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叶一号

找到约1,772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一芽一叶寄深情 “白叶一号”扎根广元青川5周年

“一叶嘉木情深深,跨越千里两相宜。举杯同饮白茶香,携手共进一家亲……”10月20日,回忆起“白叶一号”扎根青川县的历程,“80后”赵武有感而发,写下名为《嘉木》的歌词。

2015年到青川县工作的赵武,现任青川县委宣传部文艺股股长、青川县政协委员。2018年以来,他一直关注着“白叶一号”的成长。

“10月19日,我们进行了主题为‘一片叶子感党恩携手同心话振兴’的2023年青川白茶采风创作活动,就是想通过‘白叶一号’展现浙川对口支援携手致富的时代风貌,营造‘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浓厚氛围,汇聚‘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强大力量。”赵武说,接下来他将对《嘉木》进行修改完善,并力争尽快创作完成。

与此同时,在青川县沙州、木鱼等6个乡镇的7075.5亩“白叶一号”基地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忙着对“白叶一号”茶树进行秋季管护。不管是除草、浇水,还是补苗、施肥,大家都干得一丝不苟,生怕出一点纰漏。

……

从无到有,再从少到多,扎根青川5年后,“白叶一号”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青川县及广元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用青川县委书记李方甫的话来说,“白叶一号”是致富茶、奋进茶、感恩茶,青川坚持以茶增收、以茶兴业、以茶育人,正持续放大“白叶一号”产业的带动效益,释放携手共富的持久动力,凝聚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


一株株茶苗承党恩跨越千里续写“山海情”

1700多公里,是浙江安吉和四川青川的距离。

跨越千里的距离何以能拉近?

安吉和青川携手作答:“白叶一号”。

2018年7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举行“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贫困村捐赠白茶苗签约仪式”,青川县成为四川省唯一的受捐县。

当年10月20日,黄杜村捐赠的首批1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从东南沿海的浙江,跋山涉水“远嫁”至西部广元青川。而为了迎接“白叶一号”茶苗,质朴而热烈的青川群众早早等在村口,点燃了鞭炮,敲响了锣鼓……

对此,青川县沙州镇党委书记陈蕾将其理解为:一片感恩叶的“山海协作情”。她告诉记者,因为在“白叶一号”运抵沙州后,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把“白叶一号”种活、种好、种出效益作为了共识和自觉行动。

山海情深,白茶扎根。

在2018年至2019年,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青川县建成1517亩受捐茶苗基地(涉及沙州镇青坪村、关庄镇固井村、乔庄镇瓦砾村3个贫困村);在2019年至2021年间,青川县群众积极购买“白叶一号”茶苗建成基地3801亩;在2022年,安吉县再次向青川县捐赠“白叶一号”茶苗,在青川新建“白叶一号”基地1700亩……

一株株茶苗承党恩,山海情深永不相忘。

2022年3月28日,青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永明将两封带有“白叶一号”元素的感谢信和采摘的第一批“白叶一号”茶叶,一起寄给了“黄杜村的亲人们”。谈及缘由,他说得干脆而深情:“饮水思源记党恩,青川白茶敬亲人!”


一垄垄茶树渐长成悉心呵护共圆“小康梦”

以中山地形为主的青川县,山地多、坡度大,种茶历史悠久。

当第一株“白叶一号”茶苗被种下,青川人民心底便滋生了新的希望——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因为,获捐“白叶一号”茶苗的2018年至2019年,正值青川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冲刺阶段。

带着这样的期盼,青川县先后成立“白叶一号”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白叶一号”茶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白叶一号”暨茶产业发展推进专班、“白叶一号”茶产业推进中心等组织机构,统筹推进6个乡镇的“白叶一号”建设发展。

5年来,在浙川两省的高度重视,有关茶叶专家等的跟踪指导下,青川县探索推广“5+7”(新建基地“选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5项关键技术和茶园管护“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7项关键技术)技术体系,让“白叶一号”茶苗的高度、冠幅宽度等主要指标表现良好。

与此同时,青川县立足“白叶一号”投产前无效益的实际,探索推行土地流转、茶苗管护务工等形式,想方设法给种植“白叶一号”茶苗的群众增加收入。

这当中,有“白叶一号”助力,2019年至2022年里,青坪村脱贫人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000余元增长到1.5万余元。“不仅家乡变得更美了,自己的腰包也鼓了,在家种茶有了甜头,生活也有了盼头!”成为青坪村343户1041人的共同心声,因为他们全部参与到了“白叶一号”茶产业发展之中。

