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12万美公斤

找到约149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春光无限美 贵州绿满园 遵义:茶兴满山绿 业旺人欢笑


【出山故事】

 


湄潭翠芽成为山区“摇钱树”

 

惊蛰节气,春雨绵绵。

 

3月7日一早,记者来到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山坡上茶园中,穿梭着一个个披雨衣带戴斗笠的农户身影。

 

大清沟村民组村民徐学良一边铲除杂草,一边查看茶树长势,不一会袖口就打湿了,但徐学良顾不得卷袖口,因为他的眼睛忙不过来。

 

“茶树上已经冒出芽苞,再过10来天,就进入采摘期。这场小雨来得是时候,润着茶树,产出的茶青品质最好,今年的明前茶制作出来想必品质很好。”徐学良告诉记者,明前茶是由茶树积蓄一个冬季产出的第一批嫩芽制成,味醇、形美,是茶叶中的上品。他家的茶青品质优良,卖给合作社,每公斤价格能比市场价高出4至6元。

 

“现在消费者都爱喝生态茶,我种的就是生态茶,我的茶园不打农药,都是物理除虫、施专用有机肥,长出来的茶叶油亮油亮的。我们村的茶叶还出过国门,卖到过俄罗斯。”提到自家的生态茶,徐学良满是自豪。

 

去年,根据季节的不同,徐学良茶园产出的茶青每公斤能卖出60至190元不等的价格。一亩茶园一年采收下来,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20亩茶园年收入超过16万元。

 

靠着种茶,徐学良在湄潭县城买了三套商品房,老家破旧的木屋也被重建成两层小洋房。看着眼前这片葱葱郁郁的茶园,即将再次迎来丰收季,徐学良喜上眉梢。

 

“以前,世代都种包谷、烤烟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温饱都成问题,哪想到如今种茶会发家致富。”徐学良感叹道。

 

湄潭栽培茶叶历史悠久,“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

 

自2000年以来,该县高度重视茶叶发展。2002年,根据县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退耕还茶工程,政府免费为农民提供茶苗种植,并教授技术,种茶的农户还可以连续8年享受退耕还茶补助。

 

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当地群众种茶积极性高涨。

 

“2003年,我种了10亩茶。当年,整个大清沟村民组种了200多亩茶。2004年金花村创建全省第一个茶叶生青交易市场。”徐学良回忆道。茶叶生青交易市场的建立,让茶商满载而归,也让茶农鼓了口袋,当地茶产业进入良性循环。规模日益扩大的茶产业使农民愈发富裕,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也一年胜似一年。

 

“2007年,每亩茶有1000元收入;2008年,我把剩余的10亩土地也全部种上茶树;2009年每亩收入增长到3000元,2011年增长到5000元,现在每亩收入8000元,还有上升的趋势。这样的好日子,得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徐学良高兴地算起了这些年的增收账。

 

如今,金花村662户共种茶6800亩,加工企业有26家,国家级企业1家。采茶季每天约有2000多人到金花村采茶,带动村民就业。

 

种一片茶,富一方人。金花村的成功在被誉为“贵州茶业第一县”的湄潭不是个例。

 

湄潭县通过新建标准化茶园,实施旧茶园改造提升和幼龄茶园管护示范基地建设,已发展优质生态茶园面积60万亩,投产57万亩。茶园集中度高,分布在全县15个镇,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5个贫困镇6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茶产业全覆盖,在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

 

近年来,湄潭茶以绿色生态的优良品质,走向国内、国际市场,赢得众多消费者青睐。

 

“湄潭县一直坚持以‘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的发展理念,誓要走出一条绿色崛起、城乡统筹的小康路。”湄潭县茶产业中心副主任罗睿说。

 

为此,湄潭县积极对全县茶叶质量安全进行常态化管理,通过督导、强化宣传、推广绿色防控、做好农残监测监控、开展无公害认定等方式,启动“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目前,全县有32家茶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5.9万余亩、3家企业申报雨林联盟认证1.1万余亩。

