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6 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为何6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个立顿?”

这是多年来的一个敏感话题,也是压在中国茶人心头的“一座大山”。

人们常用立顿茶叶来和中国茶叶做比较,总是觉得中国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像立顿、塔塔这样的国际品牌?

回答这个问题需作

深层次分析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的根基

和西方的茶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可以简要概括为七个字:

观、品、闻、水、器、人、境。

1.中国茶文化

观——用眼睛去观看茶树生长的环境、树的大小,茶叶的外形、叶底、汤色的变化。

品——当把茶叶冲泡出来以后,用口舌去品茶汤的滑润度和厚重度。

闻——当拿到一款茶叶的时候,首先会用鼻子闻香气,在开汤之后,闻杯底和茶汤的香气。

水——选择什么样的水来冲泡茶叶,中国自古饮茶讲究水,水质能影响茶叶的品质。

器——选择什么茶器来冲泡茶叶,如紫砂壶、瓷器盖碗、玻璃器皿等,不同的茶叶一般选择的茶器也不同,如普洱新茶用盖碗,老茶用紫砂壶。

人——选择什么人来冲泡茶叶和与什么人一起品茶。前面观、闻、品、水、器等都需要人来体验实现;人们谈生意,朋友叙旧,以茶会友等,与不同人品茶感觉是不一样的;

境——指品茶的环境、意境、场景等。

2.西方茶文化


普洱茶大祭司和乌克兰美女

西方的茶文化不像中国茶文化那么厚重,它追求的标准首先是茶叶有没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主要以检测农残之类的一些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比如立顿红茶,它的原料很多是以红碎茶CTC为主。世界上主要产茶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越南等,这些国家的劳动成本远低于中国。另外,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以做红碎茶为主,红碎茶在采摘的过程中不需要看叶底和形状,在采摘茶叶时就可以使用半机器化操作。

中国的茶叶按照茶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标准,以人工采摘为主,单纯用人工采摘茶叶一个人一天采5~20千克,而用半机械化采摘,3个人1天可以采摘1000千克左右,也就是1个人一天采收300多千克。因此,为立顿提供原料的产茶国的茶叶成本,远远低于中国的生产成本。

从相关数据看:

目前中国茶叶的生产成本从30~100元/千克,因不同品种、工艺、茶类、采摘标准不同成本差异较大。国际茶叶出口均价为3美元/千克左右,中国茶叶出口平均价为4.5美元/千克左右。

因为工艺和标准的不同,机械化采摘难免掺杂一些茶梗和老叶片,用来做传统绿茶、普洱茶、白茶是不理想的,这些在分类的标准中都属于次等茶,而用于做红碎茶,发酵并打碎做成小包茶叶,老叶片和茶梗通过发酵进入产品中,不用单独剔除出来。在中国茶体系中属于劣势,在西方却变成优势。

中西方的茶文化根基、成本构成,以及很多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就让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处于不同的成本层次。

如果中国茶企业要保留传统模式,在近几十年内是很难有立顿这样的国际化大茶企,因为文化的根基就决定了产品形态,决定了市场竞争力。

来源:新华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