关庄镇副镇长舒孟华以固井村为例说,该村实行“业主+基地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种植管理“白叶一号”基地,通过运用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等“五金”收益分配机制,不仅提高了村民建、管基地的热情,而且有力助推了村退出、户脱贫。“2019年固井村支出土地流转金9.6万元、务工工资47万元,仅此一项让全村2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一片片茶叶富百姓携手相牵迈上“共富路”

2022年春,黄杜村首批捐赠给青川县的“白叶一号”茶苗基地大规模投产,采摘鲜叶7180斤,加工干茶1795斤,实现销售收入530万余元。2023年,采摘鲜叶2.73万斤,加工干茶6600余斤,干茶产值2000余万元。

“返租倒包”、打造“白叶一号”数字化茶园、为白茶种植加持保险政策……5年来,伴随着“白叶一号”茶树的长成,青川县一直没有停止对持续发展壮大“白叶一号”的探索和实践。

在青川县茶产业事务中心主任马浩强看来,“白叶一号”扎根的5年,通过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的双向交流合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新品种,更是一次倒逼青川茶产业走上“三茶融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契机,为青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今年9月底,青川县用“白叶一号”开发出针形、扁形两款品质各有特色的青川白茶。青川白茶产业体系已与青川茶产业体系深度融合,10余家茶企从事“白叶一号”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白叶一号”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以此示范带动青川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产量达1.05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

杭州市西湖区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何立剑认为,“白叶一号”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白叶一号”所代表的浙川情谊源远流长。“基本来到办公室的客人,我都会请他品尝这个茶,茶好,情谊更深。今后,我将竭尽所能持续提升‘一白(白叶一号·携茶)一绿(七佛贡茶)’的品牌影响力,从而不断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根基。”

再从青川县看,“白叶一号”白茶种植项目更是成为了东西部协作的先导和示范工程。

市乡村振兴局分管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副局长戴亚男介绍,从“白叶一号”的种植到管护,再到采摘、制作、销售等环节,浙川两省各级各部门及相关企业等频频互动互访,不断提升了包括“白叶一号”在内的广元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进一步增强了东西部协作的质效。

统计数据显示,有“白叶一号”等的全新助力,2023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茶产量1.87万吨,综合产值70亿元。

来源:四川新闻网(唐彪 记者 李全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感恩茶”种成“黄金芽”,“白叶一号”茶苗捐赠帮扶的贵州故事

一场春雨过后,位于武陵山脉海拔1300多米的沿河自治县中寨茶海基地,嫩绿吐舌的“白叶一号”新芽,吸吮着雨露恣意生长。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手指翻飞,不时传来悦耳笑声。

“‘白叶一号’青又青,长在茶山绿茵茵。采得茶叶来喝起,凉在口中甜在心。现在政策真是好,永远不忘党的恩。”4月28日中午,阳光正好,普安县地瓜镇白茶基地,茶农徐科珍带头唱起了自编山歌,动人心弦。

满目青山翠,新茶满园芳。在雷公山下的雷山县大塘镇也宜村“白叶一号”种植基地里,村民胡英和20余名老乡一道正在除草。“今年我们采摘明前茶茶青的收入,高的每斤能有100多元。”胡英眼里掩不住喜悦。

4年前,一批名叫“白叶一号”的茶苗,从浙江安吉县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如今,在普安、沿河、雷山3县“安家”的“白叶一号”喜见成效,“感恩茶”种成了“黄金芽”,山绿、民富、茶飘香。从“战贫”到“脱贫”,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大地上演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一片叶子”的深情——

“扶贫苗”跨越山海落户贵州

故事从一封信开始。

靠海的那一边。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白叶一号”,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依山的这一头。地处祖国西南的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上下鏖战正酣。彼时的贵州,到2017年底尚有贫困人口280万人,贫困发生率7.75%。如何加快脱贫步伐,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贵州正苦苦探索不断破题。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积极主动联系和多次对接,积极配合原国务院扶贫办、中茶所、黄杜村等实地走访,成功争取“白叶一号”捐赠茶苗在我省普安县地瓜镇、白沙乡,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和雷山县大塘镇,原种植面积4200亩,覆盖16个村(社区)。

机遇千载难逢。普安县获赠“白叶一号”茶苗2000亩,茶园被命名为“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分别在地瓜镇屯上村连片实施1500亩、白沙乡卡塘村连片实施500亩。

“还记得,当满载‘白叶一号’茶苗的冷藏车抵达普安,我们都沸腾了。”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心仍然十分激动。

2018年10月22日上午,“白叶一号”扶贫苗全国首种仪式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乌龙山举行。

落地有声。首种仪式上,时任屯上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一起种下了第一株茶苗。种下的不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情厚谊,更是西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景。

