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5上海茶展

找到约8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陈开义:为雅茶产业茶文化鼓与呼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山清水秀处处是茶园,家家户户世代以茶为生;这里是实至名归的“中国茶都”,凭着一片绿色小茶叶名动天下。一杯蒙顶山茶、雅安藏茶,感受“世界最美茶乡”茶香氤氲、文化底蕴。而今天的主人公,就来自这里--散发着茶香的“一座最滋润的城市”。

    在四川省雅安市茶界,活跃着这样一位茶人,他的工作既与茶息息相关,又与文化密不可分。打开百度,搜索他的名字,一些他撰写的茶文章、茶诗歌就会跳出,一些茶事活动都有他积极参与的身影。

    与他一起品茶,是在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麓的“蒙山天下雅茶文化体验中心”,一种平和淡远的心情油然而生。陈开义坐在我的对面,大方儒雅,言语徐徐,从容平和。和他对话,你能深刻感受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中国文人胸怀,以及作为茶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蒙顶山人,陈开义从小就在“山与茶”这个独特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与茶结缘。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脱农皮、跳龙门,文学和茶对他而言是八杆子打不到的事情。然而,命运无常,世事变迁,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名山县第三中学、县政府办、县招商局、百丈镇政府、省政府驻福建办、永旺硅业、雅安市委政研室、名山县文体局、县体育局、区统计局、区文联等岗位工作和担任主要领导。在每一个岗位,他都做足茶文章,自觉做蒙顶山茶文化的传播者,为雅茶产业茶文化鼓与呼,为提升蒙顶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默默奉献。

    2014年以来,雅安茶产业茶文化宣传工作开展的风生水起,他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最“铁杆”的宣传员、策划者、执行者。央视、四川电视台、“今日头条”“品牌频道官方号”“天天快报”、《茶博览》《茶周刊》《亚太茶业》《中国茶文化》《四川政协报》、等40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都时不时看到他的名字、作品或者有关他的报道。

    2016北京茶展上陈开义推介雅茶

    由于对蒙顶山这片故土的热爱,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积极为复兴蒙顶山茶文化献计献策,为振兴雅茶产业建言献策,得到好评。他撰写的《雅安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从安溪铁观音看名山茶产业的发展》《从历史名茶迈向现实名茶----将蒙顶山茶打造成川茶核心品牌的思考》《一片茶叶铺就致富之路》《雅安茶业转型升级战略思考》《雅安茶业的优与忧》《打造蒙顶山茶品牌的文化思考》等20多篇茶产业茶文化方面的调研文章先后刊发在省委政研室《调查与决策》、省委农工办《农村建设》、省统计局《四川省情》、雅安市委政研室《雅安调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参考》等10余家省、市级以上刊物上。他利用业余时间,总结提炼雅茶产业发展成效与经验,撰写的《名山县茶业特色产业驱动县域经济跨跃发展》刊发在经济日报社《统计工作实务全书》;《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实施三换行动  雅安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快速发展》刊登在《中国茶叶》(2017年第2期);《绿色小茶叶,促进乡村大振兴》刊登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18年6月12日);《一个产业再造一个新区》分别刊发在《四川三农》(2017年6月)、《县域经济》(2017年7月)等刊物,有力宣传了雅安茶产业。

    陈开义和茶界专家刘仲华合影

    四年来,他先后陪同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等十多个茶区领导、专家和广药集团、网库集团等千余人次考察雅安茶产业,积极宣传蒙顶山茶文化;参与央视财经频道、央视农业频道、国际频道等中央级媒体《养生藏茶的奥秘》《少年茶博士》《温性的蒙顶山茶》《神奇的雅安藏茶》《千年贡茶,香飘万家》《滋润雅安寻趣味》和四川电视台《雅安:熊猫家源.世界茶源》《雅安:一片绿色小茶叶,促进乡村大振兴》等雅安茶业专题片的策划和统筹,完成了《千年非遗,雅安藏茶》等雅茶专题片和宣传画册的制作。牵头开展蒙顶山茶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黄金十分钟时间段的品牌广告宣传工作,有力提升了雅茶知名度;积极创办《蒙顶山茶》双月刊和雅安电视台“茶源”栏目以及“雅安市茶产业”微信公众号;扩版《雅安日报》“茶之源”专刊,改版“华夏茶业网”。认真投入蒙顶山茶申报“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期工作,精心策划组织“蒙顶山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工作,社会反响好。

    近些年,他参与了蒙顶山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10年,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建成千米茶文化体育景观长廊,成为名山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年10月,他率蒙山派茶技茶艺表演队赴北京参加马连道全国首届茶艺大赛,在全国4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第四名,仅次于北京的老舍茶馆、张一元和更香茶业;赴上海积极争取上海世博会四川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为蒙顶山茶和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茶艺走进上海世博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参与策划组织报纸副刊研究会茶祖故里行活动,积极呼吁出版了名山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发行的茶文集《茶祖故里行》;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茶文化研讨会,广交朋友,先后与世界茶王李瑞河等茶界大咖以及舒婷等文化届名人面对面交流。他还建立了蒙顶山文艺创作微信群,里面聚集了在中国文联第六期地县级文联负责人培训班上认识的各地文联主席和部分中国文联、省文联下属各大协会的会员近百人,全国各省、市茶叶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程启坤、姚国坤、于观亭、林治、陆尧、刘仲华等国内外知名的茶界专家学者都与他建立了微信联系。他的qq取名“老家就叫蒙顶山”,微信取名“蒙顶甘露,”从中都可以看出他对蒙顶山茶的一往情深。进入他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就仿佛进入了茶的世界,几千张展示蒙顶山茶历史文化的照片以及文字,让你对蒙顶山茶文化一目了然,可以及时洞察雅安茶产业发展的动态。

