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茶茶菌

找到约508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福鼎白茶:茶产业绽放女性力量

10月11日,以“书写时代 奋斗追梦”为主题的福建省妇联喜迎“中国妇女十三大”暨央媒走基层采风活动走进福鼎。《中国妇女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以及人民网、央广网等中央主流媒体记者深入福鼎市茶企、乡村,聚焦妇联组织建设、妇女创业就业、巾帼志愿服务等主题。此次采风团福鼎之行首站来到了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福鼎白茶生产制作流程。并深入采访了福鼎白茶妇联主席陈秀莲,详细了解了福鼎白茶妇女联合会的发展情况、涉茶女性就业创业情况。

福鼎市涉茶人口38万,其中涉茶女性近26万,是茶行业的主力军。福鼎市茶产业有各级女性人大代表7名、各级女性政协委员7名,科技特派员12名,福鼎白茶产业“妇女微家”22家,福鼎白茶巾帼志愿服务队1支。

福鼎白茶妇联为福鼎市广大涉茶女性提供了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共同进步的平台,发挥涉茶女性的优势和作用,为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筑梦芳华”白茶新式潮饮沙龙活动

沧海桑田,岁月轮转,茶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饮茶之风稳若泰山,爱茶之心亘古不变,品茶之语不胜枚举,不同时期更是有着别具体色的饮茶文化。新式茶饮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体验更有创意的茶产品和茶饮文化体验,为白茶产业女性提供创新创业灵感。10月13日,由福鼎市妇女联合会、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福鼎市中国白茶始祖太姥文化研究会指导,福鼎白茶妇女联合会、菌小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筑梦•芳华白茶新式潮饮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参加人员合照

活动在大宋第一香饮紫苏饮子和主持人的茶调饮历史介绍中拉开帷幕,让大家在“熟水紫苏香”中感受中国茶悠久丰富的调饮历史。

活动现场

茶师林美丹在现场进行了汉代煮茶、唐代煎茶、明清泡茶等三种饮茶方式的表演,让大家品鉴到汉、唐、明三朝调饮的代表茶饮,汉代煮茶是将茶生叶直接入水烹煮,加入陈皮、盐、红枣等长时间熬煮;唐代煎茶室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明清泡茶是将茶置于茶壶或茶盏中,加入桂花,以沸水冲泡。让大家在品鉴茶汤中学习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感受浓浓茶香中完成心灵的陶冶。

茶师林美丹表演汉代煮茶

点茶是中华茶史上的一座丰碑,被称为美雅茶事,宋式点茶又有中国拉花的别称。第三届白茶仙子金慧颖表演了宋代七汤点茶,注入七次水,击拂七次,才能完成一次点茶。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宋代风雅繁荣的时代风貌,感受古人雅生活方式的无穷趣味。

白茶仙子金慧颖表演宋代七汤点茶

擂茶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以生茶叶(茶树鲜叶)、生姜和生米仁为主要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茶师黄斯诗进行了擂茶表演,大家都被这种独特的饮茶方式,跃跃欲试,亲自上阵体验了一把擂茶,众人感受着热水冲泡激发的擂茶芳香,小呷一口细品着自己努力擂研而成的擂茶,再一次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体验擂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方式的演变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更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茶叶的饮用方式、用途和意义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永远不变的是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感受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主办方还给大家带来三种全新的白茶新式潮饮:红颜银针、拿铁牡丹、威士忌寿眉,红颜银针搭配石榴布丁,石榴的甘甜和白毫银针的清甜在口腔里完美融合,甜而不腻;拿铁牡丹搭配奶油小蛋糕,茶香、奶香、咖啡香的奇妙融合,口感丰富,是最快乐的打开方式;威士忌寿眉搭配慕斯蛋糕,醇厚的茶香让威士忌的香味更有层次,香甜收尾。这不仅是味蕾和视觉上的极致享受,也是白茶潮饮的全新打开方式,更是为白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新式潮饮

此次活动是福鼎白茶妇女联合会茶文化“六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助力推动开发福鼎白茶时尚茶品、现代茶饮,寻求新突破、谋求新发展,以更加精准的定位、务实的举措、坚定的步伐,发展白茶产业、弘扬白茶文化、助力福鼎茶产业女性就业创业。

