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般茶叶店采购量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解放前的石家庄茶叶行业

(《吃茶去》杂志)石家庄市茶业行业的兴起,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16年专营茶叶的永春茶庄开业,在当时的繁华街道新开街(现在新华路西横街北口东侧路南),由陶庚西创立。是我市开业最早、经营时间最长(1916~1955年)、达四十年之久的老茶叶店。

由于市区不断扩大,人口增多,民族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茶叶店铺也逐渐增加,到1937年初已有22家。“七七”事变前后又有新户开业,批发零售共计30家。其分布情况是:大桥街有品仙芳(后改为茗达)、第一峰、玉大号、永春、同益兴。升平胡同(现在五一街)有聚隆轩、清华轩、德昌。南大街有宝大、小乐天、德隆成。木厂街(现在中山路)有德兴、瑞源芳。花园街有福康、义兴号、一团香、鸿升祥(后改为天祥春)。同乐街(现在民族街)有石丰号、隆祥。桥东民生街有宝大东号。东花园街有裕德。新华市场有福成。休门东大街有玉记、德记。以上均为零售户。当时的批发庄计:中华横胡同有同昌,中华胡同有乾和祥、源合两家,姚家街有永记,六条胡同有义昌,东拐棒胡同有增记等。

1939年原木厂街开拓为朝阳路(现在中山路),原来分布在大桥街、南大街、升平胡同的各个行业的商户逐步向朝阳路发展。茶叶店的分布也发生丁很大变化。1940年以后,茶叶店分布情况是:新华路有福成,这家原在新华市场搞小批发,于1940年迁到新华路。大桥街有福大,在我市首创袋茶(后改为宏兴),还有茗达鸿记、永春。升平胡同有聚隆轩。南大街有宝大慎记,这家几经改组至1946年改为正大,还有小乐天、德隆成。朝阳路有精源芳,1942年改为茗达(1950年又改为义兴),还有公记(在1952年因故停业后又集资改为公兴继续经营)。朝阳路上还有大成茶庄,经理邢彦俊开业于1940年,是集资建立的企业,以天津吉泰茶庄为后盾,是我市资金较大,实力也较雄厚的茶叶店之一。地处繁华闹市,职员都是多年经营茶叶的,在我市群众中享有盛名。春隆茶庄经理刘福堂,是天津敬记茶庄的分号(1950改组为春隆华记,经理改为张文洪)。该街还有忠诚茶庄。同乐街有鸿祥斋,系二人集资经营,先在木厂街开设瑞源芳,后迁此改为鸿祥斋。还有德丰玉、隆祥两号,在1943年,因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短少而停业。花园街有福康,一团香、天祥春。新源恒,还有复兴义,该家是包头市双盛茂的分号。永安街有馥大,是原德兴茶庄迁此更名的。兴艺街有玉成。南马路有志诚,系从茗达分出又集资开办的。桥东民生街有玉林,还有庆林春,解放后的字号为庆丰,是获鹿县抱犊寨道士刘谷丰开办的。东花园有裕德。休门东大街有玉记、德记等。全市共有零售茶叶店27家。批发户,中华胡同有同昌、乾和祥、源合。姚家街有永记,六条胡同有义昌,八条胡同有泰兴,至1947年解放时,基本上再没有变更。

我市茶叶行上的发展很快,经营范围很广,影响也很大,获鹿。顺德,保定、正定的茶庄均相继来石开业。它们的批发范围很广,北至保定,西至阳泉,南至新乡,东至衡水以及本省中南部各县,就连山西省东南部各县都来我市进货,我市逐渐形成冀南茶叶集散中心,经营规模仅次于京津。

当时,各店的情况各不相同。如大成、春隆、乾和祥、公记等号,有的以与天津有业务关系的商家为后盾,有的是天津商家的分支机构,资金比较雄厚。还有的是产茶区开办的,如小乐天、聚隆轩、清华轩。附近一些县份经营茶叶多年之人,各方面有信誉,而在本县经营不得力,受我市发展的吸引,来石开办茶店,如获鹿的泰兴恒,正定的广顺正等。茶叶行各户资金都不多,一般都是开业时,在装饰门脸、增加设备上肯于投资,开业后包装上较为讲究。

