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观!芦山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印记

千古奇观!芦山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印记

李  靖

“巍巍罗纯山,滔滔青衣江。潇潇茶马道,缕缕背夫魂。”

芦山是一座承载着2300多载风霜雪月的古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并沉淀了璀璨的地方特色文化。芦山,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川西咽喉门户,是内地通往藏、彝地区的民族走廊。加之芦山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特别是盛产茶叶,因而造就了历史上一条条“茶马古道”纵横交织、贯穿于芦山的山水之间,成为连接内地与藏、彝地区茶叶物资贸易往来的一缕缕五彩纽带。芦山,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兴衰荣辱,经历了古道的历史变迁。关于芦山“茶马古道”的来龙去脉,形成原因,分布情况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笔者已在《浅说芦山茶马古道之溯源探秘》一文中做了详细描述,在此不用赘言。此文专门讲一下芦山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奇观。

芦山,被罗纯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二郎山山脉四大山脉相夹与围绕。茶马古道只能依山势跌宕起伏而开凿,沿途多沟壑、深涧、河谷、陡坡,加之芦山多雨,路途更是泥泞湿滑。艰险泥泞的古道,不适合大型马帮驮运物资,且骡马沿途所消耗的粮草间接加大了货物运输成本,所以在芦山纵横交错的众多古道上,从事货物运输的脚力背夫便应运而生。


一、背夫123

背夫,又称背背、背脚、背子脚夫等,当地人更习惯叫他们“背二哥”。“背二哥”都是穷苦出生,因生计所迫才走上这条艰辛之路。“蹚古道”说的就是在茶马古道上背运物资的“背二哥”们。“蹚古道”如同北方人“闯关东”“走西口”,南方人“下南洋”“赴金山”一样,那是九死一生,千难万险,危机四伏。虽路途及其凶险,但挡不住赖以维持生计的酬劳诱惑,无论男女老幼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加入背夫大军。

“背二哥”按“专职”与“兼职”可分为“长背子”与“短背子”。长背子,指专业从事货物运输的背夫,他们一般跑长途,一年四季都往来于“茶马古道”,无论在背负货物的重量,行脚速度,还是在古道沿途各种处置突发情况的经验上都更胜一筹。短背子,是指那些平日里以种田、打鱼、狩猎或做小买卖为生,在农闲与旱天放下手中的活,偶尔也有些学生利用节假日临时在古道上背驮运输货物以补贴家用的人。因非专业缘故,在背负货物重量,行脚效率等方面难与长背子匹敌,别说处置沿途的突发情况了。所以他们一般都以跑短途为主,鲜有背负长途的。

“背二哥”按跑的路程可为“短脚”与“长脚”。短脚,就是“背二哥”背负货物短途运输,一般仅仅限于芦山境内古道,快则两三天,慢则五六天。好处是路途比较安全,但酬劳偏低。长脚,当然就是“背二哥”背驮货物长途运输了,那将是一个漫长且极为艰险的旅程。“背二哥”一路爬山涉水,蹚冰卧雪,风餐露宿,结伴而行。长则需走二三月,短则也需行四五十天,路途漫漫,归期遥遥。“背二哥”们为了颇丰的脚钱,早置生死于度外。所以,“蹚古道”多以跑长脚为主。

“背二哥”按背负货物种类可分为干背子、水背子、半水背子。干背子,顾名思义是干货,如茶包、生活用品、农具、建筑材料等非易碎品。背干货不矫情,不做作,背负行走时可以大步流星,不惧路滑跌倒。就算打拐放哨时也不用提心吊胆,担心碰碎货物。水背子,就是泛指运送液体类,流质类的货物,如各种油类酒类生漆以及一些成液体类的相关贵重物资。这类物品价值相对不菲,时常引得沿途“棒客”觊觎,而且其形态极不稳定,在长途运输中极易破损与渗漏。货物背负时,东家是仔细称了重量,交货时重量出现差错是拿不到脚钱的,如果途中不慎破损渗漏还要照价赔偿。背运这类货物还有个难点是晃荡!因为很多时候容器不是密封的,就算密封了却没装满,所以,要以摇摆步应对晃荡物。所以,背运这类物品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还要一万个小心,每走都是如履薄冰,遇到打尖休息时更是慎之又慎。高风险必定高回报,水背子的脚钱比背干背子多三分之一,但时间也比干背子多耗三分之一。半水背子,就是介于干背子与水背子之间,一般都是鸡蛋、挂面、灯具以及易碎的玻璃器皿等,货物背负的难易程度与所得脚钱也介于两者之间。


