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1999年下关销法沱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下关沱茶:驮爷沱,演绎匠人匠心匠茶精神!

马蹄哒哒,驮铃悠悠,

马帮驮茶,风来雨往。

驮走了悠悠岁月,

驮来了马帮精神与茶人情怀。

玉津桥上的铜铃声把时光推回到马帮岁月,寺登街上的古戏台张扬的飞檐带着狂野,古树下村寨宁静的气息温柔无限,斑驳的土墙挡不住庭院里盛放的花开,马蹄声还在响起,万里归来盏中情,缘起沱茶持本心。

在下关茶厂以及后来的下关沱茶集团公司从事沱茶产业已届半个世纪的罗乃炘,业界尊称其为“沱爷”,是在茶马古道这条驮道上将沱茶产业做到极致的一位成功人士。为了鉴证历史,展示自己五十年的沱茶人生,“沱爷”以匠人之心,集半个世纪的制茶秘芨,精心制作了“驮爷沱”。“续缘起,品佳茗”,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携手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昆明运营中心举办“驮爷沱”产品分享会,围绕杯中芳茗品味匠人之作,弘扬茶马古道精神,共叙茶人情怀。

此次分享会邀请了:

商务部驻昆特派办公室主任杜小平女士

云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教授周红杰先生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普洱茶专业委员会主任、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罗乃炘先生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汤一平先生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著名茶人昌金强先生

原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李其康先生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青先生

等嘉宾及领导出席活动。

商务部驻昆特派办公室主任杜小平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汤一平

产品分享会伊始,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青先生代表公司对与会的来宾们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希望来宾们能够细品佳茗,感受这款蕴含马帮精神的匠人之作。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青

《谁解茶中味?只为东方树叶情》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罗乃炘先生向来宾们讲述了“沱爷”称呼的由来,分享了自己与茶结缘50载的时光岁月,一生无法割舍的茶人情怀,以及“驮爷沱”这款新品的创制初心。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罗乃炘

云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教授周红杰先生也说到他有幸提前品饮了这款匠人之作“驮爷沱”,对这款产品的品质赞不绝口。

云南农业大学著名茶学教授周红杰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著名茶人昌金强先生则是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沱爷”罗乃炘相识45年一起奋斗的故事,重温了那段开辟历史的销法岁月,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销法沱的故事与辉煌历史。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著名茶人昌金强

今制此款“驮爷沱”典藏礼茶,此茶乃“沱爷”集半个世纪的制茶密藉,汇云茶千山万树之精华,匠心拼配,以见证戊寅之年的特殊时光!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李银华先生就“驮爷沱”生产研发、产品包装及产品品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加深了来宾们对“驮爷沱”的认识,对“驮爷沱”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岁月积淀,匠人之作,成就了至尊品质的“驮爷沱”!

下关茶厂对外贸易公司李银华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罗乃炘先生,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青先生一同揭开了“驮爷沱”的神秘面纱。在场的来宾们一睹此款“驮爷沱”典藏礼茶的真容,并品鉴了此款匠人之作“驮爷沱”,细细感受这其中的茶人情怀。

品鉴会现场还穿插了激动人心的趣味抽奖互动环节,活动的最后“沱爷”还专门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好茶1999年的甲级沱茶供大家分享品鉴,一同感受岁月的味道,使得整个现场热烈的气氛达到极致。


下关沱茶集团的商标演变(上)

清朝以前,云南的茶叶更多是以散茶的形式进行交易,尽管也有不同的团茶、饼茶存在,但相对于大宗的散茶而言,还是小众。没有标准化的加工、储运和销售,很不容易产生差异化的独立包装,也就很难产生区分品牌的商标。1902年碗臼状的沱茶在云南大理的下关问世,开下关茶叶精制加工之先河,也培下了紧压茶牌号和商标产生的沃土。

