是有感情的饮品,是有故事的朋友。一匹茶叶藏世界,半壶香茗悟人生。

看山,要先察其势。观水,必先睹其气。品茶,得先闻其香。

茶事成旧谊,只有香如故。

清净能无为,雅量可齐观。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黄开林(陕西岚皋)】

一杯茶的禅意

光洁而滢润的茶杯,是景德镇的瓷器,散在杯底的一撮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向着杯壁飘散,随着氲氤的水气逸起,一杯无华的水里,开始漾起婺源绿茶的春韵。这个时候,茶芽在杯中是舒展的,嫩绿、轻盈而灵动,仿佛一朵花在打开花蕊……在安静的期待中,我总欢喜把茶杯的杯盖留少许缝隙,让绿茶的清香从杯沿飘逸,闭目闻香,心中就有了婺源山水纯生的气息。

在我醉心的一杯婺源绿茶中,不仅蕴藏着缭绕的晨雾,山野的露水,明媚的春光,还有南方嘉木的体味。而这些,都是内潋的,一如国画中的淡墨轻抹,不显山不露水,自然而顺畅。倘若做不到静心品味,这些都将悄无声息地从唇舌间溜走。这样的感受,让我每一次品茶多了一份情趣。品茶,我注重的是过程,独自一人或二三知己相聚,用素雅的青花瓷杯,泡上一杯绿茶,茶香氲氤弥漫,身心与话题都有了茶香的浸润。久而久之,我觉得婺源绿茶不仅耐泡,而且醇厚与香味都适到好处,一杯在手,便有了无声的牵绕,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啜饮,不像有的茗茶,采撷时芽苞还未打开,茶品如米粒,却经不住泡,冲泡一二次就寡淡无味了。许是多年的品饮习愦,我对婺源绿茶有一种自然的亲近,而对婺源绿茶之外的“名贵”、“新宠”,也就敬而远之了。

如果剔除了诗意的包装与渲染,“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雨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雨茶一级”,是婺源民间以节气对绿茶茶品的称谓。我觉得这是民间直白之中潜藏的智慧,简洁、质朴、纯粹,茶品对接节气,一听就能让人了然于心……“绿野盈眼,绿意在怀。婺源的味道,俨如一杯绿茶冲泡着,品味着,就有了四季春韵的舒展,就有了一年的闲适与恬静。”……“‘寥坞泉中水、鄣山顶上茶’。无论水还是茶,都是婺源的极品,却不是一般茶客所能奢求的,即使土生土长的婺源人,也需要机缘与境遇。”……这两段文字,是我在一篇名为《婺源的味道》散文中叙述的,语境中除了个人的情结,还有婺源山水的纠缠。“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茶经》),这或许是我读到对婺源绿茶最早载记的文字,却不知道怎样对茶这种从陆羽《茶经》中走出的植物,表达更为到位,只知道茶根深蒂固地紧扣着婺源人的生产生活主题,且经久地鲜活着婺源人生产生活的状态。一天之中就有“朝茶”、“午茶”、“夜茶”之说。“朝不可食,不可不饮”。早晨起来洗漱完毕,泡一杯绿茶,细品慢饮,让清新的空气与绿茶的清香沁入心脾;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也就烟消云散了,也就有了一份惬意。“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清代诗人郑清之仅用十四字茶联,就给人们描述了茶礼的妙处。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位。在婺源人家,茶礼、茶俗蔚然成风: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讲究吃“粿籽茶”,还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婺源风俗中还有许多都与茶有关: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时就在亲朋宾客面前沖泡,敬公婆和宾客。亲友姑嫂便围着这朵“茶花”,夸赞新娘心灵手巧。新人出嫁带给婆家一人一双的新鞋中,每一双都要放些干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的寓意。年三十晚,婺源人家要在灶前为灶司老爷备茶坐世。大年初一开大门祭祖宗时,先要摆上“桌盒”(内装茶点),再向祖宗拜揖、焚香、献茶。在婺源,茶还成了药的代词,婺源人去药店点中药,不直接说“点药”,而是说“点茶”;见人煎药时,也只能说是“煎茶”……婺源绿茶在历史上不同的年月,以馥郁的香气经久地缭绕着婺源人的记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既是婺源人生活的开始,亦是婺源人生活的延续……

相传五代时,有一慈眉善目的方姓老妪在婺北浙岭头的茅屋中居住,每日为过往的行人挑夫烧茶解渴,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且不收分文。天长日久,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方婆”。婺源东北部的浙岭,系吴楚分源之地,冈峦相接数十里,一条十五华里的驿道蜿蜒盘旋,也是徽饶二州的必经通道。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边上。过往的商人、赶考的学子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以报其恩。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约六米、占地一分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明代诗人许士叔过浙岭,留下了“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的咏叹(《题浙岭堆婆石》)。