二、大山的小路

芦山背运的目的地主要有两个。一是背运藏茶到打箭炉(康定)东关,二是背运粮米到小金县的新街子(达维)。干背子到康定的运费基本等值货物的重量,也就是说背300 斤货的工钱回家后可买300斤大米,所以连有些小粮户(小地主)的家人也加入了背夫大军。背粮米是芦山县各级政府摊排给每家每户的任务,3人以下的每户50斤,4-5人的每户100斤,以上每多两人多摊50 斤,以此类推。头两年是背宝兴,后来延长到新街子(达维),路程增加两倍,难度增加十倍,要翻越夹金大雪山,下到大半山才到达维。此路非常危险,隔三差五有背夫死伤,故曰:人到夹金山,性命交给天!再上王母寨,回头看看伙伴在不在……走拢达维,不想二回,如来二回,有去无回!所以,稍有点钱的或没有劳力的都要出钱请人帮背粮米。因此,这条道的背夫最惨,有不少女人和小孩。

“背二哥”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结成团队,协力共克“蹚古道”的艰险。队伍中的“背二哥”既有“老把头”,又有“小老幺”,都是为了生计蹚走在古道上。

“老把头”又叫“掌拐师”“大背头”。并不是说他有多老,而是指他经验十足,背负的货物最重,又可以淡定自若的处理路途突发事件,负责“拜山头”,与沿途“袍哥”“舵把子”沟通。更是要担起“叫拐”“喊山”“放哨”“打尖”等重任。有些“老把头”还有一点文化,把沿途的事物与对家乡的思念,编成山歌与号子边走边唱,边唱边吆喝。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诙谐幽默,又激人奋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茶马古道”独特的一道风景“背夫调”。当然也不乏用荤段子和唱黄歌增鲜提味之插曲。


“小老幺”便是初蹚古道的“雏”,他们不仅年龄小,而且没有任何蹚古道的经验。他们在队伍中一般都是帮背行李、粮食,以及一些重量较轻的东西。即便是要背负货物,也顶多只能背负一两条15斤左右的干背子茶包。原飞仙上关的姚大爷,便是12岁就做起“小老幺”了。现居芦山金花小区,已85岁高龄的周松莲婆婆,她更是10岁开始从“小老幺”做起的女“背二哥”,“背二哥”们都叫她“香娃儿”,茶包压弯了她稚嫩的脊梁,她弱小的肩膀背负了活着的希望。老人脸上布满的皱纹,每一道都写满了“蹚古道”岁月的沧桑,而思延乡费家山的费全民是一生背夫,黄发猫眼,面容猥琐,十五六岁还长衫吊脚,被人发现没穿裤子后,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不晓得阿里(我家)木得钱嗦!有头发哪个还想当瘌痢壳哦?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背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孤身一人,无妻无子。

在背夫大军中,还有一种特殊身份的“背保人”,又称“中人”。“背二哥”背货物,无论背“长脚”,还是背“短脚”,都需要一个保人作保。但凡货物与茶包子上古道,必须是货主、“背二哥”、保人三方在《背夫契约》上签字画押。契约简单明了,注明货物的价值、种类、重量、交货地点、运输规范,以及约定交货时间段等等,《背夫契约》相当于现在的运输合同。保人都是当地有点地位的有钱人,当然不可能是白白担保,担保费必须是“背二哥”一至二成不等的脚钱抽头作为代价。