茶叶行业同业公会行业主任,在“七七”事变前由玉大号经理任厚庵担任。1937—1945年由德隆经理马泽臣担任。1946—1947年由大成茶庄副经理王书铭担任。

行业竞争从我市开始有茶叶店以来到解放从未停止,手段不同,方法各异。当时批发户实行延期付款,目的是为占领销售市场,也是同业竞争方法之一。零售同业户之间的竞争方法不尽相同.宝大茶庄与小乐天,都是在茶叶香味浓厚和在外形紧细上下功夫。宝大还自己设场地,种植茉莉鲜花,免费赠送给购茶者,由于味香鲜美吸引力很强。接着德兴茶庄也吸取宝大的经验。茗达茶庄与德隆茶庄则是在城乡之间粘贴广告,大力宣传饮茶的好处以启发消费者,并在购茶时赠送茶叶盒,招徕顾客。大成茶庄和春隆茶庄在茶叶拼配技术上下功夫,茶叶味浓鲜美,吸引顾客,扩大销售。公记茶庄在浴池、旅馆、饭店赠送茶具吸引消费者。春隆还在1943年精印了“礼品券",人们购礼品券馈赠亲友,使受方任意自择,较为方便,也盛行一时。通过上述形形色色的竞争手法,促进了商品的销售。如当时的旅馆、饭店、娱乐场所、各公园附设的茶馆,都是客来敬茶,扩大了社会用茶量。

茶叶行业在竞争中,各店户变化很大,特别是在1925年至1947年之间变化更大。如大桥街品仙芳改为茗达,南大街宝大1935年改为宝大慎记,1946年改为正大,1950年又改为正大昌。中山路公记1945年改为公兴。原木厂街瑞源芳1942年改为茗达鸿记,1950年改为义兴。春隆茶庄1950年改为春隆华记等等。如此更改字号或增加某某记,原因是在同行业竞争中,不能继续经营,或是增加新股东。当时民族工商业不易生存,以大挤小,朝不保夕。

永春茶庄在茶叶行是一小型户,资金不大,从业人员只有父子两人(最多时有三人),经理陶庚西是经营茶叶的老手。在组织货源、拼配成货以及经营管理上比较有方,成本低、质量好,货真价实,吸引了顾客。这家的顾客多为铁路大厂工人。据此,在经营上似应有所发展,但是该店资金薄弱,地址偏僻,又是连家店,经营方法守旧,在同行业竞争中虽未被挤垮,但也没有较大的起色,从1916年开业,一直经营到1955年参加了公私合营。

解放初,各茶店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948年初建立茶叶行业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选举出宏兴茶庄经理杨鸣远为行业主任,带动全行业各店户在各个时期发挥了积极的有益作用。

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茶行各店户响应上级号召,组织联购分销、产销挂钩,面向生产,面向消费。1950年在银行的扶持下,组织了大兴茶叶联购组(由大成、宏兴、义兴组成),到1953年发展到14家组成的联购分销组,茶叶行是我市实行公私合营的试点行业之一,提前全行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在国营茶叶公司的领导下,成立了茶叶零售总店,私方代表曹洁珊任销售总店经理。

参加公私合营的有福成、洁珊、永春、宏兴、正大昌、大成、义兴、春隆、同和、新源恒、东周,志诚、志和祥,庆丰、玉林、裕德、昌记、云中、玉成等27户共设立了19个网点。还吸收过去提包送茶户王朝栋等三人参加了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对网点初步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9个网点调整为14个网点。保留了过去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大成、义兴、春隆、宏兴、洁珊、新源恒等六家的字号,挂公私合营××茶庄的牌子,其他八个网点是茶叶零售第一店至第八店,均由茶叶公司零售总店领导,实行拨货计价,统一核算。合营时归市商业局领导,1957年划归农产品采购局领导。茶叶零售业务基本都就地划归食品、副食品业了,只有一家专业店——大成茶庄,在“文革"时改为碧春茶庄。

(摘自2012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资料整理:潘正公;资料来源:《石家庄文史资料·工商史料专辑》之《石家庄茶叶行业》,作者:秦宏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家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年11月第一版)

茶叶真的是暴利行业吗?