下关沱茶集团的商标概况

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藏茶厂成立以前,沱茶已经非常出名了,以永昌祥商号的“松鹤牌”为旗帜的名牌沱茶产品,在川渝地区家喻户晓。1941年康藏茶厂成立至今的80年中,下关茶厂的商标以1990年为界,在此以前所使用的商标都是附属于上级,先后使用过的“宝焰牌”“复兴牌”“中茶牌”都是由中茶公司来决定。1990年以后,自有商标才开始申请和使用,从1990年1999年间,一共在第30类茶叶为主的项目下申请成功了16个商标。这些商标中“宝焰牌”“松鹤(图)牌”和“南诏牌”,带有品牌系列的性质:边销茶类的砖茶、紧茶、饼茶、方茶等使用“宝焰牌”商标;内销的甲级、乙级、大众以及苍洱沱茶等沱茶类,使用“松鹤(图)牌”商标;以春尖、配茶、苍山雪绿、感通茶为代表的小包装散茶,使用“南诏牌”商标;以出口为主的云南沱茶(俗称销法沱),七子饼茶和散装普洱茶使用“中茶牌”商标。另有感通、三道、竹叶(图)和厂徽(图)等属于保护性商标。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市场对产品品种的需求不断扩大,下关沱茶集团公司从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有数百个单品问世,为配合对产品名称的保护,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又先后注册了松鹤延年、甘普尔、子珍、下关金丝、8653、寺登等100多个商品商标,下关沱茶、复春和、微关世界、微关味客等十多个服务商标。2004年下关茶厂的国有股权拍卖,重组以后的下关沱茶集团重点聚焦于“下关”品牌,大部分产品曾一度集中使用“下关”牌商标,2013年“下关”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下关沱茶集团的商标以“下关”为核心品牌,兼顾“松鹤延年”牌,“宝焰”牌,“南诏”牌等与系列产品相对应的历史传承。

松鹤商标的弘扬

1923年5月,国民政府农商部商标局颁布了《商标法》《商标法施行细则》。有资料介绍,就在这一年,永昌祥注册了“永昌祥记”松鹤图商标,经营春尖普茶。但根据郭红军先生的考证,这个时期云南没有茶叶商标在全国被登记注册的记录。认为:永昌祥茶厂第一次申请注册“松鹤牌”商标是在1937年4月。申请人是永昌祥商号的创始人严子珍(字镇圭),商品类别是“茶类 、沱茶”。1937年10月,永昌祥的“松鹤牌”商标通过了“商标局”的审查,予以正式注册(注册号32651 )。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该商标的实物图案面世。如果按照1930年修改后的《商标法》,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20年,那么永昌祥的这个商标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应该一直有效。这一时期在沱茶上使用的商标,还有茂恒的“松月牌”,成昌的“ 双狮牌”“地球牌”;复春和的“鹰球牌”“金钱牌 ”和康藏茶厂的“复兴牌”。

1950年7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并公布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1951年6月,永昌祥商号申请了“松鹤牌“系列商标,包括正记沱茶、本牌春尖沱茶、副牌利记沱茶。同年8月,中央私营企业管理局予以正式注册(注册号自“ 商注字第13543号”至“商注字第13545号”)。

▲永昌祥松鹤牌商标的副牌利记沱茶

1952年5月24日,中茶云南公司通知下关茶厂甲级、乙级沱茶商标的印刷和使用方法,此后下关茶厂生产的甲级和乙级沱茶开始逐步启用“中茶牌”商标,由于对商标使用的规则不够重视,同时考虑成本因素等原因,对中茶牌商标的使用还不太规范。

1955年,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通过公私合营,留存下来的包括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内的下关制茶企业,通过购买、公私合营等方式并入了中茶公司的下关茶厂,享誉中外的永昌祥“松鹤牌”沱茶,自此和新中国的下关茶厂结下了姻缘,下关茶厂百年沱茶的根得以往前延伸。

1955年5月6日,中茶云南公司批复下关茶厂沱茶小商标及包纸意见,要求规范使用统一注册商标“ 不能增减,因此你厂报用小商标中应删去麦穗图案”。原来库存的不规范的中茶牌大小商标,只能使用到内销沱茶上,用完之后完全统一到规范的“中茶牌”商标上来。

▲下关茶厂50年代初期使用不够规范的中茶牌商标产品

此后使用在沱茶上的“中茶牌”商标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初。

▲下关茶厂长期使用的中茶牌内飞

198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开始实施。云南中茶公司受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委托,与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的下关茶厂签订了“中茶牌”商标的使用许可协议,下关茶厂继续沿用“中茶牌”商标。1985年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下关茶厂在全省精制茶加工企业中发展最快,一马当先,特别是进入到90年代以后,自主开展业务,树立独立品牌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中茶公司出于防止“中茶牌”商标被滥用的目的,开始通知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和产品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标。1991年下关茶厂迎来建厂50周年大庆,以厂徽图案甄选为突破点,包括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储备工作逐渐展开,为下关沱茶寻找一个和身份相符的商标,成了企业的共识。当年受到全川人士盛赞的永昌祥下关沱茶使用的“松鹤牌”商标自然就作为首选。1991年3月19日,下关茶厂申请“松鹤(图)牌”商标注册,1992年3月10日,“松鹤(图)牌”商标在第30类商品中茶叶项下注册成功,获得第585637号商标注册证。