 

为了让湄潭的生态茶拓宽销路,湄潭还以各类茶事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招商对接、商务活动、举办产销对接会,开展产销合作等方式,提高“湄潭翠芽”“遵义红”知名度。同时,茶企通过中国茶城、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网店等搭建多层次销售网络,2018年,湄潭县茶叶总产量6.77万吨,产值达48.2亿元,综合收入124.85亿元。

 

罗睿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湄潭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发展茶业,稳步推进茶园基地建设,把现有茶园逐渐提升为欧标茶园示范基地,让越来越多的茶树变成群众的“摇钱树”。

 

【点睛】

 


打造高品质的“干净茶”

 

今年1月,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立。遵茶集团将发挥承接品牌推广、资本运作、项目包装、争取政策性专项资金等职能,以“遵义红”和“遵义绿”为特色主打品牌,持续加大线上线下推广,确保在2至3年内,成功打造全国知名的茶产业品牌,把“遵义红”、“遵义绿”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遵义茶产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茶叶作为遵义的一张名片,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遵茶集团的成立旨在推进公用品牌建立,这也是遵义市加快茶产业裂变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

 

今年遵义市茶园面积将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190万亩以上,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120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累计带动6.3万贫困茶农脱贫,人均增收2985元。

 

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遵义市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建设生态、高效、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以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六县为重点发展区域,播州、仁怀、习水、桐梓等县(区、县、市)为补充发展区域。

 

同时,实施茶园提质增效工程,发展适宜市场产地需求新品种茶园面积达50万亩以上,全市“三品”认定认证茶园达到90%以上,每个主产县建设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旅等产业互动融合茶园以及出口基地5万亩以上。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夯实“干净茶”基础。

 

在推进遵义茶的销售渠道上,使遵义茶与遵义酒、遵义旅游等行业嫁接渠道、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发展,让遵义茶进入遵义酒的省外营销渠道,并全面植入遵义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立遵义茶营销窗口。加快湄潭中国茶城冷链物流建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推动遵义茶的对外销售。

 

遵义市还鼓励龙头企业流转茶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茶园林权证办理和国有农垦茶场改革工作。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建设茶庄园,带动茶消费及产业宣传,实现茶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组织化水平。

 

【我的增收账】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茶农刘永平:

 

我家四口人,丈夫外出务工,自己没有文化,就只有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2007年,看见乡亲种茶能致富,我主动向他们“取经”,把家里8亩多土地都种了茶树。茶园管理比种包谷、水稻轻松多了,我一个人轻轻松松管理8亩茶园,还可以照顾家庭。

 

现在按照无公害化管理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茶青更值钱了,一年有7万元收入。我们一家老小过得很富裕,加上丈夫在外打工挣的钱,两年前我家盖起两楼一底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日子越过越舒坦。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农家乐经营户李声柳:

 

1996年我嫁到金花村,那时家里土地主要种包谷、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一年千把块收入根本不够开销。2001年,在村里号召和鼓励下,自家也试着种植了7亩,另外还开了3亩多地的荒林。没想到开荒的3亩地茶树长得非常好,第二年就见效益,一亩茶树的收益就顶以往全年的总收入。现在收益更可观了,只要精心管护,每亩茶园一年收益接近9000元。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得越来越好,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和茶园间,还发展起了茶旅一体化。我家也在茶园边上开起了农家乐,节假日游客多,一家5口人都忙不过来,还要请小工。加上茶园收入,去年纯收入15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茶叶加工户谭世德:

 

我以前是个体户,给别人维修家电,一个月最多3000元收入,还不稳定,家里土地少,种茶也不出效益。2005年,我发现一到采茶季,很多村民们都把茶青拿到村外去加工出售,非常不方便,我贷款建了一个钢架棚结构的茶叶加工小作坊,收购茶青、再杀青,按要求转卖给公司,靠赚中间的价格差,最近几年每年纯收入不低于12万元。

 

