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珍珠奶茶加盟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不管好不好喝,奶茶都是门好生意

论喝奶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边远省份台湾曾经是南波万。

奶茶虽然是人类饮料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产品,但在1980年代诞生于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代网红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6年,台南的“翰林茶馆”创始人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看到小贩卖的白色粉圆,于是买了点一些尝试加入奶茶里,煮过的粉圆晶莹剔透好似珍珠,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另一种说法则是1987年,台中地区的冷饮茶店“春水堂”的店员在无意之中,将粉圆加入奶茶。店员顿时诗兴大发,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故而命名为“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珍珠奶茶的祖师爷名号,翰林茶馆和春水堂对簿公堂,打了十年官司。法院最终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珍珠奶茶是新型饮料,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没必要争老祖宗是谁。

珍珠奶茶问世之后,很快席卷了台湾和香港,并在90年代登陆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量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满大街的台湾烤肠一起并称台湾小吃界北伐中原的两大先锋部队。

而2007年喜之郎推出优乐美奶茶,聘请了台湾最当红的明星周杰伦代言,随即一段土味情话霸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广告词虽然很尬,但的确请对了人。周杰伦非常热爱奶茶,平时被媒体拍到时,他手里拿着的饮料99%是奶茶。比如今年1月周杰伦跟昆凌一起出席发布会,记者直接问他是不是奶茶喝多了?

长期热爱喝奶茶的周杰伦,2021年1月

而第二天周杰伦在Instagram发了一条状态,给出了标准答案:“哥到高雄了,先来杯奶茶。”

不过台湾奶茶的高光时刻,在2011年遇到了终结。

在2011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一年之后,大陆也爆发了塑化剂事件),食品饮料领域大量企业中枪,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包括奶茶,50岚、鲜茶道等当地知名品牌集体中枪[3]。

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塑化剂事件后,喜茶的前身“皇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相继创办——中国奶茶的制高点,开始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逐渐的,奶茶店也从文艺青年的热门创业项目,变成了资本押注的明星赛道,刚刚上市的奈雪市值超过了光明乳业,喜茶则凭借60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另一个资本宠儿元气森林平起平坐。

奶茶到底好不好喝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旧式的茶饮如何式微?新式的茶饮如何崛起?大陆的茶饮为何能接棒?奶茶店如何从避之不及的创业雷区,变成雇人排队的都市潮流……

这一串问题都有迹可循。

1、品类演讲: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

珍珠奶茶这个名字还略微带点儿意境,但在之后,台湾人给奶茶起名字就越来越野了。

比如1988年,台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奶茶小贩,把奶茶里的粉圆颗粒做大,然后从80年代香港知名爱情动作片演员叶子楣身上汲取到命名灵感,起了一个很猛的名字:“波霸奶茶”。

有的商家更野,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并辅以鲜奶和炼奶调味,起了一个更虎狼之词的名字:“青蛙包二奶”。又是波霸,又是二奶,这个东南省份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值得深思。

上海一奶茶店因店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责令整改,2007年

无论名字叫什么,都无法妨碍“奶茶+粉圆”这一简单的创新,奠定了台式奶茶在世纪之交的霸主地位。休闲小站、快可立、快三秒、50岚等奶茶品牌在台湾开出大量连锁店后,开始跨越海峡,到大陆开店[5]。

快可立在1997年进入大陆发展直营店,成为第一家正宗的“台湾奶茶店”,新颖的吃法迅速引爆人流,也吸引了一大波掘金者。国内涌现一大批奶茶品牌: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快乐柠檬、大拇指等等,校门口的柠檬水和烧仙草,也凝固了一大批90后的青春。

珍珠奶茶的影响力有多大?2016年,正在总统竞选中酣战特朗普的希拉里为了争取亚裔选票,带着团队光顾了一家位于纽约法拉盛(Flushing)地区的华人奶茶店,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大口畅饮,连说四个“Good”,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牛奶和茶的结合”[10]。

希拉里还是图样图森破——事实上,大多数的“珍珠奶茶”,里面既没有奶,也没有茶。

希拉里品尝珍珠奶茶,2016年

为了快速扩张,珍珠奶茶在演化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用料档次也越来越低。一杯珍珠奶茶的成分大多由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和自来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份就是奶精。

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这种物质呈乳白色,具有浓郁的奶香,加入茶水中能使一杯奶茶口感更加顺滑,奶香更明显。而最关键的是,相比真正的鲜奶,奶精的成本非常低。

2011年,曾有媒体暗访拆分一杯奶茶的成本: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算上杯子和水电,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不过在1元左右,但可以卖到4-5元,毛利率超过70%。

70%的毛利率虽然吊打海天、伊利和青岛啤酒,但这里面不包括最大头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所以一杯奶茶看起来虽然很暴利,但开奶茶店仍然跟开咖啡馆、开花店一起并列为“让文艺青年返贫的三大法宝”。

但奶精+茶勾兑出的“奶茶”,两者不能融合,静置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分离,需要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合法的起云剂用棕榈油等天然油类制备,但稳定性较差,保质期也较短。

于是,精明的商人发现用工业塑化剂替代起云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3],这就是台湾地区2011年“塑化剂事件”的根源。

2011年后,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版面上充斥的都是“橡胶珍珠”、“奶精”、“添加剂”、“塑化剂”等刺激字眼,珍珠奶茶一下子成了“骗小孩子钱的东西”,销量跌到谷底。

正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健美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每一次行业变故都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在塑化剂事件之后,“新式茶饮”开始崛起了。

虽然都可以叫奶茶,但“珍珠奶茶”与“新式茶饮”却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产品,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意。以奈雪的茶和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过去茶底多为粉末冲泡或桶泡茶,如今升级成四小时一换的现泡茶,水果罐头升级为人工手剥的葡萄和草莓,供应链和人工难度呈指数性上升,奶茶的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跨入了20元以上的时代。

不管是鲜果+茶,还是鲜果茶+芝士奶盖,还是一杯奶茶+一只软欧包,牢牢把握糖分+脂肪+咖啡因的这种超级组合,让新式茶饮在一线城市迅速取代珍珠奶茶,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开出了华东首店,开业当天,涌入的数百名顾客在大厅内被分成了6条长队,等候时间最长达到6小时。2020年12月,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店,引发了一条蜿蜒1千多米的史诗级长队,要排8个小时队才能喝到一杯奶茶,一杯原本售价20块钱左右的茶,也因此被炒到了500元。

和消费者的追捧对应的,是新式茶饮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奈雪的茶刚刚登陆港交所,喜茶的估值也蹿到了600亿人民币,相比原来只能开在街边当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珍珠奶茶,新式茶饮已经杀进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抢走了原本属于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往往会发现一整页的琳琅满目:燕麦椰果珍珠仙草无所不包,草莓芒果橙子香蕉无所不有,很多80后中老年人看到菜单后常常一脸迷茫:这难道是自助八宝粥?