此后,无论是以云南沱茶或是下关沱茶为名的内销沱茶(即青茶型沱茶),也就是后来新标准中的普洱茶(生茶)的沱茶,都以“松鹤(图)牌”为商标,持续了20多年。普洱沱茶(即外销沱茶),也就普洱茶(熟茶)类沱茶,因为从70年代中期开始,以出口为主,并未同时使用“松鹤(图)牌”商标。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普洱茶(熟茶)类沱茶内销的份额越来越大,但由于下关茶厂和中茶云南公司之间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相互之间互有股权投资,下关沱茶集团在普洱茶(熟茶)类沱茶生产中,使用”中茶牌”商标一直延续到了2004年上半年。

▲下关茶厂90年代的出口型沱茶仍然使用中茶牌商标

“松鹤(图)牌”商标属于纯图形商标,在最初商标使用和管理都不够严格和规范的时期,下关茶厂把自己的产品称为”松鹤牌”沱茶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当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商标的使用管理越来越严格的时候,这样的表述就有很大风险了,进入到21世纪,这种局限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下关沱茶集团不得不对原有的商标进行提升和改造,在原来纯图形商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松鹤延年的文字,以图文混合商标的形式在2007年8月8日提交了新的注册申请,几经周折,2010年1月21日,“松鹤延年”牌商标获准注册,注册号为6209882号,使用商品的范围有也由原来的茶,扩展到了茶叶代用品、茶饮料冰茶、咖啡、糖等多种商品。

撰文︱杜发源

图片︱关茶

编辑︱Candylan

本文转载自《普洱》2020.10期

1996年省茶司改革:云南普洱茶产业大事件

对于普洱茶产业来说,1996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国力稳步提高,普洱茶的几大阵地也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是老茶货源转移,回归前夕,香港出现了移民潮,一些已有百年历史的香港老茶庄与大酒楼歇业,大量抛售手上的普洱老茶,被几位大茶商接下,许多明星老茶的大货发生转移。

其次是消费市场变化,这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的出口配额,层层下放的港澳头盘商制度无以为继,昔日霸主南天公司也宣布半停业,深圳富华公司则承接了大部分香港市场的需求。

最后是生产管理变动,实行部门承包制的省茶司分出了几十个自负盈亏的事业部,大家都可以做普洱茶生意,甚至还可以代理云南几大国营茶厂出口茶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年普洱茶行业接连出现的大变动,还要从普洱茶此前的定位说起。

大众饮品普洱茶

自1972年起,省茶司就取得了云南普洱茶的自主经营权。

此后的三十年间,市场上普洱熟茶火爆,7542盛行,紫天饼后而居上,出手阔绰的日本茶商也找省茶司定制不少普洱茶,还意外出现了火爆欧洲的销法沱。

但总的来说,普洱茶在省茶司的出口茶叶占比中并不大,利润也非常低,消费集中在港澳,在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只有部分出口,影响力也有限。

南天贸易公司老板周琮就曾开玩笑地说:我们做的都是“湿湿碎”生意。主管普洱茶的省茶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也坦言:红茶、沱茶、咖啡豆都赚钱,就是普洱茶不赚钱。

而在众多出口茶中,世界级饮品红茶是绝对的“一哥”,各地省茶司,当年就大多负责对苏联的红茶出口,也有大量红茶出口至西方国家,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当时中国和苏联的茶叶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中国曾用茶叶换来化肥,鱼竿,乃至汽车,摩托,运输机,建国初期还创下用四千吨茶叶换回一百余架米格战斗机的壮举。

而相比之下,普洱茶不仅总量小,定价权也不在省茶司手上,当时普洱茶一般以大宗出口,数十年来都卖不出什么价。

利润有限之下,包装上自然能省就省,所有饼茶大都用相同的绵纸,散茶更是装麻袋一捆完事,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云南普洱茶极其优秀的用料品质。

当年国家规定云南普洱茶定价必须高于其他地区产普洱茶,但之后还是被云南普洱茶挤出了市场,当年还有日本茶商把云南普洱茶简单加工后翻价百倍出售的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职权有限的省茶司基本无力改变这一切,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下,改制后的省茶司即将在普洱茶行业掀起一轮大市场变革。

