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绿,打破了“神仙难过的二三月”

4月1日,《贵州日报》刊载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贵题为《贵州绿茶那看不见的绿》的文章。我一口气读完后,感触颇深、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不仅因文章优美流畅的文笔和隽永平和的情趣而折服,更因作者条分缕析“贵州绿茶”这看不见的绿中蕴含着的丰厚文化底蕴而赞赏。细细品味着,仿佛谈到的不仅是茶,也是人生,剖析茶亦是对人生的体味感悟,生产茶还需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拷问。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茶热爱之情怀跃然纸上,一份爱茶的执着牵住了读者的心,将情留在了青山绿水间。黔地值此青绿间,缕缕茶香沁人心脾,绿了乡村富了万家。

2020年6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贵(前排右三)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凤冈,在茶海之心与茶叶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作者供图)

忆往昔,茶与我家亦有着“特殊茶缘”,让我从小对它就有一种浓浓深情。我家旁就是一片茶海,茶园沿着山坡蔓延、伸展,从山的这头一直延伸到山的那头,绵延不断。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走在茶园的小路上,迎着山风徐来,茶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一阵深呼吸就让人心旷神怡。那时候,那片绿,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每到采茶季节,就会跟着大人们的脚步上山采茶,一芽一叶的采摘着,一天能够采摘三五斤,乐此不疲,然后背着去兑换我们读书的本钱。多少年过去了,背着茶篓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脑海,清明茶叶香,茶农辛苦谁人知?

凤冈茶海之心

王贵主政凤冈后,我有幸在他领导下工作,正是那段时间,让我对茶才有了粗浅的认识。茶叶不仅是一片叶子、一个产业,更是承载着凤冈四十万群众走上小康的梦想。在凤冈县委的带领下,我们努力寻找凤冈茶叶发展新路径,谋规划、引龙头、聚产业、拓市场、强宣传。1999年,凤冈县委、县政府讨论“西部大开发,凤冈怎么办”,因凤冈不沿江(习惯性说法,因乌江地处凤冈边界,偏离凤冈中心太远)、不沿海、地下无矿、地上无“名”,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积极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四绿工程”,求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茶叶做“楔子”,打开绿色发展新路径,从此开启凤冈茶叶发展辉煌历程。继任的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用茶叶改变凤冈,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茶旅一体化,处处有文化”的发展理念又一脉相承、环环相扣。2006年,“凤冈锌硒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来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品牌价值22.96亿元。2021年,全县出口茶叶3500吨,出口金额1.56亿美元,茶叶出口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等国家级金字招牌。茶产业不仅成为凤冈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更成为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仙人岭鸟瞰茶海之心 (冉昱晟 摄影)

也是从那时起,我对喝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现在,我也仅习惯于喝贵州绿茶,它有一种“只此青绿”的味道,一种独有的“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品质特征所呈现出来的茶香,一种贵州人精心呵护、用心培育、精耕细作出来的韵味。每当疲倦困乏的时候,喝上一杯贵州绿茶即刻就会精神振作起来,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得到释放,这就是贵州绿茶给我的动力。

当前正值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开展蹲点指导工作,有幸回到凤冈县停留了一周,从南到北走了一遍。曾经走过多少次的地方,这次行走却无比的激动,不论在蜂岩镇云盘山,还是在永安镇仙人岭,不论是土溪镇野鹿盖,还是在永和镇双山,茶山上,茶垄间,悠悠茶歌传扬,歌颂的是产业转型发展,传唱的是茶叶变“金叶”的好日子——茶农们每天200-300元的采茶收入,打破了“神仙难过二三月”的魔咒,实现了“茶农好过二三月”的愿景。

凤冈九堡十三湾:林护嫩芽,花浸茶香 (罗逸 摄)

如今的贵州,因茶而扬名,也因茶而富民。贵州绿茶,那看不见的绿,那看不厌的绿,那品不够的绿,绿遍贵州大地,绿染四方来客。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看不见的绿,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农耕文明传承、科学技术支撑、人民群众慧根、党政高度重视,宣传了贵州生态、推介了贵州绿茶,引领了茶农用心生产“干净茶”。把贵州绿茶打造成生态产业,对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贡献!

来源:九江濂溪区茶叶协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