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康紫阳茶叶历史

找到约98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郭道斌:用新理念、新技术重塑紫阳富硒茶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有关“将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中粮集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茶公司”)党委,经研究决定设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选派了10多名同志为公司第一批科技特派员。郭道斌作为公司科技特派员派驻陕西紫阳。

2022年1月10日,中茶紫阳公司取得营业执照当天,郭道斌(左三)与建设银行代表、建行挂职紫阳副县长,以及中茶紫阳管理团队合影留念

在紫阳,中茶公司携手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紫阳县人民政府合资设立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打造以“造血”为主导的产业振兴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中茶紫阳公司立足紫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坚持精准发力,助力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着手规划建设绿茶精加工生产线,延展白茶和红茶精制生产线,依托中茶标准体系,带动当地优质茶企业提高茶叶采制标准,进而做强产业链和价值链;

着手挖掘、整理紫阳茶叶历史,用悠久文化与现代思维为这一片紫阳叶子注入灵魂;

着手以科技赋能紫阳臻硒茶,稳定“硒”含量,逐步让紫阳富硒茶名副其实。

郭道斌从受命担任中茶公司赴紫阳县科技特派员至今,将近一年时间,作为中茶紫阳公司董事长和团队一起交出一份这样的成绩单。

作为曾亲历中茶公司国内市场从无到有的拓荒者之一,郭道斌这一次带着经验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这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入手,亲历对茶叶种植、初制、生产、营销及当地茶文化的统筹帮扶,看到具有千年种植、制茶历史的紫阳茶产业正在不断与当下茶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更看到科技赋予茶产业发展的力量。

为紫阳茶带来“中茶标准”

2021年12月下旬,郭道斌接到赴陕西省紫阳县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任务,成为中茶公司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

2022年1月9日,郭道斌和同事一起乘飞机从北京到陕西安康,40多分钟的高速公路车程后,他第一次来到位于秦巴山腹地的县城紫阳。

山高路远、偏僻闭塞,是紫阳县给郭道斌的第一印象。这座户籍人口超过30万的县城,常住人口仅20多万,很多青壮年外出工作生活。但在小小的县城中,茶园和茶厂随处可见,“紫阳是山城,地无三尺平,山间很多茶园和茶厂,但规模都很小,大多是家庭作坊。”郭道斌此次来到紫阳,是按中茶公司党委决策要求注册成立中茶紫阳公司。

陕西紫阳是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简称“建行总行”)的定点帮扶对象。建行总行与紫阳县政府一起携手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中茶公司,合作三方积极践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以茶产业振兴助力紫阳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作为。安康市紫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同时也是茶叶大县,但产业分散、缺少龙头品牌引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8年起,建行总行启动与中茶公司的合作,由中茶公司牵头、当地茶企参与,打造紫阳茶相关系列产品。经过各方三年努力,2022年1月10日,中茶公司团队到达紫阳县第二天,在建行总行驻安康定点帮扶工作组的协调联络下,中茶公司、建行总行、紫阳县人民政府开展合作,三方按照4:3:3比例出资2000万元,注册成立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郭道斌任董事长。

这是建行总行驻安康定点帮扶工作组引进紫阳的首家具有央企背景的合资企业,也是中茶公司第一个在县行政区域投资的企业。郭道斌解释,“中茶公司之所以很少到县域地区投资,主要是考虑到人才短缺和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但是建行总行和紫阳县委、县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决心深深吸引了中茶公司。”

回溯历史,早在1950年,中茶公司便在紫阳成立支公司,助力紫阳富硒茶由内销、边销迈向外销市场。此次是中茶公司与紫阳富硒茶再次“牵手”,作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中茶公司的入驻,为紫阳茶产业发展掀开新篇章。