国家取消茶叶统销统购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就发现国内外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统购统销已不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并就此向前中国茶叶公司总技师黄国光征求意见。

1984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的75号文件正式发布,确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实行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出口茶签订购销合同,灵活经营;试办茶叶生产补偿基金制度的政策。


虽然在政策层面内销已经彻底放开,但各部门受旧时计划思维影响颇深,出口上行政程序的惯性也依旧,如第一批88青依然需要获得国家经贸部和铁道部批条后才被允许运往香港的。直到1993年,实行多年的统购统销政策才算是全面取消。

于此同时,为激发公司活力,省茶司总经理邹家驹大胆提出,除部分承担核心保障职能的部门外,其他部门全部打散,三人以上就可自由组合成一个新部门,负责人成为模拟法人。

这种模拟法人制的核心是公司提供资金,部门自负盈亏,为此人员工资、水电伙食都会纳入成本,觉得自己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选择面积更大的办公室。

在短暂的混乱后,公司内人员迅速重组,一时间涌现出大大小小7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自主经营茶叶业务,省茶司的业务面一下子拓展开来。

到1998年左右,自由交易的茶叶市场已初具雏形,只要你能找到客户,茶厂,和原料,就可以创造自己的茶品,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茶商都去找省茶司定制茶叶。

与此同时,原先的普洱茶定点生产企业制度,也不再符合时代需要,省茶司就将这些订单分散到众多茶厂,也刺激原先的几大国营茶厂转变经营策略。

其中,效益低下的昆明茶厂从地价昂贵的老螺蛳湾市场附近搬到市郊的十里铺,由原昆明茶厂审评科长带领部分员工继续生产,其他员工或转职,或改行,不复昔日繁荣。

而本应破产倒闭的勐海茶厂,则在阮殿蓉厂长的带领下起死回生;下关茶厂则依然是国家指定的定点边销茶生产企业,业务短暂低迷后就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茶企龙头。

到了1999年,茶叶外贸彻底放开,茶叶实行出口登记,内外贸合并,远在深圳的富华公司率先进行试点改制,又占了临近香港市场的优势,发展相对较好。

市场开放之下,有很多港台茶商提出市场茶品过于单一,而且也不再想局限于靠传真电话和广交会交流,而是要求亲自到云南茶山实地考察定制茶品。

这些外地茶商,有的通过富华公司找到省茶司定制茶品,后来富华自己也在昆明设立事业部并建立茶厂,游走在福海、龙生、勐库戎氏、郎河茶厂等中小茶厂里收购毛料,满足客户定制和自己加工的需求。

富华的这种定制茶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富华经理张勤民和香港荣记茶行老板吴树荣前往易武,通过勐腊外贸局收来上好的易武茶,并在昆明压制,统一用中茶版面,以9682的唛号上市。

这些早期易武茶,有的由香港茶商买下入仓,有的流入马来西亚,有的则留在张勤民手里,因为是首次采用石磨压制,饼型粗糙不规整,被市场称为“牛屎饼”。

前富华经理张勤民先生

茶叶市场变天,诸茶企曲折求生存,巧合之下,原大渡岗茶厂供销科副科长陈世怀与富华业务员合伙创业,在易武建立昌泰茶行,首批茶品即为99易昌号。

2002年左右,珠三角地区吹起一股普洱热,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一时间,普洱茶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投资品,省茶司更是门庭若市,订单量直接爆满。

面对这些海量订单,省茶司只好授权给许多小茶厂生产,这些茶品可以使用“中茶牌”包装,但内飞上大多没有茶厂名称,而是“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是八中茶标。

有些茶商的定制茶还有差异化需求,比如要求自己选择原料、绵纸,在茶饼里夹些红金丝带、大叶片,或者直接在绵纸上印个记号等。

混沌未明的市场,五花八门的定制茶,真假难辨的八中茶,有人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有人将这一时期的茶品一棒子打死,其实真相是茶叶总体产量大增,劣茶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并不是说这一时期没有好茶,正相反,其中很多茶的品质还高于常规厂货,如勐海茶厂来料加工时期的很多定制茶,当时也不被看好,都是后来才被市场发掘的。

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太多人会关注这些茶的品质,大家都只关心这些茶叶的升值价值,市场很快过热,人们却浑然不知,虚假泡沫越吹越大,待其戳破之时,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普洱茶市场大崩盘...

来源:陆离茶寮,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