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莺山古茶园

找到约132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国内茶叶专家到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园进行科学考察

临沧坐拥“绿色 环保、原生态”的现代农业基因,是茶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十四五”规划号召,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助力茶产业发展,推荐绿色茶、有机茶、生态茶、健康茶。4月14日,受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和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邀请,在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郭惠云副组长等一行茶产业相关领导的陪同下,云南省老领导陈勋儒,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建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植物分类专家、植物学博士杨世雄等一行数十位国内知名茶叶专家亲临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古茶园进行科学考察调研。

专家们穿过古茶园,在一株株高大的勐库大叶种、勐库小叶茶、本山茶、二嘎子、黑条子、白芽口、红芽口、贺庆茶等古树茶前认真观察、仔细询问,进行了严谨的学术分析讨论,白莺山古茶园的12种古茶树被专家们连连赞叹,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已知种类最多的、古茶自然演化最复杂的古茶园,并表示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县、乡、村各级要做好保护和宣传,让云南、临沧、云县和漫湾镇把这个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发展好,成为世界研究古树茶基因繁殖的重要基地。

参观完古茶园后,专家考察组召开了白莺山古茶园保护与发展座谈会,在会上,研究了准备今年4月份在白莺山举行的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挂牌仪式的具体工作。

云南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先生向大家介绍了白莺山在全国、全省、乃至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向大家介绍了前阶段与全国产业协会、茶叶专家联络沟通情况,并建议以“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为名的挂牌,争取国际、国家茶叶专业协会的支持,按照“世界一流、中国唯一”的目标建设。

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郭惠云向大家介绍了市委、市政府对挂牌工作的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情况,市委书记杨浩东同志、市长张之政同志的批示、指示精神情况,会议建议挂牌仪式时间原则上保持4月份不变,并就组织更高规格、更深入的专家科研考察工作,建立古茶树资源科研观察站提出建议。

云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紫辉代表云县汇报了前期筹备情况,各委与会专家对白莺山古茶园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意见,建议将白莺山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名片打响,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今年在昆明召开提供现场点备选基地。

漫湾镇党委,白莺山村委会主要领导参加考察和座谈会。

来源: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临沧市政协建议重点保护开发白莺山古茶园世界茶树基因库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和知名茶业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论证,认定临沧市云县白莺山古茶园是全球茶树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唯一区域、是全球最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同时也是研究世界茶树起源和演化的绝佳天然实验室。为此,临沧市政协提出建议希望省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更高的层面做好白莺山古茶园的保护、宣传、开发工作。

云县白莺山古茶园总面积5.6万亩(字德用 摄)

(与其他古茶园相比,白莺山古茶园的特殊价值在于古茶树品种的多样性、茶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过渡型品种的稀缺性 字德用 摄)

云县白莺山古茶园里的古茶树(字德用 摄)

临沧市政协多次组织专家到云县白莺山古茶园调研,发现与其他古茶园相比,白莺山古茶园的特殊价值在于古茶树品种的多样性、茶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过渡型品种的稀缺性,这里的古茶树种类、数量、种质资源科考价值都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白莺山古茶园总面积5.6万亩,有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品种12个,古树茶种类远多于福建武夷山、普洱景迈山和临沧的冰岛、昔归、忙肺等古茶园。同时,这里有100年以上古茶树200多万株、400年以上古茶树16万株,最古老的树龄达2800多年,其中核心区800多亩10万多株栽培型古茶树集中连片,树冠高大、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古茶树数量远多于国内、省内至今已发现的任何一个古茶园。“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兼具野生、过渡、栽培三个古茶类别,可以说白莺山古茶园种质资源科考价值是世界上其他产茶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次到白莺山古茶园调研的临沧市政协秘书长字德用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对白莺山古茶园“世界茶树基因库”、“世界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目前白莺山古茶园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初级层次,近2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不到1000万,人茶混居、过度采摘、盲目炒作、原生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很突出,长此以往,势必对世界级资源及其价值造成更大破坏。

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市政协提出要高端定位白莺山古茶园世界价值,邀请权威专家参与,开展全面精准的科考普查工作,申报认定保护标志和文化遗产,高标准制定保护和开发规划,

李银峰说,我们要充分挖掘、阐释、宣传云县白莺山古茶园“三个世界第一”的价值,赋予其世界级资源的保护开发定位,把白莺山古茶园作为中国茶叶种质资源安全的保护基地,作为临沧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世界窗口,作为云茶临茶国际化的重要名片,打响“世界茶树基因库”、“世界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的品牌。

同时,要委托国内高端科研机构,邀请权威专家参与,对白莺山古茶园占地面积、资源分布、种类数量、树龄结构、基因组成、历史遗迹等进行一次全面深度的科考普查,并对科考权威数据进行高端发布。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字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白莺山古茶园种质资源数字库,科学划定古茶园保护范围,实施“一树一码”数字化挂牌保护。

同时还要加快白莺山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证明商标申报注册工作,向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相关组织申报授予“世界茶树基因库”、“世界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称号,以白莺山古茶园及茶文化系统为核心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同时向国家有部门和行业组织申报茶叶科考基地、专家研究基地和院士工作站等,把白莺山古茶园打造成为世界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示范园。