中茶紫阳公司成立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又逢新冠肺炎疫情趋紧,各方管控严格,但郭道斌还是坚持带领中茶紫阳管理团队一起到中茶龙冠、中茶黄山、中茶湖南等几家中茶系统公司实地走访学习,这几家公司对中茶紫阳公司工厂及设备生产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紫阳县有茶园25.28万亩、茶叶加工厂超过40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在郭道斌看来,这既是优势,又是短板。“就像我刚到紫阳时看到的,这里茶企多、规模小,生产工艺流程不统一。但中茶对茶叶生产有严格工艺流程和生产标准,对成品茶稳定性也有很高要求,这就需要在当地提升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茶紫阳管理团队综合研判认为,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主要是观念的更新。

4月19日,中茶紫阳公司成立100天,团队克服疫情影响,紧张有序推进工厂装修建设、设备生产线规划采购、新产品体系规划、绿茶原料选购、紫阳白茶生产工艺培训提升等工作。几乎与此同步,中茶紫阳公司经评估筛选与供应商合作,分别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和洄水镇茶稻村建立“中国茶叶规范茶园基地”。郭道斌介绍,这些茶园将根据中茶公司茶园基地管理标准要求,指导基地茶园提升耕作管理水平,逐步建立产品可溯源管理体系,“努力做到一杯好茶从茶园开始。”

郭道斌也欣喜地看到,基地周边茶园和一些茶企,也在“中茶标准”的带动下,主动升级产品生产线,开始向着标准化的好茶迈进。

其实,于中茶紫阳公司而言,“这一切颇为不易”。郭道斌说,从春茶采摘起,公司2022年大多数时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团队虽然焦虑项目进度问题,但从未停下脚步,而是多方协调,力保公司精制加工生产线如期建成,尽管因为疫情耽搁了明前茶销售旺季,然而还是抓住了四季度的茶叶销售季,并且白茶和红茶也顺利投产……

7月底8月初,中茶紫阳公司工厂开始试生产,其工厂功能区包括原料预处理车间、白茶蒸制车间、小包装车间、外包车间、原辅料包材库。

11月10日,中茶紫阳富硒茶新装亮相第106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郭道斌在微信朋友圈里特意配发展台图文:“中茶紫阳公司邀您一起来品好茶!”喜悦溢于纸外。

让紫阳富硒茶名副其实

位于秦岭、大巴山区腹地的紫阳县,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和全国两大天然富硒区之一。这里山清水秀,纬度宜茶、多云雾的自然生态环境,天然富硒的资源禀赋,赋予紫阳茶“绿色、有机、富硒、无公害”的品质。

紫阳富硒茶传统上拥有紫阳毛尖、翠峰、银针等不同种类,“小产区特色茶、千年贡茶史、‘硒’有而珍贵”,是它们的共同特色。紫阳茶芽叶肥嫩壮实、白毫显露,香高味厚、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浓而不涩,醇厚回甜,经久耐泡,回味隽永。

2004年10月29日,紫阳富硒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紫阳县被国家质监总局确定为国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园区。

长期以来,紫阳县把茶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在抓好基地、加工、市场的同时,围绕产业、企业、品牌持续发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了茶叶产业化发展水平,茶产业成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紫阳相继荣获“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紫阳富硒茶)”“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等称号。

但围绕紫阳茶,有一个课题必须面对:不同茶园土质略有不同,硒含量也不完全一致,这就导致不同茶园产出的紫阳茶硒含量不均衡。“茶叶上市前需要检验,因为有的含硒量超标,还有的不达标,这于产品品质稳定性而言是不行的。”中茶紫阳公司发挥专业优势,选择品质好、硒含量达标的原料生产名副其实的臻硒系列茶产品。为更好地发挥紫阳县域生态无污染及土壤富硒的资源禀赋,中茶紫阳将加强对茶农、供应商的种植技术指导、水肥管理指导、农资统一配送等,使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溯源历史,传承紫阳茶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在唐代,紫阳茶成为宫廷贡品“每岁充贡”,至清朝,紫阳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经多方调研及探讨,中茶紫阳公司管理团队在层层叠叠的历史中,看到了重塑紫阳茶品牌的曙光。

郭道斌(右二)查看白茶生产线

“据文字记载,在西周时期就有紫阳茶作为贡茶的历史,同时,陕西省档案馆有在清代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信票凭证,这可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贡茶凭证。”郭道斌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前辈茶人发掘过这段重要历史,希望借此打造紫阳茶的社会知名度,但因紫阳茶种植面积小,时机不成熟,最终没能成功。

