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世界上有几种茶

找到约4,003条结果 (用时 0.039 秒)

茶界这十大“奇葩”,你遇见过几种?

​​

吃法最奇葩—琴鱼茶 

琴鱼茶流传于皖南泾县,因用琴鱼制作而得名。在阳春三月柳绿桃红时,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桂皮、茴香、糖、盐等调料的沸水中,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


琴鱼茶随着沸水的冲泡,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绿雾。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在杯中摇摆游弋,如戏水、似遨游,可谓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琴鱼茶略带茶味,更有淡淡的腥味、咸味与鲜味,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茶汤饮后,可将鱼干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其肉嫩酥软、咸中带甜,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


混搭最奇葩—虫屎茶 

虫屎茶,又名龙珠茶,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湖南安化当地制作好的黑茶在存放过程中会招引许多安化特有的黑茶茶虫。当这些小虫吃完黑茶后,便留下比芝麻还小的粒状排泄物,也就是虫屎,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就变成了可以饮用的虫屎茶。广西除化香叶外还加糯米藤、野山楂等叶。

虫茶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可降暑消食,提神解渴,对痔疮及牙龈出血有一定疗效。


工艺最奇葩—辫子茶

 辫子茶是普洱茶的一种,这种茶是将束状的茶人工编成惟妙惟肖的麻花辫子。


辫子茶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保留在神秘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中的一种制茶工艺。它的制作需要精选百年以上茶龄的古茶树,用其上好的茶青,单独杀青、单独压制,并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条索具有惟妙惟肖的辫子特征。但因制茶工艺相当耗时耗力,逐渐淡出普洱茶的舞台了。


气味最奇葩—糯米香 

糯米香普洱茶,是在普洱茶中加入一种名为“糯米香”的天然植物而得。


“糯米香”生长于西双版纳地区,含有珍贵的天然芬芳物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其香味类似新鲜的糯米散发的清香,因此得名“糯米香”。其性质温和,清香,解渴,解毒,是西双版纳傣族常喝的天然饮料。


吃法最奇葩—油炸雀舌 

这里的“雀舌”是指黄山毛峰茶之上品雀舌。



将雀舌茶叶泡开沥干,放入油锅中炸炒并放入鸡蛋翻炒均匀,所制成品色泽金黄,细嚼之后倍感茶香浓郁。


外形最奇葩—千两茶

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清道光年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当时陕西茶商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黑茶运回陕西,就对黑茶包进行了改进:把重量100两的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随后,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慢慢地把茶叶重量增加到1000两。从而诞生了千两茶。千两茶的长约166厘米,周长约56-58厘米。

名字最奇葩—鸭屎香 

凤凰单丛依据香型分类有十多种,什么芝兰香啦,肉桂香啦,但最奇葩的莫过于鸭屎香。


鸭屎香”乃是土名,名虽不雅,而作为凤凰单枞的名种,可为“大俗即大雅”。据说是因为这茶太香了,乡里人评价这茶香气浓,韵味好,便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说是 “鸭屎香”。


粗细最奇葩—九曲红梅 

九曲红梅是工夫红茶,简称“九曲红”。产自杭州西湖区周浦乡一带。九曲红梅为浙江名茶中唯一的红茶,更被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著名的弘一法师曾赋诗道:“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来赞美九曲红梅独特的梅花香。

谈到九曲红梅的奇葩之处,就在于它的干茶细若发丝,弯曲细紧如银钩互相勾在一起,恰似是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


原料最奇葩—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金寨、霍山境内,又因形似瓜子,而得此名。

都说茶树芽头是精华,可六安瓜片就是这么任性,芽头不要!在采摘过程中去掉了芽和梗,所以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单片叶子制成的茶。


绿茶讲“嫩”,就好比这个小鲜肉盛行的年代。六安瓜片倒好,非要炼就出一身“虎背熊腰”才公诸于众。


颜色最奇葩—雪茶

 在云南和西藏的雪山之巅,生长着一种神秘的“茶”。它只在高寒的山区生长,既不是茶树,也不能人工栽培,他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雪茶”。雪茶出产于区内玉龙雪山、牦牛山、药山等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属地衣类茶科植物。


雪茶,其状如空心草芽,重量极轻,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此得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到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则微黄,以盏烹瀹,清香迥胜。”

喝普洱茶的几重境界,你在哪一层?


1



第一重,“听”。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第一次看外国电影时,最大的困扰是,同样的男性角色ABC,一换衣服,你认不出谁是谁了。



很多初学者喝茶也是这样子。连喝三泡茶后,听着席间茶友点评这个香、那个甜、还有一个太寡淡,内心对自己升起了质疑:我的舌头真的这么“木”吗?为什么我喝不出明显区别? 


跨不过这个坎的我们,有的人就选择“竖起耳朵”来喝茶了。
 


“这个茶什么香?为什么会说有冰糖甜?”