说起“脚钱 ”,其实就是“背二哥”劳动报酬。“脚钱”是“背二哥”背货时先预付一点定钱,又称“上脚”。“背二哥”就用该钱支付保费,剩余的钱购买路途所用的粮食、装备等必需品。“背二哥”到了目的地交货后,货主再按之前约定将剩余“脚钱”付清,这叫“清脚”。只有“清脚”完成 ,“背二哥”此次生意才能算圆满结束。


三、背夫的行头

“背二哥”虽都出生贫寒,但对于“蹚古道”他们心怀敬畏,从来不敢马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背二哥”。为了更好的生存,也为了能平平安安的回家,“背二哥”在“蹚古道”中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泪换回的经验相融合,量身打造出“蹚古道”最适合的装备行头。

一是包帕子。帕子用料为幞(fu)子,材质为土布,长约1丈,宽约1尺,颜色以青白为主,包裹头部,相传是川人为纪念武侯诸葛亮,为之戴孝,并世代相传,所以又称诸葛巾。“背二哥”不分男女每人头顶必包此帕,包帕的功能性除了夏天可以吸头汗,冬天可以给头部保暖外,“背二哥”在路途中过沟壑与深涧时可以解下拧成攀岩的绳索,还可以多张相连,构架成简易的栈道供人通行。如遇紧急情况还可以作为止血绷带,临时绑扎伤口。

二是绑腿子。绑腿用料为毪(mu)子,分别是由土布、麻布或牦牛毛织成。绑腿作用很大,主要是防止碰撞、蚂蟥叮咬或静脉曲张,也有保暖的功能。“背二哥”们走长途全靠它了。

三是草鞋子。这里的草鞋可不是普通的草鞋,因为它的材质并非是草,是经传统工艺从竹子中剥取的竹麻。加工好后的竹麻,通过反复揉搓成绳,再精心打制成全封闭的鞋子,又称为麻窝子。这种草鞋上脚舒适,既能保护脚在行走途中防止荆棘划伤、乱石碰撞,又能防水、保暖,而且经久耐用不易破损。最最关键的是,它为了适应复杂地形需要,还可以在鞋上加钉上“脚码子”与“鞋爪子”增加与地的摩擦力,做到充分防滑,这种特殊的功能是别的鞋不具备的。所以“背二哥”最爱说:“脚下掌块铁,走路更得力。”脚码子,其实就是带在麻窝子上的两块铁片片,前后各一块。貌似简单没有丝毫技术含量的脚码子其实用处极大,因其防滑、耐磨,是“背二哥”走泥泞、过浅滩,上坡下坎时必不可少的装备。鞋爪子,与脚码子功能相仿,铁片钉上有“前六后四”的长钉,更适应行走冰雪路面与攀登陡峭山崖,走起路来齐齐夸夸很远都能听见响声。


四是背子。“背二哥”的背子极为讲究,分“硬背子”与“软背子”。硬背子,当地人叫背夹子,简陋的背夹子却蕴含了劳动人民的大智慧。材质多为优质杂木,相当结实耐用,背夹子的背桥与背弓,是身体力学完美的诠释。特殊的构造与完美的制作工艺相结合,能让人背驮起300斤左右的茶包子与货物。背夹子背在身上,让人体更贴合货物,更加省力,而且还便于保持平衡。有了它,“背二哥”沿途放哨休息就更加省力了,有人算过背夹子可以省力30%-50%,一个人用背篼能背二三百斤,若用背夹子则可背四五百斤。“软背子”主要是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大背师”“背头”背茶包子与“水背子”用。背“软背子”技术含量高,对人的力量、平衡以及放哨休息都是一个考验。所以一般的“背二哥”是不敢去背“软背子”的。