    陈开义在第五届长春茶博会上主持雅茶推介会

    作为名山区文联主席和雅安市茶办副主任,他始终践行“文化兴茶”战略,引领和发动他所认识的来自全国的文艺人士,努力通过多样的文艺表现形式把博大精深的蒙顶山茶文化写出来、唱出来、表现出来,为营造雅安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尽心尽力。2014年4月,他率先在名山区解放乡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乡镇文联,创新了基层文联组织机构模式,得到高度认可。四川省文联指出:解放乡文联的成立开启了我省文联组织落户乡镇的先例,为四川文联基层组织建设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成立的示范意义将会是深远的。《四川文艺报》头版头条报道,很多媒体转载宣传。同年7月25日-8月1日,陈开义作为四川省县(区)级文联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的中国文联第六期地县级文联负责人培训班并作大会发言,同时8月26日-28日在四川省文联系统第9期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以《让“大家”“顶天立地”,让大家“欢天喜地”》作大会发言,介绍名山文联工作经验。同年10月,他又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教育系统行业文联、雅安市第二个行业文联---名山区教育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在全省文联系统引起轰动。2015年4月9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赵实到雅安检查指导工作,陈开义汇报了“文化兴茶”的设想,积极呼吁中国文联和省文联给予雅安和名山支持。目前,中国文联授予名山区“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星星诗刊》将文艺创作基地授牌在蒙顶山,定期举办全国性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蒙顶山茶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他主动参与川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川茶文化摄影采风活动策划工作,争取到在其出版的《四川茶文化史》一书中,雅安有更多的书写内容;积极参与名山区冬喝汤民俗文化展演暨首届中华植茶节、素问蒙顶黄茶、“荥经黑砂遇见雅安藏茶”、雅安藏茶赴哈萨克斯坦举办“感知中国”国家形象推广、“中国百茶宴蒙顶山首发式等活动的策划工作,先后组织了“世界超模秀雅安 — 2014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全球总决赛雅安主题巡游”等活动,把雅安熊猫文化和蒙顶山茶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组织开展了“ 走进国家茶叶公园,抒写大美雅安”和“重走茶马古道·领略重建新貌”采风创作活动,策划组织了“美丽雅安·生态强市”征文比赛,扩大了雅安影响力。

    因为热爱文学,他先后主编过《蒙顶山》文学刊物、《雅安日报.名山报》蒙顶文苑文艺副刊,编辑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文艺小报《名山文苑》,策划《雅安日报.茶之源》“雅安茶苑”文艺副刊和《蒙顶山茶》刊物,大张旗鼓宣传雅安茶产业茶文化。近年来,他先后在《蒙顶山》文学刊物上开辟《茶言观色》栏目,在《蒙顶山茶》刊上刊登大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讴歌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的文学作品,在茶文化界口口相传;积极参与主编或编辑《蒙顶山丛谭》《蒙顶山史料》《蒙顶山茶文化读本》《名山茶业志》《蒙山茶飞跃历程》等著述,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陈开义与著名诗人舒婷在蒙顶山合影

 

    诗人、茶人、策划人,这些听起来毫不相关的词,在陈开义身上浑然天成,作为中青年诗人,在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茶文化的魅力,还有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传承之美。20多年来,工作之余,陈开义一直孜孜不倦地潜心创作,坚持用文学作品宣传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先后在《蒙顶山茶》刊卷首语刊登《中国茶都,雅安实至名归》《古道乡愁》《雅茶如斯》《雅茶绿天下》《雅茶初心》《川茶复兴,蒙顶争先》《扛起川茶振兴大旗》等文章;创作的《蒙山茶,从唐诗宋词中走来》《行走的雅安茶马古道》《雅茶赞》《天下大蒙山》《蒙山天下雅》《蒙顶山“甘露”考》《唐诗宋词里的蒙山茶》《蒙山茶,就在沉浮之间》等作品,先后刊发在《中华茶文化》《中国茶叶》《茶博览》《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四川茶叶》《四川旅游》《县域经济》《茶缘》等40余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被今日头条、茗边、世界茶旅、一点资讯、新浪四川、中华名茶网、新茶网、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光明文化网、凤凰网四川、四川新闻网等媒体转发,有力提升了雅茶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年6月25日《汴梁晚报》以《陈开义的茶文化情结》为题,2015年7月30日《四川政协报》以《一片杯中修行的茶叶----对话政协委员陈开义品味蒙顶山茶文化》为题,对他个人近年来在弘扬蒙顶山茶文化、加强雅茶品牌建设上所做的工作做了专题报道。他著有个人诗文集《杯中岁月》,在《蒙山茶,从唐诗宋词中走来》中这样写道:“冲泡一杯蒙山茶/泡开春秋冬夏/推开唐诗宋词/敲开秦砖汉瓦/姑且让我做一回心有灵犀的茶人/即使我已无法分辨哪是甘露哪是黄芽/都请把千年的茶文化融入到我的血液/根植到我的骨髓/苦涩也好 甘甜也罢/寂寞也好 快乐也罢/恨不能痛饮/恨不能沉醉/哪怕会用饮酒的姿势痛饮一种孤独……”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陈开义对蒙顶山茶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痴爱。

