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鉴

找到约3,425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追忆张天福:茶界泰斗十大贡献

(《吃茶去》杂志讯)六月四日,茶界震动。上午九时二十二分,一代茶坛泰斗张天福在福建福州逝世,世寿一百零八岁,恰在“茶寿”之年。

我们无比敬仰和尊敬的张天福先生,为弘茶利茶,为中国茶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奉献毕生挚爱,走完了举茶爱茶、扬茶阐茶的人生旅途,怀着对中国茶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与无限期盼,悄然离开了我们。

有“中国茶界泰斗”之称的张天福先生,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十大茶叶专家之一。继吴觉农、王泽农、陈椽、庄晚芳、胡浩川、方翰周、马绍裘、李联标、蒋芸生等九名茶叶专家相继过世后,张天福先生亦于今日离开了我们。可谓一人见证风雨沧桑近百年的国是茶事。

张天福先生年届一百零八岁,一生从茶嗜茶,惟茶是求,以身许茶。茶对张天福先生来说有着不解之缘。张天福在对中国茶事探索途程之中,生命不止,而他对中国茶事之贡献,可谓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张天福先生从茶至今,功勋卓著,奉献无限,成果硕硕,不可磨灭。

(图注:联合国秘书长助理阿瓦尼•贝南向茶寿星张天福(左一)、秦怡(右二)颁发“中国世博茶寿星”证书)

张天福先生是中国著名茶学专家,对中国茶事的卓越贡献,可归纳为“十大贡献”——即“一揉、二校、三杀青,四场、五条、六做青,七礼、八扦、九论证,茶赛审评十大全”。

第一,创制揉茶机:张天福先生于1940年成功创制“九·一八” 揉茶机(即后来的“五三式”、“五四式” 揉茶机)。张天福先生萌生研制揉茶机的时间是在1931年,此年“九·一八”恰为国耻日,为激励国人勿忘国耻,故命名。“九·一八”揉茶机于1941年由福建师范茶厂开始定型生产。1953年由张天福先生重新改进。揉茶机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茶叶加工生产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制茶工艺中揉茶的劳动强度。

第二,建立茶校:1953年8月,张天福先生在福建福安县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学校和福安茶叶改良场。在中国茶学领域开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基地连带的科教相结合的一条新路,为我国茶界培养出一批茶业专业人才。

第三、三锅连续杀青机: 1953年,张天福先生设计并推广了在绿茶加工工艺中“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绿茶制作工艺中杀青劳动强度。

第四、创办机耕茶场: 1954年张天福先生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和创办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茶场——崇安茶场。首开中国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之先河,为中国茶叶生产、科研做了有益的探索。张天福先生由此而被后人称之为“福建茶叶生产奠基人”。

第五、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1961年张天福先生在福建闽西考察时,他根据当地山地种植茶叶的实际情况,亲自推广“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对于山地茶园指出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低产变丰产的有效途径。促成闽西地区茶业生产出现质的飞跃。

第六、乌龙茶做青工艺和设备研究:从1983年始,张天福先生主持开展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人工控制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艺——做青的最佳条件,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影响乌龙茶做青工艺各因子的作用及其相关性。首先应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于做青工艺,改变乌龙茶品质的变数向品牌质量的稳定性和标准化的转化。

第七、中国茶礼的诞生:1996年,张天福先生综合了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韩国茶礼的“和、敬、怡、真”,以及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和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思想后,提出了“俭、清、和、静”四字真言为中国茶礼,并赋予了“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的文化内涵。

茶礼“四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内涵的哲理升华到为人处世之道,倡导高尚的人品和人文情怀,传导了人类社会对平和、恭敬、俭朴、安静的社会风气与人的精神修养的向往与追求,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八、茶树短穗扦插法:1950年,张天福先生在福建推广茶树无性繁殖——茶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推广茶树良种,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为福建乃至全国茶叶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九、茶事总结、研究和论证:张天福先生在从茶过程中,始终笔耕不缀。主要论证文章及著作有:《台湾之茶业》《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九·一八”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我国战后茶业建设》《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度品质降低成品的作用》《福建茶史考》《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花色》《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乌龙茶与健康》《花茶陈坏问题的商榷》《乌龙茶的评审》《发展名优茶,重在创优质》《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中间试验报告》《茶叶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茶调查》《福建茶史考》,以及亲自主编了《福建乌龙茶》等专著。

张天福先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茶业科研、调查,在为中国茶事探索过程中,找到一条可行性出路,写出了一批对中国茶产业发展有重要指导和应用价值的著述。

第十、“茶王”鉴评:张天福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其自身的阅历、学问和经验精于茶叶审评。进入90年代,张天福先生老骥伏枥,走在茶里,以耄耋之龄投入省内外各优茶鉴评和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张天福先生以洞察秋毫、一丝不苟、一锤定音的审评能力,赢得业界饱含尊敬的喝彩,提高了乌龙茶在海内外的声誉。张天福先生崇尚“俭、清、和、静”。他以茶之礼,立己立人。茶人们常说: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市场经济,红尘滚滚,利益驱使,如果没有好的人品,没有好的茶品,是当不了一名真正的茶叶审评家。所以张天福先生的人品和茶品应是茶界的楷模。

张天福在世期间,为倡导“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精神广开普茶之门,倾心尽力,不辞劳苦,身体力行,贡献良多,为中国茶文化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尘世茶缘已尽,惟愿仙界茶香。张天福先生虽离我们而去,但泰斗风范永存!张天福先生人格魅力及其“茶礼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茶人心中。

