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销通草画看清代白毛茶生产贸易

摘要 ╱

18、19世纪的广州流行着一种采用写实手法绘制且多为记录现实题材的外销画,这是一种绘制在通脱木茎髓切片上的纸本水彩画,称为通草画。通草画质地轻薄,画色艳丽,其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详细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形,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貌的珍贵图像资料。本文通过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以白毛茶为主题的通草画进行分析研究,详细讨论了清代白毛茶的种植生产、贸易流通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通草画;白毛茶;生产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地,曾长期占据世界茶叶贸易首要位置。到清代,茶叶作为兼具经济性、政治性、文化性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贸易额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清代初步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六大茶类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在贸易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从外销通草画入手,分析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种植、生产工艺与外销。

01

╱ 馆藏白毛茶通草画╱

白毛茶,即白毫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因茶芽粗壮,芽叶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经加工的茶芽毫毛银白如雪,茶汤清澈持久,且汤味清香甘醇,茶多酚含量较高,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消食开胃、预防龋齿、驱除口臭、降低血压等多种功效。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了一套关于白毛茶种植、生产和销售的通草画。这套通草画共有10幅图,绘者以一种纪实性的绘画方式记录了晚清白毛茶从种植到贩售的过程。次页图1描绘了一位身着长裤,脚穿布鞋,挽着袖子的茶农正在挥舞锄头翻整土地, 使土地松软以待播种。清杞庐主人《时务通考》“论种茶制茶之法”一节中载“种之之法,掘坑不宜深,约二寸许为度,勿计较散子多少。既散茶子,宜用寸余许薄土遮盖,不可用足践踏,踏则其实,必无萌蘖。其坑宜隔二尺许,不宜疏,亦不宜固密……种茶之地,每年须用锄动浮其土,锄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莱,则其树茂盛。”翻整土地是种茶的重要步骤,翻整后的土地松软,有利于茶种破土发芽生长。

图2描绘了茶农端着盛有茶种的盘子, 茶种如栗子大小散在盘中,茶农将这些种子撒在挖好的浅坑中。清宗景藩的 《种茶说十条》记载:“至白露时,摘取茶子,晒干。垦地一方,将土锄细,取茶子一、二升,均铺地上,如布薯种、芋头种之式,铺好盖土约二三寸厚,土上再盖草须一层。能买茶饼或豆饼或菜饼研细拌入土内得肥更妙”。凡下种须于地面掘坑, 坑深以二寸许为合度,无论散子多少。清代种茶已经有扦插技术, 但是图中所见白毛茶仍然采用播种方式种植。

图3描绘除草, 一位赤脚的茶农将镰刀放在脚下,左手持草帽,似在除草间隙用草帽代替扇子一边扇风一边休息。“茶树尚未茂盛之时,旁下空土犹可栽薯种豆。又每年五六月间,须将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迟,故有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为了使茶树茂盛,茶农会定时除草使土地肥沃,这是一种将除草和施肥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在清代以前这两项工作通常都是分开进行的。另外定期除草也可以减少一些茶叶病虫害的传播。

图4为除虫, 茶农手持捕虫网捕杀茶叶病害虫。病虫害是影响茶叶种植生产的大敌,人工捕杀是当时茶叶病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茶农会在清晨捕杀如茶盾蝽和蜡蝉等病害虫的成虫。

图5中茶农手拿着箩筐在采摘茶青, 茶农将嫩梢芽叶采摘下来,这些细嫩的芽叶将作为鲜叶原料等待进一步的加工。茶叶采摘时间非常考究, 在谷雨时节前采摘的茶品质最佳,被称为“头茶”。“头茶”是清代洋商最钟意购买的商品,售价也最高。

图6为晒茶, 茶农头上顶着盛满茶叶的箩筐在晾晒茶叶。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载“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晒茶是茶叶制作中的常见工艺,用日晒代替蒸炒,是杀青的一种简化形式,这是除绿茶外,其他茶类经常会用到的制茶工艺。

次页图7为贮茶, 茶农将晒好的茶叶收藏在笠笼中,笠笼内一般会放置一个陶罐,防止茶叶受潮或变色。茶农将贮好的茶叶放置在干燥通风处等待茶行来收茶,或是自行将茶叶送去城内茶行收购。

次页图8为称茶,一位秤手正手提杆秤,在给收购来的茶叶称重。“秤手必用本地人,以其语言相通,便于贸易。此亦要谨慎。盖每岁茶市,数旬之间就过去,前来与之买卖者,其中或有本地人之亲族朋友。故货色评级高低,作价上下,斤两参差,必须时刻留心,以防作弊”。茶叶的称重对于买卖双方都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秤手来操作,不实的过秤行为会对买卖双方造成巨大损失。