来源 :福鼎白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企合作如何落地?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武夷星与品品香这样做

茶叶江湖处于战国时期,身处其中的茶叶企业之间竞争强度很大。

但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终极目的还是寻求市场增量,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和销售额增加。因此,找到共赢点,抱团合作也是茶叶企业寻找市场增量的途径。

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营销重点除了拉新客,还要重点规划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在这样新形势下,规模茶叶企业产品不再聚焦单一品类,而是打造多品类产品矩阵,给到顾客更完备的茶生活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

打造多品类产品,除了企业自身从零开始搭建某类产品供应链,也可以选择深耕该品类多年的茶企合作。

近日,行业有2场涉及国内龙头茶叶企业合作的活动受到关注,分别是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武夷星与品品香。

2场对话,4家茶企

湘益茯茶

品牌隶属于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500万元人民币,工商注册日期于2005年7月,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为益阳茯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该企业是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委定的茯砖茶生产厂家和国家边销茶原料承储企业。

六妙白茶

品牌隶属于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666万元人民币,工商注册日期于2006年7月,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为庄长强,持股比例为97.98%。该企业主要经营白茶,旗下品牌还有白茶会(梅相靖大师白茶)、畲村白茶等。

武夷星

品牌隶属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10900万元人民币,工商注册日期于2001年10月,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为星愿香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该企业产品涉及福建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主要经营武夷岩茶,是主管单位授权的母树大红袍唯一管理承制单位。

品品香

品牌隶属于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180万元人民币,工商注册日期2004年2月,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为林振传,持股比例为51.00%。该企业产品主要为白茶和茉莉花茶,白茶品牌除了品品香,还有晒白金和简语。

从注册资本来来看,湘益茯茶、六妙白茶和品品香超过5000万元,武夷星超过1亿元。从工商注册时间来看,从早到晚依次为武夷星、品品香、湘益茯茶、六妙白茶。

值得注意的是,湘益茯茶和武夷星直接控股股东为企业主体的法人股东,而品品香和六妙白茶是个人控股企业。进一步股权追溯来看,武夷星也是个人控股企业,而湘益茯茶股东结构相对复杂。

对话嘉宾和内容

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活动,放在2020广州茶博会;而武夷星与品品香活动,则在福州市某星级酒店举行。不同举办地,影响对话嘉宾和内容定性。

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论坛主题为《中国好茶.黑白对话》,发起策划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探讨内容主要为茶叶行业融合创新,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和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论坛协办单位。论坛期间,发布纪念茶产品为安化黑茶和福鼎白茶组合装。

注: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提供的纪念茶

这场论坛对话环节出席嘉宾为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林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中国白茶研究院院长孙威江、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士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医学养生专家李定文。嘉宾主要围绕黑茶和白茶功效,文化,产业前景来展开讨论。

武夷星与品品香,论坛主题为《心相传.情常在》,以“新阶段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为主要探讨内容,发起策划单位就是2家企业。论坛目的是发布合作新品牌“心传”,产品是岩茶和白茶组合产品。

注:心传品牌产品发布

这场论坛对话环节出席嘉宾为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孙威江,天图资本创始合伙人冯卫东,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立民,品品香茶业董事长林振传,武夷星茶业董事长何一心。嘉宾主要围绕茶叶产品标准,品牌营销,资本市场和异业合作等方面来探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对话嘉宾和内容来看,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更多是站在行业角度,内容以行业协会领导和相关专家讲话为主,2企业出席人员主要是发布活动纪念产品和与茶频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而武夷星和品品香更多是站在企业角度,行业大佬、学者和投资人配合2家企业老板的创新品牌和产品发布。

有意思的是,孙威江在2场活动中都有出席,但其对外体现的个人身份标签却不一样。特别是中国白茶研究院院长身份,并未出现在武夷星和品品香的活动中,这也意味着主办方对于“国字号白茶研究院”的理解和认同差异。

