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杯情茶

找到约1,606条结果 (用时 0.061 秒)

茶语抒情

(《吃茶去》杂志)喝了这么多年的茶,总想写点东西,为了纪念,也为了还原最初的开始。

一个午后,忙里偷闲,茶语寥寥,能解的是抒情,不解的,是余音。希望在所得与所悟间,把荷下心事,一一展鸣。

茶 气

人家说,茶香识女人。

茶气即是茶魂,茶的精致所在,了然于心。似气质女人的眉眼,双眼微闭,不紧不慢地挑起眼角时,半有余情,半是含烟。

我一直觉得茶是有生息,是天上青衣绿影的仙子失神时往世间泼下的半杯玉液,世人喝了,便多了情趣与灵气。

茶气轻轻,轻如张爱玲命里的爱情般,低进尘埃,也美到骨子里。

绿茶有如浣纱女的清音妙韵点破碧溪涓涓,桃花源里疏落星月,一杯留守,能摇散夏日如火的盛情,似芭蕉扇动,移来清凉一片;

白茶是飘过纱窗前,似颦非颦的情留眉间,白娘子欲语寄情西湖的烟雨楼前,是闺蜜的香甜和被遗忘的忆念,回想起当初,水乡里的闲情;

红茶带着洛神绝美的喋血,暖秋后隐去倩影轻盈,月上西楼把庭院唱深,女儿初妆,不忘紧一紧裙裳,不被秋风偷听心事;

乌茶所闻即是所见,泼墨成趣的几笔留白弄清影,白衣书生挥斥方遒,多是壮志,多是才情,思索总被隔壁若隐若现的琴音扰乱心弦,牵长又掐短;

一种茶水便是一种心情,颐养出一种心性。

台湾有种叫“东方美人”的茶叶,一直是我想见的。用千年离骚,换得一笑嫣然。我想,说的该是她吧。此茶就像西施,得日月之精华,颐养在世间的别处,娇贵而稀世。耳闻其香,该是身着旗袍,温宛如玉的女子姿态:手执檀香扇,时而拢下滑落香肩的纱巾,一笑一颦能动情,那是一段隔世沉香,也是一段百花深处的秘密。我想,那象是痞子蔡执笔写下的“洛神红茶”吧,是爱与痛后的遗憾,忐忑地等待不知归期的离人。

在朦胧的茶气里,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秉性,与茶一样,内敛而高贵。你是否带有烟雨后的情绪,听风听心情,然后收回了一帘的凉白,惘然若失。

茶 意

茶意无关茶艺。问到友人这个词语时,他说,气意心情统一,就是两个字:世界。

若说茶气是浅而易见的,那么茶意便是“深山藏古寺”,可以是隐约在琵琶半遮面前的温存,可以是换盏低唱后的凉薄。

茶自古左右在墨客骚人的身边,听唱传奇,多情,冷暖,如人亦如世,几多诗词都在意念的边缘枕落,抱着一杯香茗,愁消几个黄昏夜色。新诗旧词间,瘦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我不由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篇文章,一个叫楚楚的女子写的,通篇的灵气。很记得她的几句话,落花为香茗,百合做杯盏,用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深山的一裙松针燃火,一壶幽谷中的晨露,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一段放浪于开骸之处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细细品茶。

她说的,世间万物皆可饮,夜色为水,境界是茶香。

楚楚,如此心情,如此才气,如此名字,如此女子,捧出如此的一杯半缕仙气。夜半无人私语时分,仙风道骨一番,也做一回超世的仙人。

茶香是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春秋,自己的古今。

愿意去相信一切美好的女人,会很幸福。我只愿相信茶水的从容与平实。自品,自省,时而甘之如饴,时而冷落,时而别有用心。

人生无常,人心无常道,《红楼梦》中不乏“吃茶”的情景,各种关于“吃茶”的各种场景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侧影,关于礼数习俗。喝茶,喝的是中国悠久的文化。有人喝出了茶马古道的沧凉,有人喝出了秦淮八艳的空绝,有人则喝出江南小调韵味悠长……心性与识见不同,喝出的感觉与气度皆有别。如那首《虞美人》一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茶被赋予了各种使命,不变的是自然心地。拥有茶心的人,自在茶色中笑语绯言,管他人云纷纷,管他三生之后是几个春秋,几个轮回。