五是拐子。拐子又叫拐棍,拐子凳,主要由拐盘和拐杆镶嵌而成。它分禿拐子和钉拐子两种,禿拐子只是把拐头削成铅笔擦头的样子就行了,是初级工具。而钉拐子是要在拐头上金属箍套,套上有小指粗的锥形铁钉,由拐把和拐杆镶嵌而成,拐子把有凹槽。是背夹子的配套工具,用于背夫在无歇息的环境下休息之用,又兼打狗、防身用途。“老把头”拐子一般用“座头拐”,俗称座凳拐子,像驴货一样有一个蛮大的龟头,金属底部是椭圆或菱形,敲击地面会发出较为浑厚的声音。“老把头”用“座头拐”有节奏的敲击地面,示意背夫们歇息一下。“背二哥”因茶包负荷太重,一般是按“七上八下,平十步”的规则歇息的。也就是说上坡走七十步,下坡走八十步,平路可行百十步就歇息。歇息时货不离肩,只有用“钉拐子”拄在地上,把背夹子卡在拐子的凹槽内就可在路上稍做休息,这就叫“打拐子”。休息时“背二哥”尽量调整呼吸,深深吸气,长长吐气。吐气时常吹出哨音,背夫们个个都是口哨高手,无论男女老幼,趁歇息时能把山歌情歌吹得应山应水,刹是好听!他们这种片刻的休息又称“放哨”“歇头子”。因歇头子,茶马古道的阡陌山川,青石板栈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拐子窝窝,并延伸到古道的远方。


六是捎索与捎盘。所谓梢索,是用竹麻通过反复揉搓成的绳。此绳韧性极佳,又用桐油反复浸泡后晾干,能负重千斤不断,是用来捆绑货物的最佳选择。梢索除了捆绑货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行走和歇息时控制货物平衡,这样的梢索使用又称为“千斤绳”。“背二哥”为了多赚脚钱,一般都是拼尽全力尽可能多背负茶包子与货物。茶包子与货物的高度早已超出了人体所能控制的范围,加之沿途沟壑纵横,跋山涉水,路途坎坷,以及路上放哨歇息,都难以保持背负货物的平衡,给人与货都造成了诸多不便与危险。所以聪明的“背二哥”用一根简单梢索绕过茶包子与货物作为“千斤绳”,绳上挂上汗刮子,汗刮子更方便绷紧千斤绳。这样千斤绳与汗刮子的完美结合,既可以刮汗,又可控制货物平衡。“背二哥”放哨时最爱说:“拄好丁拐子,绷紧千斤绳。深吸一口气,吹几句柳连柳(芦山地方曲,类似花灯调),多巴安逸。”所谓捎盘,是在背夹子的中间部位有一根连接背弓和背扇的绳索,套在背扇中柱的舌头上用以承重。可收可放,收紧时多在舌头上绕几圈。

七是汗刮子与笋壳子。汗刮子,是用竹篾片圈制的环装物品,一般套在千斤绳上,既方便拉拽千斤绳,又可用来刮脸上与额头的汗。笋壳子,是女“背二哥”的必备品,是竹笋的外壳略作加工而成。因背负的货物不方便随时取下,对于女“背二哥”来说小便就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她们便用笋壳子作为接尿工具,在打拐放哨时就可以就地方便了。笋壳子不是一次性的,用完后用力甩干尿液,挂在背夹子后面晾起,风吹干后下次还可以重复使用。

八是蓑衣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芦山全境以及“茶马古道”气候温润,沿途多雨雪,所以蓑衣也是“背二哥”必备的配置。芦山盛产棕树,背夫因地制宜剥棕皮,一层层编织而成,在领口处用麻绳打结固定,这种蓑衣既轻便又防水。制作蓑衣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青羌时期,蓑衣的制作工艺甚至沿用至今。“背二哥”蓑衣一般都带两件,晴日里都背在货物上,既防止货物被阳光暴晒,又可遮挡货物,以免被棒客觊觎。遇到雨雪天,一件是自己披在身上,另一件盖住货物以免被雨雪淋湿。