而今,中茶紫阳公司在当地建立白茶生产线,弥补紫阳绿茶采摘期短、夏秋季没有其他品类茶的空白,改善了紫阳茶叶品类单一的局面。同时,借助紫阳白茶作为贡茶的文化渊源,从茶叶实质性和文化角度,对紫阳茶品类和品牌进行拓展。

“白茶保存时间长,一直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紫阳茶制作的白茶品质优秀,再经由中茶公司白茶的生产标准控制、品牌产品塑造和中茶系统渠道资源共享,使紫阳白茶有了走向全国的基础。”郭道斌的欣慰与欣喜溢于言表。下一步,中茶紫阳公司将在县政府指导下,致力于通过科学技术解决中茶紫阳茶产品“硒”含量稳定达标事项,凭借延链拓链工作助力紫阳茶产业发展。

走过拓荒坎坷,怀着希望前行

郭道斌是湖南郴州人,他的家乡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地带,四面环山,风景秀美,是我国主要茶产区之一。出生在茶产区,郭道斌家中却并未从事茶产业。自幼,茶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是家乡独有的、用茶和糍粑、姜等一起熬制的油茶。

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郭道斌真正与茶结缘的起点。最初懵懂,以为茶不过是茶,慢慢深入学习,他才领会到这一片树叶的魅力与背后深厚的学科知识。“开始觉得自己出身农村,茶也是农行,自己应该适应较快。后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我真正喜欢上了茶学。”从这时起,郭道斌开始饮茶。2000年,大学毕业之际,中茶公司到学校招聘,对茶行业未来充满信心的郭道斌毫不犹豫投简历,并一举成功,成为中茶北京公司一名采购员。

郭道斌(左三)带领紫阳县政府茶产业相关人员在中茶浙江公司调研

中茶公司成立于1949年,七十余载风云际会间,一杯浅浅的清茶历经时间洗礼,从一杯普通饮品到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盛事中必不可少的茶饮。中茶公司的出口茶叶,为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对外合作作出巨大贡献,也通过中国茶的输出将中国文化传递到全世界。

新世纪之初,中茶公司将国内销售作为长期战略,内、外贸易并举,并成立北京中茶贸易有限公司,开拓国内市场。新领域、新平台,用人和培养人相结合,“我们那一批校招员工有七八个,安排在国内业务价值链各主要岗位。公司又从浙江、湖南等主要茶产区调来几位有经验的前辈带着我们一起干,我就这样幸运地参与了中茶公司开创国内市场的历程。”郭道斌说,起初人少、工作多,大家都是一岗多能,自己也不例外。大到初制茶和精制茶采购、成品茶销售、零售渠道开拓,小到超市货架摆放、产品包装设计……都属于这批年轻茶人的工作范畴。

在这期间,郭道斌参与了猴王茉莉花茶拓宽北方分销渠道的“二次创业”,也经历了新兴的茶叶品类对传统茶叶品类的冲击。通过传统品牌的兴衰、茶叶市场的放开、市场格局的变化、国人饮茶口味的变迁,郭道斌不断探索着、总结着。

“回忆创业阶段的艰辛,真是饱蘸泪水”,经过很多次碰壁,再尝试其他的路,郭道斌始终乐意投身其中。他说,热爱使然。“屡屡受挫时,说心里没有过动摇是假的,但静下来想一想,茶是中国的国饮,有广大的市场;中茶作为国字号品牌,有优质茶叶资源和丰富的人才队伍,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带着热爱和希望,郭道斌一路前行。如今,22年中茶公司一线开荒拓土、探索创新的积淀,都成为他此番担任科技特派员和中茶紫阳公司团队以“科技”赋能紫阳茶的根基。“中茶紫阳公司是中茶体系里一家新的公司、一座新的工厂、一个新的团队和一套新的产品体系,如何让客户、市场接受,在众多茶叶品种和品牌中树立口碑,都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到紫阳将满一年,目前,中茶紫阳公司已与12家县域龙头茶企签署供应采购协议,与两家本地茶企联合共建中国茶叶茶园基地规范化园区,紫阳茶整体的加工工艺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不过,与此前更多依靠双腿跑市场、凭经验判断方向不同,数字经济为紫阳茶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便利。郭道斌说:“中茶紫阳公司、建设银行紫阳帮扶团队、紫阳县政府及京东几方携手一起开展紫阳茶产业数字化建设,建立茶产品数字化可追溯体系,以贯穿茶叶种植、耕作、采制、生产、供应、销售全过程。