是否真的存在暴利行业

最近好多朋友应该有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两片玻璃,一支镜架,一副看似不起眼的“小眼镜”,却让创业板公司博士眼镜(300622.SZ)招股书中披露的“暴利”数据引得外界一片哗然。据其招股书披露,2016年单副镜架和单片镜片的采购成本分别为89元和28元,不过对应售价分别高达434元和241元。也就是说,一副采购成本不过145元的眼镜,被摆上店铺柜台后,身价就一路水涨船高至916元。

 

茶行业看上去也是这样的暴利行业

茶行业也常常被人说成暴利行业,几十元或者几百元的茶叶,也是几百元到几千元的销售,有的甚至能达到上万元,而如果也仅仅从茶农那算茶叶的实际价值成本,那真的也是几倍到几十倍的毛利率。这与眼镜行业是何其相似,难道真的有暴利的行业,资本还不懂得早些进入吗?

 

暴利的背后

如果是暴利行业,为什么有那么多茶叶店和眼镜店要倒下,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保不住。其实早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暴利,从记者和有关人员对眼镜行业的深入调查,以及我对茶叶行业的了解,两种行业太像了。根本不存在暴利之说,只是我们计算成本的问题。

 

眼镜和目前的茶行业,基本上都是服务行业,需要提供一些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意义的服务,而且都面临高额房租、水电、工资的费用。所以计算成本,不能仅仅计算那看得见的成本,更多的是服务费用。比如茶文化、平台、空间、人工服务等等。

 

茶行业的费用成本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茶叶如何从茶农那,开始走向茶友杯中的费用成本,而不去考虑那些冒充名优茶,以次充好的奸商暴利,因为这不是我们能讨论得清楚的范畴。

 

如果仅仅计算茶叶的干值,那茶的毛利润真的太多太多。茶与酒又很相似,都是很难界定品质和价格的商品。因数茶在销售过程中,最开始是从茶农那开始,价格最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需求、天气、品种、稀缺的影响,这些对茶价的影响最大。而真正茶叶的内质对价格的影响,却不是那么大。

 

我们也先不去研究茶叶前期的复杂价值形成,从茶叶的销售过程,来了解一下茶叶的价格形成,有助于看清自己,应该如何去购买一杯合理价格的茶叶。

 

从茶叶的需求来看,茶叶应该至少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茶,不需要太多文化和故事的茶,最好能和柴米油盐一样的简单,想买就买,想喝就喝的茶。这种茶,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服务,应该尽可能地降低茶叶的销售成本,以达到茶友对茶的需求。但目前好像没有这样的茶,即使你不提供服务,但好像销售价格的毛利润并没有降低太多,为什么?其实是这样的。

 

茶农基本是希望茶叶加工出来就立即销售出去,此时,茶叶的价格是以此品类茶的行情和品质来决定。唯有当地门清的收购商才可以摸得清楚。如果你是批发商或者茶叶店的人到茶产地去收购,可能会吃不懂行情或者摸不透品质的亏。所以这道关,一般由专业的收购者承担。

 

批发商是承接收购商最主要的对象,而且基本是长期合作的茶产地批发商,因为他们可以大量收购,而收购商也希望当天收购的茶,可以当天直接出手。所以,如果你是外地批发商,吞吐量有限,一般即使偶尔从收购商那拿茶,可能收购商也会加上适当的利润,你也占不到什么便宜的。茶店的人去当地批发商那拿茶,估计同样面临着不少麻烦,因为毕竟比批发商量更少。

 

大多数非产茶区的茶店,都是从本地批发商拿的货,而且批发商也可以提供更多多样性的茶,量大量少一个价,还有提供一些包装方面的服务,还可以送货上门,这些,都是为茶店提供极大的方便,也是受茶店欢迎的。

 

从茶农到茶店,已经达到第四手。这里面的从业人员,房租、水电、利润,已经让茶叶的价格必须上了好几倍,至少已经是二倍以上。到这里的销售渠道,不管你是否需要服务,费用和成本是不变的。会有变化的,只是在茶叶店。

 

茶店就开始分化,一些是高大上的,一些是比较家庭式的,这就开始有价格分化,如果你选择去一些高大上的茶店,你应该为装修和昂贵的房租买单,还有这里专业又美的服务员,你也应该为他们买单,这就是服务的一部分。你享受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服务,而且也获得了开心,此时,你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切。不要以为服务总是免费,这是不可能的,一切的费用都明摆着。

 

如果你选择去相对偏僻,费用较少而又朴实无华的茶店,那你到这里其实就是为了买茶,其他的可能还不如你家或者单位舒适,这时,你应该享受到的是价格相对合理的茶叶。如果这茶商不是太黑,你应该不至于买到价格高的茶叶。至少这里的茶价,应该比那些高大上的要少一半才是对的。

 

有些茶友要问了,那买品牌的,不就要少很多渠道,价格会更低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品牌从收购商那里开始,虽然可能少了两次批发,但品牌也有很多费用,这些费用,一点也不会比批发少。比如包装、策划、营销、广告、生产等等,也是不少的。品牌店更多的是走高大上的营销渠道,所以他的价格基本也与高大上的茶店相同。

 

期待破解的茶

如今信息高度发达,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都在创新发展,而这种几百年不变的销售渠道,是否应该有破解之路呢?