    因为酷爱茶,他业余还担任了很多与茶和文化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社会职务,包括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四川雅安现代诗歌学会副会长、蒙山雅韵诗社副社长、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活跃在雅安乃至全省茶文化活动的舞台上。

    为了让更多人分享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陈开义坚定了做一个茶文化的推广者和实践者的人生目标。他说:“我的老家就在蒙顶山,蒙顶山这一方水养育了我,从小耳濡目染,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茶余饭后,热心于茶语探索。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一定要紧跟时代的脉搏,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最现实的作用就是为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陈开义看来,雅安的山水像茶,清逸而又脱俗,秀美而又挺拔;雅安的文化像茶,隽永而又绵长,枝繁而又叶茂;雅安的人民像茶,秀外而又慧中,无华而又留香;雅安的未来像茶,兼容而又并蓄,厚积而又薄发。陈开义说:“我想把一些心路历程记载下来,玩味经历的苦乐年华,人生就是一片茶叶在杯中的修行,在冲泡、翻滚、沉浮、聚散中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在茶文化研究和宣传推广这条路上,陈开义走得坚定并且深入。交流中,他透露,另外一本专门写茶的诗文集正在统稿之中,拟于明年正式出版。我们真诚地祝福他的文集尽快面世。

    与茶产业茶文化同行,陈开义一定会走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我们期待着。

“一两黄金一两茶”,谁炮制了几十万元1斤的天价茶?

部分茶叶正从农产品演变成奢侈品

甚至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雅贿媒介

这些异化现象,集中发生在最近十余年

天价茶乱象背后

本刊记者/周群峰


清明节刚过,一则“10公斤茶鲜叶拍出1068万元”的事件刷爆网络。4月7日晚,由中国茶叶拍卖公司选送的“2021‘锦绣茶尊’10公斤茶青开采权”,以168万元的底价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最终一位编号为“X8634号”的竞买人,以1068万元的竞价成功夺得该开采权。“锦绣茶尊”古茶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专家称树龄达3200多年,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古茶树(栽培型)”。

清明前后是新茶上市的季节,但今年的茶叶市场却早已暗流涌动,全国各地的茶城、茶叶市场成了重点“监管对象”。杭州是知名龙井绿茶产地,杭州市区内知名度最高、专卖店最集中的茶叶市场位于上城区解放路附近,最新采摘的2021年龙井新茶已在此上市。3月15日,上城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二、第三纪检监察组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到此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婺源绿茶是江西上饶的特色名茶,截至3月底,上饶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50余人次,巡查茶叶经营单位630余家次,发放告诫书630余份。

各地执法力量“闻风而动”的原因,在于“天价茶”背后的送礼之风、奢靡之风。48万元/斤、45万元/斤、38.8万元/斤……今年春节假期刚过,多款武夷岩茶因惊人的天价再次引发关注。新华社发文称,“天价武夷岩茶”愈演愈烈,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天价茶”的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这已是“天价岩茶”第三次被新华社曝光。

卖茶靠“讲故事”,收益靠噱头炒作,普通茶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翻了十几倍。当前茶叶市场一个字:“乱!”在3月10日福建省召开的一场研讨会上,福建省消委会秘书长薛承枫直言,等级乱标、价格乱喊、名字乱取已经成为当前茶叶市场三大乱象,亟须整治。

位于云南临沧市的“锦绣茶尊”古茶树。

“天价茶”并非武夷岩茶独有,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太平猴魁、西湖龙井等茶叶也都有过每斤数十万元的拍卖价。无论是业内人士、资深茶友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有共同的感受,部分茶叶正从农产品演变成奢侈品,甚至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雅贿媒介,这些异化现象,集中发生在最近十余年。《中国新周刊》近日采访了解到,业内苦“天价炒作”久矣,但行业顽疾积重难返。

“一两黄金一两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产品。武夷山市政府官网上介绍,武夷岩茶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已知品种就有264种。

目前,武夷岩茶的价位绝大多数在每斤数百元到数千元之间。武夷山市大叶岩茶厂法定代表人肖卫财在接受《中国新周刊》采访时,以他自己门店的销售情况分析,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茶叶价位都是300~500元/斤,追求生活品质的顾客会选择1000~2000元/斤的茶叶,特别富裕的会购买2000元/斤以上的茶。

但是,随着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近年来“天价茶”频频出现。福建省茶叶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姚信恩告诉《中国新周刊》,他进入茶叶行业已经有五六十年,最近几年才知道市场上出现了每斤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天价岩茶。

2021年1月11日,一份“2019~2020年度武夷岩茶”榜单在网上热传,榜单列举了22款武夷岩茶价格,价格最低的一款为1.8万元/斤,最高则为45万元/斤。其中,价格在6.6万元(含)/斤以上的占了17款。因为该表格为黑底白字,所以在业内被称为“黑表格”。

