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5年茶叶行情

找到约208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茶难卖!库存巨大!数百万吨茶叶库存何去何从?

  茶叶市场,行情低迷!

  茶叶产能过剩的弊端,这几年已经初步显现!

  然而,2017-2019年,我国茶园面积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增长。2019年,我国茶叶产量已经达到279.34万吨,比2018年增加了17.74万吨。中国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5%!!!

  茶难卖,产的却更多?这……

  卖茶?市场严重饱和

  2015年,茶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时年4月4日,央视财经报道:西湖龙井价格拦腰截断,天价碧螺春失宠,被爆炒的武夷山金骏眉冷冷清清,普洱茶江湖更是跌宕起伏、茶叶价格跌了15%左右。

  到了2015年11月,央视财经又报道,普洱茶价格跳水、无人问津。秋茶价格比起2013年巅峰时候跌了一半。老班章茶叶滞销,高端茶销量低迷。曾经车水马龙的市场,突然变得冷冷清清。

 

  图源:央视财经

  有人说,当年行情那么差,主要是打击公款吃喝,高端茶叶卖不出去,这是个重要的因素。

  但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从那时候起,中国茶叶市场就已经饱和了。

  2011年之前,中国茶叶产销平衡。2011年产162.3万吨茶叶,内销118万吨,出口32.3万吨,再加上部分深加工,整个茶叶市场总体平衡。

  为了茶叶安全,为了增加茶农收入,为了满足内销市场的增长。随着新茶园的投产,2012年,茶叶开始出现库存,到2015年,茶叶市场已经严重饱和。

  简单地说,产能过剩,大家手里都有很多茶叶,茶叶卖不出去。

  当时,国内一家数一数二的大茶企,总营收从2014年的16.89亿元跌到15亿元,到2019年,营收也只达到17.79亿元。国内茶行业巨头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的状况可想而知。

  这几年,茶叶市场不温不火,很大的原因就是茶叶过了增量市场、库存太严重了。

  放眼望去,茶农在卖茶,茶商在卖茶,茶客手里有很多茶,也开始卖茶。尤其茶商,是卖茶的主力,但资金都压在了库存上。

  好在这几年,虽然出口不景气,常年维持在35万吨左右,但内销市场,每年都以10万吨的规模在增长,可以给大小茶企不断的输血。  

  茶叶卖不出去,后果很严重

  卖不出去的茶叶,始终是茶行业的痛。

  比如,一个茶老板今年带100万去茶山收了3吨茶,到了年底,却只卖掉2吨,1吨睡在仓库里,好不容易赚了点钱,房租运营分走大半。根本没有利润可言。

  春茶是一年重中之重,等到明年收茶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挤出资金收茶叶,把茶拉到仓库堆着,一边卖一边收。

  年复一年,现金越来越少,茶叶库存越来越多。按市值估算,理论上茶老板身家几千万或者几亿,其实,手中的现金流捉襟见肘。钱变成茶放在仓库容易,茶叶再变成钱却很难。就卖茶这件事来说:茶叶没卖出去,本质上是一堆不甘放手的叶子。

  这就叫,茶商被库存拖垮!  

  未来几年,库存还会进一步扩大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年,茶叶库存会进一步增加。

  但远没有网上所说的几百万吨那么可怕!  

  上图这个表格,产量减去内销出口就是库存。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忽略了茶叶深加工。

  刘仲华院士曾透露:目前,我国茶叶深加工领域利用20多万吨的茶叶原料(约占我国茶叶产量的7%),带来了1200-1300亿的产值。

  所以,除去7%的茶叶深加工,中国茶叶库存很多,但没有几百万吨那么夸张,产能过剩也一定是事实。  

  2019年11月22日,刘仲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

  2018年,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4395.6万亩,同比增加123万亩,采摘茶园3400万亩,当年产量261.6万吨,内销191万吨,出口36.5万吨。

  2019年,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4597.87万亩,采摘茶园3690.77万亩,当年产量279.34万吨,内销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

  这一组数据,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增加,内销和出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茶叶生产的增速,未来几年,库存只会越来越多。  

  有人想,能不能降低价格,把库存去了,通过降维打击,淘汰掉低端茶叶。其实,整个市场都是产能过剩,国人饮茶,以名优茶为主。花高价收来的茶叶,是不可能降价的。

  比如,在茶山花1000元/公斤收来的古树茶,如果清仓,原本应该卖1300元/公斤,降价到900不可能,按原价卖出去,整个普洱茶的价格体系也就被打乱。

  第一个高端茶开始降价,其他茶商不想做最后一个,也只能跟着抛,全线下跌的悲剧,2007年就出现过一次,让普洱茶至今还没有缓过来。

  所以,高端茶哪怕骑虎难下,也不可能降价,只能硬撑着。

  这几年,去库存的口号越喊越响,实际上库存越来越多,茶叶库存真正的去处,到底在何方?  