 

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电商,其实真正的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做电商,如果是这样,相信李总理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所以电商看似美好,但只有做过的人知道,费用成本一点也不低。

 

订制是一条探索茶叶毛利虚高的路,虽然不一定很正确,但毕竟需要有人去摸索,因为总不能说,茶叶的毛率理应是这么高,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却毫无办法。明知是不好找方法,但也应有人冲上去,你说呢?

 

订制解决了茶叶最基本的品质管控和品质问题,至少已经比收购商做到更好,但渠道销售环节,如果不能改变,一切将变得没有太多的意义。最近看到李总理的工作报告,重复非常花很长时间在介绍分享经济,如果我们的茶友愿意帮忙,将自己感受到的好茶,愿意分享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相信会是我们订制模式成功的最关键点。

 

分享到底有多重要,对于我们现在,太重要了。是决定订制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为了一杯好茶,大家共同分享。

 

国家在大力提倡分享,各个地方政府也极为重视分享。其实分享经济将是未来经济的重中之重,希望我们可以先试着开始。

 

如果你愿意分享,愿意帮助更多人分享一杯好茶,愿意尝试新经济模式,请点阅读原文,关注大山人订制,从我的开始,成为爱心使者。

 

章月娥:茶界商业实战要从“茶二代”抓起

茶人与茶文化,对中国茶产业而言是把双刃剑,其一方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中国茶推向中华文明最优秀代表之一的高度,但另一方面温良恭俭让的茶人语境,也让商业实战精神缺失,大家都在专业市场品茶论道,在熟人生意的舒适圈子里以茶会友,很难破圈做不喝茶人的生意、陌生人的生意。

中国茶产业要跟主流商业价值接轨,自是需要茶人发挥文化的软实力的作用,但在商战的攻城略地中,更需要从业者具备商业实战基因。

一个茶企的商业实战基因,往往源自掌门人,或者经充分授权的职业经理人。掌门人、职业经理人充满商业实战精神,茶企也就具备实战基因,因为其能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商业团队,以实现商业梦想。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深圳茶博园总经理章月娥女士认为,老一辈茶人年纪大了,已经习惯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与茶人语境,要改变很难,但年轻的茶二代,充满朝气与无限可能,可以商业实战特训营的方式,年轻时就为其种下良好的现代主流商业基因。深圳茶博园提供特训机会,手把手传帮带,让这一批人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做到金牌店长,从而在基层特训实战中获取最宝贵的商业世界之人生经验。这些“中国茶二代”成长起来,会成为茶企的新一代掌门人与高管,其铭刻在骨子里的商业基因,会带给中国茶一个全新未来。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茶界商业实战精神的缺失!

脱钩之痛:反思茶界商业的内循环与外循环

茶行业在我看来,自成小宇宙的内循环做得很好,但与现代主流商业价值接轨的外循环一直缺失,也就是内外循环没衔接好,脱离现代商业的主流,有脱钩之痛。

提起中国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茶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概念、各种套路、各种文化逼格层出不穷,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玩出千千万万的名堂,每一种名堂都可以找到知音,收获粉丝,赚取名利双收的事业。博大精深,给产业带来复杂的非标逻辑与高企的专业主义门槛。非标意味着中国茶很难规模化标准交易,也就是做茶入行门槛低,投资几万元,谁都可以做茶,但交易成本高,要做好茶,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于是我们看到,许多茶商为卖好茶,不断充电学习茶文化,结果茶叶没卖多少,把自己逼成“茶人”。到最后,茶叶的生意,是以茶会友,坐而论道,卖茶倒是其次了。复杂的茶文化带来的专业主义茶人式卖茶,是中国茶内循环的第一条铁律。

