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深山古茶亮相国际舞台 茶香富农幸福回甘

山峦雾霭,宛如画境。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青龙湾村,2000亩古树茶基地绿意盎然。村民盘金仙将采摘的鲜叶送到了麻栗坡龙韵茶叶种植专业农业合作社,按照10元1公斤的收购价,一年下来,盘金仙的茶园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麻栗坡龙韵茶叶种植专业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盘文明是猛硐瑶族乡坝子村人,在他印象里,过去,好茶一直没有好价,甚至有的茶农厌于管理,任其自生自灭。2015年,盘文明在茶农家门口建起了合作社,流转2000余亩茶园带领群众发展茶产业,“我们将茶园流转过来,进行土壤改良、茶树管理及有机认证等,再按照10元1公斤的保底价向农户收购茶叶,带动村民增收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盘文明说。



近年来,在外交部的帮扶下,麻栗坡古树茶被纳入了国礼目录。“出圈”的老山古树茶,让盘文明的茶叶产品销量一年比一年好,不仅扩大了初制所规模,还成立了公司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生产的“老山慢”系列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盘文明也实现了从茶农到老板的身份转变,让家乡的好茶卖出好价钱,让更多人知道麻栗坡茶叶。

茶产业的发展,让更多茶农发家致富有了信心和底气。但要全产业链、多元化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茶产业加工工艺参差不齐、品牌化程度低等瓶颈亟待破解。


2023年,在外交部牵线搭桥下,新华国茶厂落地麻栗坡,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有效整合当地茶产业资源,实现了采摘、初加工、深加工、销售“一条龙”。“以前本地缺乏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许多合作社只能将毛料送往普洱等地进行代加工或售卖,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出现了生产商标注麻栗坡,加工商标注在外地的尴尬情景,不免让经销商和消费者产生疑虑,影响了销路。”猛硐瑶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正莲说。


龙头企业的落地,打通了茶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提升茶叶附加值,带动产业增效、茶农增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新华国茶厂生产车间,工人正操作着专业生产设备,将称重后的茶叶送入专业压制设备,变成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龙珠茶。“我们根据麻栗坡产区的古树茶特征建立了一套生产工艺标准,并开发出了麻栗坡友谊茶、外交茶等10余种中高端产品,产品销往国内外。”新华国茶厂厂长赵炳耀说,新华国茶厂已与10余家专业合作社达成深度合作,实现原料就地加工,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通过引育结合,麻栗坡县已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28家、合作社19个、小作坊15个、具有SC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加工企业7家。在县城河滨公园建成茶叶一条街,入驻了6家茶叶企业,从事茶叶及相关制品销售,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今年第二届老山国际春茶节上,发布了老山茶团体标准,同时成立麻栗坡古茶树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更有力助推了产业提质升级。“发布团体标准之后,对古树茶种植,以及农药、化肥管理与使用、加工设施装备管理标准都有了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将会得到提升。”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南涛说。

记者 王世涵 摄影

来源: 云南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