不过新式茶饮高速增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菜单里。

2、生意密码:一种奶茶加万物的模式

在许多90后的儿时记忆里,一杯冲调的珍珠奶茶,往往跟着汉堡和薯条一起端上餐桌的。而新式茶饮则是直接把甜品、水果、蛋糕塞进了自己的产品之中。简而言之,新式茶饮把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拿喜茶来说,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7类: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杯子和茶叶等周边。除了纯茶,以及杯子和茶叶这类周边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

1.加甜品、加水果。蛋糕、椰果、芝士,是都市丽人在困倦的午后,补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选;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常年霸占喜茶热门人气榜前几,代表健康的水果纤维素则是既要甜又要健康的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2.加雪糕、加面包。不仅奶茶上面可以顶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单点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饼干、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绝佳搭配。

3.加米饭。前一段时间,喜茶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糯米饭产品,号称可以喝的粽子,让喜欢吃白面馅月饼和毛血旺馅粽子的相声演员于谦直呼内行。

喜茶新品“芒椰糯米饭”

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利用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易于与几乎任何辅料搭配,不仅不会抢味道,还能让人在喝完之后,口中残余的味道更快消褪,加上咖啡因本身的成瘾性,让人越喝越想喝。

而“奶茶+万物”模式最大的威力,其实在供应链。一方面,什么都能往奶茶里加,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菜单页数比肩新华字典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所有配料的基底都是奶茶,又使得其加工过程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只要供应链稳定,扩张起来非常快。

资本对新式茶饮的青睐也在于此:一家奶茶店兼备了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功能。做一门生意,同时抢了5个市场,放在任何领域都是让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可以类比当年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相机、MP3和VCD等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形。

而新式茶饮的跨界打击有多猛,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咖啡和甜品店。

大多数人喝咖啡是图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这玩意茶里也有,而且奶茶还有牛奶和糖,口感更甜,味觉记忆更浅,更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咖啡本身口感浓郁,能搭配的配料极其有限。深感新式茶饮亡我之心不死的星巴克早早收购了茶瓦纳,瑞幸则做了子品牌“小鹿茶”,主打茶饮。

如果说咖啡依旧是996打工人不可替代的燃料,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甜品品牌则显得落寞许多。2017年,新式茶饮开始在全国范围风靡,这一年也是中式甜品关注度滑坡的开始。以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18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0年跌入谷底[8]。

从去年开始,红极一时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陆续关停门店。目前在内地,北上广深总共只剩下大概10家许留山仍显示在营业,而在2017年,内地一共有273家许留山。

主打芒果单品的新茶饮品牌“7分甜”就是许留山的对手之一,它将杨枝甘露等传统甜品装在奶茶杯里,随买随走的便捷方式,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

当年兰州拉面大战沙县小吃,最后的赢家是黄焖鸡米饭。一点点和Coco鏖战多年,反倒造就了奈雪和喜茶的横空出世。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一方面是消费品领域常见的品类替代,另一方面则是“奶茶+万物”模式的跨界打击。

而新式茶饮的命门,其实也隐藏在奶茶的原料里。

3、形态分化:三种价格带的三种玩法

新式茶饮的江湖,大概由以下三种角色组成:

1.高客单价奶茶。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都采用直营模式。

高客单价奶茶最主要特征是采用现泡茶、鲜奶、现打芝士和新鲜水果。作为第一批能开进高端商场的奶茶店,奈雪和喜茶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不但茶是现泡的,给葡萄剥皮,给草莓摘叶子,给龙眼去壳,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失为工匠精神的一种极佳诠释。

但手作和新鲜的另一面,便是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对比之下,星巴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出许多,只要调试机器中浓缩咖啡、奶和糖的比例。奈雪和喜茶在规模足够大之前,会一直伴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属性。

反映到财务上,就是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以奈雪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与做火锅的海底捞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的唐宫、老字号广州酒家。

更要命的是,高人工成本的单品,往往都是消费者爱喝的。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三大畅销经典茶饮——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霸气芝士葡萄,合共贡献了25.3%的收入。

打通新鲜水果的供应链,是高端奶茶分化的重要标准,但也是目前侵蚀其利润的重要支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区间的奶茶才有机会进入高端商场,加上供应链过重,新品牌很难进入,产品壁垒也就相对较高。

2.中端价格奶茶。客单价8-15元。代表品牌是COCO、一点点,大部分采用加盟制。

这类奶茶最大的特征是原材料的全面低配,比如现泡茶和鲜奶换成了茶包和奶粉,里面的水果往往也是橘子、柠檬这类方便储存的柑橘科水果,用加盟模式大面积扩张。这个价位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价格段。

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也是这个价格段的新玩家,采用了直营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几乎所有店面都集中在了长沙,并且采用先泡茶和部分鲜果。在闲鱼等渠道,甚至还出现了“代喝”、“代拍视频”的服务,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望梅止渴。

如今,长沙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区五一广场,还出现了一个路口五家茶颜的奇观。

这股新式茶饮浪潮中,茶颜悦色可以看作区域奶茶品牌的一个范本:如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与连锁品牌硬刚,不如瞄准二线网红消费城市,以密集开店的方式占得先机,再用喜茶的模式降维打击对手。

茶颜悦色客单价低、门店面积小、点位密集的套路,也更适合在商业中心较少,但人流量较大的二线网红城市复制。

3.低客单价奶茶。客单价3-7元,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场的粉末冲泡奶茶,和早先的“珍珠奶茶”区别不大。代表品牌便是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加盟扩张,规模有上万家之多。

蜜雪冰城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便宜了。翻开蜜雪冰城的菜单,依旧可以看到3元一支的脆皮甜筒,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7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其中大部分单品的价格都控制在8元以下。

在超低的价格以外,蜜雪冰城惊艳同行的还有开店数量。采用直营兼加盟的模式,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家。这些门店大多避开了一线城市白领群体,分布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及各个乡镇的商业街、商场、车站及大学城。

蜜雪冰城的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极端压缩。为了把省钱做到极致,蜜雪冰城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运营全流程都下功夫。

在原材料环节,蜜雪冰城的原料以自产为主,不管是冰淇淋,奶昔,还是奶盖茶,蜜雪冰城的原料来来回回就是特调乳、奶浆那几种,原料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在运输仓储环节,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为了保证加盟商的原料供给,大咖食品有河南总仓、西南仓、华南仓、东北仓和新疆仓,蜜雪冰城免运费直接送到各个加盟店。

在销售运营环节,蜜雪冰城产品工序相当少。如果学习能力强,一个新手半个月就可以学会店内产品的制作,而奈雪的茶则需要培训三到六个月才能到店操作。

在今日的奶茶江湖里,高价格带已经被喜茶和奈雪的茶牢牢占据,毕竟水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碰的,高端商场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中端价格带在激烈的厮杀中跑出了区域性的范本。低价格带奶茶则已经打到了比水还便宜的价位,诞生了万店规模的品牌。

这种业态上的分化,也造就了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蜜雪冰城的对手显然不是奈雪和喜茶,而是无数夫妻奶茶店和校门口的“创业项目”;Coco和一点点的命题,则是怎么和“中国最大咖啡馆”全家与7-11抗衡;奈雪和喜茶在赶走了DQ与哈根达斯后,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星巴克。

那么,新茶饮这门生意,究竟能不能诞生“中国星巴克”?

