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百年茶膏

找到约19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3代人世沧桑变,百年茶膏不了情

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姥姥,十六岁随姑姑东渡日本留学,二十岁那年,只身回国,来到奉天(今沈阳),嫁给了曾给张作霖做过保健医生的一位军医官——即我的姥爷。

或许是受我姥爷的影响,姥姥对中医中药,特别是中药养生,有其独特的偏爱。在姥爷的帮助下,她自制了一个十分精美的百宝箱,箱里汇聚了许多名贵药材,有老山参、鹿茸、虫草、犀牛角、穿山甲鳞片等珍品,其中还有世人极少知晓的普洱茶膏。

这个百宝箱在姥姥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她走到哪里,无论时局有多混乱,百宝箱始终伴随在姥姥的身边。姥爷因公殉职多年之后的一九四二年,姥姥带着十岁的女儿(我的母亲)加上她的百宝箱和一些细软回到上海。那年,她三十二岁。

姥姥是一个怪异之人,她除了在上海一所中学教授洋文(即英文)外,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即使是居住在一个胡同里的邻居,也从不来往。据我母亲回忆,姥姥最大的兴趣就是摆弄她的百宝箱。

一九五三年,我母亲应征参军,临行前,姥姥从百宝箱里取出样样数数的药材,分别装成一个个小包,并亲自写下一个“用药指引”,告诉母亲身体哪有不适服哪包药以及煎药方法和饮用须知,同时,她指着一个装满普洱茶膏的小瓷瓶,认真地向母亲讲述茶膏的种种用途。后来,母亲告诉我,她十分理解姥姥对百宝箱的偏爱,因为那里有她的回忆,有快乐,还有对混乱政局的厌恶和逃避。

一九六五年,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姥姥和她的百宝箱引来轩然大波,其始作俑者竟是谁也没有料到的百宝箱里的普洱茶膏。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邻居一小女孩突然啼哭不止,姥姥便过去探望,发现女孩是因为过食饱腹造成的胃难受。于是。姥姥便为那小女孩送去茶膏,并亲自为她冲泡,小女孩喝下茶膏后,胃疼很快得到缓解。

第二天,姥姥突然被派出所传讯,原因是有人将普洱茶膏误认为是鸦片,将姥姥举报。姥姥不仅被警察带走,家也被抄,很多物品都被抄走,其中也包括百宝箱。百宝箱内的普洱茶膏作为姥姥“涉案”的主要“物证”。

那年,我的父母都在军队上工作,我们全家生活在北方一座海滨城市。得知姥姥的消息,父亲立即派人陪同母亲赶赴上海。在母亲的一再解释下,并亲自演示及试喝,加上爸爸的一些老战友(时任上海驻军的领导)的干预,“茶膏事件”得以迅速解决。姥姥被释放了。

面对派出所返还抄家物品时,怪异的姥姥竟第一个将百宝箱揽在怀里,用脸紧紧贴着它,泪水也默默地流下。后来,妈妈告诉我,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看到姥姥流泪。而对其他物品,包括一些古瓷、字画等,姥姥竟是一脸的呆滞。

或许还应当感谢这个“茶膏事件”。在这之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劝说,姥姥都不肯离开上海,到北方与我们一起生活。“茶膏事件”后,姥姥终于答应妈妈一起离开上海,与我们全家团聚。临行前,面对众多的物品,姥姥一直坚持将百宝箱随身携带,其他物品任由妈妈处置。

来到我们家的姥姥,除了与保姆有偶尔的交谈外,几乎整天将自己深藏在她的房间里,很少与我们交流。摆弄百宝箱再一次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儿时的我,常常带着好奇心将姥姥的房门推开一个小缝,向里窥视。台灯下,戴着一副黑框老视镜的姥姥,手里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百宝箱里一个个物品,并不时地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似乎在发现什么新大陆,那种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给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有一年春节,可能是好东西吃得太多,我也出现腹痛现象,总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这时,姥姥冲泡了一杯深红色的水,让我喝下,腹痛现象慢慢消失。后来知道,我喝的这杯水,就是茶膏冲泡的,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品饮到茶膏,只是那时我还小,茶膏什么滋味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它是深红色的。

1980年的一天,我们家——准确地讲是我的姥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百宝箱突然不见了。

全家人把整栋房子找了个遍,没有一丝痕迹。爸爸妈妈也先后向我们兄弟姊妹询问,担心因为我们的好奇而“偷走”了百宝箱,但几次询问下来,也没发现任何可疑的迹象。全家人都在纳闷:百宝箱这么大的一个物件,怎么就凭空不见了呢?