“你说的山野气息是什么意思?可以给我描述一下吗?”



“哎?喉韵吗?我感觉不到哎,可不可以再示范一下下?”



“哈哈,你这个是薄荷塘啊,那我得坐正了喝。”……


 很多文章会调侃依赖“听”来喝茶的茶友“人云亦云”。我反而觉得,这样纯然倾听的状态,是最为难得的。


首先,靠“听”来喝的人,我们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放下自我的“傲慢”,这是另一种“无我”。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泡茶者想要带给我们的美感。在这样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也许能感受到别人心中对茶的美。



其次呢,很多茶制茶者在设计时,是有“理念”的。没有引导,我们喝不到。也许是因为品鉴力不够,也许是设计“失误”,但无论怎样,我们在“听”中,看见了。 


你说,我听,我听到了、感受到了。这真是茶席上流动的浪漫呀。 


最重要的是,善于“听”茶的人,进步是最快的。

 有一次,一个远方来的茶友过来找我喝茶。他说他想感受云南普洱茶独特的美,于是我生茶、熟茶各准备了几泡“标杆性”的品种。 


第一泡,我拿的是【弯弓】。泡茶时,我没有说话,我的计划是喝完三泡,我再跟他介绍这泡茶所谓的标杆以及美在哪。



当我还没开始介绍时,他的疑问就有了:为什么这款茶回甘不明显?为什么没有武夷茶浓郁?……


当年的我耐心不够,没有继续介绍,草草结束了这泡茶。后来他很委屈,“我是来学习的呀,当然要问问题了……” 


是的,我知道你想来学习,所以我做好了准备。能不能听我说完再质疑?到时候你问“你说的回甘跟我理解的不同,可以再说说吗?”自然会倾囊相授。 


我们很多时候去“学习”,首先要听。全然得让关系流动起来,听明白了,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最后才去判断“合不合理”。 


这就是第一重境界的难得之处。




第二重境界,“挑”。 


到这重境界的人,已经喝过很多茶了。外人看来,就是标准的“高手”:一泡茶入口,十七八个缺点从原料到工艺到仓储一点点罗列出来。



可惜到这重境界的茶友,很少能够体会得到一泡茶的美好了。大部分普洱茶从业者会卡在这个阶段很长时间。



这重境界的茶友,也分几种。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很多貌似“老江湖”,最常用的评价术语是:“这个茶有点卡喉喔。” 


为什么呢? 


普洱茶在所有茶类中,有个独特的审美,“喉韵”。喝得出喉韵,你的普洱茶品鉴水平才算是某种登堂入室。

但什么是喉韵呢?没喝到特别好的标的物或者没受过正确引导的人,往往感受不准确。但还是要去感受的呀,于是拼命在喉部找感觉。 


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总是怀疑:这个茶,我喉咙卡呀?不行原料不行!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喝茶得反复检验下自己今天喉咙有没有炎症。实际上,喉头的顺滑度是跟茶叶的工艺、状态有关的;除了喉部的顺滑度,还有喉韵的“深浅”等等因素。



这些因素有的在整个系统里有的是变量。 



还有一种茶友,茶一到手,一口就要辨山头。还没问呢,就开始嘀咕:从这个茶的体感上来看,怕不是曼松……
 


这重境界的茶友,可以说是“强技术流”,但除了自己的茶,满世界都是缺点了。他们已经感受不到茶的美好了。 


每一款茶就像一个文学作品,用杠精的态度,瑕疵一定会有。用这样的喝茶思路,世界上有完美的茶吗?



刘亦菲是美女吗?可是总会有人说,长相平平,全是缺点。龅牙斗鸡眼还眼睛小。 



如果要判断好坏,是要审视标准和语境的。


有人问过我,在普洱茶这个行业里,一般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区别在哪? 


我的答案是: 


一般高手辨真假分高下,顶尖高手看语境。


3



第三重境界,看框架、看标准、看语境。
 


到这个境界的人,要具备两种能力:品鉴能力和认知能力。



品鉴能力就不细说了。这一定是基础。



很多营销高手谈起普洱市场信手拈来,似乎找到一个能够引爆市场的模式就理解了框架。



但没有品鉴能力的“看系统”高手已经失去对普洱茶的谦卑心和好奇心,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产品会有持久生命力。



什么样的认知能力呢?知道评判一款茶的好坏,好坏背后,是标准的不同,标准背后是语境、情景。


 同时,分得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什么意思呢? 


问:这款茶有明显的花蜜香,是不是好茶? 


