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安瓜片茶是哪里的茶

找到约11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美人如茶,岁月生香!她们都是民国茶范儿!

3.8女神节 以茶之名致最美的你

老舍先生曾说:“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女子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享受泡茶、喝茶过程中的那些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精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与心静。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位女神不妨先卸下忙碌,坐下来喝一杯自己喜欢的茶,享受这悠然的时光,也许在民国的某一天,她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张爱玲的下午茶

都说“诗清只为饮茶多”,张爱玲爱茶,文采绝佳的她,更爱以茶入文,所以她的文字里,便茶香氤氲。

《半生缘》里,还记得世钧与曼桢相遇时的情景吗?问:“你是哪里人?”答:“六安,产茶叶的地方。”曼桢和世钧那悠悠“半生缘”,便始自一杯茶。这杯茶,无香无味,只略带少许茶色。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举起茶杯对流苏说:“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色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流苏没有看见什么森林,“杯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

“一棵翠生生的芭蕉”,这是描述绿茶最特别的语句。“底下堆积着的茶叶,盘结错杂,就像没膝的蔓草与蓬蒿。”在张爱玲看来,流苏描画的不是茶叶,而是她那如蔓草与蓬蒿般的凌乱。

以《茉莉香片》为名的小说中,开篇便很直接,“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

在常人眼中,茉莉花茶历来以香气四溢而为人喜爱,但在张爱玲的嘴里却是“苦”的。为何要泡的是茉莉香片,那是因为茶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

1955年秋,张爱玲乘邮轮,由香港赴美国。在纽约,十一月上旬的一天,她同挚友炎樱初次拜访胡适,胡适夫妇热情接待了她们。喝着玻璃杯里泡着的温热绿茶,看着杯中缓缓下落的黄山毛峰,听着胡适夫人那熟悉的安徽口音,张爱玲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之感,恍惚不知今世何世,自己身处何地,又是何人。

祖籍河北生于上海的张爱玲,虽从未到过安徽,但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所以在异国他乡的纽约,一杯黄山毛峰,便让远离故国的她无限感慨。

林徽因的四月天

林徽因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她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钟绿》里,有一段描述她求学时以茶待客的经历:“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

这里有几层意思,茶代表着中国的礼仪,也是海外学子化解乡愁的妙物,所以钟绿喝到中国茶就说是“真的走到中国了”。二是喝茶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掉。第三,喝茶的女子很优雅,很美。

1920年春天,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林徽因随父去英国就读。她视野大开,习惯并认同了下午茶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做事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4、5月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泰戈尔访问中国,林徽因积极参与,她与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一起陪同泰戈尔游览北海,参观松坡图书馆,又赴静心斋茶会。她还与丁西林、胡适等人陪同参加了凌叔华在私宅举办的欢迎泰戈尔家庭茶会。

林徽因与泰戈尔、徐志摩

上个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因为客厅的女主人有才有貌有谈锋,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在每逢清闲的下午,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萧乾这些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家、经济学家等都会如约而至,喝一杯浓茶,吟诗作对,谈论古今中外的所有学问。

林徽因的客厅

前半生里,她是名流茶会的焦点,过着优雅自在的日子。她对茶的感受应该是富有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四月天”。

而后战争爆发,林徽因举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她尝遍了人间疾苦,羁旅的茶味虽平淡困苦,但在林徽因的笔下的茶,依旧生动美好,而且更接地气和平民化,恰似一杯陈年熟茶,温和淳朴,又让人念念不忘。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她此时是这样描述喝茶人的状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即使在最痛苦的日子里,茶也成为了百姓最好的心灵慰藉,在林徽因的笔下,茶依然是那么生动美好,只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有茶的晚上不正是大家的“人间四月天”吗?

西湖边上,林徽因的剪影里是江南最美的山水

冰心的茉莉乡愁

作为福建人,冰心对茶的爱好有着深厚的渊源。福州长乐是茉莉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正是福州茉莉花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福州成为全国窨制花茶中心的重要时期。

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

获文学学士学位

生于1900年的冰心,在那个茉莉花茶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饮茶风气浓郁的家庭背景下成长,对茉莉花茶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再加上,北京人好饮花茶,特别是味美香郁的福建茉莉花茶在北京大受欢迎,并且家乡人到北京看望她,也总是给她带上茉莉花茶。这些为冰心爱茶创造了独特条件。

抗战时期,冰心全家避难陪都重庆。在重庆歌乐山居住的冰心,百无聊赖,以品茶创作作为最大乐趣。她这样自我评价:“一面用‘男士’的笔名,写着《关于女人》的游戏文学,来挣稿费,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这时我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而感到茶特别香洌。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

当时,老舍常到她的家里做客,并且每次都要提出喝茶。老舍在赠给冰心和吴文藻的诗中写道:“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由此可见,老舍与冰心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他们以茶会友、以茶抒怀的共同追求。

福州冰心故居紫藤书屋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

1989年,冰心写了一篇叙事散文《我家的茶事》。她在文中写道:“现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菊……”

哪怕89岁高龄,冰心还坚持喝茉莉花茶,一方面体现了她对茶的挚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已将全部的乡愁寄托在小小一杯茉莉花茶之中。

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张充和的一生就是“一生爱好是天然”,原句出自《牡丹亭》。而张充和先生将其理解为“喜爱‘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

张充和在云龙庵

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 。

1939年抗战时期,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 。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 。

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一首《云龙佛堂即事》:“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

宝红茶的“红”,张充和写错了,应该是“洪”,也即“宝洪茶”。云南以普洱或滇红出名,为什么张充和偏偏提到宝洪茶?