一年时间在奔忙中瞬逝。虽然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总盼着父亲多回家几次陪陪自己;虽然爱人工作很忙、上班路远,家中也有很多困难,但这一年中,郭道斌只回过三次家。提振紫阳茶产业的热情和抛家舍业的牺牲,交织在一起,他感慨一路艰难,又值得为之奋斗。郭道斌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多次到茶区茶企考察调研,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作为中茶公司科技特派员,他说:“我将倾情这一方山水茶园,讲好紫阳茶的故事,讲好中国茶的故事,为紫阳茶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一份积极力量。同时,实现公司与特色小茶种地区资源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价值链,以使乡村振兴和企业经营的相互促进。”

作者:《中华儿女》记者华南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2年第12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安康(紫阳)富硒茶专场推介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10月8日,“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安康(紫阳)富硒茶专场推介会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丝绸之路塔广场举行。本次推介会旨在搭建一条商贸合作、文旅携手的两地高质量发展桥梁,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一个寻求合作、共创未来的“入口”。

推介会现场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安平在致辞中说:新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我国内陆开放新高地,新陕两地自古血脉相连,人文相通。传承3000年的紫阳茶,历史上就是新疆和陕西商贸互通、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期望借本次活动与乌鲁木齐市政府及茶叶营销企业并肩携手,推动茶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新成果。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安平

中共安康市委常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晖表示:安康市作为古“丝茶之路”重要起源地,同乌鲁木齐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地在丝茶贸易上一直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希望以本次推介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乌鲁木齐市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中共安康市委常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晖

中共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介绍了紫阳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优势产业,并表示紫阳县将以更加扎实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的要素保障、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携手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共紫阳县委书记向德刚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徐杰推介安康富硒茶。

安康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徐杰

紫阳富硒茶产品推介

紫阳富硒茶推荐官林红梅


紫阳富硒茶产品推介


紫阳县文旅公司推介紫阳县旅游资源


紫阳县招商服务中心推介重点产业链项目

现场领导嘉宾共同见证了28家政企机构互签合作协议。


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向乌鲁木齐市山水源商贸有限公司授牌。


授牌仪式

现场领导嘉宾为“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全媒体团代表敬茶。


敬茶仪式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紫阳茶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携手紫阳富硒茶,总行程15000多公里,完整穿行中亚五国,一路展开经贸交流,促进产业合作,让茶文化在丝路上再绽光芒。

新疆民族歌舞表演


紫阳民歌表演

紫阳民歌表演


来源:紫阳发布  陕西卫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紫阳茶人】曾晓勤: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作者介绍

李胜璋

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大学文化程度,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工作关系参与编写《可爱的紫阳》、《紫阳脱贫攻坚纪实》、《走出贫困》《希望的田野》等书籍;策划编辑《紫阳脱贫攻坚记事》、《汉水硒陶》、《紫阳园区印象》等摄影画册;为《襄渝往事》等书刊策划拍摄照片。写作、摄影既是原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后来个人业余爱好。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幅)。撰写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讲稿受邀到多地讲授。

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访陕西茶文化学者曾晓勤

曾晓勤,陕西紫阳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陕西茶叶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茶文化学者,现供职于紫阳县委宣传部。曾晓勤先生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紫阳茶文化以及西部茶马古道研究,著作颇丰,有《煮茶紫阳》、《紫阳茶》、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出版,获陕西省首届“茶文化新闻工作者”称号,是我省有影响的茶文化学者。

由县文联牵头采写出版的《紫阳茶人》一书,是紫阳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对紫阳底层有贡献茶人一次扫描式的采写,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底层茶叶生产销售者,效果在于总结产业发展经验。今特对曾晓勤先生做采访,记录如下:

问:曾晓勤先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紫阳茶文化的?