最近刚拆了旧的加工房,目前正在新建一个22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春茶马上开采,全新的机器设备10天之内就会安装到位,除了提高生产量,茶叶品质会更好,效益也就更好了。

 

【市场故事】

 


市场订单畅茶叶卖价好

 

“好,一会到办公室详细说,我就快到合作社了。”

 

3月7日下午4点,湄潭县抄乐镇落花屯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忠刚从浙江出差回来,家都还没回,接到电话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办公室。

 

为了合作社的发展,彭忠成为“空中飞人”,常年奔走市场,抓住每个机会签下更多订单。

 

从重庆到落花屯合作社洽谈进货的茶商说:“同等价位,湄潭夏秋茶色泽和质量更好。”

 

“3月3日,长沙熙牧源茶叶有限公司和我们签下了35万公斤的中低端成品茶叶订单,到了下半年,乡亲们的茶叶又多了条销路。”彭忠高兴地告诉记者。

 

“前些年,当村主任的时候,看到夏秋茶叶年年‘老死’枝头,这么好的茶叶没有好销路,很惋惜。”

 

开发好夏秋好茶品,让茶园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成为彭忠心心念念的事。2014年7月,彭忠辞掉了村主任职务,外出找市场,目的就是为了让夏秋两季出产的中低端茶能有稳定的销路。几年东奔西走下来,逐步开拓了贵阳、重庆、浙江、湖南、湖北、新疆、北京等市场。

 

解决了销路问题后,茶叶的深加工又摆上了案头。

 

“比如湖南的黑茶,之前合作社生产出的毛茶卖给客商20元1公斤,对方收购回去做成成品茶包装好,又卖到贵州市场就要130多元1公斤。”

 

巨大的价格差,彭忠意识到茶叶深加工的重要性,他引导合作社转变经营策略,与各茶企新订单里,均以生产成品茶为主,售价也在毛茶的基础上翻倍上涨。

 

同时,落花屯合作社还与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等技术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贵州大学签订教学实验基地协议,从产品研发、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发系列优质产品,确保茶叶质量。

 

目前,落花屯一亩茶园大约可采春茶25公斤左右,春茶采摘完后,通过加强管护,还可采摘夏秋茶3次,每次采摘500公斤左右,按原茶收购每亩就可为茶农增收近3600元。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茶叶战争vs粮食战争!200万吨茶叶库存,中国茶叶的最后底牌

一粒粮食,一片茶叶。

不仅仅是日常吃的米饭、喝的饮料。

中国茶叶,产量巨大。年产近300万吨,累计库存超过200万吨。

庞大库存,占用了资金和成本,未来一段时间,库存也很难去掉。然而,如果没有庞大的库存。中国茶叶,早被人吃得渣都不剩了。

-01-粮食战争

1956年,美国大豆染上毁灭性寄生虫,大豆几乎到了绝收的边缘。

但他们在中国松花江平原的野生大豆里,找到了寄生虫抗体,并将抗体转移到大豆中,度过了危机。

在松花江黑豆的基础上,他们还利用转基因复制出一种高转化、高产能,低成本的大豆种子,并在全球申请了专利。

一场搅坏全球大豆市场的阴谋开始了。

免费的东西最贵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了。

那一年,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他们把转基因种子“免费”送给中国农民种植。

转基因种子产量和出油量都很高,还免费使用。淳朴的农民只相信土地,他们开始大量推广转基因种子。

然而,转基因种子进行过基因改造,没有繁育能力,不能作为种子再次繁殖。

2003年,中国传统大豆种子被免费的转基因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没有了市场。

这时候,臭名昭著的转基因种子公司,突然向世贸起诉,说中国农民盗用其科技产品。

农民被迫停止种植,只能另寻新种。但被转基因占领的大豆市场,无论种子还是大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只能向美国求购。

这时,美国农业部突然说:北美产区天气极端,导致大豆减产8.12%。随后,华尔街资本配合表演,疯狂拉升大豆价格。

2005年初,国际大豆上涨到4400元/吨,中国只能以43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900万吨大豆。