小结

茶叶产品融合,只是起步。如果没有生产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深度品牌合作行动落地,合作会成为面子工程,合作效果自然会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从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来看,二者过往披露合作内容较少。本次合作对话主要是行业协会领导和刘仲华院士讲话,且2家企业未参与论坛对话环节。2家企业露面环节,主要是企业负责人上台发布特制活动纪念茶,还有与茶频道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从活动策划方对外表露意思来看,本次黑白对话项目主要在推动安化黑茶与福鼎白茶区域共用品牌建设,引入现代要素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助推黑茶与白茶产品创新。

医学专家出现在活动现场是亮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李定文教授,他从性温和性凉的中医养生角度阐述黑茶和白茶的功效,并强调茶对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从武夷星和品品香来看。2004年,武夷星老板何一心,曾在一次白茶拍卖会中以高价购得品品香的白茶产品,进而开启与品品香董事长林振传的缘分。2010,2家企业都喊出要合作,但现在看来当时更多是面子工程,把产品摆在一起而已。十年后,武夷星和品品香一起发布新品牌“心传”。

就目前来看,新品牌怎么卖,应该还是个问题。目前,在线上渠道并不能直接检索到该品牌相关产品购买链接,线下也未见大量铺货。

投资人冯卫东出现在活动现场,给2家企业合作带来一些想象力。目前,天图有投资传统原叶茶品牌,比如八马茶业。还有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新中式茶饮品牌。不知道,天图是否会深度参与武夷星、品品香合作中来。

除了这2对企业,八马茶业和谢裕大于2018进行合作签约和新产品发布。总的来看,八马发力较大,其将谢裕大定制的黄山毛峰将通过八马的销售渠道铺开。反观谢裕大,并未销售八马茶业优势的乌龙茶品类。

目前,这些茶叶企业实际合作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行业龙头企业,愿意走上公开舞台去联手发布产品,本身也意味着新时期下茶叶企业竞争和合作共存的新形势。

放眼未来,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落地,还需要这其中的经营主体—茶叶企业不断思考、创新和实践,拭目以待吧~

你怎么看龙头茶企品类合作?

算怪象还是妖风:你迷恋的到底是“老茶”还是“过期”茶

毫不客气的说,所谓的陈化,大部分都是给过期茶找了个很好的销售借口而已。

开篇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题目中谈及的过期茶,主要指的是市场各种来路的老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年份,超过六大茶类人们认同的常规试饮期,比如放了四五年的红茶,两年以上的绿茶,放了五六年的白毫银针等。因为现在除了绿茶,其他茶类有着越来越老,就越被市场追捧的局面,我觉得稍微有点混乱的。

1、哪来的妖风?

其实以前,中国是个绿茶为主的环境,所以饮茶文化中并没有太多追求老茶的审美偏好。

如果非要说饮用陈茶的习惯,民间有,但是大都不是为了品饮其滋味,而是为了药用。

比如在黄山,有些家庭会存放一点点老的祁红,当作药物来使用,长辈们说可以消毒杀菌。这一点我稍微有歧义,在新茶相对多酚类没有被氧化更多的前提下,我的理解新茶的杀菌效果更好,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可能有独到的地方,我们也给予尊重和理解。但至于喝老茶跟好不好喝,在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

市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了一股妖风,让老茶开始越来越走俏。

2、我狠起来,连我自己都骗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喝茶,带来一泡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红茶,说是极其珍贵带来与众人分享。

第一杯入口酸,陈味扑鼻而来,还带有焦糊的味道,就在我抬头想看众人的表情时候,我看到分享者眉头皱了一下,但其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悦,只说了一句:“这个茶陈韵十足”。

我想,这个场面应该有不少人经历过吧?

3、商业互捧下的假大师

来谈一下最近抖音较火的一位卖老茶的“大师”,梁某。

经常能够看到晒各种老茶的视频,从泡茶开始到品茶,形容到如天赐珍馐一样的美味,隔屏让你觉得喝茶原来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他自己手上的茶叶是否好喝姑且不论,但各种老白茶,乌龙茶,甚至还有红茶等,都统一归纳成香气突出,口感柔和,带有果酸。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不禁想问,老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吗?