说到底,茶意本无意,随人品行识见论高低。一家之言,难以定音。我只意念。

茶 心

佛家之言,禅定入静总少不了茶。

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佛祖家的那句偈语:心如明镜台。

难得平常心。普度有依,依身法外的正是茶心。

茶心,如女人般,难懂亦难缠,虽丝丝饶舌,却余香绵长。

我想爱茶的人,在喝茶的时候,心该是柔软的吧,就如三月的樱花般,细细的,素素的,扑鼻直入清心。

茶心也似菩提心,只可意会。言传中,总会偏了本意。每个喝茶的人都带着不同的心事与心气,像《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去妙玉处,妙玉启用了不同的杯子待客,捧着一样的茶,符合不同身份的茶杯。茶尽,也各尽了心事。

佛说,道的本质在于悟。几千年来,个中真意,各有表达,却不为世人所解。

我们说的,人走茶凉。热茶凉茶,关乎着小小的鼓动,小小的冷暖让七情六欲把盏偷换。此时,心便是茶,心苦茶苦,心若清,茶亦如是。外围的环境事故便是水,好的水就有清香四溢的茶香。而浑水,只能让人图生闷气。

人的闷苦总有,把情茶话,任烟雨人生,心淡了,典当换成盐。

快餐社会,一次性已经被搬进生活。然而茶还是没有失去它本质上的“养尊处优”,工夫茶色不是速食生活,如老人家说的,一步一步来才是生活,差一步,色香味是百步之遥。

一直很不喜欢花茶,即使花茶可以美容。可是浮世间,难经人意总有,岁岁年年,听得了落花消处,马蹄溅香,渐行渐远的人痴人怨,仅一盏花茶,又美了多少婵娟?花茶是变换着香水的女子,举止间香艳却有失本质,没有茶心的质朴,又何来的清心雅气?

每个人都有宠自己的一份心情,此时,我愿意是茶水心情,生涩而淡定,琥珀色,浅薄的心情。不需要浓烈,却可以永生。茶心只有半盏,半盏是宽恕的心。听昨夜剩余的半曲的江南别恋,换了折柳人,瘦了杜鹃,末路英雄的刻骨红尘。

喝茶终究求的是心底那份平静与从实。偶然的遇见,只与有心人分享,待到那些梨白未尽的忧伤呼进肺里,便可化去生活甚至生命里的那些眉弯,受得茶仙真意。

茶 情

杜康可以浓烈,茶水却只怡情。淡而清,清心雅韵之为。

从小生养在潮汕,知道茶有着最亲近平和的情感,非诗书之家,簪缨之族的绝绰,寻常百姓都能能备上茶具,静静细细品上两钟,雅俗共乐。家乡以茶当酒,对客相酌,每每口齿余香,坐享新茶旧事,入情也入味。茶香四溢,不同咖啡的考究与品味相应,落座的可以有鸿儒,有白丁,没有隔阂,大家亲亲近近拉家常,日子的滋润都在茶话里,同时见证主人家的爽朗品性。

有诗云: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喝酒可以吆三喝四,但喝茶一定得谦恭礼让,彬彬有礼。茶情被牵成淡淡的,轻轻的清音雅韵。

传奇不一定能能传世,传世的一定是传奇,茶道流传了几千几百年,传承了多少美丽的传奇。茶情,说的是清心寡欲,说的是人情世故,说的是难逢知己。对弈需要对手,对饮亦是如此。古来圣贤寂寞之处,在于无知音同喜同悲。喝茶既要用情,更要用心,境界是冷落了寒夜几更,更忘了身前身后名。红炉煮雪,扣下半盏茶叶,掩上盏嬉笑耳语,壶中吐香,两三女友倾膝而谈。晴窗细乳戏分茶,妙趣同生。对茶经,忆故人。没有年龄,没有身份,无界定地对上几句桃花诗,饮上几盏乡音。关乎礼?关乎情?天下大小事都抵不上掌中一捻香。

苏东坡说了,诗酒趁年华。诗酒谈的是意气与激情,得失总是年轻时的一枕黄粱。茶情是细水长流,水煮红尘,年华会老,而茶色总不减。一个人时,可以随着香气填上半页白香词话,暗香盈袖,乏了便搁下,读读月下花语,看看绿肥红瘦,再回头想那离人心上秋的亲别。