  库存去往何方

  茶叶市场,一靠内销,二靠出口,三靠深加工!

  内销市场。我国内销市场以名优茶为主,相同数量的名优茶与大宗茶,名优茶的产值可以达到大宗茶的3倍,依托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名优茶在茶文化的加持下。

  按照目前每年10万吨的内销增长速度,国内茶叶市场,未来可期。  

  外销市场。前几天,中欧正式签署地理标志协定,我国的普洱茶,安溪铁观音,六安瓜片等茶叶,可以出现在欧洲正规市场。

  我国大宗茶叶出口,从此迈出重要的一步,未来,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这对去库存有重要的意义。

  茶叶深加工。很多茶友对茶叶深加工不了解,简单地说,茶叶走高科技路线。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500种,其中有机化合物超过450种,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基本元素有30种,占自然界存在的72种元素的41.66%。

  但要将茶叶完全利用,技术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酶技术(多酚氧化酶)、膜分离技术、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等众多科技领域,要实现茶叶深加工产业化,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茶叶深加工带来的速溶茶、泡沫茶、茶食品、即饮茶饮料、茶酒等领域,都会消耗大量的茶叶。

  茶叶的药用价值也需要深加工来实现。茶叶具有防癌的效果,茶多酚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应用粗老茶叶治糖尿病也是我国的传统秘方。

  相比5.8美元/千克的出口价,这才是大宗茶真正用处。  

  写在最后:

  茶叶库存经常饱受诟病,造成茶难卖是个事实,但这几年,茶叶生产飞速增长,库存越来越多,这一点,我们普通人都看得到,官方当然也能看到?但这几年茶园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多,为何不控制茶叶产量,你懂的!

  中国要争取到国际茶叶市场的话语权,不是像非洲肯尼亚一样卖茶叶原料,也不学印度造大吉岭红茶这样的大品牌,而是高科技领域的茶叶深加工。

  一旦茶叶实现深加工产业化,消耗茶叶的速度,就绝不是一个357克大饼泡一个月这么慢了!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200万吨库存茶根本喝不完!谁能引领中国茶叶第三次产业革命?

产能过剩,库存严重,

是中国茶叶面临的最大问题。

然而,茶难卖,产能过剩的困境,除非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否则,很难改变。

-01-茶叶,庞大产能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世界第一茶叶消费市场,也是世界第一大茶叶库存国。

形成庞大库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六七年积累的结果。

2015年4月4日,央视财经报道:龙门坎村,西湖龙井价格拦腰截断,从(一斤)2000跌到1000。当地茶农,甚至连往年(2014年)的茶都没有卖完。

同年春茶,天价碧螺春失宠,价格跌了三分之一。风风火火的金骏眉,再也没人炒作。普洱茶,连茶王老班章都滞销。

2015年,茶叶市场整体冷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茶叶市场的供求平衡被打破,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2013年,我国茶叶产量192.6万吨,内销150万吨,出口32.6万吨。市场大约有10万吨库存,这个量,对全国庞大茶叶市场,没有太大影响。

但从2014年开始,随着新茶园扩大投产,茶叶库存快速积累。到如今,库存问题,已经压得茶行业喘不过气来。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生产279.34万吨,内销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库存40.13万吨。

到2020年,我国干毛茶产量298.6万吨(增加19.26万吨)。同年,我国茶叶内销量达到220.16万吨,出口34.88万吨。也就是说,仅2020年,我国茶叶就有43.56万吨库存。

2013-2020年,我国茶叶累计库存达229.24万吨(非确数,总之,相当多)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茶叶市场的行情。这几年,茶叶越来越难卖,主要是供过于求。

残酷的是:庞大库存,根本无路可退。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茶园面积达4747.69万亩,同比增长149.82万亩。