如果仔细看过他视频的专业人士,一眼就知道其是个半吊子,条索粗大的岩茶,被其形容成紧结,乌黑的叶底被形容成叶底鲜活,连最基本的评茶术语都不懂,拉出来一堆带着享受时的评价,对于观众还是很受用的。

另外,有的时候也能看到各位现存一些大师与其互动,甚至送各种茶样,指点一二。看似得到业界认可,实际上有人帮你处理那些没卖完剩下的库存,而且比新茶买的还贵,谁不愿意跟他合作?

商业合作互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收割你们这帮吃瓜韭菜。

4、你手里的过期茶,真的好喝吗?

写文章,总归要有一个不同立场下的观点,如果在这里还用所谓的“适口为珍”这种政治正确的废话来通读全文,我劝你就此打住,读下去没有意义了。

其实我一直都试图去理解很多老茶,所以每年也会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采购各类别老茶去喝,或者去朋友那边喝一些老茶。

坦白的说,我几乎只认可类似生普,黑茶如六堡、苻砖之类的茶叶,其他的绝大部分各种老茶大部分都变得四不像,香气溃散,汤感淡薄的占大多数。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茶汤上,几乎都变得淡而发散,既没有原来的特点,喝起来也没有让人觉得符合茶应该有的愉悦体验。当然,在任何时候我都接受一句那是你没喝到好的这句话来打脸,有这个想法的可以寄来各种你认为好的,我来者不拒,真好的话,我免费为你各渠道宣传。

5、只有找不出的缺点,没有形容不了的特点

他们是怎么形容老茶的?

味道淡——柔和

陈味——陈香

没有茶味——无味之味

香气无——香气沉稳

无法形容乱七八糟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看着恶心。

所以各位放心,那些卖老茶的,只有你找不出的缺点,没有他们形容不了的特点。

也许,因为爱,所以满眼都是优点吧。

6、标准的不标准

茶叶按照国家规定是需要标注生产日期的,根据GB-7718-2016预包装食品规定,茶叶在外包装上面是需要标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但是,在地方标准中,各个茶类大部分都只标注了标签按照GB-7718-2016或者GB-7718-2011的规定,需要标注生产日期,但并没有写各类茶明确的保质期。

再加上比如普洱的标准也写过了,在符合GB/T22111-2008 标准前提下,可以长期保存。

白茶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原国标GB/T 22291-2008中并没有指出白茶适合长期保存,而在新版国标GB/T 22291-2017中,指出符合保存条件下,可以长期存储,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为了顺应市场的一小步呢?

那么在标准的混杂情况下,标准,也都看起来不那么标准了。

7、就算再乱,还是需要厘清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茶”这个问题?

其实我原本想以专业的角度去梳理一整套逻辑,但是奈何我专业知识体系不够,花了四天时间思考,也没有能力厘清茶叶存储转化的理化逻辑,所以在此就还是简单从体验角度去建议一个看待老茶的原则。在文末我会详细写一下我认为专业层面的转化概念,内容较为枯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看法和认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下,也欢迎斧正。

我的看法如下

1、家底要够厚

其实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接触到的老茶的通病就是香气低沉,滋味淡薄,在某种层面可以视同可溶物的大大缺失,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喝一些有价值的陈化茶,至少要有足够的内质供其后期转化。否则进入到淡而无味,香气全无的老茶,剩下的只能是无味之味的意淫。

2、大部分人群认定的好喝

无论你怎么老,多么少见,得好喝吧?因为仓储和茶叶的品质和来源不确定性,那种尖酸,杂味,焦苦,甚至霉味的茶肯定是算不上好喝的。哪怕就是宇宙诞生时期的,品饮的价值也都没有了。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大部分人认为的好喝,至少还是能体现出茶叶本身该有的:甜,醇,香,爽,鲜,回甘生津各种使人愉悦的体验。

别杠,这种愉悦的体验是基于生理判断的,别为了和老茶,跟自己身体抬杠,真的。

3、是否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完全是,但至少大面还应该这样。至少在我个人经历上来说。

陈年绿茶失去了鲜爽和清香,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红茶失去了香和醇厚,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白毫银针失去了清鲜和多了陈味,喝起来是奇怪的。

陈年的乌龙茶失去了高香和丢掉了岩骨,我为什么不去喝红茶?

......