因为宝洪茶是绿茶,这与张充和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尽管张充和出生在上海,但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过继给老家合肥的叔祖母。安徽是一个茶叶大省,合肥边上的“霍山黄芽”(若细分属于黄茶类,但口感接近绿茶)和“六安瓜片”都是茶里的名品,可以推测张充和小时候是喝绿茶的,这个习惯应该一直保持着。

而她小时候每年也都会去苏州和家人相聚,苏州也是以喝江浙一带的绿茶碧螺春、龙井为主的。总之,张充和的喝茶经验离不开苏浙皖三地的绿茶。所以,当她遇到宝洪茶时,也就格外“亲切”了。

张充和梅花画集

1948年,张充和嫁给德裔犹太人傅汉思,后定居美国,2015年仙逝,享年一百零二岁。到美国后,也是茶不离手。他的弟弟张宗和,经常给她寄茶,云南红茶、贵州湄潭茶、六安瓜片……她回忆昆明,说那里,天气人情风俗都好。

晚年张充和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些女子,富有涵养,气质非凡,想必是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美好的人和事。

有一些女子,一杯清茶在手,慢慢品饮,从容,淡定,兰心蕙质,显气质优雅。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若把茶比作女子,必定是女神级别的, 洗去青涩,只剩醇和, 女神便该如此,待人待物温婉柔和。

今天是“女神节”,

祝愿每一位女神,年华似香茗,

芬芳袭人,青春永驻!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南:跨越千年,重拾一杯茶

海南古茶树有待全面调查

深山野茶香

海南珍贵的野生大叶种茶树,与海南文化羁绊千年之久。从《海南岛志》中记载的“五指山水满峒”茶,到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老村最近发现的3000余株古茶树,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为海南茶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人们不禁好奇:海南最古老的茶树,隐匿于热带雨林之中的某处,悠然生存了多少个甲子?

  

▲生长着大量海南大叶种古茶树的鹦哥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海拔约700米的环带,处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和温凉湿润带之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晨昏云雾缭绕,正午阳光热烈,雨水丰沛。抱团扎根的巨叶植物,匍匐蔓延的翠绿色爬藤,从石缝中迸发而出的狭叶草本,生命的赞歌在山间无声吟唱。

▲鹦哥岭上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

岩层透出的灰色或黄色,是“靠山吃山”的颜色——大量木质藤本落叶加速养分循环,能量在土壤和生物间活跃地转化,强烈的生物富集凝聚了土壤中的养分,长在这里的植株有机质格外丰富。“这片林子里藏着不少野生古茶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高峰护林站站长符诚勇一边指着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峰岭山坡,一边介绍古茶树情况。

就在高峰护林站附近,分布着数量可观的海南本土野生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其间不乏高7米至10米、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根据7月下旬前来调研的农科院、中茶所等团队初步估计,这样的茶树树龄大概有200年。

茶树在森林里极易辨认,它的树干颜色较其他树木更青更翠,附有独特的白色菌斑;岁月赋予它们密实的质地,粗粝的树皮有种沉甸甸的触感。热带雨林中的茶树,有的七八株围成一簇生长,大部分情况下,两株茶树的间距不超过10米。据鹦哥岭分局初步统计,高峰护林站周围一带至少有3000株野生古茶树。

不同的树龄、不同的树枝,长出的叶片之间略有差异。老叶的长度一般在15厘米以上,叶宽约5厘米,叶片整体沿主脉向中间微微折叠,叶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叶尖长而锐。

白沙黎族自治县橡胶中心主任邢福顺近年持续参与这些野生茶树的调研考察工作,他介绍称,当地黎族村民有制作、饮用凉茶的传统,其原料正是这种茶叶。经过晾晒和存放的茶叶,回味甘甜,饮之消暑生津,提神解乏。

▲科研人员在调查海南古茶树资源

如此看来,久居热带雨林的先民早已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这笔宝藏。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霸王岭等片区的村落,曾有饮用野生茶的风俗,全靠几户农家粗放化地采制野生茶。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村民王明的记忆中,以前每年都能喝上几壶吊罗山野生茶。“同乡村民从不透露茶树的具体位置,他们从祖辈继承这份采茶、制茶、卖茶的经验。”王明说。