关于故乡的许多诗篇捎带着离人的乡愁,圈住墨香,圈住了欲语还休。茶情似人情,隔着茶水,体会世态炎凉。不同的遭遇是不同味道的茶情,如今,远离故乡的我,只能偶尔哼上传唱的一壶好茶一壶月。待到夜色满楼时,茶色便成一身的乡愁。

天涯外,温柔处,心安即故乡。

写在茶后

最近,总想戒茶。

我是个俗人,却上了茶的瘾。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一些东西。茶温润着我的胃,有些负累劳神了。

朋友说,就是拿了你的命也拿不掉你的茶。

是的,我丢不开的有两个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茶。呆不住几天,我决定还是拿命换茶。理由是:人生难得任性而为。总有一天,等你发现生活再也无法慢下来的时候,你会在记忆里搜索,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不希望多年保留的习惯早于生命离去。

许多仓皇的岁月都有茶陪伴走过,高考、大学、工作,我已经失去最初爱上的理由。如果我说茶水已经成为我的安慰与依靠,可能有人会发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忘记,多数不是刻意而为。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掂量身心平衡的方程式,有的人喜欢午后喝杯咖啡,有的爱喝上两盅,有的人须睡午觉等等。而我偏偏喜欢上茶,接着饭后小掐,论哪谈哪都是可以沾染到。

下午茶被认为是小资女人过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喝茶是一件很浪费时间跟表情的劳作,因为需要很多条件去陪侍。我倒觉得喝茶是生命的善待,当爱上了就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就像姑娘长大了会懂得浅浅笑一样,很必然的东西。

上班生活,没有太多时间去编排习惯里的东西。我也差点失去了爱茶喝茶的资格。现在明白,人生如茶,苦茶和清茶都在手掌的玩转间,怎么过都是一辈子。无论多忙我都习惯往杯子里扔上几片茶叶。舒展,郁郁寡欢。捧满满的一高脚杯的热茶,呵出心满意足的心情。一杯茶水,捧出一个模样来,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淡定。

我愿意,就这么惯着自己,穷其一生,坐享茶色当中。重复一场一场的开始,看一盏又一盏的过往,随便倚哪去等凉一壶茶,等着流年的完结。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

欲见其人单丛香——茶人杜丽萍一瞥

曾几何时,在上海大宁茶城一提起经营潮州凤凰单丛,马上就会有人接茬:“那是杜丽萍的!”

在我眼中,杜丽萍是一位至情之人,尤其对茶喜爱满满,甚至可以说是一位“茶痴”。不知咋滴,从小生长在贵州安顺的丽萍却对潮汕工夫茶情有独钟。以她之见,是因为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所以她对潮州的凤凰单丛热爱有加。

作为主营凤凰单枞的“丽萍茶坊”,云集有近百种单丛香型品系,诸如鸭屎香、芝兰香、夜来香、蜜兰香、黄栀香、柚花香、桂花香、玉兰香、肉桂香、杏仁香、姜花香等不一而足,小小茶坊藏茶甚丰,难得丽萍对“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的凤凰单单丛有自己的追求,格外令我惊喜。实际上,更令人感动的地方是她没有半点虚与委蛇的茶人品性。她总说要为推广茶文化多做一些事情,为此她会定期邀约一些当地的茶友,交流习茶心得,难得一壶清雅,与大家共品人生。她对茶文化的这份关爱,难能可贵。有时,她见我常常策划一些公益性茶文化活动,所以问我有没有需要她做的工作,哪怕是一名义工,那副主动请缨和认真模样没有丝毫的寒暄做作。