九是马灯子。“背二哥”沿途风餐露宿,难免要走夜路。因背驮负重,还要打拐子,拉千斤绳,手就无法再拿什么照明工具了。所以,挂在背夹子头上的马灯子就是“背二哥”唯一的照明工具了。马灯子,一般是煤油作为燃料,也有酒精作燃料的,方便密封且防风防雨还防摔,掉到地上灯也不灭。是在坎坷的黑夜里,为“背二哥”引路的一盏明灯。


四、苦中有乐

“荞翻山,麦倒拐,玉米馍馍经得摔。”“背二哥”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需要一把子力气,所以,路上吃的都是扛饥耐饿的食物。芦山,山地丘陵多过平坝,盛产玉米、苦荞、小麦与水稻。但作为长途跋涉便于携带的粮食非面类莫属,玉米面、苦荞面、麦麸面都是“背二哥”的食物。其中与粗玉米面为主,苦荞面、麦麸面属于较为高档的食物了。即便是粗玉米面也不能天天管饱,需要加一些野蕨菜根,会同其他植物的根茎、树皮,晒干碾磨成粉,搅拌参合后才能勉强维持。

“背二哥”一般出发前要做好3天的玉米馍,因为做好的玉米馍沿途风吹日晒,汗渍侵蚀顶多保质2-3天,3天过后就变质馊臭不能吃了。所以,“背二哥”带上的来回口粮多数是没有加工成食品的玉米面、麦麸面、苦荞面等等。在沿途休息或住幺店子时,才用随身携带的面粉临时做馍馍。讲究一点的找口破铁锅或铁片在上面烙,这种烙出来比较讲究的馍馍叫锅贴粑;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和好面直接丢进火塘里烤,烤好了把上面木材灰拍打干净就可以吃了,这种馍馍叫拍拍粑又叫粘灰粑。锅贴粑与粘灰粑对于“背二哥”来说都是美味了,更多时候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背二哥”只能用一点山泉水和一点玉米面来勉强应付肚皮,更有甚者只能吃口玉米面吃口雪充饥裹腹。但苦中也有乐,有时“背二哥”也能打打牙祭。那些来自大山的馈赠,山核桃、地瓜芦、山鸡子、豆姑娘、八月瓜、野柿子、沙棘子、刺梨子、马桑子,还有野竹笋都是“背二哥”们的最爱。当然如果有幸在山间抓到几只笋子虫、跳跳子、懒蝉子,或在溪旁、水塘寻得几条梆梆鱼(木槐)、黄鳝、泥鳅就算开荤了,把它们用竹签串在一起,在火塘子里一烤,伴着烟火窜出的味道,那才叫个香嘞!


“背二哥”行走在茶马古道上难免有一个什么伤病,一般小伤病就自己强忍了。但遇到摔伤、扭伤、划伤,或风寒感冒,肚皮痛等,“背二哥”都有一套自己的土方法来医治。什么划伤、摔伤,就用自己唾液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了,称之为抹口水。如是扭伤就用丁拐子烤热后,敷于患处,反复几次很快就可以康复了。什么风寒、感冒、肚子痛,要么刮痧驱除寒毒,要么烧灯花、打火罐子,或在路边采点苦艾蒿榨出蒿汁熬水喝,实在不行沿途找一点藿香叶嚼碎吞服,庙里的香灰和山上的苦蒿是内吃外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是止血止痢特灵……这些土办法貌似简陋,却极其管用,关键是信手拈来,不会花一分钱。“背二哥”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行走在茶马古道上,在极为恶劣环境战胜困难与伤病,为了生存一次次挑战着人类的极限,令人生敬,叹为观止!