历史最悠久、风味最独特的,莫过于五指山野生茶。海南中部热带雨林中,五指山海拔最高,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造就五指山茶氨基酸含量丰富,制成红茶能冲泡十道以上。

记载海南岛登岛战役的著作《海南之战》中提到,1949年隆冬,冯白驹一行在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分析局势。彼时,琼崖纵队与对岸十五兵团取得直接联系,结束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得知喜讯当天,大家喝的正是五指山野生茶叶炒制而成的茶饮。根据记载,五指山茶“初喝下去,清香中微带一丝儿苦味,过后则满口甘爽,余味不尽。”冯白驹饮罢开口道,“先苦后甜,我们现在即将迎来这先苦后甜的时刻了。”五指山茶之味,与极不平凡的历史相呼应。

最初,五指山水满乡等地只产野生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五指山茶农尝试采集野生茶籽,或直接剪下野生茶树的枝条扦插,随后经人工栽种的海南大叶种茶树大量出现,目前,人工驯化的海南大叶种茶树遍及通什、南圣、毛阳、畅好等4个乡镇。

同样是20世纪50年代,五指山茶厂在五指山山脉之下、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处成立。近年,茶厂转型为景区,60多株野生茶树摇身变成最靓丽的风景线,其中还有一株千年古茶树屹立不倒,受到游客青睐。

山间公路蜿蜒,沿途茶香弥漫。即将立秋,山间古茶树结了满树硕果,千年古茶香,将随着种子的传播,溢出雨林,飘向远方。

▲海南大叶种古茶树的果实

然而,海南热带雨林森林公园的各处深山里,分布着多少野生古茶树?它们的生境和现状如何?还有待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查,为将来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献中的海南岛古茶树

卷帙藏茶影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等林区深处,分布着许多野生古茶树,由于迄今未有过对此类自然资源的地毯式全面调查,我们无法知晓它们的具体分布区域和确切数量。

自古以来,海南岛的先民尤其是黎族百姓,一直在利用身边的古茶树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海南的古茶树资源却像藏在深闺的处子,尽管历史上小有名气,在当下却鲜为人知,利用程度也较低。而放眼国内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或可为海南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

“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1930年成书,1933年在上海印行的《海南岛志》,不但可以略知90年前海南岛上的野生古茶树概貌,也能够大致了解当年海南所制茶叶的品质和外销的情况,“每年由陵(水)、万(宁)、定(安)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

茶树生长缓慢,长到碗口粗最快也要100年,“树大盈抱”,也就是一个成年人环抱满怀的茶树,其年月之久长可想而知。

▲五指山脚下的海南大叶种古茶园。陈德新摄于2019年

采茶

海南岛的先民是如何找到古茶树和采摘茶青的?清末宣统《定安县志》对此有一番较为具体的描述——

每年清明节前后十天,采茶人会成群结队,甚至组成百余人的队伍进山找茶,白天采茶,晚上就睡在山里。他们以茶叶散发出来的清香之气,来判断它们的老嫩程度,继而决定是否前往采摘:如果是早间闻到香气,茶叶一般比较鲜嫩;午间闻香,茶叶则不老不嫩;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才闻到香气,那么茶叶已经偏老。

《定安县志》还介绍了当年该县四座分布野生古茶树的山头及所制茶叶的特点。

南闾岭(今屯昌南部的南吕岭),茶叶滋味清香甘甜,因此被称为“甜茶”,可与武夷山茶媲美,还能辟除瘴疠。

思河岭(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马岭),茶叶滋味比南闾岭的还要甜。

水满峒(今五指山市五指山南麓水满乡),茶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今不能多得矣”。


▲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一株“树大盈抱”的野生古茶树。清风摄

淳朴的水满黎家还给1816年上任的定安知县周祚熙送过水满茶。但到清末,水满茶已不能多得。可以想见,百年之间,五指山的野生古茶树资源呈锐减之势,原因不明。话说那位县令周祚熙,是个口碑不好的地方官,在任6年,巧立各种名目,强力催收租税,大修城堞楼阁,导致财政亏空,后来被调往广东顺德,死于任上。

定安产茶的第四座山头是龟岭(今定安县南部母瑞山一带),茶林在岭口的香林寺。但对龟岭之茶的品质和特点,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估计滋味一般。

在地图上标识出这四个点,不难发现,从母瑞山到南吕岭,再到白马岭和五指山,它们是连成一片的,且海拔高度逐渐上升,海拔越高者,茶叶的滋味越好。

土贡

将时光回放到明代,今天的人们借由各种府志、州志、县志,依稀可以看出野生古茶树在海南岛分布的情况。

按正德《琼台志》的记载,当时的琼山(今海口)、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和乐会(今琼海)、儋州(含今昌江的部分地区)、万州(今万宁、陵水)、崖州(今三亚、乐东)等10个州县,均有天然的野生茶树分布,其中出自“琼山、文昌者佳”,乡下老妇往往将茶叶与茱萸、芎、八角、茉莉花一起煮水,盛在钵中,晚上一边吹末,一边慢饮。其时,临高举人王佐有“藤钵晚茶吹榝末”的诗句描写了这一民俗场景。