由于居住在嘉定,从上海大宁茶城迁移到嘉定的一个小茶城后,丽萍在茶叶经营上似乎也有着写尽繁华如花旖旎之梦,可事情往往逆她所想,在经营上却也写尽了落花满地好梦成空。换了地方,经营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好做,尤其面对凤凰单丛这样一款“小众茶”的推广遇到了难题。她面对客户资源减少的现实,为了辟出这块小小的“丽萍茶庄”经营新天地,可谓煞费苦心。她几度赴云南、贵州考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惟凤凰单丛是从,增补了家乡的“晴隆化石”绿茶和“二十四道”红茶,以及云南建水紫陶。凭她一股勤奋耐劳的劲儿,加上与人为善,诚实经营,小小的丽萍茶庄渐渐有了起色。丽萍对自己经营的茶叶品质要求很严,期望也很高,她说,好的凤凰单丛必定注重优越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茶树品种资源,以及精湛的采制工艺。所以,总会生发出一种“不如愿”的烦恼,尤其对客户更要讲究“诚信”两字。她把一句“茶的品质决定一切”常挂在嘴边,唯以诚信待人,凡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她身边,常有客户上门请教有关凤凰单丛的相关知识,杜丽萍从不敷衍,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实际上,她早已把“品茶”二字演绎为“人品”了。也恰恰在这种氛围中,使杜丽萍清心涤滤,体悟出茶道中的平常心,正是她这颗经营中的平常心,使“丽萍茶庄”的“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又使“回头客”变成了“家常客”。她说,在经营上虽然需要煎熬,但我陶醉其中,其乐融融,心里尤感踏实和舒畅。

有一次我到嘉定“敬茶坊”茶馆问茶,顺便再度前往“丽萍茶坊”品茗。那天,丽萍满怀兴致地摆开茶具一番“悬壶高冲”后,她突然对我说准备让儿子走出去学茶和参加一些茶文化活动,丽萍也真想让茶的气息熏染在儿子身上。丽萍说,自从儿子去河北参加了一次禅茶大会收获了很大,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感悟,从而对茶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她总认为,一杯茶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便之途。

茶是有情的,一如“丽萍茶坊”里优雅的古琴声、缥缈的熏香;茶是有文化的,丽萍特别注重茶理和意味,常常抽出时间赶赴一些茶会和参加学习讲座,使自己在精于鉴茶和善于辨茶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别人眼里,杜丽萍总是很忙。而她说:“我活得是不是太累了,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焦灼感。”的确,她做事有时太认真、太投入,哪怕付出代价。丽萍最为高兴的就是有好茶与大家分享的时刻。每逢节假日,她总会邀约身边的茶友和老师们到“丽萍茶坊”坐一坐、叙一叙、品一品。临别时,不忘给每一个人准备好几款凤凰单丛茶和家乡的一些土特产,可谓情切切、意悠悠。其为人处世也被同行啧啧称道。

她非常关注茶人之间的友情,就像关注凤凰单丛茶的“山韵”与滋味。其实丽萍经营潮州单丛茶还是贵州茶都无关紧要。风尘再大,世味再淡,一杯好茶已经在丽萍的心里了——那就是人情要暖,人走茶不凉。

丽萍钟情于凤凰单丛已有十几年了,现在依然如故,痴心不改。虽是小众茶,亦无多少人问津,但她对凤凰单从茶的那份执着却始终在心里安静地呆着。有时候遇到心灰意冷之事,想想壶里还透着凤凰单丛的茶香,内心会变得安宁。所以,每当我看到“丽萍茶庄”这四个字,心里总会联想到凤凰单丛特有的香气,也许是一个内心有物有情而心境开阔的人,事业的美丽是可以带着一份活力和新意而不断再生的。认识丽萍的人都会有这样感受:认识丽萍就会爱上茶,爱上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如今,杜丽萍性格内敛如茶,心中只要有茶,无论再经过多少轮回,惟以真爱用心泡出自己的茶香,并永葆着心中茶香的魅力。她崇尚“正、清、和、雅”茶德,清闲时完全让自己沉醉于一杯茶的快乐中,在细嚼慢咽时,让茶把自己生活调整到“平常心是道”妙意中,她说,这是一种享受!(舒曼茶话)

“煮”茶的心情

儒家之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陆羽《茶经》

(《吃茶去》杂志刊文)小时候,我是围着祖父煮茶的火塘长大的。那时候,自然是不大明白“煮”茶的心情。但祖父“煮”茶时的慈祥面容,却在我少年的心中,留下了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一个美好形象。

及至长大,为人夫为人父之后,才洞察了祖父煮茶时的神态与心情。

那是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一种神态,是对某一件美好事物的淡淡回忆与回味;或者是对农事的细心梳理,是筹划生计时内心流露出的一种安详……

每天凌晨、中午、晚上,祖父准会在这三个时辰的某一时段开始煮茶。一日三道茶,“煮”得生活溢出许多滋味。后来,我对祖父煮茶的情境批了十六个字:春夏不缀,阴晴无碍,自得其乐,心满意足。

在城市生活,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有人像祖父一样,怀有那种煮茶的心境和情境了。当然,城市里的人几乎是不煮茶的,没有乡下老人煮茶那么普遍。对这一点,我倒差一点忘掉!