中国买大豆,主要是榨油,把大豆买进来之后。美国又宣布:不好意思,库存统计出了问题,去年大豆丰收,降价。

就这样,中国企业接盘后,大豆价格拦腰截断。大豆一度跌到2200元/吨。

豆油的原材料暴跌,豆油价格也跟着跌。以高价接盘大豆的中国榨油企业,根本活不下去了。

比如,中国粮油企业以4300元/吨的价格买进大豆原料,榨油后,可以卖5900元。但此时,市场大豆价格2200元/吨,榨出油来能卖3000元。

3000元的售价,只相当于4400元大豆原料的三分之二。如此一来,中国粮油企业,自己的原料比别人的成品售价还高,根本活不下去。

这时候,四大粮商A(美ADM)、B(美邦吉)、C(美嘉吉)、D(法路易达孚)出手了

美国控制的粮商,用低价控制了中国85%的粮油企业。

拼的,就是储(库)备(存)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粮价又涨了一波,四大粮商蠢蠢欲动,开始囤货,拉动价格。

中国也没闲着,中储粮放出大招:抛售储备粮。

四大粮商一个瞪着一个:我们4家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不信拉不动你的粮价。

中储粮抛出多少,四大粮商全收。他们想着:等你没粮食的时候,让你眼巴巴看着我操控粮价。

四大粮商,见粮就收,梦想买光中国的粮食。

中储粮半个月抛售一次粮食,价格涨,每周抛售一次,价格还是在涨。到后来,干脆每天都抛出储备粮。

四大粮商再厉害,手中的资金毕竟有限。看着中储粮深不见底的仓库,他们终于还是慌了,心里一万个没底:你们家到底有多少粮食。

官方对外宣布:粮食储备1亿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四大粮商心理彻底崩溃,差点一口老血喷进太平洋,险些把四大粮商中的邦吉逼到被收购的边缘。

中国粮食,凭着深不见底的储备,守住了饭碗。

-02-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茶叶,古代中原王朝的战略物资。

明朝张居正,清朝乾隆帝,都是以茶制夷的高手。手段也很简单: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茶喝。

19世纪20年代,英国商船满载着黄金白银,到中国买茶叶。英国,实在经不住茶叶的诱惑。然而,茶叶偏偏只是中国有。

一年又一年,英国当流氓抢来的钱,都进了大清的腰包。如果一直买下去,大英的家底,迟早会被败光。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输入鸦片。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完败。

英国原以为大清好歹是个青铜,谁知道,大清是一堆烂泥。就这实力,还想要日不落帝国花钱买茶。

失去的茶叶定价权

1849-1853年,英国派出皇家园艺协会的罗伯特福琼,先后两次,偷走了中国茶叶。20年以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种出了大吉岭红茶。

英国殖民地的茶叶投入生产,中国失去了茶叶垄断权,茶叶出口一落千丈。

1903年,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出口的33.09%。1921年,占比下降到8.79%。不再是一流茶叶强国。

此时,英国殖民地的茶叶,却是风生水起。

1890年,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1903年,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种植茶叶。

英国通过殖民地供给和茶叶拍卖,绕开了中国茶叶供应链,垄断了世界茶叶的定价权。

167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举行第一次茶叶拍卖。

垄断了世界茶叶中转的东印度公司,规定:销售的茶叶,都必须由东印度公司进行估值、分级和拍卖。

也就是说,你的茶叶值多少钱,你说了不算,东印度公司说了算。

在东印度公司的游戏规则下,1861年,英国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成立。1883年,英国殖民地斯里兰卡,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成立。

直到今天,世界茶叶主要交易方式,仍然是英国人主导的拍卖。也就是说,世界茶叶定价权,在英国(掌握茶叶定价权,就能操纵市场)。

茶叶战争,并未结束

世界茶叶,表面上各做各的生意,其实背地里,跟大豆战争一样,暗潮汹涌。

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等,看着不产茶的英国拿着茶叶定价权,谁不想把这个肥差抢过来?