该表格制作人为陆建强,是上海的一名“岩茶发烧友”。陆建强告诉《中国新周刊》,他是一名武夷岩茶的消费者,也是某武夷岩茶上海茶友群成员。早在2018年,他就制作过一款“黑表格”。当时,他了解到一款名为“远香”的武夷山岩茶,成交价48万元/斤,就突发奇想,想把一些高价的武夷岩茶做个统计。同年4月30日,他制作的“黑表格”发布,共收录了19款岩茶。最低级的一款3万元/斤,最贵的一款为520万元/斤,“远香”岩茶排名次席。其中6.6万元/斤(含)以上的占了15款。“其实,天价茶的‘含水量’也是很高的。所谓天价茶几乎都是茶企自己定价,成本可能只有几千元/斤,但是可能卖到十几万元/斤”。

“黑表格”中那款520万元/斤的茶格外引人关注。2005年4月17日,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竞买人为新加坡人陈汉民。“我算了下,折合人民币520万/斤”,陆建强称。母树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只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产量不足1斤,且早已停采。2006年,为防止品种种性退化,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母树大红袍进行停采留养。

“黑表格”中一款名为“国宾大红袍”的岩茶,售价9.999万元/斤,该款岩茶由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推出。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周刊》,该款岩茶确实为其公司制作,每年限量100套,每套60克。“每年都能卖完,有的人买了收藏或送人”。

近日,《中国新周刊》记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采访时发现,有的茶企在定价时,按照“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标准,给一款茶定价十几万元,有的价格甚至远超金价;有的茶企自称制作了一款“非卖品”或“品鉴茶”,但流向市场后,被炒成天价茶;有的茶企为博人眼球,会给某款岩茶起诸如“坑爹”“勾魂夺魄”等恶俗花名。

一款名为“坑爹”的岩茶,由武夷山市永鹏茶叶有限公司推出。与该茶企相关的宣传资料显示,这款茶由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永鹏手工制作,每年产量约为60斤。2017年市价为13.6万元/斤,与当时的实时黄金价格相当,堪称“一两黄金一两茶”。因为制作这款茶的原茶,取材于牛栏坑最早种植的那一批肉桂茶树,是牛栏坑的“爹”,故取名“坑爹”。

在网传的武夷天价岩茶名单中,除了茶企明码标价的一类,还有一类茶企,对外打出“非卖品”“品鉴”等字样,并不标价。武夷山市一位茶企老板称,有的天价茶打上“品鉴”“非卖品”等字样,也是茶企的一种营销手段,会让人觉得更加神秘和珍贵。在这种心理下,能拿到这种茶的,会觉得很有面子。

并非所有高价茶都是炒作。也有受访者认为,对一些真正有高技术含量和品质的茶叶而言,很难用成本价衡量其价值,也为天价茶的出现提供了空间。相比绿茶、白茶等其他茶种,武夷岩茶等茶类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福州日报》旗下客户端“掌上福州”曾介绍,以最著名的大红袍茶为例,它工序繁复,涉及采摘、倒青、做青等十多种技艺。需要至少几十个人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做茶,任何一个大师根本无法独自完成。此外,由于武夷岩茶剔净茶梗只留叶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约8斤武夷岩茶鲜叶才能做成1斤干茶。中国其他茶类,鲜叶和干茶比例大多为4:1,仅为武夷岩茶的一半。

武夷山市茶叶局局长王晓军告诉《中国新周刊》,生产岩茶非常损耗身体,为了生产一桶茶,师傅要不间断地看火候等,需要24小时不睡觉。肖卫财介绍,岩茶制作周期特别长,每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是做茶季,需要经过采青、晾青、做青、炒青、烘干、筛选老叶老梗、焙火(退火)、拼配等程序,一般到了农历八月后,才能喝到当年的新茶。

谁炮制了天价茶?

天价茶是如何进入市场的?2月20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武昌区一家裕昌隆茶行采访,老板称,该店是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的湖北经销商。店内最贵的“瑞泉圣匠”,为38.8万元/斤,“这个货很少,武汉暂时没有,需要的话付了定金随时给你发货。”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股东黄圣强接受《中国新周刊》采访时,承认这款茶是出自其公司,但否认该价格是该公司制定。“这是一款‘非卖品’,价格怎么出来的,我们也不清楚。因为这款茶产量太少,我们没有卖。但是我们公司每天接待很多人,有时也会给一些朋友一两泡。”

王晓军告诉《中国新周刊》,天价茶价格并非来自茶企,有些经销商炒作成天价茶后,“茶企(为了商业利益)也只好认账了”。浙江茶文化学者梁宏亮认为,相对来说做茶的思路闭塞一点,卖茶的脑洞大一些,“(他们)联合起来,搞出知名度和暴利何乐而不为?”