海南岛的茶叶还是被送往明朝廷的“土贡”,此前和此后都不曾和不再。所谓“土贡”,是指地方进贡朝廷的土特产,不同于沉香、黄金这类高端贡品。

明初,海南10个产茶的州县,进贡的芽茶(也写作牙茶,即茶叶的芽心)为三百四十九斤八两、叶茶(一般为芽心以下的两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芽茶增加一百四十三斤八两。这两个数字持续到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差不多是一百年不变,即芽茶四百九十三斤、叶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茶价为每斤(十六两)白银二钱,几乎是三百年不变。

制茶

“当地野生的茶树混杂在其他灌木丛中,被灌木白色的花儿覆盖着,但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茶树出现在野生丛林中,足以说明它是本地原生的(indigenous)。当地人将其叶子采摘后晒干,带到集市出售,数量并不多,他们叫它‘黎茶’(Letea)。”(香便文《海南纪行》,辛世彪译注,漓江出版社,2012年)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深入海南岛考察,在今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福门村一带,看到野生的茶树,并粗略了解了黎族人对它们的简单利用——晒成干叶,煮水饮用,或拿到墟市出售。

也就是说,140年前,海南岛上,至少是黎族地区还没有制茶工艺传入,那么,明代的那些“土贡”茶青是在哪里加工,制成可以冲泡的茶叶?则成了一个待解之谜。

那么,黎族地区什么时候才开始制茶?1928年,海南岛警备司令兼琼崖实业专员黄强(1887—1974)陪同法国传教士萨维纳进入黎族地区调查后,也撰就长文《五指山问黎记》,写到了他认识的一位茶商李树英:“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

冯子材是在黄强出生那一年,即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入琼平息匪患的,幕僚中有懂得制茶的梅州人,教会了李树英父亲制茶之法,此后李家以此为业,出入于五指山盛产野茶的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水满峒。

如果李树英所言不假、黄强所记无误,那么,五指山水满峒的黎族同胞掌握制茶工艺,最早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借鉴国内成功案例

唤醒海南古茶树

茶界老饕客往往愿意为古树茶买单,品鉴茶源地理背后的本味,形成对原产地茶叶的味觉记忆。能支撑他们对茶叶本味执着追求的,乃是茶树品类背后的“古茶树”资源。


▲2001年出版的《中华茶叶五千年》中收录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图片。陈德新翻拍

古茶树基因

决定产品图景

近年来,人们对古茶树的消费热情高涨,对于精致消费者,普洱只喝冰岛老寨头春单株古树茶,专业的消费者则涌向古老的茶山,寻觅古茶树,参观古茶园,购买古树茶。福建省武夷山九龙窠悬崖峭壁上,生长着六株树龄已接近四百年的“大红袍”母树,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稀世珍宝,终年被岩顶罅隙滴落的甘泉润泽,生长茂盛,产量却极少,自元代以来便成为皇室贡品,到清代已名满天下。

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丁显的秀才上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因腹痛难忍倒在路旁,幸得天心永乐禅寺方丈发现将其救回寺中,用九龙窠采下的茶树叶泡了一碗茶给他喝下。丁显喝后痛病全消,随即赴京参加科考,高中状元。丁显不忘方丈恩情,回去报答方丈相救之恩后,带了茶叶进京欲献皇上。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措,丁显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渐康复,皇上龙颜大悦,赞许丁显知恩图报的品德,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专供皇家。从此,九龙窠这几株古茶树就有了“大红袍”的称号,所产的茶叶也被称为“大红袍”。

抛开“大红袍”的传说,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味道。

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茶研所技术人员将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剪了几支引种在福安县的品种园,剪回来的大红袍长势不错,但茶研所一直没有开展深入研究。直到1983年11月,长期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研究、被誉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之父”的陈德华将5株大红袍幼苗带回武夷山茶科所的御茶园中栽种,精心培育,开始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殖研究,并获得成功。1984年,经专家审评,认为陈德华团队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和九龙窠“大红袍”母本的品质不相上下,于是正式宣布大红袍培育成功,并在当年《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社、《文汇报》等媒体报道。后经过20年的种植推广,武夷山已有4万多亩“大红袍”茶园,年产量超过2000吨,让普罗大众也能喝到“大红袍”的真味。

经现代茶叶化学分析,通过无性繁殖的“大红袍”,氨基酸含量偏高,而老树(母树)则糖分含量高,越喝越甜。

至此,六株母树用自然赋予的生命,开枝散叶,成就了这一茶类的传奇,也让茶叶研发者看到古茶树的独特自然魅力和培育过后巨大的市场前景。

水满野生茶

海南古树茶的重要代表

古茶树包括野生型茶树、过渡型(半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

好茶源于自然基因。回溯茶史,我国很多传统名茶都与野生茶树密不可分,如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峨眉茶、余姚仙茗、莫干黄芽等茗茶最初均有野茶采制。大多数传统名茶先是由古代贡茶开始扬名,而贡茶又多采自野生茶。