4、行业未来:奶茶是不是“中国星巴克”

对于“新式茶饮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有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回答:既赚钱,又不赚钱。

在赚钱这方面,2020年,奈雪的茶每单均价达到43.3元,远高于行业均值35元,是新式茶饮中不折不扣的“白富美”。但说它不赚钱,是因为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暴利,原料和员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典型的人气高、价格高、利润薄,让新式茶饮看起来很像餐饮公司。

那么,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高端现制茶饮到底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一直是一个饮茶大国,茶饮市场规模早早就达到了4千亿,远大于咖啡600亿元的市场。

这个前提之所以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咖啡是典型的“市场小、品牌大”,前有在国内耕耘多年的星巴克,后有暴打资本主义的瑞幸咖啡。茶饮则是典型的“市场大、品牌小”,除了大师一天炒1466斤鲜茶叶的小罐茶,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中茶股份2019年年收入16.28亿、利润1.66亿;专卖普洱的澜沧古茶,年收入3.8亿、利润0.82亿;而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天福茗茶,年营收不足20亿,在过去7年原地踏步。简单说,中国最大的茶叶公司,年收入大约只有奈雪的一半。

茶叶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大,原因在于国内的茶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更接近经营高端餐饮。茶树种植讲究地形、气候、土壤。其次,人工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复杂,拼配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就连喝茶也很复杂,讲究“品”字,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叶不好。

正如米其林餐厅往往曲高和寡,规模和市值难敌最工业化的海底捞一样,茶叶公司也很难以与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公司匹敌。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茶包品类,先跑出来的反倒是洋品牌立顿和川宁。

而奈雪、喜茶这类新式茶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做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茶叶本是一个地狱级非标准品,但加上牛奶和糖,茶叶本身的味道和性状就被淡化了,也就去掉了茶的等级、产地、叶片颜色等风土特征,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

其次,新式茶饮虽然模式上接近餐饮,每家门店对都有辐射半径限制。但新式茶饮的优势在于,无限SKU的特性代表着产品的纵深更强,门店多变,竞争力极强。

最后,消费者吃饭要不断换口味,但“糖分+脂肪+咖啡因”这个新茶饮组合却可以保证产品的生命周期足够长。

在这个产品特性下,新茶饮,在冲向自己的利润拐点的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

1).开源。餐饮企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消费主要集中在午市和晚市,但茶饮可以将消费场景延伸至早餐,下午茶,甚至宵夜,实现全天候运营,进一步提升坪效。

另一方面,茶饮的兼容性,注定了它可以与烘焙、零售等业态有机结合。从各大新式茶饮的菜单里可见端倪,喜茶出了喜小瓶气泡水,也增加了美式、拿铁等咖啡类别。

2).节流。早年喜茶的排队热潮,有一大原因是现打芝士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手工打到绵密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一段时间不用又会化成水。另外,喜茶门店里始终都有人在剥葡萄和橘子,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中式水果茶的毛利低于咖啡的原因。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先是有供应商解决糖的自动化,芝士奶盖的自动化,甚至是包括剥鲜果的自动化也在逐步实现。另一方面,现制茶饮的厨房将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自动,泡茶、拉糖、打芝士、切水果环节逐步被机器和供应商替代。

3).小店快跑。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有网友评价道,奈雪Pro店在外人看来是SE,内部人看来是Pro。原因在于,相较于奈雪的标准店,奈雪Pro店更像是一次减配版:Pro店移除了烘焙厨房,改由“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开店的平均成本也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

这一新型门店将成为奈雪未来的门店主力军之一,可以以更轻的店型进驻写字楼。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新式茶饮中能不能诞生星巴克,取决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5、尾声

舒尔茨在创立星巴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理论。在这个设想中,咖啡馆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交场所。

但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西装笔挺的中年人面对面坐着讨论着下周的合作事项;又或是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啜饮着美式一边敲击键盘写公司周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深度共建、生态闭环、链路、抓手、组合拳”。

在一个全民追逐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意味着消遣时光的社交空间很难存活。咖啡在更多意义上,已然成为工业时代的兴奋剂。但奶茶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消遣和治愈的方式,成为一个躁动年代的安慰剂。

三浦展在消费行业的圣经《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日本人的消费意识更迭勾勒了四个清晰的阶段:从性价比消费,到大众消费崛起,而后物质追求,再到个人理性意识复苏。第四消费时代往往伴随着新品牌的井喷,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的全面放缓,年轻人发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结束了。

柳井正在优衣库还是一家地方小企业时,梦想就是成为日本版的GAP。而GAP在1969年创立时,正值美国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三十年后,身怀GAP梦想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在中国,无论是奶茶还是小家电、抑或是潮玩和破产三坑,背后都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奶茶也许不好喝、也许不健康、也许是智商税,但在这样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时代里,奶茶和其他许许多多暂时还不被理解的消费品一样,扮演着一个无奈却有用的角色:

生活那么苦,不如来点糖。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50元代购1杯、节假日单日过万,奶茶黄牛转战线上捞钱,猎云网

[2]网曝奶茶不"珍珠"系塑料造专家辟谣原料是淀粉,青岛晚报

[3]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万维百科

[4]台湾学者: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凤凰网

[5]青竹新消费.奶茶简史:中国奶茶的三十年沉浮录(1987-2017)|青竹编年史.