茶有社交属性,由社交而来的熟人介绍熟人的熟人生意,则构成国茶内循环小宇宙的第二条铁律。专业拒绝非专业消费者,熟人排斥陌生人生意,这就是茶企茶商很难做大的原因。要做大做强,从业者,必须破圈,释放自己的小宇宙,打通内循环的边界,主动融入大千世界的主流商业外循环中去……

在某种程度上,茶界的品牌往往是行业知名,出了专业圈子,消费者不知道,也就是有茶品牌,而缺乏大众消费品牌。就好像依靠淘宝起家的“淘品牌”,不是真正的品牌一样,茶品牌离开专业市场也不是有真实消费者基础的品牌。

不谈供应链,光就用市场营销的手段打造品牌而言,不外乎大众传播与深度分销两个杀手锏。但主流商业世界的两大终极法宝对茶品牌貌似失效。建立在专业市场与熟人圈子基础上的茶渠道开发,只能走小众圈子之路,深度分销与终端为王对茶企来说只能是别人家的故事,拿到茶行业来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是极不匹配的事。没有渠道下沉与社区商圈整合的能力,于是我们看到,茶企全国招几十家经销商,每个经销商卖几万,几十万,一百多万,做几千万元的生意。这是非常惊诧友邦的事!几千万元的销量,用深度分销模式做,也就是一个几百万上千万人口城市的销量。茶企满世界跑招商,却没有好好深耕一个消费节点城市,开发千万元级的样板市场。广告是配合渠道的,促进销售的。茶企不搞深度分销与社区商圈整合,也就意味着预算巨大的大众媒体投放组合失效,即到央视投广告也没多少用,反正终端没地面部队推进,投了白投。故茶界的媒体投放都是行业媒体与私域流量……

茶企茶商缺乏规模经济的根源,在于专业路径依赖与熟人生意舒适区。专业能带来茶人、茶客、茶友之间的文化认同,以及对不懂茶者的权威感与优越感。这种认同感、权威感、优越感,会造成茶人式茶商的思维固化与排外,有点天朝帝国的文化优越感,不屑与外夷做生意。

商业破圈:跳出茶人角色设定,回归生意逻辑

我认为,跳出茶人角色设定,回归生意逻辑,才是从业者的思想大解放,与现代主流商业接轨的开始。我们也可以发现,只要把茶当普通商品卖的纯生意人,往往能在业界做大生意。放下了茶人自尊,再学会做陌生人生意,生意自然生生不息。

做陌生人生意,要用销售漏斗的模型去做。一个漏斗,进料口越大,倒进的拜访客户越多,最终漏下的签单客户越多。比如拜访十家客户,可能没有一家成交,但拜访一万家理论上最低可成交一百家,百分之一的成交概率应该有吧。如果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商业谈判能力强,由百分之一的成交率提升到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以上,那你的社区终端的开发能力就很恐怖了。做茶要提升销量,必须引入销售漏斗管理,针对人流量大、潜在优质客户多的社区做深度开发,从目标人群中筛选出意向客户,再将意向客户搞定为下单客户。这种销售是质朴无华的,但也是落地的大杀器,需要销售人员具备商业实战的业务素养。

以上说的销售漏斗管理模型,适合用数量换取下单率,拼的是流量向有效销量转化的能力,属于扫大街、扫楼的市场开拓方式,其需要的商业技能以中低级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维护为主。高级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维护,一般属于大客户部的事。大客户与电商,对于茶企茶商冲销量至关重要。大公司的集团采购量一般比较大,而且一些商业大卖场大平台能做进去,就能实现千万元级的销售增长。比如勐库戎氏做进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系统,每年供货几千万元,可谓拥有一张通吃渠道的全国粮票。如果说扫大街的商务技能培训,是基础班与提高班,那么大客户开发与管理维护的商务技能培训,就是高级研修班了,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商业实战专家。

要培养商业基础人才与实战专家,就离不开打造培训基地,进行商业实战培训。深圳茶博园,致力于做中国茶的创新总部与商业实战培训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茶的商业变革输出基础与高端人才,去扩大中国茶的商业版图,提高中国茶的影响力,让世界爱上中国茶。以下就是其用商业特训推动中国茶产业升级的构想。

中国茶二代特训营: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我理解中的茶一代,更多是制茶匠人、茶农及第一批开店做生意卖茶的人。我认为中国不缺好茶,不缺匠人精神,也不缺传统茶人,更缺的是新一代的懂得怎么卖茶,怎么营销,怎么把茶叶做成茶叶品牌的人,这代人称为二代。”深圳茶博园总经理章月娥女士说。