五、远方的家

“背二哥”虽说沿途是风餐露宿,但还是有那么一个临时歇脚的处所,“幺店子”就是可以给“背二哥”们遮挡风雨给予温暖的家了。所谓“幺店子”,就是在古道上设置的专供“背二哥”们休息住宿的简陋客栈了。一般“幺店子”都搭建在古道的半山腰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位置。搭建的也极为简陋,都是将就山上的竹子、木材、石块、茅草等材料,讲究一点的也只是在搭建好的屋外,用黄泥合上铡碎的干谷草简单搪糊起来,以便遮风挡雨保暖防盗。

“幺店子”一般都没有招牌,“背二哥”的口碑就是“幺店子”的金字招牌。虽然没有招牌,“幺店子”特征还是相当明显。门口要么砌起一段堡坎,要么搭上几块长木板,这是为了方便“背二哥”歇脚时卸下肩上货物专用的。

“幺店子”内陈设也是甚为简陋,一个大火塘温暖着屋子,也温暖着“背二哥”疲惫了一天的心。大火塘既可以烤火,烧水,还兼做饭、烘晾衣服鞋袜之用。几根大圆木上搭上床板,就可以供四五十人睡觉休息了。床板上夏天铺的是凉席,冬天铺上松软的干谷草,多臭虫跳蚤,还有些皮张,如狗皮、羊皮、熊皮,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在这里铺了多少个年头了,上面长满虱子,洗又不好洗,烫又不敢烫,每当捂热睡着之时这些不安份的家伙便成群结队在背夫身上打孔吸血了。尽管如此,比起风餐露宿来说对于负重跋涉的“背二哥”们却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背二哥”在这里可以暂时忘记生活的艰辛,路途的辛劳。他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或摆摆“龙门阵”,或吹上一曲羌笛、竹号,又或拉上一段胡琴,悠哉游哉,享受片刻的惬意。


“幺店子”一般是夫妻二人开店,男的按年龄叫“幺哥”或“幺公”,女的不论年龄大小都叫“幺姑”。他们白天磨豆渣菜卖给“背二哥”吃,夜里为“背二哥”做玉米馍馍,有时人多锅不够了,就和“背二哥”一起围着火塘烤“沾灰粑”。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打理着“幺店子”的日常。

芦山马鞍腰茶马古道上,就开了两个幺店子,一家姓寇,一家姓胡,曾经两家开了百年的“幺店子”,也是迎来送往生意兴隆。而如今却已是夕阳下山,满地黄昏了。在原“幺店子”的旧址上,还生活着一个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胡月西,经历了“幺店子”的辉煌与没落,他故土难舍拄着那根古老的拐杖,守望着往昔茶马古道的辉煌。

六、背夫印记

岁月沧桑,古道悠悠。抚今追昔,心生敬畏。

青衣江水或缓缓流淌,或奔腾咆哮,虽百转千回,最终总归还是流入大海。“茶马古道”岁月苍黄的过往,宛如青衣江,淘尽泥沙后,归入历史浩瀚的海洋。

“背二哥”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身影依稀眼前。坚韧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烙印在芦山的山水之间,开枝散叶,郁郁蔓延。他们不仅仅在“茶马古道”运送着稀缺的茶叶与物质,还传递沟通着内地与藏彝地区璀璨的文化。

“边茶”因受运送途中风霜的浸染,以及“背二哥”汗水侵浊,使茶产生二次发酵,这也是“边茶”制作上极为重要的一环。让“边茶”汇聚其魂魄,锻打其风骨,饱满其血肉。脱胎换骨后的“边茶”比起普通茶来说,茶香更加浓烈,茶味更加醇厚,茶性更加笃定。

古道上,那一个个拐子印记,深深浅浅如同一个个饱经历史风霜的音符,风吹过,雨冲刷,落一地枯叶,满目红沙。山的那边是谁?唱起“背夫调”,唤醒第一缕朝阳,搅动了天边流淌的红霞。水的中央又是谁?羌笛一曲,借古老的月光,忆古道悠悠刹那的繁华。

原标题:【芦山地方志·历史文化】李靖|千古奇观!芦山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印记

注:内容来源芦山地方志,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 1

青山巍峨
#153565

致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