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50卖1000还亏钱,普洱茶行业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近些年茶行业面临的最大变局就是直播带货。面对直播,也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是社会进步,应该大力支持;另一种认为对实体经济有冲击,资源渠道高度集中,应该有所限制。

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的观点。只有当你深入到这个行业内部,和真正最前沿的操盘接触过,你才明白核心问题在哪里。

|真正的逻辑

在某平台直播成交价1000的产品,当然标价可能是9999,那么实际成本是多少才能保证不亏呢?

操盘团队实际核算的结果是50元,低于50,是有可能赚,不能说毫无风险但有的玩;超过50这条线,基本铁定亏钱,没得玩。

当然这个说的是主要靠流量的,也就是那些大号的打法。你要是不投流,不搞什么工具人、不刷数据,就是自己随便卖卖,老朋友们随便买买,那不需要多高利润率,当然也基本不可能有什么突破。

如果你要想入红海一搏,那你必须要先算算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十倍二十倍利润是打底的。

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流量就是权力,你要想博这个权力,就要付出代价。

在流量开始寻租的时候,肯定价格不会高的离谱,有些做的早的小茶商还是可以吃点红利,积累一些原始的粉丝。但是随着闻到血腥味的饿兽逐渐聚集,激烈竞争之下,场面就逐渐失控了。

只有你的利润越高,你才能为流量出更高的价格,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当那些利润二十倍以上的卖家进场,也会把流量价格推高到普通茶商完全无法承受的地步。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商家内卷,产品和服务更好,消费者受益?那真是想多了。这样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消费者能接触到的,都是花了大价钱投了流量了,而花了大价钱投流量的,必须具备高得离谱的利润率,这样的产品茶本身成本可能只有价格的5%,你说会是什么茶?

这才是这件事的本质。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普洱茶悖论”的升级版。

不仅如此,在超高利润率的支撑之下,这些卖家会把服务提升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有的商家承诺不管你喝没喝,喝了多少,三个月都可以无条件退货。只有脑子进水了,才会认为这是服务的提升,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实际上当你去联系退货的时候,商家可能直接给你退款,然后跟你说不用退货,你自己留着吧。因为这饼茶未必比运费值钱,运回来占地方,拆包蒸散再压饼还费人工。

|根源在哪里

为什么茶行业,尤其是普洱茶行业,面对直播会走到这个地步呢?我们对比其他行业就会发现,茶行业是信息严重不对称,也缺乏标准的行业。

如果你买个手机,那么基本的参数都是确定的,利润空间相对明确,东西真假也是很容易确定的。

如果你买其他食品,品质肯定有差异,但是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品质也是容易判断的。

就算你买比较昂贵的饮食,比如葡萄酒,比较大的品牌和渠道是相对明确可查的,造假不能说没有,但不至于毫无门槛肆无忌惮。

茶则不然,从几块钱到几万几十万都是合理的区间,同时仅靠直播时看外观根本无法判断,即使到手品鉴能分出大致的好坏,但你根本无法论证这个茶并非曼松老班章,也无法考证具体年份,只要没有变质,你的投诉和维权也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这是症结所在,直播只不过让这个老问题以更加刺目的方式呈现。

|名实之辨

自普洱茶在当代复兴之后,普洱茶的“名”与“实”的问题就伴随始终。只不过有的时候困惑的是年份,有的时候迟疑的是包装,有的时候纠结的是山头而已。

名这个东西好不好?

如果没有号级茶、印级茶、中期茶(标号级)的种种名号,没有各大名山几百上千个寨子的名号,普洱茶当然不会这么好玩,不会有这么大的价格空间,不会这么令人着迷。

不过,“名者、公器也”,你能叫,别人也能叫,最终谁得利呢?名副其实者建功,名不符实者得利。这个没办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从07年之后,普洱茶进入名山古树时代,这个时代,名不符实已经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因为真正名山纯古树的那一点产量,那么贵的成本价格,资源又分散在茶农手里,怎么可能支撑什么商业模式。

实际上,纯料的名山古树只存在于行走茶山的茶人和玩家手中或者成为茶企老板的私藏,是没法成为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产品的。

市场上打着名山古树旗号的产品,如果是有点底线的茶商茶企,无外乎是在名山的范围上,在茶树的树龄上,在原料采摘制作的时间上,进行模糊化扩大化的处理。底线高的,就少扩大一点范围,底线低的,就多扩大一些范围。

因为茶山原料价格是透明的,如果产品价格比原料价格高很多,市场是不接受的。那么前面说的那种原料范围扩大化以降低成本的方式,卖出接近原料纯料的价格,在过去的时代是勉强可以维系的。

在过去的年代,虽然也有完全不讲武德的企业,根本不管什么原料的来源、风味、口感,十几块的高产茶园的台地茶、坝子茶随便印名山古树的包装。但线下购买大部分基于品鉴,这个影响比较有限。