多位武夷山茶企老板告诉《中国新周刊》,其实很多天价茶就是个噱头,一些茶企靠着天价打名气,目的其实是卖普通的茶,“还有一类老板比较好面子,他们看到别的茶企推出天价茶,觉得自己没有会低人一等,于是也跟着推天价茶,不在乎能不能卖出去”。

茶企和消费者,是天价茶链条的首尾两端,生产心理与消费心理共同炮制了天价茶。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周刊》,天价茶消费群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具备极高消费能力的人,买茶的标准往往是“谁贵买谁的,谁知名度高买谁的”;第二类是一些岩茶发烧友或茶企同行,他们听说一款天价茶后,偶尔会高价买一泡(一般8~10克),目的是满足好奇心,或研究好茶的工艺提高自己认知;第三类就是送礼所用,往往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类消费也能滋生官场腐败等不正之风。

在“炒茶”江湖中,一些传统的制茶“大师”也成为推手。从事茶行业生产和研究20多年的浙江茶文化学者梁宏亮告诉《中国新周刊》,“大师、非遗传承人”,多为传统工艺即将消失,工业机器即将完全替代人工的产物。

新华社报道称,一款在武夷山当地只卖每斤三四百元的平价茶,在外地企业的包装炒作下,被渲染成“大师”工艺、“大师”水准的高价茶,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翻了十几倍。多位业内人士印证,不少“大师茶”并不是高品质茶,也不是“大师”制作的茶,有的就是一些大众茶改头换面而成,有的还打着大师“监制”“封存”“推荐”等擦边球,卖出高价。

2017年12月8日,碧水丹山?岩骨花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之王顺明武夷岩茶(大红袍)展在北京举行。图/中新

岩茶是武夷山的特产,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别的茶叶产区几乎无法模仿。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刘国英等12人成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王晓军告诉《中国新周刊》,“大师”是民间的称呼,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武夷山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武夷山市国家级、省级、武夷山市级的岩茶、红茶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共21人。其中,刘宝顺与王国兴目前在武夷山市茶业局茶科所任职。“刘宝顺的孩子有茶企,王国兴是帮人家制作茶叶,他们的(这个)情况都跟组织和纪委报备了。”王晓军说。

在这些“大师”中,刘国英因一款名为“空谷幽兰”的天价武夷岩茶受到关注,该款岩茶12.8万元/斤。2019年5月20日,武夷山市岩上茶业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该公司与刘国英合作研发的“空谷幽兰”,2007年问世。公司将每年所产出的少量“空谷幽兰”作为礼品赠送给优质授权经销商和茶友以供分享、品鉴。刘国英现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他对《中国新周刊》回应:“空谷幽兰”这款茶的确是他指导着(这个茶企)做的,“但这款茶是非卖品,也不是我定的价。”

定价混乱背后的标准之痛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曾公开批评,近年来,市场上天价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旧掺新等销售“潜规则”频现,并且茶叶好坏、真假全凭专家一张嘴,这让原本就缺乏科学评判标准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

“天价茶”并非新生事物,也并非武夷岩茶独有。2006年极品信阳拍卖会上,信阳毛尖茶王“蓝天玉叶”以74.5万元/斤的价格成交;2007年,首届“黄山杯”精品名茶拍卖会上,50克汪满田牌极品黄山毛峰以8.5万元的天价成交;2009年,济南“国礼茶安徽太平猴魁名茶拍卖会”上,100克太平猴魁拍出了20万元;2011年,在都匀毛尖新茶拍卖会上,贵州“都匀毛尖特制珍品茶王”二号(150g装)最高成交价格达10万元;2012年,中国海峡名器名茶春拍上,安溪茶王赛清香型铁观音以6.7万元/100克价格成交……

“当前存在一个怪象是,茶叶包装昂贵精美,只装一泡、两泡,包装的费用都超过茶叶本身。”在3月10日福建省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业内人士指出。

肖卫财称,茶叶圈水分大得很,有些茶企铺天盖地地做各种虚假宣传。比如,金骏眉最快4月初才开始陆续采摘制作,但每年3月初就有人在网上放出视频说,武夷山的金骏眉新茶上市了。“这不明摆着就是欺骗消费者吗?”再比如,金骏眉的茶青最低是200元/斤,按照4斤茶青出一斤茶来算,生产一斤金骏眉的茶青成本得800元左右。现在市场上充斥着两三百元的“金骏眉”,甚至有人在抖音上打出“99元/斤包邮”的金骏眉广告,则必定是假的。

在茶叶圈,为了借势抬价,冒名顶替、虚假宣传等都是一些茶企的惯用手段。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股东黄圣强告诉《中国新周刊》,该公司做出一定影响力后,曾被人冒用品牌。“我们即便发现,也找不到根源。他们的包装做得和我们一模一样,连包装上的电话都留的是我们的。甚至我哥黄圣辉(瑞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姓名都被人注册过,后来经过沟通,他们才把名字改过来了。”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因炒作而身价倍增的“顶流”,是这几年红透业界的大益茶。从2015年到2020年,连续6年,大益茶都位居“双十一”天猫、淘宝茶叶销售排行榜第一。其火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做成了“金融茶”。

大益茶是由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推出的普洱茶,由该茶企开始,将普洱茶赋予了期货模式。红星新报道称,在这种独特的模式下,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再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循环往复、“击鼓传花”。在这样的模式下,用“自己卖,自己买”来抬价的手法一度非常普遍,导致普洱“期货单”交易量异常活跃的同时,普洱茶的价格也飞涨,于是又被形象地称为“金融茶”。

有人用“一夜暴富一夜赤贫”来形容普洱茶金融化的特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告诉《中国新周刊》: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这是其能被炒出来金融化特点的原因之一。这种炒作背离了茶文化,但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只有极少数品牌、极少数品种被市场炒作。

天价茶虽是极端例子,但定价体系混乱、标准复杂却是长期痼疾,导致了茶叶价格的不透明。与咖啡等饮品相比,茶叶的标准化更难,导致茶饮价格体系长期比较混乱。梅宇介绍,我国现行茶业国家标准166项,行业标准171项,还有茶业地方标准826项。不过,全国茶标委制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均是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同时,标准内容中只明确规定了产品品质特征和基础理化指标,并不涉及价格。现在茶叶的定级与定价都是茶企的自主行为。