庞大的茶园面积,茶叶只会越产越多,然而,内销增长缓慢,出口一直疲软。新茶源源不断产出来,新茶尚且喝不完,根本无法顾及往年的茶叶。

库存,只靠茶客喝,根本喝不完。

就拿普洱茶来说,一个357克茶饼,够老茶客喝一个月。一辈子的茶龄,满打满算从25-65岁,再往上,年纪大了,也喝不动了。

人生一场,喝茶40年(很多人喝茶没这么久)。40年,480个月,每月357克饼,一生大约也就160-175公斤茶。

很多茶客家里的囤茶,早就不止170公斤了。源源不断产出来的茶叶,终将面临供过于求的残酷现实。

产能过剩的局面,只靠喝,根本无法改变。

-02-去库存,产业革命

只有生产力才是真实的。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飞速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我国茶叶庞大的库存,根本喝不完。(工业革命产生在英国,正是英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很多原材料,本土市场消耗不完,才憋出了工业革命)

茶叶要解决产能过剩的局面,需要茶产业出现新一轮产业革命。茶叶史上,已经有过两次变革:

第一次:明代炒青工艺、手工业革命

炒青工艺的出现,铁锅炒茶,可以控制温度和火候。最终,让茶叶能够长久保存。

炒青工艺出现后,全国各地逐渐出现黄茶的焖黄工艺、红茶的揉捻发酵工艺、青茶做青等工艺。

200万吨库存茶根本喝不完!谁能引领中国茶叶第三次产业革命?

新工艺让茶叶长久保存。茶叶能够出口到世界各地,为大明朝换来源源不断的白银。

正是因为茶叶出口,让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欧洲人抢南美洲的白银,买中国的茶叶),到明朝中后期,才能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可以说,明清两朝能够繁荣数百年,茶叶功不可没。

第二次:英国机械化制茶

1849-1853年,罗伯特福琼把茶叶偷出中国,在殖民地印度试种正山小种。大约20-30年,他们种出了大吉岭红茶。

印度茶叶,从一开始,就在英国的支持下,走机械化道路,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大众化。这一阶段,在英国和其殖民地,涌现出了很多机械化茶企。

英国在殖民地种植茶叶,并推广机械化后,中国茶叶出口,江河日下。1903年,中国茶叶出口只占世界出口的33%。到1921年,占比更是跌到8.8%。

往后近百年,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被打得一败涂地。

本质上,是茶叶生产力形成了代差。西方通过机械化制茶,压缩了生产成本。而中国茶叶,始终是一家一户,手工生产。

同样的茶叶,别人机械化、制茶成本20块,我们手工制茶,成本需要100块。就市场而言,根本没有竞争力。

两次科技革命,都带来茶产业的飞速发展。第一次,我国主导茶产业革命,茶叶出口,让中国富了几百年;

第二次,英国工业化实现茶行业变革升级,中国茶叶彻底落后于世界。

因为第二次茶产业革命的冲击,国内甚至出现了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靠谱。中国也有标准化茶企的代表:

央视《超级工厂》栏目曾曝光过某茶企的生产线,相比传统手工作坊,基本实现工业化、标准化加工。

基于强大的生产能力,2021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高端茶中,竹叶青位列其中。

然而,竹叶青的加工工厂,虽然有一流的科技化,但无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最多算得上茶产业革命2.5。

因为,它仍然立足于品饮,虽然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但无法带来庞大的增量市场。

第三次茶产业革命,中国茶叶深加工

茶叶,世界上最特殊的树叶。

茶叶中含有糖类、氨基酸、生物碱、天然色素、茶多酚、茶皂苷和700多种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已经有500多种,有机化合物超过450种。

这些成分,一旦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必然带来庞大的增量市场。其规模,远不止2020年,2888.84亿元的内销规模。

目前,茶叶深加工已经得到初步运用。茶叶深加工,用我国茶叶总产量5%的中低端原料,创造了我国茶叶1/3的产业规模。

比如,用15万吨茶叶原料(价值大约15亿元),可以提取出2.5万吨茶叶提取物,创造1.5亿美元外汇,150多亿元的健康产品,1000多亿元的茶饮料和奶茶。

一旦茶叶深加工得到广泛运用,必然会引发茶产业新一轮产业革命。卖茶叶科技产品,远比卖原料赚得多。

写在最后:

我国茶叶,有名优茶和大宗茶。

未来的茶叶市场,可能是名优茶用于品饮,大宗茶用作茶叶深加工。既满足国人茶文化的需求,又能做大茶产业。

茶文化,中国茶叶的基础

在中国,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

国人喝茶,口渴时候,一杯下肚,分外舒服。心情好了,小壶慢煮,追求惬意。喝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人一茶,喝的是忙碌生活背后的些许惬意,三五好友,说茶论道,喝的是一种真挚的友谊。

人生如茶,苦中有香,香里带甜,苦尽甘来。亦或拿起放下,看淡沉浮。一杯茶,于文化,于茶道,早已融在国人的日常生活里。

茶,无需懂,喝,就是一种享受。在天气阴晴不断变换的午后,沏一壶普洱,伴着些许音乐,读一本喜欢的书,是那样的惬意。

茶,一杯饮料,早已融入国人的骨髓。

深加工,做大茶产业的关键

茶,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方民生,千千万万人的饭碗。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我国20个省份、近1000个产茶县,涉茶人口8000万,其中,大多数是茶农,茶叶生产大多位于山区和半山区。

产茶大户云南,光茶农就有600多万。

茶产业,不仅要让国人喝到健康、干净、卫生,性价比高的茶,也要做大产业蛋糕,让8000多万涉茶人口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茶产业,才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茶产业。然而,茶区茶农收入极不平衡。

比如冰岛老寨,家家户户年入500万,但保山等地的茶农,茶价几块钱一公斤,茶农的收入,只能勉强脱贫。

能让中低端茶叶,发挥最大效益的,只有茶叶深加工。

茶叶深加工,推广开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茶叶深加工规模较小。但是,随着我国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科技的突破,必然运用到一个个产业中。

茶叶,定能分到一杯羹,茶叶深加工,又有最专业的人领导。

中国茶叶深加工,未来可期!

来源:今日头条--巡茶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这两年茶叶行情不好。奇怪的是,茶界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怪象。

一方面,六大茶类顶级山头价格连年攀升,山场茶,牛肉茶,熊猫茶新茶类层出不穷,普洱古树更是因为过渡炒作,每年都被炒死一批;

另一方面,今年普洱茶大规模减产,但普通茶叶价格不升反降,滞销现象比往年更严重。

红红火火,天价炒作的繁华下面,竟是冷冷清清的惨淡,哭的却是,5亿喝茶的人,千千万万的普通茶农。

普洱茶炒作怪现象

各大茶类,只要可以炒作,资本绝不会放过,在茶叶炒作排行榜中,普洱茶的炒作必须说说。

以最有名的冰岛为例,2010年,冰岛老寨古树价格300-500元/公斤,但2018年,价格已经上升到3.8万-4.2万的价值,短短十年,价格暴涨百倍。

冰岛老寨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老寨的古树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几千上万,年年创新高。但是,如果你以为整个普洱茶行业都是这般火热,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到过普洱茶山,一定会发现与听闻恰恰相反的场景:

春茶采收季节,云南普洱的茶源广场,早上六七点就有茶农来到这里,把鲜叶卖给各地的收购商。

一位墨江县的茶农说:今年的产量比去年下降一半,因为今年雨水不好。2月份以来,当地几乎没下过雨,天气干旱导致茶叶产量下滑。

当地去年产的干毛茶是17吨,今年产量却减少1/3,只有12吨左右。不过,茶叶价格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上涨,特别是中低端茶叶,价格反而有所下滑,去年70多块一斤的鲜叶,今年只卖60多块。

然而,茶源市场另一边,却是另一番风景,99万冰岛老寨呼之欲出,老班章价格再创新高,将老寨古树推向神坛。

茶源市场专营冰岛普洱茶的店铺里,摆着天价茶饼,2016年357克冰岛54000元,2015年的57000元,2014年的更是高达60000元。

通常,普洱茶越陈越香,高端茶年份越久,价格越贵,但是资本炒作可以让价格直接倒挂,鲜叶比老茶更贵。

资本炒作,彻底搞乱了普洱茶的价格体系,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古树茶的过渡采摘,难不准,今年的茶王树,十年后变成一根枯木。

除了政府强行保护起来的茶树,其他的,虽然,嘴里说着保护,在巨额资本利诱面前,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一边是,普通茶滞销卖不出去,另一边是古树人人争抢,老寨节节攀升;

一边是茶叶价格上涨,茶农就多采摘,另一边是茶农把茶树外包,茶商为收回成本,想采多少就采多少;