[6]为什么我们不再喝港式奶茶?CBNData消费站

[7]奶茶店奶精代替牛奶成本8毛钱售价超5元,浙江在线

[8]许留山被爆清盘处理老牌甜品品牌将何去何从,消费界

[9]新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10]大口吸台湾珍奶争亚裔票希拉蕊:从没喝过有嚼劲的茶,ETToday

读者福利

奈雪上市,喜茶融资,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新式茶饮行业的代表玩家将齐聚资本市场。我们准备了一份新式茶饮行业产业地图,全景展现了这个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个角落。

来源:远川研究所、作者:杨婷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管好不好喝,奶茶都是门好生意

新消费导读

论喝奶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边远省份台湾曾经是南波万。

奶茶虽然是人类饮料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产品,但在1980年代诞生于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代网红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6年,台南的“翰林茶馆”创始人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看到小贩卖的白色粉圆,于是买了点一些尝试加入奶茶里,煮过的粉圆晶莹剔透好似珍珠,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另一种说法则是1987年,台中地区的冷饮茶店“春水堂”的店员在无意之中,将粉圆加入奶茶。店员顿时诗兴大发,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故而命名为“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珍珠奶茶的祖师爷名号,翰林茶馆和春水堂对簿公堂,打了十年官司。法院最终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珍珠奶茶是新型饮料,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没必要争老祖宗是谁。

珍珠奶茶问世之后,很快席卷了台湾和香港,并在90年代登陆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量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满大街的台湾烤肠一起并称台湾小吃界北伐中原的两大先锋部队。

而2007年喜之郎推出优乐美奶茶,聘请了台湾最当红的明星周杰伦代言,随即一段土味情话霸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广告词虽然很尬,但的确请对了人。周杰伦非常热爱奶茶,平时被媒体拍到时,他手里拿着的饮料99%是奶茶。比如今年1月周杰伦跟昆凌一起出席发布会,记者直接问他是不是奶茶喝多了?

长期热爱喝奶茶的周杰伦,2021年1月

而第二天周杰伦在Instagram发了一条状态,给出了标准答案:“哥到高雄了,先来杯奶茶。”

不过台湾奶茶的高光时刻,在2011年遇到了终结。

在2011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一年之后,大陆也爆发了塑化剂事件),食品饮料领域大量企业中枪,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包括奶茶,50岚、鲜茶道等当地知名品牌集体中枪[3]。

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塑化剂事件后,喜茶的前身“皇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相继创办——中国奶茶的制高点,开始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逐渐的,奶茶店也从文艺青年的热门创业项目,变成了资本押注的明星赛道,刚刚上市的奈雪市值超过了光明乳业,喜茶则凭借60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另一个资本宠儿元气森林平起平坐。

奶茶到底好不好喝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旧式的茶饮如何式微?新式的茶饮如何崛起?大陆的茶饮为何能接棒?奶茶店如何从避之不及的创业雷区,变成雇人排队的都市潮流……

这一串问题都有迹可循。

品类演进: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

珍珠奶茶这个名字还略微带点儿意境,但在之后,台湾人给奶茶起名字就越来越野了。

比如1988年,台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奶茶小贩,把奶茶里的粉圆颗粒做大,然后从80年代香港知名爱情动作片演员叶子楣身上汲取到命名灵感,起了一个很猛的名字:“波霸奶茶”。

有的商家更野,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并辅以鲜奶和炼奶调味,起了一个更虎狼之词的名字:“青蛙包二奶”。又是波霸,又是二奶,这个东南省份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值得深思。

上海一奶茶店因店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责令整改,2007年

无论名字叫什么,都无法妨碍“奶茶+粉圆”这一简单的创新,奠定了台式奶茶在世纪之交的霸主地位。休闲小站、快可立、快三秒、50岚等奶茶品牌在台湾开出大量连锁店后,开始跨越海峡,到大陆开店[5]。

快可立在1997年进入大陆发展直营店,成为第一家正宗的“台湾奶茶店”,新颖的吃法迅速引爆人流,也吸引了一大波掘金者。国内涌现一大批奶茶品牌: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快乐柠檬、大拇指等等,校门口的柠檬水和烧仙草,也凝固了一大批90后的青春。

珍珠奶茶的影响力有多大?2016年,正在总统竞选中酣战特朗普的希拉里为了争取亚裔选票,带着团队光顾了一家位于纽约法拉盛(Flushing)地区的华人奶茶店,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大口畅饮,连说四个“Good”,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牛奶和茶的结合”[10]。

希拉里还是图样图森破——事实上,大多数的“珍珠奶茶”,里面既没有奶,也没有茶。

希拉里品尝珍珠奶茶,2016年

为了快速扩张,珍珠奶茶在演化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用料档次也越来越低。一杯珍珠奶茶的成分大多由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和自来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份就是奶精。

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这种物质呈乳白色,具有浓郁的奶香,加入茶水中能使一杯奶茶口感更加顺滑,奶香更明显。而最关键的是,相比真正的鲜奶,奶精的成本非常低。

2011年,曾有媒体暗访拆分一杯奶茶的成本: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算上杯子和水电,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不过在1元左右,但可以卖到4-5元,毛利率超过70%。

70%的毛利率虽然吊打海天、伊利和青岛啤酒,但这里面不包括最大头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所以一杯奶茶看起来虽然很暴利,但开奶茶店仍然跟开咖啡馆、开花店一起并列为“让文艺青年返贫的三大法宝”。

但奶精+茶勾兑出的“奶茶”,两者不能融合,静置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分离,需要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合法的起云剂用棕榈油等天然油类制备,但稳定性较差,保质期也较短。

于是,精明的商人发现用工业塑化剂替代起云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3],这就是台湾地区2011年“塑化剂事件”的根源。

2011年后,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版面上充斥的都是“橡胶珍珠”、“奶精”、“添加剂”、“塑化剂”等刺激字眼,珍珠奶茶一下子成了“骗小孩子钱的东西”,销量跌到谷底。

正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健美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每一次行业变故都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在塑化剂事件之后,“新式茶饮”开始崛起了。

虽然都可以叫奶茶,但“珍珠奶茶”与“新式茶饮”却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产品,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意。以奈雪的茶和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过去茶底多为粉末冲泡或桶泡茶,如今升级成四小时一换的现泡茶,水果罐头升级为人工手剥的葡萄和草莓,供应链和人工难度呈指数性上升,奶茶的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跨入了20元以上的时代。

不管是鲜果+茶,还是鲜果茶+芝士奶盖,还是一杯奶茶+一只软欧包,牢牢把握糖分+脂肪+咖啡因的这种超级组合,让新式茶饮在一线城市迅速取代珍珠奶茶,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开出了华东首店,开业当天,涌入的数百名顾客在大厅内被分成了6条长队,等候时间最长达到6小时。2020年12月,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店,引发了一条蜿蜒1千多米的史诗级长队,要排8个小时队才能喝到一杯奶茶,一杯原本售价20块钱左右的茶,也因此被炒到了500元。

和消费者的追捧对应的,是新式茶饮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奈雪的茶刚刚登陆港交所,喜茶的估值也蹿到了600亿人民币,相比原来只能开在街边当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珍珠奶茶,新式茶饮已经杀进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抢走了原本属于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往往会发现一整页的琳琅满目:燕麦椰果珍珠仙草无所不包,草莓芒果橙子香蕉无所不有,很多80后中老年人看到菜单后常常一脸迷茫:这难道是自助八宝粥?