百宝箱的不翼而飞,使姥姥的情绪变得异常低落、郁闷,她显得苍老了许多,为此,父亲几次安排姥姥到疗养院的高干病房调治,均无济于事。姥姥由情绪上的低落变为异常的絮叨,不停地自言自语,“百宝箱到底去哪儿了呢?”

父亲母亲为满足姥姥的心愿,按照原先百宝箱的样子,为姥姥制作了一个新的百宝箱,箱内老山参、鹿茸、虫草、犀牛角、穿山甲鳞片等样样俱全,唯独没有普洱茶膏。对于这个新的百宝箱,姥姥也偶尔打开看看,但却已经失掉了往日的亲切与爱抚。

姥姥的身体一天差似一天,胃胀、打嗝常搅得她彻夜难眠,爸爸妈妈为姥姥找来很多治疗胃胀的药,但都不管用,倒是姥姥常常念叨,“唉,要是有我的茶膏,喝上一点就好了……”。


爸爸曾请教过一位老中医,并从他那儿讨来一块乌黑色膏状物,与姥姥的茶膏极为相似。但姥姥只品尝了一口,便将茶杯轻轻放下,她说:“这是儿茶膏,……不是普洱茶膏。……儿茶膏是儿茶树的根茎和去皮的枝熬制成的,表面上看与普洱茶膏相似,但它们不是一种东西。……《本草经疏》又将它称为乌爹泥,多用外治,内服甚少。它主要针对外用治疮疡久不收回,皮肤湿疹,口疮等病。……普洱茶膏则不同,它是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树,先做成茶,后加工成的茶膏。与儿茶膏原料不一样,做工也不同。”

我第一次听姥姥谈论普洱茶膏,虽然听得不是太懂,但隐约感到姥姥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爸爸妈妈在继续为姥姥寻找普洱茶膏,并很快从云南爸爸的老战友那里得到了回信。云南省下属的勐海茶厂与下关茶厂曾在50年代为援藏干部加工过一批普洱茶膏。爸爸得到此信,亲自赶赴云南。并真的从云南带回了近一市斤的普洱茶膏,当然还有一些云南普洱茶。

当时,我们都特别的高兴,围坐在姥姥的床边,看着爸爸将小布袋里的茶膏一块块拿出时,我们一下都屏住了呼吸,全将眼睛盯在姥姥的表情上。姥姥仍然是缓慢地拿起她的放大镜,仔细审视着那些大小不一的茶膏,又接过妈妈递过的一杯冲泡好的普洱茶膏,轻轻地吸了一口,闭上嘴,回味了一番,又喝了一口,又体验了一番,然后,露出了平时极少见到的笑容,轻声说道:“有点意思……,有点意思……”。

我当时有点急了,什么叫“有点意思”啊?难道它不是普洱茶膏?这可是给援藏干部加工的,不可能是假的普洱茶膏,怎么能说有点意思呢?姥姥是不是有点太挑剔了?真是怪异的人!

也许,姥姥看透了我的心思,她仍是不紧不慢,用她那特有的轻声缓缓说道:“这也是普洱茶膏,是云南过去一直沿袭的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持续的高温,将茶叶大量的营养物破坏,又不便于保存,存放时间长了,茶汤的颜色变暗,混浊物太多,喝起来会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那姥姥,你的茶膏又是怎样?”我随口问了一句,也是出于好奇。

姥姥眯起了眼,再次露出她少有的笑容,并显得格外慈祥,她说:“百宝箱里的茶膏也是普洱茶膏,不过它不是云南做的,是宫里……是清朝皇宫御茶房做的。它也选用云南上贡到朝廷的普洱茶,用压榨法制成的。……它避开了大锅长时间熬制,将茶叶大量的营养物保留住。……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放的时间愈长,汤色越红亮,消食的效果越好。喝起来也浑身舒畅。”说到这里,她长舒缓了一口气,仿佛又沉浸在那特有的体验中,勾起了早先的回忆。



稍停一会儿,她又将眼睛转向我,似乎想把问题说得更清楚,轻声说道:“清朝有一个著名药学家,名叫赵学敏,他写了一部书叫《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所有中医师必看的书。在这本书里,他把普洱茶当做中药材写进书里。而在谈普洱茶时,他更多地去解说普洱茶膏。其中最夸张的一句话是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他说的普洱茶膏不是云南大锅熬制的茶膏,而是宫里御茶房做的普洱茶膏。”

她又长舒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说法表面看起来有点夸张。……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是他的“笔误”?还是他综合了大量案例才提出这一观点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了“治百病”的说法。

他为什么不说其他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对某些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可见他对普洱茶膏寄予太多的厚望,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我插了一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知道它是个好东西,但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我们不了解?”

