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红茶有“新范”

您来得正是地方。新化山奇水秀,高山茶园常年云雾缭绕,这里的红茶享有“湖红之源”美誉。

您来得正是时候。好茶不怕晚,高海拔的头茶,采摘时间要迟一些。这不,新茶端上案前,和风吹过,满城飘香。


走吧,请跟随记者,来一场新化红茶的全新品鉴之旅。

新喝法——

桂妃醉、麦珠茶刷新中式茶饮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新化向东古街游人如织,每走三两步便能寻到茶馆歇脚。

拐角处,一家名为“喜春三月”的茶馆有些“另类”:不见传统茶道,追求时尚的年轻顾客,捧起打包好的茶饮出门。

老板娘罗慧琪取出一款“天门寒茶”,5克红茶叶像咖啡豆一样被研磨成粉末,热水冲泡5分钟,再加入牛奶、厚椰乳、蔗糖水等,装杯后点缀几叶薄荷,一杯新化红茶拿铁“出炉”。

“假期人多,一天能卖上百杯。”点单的顾客络绎不绝,经罗慧琪巧手制作,多款取材于新化红茶的新中式茶饮惊艳亮相。

每一款都有一个不落窠臼的名字:茶+蓝莓,命名为“蓝空幽梦”;茶+白酒,全名为“灯火阑珊”;茶+杨梅酒,命名为“桂妃醉”……

“创新茶饮,便携新潮,刷新了我对中式茶饮的认识。”从事运输行业、今年29岁的谢先生直言,他是新化红茶拿铁的忠实粉丝。品一口,清新香醇的茶味缠舌绕齿,再辅以恰到好处的绵密奶味,口感非常丝滑。

让喝茶的方式变得年轻、潮流,新化不断尝试着。

去年,湖南省茶博会主推的“麦珠红茶”正产自新化。一种形似麦粒的颗粒红茶,包装在条形袋里,携带方便,像速溶咖啡一样,撕开即可迅速冲泡,还能倒入常温矿泉水瓶“随心所欲”。

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化红茶产量就已名列全省前茅,主要生产颗粒茶(又称“红碎茶”)出口,最多年产10余万担,远销欧美等地。进入新世纪后,茶叶市场重心转向内销的绿茶,红碎茶淡出江湖。

“为让红碎茶重回舞台,我们投入500余万元,打造全自动颗粒红茶生产线。”“麦珠红茶”研发公司湖南省渠江薄片茶业股份公司总经理高德益介绍,新品发布后一炮而红,今年销售订单已排到了年底。

新玩法——

茶山寻宝、老街品茗演绎烟火升腾

青山往身后远去,路边房舍传来鸡鸣狗吠,飞檐翘角的木制房屋从绿林中探出头来,闻到清新的茶香,特色鲜明的茶主题文化公园——奉家镇渠江源村茶园到了。

“原来采茶也是门功夫!”海拔1000米的茶园梯田间,来自长沙的游客李萍跟着茶农体验采茶: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篓中不可紧压,且指甲不能碰到嫩芽……

奉家镇是新化红茶核心产区,1.7万亩茶园兴起深度茶旅。

“以前空守宝山,现在财源滚滚。”茶农罗新亮流转的“茶叶王国”从500亩增长到了3000余亩,他在高山修建紫金茶庄,接待八方游客,开放制茶体验项目,产值突破千万元。

经过采青、摊青、晒青、摊凉、复揉、提香等12道工序,李萍第一次亲手制作的新化红茶“出炉”。用山泉水冲泡开来,一杯红茶干鲜醇爽、颜色澄黄、蜜香悠长。

新化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和茶打交道久了,新化人便琢磨更多新的玩法。

夜晚,在紧邻城区的天鹏茶园,茶野星空帐篷基地迎来一群文艺青年,他们在茶园里安营扎帐篷,在夜空下弹奏民谣,听林间松涛浪涌。

城中的饮茶则更具烟火气。新化境内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慎德堂,游客体验新化饮食文化、观赏民俗表演,桌前一壶新化红茶;沿河风光带,一张张白色的露营天幕下,红茶热气氤氲,茶客品茗畅聊。

跟着红茶游新化,从奉家“渠江红”到“天门寒茶”,从“月光红”到“大熊山古树茶”,昔日马蹄声声的山间小村落重新热闹起来,闻香而来的茶客络绎不绝。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新化打造集茶叶生产、加工、休闲、品购、观光、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基地。”新化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姜世星介绍,新化把红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全县茶园面积达9.9万亩,已有紫金茶叶、天鹏茶叶、月光茶业、天门香茶业等7个省级茶叶产业示范园,从业人员接近11万,2023年总产值突破15亿元。

新种法——

“云”营销、“黑科技”赋能老茶新生

新化红茶散发迷人芳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传承。

“我的家在海拔1200米大山深处,家门口就是5000亩生态茶园。”月光红茶叶基地负责人、90后姑娘黄新月自豪地介绍。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当起茶农。

漫步黄新月家的茶园,在一排排绿浪间低头寻找,可见蛛网和茶叶上虫咬的小洞。

秉承父辈的管培经验,黄新月打理的茶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肥料除了使用茶叶有机肥,就是猪、牛粪制作堆肥,以调理土壤有机质。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黄新月深知高山茶叶最难的是打通销路,她带领营销团队网上卖茶,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如今,“月光红”品牌已是新化红茶中的佼佼者。

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的刘修鹏,同样选择返乡创业。他联合多名专家进行了长达3年的新化寻茶之旅,在原始森林中摸爬搜寻,找到了100多块古茶园、160多个茶树品种。

“学院派”刘修鹏深知科技赋能茶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采摘季,使用无人机运输鲜叶,以往3个小时的山路,10余分钟便从原始森林中运出来,大大提高了茶叶的鲜度。

在每个古茶园安装摄像头,可以及时了解古茶树生长状况,也可向消费者透明推介茶叶原产地。

在刘修鹏等人的努力下,大熊山古树红茶和大熊山百年老枞两款红茶,茶汤金黄明亮如琥珀,花果蜜香留喉,产品远销海内外。

新茶人新玩法,老茶人也不甘落后。

蔡辉华,开辟3000亩荒山种茶,用“黑科技”精准监测茶园温度、湿度、土壤,成为一方致富带头人;罗新亮,辞去公职、扎进茶海,茶叶企业产值超4500万元;李胜,留学归来跨界琢磨“古法制茶”,在原始森林里一待七载,获得“茶痴”称号……

4月下旬,北京大学教授师永民探寻新化红茶文化,深有感触:“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广袤乡村有了‘茶二代’‘茶三代’,红茶业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袁晓晖 谭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