不过新式茶饮高速增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菜单里。

生意密码:一种奶茶加万物的模式

在许多90后的儿时记忆里,一杯冲调的珍珠奶茶,往往跟着汉堡和薯条一起端上餐桌的。而新式茶饮则是直接把甜品、水果、蛋糕塞进了自己的产品之中。简而言之,新式茶饮把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拿喜茶来说,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7类: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杯子和茶叶等周边。除了纯茶,以及杯子和茶叶这类周边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

1. 加甜品、加水果。蛋糕、椰果、芝士,是都市丽人在困倦的午后,补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选;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常年霸占喜茶热门人气榜前几,代表健康的水果纤维素则是既要甜又要健康的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2. 加雪糕、加面包。不仅奶茶上面可以顶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单点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饼干、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绝佳搭配。

3. 加米饭。前一段时间,喜茶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糯米饭产品,号称可以喝的粽子,让喜欢吃白面馅月饼和毛血旺馅粽子的相声演员于谦直呼内行。

喜茶新品“芒椰糯米饭”

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利用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易于与几乎任何辅料搭配,不仅不会抢味道,还能让人在喝完之后,口中残余的味道更快消褪,加上咖啡因本身的成瘾性,让人越喝越想喝。

而“奶茶+万物”模式最大的威力,其实在供应链。一方面,什么都能往奶茶里加,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菜单页数比肩新华字典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所有配料的基底都是奶茶,又使得其加工过程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只要供应链稳定,扩张起来非常快。

资本对新式茶饮的青睐也在于此:一家奶茶店兼备了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功能。做一门生意,同时抢了5个市场,放在任何领域都是让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可以类比当年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相机、MP3和VCD等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形。

而新式茶饮的跨界打击有多猛,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咖啡和甜品店。

大多数人喝咖啡是图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这玩意茶里也有,而且奶茶还有牛奶和糖,口感更甜,味觉记忆更浅,更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咖啡本身口感浓郁,能搭配的配料极其有限。深感新式茶饮亡我之心不死的星巴克早早收购了茶瓦纳,瑞幸则做了子品牌“小鹿茶”,主打茶饮。

如果说咖啡依旧是996打工人不可替代的燃料,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甜品品牌则显得落寞许多。2017年,新式茶饮开始在全国范围风靡,这一年也是中式甜品关注度滑坡的开始。以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18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0年跌入谷底[8]。

从去年开始,红极一时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陆续关停门店。目前在内地,北上广深总共只剩下大概10家许留山仍显示在营业,而在2017年,内地一共有273家许留山。

主打芒果单品的新茶饮品牌“7分甜”就是许留山的对手之一,它将杨枝甘露等传统甜品装在奶茶杯里,随买随走的便捷方式,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

当年兰州拉面大战沙县小吃,最后的赢家是黄焖鸡米饭。一点点和Coco鏖战多年,反倒造就了奈雪和喜茶的横空出世。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一方面是消费品领域常见的品类替代,另一方面则是“奶茶+万物”模式的跨界打击。

而新式茶饮的命门,其实也隐藏在奶茶的原料里。

形态分化:三种价格带的三种玩法

新式茶饮的江湖,大概由以下三种角色组成:

1. 高客单价奶茶。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都采用直营模式。

高客单价奶茶最主要特征是采用现泡茶、鲜奶、现打芝士和新鲜水果。作为第一批能开进高端商场的奶茶店,奈雪和喜茶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不但茶是现泡的,给葡萄剥皮,给草莓摘叶子,给龙眼去壳,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失为工匠精神的一种极佳诠释。

但手作和新鲜的另一面,便是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对比之下,星巴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出许多,只要调试机器中浓缩咖啡、奶和糖的比例。奈雪和喜茶在规模足够大之前,会一直伴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属性。

反映到财务上,就是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以奈雪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与做火锅的海底捞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的唐宫、老字号广州酒家。

更要命的是,高人工成本的单品,往往都是消费者爱喝的。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三大畅销经典茶饮——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霸气芝士葡萄,合共贡献了25.3%的收入。

打通新鲜水果的供应链,是高端奶茶分化的重要标准,但也是目前侵蚀其利润的重要支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区间的奶茶才有机会进入高端商场,加上供应链过重,新品牌很难进入,产品壁垒也就相对较高。

2. 中端价格奶茶。客单价8-15元。代表品牌是COCO、一点点,大部分采用加盟制。

这类奶茶最大的特征是原材料的全面低配,比如现泡茶和鲜奶换成了茶包和奶粉,里面的水果往往也是橘子、柠檬这类方便储存的柑橘科水果,用加盟模式大面积扩张。这个价位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价格段。

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也是这个价格段的新玩家,采用了直营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几乎所有店面都集中在了长沙,并且采用先泡茶和部分鲜果。在闲鱼等渠道,甚至还出现了“代喝”、“代拍视频”的服务,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望梅止渴。

如今,长沙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区五一广场,还出现了一个路口五家茶颜的奇观。

这股新式茶饮浪潮中,茶颜悦色可以看作区域奶茶品牌的一个范本:如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与连锁品牌硬刚,不如瞄准二线网红消费城市,以密集开店的方式占得先机,再用喜茶的模式降维打击对手。

茶颜悦色客单价低、门店面积小、点位密集的套路,也更适合在商业中心较少,但人流量较大的二线网红城市复制。

3. 低客单价奶茶。客单价3-7元,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场的粉末冲泡奶茶,和早先的“珍珠奶茶”区别不大。代表品牌便是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加盟扩张,规模有上万家之多。

蜜雪冰城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便宜了。翻开蜜雪冰城的菜单,依旧可以看到3元一支的脆皮甜筒,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7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其中大部分单品的价格都控制在8元以下。

在超低的价格以外,蜜雪冰城惊艳同行的还有开店数量。采用直营兼加盟的模式,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家。这些门店大多避开了一线城市白领群体,分布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及各个乡镇的商业街、商场、车站及大学城。

蜜雪冰城的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极端压缩。为了把省钱做到极致,蜜雪冰城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运营全流程都下功夫。

在原材料环节,蜜雪冰城的原料以自产为主,不管是冰淇淋,奶昔,还是奶盖茶,蜜雪冰城的原料来来回回就是特调乳、奶浆那几种,原料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在运输仓储环节,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为了保证加盟商的原料供给,大咖食品有河南总仓、西南仓、华南仓、东北仓和新疆仓,蜜雪冰城免运费直接送到各个加盟店。

在销售运营环节,蜜雪冰城产品工序相当少。如果学习能力强,一个新手半个月就可以学会店内产品的制作,而奈雪的茶则需要培训三到六个月才能到店操作。

在今日的奶茶江湖里,高价格带已经被喜茶和奈雪的茶牢牢占据,毕竟水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碰的,高端商场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中端价格带在激烈的厮杀中跑出了区域性的范本。低价格带奶茶则已经打到了比水还便宜的价位,诞生了万店规模的品牌。

这种业态上的分化,也造就了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蜜雪冰城的对手显然不是奈雪和喜茶,而是无数夫妻奶茶店和校门口的“创业项目”;Coco和一点点的命题,则是怎么和“中国最大咖啡馆”全家与7-11抗衡;奈雪和喜茶在赶走了DQ与哈根达斯后,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星巴克。

那么,新茶饮这门生意,究竟能不能诞生“中国星巴克”?