姥姥笑了,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问题”,我接着问道:“既然宫里做的普洱茶膏这么好,为什么后人不接着做呢?”

“过去宫里有个规定,也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习惯,就是皇宫里制作的东西都是秘不外传的。包括宫里使用的各种瓷器,包括碗、杯、花瓶等,如果打碎了,这些碎片都不许丢到宫外,而是找个墙根儿就地掩埋。皇帝使用的物品都属于御品,不能让百姓知道,更不许享用,这就是皇权。普洱茶膏由于做工太过复杂,出品量极少,只能成为皇帝专属用品,大臣们都难得一见。只是皇帝高兴的时候,才拿出少量的东西奖给有功的大臣。据宫里的人讲,茶膏的制作在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就停止了。那时清朝被推翻了,大臣和太监们都四散而去。虽然清朝最后一个皇帝还待在宫里,但只保留了极少的人。到了1925年,冯玉祥将溥仪(清朝最后一个皇帝)赶出皇宫。普洱茶膏的工艺也就失传了。”

“那姥姥的茶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问。

“你姥爷活着的时候,曾在张作霖的帐下工作,那时,张作霖身边有很多军医官,你姥爷也是其中一个。他们待在北京的时候,你姥爷就接触过不少宫里的人,是一次偶然,别人送了他一点普洱茶膏,他学过中医,知道普洱茶膏的珍贵,又通过多方关系,在皇宫里又倒腾出一些,除了一部分送人,其余的就都存在百宝箱里。”

姥姥又继续说:“那几年,你姥爷收集了不少宫里的秘方,他一搞回来一些东西,我就帮他整理,包括宫里制作普洱茶膏的方法。原本他是想在战乱之后,自己开一家中药店,没承想,他意外地死在一次战斗中。百宝箱里有一本小册子,就是我帮他整理的这些东西。其实百宝箱并不珍贵,那里的药材也到处都能搞得到,就算普洱茶膏搞不到,丢了,姥姥也不会心疼。但姥姥心痛的是那本小册子,它是百宝箱最宝贵的东西……”。

我第一次开始理解姥姥对百宝箱不依不舍的那股劲。

过了一年,姥姥终因年事已高,撒手人寰。她走得虽然安详,但我却隐约地从她安详的表情上感到一丝遗憾,她没有再见到她的百宝箱和品尝到她珍爱的普洱茶膏。姥姥火化时,妈妈将给姥姥所做的百宝箱一并烧掉,也想让姥姥在另一世界不太寂寞,虽然它是新做的。

姥姥去世后不久的一天,我刚进家门,听到爸爸的房间里传来保姆的哭泣声。我轻轻走过去,透过一丝门缝,看到爸爸和妈妈站立着,再往下一看,我们家的保姆竟跪在他们面前。我大吃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保姆是五九年就来到我们家,她是爸爸的一个远房亲戚,丈夫去世得早,只有一个儿子,在一次洪水中,她的儿子又被洪水冲走了,生死不明。她为找儿子,舍弃了一切,顺着洪水经过的地方沿路乞讨,拼命找寻。但两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找到。一次,爸爸下部队视察中偶然遇到了她,那时,她因为饥饿晕倒在路边,部队战士发现后,将她送到部队医院救治。

待她身体好转后,爸爸便将她带回我们家。那时还没有我,我小的时候几乎是她一手带大的。在我们家人心中,她如同我们家人一样。我只是知道,爸爸和妈妈在不停地帮她打探儿子的消息。

这时,我只听她不停地重复着几句话:“首长,我犯了大罪,千不该,万不该,为了我的儿子,偷藏了老人家的百宝箱。我总寻思着,如果我那儿子还在的话,能让这个百宝箱给他一个手艺,他也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真是鬼迷心窍了,做了忘恩负义的事。”我抬眼一看,姥姥的百宝箱就放在爸爸的大办公桌上。心里不仅一惊,更使我惊诧的是,保姆称呼爸爸“首长”,这还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

