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又一茶

找到约43,112条结果 (用时 0.07 秒)

一茶一世界

娴静时光,我喜欢喝茶,也喜欢邀约三五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在茶的浮沉氤氲之间,想人生起落,感受生活的真味。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只茶杯,几勺沸水,一撮茶叶,便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我国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茶,出自深山幽谷,蕴含了灵山秀水的无穷神韵,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也自然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凸显茶道的真正意蕴。这样的一壶茶,能将品茶人滋润得兰质蕙心,英气勃发。  

《红楼梦》中,妙玉讥笑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两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在这里饮茶之道在于品。品茶是一种修养,一种态度,一种愉悦,一种情调。茶中有道,不是随意烧壶开水,扔进茶叶那么简单。茶要慢慢地泡,细细地饮,泡出一缕清香,品出一份宁静与安详。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漫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茶之饮者在品赏,以茶品人、品性、品文、品人生、品世道、品家国、品历史,以茶参禅,以茶感悟社会人生,以茶品评历史沧桑,茶水映日月,杯中有乾坤。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泡茶品茶是一种美的享受。品茶叶之美,有佳茗似佳人之喻;茶水之美,有琥珀玛瑙之色;茶艺之美,有赏心悦目之心;茶道之美,有天地人和之融;茶缘之美,有人际和谐之意;茶寿之美,有生命哲学之归。通过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煮水、投茶、酌茶等技巧,泡出一壶上品的茶汤。小小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如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洁净中见天然,简朴中见自在,宁静中见真善,叶展叶舒,鲜花一般地争相吐艳,灿烂的笑容次第绽放,幽雅的芳香沁人心脾。待茶叶沉浮慢慢舒缓,闲行若定,又如天外云卷云舒,似是庭前花开花落……

轻啜慢饮,香气清婉,甘甜顿生,产生恬静愉悦、超然物外的感觉;再轻轻酌上一口便觉神清气爽;再慢慢细品,腹中一股祥和气冉冉升起,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喧嚣的无忧世界,平和、宁静、淡然、从容。这是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描写出了对茶的参透与洞见。

爱茶、品茶,不止为追求一种情调,还为了一种美德。一位禅师说过:“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香的氤氲,茶水的甘洌,茶叶的温润,都散发着脉脉神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洁空灵的茶叶要沸水冲入以后才释放出原本看不到的一切内涵,才会慷慨激昂地奉献出生命积蓄的精华,变成一壶郁香甘醇的茶水,从而完成自己价值的升华。人生其实亦如此,一辈子如很平顺不历经磨练,怕是也品不到生命的芳香。

【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钟芳(湖南怀化)】

又一茶企上市失败!中国茶叶第一股,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7万家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市场规模3000亿元,关注度却不高!

上市,一直是中国茶企的执念。然而,茶企上市之路,却是屡败屡战。

遗憾的是:未来几年,A股茶企上市第一股,终究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01-中国茶叶的落寞

公司上市,本来就难。

农业公司想上市,更是艰难。

农业中,最传统的茶业想要上市,更是难上加难。

国内门槛较低的创业板,要求:

持续三年盈利;最近两年连续净利润累计超过一千万;净资产不低于两千万;发行股本不低于三千万。

满足这个条件的企业并不少。但审核是要命的一步,几百万审计费用花出去,也未必能上去。

2018年创业板22家企业IPO仅有6家审核通过,过会率27%。

在地下室蹦跶的创业板都这么难,站在高楼上的大A股自然不用说。

资本,青睐周期短、见效快的行业

农业,投入时间长,见效慢,相比科技类,盈利空间还不高,一直不受资本青睐。

在上市公司中,农业公司占比一直不高:

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合计3034家,涉农类121家(不含茶),占比3.9%。其中涉农制造业69家,农业52家。

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中,农业公司13家。占比2.6%。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中,农业也几乎是垫底的(漂亮国大平原上烧石油的机械化农业,竞争倒是挺强)。

农业,在上市的路上,本来就孤军奋战,好不容易挤上去,也是势单力薄。

至于茶类,更是农业中最惨的存在:

目前,仍没有一家茶企冲上大A股。新三板倒是有一批,2018上半年,新三板22家茶企,9家负增长,营收过亿的只有1家。

其它茶企,营收都在百万、千万级别。(跟新三板上其它公司相比,差距很大)