行业未来:奶茶是不是“中国星巴克”

对于“新式茶饮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有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回答:既赚钱,又不赚钱。

在赚钱这方面,2020年,奈雪的茶每单均价达到43.3元,远高于行业均值35元,是新式茶饮中不折不扣的“白富美”。但说它不赚钱,是因为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暴利,原料和员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典型的人气高、价格高、利润薄,让新式茶饮看起来很像餐饮公司。

那么,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高端现制茶饮到底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一直是一个饮茶大国,茶饮市场规模早早就达到了4千亿,远大于咖啡600亿元的市场。

这个前提之所以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咖啡是典型的“市场小、品牌大”,前有在国内耕耘多年的星巴克,后有暴打资本主义的瑞幸咖啡。茶饮则是典型的“市场大、品牌小”,除了大师一天炒1466斤鲜茶叶的小罐茶,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中茶股份2019年年收入16.28亿、利润1.66亿;专卖普洱的澜沧古茶,年收入3.8亿、利润0.82亿;而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天福茗茶,年营收不足20亿,在过去7年原地踏步。简单说,中国最大的茶叶公司,年收入大约只有奈雪的一半。

茶叶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大,原因在于国内的茶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更接近经营高端餐饮。茶树种植讲究地形、气候、土壤。其次,人工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复杂,拼配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就连喝茶也很复杂,讲究“品”字,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叶不好。

正如米其林餐厅往往曲高和寡,规模和市值难敌最工业化的海底捞一样,茶叶公司也很难以与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公司匹敌。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茶包品类,先跑出来的反倒是洋品牌立顿和川宁。

而奈雪、喜茶这类新式茶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做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茶叶本是一个地狱级非标准品,但加上牛奶和糖,茶叶本身的味道和性状就被淡化了,也就去掉了茶的等级、产地、叶片颜色等风土特征,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

其次,新式茶饮虽然模式上接近餐饮,每家门店对都有辐射半径限制。但新式茶饮的优势在于,无限SKU的特性代表着产品的纵深更强,门店多变,竞争力极强。

最后,消费者吃饭要不断换口味,但“糖分+脂肪+咖啡因”这个新茶饮组合却可以保证产品的生命周期足够长。

在这个产品特性下,新茶饮,在冲向自己的利润拐点的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

1). 开源。餐饮企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消费主要集中在午市和晚市,但茶饮可以将消费场景延伸至早餐,下午茶,甚至宵夜,实现全天候运营,进一步提升坪效。

另一方面,茶饮的兼容性,注定了它可以与烘焙、零售等业态有机结合。从各大新式茶饮的菜单里可见端倪,喜茶出了喜小瓶气泡水,也增加了美式、拿铁等咖啡类别。

2). 节流。早年喜茶的排队热潮,有一大原因是现打芝士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手工打到绵密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一段时间不用又会化成水。另外,喜茶门店里始终都有人在剥葡萄和橘子,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中式水果茶的毛利低于咖啡的原因。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先是有供应商解决糖的自动化,芝士奶盖的自动化,甚至是包括剥鲜果的自动化也在逐步实现。另一方面,现制茶饮的厨房将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自动,泡茶、拉糖、打芝士、切水果环节逐步被机器和供应商替代。

3). 小店快跑。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有网友评价道,奈雪Pro店在外人看来是SE,内部人看来是Pro。原因在于,相较于奈雪的标准店,奈雪Pro店更像是一次减配版:Pro店移除了烘焙厨房,改由“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开店的平均成本也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

这一新型门店将成为奈雪未来的门店主力军之一,可以以更轻的店型进驻写字楼。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新式茶饮中能不能诞生星巴克,取决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尾声

舒尔茨在创立星巴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理论。在这个设想中,咖啡馆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交场所。

但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西装笔挺的中年人面对面坐着讨论着下周的合作事项;又或是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啜饮着美式一边敲击键盘写公司周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深度共建、生态闭环、链路、抓手、组合拳”。

在一个全民追逐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意味着消遣时光的社交空间很难存活。咖啡在更多意义上,已然成为工业时代的兴奋剂。但奶茶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消遣和治愈的方式,成为一个躁动年代的安慰剂。

三浦展在消费行业的圣经《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日本人的消费意识更迭勾勒了四个清晰的阶段:从性价比消费,到大众消费崛起,而后物质追求,再到个人理性意识复苏。第四消费时代往往伴随着新品牌的井喷,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的全面放缓,年轻人发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结束了。

柳井正在优衣库还是一家地方小企业时,梦想就是成为日本版的GAP。而GAP在1969年创立时,正值美国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三十年后,身怀GAP梦想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在中国,无论是奶茶还是小家电、抑或是潮玩和破产三坑,背后都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奶茶也许不好喝、也许不健康、也许是智商税,但在这样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时代里,奶茶和其他许许多多暂时还不被理解的消费品一样,扮演着一个无奈却有用的角色:

生活那么苦,不如来点糖。

参考资料:

[1] 50元代购1杯、节假日单日过万,奶茶黄牛转战线上捞钱,猎云网

[2] 网曝奶茶不"珍珠"系塑料造专家辟谣原料是淀粉,青岛晚报

[3] 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万维百科

[4] 台湾学者: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凤凰网

[5] 青竹新消费.奶茶简史:中国奶茶的三十年沉浮录(1987-2017)|青竹编年史.