在婺源,方婆对民间风俗的影响深远,乡民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在乡村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取分文。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辛卯年春,友人程鑫文在城外金盘与鹤溪之间开设“德鑫园”茶楼,鳞瓦叠起,飞檐雕梁,虽然都是新建的,却承传了徽派元素,与山峦茶园村落进行呼应,颇具特色。我请书法家红灯兄书“茶道”条幅致贺,其用意不仅希望能够传承婺源茶文化,更要彰显婺源茶人的精神……在“德鑫园”品茶,尽管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我却对鑫文自产的婺源绿茶——“森学春”情有独钟……“茶”字的谜面是“人在草木间”,而“茶”却成了婺源人生产生活的谜语。我在几年前写《茶境无边》歌词时,就进行了引伸借用,记得歌词最后一段是这样唱的: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自然生态的采撷/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大地深情的致意……

“大家摘茶”、“大家摘茶”……茶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在春天里掠过茶园,随春光流淌。这样的鸟声,是从婺源茶韵缭绕的村庄里叫起的,像一句句带有古韵与灵性的春之赋,集结在我的文字中。有了茶鸟的叫声作背景,我在书房里品饮的绿茶与写下的文字,都有了盈盈的绿意,心中不由蓄起了清明,仿佛时时都有一种自然的气息在传递。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我不知道席慕容当年写《禅意》的诗句时,是否有一杯茶相伴,这当然不是我猜度的本意。然而,我想表达的是,一杯茶的禅意与这样的心境是相通的。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洪忠佩)

铁观音,一品草木

茶,总给人以清净,以淡然。

宋人善饮茶,在词里道,“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一杯茶汤在手,细啜慢品,在清泉绿汤的洗涤下,此时,人的心犹如一轮明月,照着竹影,姗姗一片,映衬一室,纤尘不染。

饮茶,注重环境,“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尤其山中,夜雪纷纷,一人独坐,烧一盆火,泡一壶茶,此时有客到来,两人对品,是品茶,更是品一种温馨。当然,也有友人稀疏,一人独品,于是,就有了“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的叹息,就有了独坐窗下,对着芭蕉细雨独品的身影。

一种种名茶,就如名姝美色,或绿纱飞扬,或素丝如梦,带着一缕清香,带着一种素雅,缓步走入茶界,走到人们的案头,在一缕氤氲的水汽中,让一个个士子,细啜慢品,连连赞叹。

信阳毛尖,其香高雅,其色清新,其味鲜爽。

西湖龙井,茶芽嫩净,茶汤清明,香味馥郁。

君山银针,芽形秀媚,汤色净绿,清香氤氲……

它们,如西施,如赵飞燕,纤细,清瘦,团扇一顾,倾城倾国。

其间,唯有一茶,与之相反。

此茶形体丰腴,色泽青绿,一杯在手,汤色黄亮,洁净柔和,不起波纹,如唐宫女子的微笑,如回眸远望脉脉含情的眼神,如“妆罢轻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一低头的娇羞。

这茶,如是人,应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

这茶,如是书法,应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这茶,就是安溪乌龙茶。

名茶的出现,总是带着传说,带着故事,在历史的翰墨间,香气习习,迎风漂浮;总是带着传奇,带着诗文的清香,让人读了,满嘴清润。

仿佛,不带着故事,茶,就落入下品。

仿佛,没有了诗文,茶就少了精神。

西汉之时,升平之中,成都那畔,茶香缭绕,在市井,在高楼,在琴音悠扬中,总有一缕茶香,浮荡不散,清韵如梦。于是,文人王褒忍不住提笔铺纸,蘸墨写下:“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武阳茶随着墨香,随着丝竹管弦之声,沁润入铁马秋风塞北,也浮荡入杏花春雨江南。

唐朝诗仙李白,白衣飘飘,行走江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他是酒仙,也是茶仙,一个名叫中孚的僧人,赠茶于他,细品之下,清香绕舌,于是,欣然写下“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的句子,认为玉泉仙人掌茶,简直就是玉液琼浆,茶中极品。

茶圣陆羽,一部《茶经》,笔笔生香,缭绕满纸。对茶,更是痴迷欲狂,得到紫笋茶,一片赠与母亲,一片和兄弟们煎泡同饮,并在给友人的信中道:“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啜。”这儿的片,应是饼,唐人茶压为饼状,故称片。

