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保障助力河南信阳茶产业做实做强

河南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信阳毛尖享誉海内外,为了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信阳毛尖茶文化,信阳市日前发布《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已于12月1日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信阳茶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信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对保护和提升信阳毛尖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确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规范信阳毛尖种植、生产、流通等行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目前信阳毛尖的品牌建设情况如何?今后又将如何发力?

茶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条例》从茶树种质资源保护、绿色有机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对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作出规范,要求生产经营者使用“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时,应当共同维护商标信誉;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者开展品牌建设,依托“信阳毛尖”公用品牌创建企业特色品牌;通过规范信阳毛尖防伪溯源专用标识的使用,明确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生产经营者的诚信义务,多措并举加强对信阳毛尖的品牌保护。

据介绍,近年来,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建设、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茶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2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达8.2万吨,总产值达153亿元。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12家;全国重点产茶县8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亮点,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推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全市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市茶树主栽品种17个,其中信阳群体种种植面积约82万亩,‘信阳10号’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约1万亩。外地引进品种以福建、安徽、湖南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其中以‘福鼎大白’品种最多,种植面积约60万亩。现有‘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个市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城高山茶’和浉河区‘521’两个县域公用品牌,2023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9.84亿元,连续14年位居全国前三。”信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信阳毛尖绿茶为主导,红茶、黑茶、白茶、青茶、花茶等茶类都有生产。各产茶县区还开发生产了申林薮北、金刚碧绿、新林玉露、仰天雪绿等地方名茶,且众多茶企的眉茶、红茶等销往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数年出口额均保持在2000万美元以上。

制定标准护航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离不开标准的护航,多次参加《条例》制定座谈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郭桂义向记者表示,“今后还应进一步制定符合信阳毛尖茶特点的冲泡标准,科学冲泡,引导消费。”

郭桂义介绍,目前,信阳毛尖茶行业有信阳农林学院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GB/T22737-2008《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即将实施的DB41/T2548-2023《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技术规程》,正在主持制定供销合作行业标准《信阳毛尖茶加工技术规程》,其他单位主持制定的地方标准DB41/T715-2023《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DB41/T1395-2023《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技术规程》、DB41/T1396-2017《茶叶标准园建设技术规范》、DB41/T2508-2023《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等。此外,还有团体标准T/XYTA0005-2022《信阳毛尖茶技术标准体系》、T/XYTA0006-2023《信阳毛尖茶精加工技术规程》、T/XYTA0002-2022《信阳毛尖茶鲜叶要求》等。

信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向阳表示,将持续加强标准建设,前期,信阳市市场监管局将补充调整的249个标准,编印成《信阳茶叶标准体系》发放到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和茶企。下一步,信阳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贯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修订完善《信阳毛尖茶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信阳毛尖茶标准体系,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同时,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和“点对点”服务,规范茶企生产流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茶产业标准化水平。

同时,还将结合信阳毛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丰富“信阳毛尖”公用品牌建设内涵,加强“美豫名品”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培育和申报工作。结合《条例》要求经营者规范使用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强对信阳毛尖防伪溯源专用标识规范化管理。依托河南省(信阳)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信阳茶品质保证、品牌保护提供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茶叶市场规范提升行动,加强与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信息共享,持续推进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浉河区检察院设立“护航信阳毛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检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江苏苏州,湖北随州、黄冈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品牌跨区域保护战略合作,不断深化跨区域、跨部门信阳毛尖品牌保护和联动执法,切实维护好信阳毛尖品牌和声誉。

培育人才传承茶文化

品牌的维护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传统制茶的技艺更离不开人才的传承。2007年,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被河南省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29日,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了解,信阳市目前有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0人,全市现有5万多人掌握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能达到能手或者大师级别的有400人左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的制茶大师有7位。

郭桂义指出,目前在技艺传承上,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认识的偏差。传统技艺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就信阳毛尖的炒制而言,手工炒制依赖个体经验,对火温和干湿的控制不易,炒制失败可能性较大。而现代的茶叶自动化生产工艺,能够保证茶叶的高品质,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改善传统工艺,去芜存菁。二是人才匮乏。传统制茶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信阳毛尖也面临缺少本地人才供应、很多茶人技能单一的问题。很多茶人只会做茶,不懂营销,没有掌握现代传播技能,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既懂茶叶制作又会营销推广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三是掌握信阳毛尖传统技艺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理论知识薄弱,由于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

“必须加强从业人员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技能和理论培训,包括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培训。”郭桂义补充道,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茶学专业围绕茶叶技能、茶文化与营销、茶叶研究等积极培养茶学专业人才。同时,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河南省茶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积极参加茶叶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工作。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河南省系列新名茶的创制与推广”等并获多项荣誉。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茶树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子课题“信阳毛尖生态经济型茶树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等。目前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立项的“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专项项目“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中的课题三“大别山区茶叶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信阳毛尖品质提升与示范”“信阳毛尖加工示范与夏秋茶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2项子课题。“这对信阳毛尖茶品质提升和夏秋茶资源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郭桂义说道。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3年12月14日07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