天价茶事件整顿后,福建武夷山市天心村打出的关于依法经营的宣传横幅。摄影/本刊记者周群峰

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看来,标准是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秩序规范管理的基本起点,也是政府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实现了标准化,中国的茶叶才能有快速的发展”。

“官方标准没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更没有细化山场,正岩茶、山场茶的标注属于企业行为。”武夷山市茶业局相关领导曾对媒体说。2006年,武夷岩茶国标取消了山场划分,但也并没有扼制住商家宣传山场、消费者追逐山场的风向。被坊间戏称为“牛肉”的牛栏坑肉桂,来自名为牛栏坑的山谷,一斤售价数万元乃至一二十万元不等;被称为“马肉”的武夷山马头岩肉桂,一斤价格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中粮集团中茶福建公司总经理陈金春最近建议,对武夷山岩茶“三坑两涧”的茶场实行认证,从源头做好监管。“一年产多少茶,严格认证,不能一年只产500斤茶,却满市场充斥着几百吨的‘马肉’(马头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

陆建强称,现在,应该重点打击那些有价没有品质的“天价茶”,有价又有品质的茶太稀缺了。他认为,武夷岩茶要想卖高价,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产区可精确追溯(采摘、制作、包装全程监控),结合价格严格控制产量,行业联合盲品审评认定其高品质,连续若干年品质稳定,销售可追溯,各类指标检测合格等。

整治风暴后向何处去?

《中国新周刊》在武夷山市茶业局采访时,看到该局公示栏上贴有多份茶企老板签订的“承诺书”,上有茶企老板个人亲笔签名与公司盖章,落款时间为2021年2月6日。这些老板包含武夷山市祥岩茶厂法定代表人王昇等多人,他们在承诺书中称,坚决反对“天价茶”,不参与虚标茶价、炒作天价,不变相销售非卖品和赠品,茶叶每500克定价不超过6万元,不过度包装、不起恶俗名字等等。

3月上旬,《中国新周刊》记者在武夷山、福州等地暗访了多地茶店,门店负责人纷纷表示天价茶已下架,不再销售6万元/斤以上的岩茶。比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瑞泉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手尚工夫茶业有限公司称目前价格最贵的一款分别为5.5万元/斤、5.8万元/斤、6万元/斤。

针对最高定价不超过6万元的说法,业界反应不一。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表示,以目前的岩茶行情而言,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达大几千元,所以,经过合理的测算,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将武夷岩茶的上限定为6万元/斤。姚信恩对此认可,以目前的岩茶行情来看,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达几千元甚至一万多元,所以,将武夷岩茶的上限定位在每斤6万元合情合理。

天价茶引发的舆论风暴,在今年新茶上市前,引发了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风暴。福建省多部门已开始开展针对天价茶的整治活动。2月21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出整治通知。两天后,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关于涉及“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问题信访举报方式的公告》。福建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李仰哲到安溪县专题调研和督促“天价茶”整治工作。

武夷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连永忠告诉《中国新周刊》,2月19日一早,武夷山市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公安局等就组成茶叶市场调查工作组,赶赴福州核实处置,后期又两次组织人员去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暗访了50多家茶叶门店,市场上没有发现销售“非卖品”“品鉴茶”及超过6万元每斤的茶叶。

天价茶长时间以来缘何屡禁不绝?中新网报道称,武夷山是武夷岩茶主产地,主要消费市场却在武夷山辖区外,存在跨区域执法的难题。连永忠称,武夷山虽是茶叶主产地,但从检查情况看,所谓榜单上的茶叶都是在武夷山辖区以外市场销售。他表示,因为不能跨地域执法,所以到福州等地时,只能暗访。

王晓军称,2018年至2021年,网传销售过天价茶叶的武夷山茶企有26家。武夷山市安排26位市领导一对一、点对点地服务和引导。“我们不是整治它,是服务它。帮助这些茶企健康发展,因为茶产业对武夷山太重要了”。

茶叶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武夷山市作为福建省茶叶主要产区,现有茶山面积14.8万亩。武夷山市委书记江建华说,全市将通过三年努力,到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茶企100家、规模以上茶企产值100亿元、产值亿元以上茶企30家以上、产值5亿元以上茶企6家、茶产业税收3亿元的“11363”发展目标。肖卫财称,计划经济年代,武夷山市只有一个崇安县国营茶厂(注:1989年8月,撤县建县级市即武夷山市),改革开放后,武夷山茶企越来越多,很多茶农都注册了茶企,自产自销。“我作为茶农,也注册了自己的茶企”。

茶叶对当地经济的意义显而易见。王晓军告诉《中国新周刊》,武夷山市总人口24万,从业人员大约有12万。截至目前,武夷山市注册茶企5100多家。可以说茶产业是武夷山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养活了武夷山市半数人口。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分析称,不仅仅是武夷山,全国很多地方的茶叶主产区,茶产业都是当地主要经济支柱,而真正能推出天价茶且有市场的茶企,都是规模较大、也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茶企,这类企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也较大。“因此,政府整治‘天价茶’的时候,也会投鼠忌器”。价格被炒高后,对茶农也带来了冲击。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曾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表示,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武夷山市也在通过多条途径,力图管住“天价茶”。官方表示,将加快健全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组建茶叶交易中心,全面梳理“天价茶”乱象背后涉及的违规违法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这次事件所引起的政府关注度和整治力度,在武夷岩茶产业中前所未有。”成立于福建的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在一篇文章中评价,非健康的发展模式无法长远,茶产业看似风光,实则虚弱不堪,专项整治的一把火也可能灭不了天价茶,更重要的是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如何“借由此次事件真正走上正轨”。