中国茶的未来希望在“茶二代”身上,“茶一代老了,思维也跟不上,也很难教育。所以我们打算在深圳博园推出茶二代快速训练营项目,通过暑假寒假接收16至30岁、茶一代的子女来做拓展,进行训练和PK,任务式魔鬼式地让茶二代将茶推销分享到各大CBD。”

她认为,深圳的各大CBD,办公室喝的还是立顿红茶,而中国茶品牌与深圳茶博园合作,采用推销分享的方式可以取而代之。传统茶品牌喜欢在茶博会与高级酒店搞产品发布会,费用不菲,这对品牌影响力与招商有一定帮助。其实,还可以探讨用更落地的方式去发布这款产品。比如,茶品牌可拿出1万片茶来做发布活动,茶博园可以让100名茶二代同时销这款茶,以娱乐化传播的方式,每人要完成销售100片的任务。这样,茶才真正的被人喝到,让世界爱上中国茶。中国茶,中国范,我是中国茶二代。他们可用强有力的实际行动为中国茶代言。

“通过这种娱乐化传播与推销分享方式,茶二代中可选出精英,选出很多明星二代。演员的诞生就是用这个方式来的,一开始是练习生,后来成为大明星。我们先找到优秀的人才,再让优秀的人才来代言品质佳的产品,再做品牌。好茶艺师不缺,如果销售冠军与茶艺冠军PK做茶生意,茶艺师是PK不过营销师的。茶艺可以学,短期就会,但有营销思维的人需要天赋,这种人才更OPEN。中国需阳光的,激情的茶人,优雅当然不能丢失。”

茶商盈利的关键:“金牌店长”养成计划

茶企做大“三段论”:前段靠“特色细分”,中段靠渠道,后段靠制度与文化。

聚焦特色细分市场,可以做几百万元到一两千万元。这时茶企要升级,必须实施渠道下沉战略。渠道下沉的重心是社区,整合社区商圈资源的关键是开店,开店的成败在于有无狼性商业实战基因的金牌店长。故得店长得社区深耕,得可以复制的社区店赢利模式,得中国茶渠道之天下。得大中华区渠道,就可以做成销售额五六千万元,甚至上亿的品牌。

但企业做大了,队伍难带了,就要发挥制度与文化的优势,突破管理与软实力不足的瓶颈,让天下英才与资源为我所用,做数亿甚至十亿级以上的大品牌。制度与文化建设,是茶企竞争的终极模式。任正非说,华为成功的关键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将这些天才怎样管理好协调好一起好好工作。这就是制度与文化收拾世道人心的力量!

对许多有一定基础做了几年甚至十多年的茶企而言,早已经是特色细分品牌,制度与文化创新的终极模式对他们还远,但充满商业实战精神的渠道深耕是他们需要的,只有啃渠道终端的硬骨头,在社区以开店的形式扎根生长,才能突破销量与影响力的瓶颈,由行业知名到大众消费者知名,即由行业品牌升级为社会化消费品牌。这是茶企品牌升级的关键性一跃。而这其中,由针对喝茶人群的开店,转为服务大众消费社区的开店,其商业运作的底层逻辑与店长店员的专业素养自是不同。只有针对非专业的大众消费群体,茶企才能把体量做大。

深圳茶博园的茶二代商业实战特训,就将培养金牌店长列为核心计划。利用暑假、寒假的快速训练营,只是基础班性质的培训。基础训练表现好的茶二代,深圳茶博园将推荐给入驻商家做店员与店长,一方面给其提供长期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帮助商家用年轻人的新思维与活力拓展客户。茶博园将组织专业导师,以提高班的形式,继续对这些店员与店长传帮带,不但提升商业实战素养,而且培养现代商业文明需要的各种综合素质,并实行业绩考核,优秀者奖励,甚至升级为金牌店长,不合格者淘汰,以保证提高班的品质。

“对其中最优秀的一批学员,进入高级研修班,以高级商务人才的标准严格实训,按照‘贵族'的要求打造,可以到中国顶级公司历练,甚至到欧洲游学。”章月娥认为,天下没有什么包赚不赔的商业模式,真正的好生意,大生意,要靠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去创造。对年轻人要舍得下血本,只要培养出商业实战能力与贵族精神,加上茶文化本身的厚积与工匠精神,中国茶肯定有大未来!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3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