首先,要明确的是:有花蜜香,属于事实层面的内容;好不好,这叫【观点】。 


什么是观点?你站在某一个位置、某一个语境、某一个点上去观测这个【事实】,所得出的结论,叫【观点】。



判断一款茶好不好,首先要去明确你的标准是什么、语境是什么。 


标准是好不好喝,那见仁见智;标准是能不能存放,那要去看活性;对于送礼好不好,那要看对方的需求。



在顶尖高手眼中,普洱茶的复杂并不是”水深“,而是“规则”的不同。



不同的评价背后,是不同的评价框架。在这么多规则之中,顶尖高手往往会选择长期主义的语境——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理解普洱茶最独特的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理解得越多,得到的享受就越多。 


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太会执着于你的茶是冰岛还有老班章了;喝一个茶,也不会那么在意香甜了,他会在这个系统里看到一款茶的陈化路径。



只有对普洱茶足够深情的人,才能真正站在长期主义的品鉴点上。



一杯茶一捧阳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茶。

不知道多少个下午是在茶的陪伴下度过的,有时候是在单位,沏上茶,小妖们拿着自己的杯子陆续到来,说着话,喝着茶,一个下午很愉快的过去,有时候小妖们会客气地说,谢谢你的茶,我在心里偷偷的笑,茶是伴,小妖们也是伴呀!我的感谢还没有说出来。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要群居,要交流,要互相牵挂和关爱。喝茶的时候,我的心情变得更加虔诚,为这不知名的做茶人,也为这些有着美好心情喝茶的人。我很少邀请别人喝茶的,邀请就是诚心诚意的,是气息相近的人,这样茶就有了意义,说话的时候很率真,不用想好了才可以说。时间是流动的,流动的过程是愉快的,我希望我未来的时间都能够像喝茶这样愉悦。

这几年学会了独处,一些能推掉的应酬一定不勉强自己,一些没有意义的闲聊和热闹也不去凑,这样,独处的时间多起来,沏上一壶普洱,静静的品味它的古典和醇厚。茶不说话,茶用她的姿态和气味征服了我的时间,和品茶时那颗平静亦喜悦的心。

一个下午,静静的坐着,阳光或灿烂或若有若无,一杯茶在手,茶杯里是一缕味道清纯的阳光,茶可以品味季节的更替,品味人生的苦涩或者幸福,一支古琴曲在耳边缭绕,一起袅娜的还有刚刚寻到的一种可以储存记忆的沉香。远离喧闹,远离时尚,茶的朴素和清雅让灵魂安静超然。

茶以外的世界曾经让我们无限的向往,我们奔波在时间之外,奔波在亲情之外,找不到自我,有时候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情已经完全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我们忙碌的没有喘息的机会,更不会有时间坐下来安静的品味茶的境界。

品茶,出世入世之间。可以穿梭可以停顿。茶能够让人静下来,品茶是静心,是思考,是怡情,是放下。同时,茶也让人心善良,心情愉悦,和顺,茶能让人积极的面对人生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人生是个抛物线,有顶峰有低谷,就像我们每天有忙碌也有休息,万物相生相克,我们来到世界上,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苦有甜,有静有动,这才是人生。我们也许看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但是我们的心感受到的大抵相同。

茶让我们的心平静,同时让我们找准自己的方向去努力,茶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批评你也赞赏你,它让你单纯的只限于凝神倾注于茶的清冽,甘柔,它复杂的让你思绪无边无际。

茶,区别于酒,但也醉人。我在茶的情结里更加清楚的看身边的人和事,内心里充盈着茶的超然和醇和。喝茶,却并不了解茶,不知是谁发现了它,那些经历了春天细雨沁染,听着夏季小虫鸣叫,秋月照拂,冬雪辉映的洁净的精灵,它们是如何穿越了时空来到我们的手中舞蹈出一曲曼妙的人生?

茶从哪里来?如果说水是地球母亲的乳汁,那茶与水的交融就是生命和文明的延续。是承载了天地万物之至爱之美的图腾!它们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穿越,濯洗和净化我们的心灵?只为一次水与火的交融,舒展,滋润和离开,那样短暂的绽放,那样长时间的等待,是谁赋予你如此的秉性?犹如昙花一现,让人无法忘怀。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张扬的个性,如同一阵微风掠过,留下清凉的美好感受,然后无影无形。

无数个下午或者晚上,一杯茶在握就是一捧阳光照耀心灵,开启智慧。茶的世界,单纯的没有棱角,纯净的没有灰尘,茶就是最为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本色清香,它的姿态,它的味道,就是有着鸟鸣清洗过的山林小溪,就是阳光下一支尽情舒展的花朵,是动物和昆虫嗅过的森林的气息。在茶的世界里濯洗,沉淀,犹如心灵被阳光照耀,那些美好的光纤穿过茶的清透直入心田。茶,让我们凝神当下,茶让我们内心充满喜悦。

它不仅仅是一些普通意义上的叶片,茶之于我,无法言喻,我之于茶只是附庸风雅!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赵鸿)

找到约3,865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