紧锣密鼓。普安县在首种之后一个月内,全面完成2000亩茶苗种植任务。

山海情谊一线牵。作为我省最后脱贫的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沿河自治县,获赠“白叶一号”360万株1200亩。2018年7月15日,黄杜村与沿河中寨镇正式签订捐赠协议。

这年秋天,360万株“白叶一号”在中寨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安家”,成活率达95%、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1户1582人。

雷山是我省获赠“白叶一号”的第三个县,300万株,可建1000亩。

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晏红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插曲:2019年10月就要下苗了,但是9月初还没找到合适的基地选址,大伙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根据白茶生长习性调整方向,大塘镇迅速将目标锁定在产业匮乏的高岩村、也宜村和小河村。

这三个选址的生态气候、海拔、温度、湿度、土壤等各类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可以种植白茶!”9月上旬,当接到盛阿伟的电话时,大塘镇干群十分欣喜。

说干就干。整地、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千亩“感恩茶”示范基地全部建成,涉及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县政府自筹资金及企业社会资金总计600余万元。“300万株茶苗真是为大塘送来了‘及时雨’,以产业造血破除贫困。”雷山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胜康说。

“白叶一号”是从东飞向西的一片叶子。承载着一份浩荡党恩和浓浓深情,跨越山海,温暖而来。

“一片叶子”的力量——

“摇钱树”改写贫困历史

4月28日,记者走进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边,一块写有“感恩茶园 生态屯上”的石碑十分醒目。“曾经村里都是泥巴路。自从‘白叶一号’来了,大家不仅发展产业信心百倍,改变村容村貌也干劲十足。”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金说。

今年48岁的徐科珍,是屯上村半坡组的村民。自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屯上村,她便一直在茶园里务工,除草、施肥、采茶样样都干。“有了这片茶园,日子过得舒服多了,我们家每年增收1万多哩!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车。”徐科珍脸上洋溢着幸福。

像徐科珍一样,因茶增收的还有不少。在普安,“白叶一号”感恩茶园覆盖10个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862户2577人。

“荒山变茶山、贫困户变茶农、山区变景区”,“白叶一号”扎根普安的成功实践,成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茶产业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

为确保“白叶一号”在我省落地见效,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高位推进、高效推动“白叶一号”白茶工作顺利开展。2018年10月,我省成立了“白叶一号”工作专班,联动省扶贫办、省农业农村厅、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建“白叶一号”专家服务团,定期赴“白叶一号”基地开展技术指导,集中资源,全力打造“感恩茶园”和脱贫攻坚示范基地。

中寨镇地处沿河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87公里,“地无三尺平”,常年云雾缭绕,是沿河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前,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种植玉米等作物,当地老百姓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告诉记者,当时志强村贫困发生率42.5%,莫说产业,进村都只有一条毛路,就别说经济来源了,为了生计,年轻人尽数走出山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我们家全靠‘白叶一号’,要是没有它,我就得外出打工,三个孩子的学业就会受影响,这茶树是我们家的‘读书茶’‘脱贫茶’和‘感恩茶’。”在三会溪村的茶山上,记者遇到了茶农秦礼文。

秦礼文说,茶园管护,这活不算累,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每月准时拿到2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甜。

“‘白叶一号’不是富了几个大户,而是带富了广大农民。”中寨镇党委副书记杨勇说,中寨以“白叶一号”茶产业为引擎,全力铺就脱贫致富路。

“一片叶子”的力量,带来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雷山县大塘镇高岩村,地处密林环绕与岩石夹杂中,由于缺乏致富产业,全村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务工。得益于“白叶一号”茶园,如今全村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有生之年,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民的亲切关怀,贫穷被赶跑了,现在还给村里找到了最适合的产业,年轻人回来了,家乡发展就保住了根。”谈起变化,高岩村老村干杨通书竖起了大拇指。

雷山县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就业等方式,组织脱贫户与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务工。2021年,“白叶一号”管护及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农户1000余人次,实现就地就业50余人。

就在这个春天,雷山县千亩“白叶一号”迎来初采期,第一期约有1000斤白茶采摘下树,茶青产值约10万余元,“白叶一号”茶园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一片叶子”的传奇——

巩固脱贫成果效应日益凸显

“我家承包6亩茶园,一天要采茶青25斤左右,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真的不错!”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三会溪村村民马再国说,春茶采摘后,以80元一斤的价格卖给加工企业,经济收入更宽裕。

目前,中寨镇“白叶一号”种植面积已达5350亩,一片片茶叶逐渐“成年”长成“黄金芽”,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年初,中寨镇积极探索将全镇5000余亩“白叶一号”茶园以每亩300元“返租倒包”给农户,农户通过承包茶园变成“茶老板”,纷纷给自己打工,收入持续提高。