妈妈将保姆扶了起来,她的眼睛里也浸满了泪水,她一句责怪的话没说,表情里也没有一丝埋怨,她将脸转向了爸爸,那表情似乎在告诉爸爸,她已经原谅了保姆的过失。爸爸也将眼睛转向了妈妈,他们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彼此对望着,这是爸爸和妈妈特有的沟通方式,是心灵的交流。终于,妈妈向爸爸点了点头,那表情异常地坚定。

爸爸将目光收回来,他轻轻地用手抚摸了几下百宝箱,然后对保姆说道:“我们决定了。这个百宝箱就留给你的儿子。在没有找到你儿子之前,还归你保管。你把它重新搬回你的屋里。”保姆听完,再一次哭了起来,几乎泣不成声,她不停地摇晃着手,像是在说“不能再这样做!”

但爸爸似乎决心一定,没容保姆说话,接着说道:“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用再商量。还有,这个事只许我们三个人知道,不要对孩子们讲。你还是这里的阿姨,是受全家人尊重的阿姨。”说完,示意妈妈将保姆扶回她的房间,还有那个百宝箱。

2002年(爸爸已去世了三年),保姆因糖尿病并发症再次住进了医院,弥留之际,她将我叫到她的床边,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道:“那个……百宝箱……就在我……屋里的床铺下,……你拿着吧。”说完,她就合目而去。她地走,也有一份遗憾,她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

我第一次打开了百宝箱,虽然它始终离我很近,但又觉得很远、很陌生。我情不自禁地去触摸几乎伴随姥姥整个生命过程的那些老山参、鹿茸、虫草、犀牛角、穿山甲鳞片和那一块块姥姥在去世之前未能见到的小茶膏,去翻阅小册子里那一段段的先人智慧。

突然间,我在那个小册子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小纸条,那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了几行字:生于五五年,大名叫张旭亮,小名叫亮子,一九五七年夏天,洪水带走,右耳下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后面还有关于亮子特征的描述,恕不一一实录)。我心里一惊——是保姆的字迹!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遗书,但我知道这几行字里浸透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更多的是对儿子仍然活着的一种坚信与渴望!

可能是一种好奇,加上想满足一种心愿。我就顺着姥姥小册里的思路开始试做普洱茶膏。可能是姥姥的记录有些零散,加上姥姥毕竟不是茶膏的制作人,其试做的过程还真是经历过一番曲折。

2005年,我和我的同事们用现代生物科技的手段复原出第一批普洱茶膏,并解决了阻碍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难题,使普洱茶膏从宫廷独享走进千家万户。一批批、一款款造型美观、工艺各异、品质极佳的普洱茶膏,带着民族古老文化的韵味和气息,传达着中国特有的养生文化内涵与魅力。



2006年,也就是姥姥诞辰九十六周年的祭奠日,我又来到姥姥的长眠之地,将一束鲜花摆放在姥姥的墓碑前,用普洱茶膏冲泡出的茶水喷洒在鲜花丛中。我忽然觉得,在花丛中的姥姥仿佛在笑,而且笑得那么舒心与坦荡。

这时,我又想起了含辛茹苦一生的保姆,同她一样,我一直坚信她的儿子——亮子还活着,我也特别想通过此文——并希望他能看到这篇文章,妈妈的一些遗物,包括百宝箱一直在默默地等你归来!

首发:茶膏指南网,原文链接

https://chagao.cn/hundred-years-tea-essence-cubes-love.html


石一龙在中国茶膏博物馆的演讲

云南普洱茶最后的一片净土:“德宏味”

——2018年10月24日在中国茶膏博物馆的演讲

演讲人:石一龙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茶膏博物馆崔怀刚馆长,正是他的热诚邀请,给了我这次演讲的机会,并有幸与在座诸位进行交流。

各位在座的朋友!我们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重建外界对德宏州普洱茶的认识,重塑茶作为“德宏味”的新形象,重估一切价值,回到以茶的生态为核心的原点。我们将共同开启德宏普洱茶乃至云南普洱茶全新的历史进程。

芒市问茶路上,我们遇到许多困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我相信,德宏普洱茶与生俱有的原生态品质,将会支持我们迎难而上,完成这项伟大而利益民生的事业。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一直坚持不懈,为德宏茶的发展和推广奠定基础的人,感谢他们日以继夜,爱茶、敬茶,不因薄利少销而放弃茶业;感谢那些披星戴月的茶农,为德宏茶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不因山高路远而背井离乡、逃离茶山。他们在制茶之路上,慷慨地将汗水和辛劳献出,给予我以热忱的帮助。他们非常淳朴、善良而出色。