此外,还要以白莺山古茶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漫湾电站、澜沧江百里长湖、忙怀型新石器遗址、昔宜康养休闲小镇,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世界茶树基因库、自然演化博物馆”为主题的4A级旅游景区,在此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好“世界茶树基因库博物馆”和“百万古茶树云上游览馆”两个馆,把白莺山古茶园建设成为世界茶树荟萃之地、全球茶界科考基地、世界茶人向往之地。

(记者李映青)

来源:中国日报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再发现】白莺山:古茶博物馆

  这里是茶叶的会所,是上千年来不同种类的茶树和谐生长的家园,谁也不知道当年,究竟是什么力量,能够召集如此众多的茶树在此集合,以群体的方式,共同展示着茶叶这种滋润苍生的植物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2006年9月5日,当我第一次穿行在白莺山巨大的古茶园里时,我发现那里的每一棵古老茶树,都是关于时光的传说。很多年来,它们就那样无言的生长,历经雨雪风霜,并在今天以勃勃的生机,带给茶人一份惊喜和感动。、

  

  白莺山古茶园自然博物馆

  白莺山位于临沧市云县的漫湾镇,是“忙怀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早在4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而那满山的古茶树,与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居民,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相生相伴的历史?

  

  白莺山

  白莺山过去又叫白鹰山,虽然“莺”和“鹰”只是一字之差,但却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潭边是茂密的森林,时常有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在此栖息,远远望去,宛若一棵棵大树开满白花,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鹰山。但在遥远的古代,鹰为生存,常常啄食村民饲养的家禽,人与鹰的矛盾逐渐激化,还发生了人鹰之战,之后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白莺”,于是当地人就把白鹰山有意与成了白莺山。据郑有林先生说,白莺山原被称作“阿维”,最早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是布朗族,据说他们是来自于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之中,因躲避战乱,不远千里迁徙到此地,并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在白莺山,至今民间还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也有快板“阿维中山好地方,茶树成林满山岗……”而景东和南涧一带的茶商,至今仍然把白莺山生产的茶叶称作为“阿维茶”。

  

  作者与第23次上白莺山的云县茶办主任左成琳

  很多年来,茶叶一直是白莺村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植物。一年四季,苦荞是当地人的主粮,而茶叶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更为他们与外界换回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莺村至今也还不通公路,当地的茶叶运输,仍然采用最原始的马帮驮运。在白莺山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不时还能见到一串串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岁月的履痕,也是当地村民生活维艰的见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使得白莺山有幸地避免了古茶树的大面积砍伐,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自然遗存”。

  在白莺山,茶树的品种非常的丰富,有当地茶农称的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藤子茶、柳叶茶、红芽口茶、豆蔑茶、大叶本山白芽口茶、贺庆茶,至于十三不靠的茶树,当地的人则将它称为二嘎子茶。这些茶树与本山茶和勐库茶一道,构成了一园多古茶品种的独特景观。生活在白莺山的人,不仅能准确分清不同种类的茶树,而且为每种茶树评选出了它们的茶树王,甚至有了茶树为媒成就美好姻缘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仅白莺山和相邻的核桃林两个村12400亩区域内,就保存了野生型、半野生型和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数百万株。专家说,白莺山古茶树种类多样,变异繁多,不仅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而且展示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茶树不同阶段的演变历史。

  

  白莺山古茶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神则灵。平凡的白莺山,因郁郁葱葱的古茶树而成为无数茶人心中的圣地。作为云南古茶树保护得最好的一个区域,白莺山有着自身神奇的历史。有资料显示,一百多年前,白莺村就开始以“赶茶会”的方式来推动茶叶的发展。白莺山早年有一座道庙,过去叫大河魁星阁大殿,现在被人们称为“大河锁水阁”,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人们都会在那里举行一个斗茶会。届时,每个族的族长,会带上精心采制的茶叶,在那里进行现场泡制,并请参会人员轮流品尝。然后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的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励200市斤贡茶;三级茶族奖励100市斤贡茶。而这些奖品,则由三级以下茶族进行准备。同时,赶茶会又要求获奖的茶族,要采集本族茶奖茶品的茶子,送给三级以下的茶族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当时,这种以品茶、评茶并佐以物质鼓励的方式来推动茶产业发生的活动,曾在白莺山周边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举办茶会的时候,都会有数千人,上千匹马云集白莺山,他们中不乏外地的客商,带来了白莺山人生活所需的盐巴和布匹,也带走了白莺山回味绵长口留余香的茶叶。

  

  白莺山古茶园

  据说,当年举办赶茶会时,都有活动的详细记录,而且被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内,可惜的是这些记录白莺山茶文化历史的资料,被后人有意损毁了。所幸的是,作为茶文化历史的另一种记录:茶树,却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茶树,已经成为了白莺山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你可以在那里,频繁地看到百年古茶树随着地生长在人家的庭院中、大门边、古道旁,真正与人们相伴相生。每一年的清明,当地人在祭扫祖墓时,都会奉上一杯清茶,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若遇老人去世,人们也习惯用红布包上一撮茶和米放在他的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了也不能忘记的。此外,如果死者还未成年,则只在死者的嘴中塞茶,表示生命有限,而传承祖宗种茶的事却没有结束。

  

  作者购买白莺山本山茶王的茶叶

  也许正是日常生活中与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才成就了白莺山成为今天的古茶树博物馆。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