在“返租倒包”中,该镇引进两家企业负责茶青收购和加工,并与茶农签订每斤70元茶青保底收购价。同时成立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沿顶旅业有限公司,并号召全镇15个村(社区)以及个人,把闲置的资金入股到公司,盈利后再按入股资金比例分红。

截至4月24日,该公司共收购茶青25551斤,营业额百万余元,以预售和网络销售在微信或抖音平台,以每斤480元价格销售,净赚9万多元。

中寨镇党委书记刘毅说,下一步将继续做强、做优“返租倒包”模式,在盘活集体资源的同时,让“白叶一号”走出深山,造福一方百姓。

茶叶种出来,更要卖出去。普安县与浙茶集团携手合作投入2.8亿元,共同打造了浙茶集团普安“白叶一号”茶产业园,明确将普安作为浙茶集团在西部地区进行名优茶加工的基地。

“浙茶集团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同时还为‘白叶一号’解决了‘有产品无品牌’的问题。”贵州普安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仕洪说。

作为古茶树之乡的普安,茶树资源丰富,去年,开展了“白叶一号”感恩茶园套种“四球古茶”树苗工作。通过套种,逐步实现茶产业短期有收益、长期大发展,不断夯实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基础,确保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实效。

目前,普安白茶种植面积已扩种至1.3万亩。全县以建设“白叶一号”感恩茶园为示范,引领普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在雷山县全都茶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乌开工业园区白茶加工厂内,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上,风选机正在将残次品“吹”选出来,精品茶在烘干和提香后进行分装、打包,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一带。

大塘镇副镇长李进喜表示,将不断整合社会资本,延长产业链,加快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宽雷山“白叶一号”销路,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雷山县大塘镇也宜村白叶一号基地

数据印证成果,全省“白叶一号”捐赠茶苗种植项目覆盖脱贫户1446户4980人,脱贫劳动力通过参与基地管护、劳动务工等方式增收约247.3万元。

省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处处长王晓峰介绍,目前茶苗整体长势良好,今年已采摘茶青2.72万斤,产值约97.1万元,“白叶一号”巩固脱贫成果效应日益凸显。

春天里,“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续写……

来源:黔茶资讯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沿河中寨镇:“ 三举措 ”推进“白叶一号”茶产业蓄“势”腾飞

秋阳生金,万道金辉洒在海拔1100多米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翠色连绵的嵯峨山峦之间,远山近岭的一座座茶园基地上,一株株“白叶一号”茶苗泛动出让人着迷的绚丽光泽。


驱车在海拔1100多米的“云中仙寨”万亩茶海穿行,云雾山岚,空气清新,循环道路整洁通畅,依势而植的花卉、绿树、翠竹构成美不胜收的228公里生态篱笆长廊,一处处富有诗意的生态茶文化宣传墙画,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的山更秀、水更清、天更蓝。“云雾深山出好茶”!在这里,可以找到生动的注脚。

近四年来,通过以“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截至2021年底,中寨镇建成茶园10800亩(其中3000多亩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除发展有5350亩“白叶一号”茶园外,还发展有“中黄三号”“黄金芽”“郁金香”“黔茶一号”茶叶等品种,形成了多品种结构,多业态发展的有机格局。已建成万亩白茶之乡。

实施“返租倒包”产业提质增效

站在海拔1360米的九岭顶俯瞰数村连接成片的“白叶一号”基地,条条产业路蜿蜒盘旋,片片茶园葱翠欲滴,呈现出一幅蕴茶而山辉的壮美景象。


秋阳的丽辉把志强村500多亩茶园映照得分外迷人。基地里到处是一片忙碌的劳动景象,承包茶园的农户正在为自家承包的茶园进行除草、施肥,群众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在该村得以充分展现。

“自从政府实行‘返租倒包’以来,我们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收入自然是增多了。”志强村村民王小蓉面对记者喜滋滋地说。

中寨镇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茶园管护的积极性,让“白叶一号”茶产业更大程度惠及农户,探索“返租倒包”的茶园管理模式先行先试,对近7000亩茶园进行“返租倒包”,即农户先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建设茶园,茶园建成后再以每年200-500元/亩不等的价格“网格化”切块“返租倒包”给农户或合作社,以及招商引资企业进行经营示范管理,并享受茶园收益权。“返租倒包”一方面提高茶园管护质量和效益,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推进全镇生态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全部实现“返租倒包”。