明代海南也有贡茶历史,对此正德《琼台志》和万历《琼州府志》均有记载。

五指山雨林深处的海南大叶种野生茶树嫩叶,尤其适宜制作红茶。1980年代初,国内的茶界泰斗曾对五指山南麓所产的水满红茶做过很高的评价。

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

挖掘古茶树资源

重塑海南茶形象

反思海南茶产业,我们未能很好地利用海南大叶种古茶树这一自然禀赋,实在是一大遗憾。

众所周知,海南茶产业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多半引种云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等地茶树种,本土野生古茶树海南大叶种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造成五指山红茶、白沙绿茶两大海南茶公共品牌,市场定位模糊、品牌规模有限、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不高等劣势,使得海南茶呈现产品同质化现象,行业处于相对无序竞争的状态。要跳出这一怪圈,必须挖掘、保护和研究海南本土古茶树资源,带动海南茶产业提质增效,让市场和消费者重新认识海南茶。

就目前国内古树茶市场来看,云南“雨林古茶坊”这一品牌呈现一枝独秀,占去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市场的“半壁江山”,每个古树茶产品一上市都会引起市场震动,其在前端古树茶原料保障、品牌文化、产品包装、产品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因此,对于现阶段海南茶业的复兴,需要找到海南茶的自然基因密码,即保护与开发并重,寻找、发掘海南大叶种古树茶的市场价值,在茶青采摘、制作工艺、产品包装和市场推广上,可借鉴云南“雨林古茶坊”的经验,大力培育能研发海南大叶种古树茶产品的龙头企业,深入挖掘海南自然、人文、民族元素,如苏东坡、海瑞、黎苗文化、海南热带动植物等,穿越时空,去除茶产品同质化劣势,重塑海南茶形象,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积极稳妥地开发海南大叶种古树茶,溢出更多市场价值,重振海南茶业。

重拾一杯茶

鹦哥岭有7个站点,护林员每周要在山上住三天两晚,之后每天结伴巡山。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护林站站长符诚勇几乎认得这片林区的每一条路,路上有哪些树,树下有哪些草,树上有哪些鸟。这是他们巡山的任务之一——记录行进路线,以及路上遇到的各类动植物。最近,他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记录林子里的古茶树。

在符诚勇的记忆中,他们这一代人没有上山采茶叶、制茶饮的习俗。刚进入护林站工作时,最难的就是阻止盗砍盗伐,林中有些木质藤本可做南药或制成手工艺品,曾是盗伐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说服那些揣着砍刀的村民。如今,来了好几批专家、学者团队研究古茶树,古茶树的价值日益彰显。符诚勇认为,越是好东西,越要还给森林,不能让古茶树被无情挥斩。

古茶树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隐约萦绕在护林员符进忠心头,但他说不出。

老一辈村民曾上山采这些树叶,在阳光下晾晒后,在家堆放大约一个月,再用开水来冲泡。得到的茶饮久泡不涩,回味甘醇。这种手法有些接近如今制作白茶的工艺,当地人称之为凉茶。也有人将茶叶与其他叶子同煮,滤出琥珀色的茶水。不知因何缘故,无论哪种饮法都没有继承下来。

十几年前进山当护林员时,符进忠在林子里穿来绕去,茶树始终没有引起他的特别关注。茶叶好喝吗?他偷偷咬了一口将落的枯叶,好苦。

大约四五年前,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团队。有人拉住符进忠,问他有没有见过古茶树。

“树干颜色很浅,上面长青苔和菌斑的那种,叶子大概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不长大板根。”一通描述下来,符进忠恍然大悟:“这片林子里都是。”对方听到他的回答,嘴角咧得高高的。

这些古茶树的发现,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野生茶树种群和分布情况;能在热带雨林连片生长的古茶树,更有在当地展开规模化培育的先天优势……符进忠才明白那漫山的古茶树有这么多好处。

父母的那杯茶,是不是很快就能延续下来了?翻过一大片橡胶林,看到山那头的古茶树,符进忠不禁想到这个问题。

如今,有关古茶树的研究还在不断推进,周围的村庄已经摩拳擦掌,如何抓住古茶树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乡亲们的钱袋子再鼓一些。

高峰护林站的护林员们默默听着来看茶树的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古茶树要怎么种,怎么发展,默默加快了进山找茶树的步伐。

来源:白沙融媒---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润思祁红:还看”镶着金边的女王”

万以学先生是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笔功底深厚又很喜爱茶叶。

他曾任黄山市常务副市长、安徽旅发委主任。2017年在外交部推荐安徽的活动上,润思担纲安徽名茶的推介,万以学先生在蓝厅现场见到王毅部长品尝过润思祁红,夸赞祁红为镶着金边的女王。此后凭借对祁红的了解和喜爱,写出了《还看镶着金边的女王》文章在江淮时报发表。