[6] 为什么我们不再喝港式奶茶?CBNData消费站

[7] 奶茶店奶精代替牛奶成本8毛钱售价超5元,浙江在线

[8] 许留山被爆清盘处理老牌甜品品牌将何去何从,消费界

[9] 新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10] 大口吸台湾珍奶争亚裔票希拉蕊:从没喝过有嚼劲的茶,ETToday

来源:远川研究所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奶茶征服欧洲简史

“山茶叶经采摘加工可冲泡饮用,通称为茶。一直以来,中华帝国几乎完全垄断了这种‘清澄碧玉’的所有产销环节: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及其他加工方式、批发、出口……一切一切,皆由此一国独享。”

美国作家Sarah Rose在她所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一书中,如是形容在18世纪,中国茶叶在全球贸易链条上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改变了世界风尚,还造成了大英帝国年复一年递增的贸易赤字。随后,英国人发现,凭借鸦片和武力可以翻转始终有利于中国的贸易天平。在他们付诸实施后,世界格局改变了。

三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在茶叶基底中加入牛奶、芝士、珍珠、椰果等各式配料的中国奶茶,重新开启征服世界之旅。

“巴塞的奢侈品一条街感恩大道附近有一家CoCo,我们去逛街的时候都会顺便买一杯,经常要排很久的队。”今年2月底,霞光社到访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生活在当地的留学生Fiona告诉我们,来自中国的奶茶品牌CoCo在西班牙备受欢迎。

在Fiona的指引下,我们实地探访了这家位于感恩大道附近的CoCo门店。和中国主要是年轻消费者喝奶茶的情况不同,这家门店里排队的外国消费者来自各个年龄层,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因为西方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喝咖啡,他们把奶茶理解为中国的咖啡,都想试试看为什么中国咖啡卖得比欧洲咖啡贵这么多。”Fiona说。

霞光社注意到,西班牙CoCo单品价格在5-7欧元之间(1欧元约等于7.55人民币),也就是一杯需要四十多块人民币,而巴塞罗那一家普通咖啡店的拿铁价格在2.5欧元左右。漂洋过海的中国奶茶,比当地咖啡贵了一倍多,在异国他乡成为了“高奢饮品”。

事实上,不仅是西班牙的奶茶店门庭若市,在欧洲多个国家和城市,中国奶茶都蔚然成风。2017年,意大利媒体ANSA在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奶茶的报道,“我们西方人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发现这种饮料,芝士茶,中文叫zhì shì chá,早在2010年就在中国台湾市场首次亮相,然后来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逐渐扩展到整个亚洲,最后终于到达美国和欧洲。”霞光社发现,截至目前,在Tiktok上,#BubbleTea(珍珠奶茶)主题标签的浏览量超过67亿次。

中国奶茶已经占领欧洲了吗?

首轮热潮:横空出世,争议四起

中国奶茶出海欧洲的鼻祖,当属中国台湾商人赖明锦在德国创办的奶茶品牌BoBoQ。1984年随亲戚来德国工作并移民此地的赖明锦,由于无比想念家乡的珍珠奶茶,便萌生了在德国开一家奶茶店的想法。2005年,赖明锦回中国台湾学习奶茶制作工艺,2010年,他在德国柏林开出第一家门店。

彼时奶茶风暴还未席卷全球,德国人偏好浓郁的饮品,对味道相对清淡的中式奶茶接受度不高。赖明锦便主攻15-25岁的青年消费群体,匠心独运地想出自助DIY式奶茶饮用方法,用色彩缤纷、选择多元的各式小料吸引年轻消费者;并且把耐嚼有韧性的木薯粉圆(珍珠)替换成了Q弹易吸的果冻粒,来适应德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赖明锦还试着调低以绿茶、红茶为底的传统台式奶茶比例,提高以牛奶、酸奶和果汁为底的饮品数量;在奶茶调制过程中,调高糖和冰的比例,迎合欧洲人喜甜嗜冰的习惯。

改良后的BoBoQ,彻底在柏林风靡起来。到2012年12月,BoBoQ在德国、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捷克、波兰、以色列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共有106家加盟店,是欧洲第一的连锁珍奶餐饮品牌,也是全欧洲最大的珍奶原物料供应商,提供全欧洲珍珠奶茶75%的供应链需求。

但好景不长,“奶茶致癌”事件出现了。2012年8月22日,亚琛工业大学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Dr. Wolfgang Dott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话采访时称,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中有致癌物质:“我们是在研究一个新的检验方式时,用珍珠奶茶来做试验,无意中发现奶茶中有苯乙酮、苯乙烯及臭化物。含量虽然不多,但都是致癌物,不应该加在里面。”

“奶茶致癌”事件愈演愈烈,德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受此影响,德国奶茶店下降幅度近80%。作为回应,赖明锦也在德国之声中驳斥了他们的产品有问题的说法:“我们在奶茶中添加的珍珠有6种口味,我们将6种一起送给德国TÜV莱茵公司和另一家叫做Sophia的检验公司检验,结果完全没有问题。”

经过漫长的自证与调查,虽然争议最终平息,但这件事对奶茶业的负面影响已经覆水难收。至今,BoBoQ的官方网站上仍记录着这一争议:“很多媒体把这个消息不经研究就传播出去,这些假新闻仍深植于许多人的脑海中。这段时间对所有珍珠奶茶爱好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对各地开张的店铺来说。BoBoQ当时也不得不关闭许多店铺。最终,创始人赖先生和他的员工、商业伙伴和店主们表现出坚韧的毅力,通过了严峻的考验。”

争议虽然过去,但对珍珠奶茶不够健康的报道在欧洲媒体中仍时常可见。BoBoQ的创始人愈发低调谨慎,他关闭了大部分线下门店,转型成为珍珠奶茶的上游供应商。因此,虽然BoBoQ扎根欧洲市场时间较长,但知名度不及后来者。

“现在在欧洲知名度最高的奶茶品牌是鹿角巷和日出茶太,他们的店面也铺得最多;BoBoQ的品牌认知度不是特别高,听过的人更多会觉得它是奶茶供应商。”在芬兰经营连锁茶饮店的Susan对霞光社说。

值得注意的是,BoBoQ首创的自助式调配珍奶方法,至今还风靡欧洲。霞光社在走访西班牙巴塞罗那某奶茶店时发现,店面里陈列着五颜六色的自助小料,顾客中还有包着头巾的中东女性。BoBoQ对欧洲奶茶市场进行的前期教育,可谓影响深远。

再度风靡:奶茶升级,海外内卷

就在BoBoQ陷入污名的同一年,在广东江门的一条巷子里,引领中国奶茶进入“奶茶3.0时代”的喜茶问世了。区别于奶茶粉勾兑的1.0时代、连锁街边店的2.0时代,3.0时代的奶茶品牌以萃取天然优质茶叶的冷萃茶、冰滴茶为主,突破了传统热茶概念;加入新鲜时令水果、芝士奶盖等配料;销售覆盖线下线上,门店分布在大型商圈,更为注重品牌IP的打造。

奶茶品牌与其他新消费产品的跨界联名也是奶茶3.0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告诉霞光社,新茶饮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技术壁垒差距不大,更需要独特调性的品牌文化持续输出,而新茶饮品牌通过联名可以更好地贴合年轻消费者的兴趣点,由于联名涉及到产品和配方的创新,也使得品牌创新升级。比如喜茶和热播剧《甄嬛传》《梦华录》的联名合作,就是其经典营销案例。最近,奈雪的茶和经典国剧《武林外传》合作推出联名周边,让印有“佟湘玉”“白展堂”的白瓷杯一杯难求、溢价严重。