2021年,三会溪村茶园承包大户杨胜强从“独臂羊倌”转行做“茶叶老倌”,率先承包32亩茶园,做起“茶生意”。今年他的茶园基地已吸收务工350人次,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左右。

“赶上了‘返租倒包’这个好政策,我承包32亩茶园,采摘茶青1300多斤,卖了10多万元,除去劳务支出,还剩52000元。”作为“反租倒包”的受益者,杨胜强说,中寨镇像他一样的“茶老板”还有很多,得到收益的群众更多。

据核算,通过茶园“返租倒包”,该镇茶园管护成本每年可降低管护成本200多万元。

探索“党组织”拧紧产业链条

2018年10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怀揣山海之情,跨越千山万水,落户中寨镇志强村、三会溪村、大宅村,建设1200亩“白叶一号”茶叶基地。“白叶一号”的到来,激活了具有得天独厚地理资源优势“云中仙寨”中寨镇深植茶叶产业的“一池春水”。


为了不辜负党中央的关怀,回报浙江人民的深厚情谊,如何种好“感恩茶”?

项目落地后,该县镇两级分别成立“白叶一号”茶叶产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白叶一号”茶叶工作专班,明确专人专抓“白叶一号”项目建设。中寨镇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信用社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村集体组建合作社,村党组织和党员带头承包、带头入股;鼓励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承包茶园;联系信用社予以金融支持;明确镇政府、村委或村合作社引进企业发展“白叶一号”深加工。

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拧紧产业发展链条。为推进群众持续增收,中寨镇创新采取“党组织(带)合作社(管)农户(包)信用社(扶)企业(销)”的“党组织”模式,不断拓宽产业发展之路。明确由村党支部委员及其他党员同志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承包茶园;进一步完善“村社合一”机制,实行由村级合作社“统防统管”,加强技术指导;鼓励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承包茶园;联系信用社予以金融扶持,引进企业发展“白叶一号”茶产业深加工。

今年来,全镇春季初采茶青共45000多斤,共加工干茶10000多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共覆盖受益群众3150多户14000多人,带动1300多人实现就近务工。截至目前,专家团队、企业已帮助培育熟悉茶园基础管护及采茶的农民1300多人。

中寨镇在抓好党建引领“白叶一号”产业发展道路上,积极作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投身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制定科学明了的工作措施和细化方法,让广大干部群众合力同心编织“白叶一号”拓展壮大的坚实梦想,共同描绘“白叶一号”富民强镇的美丽蓝图。

组建“集体公司”壮大集体收入

如今,志强村人心里明亮得很,他们特别感谢2018年10月黄杜村帮助志强村实施的500亩“白叶一号”项目,现在志强村村集体经济年增加13.3万元,一片茶叶书写了产业兴村的致富故事。

“推动茶产业发展,盘活村集体经济是一个重要目标。‘四型分类’利益联结模式能够最大合理化增加和提升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户利益,共享发展成果。”中寨镇党委书记刘毅说,茶叶产业已成为该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为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寨镇按照“政府监督、村级主导、自主经营、优化资源、股份合作”的方式,采取“115N”的模式,聚合资源,打破自身体量不足、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的局限。组织15个农村集体合作社共同入股,充分吸纳本地社会民间资本,成立了一家镇级农村集体经济公司,注册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云圆村集体经济有限公司”,就茶产业管护、加工、销售等运作,采取保底收购茶青加工销售,让返“返租倒包”农户吃下定心丸;各村集体合作社亦可自行运行。该公司组织实体化运营,盘活15个村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助推全镇茶产业发展。今年运营以来,目前已获净利润20多万元。

中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应学告诉记者:自“白叶一号”落地以来,每天有300多名当地及周边群众参与“问茶”。2018年以来,“白叶一号”茶园每年带动1300多人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该镇域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光照足、空气优,特别是白茶白化期长达40多天。经多方考证属于种茶优质地,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

2021年3月,铜仁市春季斗茶赛上,“云中仙寨”茶叶品牌荣获“金奖茶王”称号。目前申请注册了“白叶一号”茶叶“屾山”系列品牌,获得了“SC”认证。

当前,该镇按照“云中仙寨·生态样板”的发展定位,重点锚定茶园提质升级、智慧茶园及茶文旅一体化建设等,将“白叶一号”茶园建设打造为全县高标准示范茶园基地,擦亮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集成底色。

如今,一株株“白叶一号”茶苗已在一个个茶村生根,“昨日荒山,今日茶山,明日金山”不再是梦!中寨镇因处在群山环抱之中而得名。未来,这里一定会更因“白叶一号”飘香寰宇,而越来越兴旺富裕,美好无限。

冉建兵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文叶飞 施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3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