各位在座的朋友!百年不可期,我们相聚于此,缘分使然,殊为不易。让我们共同对芒市的茶,乃至整个德宏州的茶叶产业发展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探讨。

今天的演讲,就像一次哲学的盛宴,从苏格拉底到福柯,从孔子到李泽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就在今天,我不仅会对云南普洱茶最后的一片净土——“德宏味”作一次史诗般的阐释,打破外界对普洱茶的局限视野。而且,将把普洱茶的“生态话语权”交给大自然,交给懂茶的人,交给德宏古茶山的人民,交到你们的手中。而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和广告宣传。

从有限的历史看,普洱茶行业及其消费者的视域都主要被局限于普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四大茶区”,这些茶区代表了云南普洱茶的一切价值。普洱茶的产出为产地居民带来根源性的发展,堪称造福一方百姓。但也因此,人们忽略了一些传统而重要的普洱茶产区,这些普洱茶产区因为交通不畅,制茶历史不够久远,工艺欠佳,价格低廉,名不见经传,造成无人问津的境况。然而,正因如此,这些地带的普洱茶恰恰是天生丽质,生态第一流,茶品斐然,茶农不会沉溺于利益的驱使,抛弃人伦,对那些生于沃土,根于万木的嘉良之树无度施肥喷药,以次充好;茶商亦绝无可能在这些地方收购到那些鱼目混珠的干毛茶。

德宏就是这些生态茶产区的杰出代表。

德宏州的普洱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名噪一时。多番考察下来,德宏的原生态古树茶,品质并不输其它任何普洱茶产区的茶,德宏茶的品质毫无问题,生态自然,是天地造化。要输就只输在茶的制作工艺上,这是因为德宏的古树茶,历史以来,主要以制作红茶为主,缺乏普洱茶制作经验,工艺不精。但各位朋友,缺少技术、工艺的东西,我们可以引进,只要肯花时间,肯费心思,肯动脑筋,就不是什么难事。“德宏味”的诞生势必领导这一切的改变与发生。

各位在座的朋友!

今天的普洱茶业异常繁荣,绝大多数人却没能分享到繁华所带来的幸福。一些垄断企业及投机倒把者以蚓投鱼获取暴利,坐庄炒作,好的普洱茶却越来越少,无数爱茶者难求一饼好茶,甚至散尽财帛只换来一些以名山之名和大名牌产出的拼配的台地茶、小树茶。

大多数茶商只会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茶的生态是好是坏,无关紧要。他们的财富和成功不属于我们,他们只需要我们买单,买他们口中的好茶。当他们在为我们的愚昧和无知暗自窃喜时,普洱茶这片土地上无数渴求生态茶、好茶的人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改变,现在,在德宏这块有25万多亩古树茶山的地方。

因为属于“德宏味”的时刻到来了,这一刻更属于“德宏味”。属于一直关注德宏普洱茶的茶人,以及为德宏普洱茶竭尽身心的所有茶农兄弟。这是属于德宏人民的一天。这是你们的丰收的起点。“德宏味”所在的厚土,是你们的家园,你们永远的靠山。

最重要的问题并非由谁来命名“德宏味”,而是“德宏味”如斯存在于大块之间,却不为世人知觉。2018年10月24日,这一天将被云南普洱茶史铭记,未来会被德宏人民当做节日来庆祝,“德宏味”的横空出世,必将成为普洱茶界一个风向标。

曾经被轻视的德宏普洱茶将不会继续被忽视,是金子总要发光。因此,对德宏州原生态古树茶的探寻,以别开生面的姿态转向新的路径显得更加坚定而靠谱。“德宏味”由此出场,数以万计的人通过我的文章见证着这个命名,而在座诸位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德宏味”首先进入你们的视野。

各位在座的朋友!