图9描绘的是装箱, 茶行伙计将茶叶装入木箱后, 用脚反复踩踏使茶叶紧实。“茶叶装箱之际,尤须注意,如装之不紧实,则虽无霉湿透风等弊,然内松而虚,致茶气外洩而失其味。倘装箱紧实过甚,则茶叶多被挤碎,虽不走味,片末必多。故装箱之法,以紧而不逼。”茶叶装箱的技术格外重要,在洋商验收时,如在抽样验收中发现箱内的茶叶碎渣过多,那么茶叶有可能会被拒收。计算重量通常会以最轻的箱子为准,所以在装箱时务必要保证每箱茶叶的重量相当。

图10绘制转运箱,工人右手执毛笔,左手拿着墨碟,在绘制茶叶转运箱。茶叶转运箱上清晰可见工人将茶叶的品种“白毛”和茶叶的名号“同珍”绘制上去。“同珍”可能为“同珍洋行 的简称。查阅关于同珍洋行的记载,这是一家美资贸易公司,先后在广州、福州、上海开设分行,从事茶叶、食品、纺织品等贸易。画中记录的可能是同珍洋行进行白毛茶贸易的情形。

02

╱白毛茶的种植与生产 ╱

通草画中的“白毛”为茶叶的品名,即白毛茶。白毛古时也称作“白毫”,因其外形具有“白毫满披”的品质特色,故白毛茶也称“白毫茶”。查阅文献中有关白毛茶的记载,大致可了解白毛茶的种植情况。

(一)白毛茶种植

福建:据《闽产录异》载,“武夷各岩著名者,白云、仙游、接笋、金谷洞、玉华、东华,余则崇南之曹墩,乃武夷一脉,所产甲于东南,莲心、白毫、紫毫、雀舌,皆外山及洲茶,采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味则浅薄。”知闽茶分为岩茶和洲茶, 白毫茶沿溪生长, 属于洲茶。《建瓯县志》载“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州茶中,采回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 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嘉庆十三年《崇安县志》载:“附山为岩茶,沿溪为洲茶,岩为上,洲次之,有小种、小焙、花香、松萝、莲心、白毫、紫毫、雀舌诸品。”白毫茶是采摘其嫩芽制作而成,茶味清淡,是适种性非常好的茶叶,福建福鼎地区曾一度把这种白毫茶叫作“白毛茶”。福建是白毛茶的重要产区, 也是白毛茶出口的主要货源地。

江西:江西茶叶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到清代一度成为全国产茶重要地区。据清《宜黄县志》记载,当地产有名茶“仙人茶,钩藤茶,白毫茶,观音茶”,可知白毫茶是当时宜黄县有名的茶品,应是白毛茶的产区无疑。

广东: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乐昌有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同治三年《广东通志》载:“乐昌毛茶,叶有白毛。”清同治《韶州府志》卷十一“物产篇”记载:“毛茶出西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该西山位于今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可见清代广东北部的仁化县一带已经种植白毛茶,并且白毛茶的种植和生产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仍是广东省优良的茶树品种之一。

广西:据《中国名茶志》载:“凌云白毛茶为历史名茶,创于清乾隆以前,原产于凌云县。横县南山白毛茶,在1810年,即清嘉庆十五年被列为全国24名茶。”据此,广西应是白毛茶的产地之一。

福建、江西、两广地区文献中都有关于种植生产白毛茶的记载,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茶树品种,尽管如此,这些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仍可制作成同一茶品, 因为它们都具备芽叶肥壮、白毫显露的特质,从品质上看极其相似。

(二)白毛茶生产工艺

明清时期, 茶叶种植技术与制作工艺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明中期以前,采摘来的茶青都是被制作成绿茶,尔后逐渐出现红茶、乌龙茶,到清代初步形成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不同类型的茶叶在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白毛茶的适制性很强, 是为数不多的可同时满足绿茶、红茶、白茶制作要求的茶叶。清代绿茶制作工序一般是经过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用炒青的方式进行干燥处理。红茶制作工序一般是采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制作成红茶的白毫茶被西方人视为可与优级小种相媲美的高级红茶。清胡秉枢《茶务佥载·红茶制作类》中载:“红茶,将从树上摘取之生叶,先置于太阳下摊晒,待柔嫩而后收起,以手搓揉成索。如其叶量多,可改用脚揉踏。揉成条索后, 贮之于器内……叶已变为红色后,再起出,于太阳处摊晒,以极干为度,此即毛红茶也。”制作好的毛茶运送到茶行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细加工,然后再将其出售。而白茶制法更为简单,不炒不揉,制成的茶叶外表满披白毫,茶叶成白色,故名白茶。清代绿茶多采用炒制工艺,而在这套通草画中并没有看到白毛茶炒茶的画面,也没有类似发酵和揉捻的场景,笔者推测,按照当时的制作工艺,图中白毛茶应是采用日晒法制成的。

