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人的大益竹筒茶,21年终于再见

“真的吗?”当听说要出竹筒茶的时候,在大益多年的陈姐第一反应就是确认自己没听错,当然,有这反应的不止她一个。毕竟上次见面,还是2003年的事情了,更早就要追溯到95年、98年......难怪懂的茶友会说大益竹筒茶是上个世纪的事。

竹筒茶好喝,但不好对付,总会给制茶人出各种难题。要想把它收拾的服服帖帖,光花时间还远远不够,你还得花心思、花耐心,这也是为什么要见一面就从去年说到了今年。但当我们真的喝到这一口的时候,就觉得所有等待都值得。

但好茶多磨,在没和大家见面的日子里,竹筒茶都是在和茶厂的制茶师傅们较劲儿。

磨人的竹子——探寻小香竹踪迹

选对竹子,竹筒茶就成功了一半。

但磨人的来了,这个太嫩不够韧、这个太老竹汁少、那个又不够香.…....竹子虽多,但能选择的并不多。

直到遇见了它们——在林野自然生长的高山小香竹,冬至后的竹子水分少,竹香也最好。

至于尺寸最终在多次打样对比后确定,竹节内径4.3cm,长35cm,选好竹再经过裁

选竹

磨人的原料——勐宋奏鸣曲

有了竹子,填充的茶也别小看,当两种不同物质融合,要么水里纳瓜要么珠联璧合,大有讲究。

最终茶厂师傅将目光锁定它——勐宋,新六大茶山之一,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又集聚山野之气。

称量


虽然作为一个山头,勐宋茶身上却有着多重山头的身影,有一点班章的厚,又有一点易武的甜,还有一点南糯的香。

比起独奏,勐宋茶更像是一首畅快的交响乐,有霸气也有绵柔,有热情也有恬静。

5年陈料的时光,茶汤飘散着丝丝陈韵,一杯茶的时间也能变的悠长悠长。

磨人的工艺——纯手工慢制茶

填茶

原料敲定后,接下来就全凭师傅手艺了。

整个过程需经填茶-舂茶-烤茶-取茶-干燥-包装多个繁琐步骤,而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

舂茶

茶就拿烤茶来说吧,最初打样的时火候的掌握是关键,火大容易焦,火小竹汁浸润不足,候,师傅来回试了很多次,这才把这个度拿捏住。

要保证竹筒的每个面都能受到炭火的关照,需要不停地翻面,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并不容易,需得一心一意。

烤茶

每当进入烤茶,能听到的就只有炭火的滋滋声和竹筒翻动碰撞的声音,竹汁一点点蔓延茶叶,两股香气在高温的炙烤中相偎相依,竹膜也义无反顾离开竹子与茶紧贴。

剖竹

虽说制作竹筒茶花的时间足够去做更多饼茶了,但这次还是选择了它,大概是每个制茶人都有的执念,整个过程急不得,慢慢来,本身就是一种诚意。

烘干

青云柱——清风恰几许,竹香入茶中

辗转了那么久,成型的竹筒茶总得取个配得上这么多个日夜的名字,于是便有了它——青云柱。“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结合369g的节节高升,谁会拒绝它这么美好又霸气的祝福呢?

如果你要问口感,大概是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贯穿始终的甜充斥着口腔,蜜果的茶香渗透着清新的竹香时不时往里钻,若隐若现的烟香,变化着、丰富着、回味着.....冲泡时出汤慢些会有些许涩感出来,整体比较适口。

茶有它的生命,寥寥几笔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它的故事不在文字里,而在你的茶杯里,等你来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