比如,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非洲小国肯尼亚。1956年,在内罗毕成立了自己的茶叶中心,为的就是挑战伦敦拍卖市场的权威。

1969年,拍卖中心搬到港口城市蒙巴萨,还是为了挑战英国的游戏规则。

茶叶战争,和粮食战争一样,从未结束。茶叶定价权的争夺,才是当今世界茶叶市场的本质。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茶叶出口34.88万吨。2021年1-5月,我国茶叶累计出口量13.5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滑5.8%。

出口连续下滑,因为:我国茶叶客户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出口以绿茶为主。

更因为:英国主导的世界茶叶贸易里,中国茶叶不通过拍卖流通(去年,我国茶叶出口减少,但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可欢了)。

所谓农残,所谓抽检不合格。在不加入英国主导的茶叶定价权面前,多喘一口气,都是错。

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会更清楚,该怎么看待中国茶叶的不足。

首先,中国茶叶交易

国内的茶叶交易,并不是通过拍卖。这也是西方人总用农残给中国茶叶穿小鞋的原因。

有人觉得印度有茶叶局管理,我们没有。这是中国茶叶卖不过印度的原因,甚至还有人吹捧印度茶叶拍卖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高效。

然而,印度茶叶拍卖的背后,是英国人制定游戏规则。

如果中国茶叶也这么玩,意味着:我们的茶叶值多少钱,不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而是英国人说了算。中国3000亿茶产业,完全是为英国人做嫁衣。

比如,冰岛老寨古树茶,我们觉得值5万元/公斤,但英国人觉得你的茶叶只值得3美元/公斤。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年产茶叶近300万吨,3000亿茶叶市场,只值90亿美元。我国8000多万人靠茶为生,90亿美元,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

所以,中国茶叶需要的:从来不是茶叶拍卖,更不是学印度学斯里兰卡学阿猫阿狗,而是做好自己。

制定自己的茶叶标准,让茶叶少一点炒作,抵制虚高的茶价。让消费者买茶放心,让消费者都喝得起茶。

如此,既满足国人茶文化的需求,又做大茶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我国茶叶库存

目前,我国茶叶保守估计也超过200万吨。

这些庞大的库存,堆在仓库里,占据了仓储,占用了资金,甚至很难变现,把很多茶商拖垮在卖茶的路上。

然而,家中没有库存,会是怎样一番场面。

市场绕不开供求,如果中国没有茶叶库存,还要去国外购买茶叶。国际市场,英国人操纵茶叶价格。大豆的悲剧,又会再一次上演。库存,是压力,但也是防范危机的底牌。

正是有几百万吨茶叶堆在家里,几乎匹敌其它产茶国一年的产量。我们才能坐在家里,品着名优茶,吐槽茶圈江湖往事,笑看茶界几多风云。

所以,对待茶叶库存。茶叶就像家中的粮,应该有,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多存点也无关紧要。

但更重要的是:茶叶年年产,要把库存变现。

写在最后:

粮食也好,茶叶也罢。

表面云淡风轻,背后都不太平。

你我凡夫俗子,能在碌碌尘世中,捧一杯茶,阅一本书,望天上云卷,看庭前花开。

在平凡的生活里,喝自己喜欢的茶,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已是相当不易。

一杯茶的背后,不仅是一份喝茶的愉悦感,更是一方民生。

中国茶叶,做好自己,要卖到世界,只有两条路: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茶叶深加工;

夺回世界茶叶定价权。

来源:巡茶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03年班章六星孔雀青饼值20万吗?