来源:中国新周刊,作者:周群峰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黔茶四十载】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之二)

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二)

让时间与茶同行

余海游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费请人喝茶,让大家认识了解贵州产好茶、石阡产好茶。我最大的快乐是递一杯茶给客人,换回一句“这茶真好!”;是茶农卖掉茶叶时的那份愉悦;是看到茶企联系到销售渠道、签订供货合同的欣喜和希望;是想到只要我们多推介一斤茶,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更多的通过采茶挣到一年的生活费、零花钱。

2014年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茶办),我被抽调至省茶办工作,开始了全国推介贵州茶和学习调研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产业发展的历程,这时的我逐步认识并坚信:“贵州茶是极好、极有竞争力的。”中央单位每年办公用茶、十九大会议用茶的采购,是对贵州茶最好的认可;在主管部门的严苛管控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富民兴国的健康产业,正如拜访位于伦敦的英国太古集团旗下芬利公司总部时,其负责人Guy.Chambers所说,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99%都出在贵州,因为它的安全性、规模化和性价比极佳。

贵州茶让我从一名乡村特岗教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茶业从业者,是这个行业让我坚定了一生可以只从事一件事的信念,我将为此继续耕耘,与它一起前进。(作者系贵州省茶办品牌市场组工作人员、国家一级茶艺师)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聂宗顺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7年,省里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合力,纷纷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强势茶企、鼓励有识之士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并从科技普及、加工升级、市场拓展、文化发掘等方面服务茶产业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茶园基地第一大省地位,实现“夕为‘皇室宫廷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肯定。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尽心服务茶产业发展,每一名茶叶生产经营者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而努力奋斗!(作者系毕节市茶办副主任)


我与梵净山茶

肖楚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而现在“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成为贵州茶在北京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今年活动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万元。2012年,铜仁第一次代表贵州参加北京国际茶展,那时忘了压力只有动力,做梦都在想如何去北京落地扎根做好“黔茶出山排头兵”。作为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建设者的一员,我亲历了梵净山茶品牌的系列变化:25年来,我把茶产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老是有一个放不下的结!担心如果茶产业发展不好,我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茶产业工作。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茶愿望。希望所有爱茶的人和茶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干净、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二是茶产业愿望。贵州拥有出产好茶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希望我们贵州整合茶业资源打造好“贵州茶”大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茶企等要拿出做大品牌大发展的胸怀、勇气和举措来做好贵州茶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让“贵州茶”成为在全国、在国际经济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铜仁市茶办农艺师)


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杜 青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们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事茶十五年 甘甜自知

吴敏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理了1200多亩茶园。茶种上了,加工又是门大学问,书本上学来的加工知识远不够用,于是开始跟着当地茶叶加工师傅学习,手被反复烫起了水泡,要把好产品卖出去,又发现自己在茶文化方面欠缺,从2006年至今,我数次到中茶所学习,直到拿到国家一级评茶师资格证、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证。2006年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开始,优质茶苗成了香馍馍,因为种茶做茶看到了效益,周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开荒种茶,于是在2009年我们建立了100多亩鸟王茶树群体种育苗基地,当地百姓也因为茶脱贫,改变了生活。15年来,我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的母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贵州茶将会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我心灵的寄托。

贵州的茶产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很荣幸我能是其中一员。现在的我经营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黔茶锦舍,我每天都看到一架架飞机载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而我想做的只是对每一位来到贵州的客人说:你好,欢迎来到贵州,请喝一杯贵州茶。(作者系黔茶锦舍店长)

  

我与贵州茶的故事

徐 瑛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精制茶生产线的管理、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喜欢、执着、热爱,就如一位领导赞誉我的工作时说到:“徐瑛同志的工作是走进茶园,进公园,走进车间,闻香气,评茶好坏,传文化。”我爱贵州茶,希望贵州茶让贵州的山越来越绿、贵州的水越来越清、贵州茶农的包包越来越鼓。(作者系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

 

黔茶激荡四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丁超英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阶段,与我同龄的许多朋友,已经退休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我还是放不下黔茶出山的己任,与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出品专属贵州的助农惠民的老白茶,希望提高贵州茶叶的下树率,增加茶农的收入。运用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全国招募108位茶客茶窖创客联盟事业合伙人,助推黔茶出山。2018年,作为国家一级茶艺技能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国际香道师、国家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贵州老茶妈”,我正在践行当初的诺言,成立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有限公司,期望引领黔茶翻越贵州大山,走向世界,为贵州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成为黔茶出山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并见证了黔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秉承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全局的号召,我希望伴随着黔茶真正走出贵州,通往世界。我愿以我之力,推广中国茶道精神、传播中国福道文化,我愿以茶礼天下,聚福万家的理念,祈愿黔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公司董事长)

  