也许是受祖父的影响,我对煮茶也是情有独衷。奈何在兰州羁居数载,却没有那种煮茶的心境,更缺少那种煮茶的心情!

城市似乎只适合冲泡(茶),且越来越适宜咖啡的速溶、节奏。因为煮茶,不但需要较多的时间,还更需要一种闲适的心态或心情。这样,才能饮尽茶的个中滋味。

去年冬日的一个大雪天,我忽而“兴致勃发”,就在伏龙坪九米斋中燃起炉子,“煮”了一回茶饮。

由于事发突然,在仓促之间自然不很具备“煮茶”的“硬件”,只好将就着在球煤炉子上“煮”了一回。而难得的是那一份“煮”茶的心情!

对于煮茶,唐·陆羽在《茶经》中是这样说的:三个人以上,只需一炉。如果 是五六个人,就应当用两个炉鼎,用一个童子专门来做,才能调出好茶来……由此可见,煮茶确需要用一种淡淡的心情去“做”。

也是在《茶经》一书中读到这样的句子: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陆放翁也有诗云:“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诗人一个“闲”字,道尽了“煮”茶的心境。

有诗又云:“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揽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翻完一本《茶经》,对煮茶更是“推崇备至”。

追溯历史,我发现身处的这个地域与茶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深厚而悠远的联系。

早在唐、宋时代,古“丝绸之路” 皆因“便于应接”而“商旅云集”,即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一带的都曾经开辟了茶马互市。

日本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长泽和俊在其著述中指出:“五代宋初时代的河西地方,绝妙地体现了其作为绿州走廊地带的地域特殊性。即在沙州、瓜州有曹氏归义军,在甘州有甘州回鹘可汉,在凉州有西凉吐蕃,他们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积极的开展着中间贸易” 。

这里所说的“贸易”正是“茶马互市” 的活动。

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兰州市,皆到处可见一些与茶有关的习俗:从城东到城西,从黄河北到黄河南,茶摊、茶园、茶楼、茶艺馆比比皆是,特别在夏天,这些茶摊茶肆更成为“金城”民俗一景。

闲语至此,还是回头再品味那回“煮”茶时的心情。

……那天清晨,起床后推开门时,我才发现四合院中盈满了积雪,空中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出了院子,做了几口深呼吸,就站在崖边上,看金城在雪花中的柔润……临近中午,室内的炉火越燃越旺。就在我正要沏茶时,忽而转念:为何不“煮”茶来饮呢?

周日的闲情,还有忽如其来的逸致,茶未“煮”,已经怀有一份不错的心情了!

找一搪瓷杯作“鼎”,注入半杯水(当然是城市里的自来水)置于被烧红的炉盖上,然后清洗茶杯(在这一过程中,心中的郁闷也一同被洗涤干净)。片刻水沸后,再放进茶叶开“煮”。煮好第一杯茶,再煮第二杯……

饮了一口还烫的茶汁时,就感觉非常不错!

室内开始有点热,我索性挂起门帘,一边煮茶、一边赏雪、一边饮茶……

那天不知饮了多少杯,直饮得心中空荡荡:无挂无碍。心中,是一种说不出的宁静;神思,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空灵!

在以后的日子,虽说没有处在那种“荒江茅屋,三两素心人”的饮茶道境,但却学会了在面对生存重压时,如何放松心情,即是冲泡一杯苦茶,也能饮出甘甜的滋味来。

其实,“煮”茶的心情,正是生活于都市的我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常态,一种淡泊的心态,只有如此,才不会被“生存”压垮,才会取“我”之所需,才会活得坦然无虑,使生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祖父离开我们三周年的祭日快要到了,那时回到陇南去,必有机会再品“煮”茶的滋味,再揣度一番“煮”茶的心情……

在城市生活,既然不能煮茶,就冲泡上一杯吧。只要能怀有“煮”茶的那种心情,也将会有不错的“滋味”泛起!

(摘自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 筱)

找到约1,509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