网购的兴起,让第一波放下道德包袱的茶企崛起,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这样的老板,靠在某宝卖这种茶买了好几套房,这些还是十块钱台地茶卖个几十上百块钱的打法。从现在直播人的角度看,这些当年被同行们骂奸商的老板,思想还是太保守了。

直播的兴起,刺激了更加激进的模式。形成了前面所说的商业奇观。

说白了,主流消费者就是想买个百十块钱的产品,中高端就是想买个千元的产品,谁更敢干,敢于胡说八道,提供离谱的情绪价值,让消费者自嗨有面子,谁就成功了。

|去名山化

在做茶的一开始,十几年前,我就提倡一种去名山化的做法。为什么呢?不是名山不好,而是这个东西被用偏了,很难调整了。

名字是一个公器,谁都可以用,谁用的最卖力,谁用的最得利,一般来说是欺世盗名的人。所以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有可能一肚子男盗女娼。圣人之名教,不过是这些人手中的工具而已。

当儒家理学发展到了明代,这种虚伪已经到了一种极致,所以才有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从做人最基本的出发点入手,在极为昏暗的社会环境中,提振出一些光明和阳气。

普洱茶也是如此,名山之名,老茶之名已经被用滥到了一个极致,就需要回到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品鉴。

用嘴巴去品鉴,用身体去品鉴,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比较,不断的总结。

不要拿名号吹嘘,以品鉴特点来命名,以品鉴特点来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普洱茶回归其正位之上。这样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才可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这条路并不容易,普洱茶的品鉴体系还很不成熟,很多概念还有待清晰,这些都需要时间,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总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清晰。

|人心茶之道

虽然前面讲了一些看似荒诞的现象,但我对普洱茶这个行业也谈不到悲观。天道好还,一切都是大家共业的运行,换句话说,什么环境、什么人、就配得上什么结果。

好比同样是人工智能,国外研发出了Chatgpt,国内的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在效颦不成之后,人工智能研发已专注于直播间虚拟数字人的领域,致力于用虚假的工具人来营造直播间人气氛围。

你说这不是笑话吗?你把人工智能用在糊弄老百姓上了?这个环境,这个整体的共业就是这个状态,没什么好奇怪的。

有人说芳村金融茶暴雷,其实金融茶这个东西不过是人贪心的显现,现在一个比一个精,击鼓传花,你还在等击鼓找下家传花,庄家压根就不击鼓了,看你刚入场直接就卷钱跑路了,跟演小品似的。

不过再离谱,再激进的套路,也有玩不动的时候。再糊涂的韭菜慢慢也会回过味来。尤其现在整个经济形势在这里,消费市场的影响也很明显,折腾来折腾去,从一个长期的视角来看,自然会有一个回归。

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经过这个过程,人心又被覆盖了一层。

蛰居西南,我很少会去到大都市办茶会,这些年偶尔有这种机缘,我有一个发现。

现代都市中的爱茶人,对茶很少有直接的感触和表达。大概是经历过很多的大师、很多的概念的冲洗,经历过太多的黑白不分,好坏颠倒,人们对一款茶的判断变得更加含混,更加不能确定了。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你看到没有,这就像一个女孩子经历过太多渣男,受到很多伤害,已经不知道怎么谈恋爱了,原生的感知力钝化了,也不敢去表达了。

茶道,谈什么茶道,先把人心上覆盖的一层又一层的东西拿掉,恢复大家正常的感知再说吧。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概念架空了,被一个个概念戏弄却不自知,每天大量的时间都在概念和情绪编制的蛛网上挣扎,看上去人在玩手机,其实被玩的是自己。

这个时候,一杯茶正体现出非凡的价值,能直接的感受一杯茶汤,能让时时追逐不已的心暂时休息一下,真切的感知,这就是了不起的开始,茶道的开始。

我对卖茶的人说,你要敢于夸你的茶,只要你真的觉得它好,不要管别人说什么,不要管大师说什么,别人喜不喜欢是别人的事,你自己要表达出来。不是那种为了卖一个东西的话术,而是真正打动你的地方,你要大胆的去表达。

我对喝茶的人说,喝茶无所谓懂不懂,你要放下所有的概念,直接的感知一款茶。我不管你之前学了什么理论,也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方法和标准,你首先要有直接的感知,其他那些都是来解释感知的,是不能替代感知的。

谈到茶道便有说不完的话题,姑且打住吧。接下来会发一些关于茶性的文章,这个对喝茶人来说是更紧迫的一件事,先度水厄,再调身心,同时也为茶道的展开先做些基础工作,要不然在这个时代谈什么茶道,真的是文不对题,太脆弱了。

来源:茗寿堂 一碗茗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