答:真正进入茶文化这一领域应该在1998年,我的朋友时任紫阳茶叶试验站所长张显忠,共同策划了“紫阳县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并首次提出“紫阳茶文化”这一概念,从此“紫阳茶文化”一词在紫阳落地生根。紫阳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是按学术性会议召开的,我们提前半个月理出了框架性发言提纲,参会有:程从礼、聂长久、吴少华、程良斌、程楚安、曾德强、栾成珠等共二十多人。当然,“紫阳茶文化座谈会”是借宣传部的手才成功举办。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发掘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并开始写作有关茶文化的文章,2002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书《煮茶紫阳》。

《煮茶紫阳》的出版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在当时写一本书难,出一本书更难。该书把散落在紫阳民间有关茶文化现象、故事、历史,以及个人与茶的经历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给读者,很多资料是正史没有记载的,譬如:羁马庄、毛葫芦、茶滚子、茶习俗等。著名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陕西茶文化》一书中评价到:“《煮茶紫阳》用散文笔法记述了紫阳茶叶历史事件、品茶习俗、茶叶的贸易流通以及伴生的文化现象,颇有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发掘并披露了一些新的历史史料,有助于紫阳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研究。”《陕西茶文化》一书收录了当代作家的9篇散文,我的《“毛葫芦”老陶》被收录其中,其他有贾平凹、方英文、丁文、陈长吟、孔明、韩星海等。

问:曾晓勤先生,你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时间较长,宣传部工作繁重,你是如何处理工作与茶文化研究的?

答:在宣传部工作的时候工作量大,头绪多、涉及面广,但只要勤奋、有心即可。

紫阳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宣传部的宣传、文化工作始终要围绕主导产业来开展,这期间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去实践,每年的宣传需要有新亮点、新的手段去传播紫阳富硒茶,这时候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发掘,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是对宣传文化工作的一大考验,从框架到点都需要参与进去,其时这期间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参与策划了大型有关茶的文化项目,譬如: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从剧本的修改、拍摄场景选择和组织、宣传和推介始终主抓,参与策划“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紫阳茶与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统筹了大型民歌舞台剧《茶山情》。这些文化项目是工作也是研究对象,它让我与紫阳茶紧紧联在一起。

2009我出版了《紫阳茶》一书,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书的重点记录了紫阳茶的文化现象,该书没有新的突破。当然这本20万字的作品大多是在夜晚和节假日完成的。

问:你认为紫阳茶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哪些?

答:紫阳茶文化只有两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紫阳贡茶文化”、“茶马贸易文化”。

紫阳富硒茶有着3000年的的贡茶史,经历了西周、西汉、盛唐、大清充贡现象,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罕见的,期间围绕种群的选择、工艺的改良、上贡的制度,以及储藏、运送、包装等等,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很多资料、技艺失传,部分元素被承传和延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紫阳富硒茶有着1000年的茶马贸易史,也经历了唐、宋、明、清四朝,期间国家关于“茶马制度”的产生、变革、消亡,以及紫阳富硒茶在征收、加工、贸易、运输、管理和茶马司的关系等等,由此衍生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其意义非凡且伟大,这一现象我们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紫阳贡茶文化”它是和中国几千年的儒教文化紧密相关的,皇宫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地方,是权力的中心,皇帝喝的茶当然是最好的茶。“茶马贸易文化”它是和唐、宋、明、清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西北九边是靠茶构筑了一道藩篱,用茶的稀缺性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它的英雄色彩无疑让人肃然起敬。

在全国茶叶产大于销的状态下,紫阳要打好这两张牌,因为有25万亩茶园,16万人捆绑在茶叶产业链上。虽然位卑,但不敢不对这兴县富民的产业鼓与呼。

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郎在对们唱山歌》新闻发布会上

问: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请你谈谈学术价值研究经过。

答: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一书是围绕茶马古道上流通的茶叶展开的,紫阳作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三个道源头地之一的县份是重点研究的对象。该书以大量正史、文献、文物、地方志、田野遗迹、碑板摩崖,证明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青新茶马古道存在的形态、时长、规模、影响,其立论正确、史料详实、论证有力,首次向读者展现了有关“茶马贸易”几件难得的珍贵文物史料。同时,采用散文的笔调来写历史,易懂好读。