一边是保护起来的古茶树郁郁葱葱,另一边是被采摘的茶王树秃了头顶。

普洱茶的炒作,不可谓不奇。但是,茶叶炒作绝不是普洱茶的专属,各大茶类向来谁也不服谁,在茶叶炒作方面,却难得达成一致。

其他茶叶炒作天坑

如果你认为,生活里最贵的是房子,那实在是低估了茶叶的魅力,520万一斤茶叶足矣在一个地级市买10套房子。

武夷岩茶

这几年,武夷山的岩茶风口很足,简单的一盒茶叶,动辄就是大师制作,坑口原料,一斤上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520万。

很多茶友都在质疑:这些拥有神奇传说故事的天价岩茶,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这张曾刷爆朋友圈的价目表,每一款茶都是天价: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每斤520万元,远香每斤48万元,瑞泉圣匠每斤38.8万元……

最贵的大红袍,一克茶叶要10400块钱,是黄金价格的34.7倍。在炒作大家庭里,突然发现,88万的冰岛被秒杀了。

然而,这些天价茶叶都是大师制作,央视315记者曾了解过岩茶的制作过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是这样的:

采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

这么多工序,涉及到十几种技艺,需要几十个人争分夺秒的做茶,哪一个大师可以独自完成?

根据央视记者的采访,当地的茶商说:我们家做这个茶的人,必须要人手多,最少要30多个人做事情,你怎么一个人做得了。

一个大师做不了,还可以找人代工,大师签个名,价格照样翻十倍。

曾有这么一句话:“没喝过‘牛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喝岩茶。”

岩茶里最为神秘的“牛肉”,叫牛栏坑肉桂,价格被炒得五花八门,手工茶,低的两三千,贵的十几万。

价格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一个茶业老板给出了答案:你看‘牛肉’,它分‘牛头’、‘牛尾’、‘牛背’,如果是卖六千左右的,是种在比较高的地方,卖三千左右的,种在‘牛背’。

一款茶,也能把“牛”玩出这种花样!只能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一起出门,我买几十块一斤的牛肉,你买几十万一斤的“牛肉”。

然而,除了花样,这位茶商又爆猛料:市面上98%的牛肉都是假的,不是牛栏坑产的。

毕竟天心村里,牛栏坑的茶,产量并不高,据牛栏坑一位村名透露:其实没多大面积,就是二三十棵茶树,一年就几十斤茶叶,牛栏坑核心区茶园产量也就500多公斤,与市场消耗相比,九牛一毛。

央视315记者到了牛栏坑,发现巴掌大的地里,插着三家企业的牌子,这位村民透露,这些企业并非真的在牛栏坑拥有茶园,而是外地企业与天心村的茶农达成了合作协议,给钱就让插牌子,5万块钱插3年。

随后,天心村某茶场采茶工向记者透露:挂牌子的那些是骗人的,没挂牌子的才是真正的‘牛肉’,它只挂牌子不收茶叶。

一位茶商说:武夷山的茶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文化人喜欢把玩,它不是那么容易玩得清楚,所以说喝茶也是水很深。

岩茶市场,各种天价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茶商也感叹茶叶市场水太深,看不懂。

至于,千千万万喝茶的人,只能感叹一声,哎!

熊猫生态茶

大熊猫是国宝,外国人就是口水长流,也只能租给他们几年,而且大熊猫的后代,依然是中国国籍。

与熊猫有关的东西,都是宝,茶叶也不例外,熊猫茶这个名字一出世就响当当的,加上生态两个字,看起来就越加天然了,熊猫生态茶,堪称茶叶炒作中,教科书级的范本。

2011年,一篇“用熊猫粪便培育茶叶”的文章火爆全国,之后,熊猫茶横空出世,一举夺得茶叶炒作冠军,叫价22万元一公斤。

价格这么贵,其实是有原因的:

大熊猫是国宝,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而且量特别少,熊猫全身都是宝,粪便也不例外。

据说,大熊猫吸收功能很不好,只能吸收30%食物营养,剩下70%通过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利用熊猫粪便养茶,防癌效果会更好,于是,熊猫茶应运而生。

2014年3月,一群穿着熊猫服的采茶姑娘开始春茶采摘,顶级熊猫茶一斤21986.5元,每年限量21套,寓意是:21世纪地球村长久发展顺利,我有环保责任。

有专家却质疑:国宝大熊猫确实以竹子为食,竹子里面含有抗癌的物质,所以,熊猫粪便中的茶具有抗癌的功效。

但是,就算竹子里70%的养分在熊猫粪便里,可是养分会不会被茶树吸收,进而转化到茶叶上呢,甚至还具备了抗癌的功效呢?