当然茶叶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说了不完全是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4、适度的后熟不等于老茶

相对于茶叶完成干燥那一步的新,和适当放置的后熟,确实经过一定时期合理存放的茶叶会变得更好喝。

例如

所以有些高端的龙井,在制作完成后,还会放入石灰缸进行一个星期的后熟。

岩茶,需要更长的时间褪去火气透发出茶叶的本香,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但这一点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的,比如红茶经过适度存放后,因为醌类物质受到含水率和良好保存条件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氧化,会发生可逆的变化,所以红茶在制作完成后短期内会存在一个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上升的一个过程,可溶物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更好喝。但长期看,随着氧化的进一步深入,可溶物减小,品质还是下降的。

所以,无论是前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适度的陈放后熟是有必要的。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当你喝到各种来路不明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茶的时候,你真的觉得那口茶汤好喝吗?

这并不需要答案,问自己就足够了。

以下是我对转化专业部分的看法,本不想放在正文中,因为前面说了我目前也没有能力厘清专业逻辑,因为目前无论是大学教材,各种我们茶行业从业者(非专业研究方向)能查到的资料,都没有一个系统性关于茶叶老茶和陈茶转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包括茶叶质量与安全学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茶叶存储的很多变化路径,研究还不充分。所以我个人目前的能力和资源,也只能研究到这了。

有可能存在的转化路径

1、氧化路径

对于普通人,没有办法达到绝对意义上的隔绝空气所以茶叶制作完成后氧化的路径是一直存在的。

多酚的氧化

比如多酚类物质,是茶汤浓度和厚度的重要物质。一方面会氧化缩合成高聚物,难溶于水,但另一方面比如红茶因多酚氧化,初级产物会产生茶黄素,短期看又会增加茶汤的品质。部分介于多酚类物质和茶黄素之间不稳定的醌,有可能会因为很难进一步氧化而被还原。所以多酚氧化路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基本都是短期看品质上升,长期氧化聚合整体大幅度降低,造成茶汤浓度下降的。

氨基酸的变化

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组分发生变化。有益于茶汤滋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被大量氧化,红茶里的氨基酸还可能会跟咖啡碱等进一步进入高聚物缩合。而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新的游离氨基酸,并不能改善茶叶的品质。所以,不管什么茶叶,鲜爽度只会越来越差。

香气物质的变化

香气物质在氧化路径下,特别酯类的物质是氧化减少的,氧化分解成一些低分子的醛,醇等挥发性物质,造成香气下降。而且,脂肪族物质可能会氧化腐败,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会产生酸败,陈等不良气味。

2、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的转化目前研究资料其实非常少的,但我根据资料学习看法主要是这样,所有茶叶都不可能说完全避免微生物的侵入,但是很多茶类因为有高温烘干的作用,本身微生物芽孢的存留量较低,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低含水率),微生物作用不会特别明显。

而目前生普的晒青方式是可以明确有微生物着落的,由于没有经过高温渥堆,所以我个人认为也不能明确是否有建立起优势菌种的过程,那么生普微生物转化路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黑茶类,因为经过高温渥堆,建立起了大量优势菌种,并且都是对人体无害的,那么后期转化就会进入一个微生物不断裂解大分子,让更多可溶物出现的情况,也会让茶叶变得汤感变厚,滋味变醇的情况。

另外多提及一点,因为茶叶含水率低,所以微生物就算有影响,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极度缓慢的。

3、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大部分经过高温制成的茶叶,基本都会让酶在成品茶中失活(不可逆),但是也有资料指出,酶依旧会有残余酶存在,那么酶的作用有各种注入氧化,过氧化,裂解等等,但是有一点,一般茶叶的存储条件含水率是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茶叶一般不太会超过13%这个含水率,否则茶叶会霉变。所以我认为就算有残余酶的存在(哪怕是白茶)作用是在茶叶后期存储中受到抑制的。

其实,茶叶的后续可能存在常规转化可能主要就是这几条路径,所以专业上我认为关于茶叶的转化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很多老茶是不能明确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的,那么仓储条件不一样,其实最怕的就是微生物(杂菌)带来的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良好存储条件下的老茶,我认为处于安全角度而言,尽量少喝。

——本文来自恋山堂,感谢作者付出

找到约50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