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桌仔:泡一壶古早味,度一段慢时光,造一城烟火气

公园里、湖岸边、骑楼下、庭院中……

一方低矮方桌,

几泡海堤茶,

三三两两围坐一起,

热水一冲,茶香弥漫,

顷刻间,倒出酱油水般的茶汤,

配着贡糖、馅饼、桔红糕、花生糖、芝麻酥,

浅斟慢酌,呷茶话仙,

享受时光细碎、人间烟火,

这就是老厦门独特的记忆——茶桌仔!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厦门有关部门举办了一场厦门市民文化节“万人茶桌仔”活动。厦门博物馆、海堤博物馆、中山路口袋公园、鼓浪屿龙头路、惠和石文化园、厦门旷野非遗茶文化馆及分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公园支起一张张“茶桌仔”,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曾经的味道

厦门自古有“茶港”之称,厦门人嗜茶,尤喜功夫茶。据周凯编纂的《厦门志·卷15·风俗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记载,厦门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也……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缀之,否则,相为笑,名曰功夫茶。”

由于市井百姓喝茶随时随地,随意随性,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茶桌仔(zǐ)”。一边喝茶一边话仙,成为老厦门人喜欢的休闲方式、生活习惯,更是厦门诗意情怀的真实写照。

从清末民国初开始,厦门的“茶桌仔”与“讲古场”就形成了非常特色的文化现象。那时候,从海口(“轮渡”一带)到禾山,大街小巷,几乎到处都布满了“茶桌仔”,几张低矮的小桌子,掌心大小的小茶壶、几个茶杯,再加上若干茶点,一边听着讲古,一边就可以打发掉几个时辰——谈古论今、谈生意、解决纠纷甚至是媒人说亲,都离不了“茶桌仔”这个特有的场景。

时易境迁,伴随着城市建设、时代变迁,街头巷尾的“茶桌仔”已不多见。但“老茶客”记忆里的那份醇厚茶香和人情往来,却不曾忘却。偶尔在“老厦门”巷陌里寻到一两家,在闹市中安静的一隅,与老街坊再泡上一壶茶“话仙”,就恍如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厦门。

重现烟火气

一盏功夫茶,浸润着厦门温婉、从容的城市气质;一方小茶桌,展现了厦门包容开放、热情好客的城市性格。

近年来,有关部门率先在一些公园设置泡茶点,摆上一张张小茶桌,并免费提供茶具。开水等服务,于是阔别已久的“茶桌仔”便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据了解,截止8月底厦门已有25座公园设置了40多个“茶桌仔”泡茶点。一些单位、企业、社区积极响应,纷纷提供各种各样的“茶桌仔”体验服务。

鹭江老剧场文化公园

中山路局口街(林铭鸿 摄)

园博苑

在咖啡、奶茶、冷饮品牌云集的厦门,“茶桌仔”这一独特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外国人,让中国茶香飘神州、誉满全球,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惠和石文化园

旷野非遗茶文化馆

一张张小茶桌,茶香氤氲,热气腾腾,呷茶话仙,愉人悦己,心情像花儿绽放。“茶桌仔”回归,让接地气的茶文化再度回归生活、重聚城市的烟火气,把“老”文化做成厦门的一张“新”名片,使厦门更加柔和、秀美、亲近。

海堤的担当

“三种气味印象最深:咸带鱼的腥味、腌萝卜的酱油味以及路边‘茶桌仔’海堤茶的香味,典型的老厦门肌肤之味。”老茶人郑启五倾情地写道。

“观音头”、“一枝春”、“三印水仙”……这些经典产品一直是市民茶生活的“必需品”,曾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茶桌仔”上,成为厦门这座城市乃至海内外的一个靓丽符号。

作为厦门最早、最大的茶企业和市民喜爱的茶品牌,作为老百姓“口粮茶”的供应者,中茶海堤发挥央企主渠道责任,发挥自身的品牌、文化优势,坚持利用“茶桌仔”这种根植于民众生活之中的饮茶方式,打造具有海堤特色、厦门味道的茶文化,倡导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市民们亲近茶生活、走进茶文化创造舒适与便捷,让更多的人认识茶、爱上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赵大川在中茶海堤博物馆开幕仪式上致辞

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赵大川在中茶海堤博物馆开幕仪式上强调说:“近年来,中茶海堤聚焦门店扩容与升级,致力于打造全新‘茶空间+’,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茶文化、融入茶产业、了解茶科技。”

8月13日,位于中茶海堤滨北旗舰店的造全新茶空间+“海堤茶桌仔”正式对外开放,携海堤茶即可免费体验“茶桌仔”,门店提供茶位服务和免费热水,新客还有0元套餐赠送。

据了解,今后中茶海堤还将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努力把“茶桌仔”文化发扬光大,造福民众!

来源:茶友集结号 编辑:茶友集结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