十元一杯茶 推动黔茶大众消费

李亚轶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十元一杯茶”能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程度,从卖茶的角度来说,是按1660元/斤在售卖茶叶,按这个价格零售的茶叶的选择面就很广,基本覆盖贵州茶,按每个茶楼每天进入200人次消费,就已达到2000元/天的营业额,“十元一杯”喝到贵州各地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喝到就是赚到”“喝茶不是负担”,“十元一杯”执行的就是更精细、专业的“贵州冲泡”,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引导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习惯;茶楼茶馆因十元一杯,变为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平台,茶楼茶馆的盈利会大幅攀升,“十元一杯”只是引子,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茶楼茶馆接触和消费贵州茶,了解贵州茶。(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尽我所能 服务黔茶事业

赵玉平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予了我做事的平台,让我在黔茶事业的建设中,能够添砖加瓦,我将尽我所能,用以后的岁月,服务于贵州茶产业。(作者系贵州省茶协副会长、秘书长)


黔茶转身 文化先行

王 芳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几十万株古茶树及群落的发现以及众多朝廷贡茶的史书记载、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各地还保留了多种非常古老的民族茶俗文化,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做好本土茶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继承打造,能提升黔茶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精致有味的黔茶文化,需要注重发掘、凝练真正具有吸引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继承,“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要进行调整改造,继承时应使其符合时代特征,赋予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立足贵州独有茶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及素朴的民居风貌,从消费者饮茶需求出发,结合当代茶道美学理念进行挖掘推介,将本地特色的布艺、银饰、陶艺等与茶文化相融合,构建黔茶特色文化映像及展示空间。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黔茶 未来精彩可期

施海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置身于浓浓的茶氛围里,我们对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份解读!

好茶是在生态有机的环境里种出来的,更是技术成熟加工出来的。有稳定的标准,安全的保障,衡定的品质,互联网的精推,我们正努力让“零零”后爱上茶,并俱使命感。我们逐步在有章法地打组合拳,以品质取得信赖,满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运用知识付费等有利体系作为通道,提高价值归属,明确身份认同,这样,黔茶就是拿得出手的舒心茶了,顺势即进入互联互通环节,并在业内占有一席。

在黔茶出山这条漫长而有见、有闻、有故事的路上,处处是景,那人那境那一片叶,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珍惜的……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茶协副秘书长) 

 

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覃 玉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时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人才培养 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刘 燕

2014年9月,贵阳学院筹办茶学专业,开启了茶学专门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时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的贵阳学院,成为了贵州省第三个具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茶学专业学生118人。

我参与并见证着专业建立的整个过程,贵阳学院茶学专业经历了培育、建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14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贵阳市农委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学专业建设;2015年,筹建的茶学专业建成了茶艺室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完成了贵阳市涉茶人员百余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贵阳学院茶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服务和对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学校建成了茶学产学研基地5个,校级茶艺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一股学茶热潮。2018年,茶学专业作为贵阳学院的新建专业,获得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也标志着茶学专业逐渐的走向成熟。

    五年的时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贵阳学院茶学专业像一颗小茶苗一样的茁壮成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祝愿茶学专业的明天更美好,愿茶学院为黔茶事业输出更多的人才。(作者系贵阳学院教务处处长)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罗斌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每年到公园赏樱花,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在想,让上海市民在赏花之后,端起一杯贵州茶,该有多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百年贵茶”在上海中环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遵义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展销黔茶的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接下来是“安顺馆、凉都馆、黔南馆”等,这里集中了贵州9地市88个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缩小版的贵州全景再现;是各地市、县到上海来招商引资的大本营;也是让人们熟悉了解贵州的窗口。

2018年3月15日首届顾村公园“赏樱花 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开幕当天,黔茶馆就有600多人次现场品鉴;现场销售额达5万余元,预售订单20万余元。这个由高校教师、律师、作家、股票操盘手、茶叶销售人员组成的贵州茶销售团队将大数据运用得炉火纯青。每天的客流量、销售额和订单都有专人统计,哪款茶好卖,哪款茶滞销,统统透过大数据分析出来。上海是全国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城市,茶叶消费每年在1000亿以上,其中47%是绿茶,贵州茶的亮点就是干净茶,生态是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茶没有理由不来!

    致敬,“黔茶人”。致敬,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的黔茶。(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驻沪办主任,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黔茶协会会长)


我的贵州茶缘

董品江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都离不开茶,喝茶不光对身体有益,还是我们社交的一种媒介。在我加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感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茶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省外推介时,很多人不了解贵州茶,我们就耐心介绍产品,介绍贵州生态环境。

2008年,在重庆的一次万人品茗推介会上,客人担心我们品茗的茶叶和售卖的品质不一样,我说:我们所有参加本次推介的茶企来重庆的目的,是要将我们贵州的好茶介绍给您们,如果品质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来了,以此打消客人的顾虑。在省外推介会售卖过程中,客户担心没有发票,我们当场联系公司总部开票,我们承担快递费,展会还没结束,客人已经收到发票。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品茶香。一首耳熟能详的“贵州茶香”不时在耳边回荡。从省政府下发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到我家乡湄潭县政府提出“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到“一棵树儿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再到“贵州茶,干净茶,贵州冲泡”;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是在加快支持贵州茶的发展。兰馨茶业公司使我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未来我们还将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涌现更多“茶庄园”,让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感受到、品尝到贵州茶的魅力。(作者系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