清儒吴趼人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用这话来形容普洱茶的“营销炒作史”,可谓恰到好处。

陈的“八八青饼”“神话”,普洱茶宇宙第一大茶企大益“轩辕号”的暴涨,“千羽孔雀”的粉墨登场,以及白的2000万一筒的天价普洱茶。在“大师”、“大户”的炒作中,普洱茶“如日中天”,亮的令人质疑。

维特根斯坦说:“不可言说之事,必将无言以对。”令人瞠目结舌的普洱茶炒作故事正在继续上演。

2003年,改制前的国营勐海茶厂为XX茶业X氏兄弟订制了一款净重400克、每饼几十块的普洱茶,就是如今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

谁也没想到,15年后,这款茶竟成就了某些人的财之梦。

据东和网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2月7日,这套产品报价1750万元/件共84饼,单饼价格约20.83万,每克高达520元,双倍于黄金的价格“傲视群雄”。

要知道,班章与老班章2003年的毛茶价格仅20-30元/公斤。彼时,古树茶、小树茶、台地茶,差价不过几块钱。

当时,国营勐海茶厂濒临破产,效益极差,以致后来被博闻科技改制。可见,“一时得势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炒作并无意义,尊重历史,才不会被扑朔迷离的茶界乱象所迷惑。

那么,这款茶真的好吗?普洱茶为何如此虚高?难道真有这么稀罕?

从“茶叶炒作史”来看,主导炒作的黑手招数几乎一致。多数广东茶商只要自己喜欢,压根儿不问价格与品质的关系。

其实,古树也好,小树也罢,云南的茶山上年年有之,茶农对茶的管护,伴随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而提升,好茶的品质也越来越好。因此,并不稀罕。我曾论断:“十年易武胜过班章、老班章,撇开盲从热捧,二者不在一个味觉层面。

另外,成交价格的实质是有人愿意掏钱买,从班章一贯以生态有机的名片主导茶叶炒作的历史来看,它如今的市场价格与品饮价值,全无关系。

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普洱茶释放着美、生机和理想,但其底下却是一场“众生相”下的骗局。

但就是这样脑残的局,居然有人上当。只能说中国太大,“茶人”太多,人们喝茶,喝的是“风气”,收藏、升值才是勾起追捧普洱茶的迷药。

面对无度的炒作,我想来场直捣黄龙的戏。但讲真话,难免断人财路,制造矛头,不说也罢。

可是,兄弟,起风了。2019年,必定会狂刮一阵普洱茶市场的颓丧之风。

所以,不要只顾拱金耙银、装模作样,赶紧回归消费市场,才是最明智的。

又有谁能想到?这20万一饼的六星神作,可能是在一口煮猪食的锅里炒成的,一股烟火味,给了梦游者们所梦寐以求的韵味与内涵。

又有谁能想到,2003年的老班章茶叶根本无人问津。据知情人和资料记载,2003年,普洱茶除了地方标准,可因为老班章古树茶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再加上产量低、采摘困难,茶农送去的茶叶都要看收购站的脸色才卖的出去,运气不好的只能找到僻静的地方倒掉。

如此一看,按照正常人思维,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只存在于想象中。

江西茶痴胡百雄先生说:“如果来一次华山论剑,把六星班章和2008年黄聘号的茶王树、黄聘号2010年的薄荷塘或者是陈远号2007、2008年的陈易字饼拿来一起比对着喝一下,相信天下人都会明白无论香气、滋味还是口感、体感,六星班章都是远远不及的!那么六星班章的价格缘何如此高不可攀呢?除了炒作别无他由,追捧该茶的“资深茶客”们可以给你们每人送上一套二傻子的“锦衣官帽”,以便更显摆的招摇茶席。”

无度的炒作和无耻的营销,必定自食其果,诸如神鸟、大白菜(菜鸟)、白雀这类华而不实的普洱茶,终究不过昙花一现。

再说古树纯料,纯不纯,消费者知道几厘?是纯金?还是纯银?无论是“有机茶”概念,还是“老班章”概念,有限的资源终究成就不了历史。

普洱茶从清朝贡茶发展至今,茶史几经断层,保存下来的,已成文物,而非饮品,消费者切莫轻信。

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是否值得20万?

或许只有那些挥金如土或癫狂之人,才会有喝上一泡的欲望。

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此昂贵的普洱茶,就是一个众生相下的圈套。

找到约14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