近日偶遇万主任,他做为旁观者对茶有不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特别谈及此文仍感触颇多。故集成分享。

还看”镶着金边的女王”万以学

中国有三大产茶地,武夷山、天目山和黄山。而黄山茶叶最为丰富:黄山的东麓产黄山毛峰,北麓产太平猴魅,南麓产松萝屯绿,西麓则产祁红。而它们,都是国字号的名茶。

牯牛降是黄山的西向支脉。它从东逶迤而来,触角西抵皖赣交接处,直接探插进鄱阳湖,吸取着天精地露。

初夏,可能是皖南游赏最好的时候。站在牯牛降顶,极目远方,是满眼满眼的绿,看似色调单一,细分却极其丰富,变幻莫测。层次之多,超出想像。牯牛降主峰海拔1728米,是次于黄山莲花峰、天都峰的皖南第三高峰。这里群峦起伏,山多地少,水清地沃,清溪纵横。十万亩森林荫天蔽日,古木参天,密掩烟甍。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光照条件一流,经常夜雨昼晴,云雾迷漫。是动植物生长天堂,号称是华东最大的生物宝库。行走在祁门到石台的山间弯道上,能让人混淆人间世和自然界,混淆远古和现实。这里脉状分射出的千山万壑,分层布列着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土壤多为红褐色砾质黏壤土,土质肥厚,通气透水,非常适合良种茶叶生长。祁门小叶楮树种茶棵茁壮,叶片肥厚,茶汁丰富,香气馥郁,是制作上等茶叶的高品质原料基地。

牯牛降南麓是祁门县。祁门古属歙州,“邑山多而田少”,普遍植茗高下无遗土,居民业于茶者七八。自唐后,祁门便以茶叶种植之广,质地之优,茶商之多,贸易之盛而著称。祁门有阊江,一直是运输徽州茶叶和瓷土到景德镇和浮梁的主要水运通道。这条阊江,据说就是CHINA的译音来源。牯牛降西麓为东至县。东至县名,由东流、至德二县首字合成,亦取长江东流之义。北宋黄庭坚:沧江百折来,及此东流去。它还曾是彭泽县属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在此留下菊邑、菊台、黄花驿、菊圃、菊江、陶公祠等众多遗迹传说。东至县除却菊花,茶自古为地方大宗特产。“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梅尧臣曾在此干了三年县令,即自称为“采茶官”。牯牛降北坡则是石台县。石台过去叫石埭,县治曾数次迁徒,从黄山北麓的陵阳“几节跳”后迁移到牯牛降,土地风物受长江中下游影响大,全县土壤富含硒,为种植高品质的茶叶提供着保障。历史上一直也以茶叶为主要出产,《文献通考》记载,宋代全国名茶不过26种,石台(埭)即占2种。

历史上,祁门、东至、石台都以生产绿茶为主。祁红作为后起之秀,诞生至今不过百多年。祁门成为祁门红茶的制造中心后,东至、石台所产茶叶多被运去祁门用来制作红茶。所以整个牯牛降区域都属祁红产区,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祁红创制,一说祁门胡元龙,他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从绿茶改制红茶成功。但传说里没有说明胡元龙的红茶制作技术是从哪里来的。二说黟县人余干臣于光绪元年罢官,从福建回来,在东至尧渡镇经营茶庄。他用从福建制作“闽红”的技术来试制祁门红茶。试制成功后,在祁门西乡历口、闪里等地成立了生产基地,专制红茶。胡元龙、余干臣二人创制祁门红茶时间大体一致。我猜测,考虑洋人喝的红茶最早产自福建,更大的可能是余干臣引进技术,由胡元龙在祁门付诸实施制作成功,然后在祁门遍地开花的。这是一种精明的“前店后坊”商业考虑:生产基地主要放在祁门,茶庄则在长江边的尧渡镇,一举把产地、品种、制作、销售、市场诸因素统统整合进来,并开辟了直通武汉、上海的新商路。后来贵池茶厂茶叶种植基地,也有一块在祁门境内。祁门红茶诞生后,很快以香高、形美、味醇、色艳的品质刷新了人们的口目感觉,在国际上搏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毫无疑问,祁门红茶的产生,与国门打开紧密相关,与洋人的采购要求紧密相关。祁门红茶的高品质,不仅体现在茶叶产区,更体现在制茶工艺上,这与传统绿茶有很大不同,也与其他红茶生产有区别。绿茶由于单位体量大,保管难,市场销售要求高,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受众人群,除区域内部消费外,基本属于贵族用品。而红茶是发酵茶,宜保管耐储存,长途运输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工艺上的差别,符合西方人现代商业要求。如中国茶人对茶鲜叶要求非常苛刻,同一座山,甚至同一片茶园,由于采摘时辰不同,或者采摘期间下了一场雨,在茶叶质量评价和鲜叶价格定价上也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在绿茶的后期制作中难以通过技术弥补。但祁红制作工艺就很有趣,比如“拼配”是祁红生产的核心工艺,它要求把各种成色的茶,通过一定的方法拼配在一起。实质上强调的是“工夫”,即把人的劳动技艺看得最高。这给复制加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甚至通过现代代的、机械化的工厂方法来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能。而绿茶因为自身的特点,则在西方一直没有真正形成市场。