(舒曼茶话2017年6月4月于石家庄清茗斋。本文参考舒曼在2007年6月30日撰写《乌龙做青新突破,传统茶王遭颠覆——浅谈张天福的乌龙茶品牌意识》一文)

舒曼与王家扬(中)、张天福(左)在一起交流。

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张天福手书“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亲手交给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贝南,贝南将此书法交联合国保存。

当时99岁高龄的张天福先生为《吃茶去》杂志题签。

阿里云ET农业大脑与卢正浩茶叶公司合作,开发AI识茶鉴茶小工具

担心买到假的“西湖龙井手工茶”?阿里云ET农业大脑推出AI识茶鉴茶小工具

一个茶字,人行草木里。上好的西湖龙井必定是全手工炒制,从鲜叶到干茶,全靠一双手。阿里云ET农业大脑正与杭州的正浩茶叶公司合作,研究如何用人工智能来鉴茶识茶,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真正的“全手工茶”。

卢正浩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家坞村的第一任书记,曾接受周恩来总理的五次接见,一手打造了声名远扬的“梅家坞”西湖龙井茶。

一直以来,正浩茶叶公司都传承着手工茶的老底子手艺。手工炒茶大致分为三步:青叶杀青、回潮、辉锅至干,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一锅青叶杀青平均费时25分钟左右,要制作一斤全手工的干茶,需要耗时4小时

这样的匠心独具,手工炒茶才更有价值。但茶叶市场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又很难区分手工茶与机器茶,很容易被不良商家蒙骗,甚至还会抱怨“手工茶不过如此,价格还这么昂贵”。长此以往西湖龙井茶的产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正浩茶叶公司希望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传承手工制作工艺、保护茶叶产业规范商家行为是一方面,但如果能让消费者也具有一双慧眼,明明白白放心消费,那也会大有益处。

在正浩茶叶的帮助下,阿里云ET农业大脑算法科学家向炒了数十年茶叶的茶农学习经验,比对大量的手工茶与机器茶的茶叶样本,总结出手工茶茶叶的三大特点:茶叶形态比较紧实、茶叶色泽翠绿或乌绿、茶叶颜色不均略有白斑。

基于这三点,依托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利用多种样本的增强手段,将模型训练调优结合迁移学习、度量学习、注意力模型等技术,通过外观色泽特征,建立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识别模型。

现在这一套AI识茶鉴茶的工具已经在天猫APP上线,消费者购买茶叶时都可以使用这个小工具来检验一下商家所说的“手工茶”是否货真价实。

 

不过,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开发这一套AI识茶鉴茶的工具,并不是评判人工茶和机器茶孰优孰劣。科技在发展,炒茶的方式发生变化是自然而然,但要杜绝的是不良商家鱼目混珠、扰乱秩序。

今年6月,阿里云ET农业大脑正式发布,目前已应用于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已具备数字档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农事分析、全链路溯源等功能。在天猫APP上已经可以使用由ET农业大脑提供的瓜脸识别、识茶鉴茶、猕猴桃识别小工具。

 

 

 

 

普洱茶投资分析: 都说“茶鉴伤农”其实“茶贵”也一样伤农

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上学过一篇名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作者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人家通过这篇短小精干的文章讲述了因为丰收而导致奸商压价,又因为压价而使得农民破产的故事,从那时起粮贱伤农这个词便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慢慢地我也意识到在现实世界中,不止会“粮贱伤农”,当一些农产品价格暴涨后,农民的利益也一样会受到损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造成的伤害会大于前者。

经历过2007年市场崩盘的风波了,以名山古寨为代表的高端普洱茶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好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消费者的追捧也使得名山古寨的原料价格一路飙升,这些地区的茶农纷纷过上了富余的日子。以前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拼了命都要走出自己的村寨,现如今外面的姑娘排着队嫁进山中。茶叶贵了,茶农富了,一连串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为了对高产量,许多地方的茶农把能种茶树的地方都栽上了茶苗,个别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毁林种茶的情况。许多年前,我曾经去过某个寨子,当时那个寨子周边是成片的古茶树茶园。随后又过了几年,等我再去的时候,古茶园里密密麻麻地种着手指头粗细的茶苗,一位上山收茶的茶商看着古茶园的现状,一边摇头一边说道:“再过几年,这个寨子的茶就入不了口了。”为了利益盲目对高产量,归根到底还不是毛茶的价格过高,以至于茶农不惜以牺牲茶园的生态为代价来盲目追高产量。

茶价过高还使得茶农劳动意愿大大降低,许多地方的毛茶价格已经升到了三五千元一公斤的程度。在这些地区的原住民已有不少放弃了对茶园的日常管理,从维护到采摘全都请人来做,自己就像大城市中坐拥了数套房靠收租金就能过活的包租公与包租婆们。可是市场是有变化周期的,今日受推崇的山头可能到了明天就会被新的流行趋势所取代,届时茶价必然会一落千丈。等到没有钱请工人,自己又忘记了相关技能,请问到那时这些寨子的茶农们该何以为生啊?

“茶鉴伤农”固然令人担忧,更可怕的是“茶贵伤农”。前者可以用政策来扶持,后者一旦发生,请问该如何去拯救破败的名山古寨啊?

文:天火

找到约3,38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