- 03 -

茶叶炒作手段

这些年,各种茶叶炒作,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茶叶价格坐着火箭上涨。原因,是抓住了几个炒作点,茶叶的保健功效,茶文化的价值,还有稀缺性。

保健手段

很多人把茶叶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现代人都想活得舒坦点,有个不用锻炼就能保健的产品出来,自然很受欢迎,一拥而上。

在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时代,充分抓住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喝茶能抗癌,喝茶能保健,喝茶能降三高,然而,最有杀伤力的还是喝茶能美容,喝茶能减肥。

这对年轻女士、中年女士们的诱惑力太大了,只要能减肥、能美容,就算是难吃的树叶子,美女们也会抓几把嚼嚼。

那么,茶有没有保健功效呢!答案是肯定的,喝茶确实有养胃、暖胃的功效,但被过分夸大了。

炒作文化价值

文化炒作,最妙的用处就是送礼,送礼的价值远远高于饮用价值。

逢年过节,送人一个礼品,价值成千上万,让人倍有面子。把天价茶叶送上神坛的部分原因,正是人人都有的虚荣心被利用了。

茶叶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人情社会中的送礼文化,给天价茶叶提供了市场。但是,炒作的结果,如果要让喝茶的5亿人来买单,倒是有点过分了。

炒稀缺性

这一招玩得最熟练的,就是拍卖会。每年茶博会,或是香港拍卖会上,总有古董级茶叶被拍出天价,这其实也是茶叶炒作。

茶叶的铁粉们需要天价茶当作茶余饭后,喝茶论道的话题,茶商也需要借此给消费者传达信息:你拼命干一辈子,还不如逛个拍卖会,收藏顶级名山的茶叶,能够升值。

还有就是土豪群体,钱多除了开好车,住豪宅,更要搞一些稀缺品,作为身份的象征。

茶商要靠炒作赚钱,茶痴要找话题谈论,玩家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跟在后面,或摇旗呐喊、或张口痛骂,共同营造了茶叶炒作的热闹局面。

写在最后:

六大茶类都存在炒作的现象,原价几十百元一斤的茶叶,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

炒作的方式也是越来越新颖,2011年,信阳毛尖以口唇茶吸引眼球,声称采茶女均为胸围C罩杯的处女,让无数宅男瞪大了眼睛。

随后,四川雅安的绿茶,以熊猫的名义,把22万元天价茶送上拍卖会。

天价茶的出现,归根到底,一个利字,为了挣更多的钱,茶行业的人,都在拼智商,包装炒作手段层出不穷,所谓的大师,在鱼龙混杂中粉墨登场,然而,大部分种茶的茶农、终端喝茶的消费者成了最终受害者。

喝茶,是一件修身养性的好事,也是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事。

喝茶的时间久了,也就有了茶瘾,茶也成了一种生理需求,有些茶客甚至一天不喝茶,就感觉辜负了生活。茶瘾犯了的时候,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

总之,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制造噱头,编造故事,端出所谓制茶大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普通消费者根本无能为力,只能希望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

部分消费者看到网上的一些炒作手段,谴责辱骂无良奸商把茶叶炒到天价,普通人想喝都难。

对茶商也不该一竿子打死,炒作茶叶的商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茶商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他们根本没有资本炒作,尤其普洱茶冰火两重天的当下,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茶不是难事,只需要记住:喝茶是件挺享受的事儿,自己喝着舒服的茶,就是好茶。

必须说的是,任何行业的共性,如果消费者在乎质量,应该尊重它的高价;如果只追求性价比和便宜,就不该过分挑剔质量,更不该拿普通茶叶跟冰岛老寨作比较。

喝什么茶,喝什么价格的茶,主动权在自己手里。送礼也好,喝茶也罢,根据经济实力,各取所需。

买茶的时候,要记住茶叶没有天价,要当心骗子。

茶只要喝着好喝,味道喜欢就好,没必要刻意追求,这样反而违反了喝茶的初衷。

而大部分茶商,在茶叶炒作中都是看热闹的,也有痛批茶叶炒作的:年年把茶叶炒到天价,自己的茶照样难卖,那么,就先从做好质量开始吧。

茶叶的炒作,名利场中,起起伏伏!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原标题:茶界第一怪象 冰火两重天!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