2018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聚焦中国新茶饮的报道中,将喜茶形容为星巴克在中国的强劲对手,“喜茶正在掀起泡沫芝士茶的浪潮,新加坡是其第一家海外门店选址的候选地之一,它可能会带来全球茶叶行业的重生。”

但不同于喜茶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它在海外市场的探索分外谨慎。成立十一年以来,喜茶仅在华人聚集的新加坡开出了5家门店。直到2023年3月9日,喜茶才宣布开放多个海外城市的事业合伙人申请,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喜茶等头部品牌在出海之路上的谨慎无疑给二三线品牌让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在新消费浪潮中通过原料升级和产品革新完成品牌重塑的茶饮品牌,纷纷涌向潜力巨大的欧洲市场。

2012年,中国台湾奶茶品牌日出茶太在英国伦敦SOHO区开出第一家线下门店。截至2020年,日出茶太在英国已经拥有26家门店,是英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奶茶品牌。2018年7月,日出茶太开进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成为继星巴克、麦当劳后,第三个进驻卢浮宫的餐饮品牌。

将英国作为欧洲市场首站的还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快乐柠檬、CoCo和一芳。2014年,快乐柠檬在伦敦开出第一家门店,如今在英国各大城市已经拥有8间门店。2017年,CoCo进驻伦敦,如今其欧洲门店已扩张到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马德里。另一家头部品牌鹿角巷,除了布局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出海重镇外,还将奶茶店开到了意大利米兰。

众多茶饮品牌之所以将伦敦选为其出海欧洲的第一站,与英国悠久的奶茶饮用历史有关。17世纪末,在战胜了西班牙之后,新兴的海洋强国英国开始与昔日战友荷兰刀兵相向,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全面学习荷兰的先进体制与生活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奶茶。1946年,著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在伦敦的一份杂志Evening Standard中发表他对如何泡好一杯英式奶茶的若干看法:“往杯子里先倒奶还是先倒茶这件事,简直把全英国的家庭分成了两个派别。”

奶茶品牌蜂拥欧洲,在海外市场的内卷愈发激烈,也造成产品同质化愈发严重。仅在巴塞罗那凯旋门附近,就有对标茶颜悦色的奶茶品牌Here,和Here不相上下的BoBa,国内连锁品牌新时沏,对标奈雪的茶的“有茶Youcha”等数家品牌,而它们的招牌产品基本都是“芋泥波波奶茶”。

“在欧洲,喜茶、乐乐茶、一点点这些知名奶茶品牌都有本土山寨版,口味喝起来也不错。只能说奶茶的产品研发都大同小异,更多的是规模和品牌上的差距。”在巴塞罗那经营奶茶店的Anni对霞光社说。

出海生意经:因地制宜,长期主义

目前欧洲市场对中国奶茶的欢迎当然值得欢欣鼓舞,但类似BoBoQ那样的争议性事件未必不会再度发生。2019年6月,法国时尚杂志《marie claire》上刊登报道称,一位痴迷奶茶的14岁女孩因胃部剧痛住进医院,医生从她的胃里发现了未被消化的“珍珠”。

如何让奶茶热潮在欧洲不是昙花一现,而成为深深嵌入欧洲人日常生活的饮食文化呢?这是每一个出海欧洲的茶饮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芬兰经营连锁奶茶品牌的Eva告诉霞光社,在欧洲经营奶茶店,首先选择在华人聚集的城市和地域比较重要。“因为奶茶肯定还是华人或者受华人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人消费较多,先突破这个群体,然后再辐射到欧洲本国人。”Eva说。

比如在芬兰,Eva观察到,亚洲族裔除了华人外,越南人也很多。“有很多越南人在越战期间来到欧洲,在这里落地生根,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们都是爱喝奶茶的群体,所以我有几间门店,是开在赫尔辛基的越南裔聚居地。”

Eva告诉霞光社,这不是她第一次做奶茶品类的创业。2012年,她就曾经创办过自己的奶茶品牌,但当时还未革新的中国奶茶在全球知名度不高,当地人接受度比较低;并且当时正是BoBoQ食品安全事件甚嚣尘上的时间,有很多欧洲人对奶茶带有偏见。“那个时候我们做了三年,感觉不太行,然后就去做了别的行业;2020年的时候,奶茶又重新风靡起来,之前有很多顾客也在问我要不要继续做奶茶,所以我想再试试看。”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奶茶品牌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Eva告诉霞光社,很多欧洲人是素食主义者或者对奶制品过敏,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把牛奶换成燕麦奶或者是豆奶、椰奶;一些配料可能有动物胶质成分,素食主义者无法饮用,可以建议他们更换成木薯粉熬制的粉圆珍珠或者红豆这样的全素配料。

“欧洲人比较注重健康,所以在冰度、糖量、配料等方面都要给消费者多元的选择,让他们可以定制出自己心目中比较健康的一杯奶茶。另外目前奶茶店的原料生产都来自于亚洲,在签加盟协议前,最好确保品牌商的原料价格跟供货量在合约期能保持稳定。”Eva说。

除了食品安全与选址外,如何在异国他乡塑造品牌知名度与认可度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考验的是奶茶品牌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能力。Eva告诉霞光社,虽然欧洲各国都使用英语,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在做线上营销时一定要采用本国有知名度的KOL用本国语言进行宣传;另外在店面装潢方面,也要适应本国的审美偏好。“比如芬兰就是北欧‘性冷淡极简’风格,我的店面就主要用蓝、白两种颜色做搭配。”

而用中国元素打造异域空间,也是欧洲奶茶品牌的一种装修风格。比如在英国、法国、瑞典设有店面的水果茶品牌一芳,用民国初期的怀旧装潢搭配日本简约风,给消费者一种身在古老东方的沉浸式感受,在欧洲市场也大受欢迎。

口味的本土化也是出海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巴塞罗那CoCo门店的店员告诉霞光社,欧洲人喜欢高甜度饮料,在点单时基本都要全糖;另外因为国外和国内的奶茶业发展存在时差,欧洲人更钟爱的奶茶类型还是珍珠奶茶,现在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冷萃茶+鲜果果肉+奶盖的新式茶饮,在欧洲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教育。从这个维度上来讲,中国奶茶,无疑成为欧美茶饮口味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西敏司在他的著作《甜与权力》中分析了饮食文化背后的权力结构问题。对社会而言,每一种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都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而这一形成过程往往有几十年、上百年这样漫长。在这漫长的背后,是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以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力量的博弈,最终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饮食文化。而这种饮食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军事等权力运作的结果,也是权力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食物将人与人、人与世界连接起来,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

而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的餐饮文化也在东南亚、欧洲、北美、中东等各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席卷全球的奶茶无疑是这个时代浪潮的一个例证与缩影。

参考来源:

[1]《奶茶出海欧洲,一场漫长征途》,BBB研究所

来源:霞光社

作者:李小天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