该书是把整个西北部“茶马贸易”纳入视野进行研究的,在国家治理西北的战略背景下,通过事件、人物、城镇、道路、习俗勾勒出西部“茶马贸易”的全貌,打通了目前各省学者碎片化研究的壁垒,同时把紫阳富硒茶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剖析、研究,并通过发掘“紫阳茶区”相关州、县历朝的茶叶贸易额度来确立“紫阳茶”在西部的地位和影响。

其最大的价值是完整地揭开宋、明、清初西部“茶马贸易”以及形成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为后来者提供了难得史料和基本依据。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成书历时近两年时间,跨越四省十县市,走访了七个博物馆,行程上万公里,翻阅百万的史料,算是一次智力、学识、体力的考验。为考察康县《茶马御史碑》,由于暴雨过后,道路垮塌,班车无法过境,只好在泥泞草坡步行5公里翻越山垭,才可以搭上去康县的班车,到了康县已是狼狈不堪。2018年9月在湟源考察,虽然做了一些准备,但一阵暴雨过后,气温骤降,被冻的瑟瑟发抖……生活上的苦难对我不是事情,获取稀有的史料是一大难题,期间,为获取临潭一件私人收藏的明朝永乐年间皇帝的“敕书”文物照片,整整用了半年时间;为靠实一段古文献,整整用了一个周把《资治通鉴长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最后查明是苏辙在廷论中一段论述;有时一篇千字文章,要用两个周的时间,论点、论据要反复拿捏。

为国内茶叶专家/学者介绍紫阳茶叶历史

问:你做茶文化研究的难题是什么?

答:缺得是资金和时间。我算是一个搞研究的边缘人,不在研究机构内,没有项目和经费,购买图书和资料需要自费,譬如:一本珍贵的石刻本《关垅集》复印件书籍就需要300元。出书的经费还要自己想办法,所好的是在出书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导和朋友大力支持。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作为公务员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答:一是研究它是我个人对紫阳茶以及紫阳的热爱,这种热爱最后变成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比一般学者更懂紫阳茶,高中毕业后,我做过茶、贩过茶,亲历了手揉、脚踩、滚口袋、太阳晒的传统制茶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茶的理解更为真切;我贩过牛、羊,穿越过米仓东道,亲眼见过客栈、大型圈舍、以及沿途流传关于茶的故事,我懂得撤下袖子“捏指头”讲价的贸易方式。另一个是我的视野较为宽阔,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中国茶文化其实就是一幅世俗的画卷,于我来说对其表达更为准确、顺畅、接地气。二是紫阳富硒茶是紫阳农业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紫阳经过了药材、烤烟、蚕桑、养殖等产业的试验,最后只有茶产业成了气候,宣传、推介、研究紫阳富硒茶,算是对家乡尽绵帛之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正业吧。

问:作为茶文化学者你秉承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些伪大师、伪专家在社会上忽悠,满嘴跑火车,这个时候我们更要讲究学术良心,还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科学的学术观点,拿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研究成果。我在写作和研究时本着:大胆构想、小心求证的方法,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

问:你认为在紫阳富硒茶的研究上有哪些亮点?

答:上得了台面的一个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另一个是紫阳贡茶,其作品有《陕西汉景帝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茶叶是紫阳茶之推论》《紫阳贡茶与大清300年》。第一个亮点是解决了紫阳以及西北有没有茶马古道,以及回答了谁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问题,第二个亮点是论证了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来自紫阳茶区,且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就是贡茶,尽管这不是最后定论,但迄今没有发现证据证明它不来自紫阳茶区。

问:目前还在做哪些研究?

答:重点在中国西部茶马贸易的研究,兼顾紫阳富硒茶的相关知识的写作。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