提出“德宏味”,核心在于我对茶深沉的爱,也算是茶人的一种信念——我们坚信喝茶是以生态健康为第一位的。普洱茶行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原生态的健康茶品,为茶农谋求幸福、增加收入,为行业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尽应尽职责。

这些是茶人,消费公众的基本愿望和合理诉求。但是,当下流行于世,占据市场的茶品,却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今天,我所做的演讲是对所有爱茶之人真切真言。同处云南边陲,同生古树茶,“德宏味”原本就该是云南普洱茶的一大杰作。它默不作声,是因为它具有“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的品质和潜力。让我们共同见证属于它的历史,享受属于它的独特韵味。

我提出的“德宏味”,推崇德宏的原生态茶古树茶、德昂族酸茶等等,是对德宏州古茶树资源客观事实的认知。

我曾多次实地探访云南各大茶产区的名山名茶,写有不少关于各地普洱茶及其生长环境的批评文章。最近又三番五次深入德宏芒市古茶树群落、梁河古茶树群落各大茶山,跋山涉水,亲临茶园,考察调研。所见之处,无不生态自然。

我了解到德宏五大古茶树群因历史、工艺、交通、地域、市场、茶群分布等诸多原因,目前绝大部分古茶树处于无人管理的原生态生长状态,受市场经济的硝烟影响甚小,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和云南原生态普洱茶的黄金区域。

朋友们!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察所得。

德宏茶区的古树茶素有“一座山头一个味儿”的美名,各县市的每山每叶皆有独特的芳韵。各地茶园周边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佳良,绿色有机。例如芒市坐拥茶园15万亩,呈点带状分布于海拔1200米到2100米之间的山区半山区,其中以中山乡的茶园面积最大,超过两万亩,古茶树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这个乡的官寨茶久负盛名,历史上就是勐板土司的私家茶,茶种优良,芽头粗大,叶片厚实,汤色饱满,黄浓透亮,口感甜润。但因条索过于粗壮,较难出汤,新茶低香,涩味稍浓。然而这些口感并非一成不变,存储半年左右,茶味会有转变,香气渐扬,蜜香花香交伴,涩味转甜,甘滋余长。

其它产茶乡镇如勐戛古树茶、三角岩古树茶、江东老树茶、五岔路古树茶、西山古树茶、东山古树茶、三台山古树茶、芒海镇古树茶、风平镇古树茶、芒市镇古树茶等各有千秋,和而不同,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拥有无限开发发展的潜力,拥有无限的盼头。

毫不避讳地说,滞后于其它普洱茶区的制作工艺,这是德宏普洱茶的缺陷所在。因此,对其制作工艺的改观将决定“德宏味”的发展前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工艺水平的成型,需要漫长的积淀,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形成人民共同的智慧。德宏州普洱茶的研制历史及其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茶工艺的水准。由于茶区一直不受商机重视,好的工艺难以进入处于分散状态的各大茶山。

目前来看,普洱茶在德宏需要改进的工艺有很多,除了茶叶本身的品质,从茶园管理,采摘技术、鲜叶标准,杀青技术,揉捻技术,晾晒情况,干毛茶收存,精加工方法,包装及材料,临时仓库质量,加工的卫生条件,长时间储放仓库的大小、质量、地点坐标、卫生状况,仓库座向、气温、空气湿度,储存管理习惯,再加工压制情况等,都对普洱茶的发酵和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德宏普洱茶在接下来要竭力思考、摸索和改进的,想要快速成长、成就,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制茶工艺和方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普洱茶资源,发挥民智,完善工艺水平。

2004年德宏州中山茶区古树砖茶

各位在座的朋友!

我们曾经致力呼吁各大名茶区改善茶品生态,生产生态好的普洱茶,却忽略了以德宏茶区为主要代表的,尚未被市场经济侵略透彻的普洱茶产地。

我们曾将厚资巨才投入到生态状况有待考察的茶品上,却从未发现还有生态更佳、品质更优,物美价宜的“德宏味”。

这是莫大的悲哀和不幸,但这种悲哀和不幸也将终结,就在此时、此地。

各位在座的朋友!

我们帮助其它普洱茶产区的人民上了富裕之路,而现在的“德宏味”正处在一个起点。特别是德宏州的爱茶的人,我们是否需要思考,需要重新审视故乡的价值,发现家乡的味道——“德宏味”的深刻与滋美,它首先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热爱。

今天,我们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开启并见证“德宏味”的历史,让它在中国的每个城市,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世间的每张茶桌上散发属于德宏的清新韵味。

从今天起,“德宏味”将怀抱新的远景。从今天起,每当提起普洱茶,我们将只会优先想到“德宏味”。在普洱茶业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作为云南普洱茶的最后一片净土,“德宏味”将后来居上,赢得口碑和市场,取得前所未有的名气。而且永远,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

各位在座的朋友!