这两年,部分大茶企纷纷冲刺大A股。然而,茶企上市之路,道阻且长。

-02-中国茶叶,标准之痛

只有生产力才是真实的。

生产力的背后,是标准化,规模化。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后。1851年,英国派罗伯特福琼把茶叶偷出中国,在印度等殖民地使用机械化制茶。机械化的成功,带动印度茶叶的标准化。

印度茶叶,虽然喝起来真不敢恭维(是真的难喝),但就一个产业来说,印度茶叶的标准化程度,比中国茶叶高。世界最大的茶企,正是印度的塔塔饮料。

而中国茶叶所代表的生产力,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一家一户,手工生产。

中国茶叶,没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

中国茶叶有标准,但这些标准,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

从茶叶采摘到冲泡品鉴,茶叶,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标准。

比如普洱茶,采摘的时候,虽然有一芽两叶的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就好比,一件T恤,要有四个洞。这不是废话吗?  

相比一芽两叶的标准,资本希望的标准是:迅速检测出来,这个茶值多少钱?能否工业化带来产值?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标准。然而,茶叶无法解决。

茶老板一堆茶叶摆在面前,一堆台地茶,也敢拍着胸脯说:我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冰岛古树茶。一口下去,保准你打通任督二脉。不信你喝,还有冰糖甜、兰花香呢。其实,不知是哪里加工出来的香精茶。

一堆茶叶摆在资本家面前,茶老板吹嘘:我这个是老班章古树,1.5万元/公斤,100公斤,值150万。

到底是哪个山头的茶?做茶几十年的老司机能够喝出来,普通人根本分不出来,只能听茶老板自说自话。

不仅原料和库存没有标准,就连喝茶的时候,也彰显个性。有的人喜欢普洱茶的蜜香、有的人喝醇厚的汤感,有的人喜欢回甘。

还有的人,一句茶无贵贱,适口为珍,把想实现标准化的人弄得晕头转向。

制茶工艺无法实现标准化。这意味着,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无论什么样的机器,都可以造出来(光刻机除外)。

但茶叶不可能规模化生产,没有工业化先进生产力的加持,资本回报率很低。

加上我国茶叶的消费背景是:一方美食影响一方茶饮,地域差异、饮茶口感,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茶叶市场要真正打开,难度相当大。

最传统的农业、没有标准、慢消品、购买周期长,这无关对错,但鉴于此,聪明的资本,根本看不上传统茶行业。

资本是需要回报的。但茶叶,只靠卖茶,能带给资本的回报,少之又少。

资本,知道茶难卖,也知道茶行业有200余万吨茶叶库存卖不掉。

这样的大背景下:没有资本支持,短期内,茶企上市,权当看戏吧!

更残酷的是:农业股,30年来都是阴晴不定。纵然有一家茶企真的上了大A股,但鉴于以往茶企晴两天阴三天的表现。

茶企能在大A股上蹦跶多久,又有谁知道!

会不会今天上去,后天就摔下来了呢?

-03-中国茶叶,不止上市

一家茶企能够上市,做大做强,这是企业的实力,有助于市场的打开,这是茶行业之幸。

但是,纵然没有能够上市的茶企,也不必妄自菲薄。

中国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据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数据: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全省茶产业涉及茶农600多万人。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7年,全国19个省、900个县产茶,涉茶人口8000万。

数千万人靠茶为生,如果出现几个茶叶巨头,上市成功,通过融资带动茶行业走向规范化,那是行业之幸(从这一点来说,希望茶行业的央企能上市)。

相反的,没有茶叶巨头上市,对茶行业,也没有影响。

中国茶产业,本质是藏富于民。只要8000万涉茶人口,能在茶行业里,吃饱饭,过好自己安稳的日子,比任何茶企上市都管用。

普通人的需求,无非安居乐业四个字。让贫困的茶农,每年多几千块钱的收入。让住了十几年的破房子,变成新房。才是实在的。

如果因为看惯了立顿的辉煌,非要把中国茶叶拔高到世界第一茶企的高度,回过头来教育几千万涉茶人口:

你看人家立顿多牛,你看你们一家上市茶企都没有。这是圣母哭丧,自作多情。

让几千万涉茶普通人过好日子,比上什么市都重要。

中国茶,不仅仅是饮料

茶,终究是用来喝的,最重要的,还是服务国内消费者。

茶叶,有两种,一种是中国茶,另一种是别的茶。

立顿、大吉岭等茶叶,只有茶的味道,国内消费者,根本不屑一顾。

然而,中国茶叶,却是色香味俱全。

中国茶叶,六大茶类,各有奇香。绿茶、清香淡雅、清爽纯净,红茶似花似果似蜜,乌龙茶的香、花果香中夹带烘烤味,至于普洱,一饮之后,其他茶叶,皆是过客。

除了香气不同,中国茶叶的滋味,绿茶鲜爽,青茶熟香温润,陈年普洱则陈香醇厚。

作为一种饮料,能有这么复杂的风味变化。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法国、意大利等旧世界的顶级葡萄酒。

然而,法意红酒,却不具备中国茶的精神属性。

中国茶,口渴时候,一杯下肚,照样解渴。若有心情,小壶静静冲泡,一人一茶,喝的是活在当下的闲适。三五好友,喝茶论道,喝的又是一种感情。

中国茶,喝的是茶,品的是人生。一盏茶,融合了中国人“人生草木间”的哲学智慧。拿起放下,苦尽甘来,所能表达的,也不过茶之一二。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品茶却是一种精神境界。国人对茶的感情,又岂是一句人生如茶,所能表达的。

国人对茶的感情,又岂是立顿之流所能了解的。

写在最后:

中国茶叶,不可能放弃手工,转行机械化。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资本看不起传统茶叶的事实。

所以,对茶企上市,坦然一些,有则好,没有也无关紧要。

人生在世,尽人力,听天命而已。

对茶企而言,比上市更重要的:是在没有标准的茶叶市场里,守住自己的制茶底线,不辜负茶客的信任。这样的茶企,无论上市与否,茶客都不会抛弃它。

如果真有茶企能在资本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上市。那么,企业赚钱很重要,但承担大茶企的社会责任,同样重要。

带着行业走向标准化,让茶客买茶不被坑,早就是数亿茶友心中的殷殷期盼。

目前,中国传统茶行业,很难出现奇迹。既要保住千万人的饭碗,又要出现大茶企。天下没这么美的事,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造福于民。

但长远来看,中国茶叶完全有可能创造世界一流的大茶企。

不是机械化,也不是茶文化,而是茶叶深加工(卖科技品比卖原料赚多了)。

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正在抢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导权。

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会带来更强悍的生产力,尤其未来10年,生命科学大有可为。

茶叶,一片特殊的树叶。目前已发现化合物就有500多种。未来,喝不完的茶叶原料,很有可能大量用于茶叶深加工。

新的茶叶增量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无非就是:

喝好自己的茶,且待未来!

来源:今日头条--巡茶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锐评:喝茶岂可既无脑、又无良

这张图片的内容这几天在小红书和微信茶叶群里如病毒一般到处传播。这篇全文一百来字的内容充满了无知、谎言、恶意的诱导。让人看了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杜撰者的无良,笑的是传播者们的愚蠢。

你看标题《预防新冠病毒的铜墙铁壁》,预防新冠病毒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疫苗!是出门戴口罩!是严格的管控!如果喝茶是预防新冠病毒的铜墙铁壁,那还要别的防范措施干嘛?全球还会死几百万?

简直蠢得跟猪一样。

武汉的人口1400多万,去年至今全市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数为5万多,感染人数占比约为0.3%左右。不单那几个茶叶市场零感染,其他很多市场也是零感染啊,你与其将这个功劳归功于茶叶,还不如归功于归元寺的菩萨保佑呢?

简直蠢得跟猪一样。

广州的人口也在1400多万,本次广州疫情新增120多位感染者,感染人数占比为0.0001%。你说整个芳村十个市场三次核酸检测都为零,那其他地方呢?1400万人的城市,只有100多人感染呐,又不是只有芳村茶叶市场幸免于难,而且这些被感染者基本都是在茶楼喝茶时传染的你知道吗!

简直蠢得跟猪一样。

说这两年1500万人口的潮汕地区没有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你先看看这张最新的统计表。那几十个病患是因为没待在茶叶市场里呢?还是没喝茶呢?

简直是蠢得要死。

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关于喝茶防新冠的谣言一个又一个,传播谣言的蠢货一拨又一拨。

喝茶能使人变得更智慧?我看未必。我们虽无法阻止他们的无脑,但要讨伐他们“处心积虑”的无良。

找到约42,228条结果 (用时 0.06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8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