中国人对那场改变民族命运的鸦片战争刻骨铭心。引发战争的重要因子的茶叶,在那场战争后不久,就被英国人引种到印度,并让茶真正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他们还借助工业化和战争的力量,给世界再输出了茶文化。中国茶在印度茶崛起后,就衰微了。更准确地说,在印度红茶崛起后,包括祁红在内的中国红茶就衰微了。印度茶以其规模效益与对国际市场的深度把握,对中国红茶的小作坊生产方式进行了碾压。纯手工制作的红茶只能是小众评品,完全满足不了、适应不了大市场的需求。所以祁红尽管名声很大,也改变不了许多许多小作坊的生存艰难,挽救不了整个祁红产业最终走向衰败、没落和凋零。现在中国茶叶宣传片,还在偏爱小农生产情调,喜欢用人工采茶和炒制镜头作市场卖点,只能说明我们在机械和市场面前,缺少想像力。

祁红的现代化之旅是在新中国开始的。解放后,国家分别在祁门与贵池两地建设了制作红茶的专门工厂。机械化生产即保证了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满足市场需求,更通过现代的工艺管理技术,保证了产品品质,它比手工生产的品质更稳定。祁门茶厂和贵池茶厂这对孪生兄弟,是新中国对外赚取紧缺外汇的国宝。祁红被确定为国家二类物资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产品主要供出口。有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就是许多祁红茶人,为制作祁红工作了一辈子,自己还没养成喝红茶的习惯。极端时候,工厂医务室会将祁红当作医疗处方开出,抵扣工资,或帮助职工治病和保健。长期以来祁红作为高香、高贵、高品质的国礼,主要客户就是外国人,因为要用祁红换取宝贵的外汇。这也导致“你们祁红,世界有名”,但在国内市场上却很难看到。在进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各茶厂放开经营权后,由于一切从零开始,对外销售渠道基本没有,国内市场基本空白,加上令人无所适从的“绿改红”和“红改绿”的风尚摇摆,使得大多国企茶厂关门倒闭。近二十年来才开始进行新的建构,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长征再出发。但这一新长征还刚出发,远看不到头。祁门茶厂几经周折之后,现在变成了祥源茶叶有限公司,贵池茶厂则变身成了国润茶叶有限公司。此外,应对社会变化需要,市场又摧生了一大批新的生产祁红的茶叶公司。

如今从建筑实体形态上看,建国初期的所有老茶厂几乎都消失了。祁门红茶的双胞胎兄弟工厂,祁门茶厂被拆了新建,只有继承了贵池茶厂血脉的润思茶叶有限公司把老厂房完整保留了下来。2017年,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贵池祁门红茶老厂作为中国茶界唯一赫然在列。以此纪念中国茶向现代化迈进的这一伟大进程。

润思人对此挺骄傲,因为这也证明公司生产祁门红茶“血统纯正”和历史悠久。这座建于1950年属于农产品加工性质的制茶工厂,坐落在贵池城区的西北方向,毗邻长江上的池口码头。它布局开阔、齐整,外观设计简洁大方,较多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实用功能突出。具有明显的新中国建立初期时苏式老厂房设计味道。其制茶车间占地面积最大,由六个一面坡屋顶和垂直的玻璃墙并联组成,外观呈现出锯状齿。室内采用大跨度设计,以12根中空水泥柱为支撑,实为排水管道。因长期使用,棕红色的屋顶灰、电扇、灯绳、白炽灯,与不同时代的标识,如标语“安全为革命、革命促安全”的字样,很自然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图。

润思茶叶董事长殷天霁介绍说,室内机械设备是六十年代初工厂自主设计、自己建造并组装的,是当时国内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木质红茶联装生产流水线。即使在后来的商业化大潮中,过去老国企在机器保养、厂房保洁清理等一些好的管理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延长了老厂房、老设备的寿命。这整套木质联装生产线还在使用,是今天润思公司能够保持老工艺和老品牌传统的物质基础。每年新茶鲜叶下来,在木质屋顶下,随着皮带轮带动传送架的缓缓运转,斑驳的铁皮机器轰鸣着,如同精神犹在的老骥,散发着久远的声音。整个车间散发出青叶特有的青涩味和茶叶发酵及成品茶的混合味道。距离锯齿形厂房毗邻的为工厂仓库,那里俗称“老木仓”,建于1952年,特色是每一间库房均由大兴安岭红松板材构筑,地面为木板铺就,壁板也为木板环绕。装在麻袋中的成品茶,码成堆,似乎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润色,准确地说后熟陈化,使茶更“润”。因为红松本身就具有香味,几十年下来又沉淀了祁红特殊香味,使得整个仓库都弥漫着无处不有的浓郁的馨香。其室内长廊居中,顶部设亮瓦自然采光,尽头设计的茶师鉴定茶叶成色的工作台,也是采用自然光,据说这样分辨出来的茶叶成色才会精准。

