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叶科研所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日前,国家民委公示了国务院拟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茶叶所始建于1938年,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茶叶综合研究的公益性、基础性省级科研单位,单位驻地在我州勐海县。建所80余年来,茶叶所干部职工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潜心开展茶叶科学研究,取得众多科技成果,为云南茶产业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茶叶所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促进全所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先后荣获西双版纳州第四届、第五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梁名志研究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
 
  把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2500余份,建立起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把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先后育成国家级、省级良种37个,育成品种占云南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的90%,“紫娟茶”“云茶1号”等6个茶树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所育成的多个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广泛运用,其中“云抗10号”茶树无性系良种在全省推广160余万亩,成为云南茶产业的当家品种,“云茶香1号”“云茶红3号”和“云茶普蕊”三个品种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2019年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云茶1号”入选2019(首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百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把茶树种植和保护研究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系统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效茶树栽培配套技术,推动了云南茶园建设朝着集约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该所建立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理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推广应用面积达130万亩,并输出到上沃尔特、马里、缅甸、老挝等国。在全国率先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茶园理论,并在省内建立了若干个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80多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技术研究,并承担了全省古茶树资源建档保护的技术性工作。
 
  把茶叶加工和质量安全研究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重点解决普洱茶加工新工艺、新能源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接种真菌发酵普洱茶等一批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一批茶叶新产品。
 
  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先后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普洱茶研究院”,与西双版纳州政府共建“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与诺仕达集团(七彩云南)共建“普洱茶专用品种选育平台”等平台,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云南茶叶科技的创新能力。
 
  把科技服务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通过科技合作和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活动,在云南主产茶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100余个科技示范点,同主产茶区农业部门建立起了从创新、示范到推广的网络体系,面向全省开展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为全省各民族培养了一大批茶叶科技实用技术人才,促进了茶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
 
  把“三产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茶叶所依托科研实验基地建设云南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云南茶科技茶文化旅游园区,实现了科研、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获得“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此外,茶叶所还派出大批科技人员深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州市进行科技扶贫,因地制宜指导贫困地区发展茶叶生产,对贫困同胞免费提供茶苗、肥料、生产设备和营销等服务。2017年,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创性实施的“爱心茶园”扶贫模式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网络社会组织品牌”,并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成功范例推荐。
 
  云报客户端记者/陈云芬
 
  通讯员/陈啸云周玉忠徐丹旎

  原文标题为:茶科技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