这些茶,随着诗词,一直流布人口。

读诗,一盏茶汤,就恍在眼前。

读诗,一缕香气,就缭绕鼻端。

可是,有一种茶,却不需凭借诗文流传,不需依附传说四布,它生于深山,长于雾中,。采摘制茶,茶汤纯净,在静谧淡然中,散发着一缕清香,经久不息,在文人的案头,在隐士的瓦屋纸窗之中,如月夜的笛声,如小巷的一缕扯不断的二胡音,悠然挥洒。

这,就是安溪的铁观音。

有古书道:“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书中所写即铁观音,作者言下很是不平,意味鬼空口这地方有好的铁观音,恨未遇陆羽。

铁观音不须陆羽,它的清香,自会流散天下茶客间。

就如绝句是唐诗明珠一般,铁观音是茶中极品。

这茶,是安溪人精心制造的。

安溪是古地,在鼙鼓声声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古籍上。由于地古,文化味浓,这儿的人性情平和,细腻婉转,犹如琵琶弹奏的音乐;内心净白,清亮无尘,犹如竹箫吹奏的音符。他们读书,饮茶,几个人面对着窗外竹影,满室月光,一个火炉,一壶水,品着茶,谈着闲话,一颗心风清云白,犹如荷花。大概是性情所致吧,他们制造的铁观音,和他们的为人极为相似。他们在一阵春风一阵春雨后,走上茶山,细心采摘下青嫩的茶叶,经过采青、凉青、炒青,接着是揉捻和烘焙,再辅以他们细腻的心思,精致的手艺,终于,一道名茶出现在世人面前,香气习习,沁人心魂。

它不像青茶那么清秀,那么纤细婉约。

它不像红茶那样抢眼,那样显眼。

它朴拙,厚重,如唐人笔下一首古体诗;它婉约,修长,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女子形体;它清光流淌,如爱情一般洁净。

铁观音的出现,是茶中绝唱。

它茶条卷曲、壮结,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眼,红点明明朗,叶表带霜,如《霓裳羽衣舞》中的女子,如醉酒的贵妃,宫妆轻盈,回眸一笑,仿佛在唱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泡茶时,取少许茶,放入茶器,其声叮叮,清脆悦耳,如女子燃香之后,调试琴弦,声声在耳,声声润心。

至于其色,黄亮而净,清澈无尘。

后来,在街上行走,看一颀长女子,穿一旗袍,颤动如水。旗袍是黄色,上绣青绿树叶。人很韵,衣服也很韵,我看了,想到了铁观音茶汤的样子,就是如此。

品铁观音,很少人注意到一点,即品香。

铁观音之香,清,有草木清华之韵。

铁观音之香,净,没有丝毫它味入内。

铁观音之香隽永,很多茶的香味,如人的歌声,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月光下。可是,铁观音不,香味经久,如韶乐,绕梁三月,不绝于耳。

因此,泡铁观音时,最好方法,以水冲茶,稍盖一会儿,揭开盖子,不饮,细细嗅此茶香。此时,鼻端香气清新,浓郁,纯净,如明月在天,如流水在野。

饮铁观音最好的环境,我觉得,应在山里,瓦屋纸窗之下,或粗柳大树之下,一个人,泡了茶,慢慢地品着,清风吹衣,蝉鸣如雨。此时,一口茶入嘴,在舌尖下轻轻环绕,缓缓吞下,齿颊生香,喉内生润,灵魂里也浮荡着一缕细细的香气。

心净,是品铁观音最好的时候。

心中了无红尘,最宜于饮铁观音。

多想选一个假日,带着几本书,去深山里,品一杯铁观音。这时,人,远离了红尘,远离了嘈杂,清闲闲的,如一朵浮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空闲。

屋旁,就是泉水。

屋内,就有碳炉,就有木炭。

用陶罐烧了水——有的人爱用铁器,水中含铁,会败了茶味——洗壶,放茶,冲泡。然后,拿起壶盖,将上面的白沫轻轻刮去,听着壶盖刮过壶边的声音,清润,悦耳,滋,滋,滋……那一刻,不是刮去泡沫,是刮去心里的灰尘。

如果有客人,一人一杯,无声斟茶。

茶气氤氲,犹如缥缈的音乐。茶汤荡漾,犹如女子温婉的微笑。然后,举杯,和朋友啜着茶,谈论着茶的口感,茶的颜色,或者,谈

论着古诗词中的事情。即使这些都不做,就那样默默地品着茶,对着山中的白云,或者听着远山的山歌,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可惜,我们早已远离了故乡,行走在都市里,面目全非,心,也日益结茧。

那么,就借着一杯铁观音,浇灌一下自己的心吧,让心重新变得饱满,富有弹性,富有感情吧。

一杯铁观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归程,真好!

【摘自2019年12月《吃茶去》杂志(总第72期);作者:余显斌(陕西商洛),系《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出版文集若干】

找到约1,95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