一个名字的诞生、一种事物的兴起,只有在沿途不断进取,才能生生不息。我们不仅要大胆的去想、去做梦,也要敢于执着、敢于实践探索。只说不做、抱怨不止,永远没有善果。

空谈只属于那些不务正业的投机者。“德宏味”对应的是勤劳勇敢的行动。

这个时候,我们共享“德宏味”,我们一起向往明天,憧憬未来。

所有的爱茶之人,不管你们在美国的纽约,在茶道兴盛的日本京都,还是在中国的香港,我们都将仰望到同一颗明星——“德宏味”。

各位在座的朋友!

梦想的声音,由远而近,让“德宏味”空谷传响、金声玉振。而用一生挚爱着茶的人们,你们也要记住:“德宏味”将再也不会被轻视,再也不会被忽视。

谢谢!

又一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


普洱茶作为云南进贡皇家的贡品之一,从周朝已经有记载,到清朝时甚至设有专门的部门——普洱府治,来为朝廷选择最佳的茶叶进贡,并成为皇家专用茶。



如今,普洱茶名声大噪,曾经作为皇家贡茶的几个茶区更是炙手可热,比如易武、倚邦等等。但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曾经也是作为皇家贡茶的产地之一,而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它就是碧溪的“须立贡茶”,之所以说它销声匿迹,是因为如今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资料非常的少,且大多数爱茶人并不知道这里。


本期昆仑说茶就为各位茶虫从这些资料中,为大家梳理介绍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皇家贡茶地。


有关碧溪“须立贡茶”的口头传说有很多,但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其中故事可能已经与真实状况相差甚远,这其中比较可靠的一个版本为: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年间,云南普洱府管辖他郎抚彝厅。他郎抚彝厅有个碧朔城,碧朔城南面有座须立山。须立山上有几百棵大叶子茶树。云雾缭绕着这个小小的茶园,阳光雨露滋润着这个小小的茶山。每日里香飘山野,芬芳醉人。





须立山中有个须立寨,寨里有个哈尼人,人们都喊他王老哥,他是这茶山的主人。王老哥年纪有四十开外,有个老伴叫姿娴。老俩口和睦相亲。王老哥身强力壮,是耕田种地的好手。他每日清晨起床,约着老伴先上茶山,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为茶树松土施肥除草,使茶树越长越壮,茶叶越摘越发芽。


当地彝、汉、哈尼寨人无不对王老哥熟悉,经常来他家串门,他满腔热情地泡茶招待。客人们临行,他毫不吝惜地抓一把一芽两至三叶的‘瓦雀嘴’春茶尖送他们请家人品尝,自己却只吃老茶叶子。



想喝茶而来他家串门的人越来越多,他从不拒绝。有人说:”王老哥种的茶,老人喝了长精神,牙约喝了添力气,孕妇喝了好生产,约迷喝了更俏丽,小孩喝了能快长,病人喝了除疾病。“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王老哥的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了他郎抚彝厅,抚彝厅通判听了后,口水涎出了三尺长,便领着差人一大帮,坐着‘滑杆’浩浩荡荡地找到了王老哥的家门。



王老哥正在家里低头用功揉搓茶叶,听见门外喧哗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郎官府豢养的一帮人马。王老哥不理不睬,继续揉搓他的茶。里长急了,凑近王老哥说:“他郎通判驾到,你还不起身迎接,还不快泡茶。在这儿装聋卖傻作甚?”


王老哥老伴姿娴是个机灵的婆娘,她生怕自己的汉子不吭不哈的态度惹是生非,招来横祸,便慌忙烧水泡茶。天天吃鸡鸭鱼蛋的通判啜了几口茶,顿觉甜进心窝,香进心坎,肥胖的身肢好象清掉了许多油腻,轻快多了。他边喝边赞赏道:”好茶,好茶,没有白跑一趟。“


通判得了须立产的茶,喜得合不拢嘴,乐得彻夜不眠,他想:这稀少的奇茶美味,奉敬上司普洱府尹,定有重赏。不几天,带着随从驮着茶叶到普洱府,孝敬顶头上司。


刚过把边江,这茶分外芳香,刚入普洱城,正在办理公案的普洱府尹,就闻到了沁人肺腑的芳香,也无心办理公案了,便嗅着香味刚到府门,只见他郎厅通判笑盈盈地走过来,后面还跟着马和吆马的随从和护兵。


府尹在通判的骡马身上闻了满鼻子喷香,顿觉精神振奋,询问:


“这马驮的是何物?”“是献给大人的须立茶”通判谄笑道。“打开来品尝一盅如何?”




通判即令马夫解开马驮将茶拿出来放在杯里,用滚烫的开水冲上,待一会儿,府尹慢慢地呷了一口,不禁叫绝:“好茶,真是稀有的好茶!”随着又说:“我到府多年,为何不知?”