在国润公司的老办公楼里,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家刘姝滢博士要了几间房,并自已重新设计装潢,改做了自己的办公室和“小蓬莱”茶室。在她的”小蓬莱“茶室里,她冲泡了几种红茶让我们品尝、比较。她说她一眼看到这老茶厂后,就挪不开脚了,便“携夫别子”,在茶厂边上租了房子居住,并每天到厂里“上班“,至今已一年多时间。今年疫情期间,她大年初四就离开北京来到池州,一头扎在工厂资料室里。工厂资料极其丰富,特别从建厂到企业改制期间的资料,保存相当完整,是个无价之宝。她每天在这里都呆到半夜,阅读梳理大量的有关祁红的原始文书资料,并已撰写出第一批文章。她在武夷山还有几间工作室,但因为在池州忙得没时间去,搞的那边人对她已有意见了。说到茶厂、池州和安徽,说到祁红的历史与现状,说到祁红泰斗闵宣文,她很激动。说着说着,情绪就上来了,不知觉已是梨花带雨,转瞬竟然涕泗滂沱。说着说着,她外表的坚硬冷漠消融了,露出女人“霸家”的心态来。开始她还“你们、你们”的说,说着说着就变成我们祁红、我们池州、我们安徽、我们厂了。让人感觉她真的投入了精力与情感,已深度融入到这老茶厂里了。风平雨霁后,她轻轻地说这祁红真的好,真不能丢了。她说她在“小蓬莱”,每天都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僧道俗界朋友,竭力向他们宣传鼓吹祁红。她坚信,祁红会走出池州、走出安徽。现在喝祁红已不仅仅为解渴,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优雅的文化品味。我附和道,祁门红茶的文化发展方向,似乎应当成为新时代茶厂前进的动力和坐标。

祁红在我的唇齿间慢慢濡动、回转。与其他红茶相比,祁红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清香似兰,入口醇和,汤色红艳而透明,叶底乌润齐整,回味隽永,许久香味不减。名符其实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但客观地看,这种茶香已不为众多茶人所熟悉了。在国内,我曾做过实验,在飞机上或在宾馆里,试着点祁门红茶,却很少能点到,甚至服务员或茶师还不知道有祁门红茶这一款。在国外,绝大多数人喝的都是红茶。这个饮茶习惯的培养,最大的贡献者是英国人。有一次我们到英国德比郡,郡长热情接待,专门安排在一个古老庄园喝下午茶。茶室由庄园原来的马厩改造,而茶具则是英国上好的品牌骨瓷。我很仔细地查看了茶单,主要是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甚至有肯尼亚的红茶,只有一款取名为翡翠夫人、却没注明产地的中国绿茶。英国下午茶花里胡哨,价钱超高,法国红酒20镑,但茶35英镑到45英镑不等,且只配上一些烤饼、饼干和面包屑之类,还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香料或佐料。我问有无祁门红茶,侍者却是一脸茫然,让我问不下去。祁门红茶作为高端产品出口英国由来已久。但出口渠道长期由国内大茶企垄断,到英国后,进口渠道则为英国大茶企垄断,都刻意隐匿了产地企业。进入宫廷的茶,似乎还要进行再加工,程序更繁琐,原产地特征更被有意识消弥了。当代普通英国民众对红茶的认识,基本就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红茶,而这些红茶的生产和经营商,则多是英国本籍人。

回到牯牛降。天风浩荡,顺着林梢,一层一层,一山一山,次第吹拂,周而复旋,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绿波,鼓荡着生命的蓬勃的绿,折叠幻化成万千画图,让人胸臆全开,继而让人心醉心碎。

我联想起冲泡祁门红茶时的那圈明亮的、金黄色的涟漪。那年省上在外交部搞“锦绣安徽”推广活动,我们单位负责茶艺展示。考虑宣传效果,我给祁门红茶取了“镶着金边的女王”,黄山毛峰取了“黄山上的精灵”,六安瓜片取了“深山来的隐士”,太平猴魁取了“绿茶王子”等绰号。其中“镶着金边的女王”,因为得到外交部长的大会推荐,一时变成热词。但要真正实现“女王”的登基兑变,实现物质利益和非物质文化兼得一身的内涵与精髓,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事业梦想,顺利实施两者之间的自由转换,还需要付出无数的艰苦努力。

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当下,茶叶市场形势异常复杂,茶企之间,包括红茶和绿茶、红茶和红茶,相互竞争激烈,甚至整个茶叶行业也面临着与其他饮料的竞争。要加速培育喜爱祁红的人口,扩大祁红的市场占有,所有祁红企业的联合可能更是当务之急。意大利那么多红酒,但消费者没有几人记得其具体品牌,市场上认得意大利红酒,就足矣。商业模式不需要千篇一律。(2020.)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