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综合产值突破73亿元 高县茶业铺就共同富裕“康庄大道”

“全国茶叶基地县”“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全省茶业十强县”……熠熠生辉的荣誉背后,是高县近年来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高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导产业,主动融入四川茶业发展“两区两带”和宜宾现代农业“5+2”产业布局,推动茶产业提质发展。

茶园改造茶业增色

2021年12月下旬,高县可久镇进步村60亩老茶园品种改良,18万株奶白茶茶苗在该村“安家落户”。

在该县,和可久镇进步村一样进行茶园“低改高”的,还有4个镇的19个村。去年,该县支持相对连片区域的茶园标准化建设,共新(改)建茶园1万亩,全县茶叶良种化率达98%。

近年来,高县按照“稳面积、提质量、延链条、增效益”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引进乌牛早、名选131、福选9号等优良茶叶品种,大力改造低产茶园提升茶叶质量,向老茶园要“新效益”;围绕“基地、园区、品牌、市场”,把茶叶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现代茶业,已建成8个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引领全县茶产业发展;加大对8个产茶镇的资金投入,新建茶叶标准化基地。

与此同时,在各茶叶基地镇、各龙头企业茶叶基地持续开展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广泛推广生物防控和机械作业,促进茶产业向生态有机、绿色健康方向高质量发展。2021年,该县成功申报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该县33万亩茶园,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共产干茶2.8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73亿元,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

科技支撑茶农增收

“是茶叶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说起种茶,高县落润镇新寨村茶农黄明琼感慨万千,“科学种茶就是不一样,有了‘茶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我的茶叶年年丰收,每年茶叶收入都有好几万元。”

黄明琼原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中,她家依靠发展茶产业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

高县有茶农46000余户15万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该县,像黄明琼这样的茶农举不胜举。她所说的“茶老师”,指的是县、镇茶技人员和当地种茶“土专家”。

茶叶品种的优劣决定了茶叶品质,茶园的管理则是茶叶收成多寡的关键。近年来,该县茶技部门连年组织技术力量,多形式加强茶产业的科技支撑,提升茶叶种植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各产茶镇茶技人员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群、“村村响”广播等载体,及时发布茶叶品种、种植、管理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分赴各村、组,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切实为茶农做好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提高茶农种茶、管茶、采茶的科技含量,确保茶农茶园有茶采、采好茶,赶早上市卖好价。

此外,该县还邀请知名专家率团队为全县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问诊把脉”,推进茶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有了科技“撑腰”,山坡上的“绿叶子”变成茶农手中的“金票子”。2021年,该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1.2万元,茶产业带动5万余人巩固脱贫成果。

政策支持茶企增效

新春伊始,茶吐新绿,该县茶农、茶企纷纷准备生产。

近日,在高县来复镇大屋村,正在生产车间查看生产设备检修情况的四川早白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勋说,政策支持破解了公司不少“难题”,公司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2000万元的现金储备,确保收茶“不打白条”。目前,他们已基本做好了开工生产的各项准备,并积极对接了销售市场,早茶一旦开采,公司将开足马力生产,力争实现生产、销售“开门红”。

早白尖集团是该县龙头茶企之一。近年来,高县已培育茶叶加工企业10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6个,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全县茶产业提档升级,实现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茶农持续稳定增收、茶企持续增效的多赢格局。

2021年,高县印发了《高县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政策》,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各方面给予完备的政策支撑,重点做好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销售平台搭建、经营主体培育和品牌创建等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发展,加快释放产业潜能,为茶产业提质发展构筑新平台,助力茶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县内各茶叶品牌主动融入省、市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并充分拓展线上、线下宣传平台,组织县内茶企开展茶品牌推介,不断提升高县茶叶品牌的影响力。

高县县委书记黄修国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把已开市的长江源国际茶贸城打造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茶业综合交易市场,进一步培养壮大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2022年茶叶实现综合产值75亿元以上。

来源:《宜宾日报》陈小芳 罗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