“我也是闻夷人传说后,亲临产茶地,如数征了他来,立即启程赶着来奉献给您。”


他郎厅通判马驮须立茶献给普洱府尹,是为了讨好府尹,求升官发财。其实普洱府尹的心态也是一样,他对他郎厅通判送来的“须立茶”赞不绝口,心里谋着万里前程,于是不惜千辛万苦,路途遥远,日夜兼程把他郎厅的“须立茶”用马驮到云南巡抚衙门,向顶头上司献上了茶叶。


抚台呷着“须立茶“也不禁惊叹:“好茶,好茶,天下稀有的好茶!”决定自己进京城办事之时把这上好的“须立茶”献给皇上,达到谋取职高权重的官位目的。


“巡抚不日启程,凡过江河湖海,这他郎茶叶便会异常芳香。到了京城,正逢皇亲国戚举行盛宴。不用说,这普洱府里的他郎茶更是盛宴上的珍品。文武百官闻见这扑鼻喷香的好茶,都围拢来仔细过目,只见外形直细如针,毫尖显色如银,油滑光泽秀丽。


一位老臣正患高血压卧床不起,闻了茶叶芬芳,不禁立坐起来,将茶冲开饮后,只觉滋味鲜爽,汤绿叶翠,清香扑鼻,全身爽快,血压趋向正常,病情逐渐好转。


一位老将正患眼病,难看见天,难瞧见地。茶叶清香扑他的眼睛,双眼顿觉清晰;他喝了一口便觉全身舒畅,又用手把茶叶渣在眼眶里揩揩洗洗,眼睛立即出现一片光明。


这普洱茶真神!文臣武将们一致发出了赞誉声。皇帝耳闻目睹后,亲自品尝了能解毒除病的奇茶,把云南巡抚召到面前啧啧称赞说:


“朕尝了一盅你从云南普洱府弄的茶,真乃世间稀罕也。你想得周全,办得很好。”随着,皇帝吩咐太监拿出白银和绸缎给巡抚说:“这些银两、绸缎赏赐你们,每年送些这样的好茶来如何?”


岁月流逝,时光流转。当年给皇帝产贡茶须立山,还存在着弯腰驮背的三、四株老茶树,它早被解放了的茶农新培植的绿茵茵、翠生生、清汪汪的一片片茶园所代替了。


虽然这样的故事难免有编撰的成分在其中,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留下的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须立”贡茶的足迹:


据《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记载:“县内碧溪区须立所产的“须立茶”曾列为清代贡品。”


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文博副研究员黄桂枢先生在其著作《普洱茶文化大观》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墨江的“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


/须立贡茶古茶山地理位置/   须立贡茶古茶山位于墨江县联珠镇,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气温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为赤红壤、红壤。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

/须立贡茶古茶山茶山历史/   须立贡茶在清代为皇家贡茶,联珠镇是茶马古道上著名驿站。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

清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须立贡茶为普洱府上贡茶之一。须立贡茶即是墨江县碧溪须立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须立茶。



/须立贡茶古茶山古树现状/   古茶山主要位于墨江县联珠镇的菜园、班中、碧胜、勇溪村,村民主要是哈尼族,茶山面积约643公顷,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有菜园村的大叶绿茶、碧胜村的须立贡茶等。

相比较而言菜园村茶园的管理比须立贡茶所在的碧胜村要好一些,长势更强。碧胜村的须立贡茶园内保存了一定树龄比较老的古树,是清代贡茶的原产地。


/须立贡茶古茶山口感特点/   须立贡茶古茶山属于哀牢山系的古树茶,这个茶区的古树茶杯底留香都不错,苦不显,带涩。哀牢山中段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   墨江须立贡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饱满、口感最好、比迷帝贡茶更有魅力;镇沅茶香气高、汤水较厚,新平茶香气厚重持久,汤水入口就甜、涩化得较快;北段景东、南涧一带茶香气高爽、有独特韵味。

大家对于历史的共同记忆,是由许多经过挑选和修饰后所留下来的材料构成的。其中,许多声音会被大家遗忘。因此,造就历史的不是记忆,而是遗忘。选择记住或遗忘哪段历史,意味着大家是站在何种立场上来看待历史和未来。


无论是主动地遗忘,还是被动地遗忘,这个过程都是塑造共同历史记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抵抗失忆,是大家在面对历史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找到约19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