03

╱ 白毛茶的贸易流通 ╱

白毛茶作为一种适制性很强的茶叶,能够满足红茶、绿茶、白茶的制作要求进行加工生产。18世纪,白毛茶已经是中俄茶叶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据《俄中商贸关系史述》载,“1755—1762年间,俄国进口了白毫茶、珠兰和绿茶共6000普特 (约98280公斤)”,“1798年 进 口 白 毫 茶14398普 特 (235839.24 公斤),1799年进口19816普特 (324586.08公斤),1800年达到30017普特 (491678.46公斤)”。19世纪,茶叶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商品第一大类, 从中国输出的白毫茶逐年上升,1812年至19世纪上半叶,白毫茶的出口额曾最多占到总额的95%,中俄茶叶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俄国人习惯把红茶统称为白毫茶,笔者认为这里的白毫茶贸易额是包含白毛茶在内的所有红茶类茶品的数额,尽管如此,俄国是白毛茶出口地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欧美国家也是白毛茶的主要贸易对象。荷兰作为最早将茶叶从中国运往欧洲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占据主导地位,1742年至1794年,荷印公司进口白毫茶约2310223磅。18世纪后半期中荷贸易的黄金时代结束,此后茶叶输入对象主要是英国和美国。一口通商时期 (1757—1842),广州作为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成为各国聚集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当时外商只能通过广州港进行茶叶贸易,福建、广东等地的茶叶都是运到广州进行销售,出口的白毛茶几乎全部销往英国和美国(见表1)。1843年,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从1830—1860年间,中国从广州、福州、 上海出口的茶叶总量最高达到1.3亿磅左右。19世纪中期, 中国的茶叶贸易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茶叶出口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19世末,日本、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下同)等国相继效仿,不惜以高薪聘请华工,学习茶叶培植、采摘、制作工艺,使中国茶叶贸易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1869—1870年, 中国输入美国的绿茶出口额约是日本的2.5倍,日本仅为780万英镑。到了1874—1877年,日本绿茶出口额从原来的780万英镑增加到1936万英镑, 而中国降到950万英镑。中国在英国市场的茶叶份额也逐渐被印度茶抢占,1882至1917年间红茶的贸易份额50%降至3%。英国大力扶持殖民地印度和锡兰生产茶叶,并利用各种手段抢占中国的出口贸易份额。在此背景下,白毛茶的出口同样遭受巨大冲击乃至打击。据清《论中国整顿茶务》中载:“以上月底行情而论……白毫大门箱沽五千六百二十七件,存三百七十三件……市中所沽仅得此数,比诸古昔盛时,不过十之二三耳。”清晚期中国茶叶市场萧条,白毛茶叶的出口量只有原来销量的二三成,销售情况大不如前,包括白毛茶在内的中国茶叶贸易走入低谷。

在整个清代茶叶的对外贸易中,白毛茶主要是以红茶身份进行销售,而制作成的白茶由于产量不高,茶汤清淡,一般被归入绿茶一类,或者作为小众高端产品同红茶拼配出售。

04

chapter 4

╱ 结语 ╱

白毛茶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清中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到清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廷的腐败,导致中国茶业衰败,嗣后不断下跌走向落寞。帝国主义对中国茶叶经济的垄断与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茶叶贸易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开始逐渐好转。尽管如此,清代白毛茶的外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前文介绍的这套通草画,为研究清代白毛茶的种植以及生产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作者张聪,来源:林业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产品:
御品原茶系列六山御品原茶生茶 御品原茶系列六山御品原茶熟茶 六大茶山臻品陈香熟茶 秋韵 班章五寨 秋韵 易武 纯古术系列纯古术和润生茶 纯古术系列纯古术流芳生茶 秋韵 冰岛 纯古术系列纯古术鸣泉生茶 纯古术系列纯古术如虹生茶 号级茶系列号级普洱茶熟茶陆号 号级茶系列号级普洱茶熟茶壹号 贺开庄园系列禅境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秘境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意境生茶 布朗老树圆茶 班章(珍藏品) 贺开庄园系列阮殿蓉藏贺开班盆古树纯料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三味茶心甘知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三味茶心苦品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三味茶心无明生茶 贺开庄园系列贺开古茶庄园有机普洱茶生茶 纪念饼系列六山古茶庄园成立纪念饼生茶 经典系列阮茶红印生茶 经典系列阮茶黄印熟茶 佳茗 兴意 秋韵 困鹿山 经典系列阮茶蓝印生茶 秋韵 翁基 秋韵 小户赛 秋韵 百花潭 百年特制金砖 百年特制银砖 铜箐河 经典系列六山远年茶王饼五星茶王生茶 如珪 俊昌号系列俊昌号生茶 俊昌号系列俊昌号熟茶 礼品茶系列3kg羊羊得意饼生茶 老班章岁黄金 老班章黄金叶 礼品茶系列人文普洱澜沧之韵熟茶 老班章 老班章全家福 六大茶山系列班章正山普洱茶生茶 六大茶山系列邦崴正山普洱茶生茶 中茶孔雀方茶 卓越版班章老树生态饼茶 创新版云南老树生态饼茶 创新版云南老树生态饼茶 布朗山早春老树饼茶 班章生态熟饼熟茶 老班章橡皮筋 老班章橡皮筋大金沱 老班章橡皮筋大金饼 笋壳青砖 春和 寻味古树普洱 六大茶山系列南糯正山普洱茶生茶 六大茶山系列倚邦正山普洱茶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