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唐时期中日茶文化交流轶事

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热潮中,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也一同传入了日本。特别是在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此间来唐的日本留学僧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信息迅速地反馈到日本。

最澄画像。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经日本天皇的批准,率弟子义真等,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达中国。805年前后,最澄、空海和永忠先后回到日本,最澄回国时,自临海龙兴寺带去《法华经》等章疏一百二十八部、三百四十五卷,还携回王羲之等名家碑帖拓本十七种。回到日本后,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正式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三人肩负起了传递中国唐代最新文化信息的重任,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除了将当时新兴的密教等新文化带回本,并使之在日本得以扎根、弘扬之外,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

另外,从弘仁饮茶中对陆羽煎茶法惟妙惟肖的模仿,弘仁茶诗与中国茶诗词语的雷同表现上可以推测出,《茶经》一书与当时的中国饮茶诗文也由最澄、空海、永忠等人一并带回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人士对新传来的饮茶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热情,特别是嵯峨天皇,不仅多次参与茶会,还在皇宫里特置茶园,下令在近畿地区种植茶叶,以期饮茶文化在日本的长久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天皇,最澄等留唐僧人的存在价值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才得以在弘仁年间(810-824年)前后发扬光大,形成一股“弘仁茶风”。勿庸置疑,弘仁茶风的统领者即是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与整日忙于建都、征夷的父亲——桓武天皇不同,他爱好文学,十分崇尚唐朝的文化。在他任天皇和上皇期间,编纂了《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经国集》(827年)等三大汉诗集。其中,嵯峨天皇的汉诗最多,仅在前两部诗集的总共239首诗中,嵯峨天皇的就占54首,为其总数的22%。嵯峨天皇还是一位书法家,他与另外两位留唐僧——空海和橘逸势,被合称为“平安三笔”。空海在唐期间,师事于当时寓居长安的著名书法家韩方明,受其《授笔要说》中的5种笔法,书艺大进,故有“五笔和尚”之美誉。空海回国时,将欧阳询真迹1卷、王羲之兰亭碑拓本1卷等呈献给了嵯峨天皇。嵯峨天皇以王羲之和空海为圭臬,书体近似欧阳洵又带有空海笔法的痕迹,至今,仍存有其两部作品——〈李峤百咏〉、〈光定戒牒〉流传于世。嵯峨天皇虽未有机会亲自来中国,但他对来自中国的文化认真地研究、实践,以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弘仁茶风即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最能体现弘仁茶风成就的是发生于弘仁五年(814年)4月28日于左大将军藤原冬嗣的闲居院里所举办的一次茶会。

嵯峨天皇 《李峤杂咏残卷》局部。

嵯峨天皇 《光定戒牒》局部。

藤原冬嗣(775-826年)是日本大化改新(645年)的功臣——藤原镰足的嫡孙,其父藤原不比等是日本律令制的奠基人,藤原冬嗣本人于当时任右大臣兼左近卫大将、太政大臣。藤原冬嗣比嵯峨天皇年长11岁,受到了嵯峨天皇的高度信赖和尊重。814年时,嵯峨天皇28岁,藤原冬嗣39岁。这年初夏,在藤原冬嗣的宅院——闲居院内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茶会。参加者除上述二位之外,还有嵯峨天皇的皇弟——其后的淳和天皇和《经国集》的主编滋野贞主以及众多大臣。闲居院内有池塘、岸柳、长松、水竹、绿苔。松荫下,人们横琴听曲,药室(茶室)里传出捣茗的声响。有人吟诗,有人垂钓……。据《类从国史》814年4月28日条项记载,当日天皇挥翰,群臣献诗。期间恐怕创作有多首茶诗,但现今我们只能看到嵯峨天皇,皇太弟(淳和天皇)、滋野贞主的三首诗。抄录如下:

(一)夏日左大将军藤原冬嗣闲居院 嵯峨天皇

避暑时来闲院里,池亭一把钓鱼竿,

迴塘柳翠夕阳暗,曲岸松声炎节寒。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暂对清泉涤烦虑,况乎寂寞日成欢。

——(《凌云集》)

(二) 夏日大将军藤原朝臣闲居院纳凉探得闲字应制 淳和天皇

此院由来人事少,况乎水竹每成闲,

送春蔷棘珊瑚色,迎夏岩苔玳瑁斑。

避暑追风长松下,提琴捣茗老梧间,

知贪鸞驾忘嚣处,日落西山不解还。

——(《文华秀丽集》)

(三)夏日陪幸左大将藤原冬嗣闲居院应制 滋野贞主

寂然闲院当驰道,只候仙舆洒一路。

酌茗药室径行入,横琴玳席倚岸居。

松阴绝冷午时后,花气犹薰风罢余,

水上青萍莫赴浪,君王少选爱游鱼。

——(《凌云集》)

如果单从以上三首茶诗中所描绘的茶会组合情景来看,其人、景、事、物的背景似乎就发生在当时的长安,仿佛是一幅盛唐文士品茗图卷。在同一个茶会里同时举行捣茗、饮茶、吟诗、弹琴、垂钓、观鱼等多项文化活动,这在同时期的中国茶史中也是鲜有过的。也许这正说明了日本在吸取中国文化时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许多敬慕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不能亲自来中国,而只能凭借着传到日本的中国诗文、中国画、中国文物来理解、想象、模仿中国贤哲们的行为。他们经常把几处中国诗文中所分别描绘的事物综合到一起,归纳成一个事物,在同一个场合同一个时段上表现出来。即使遇到中国诗人们为拼凑词藻而虚构出来的玄而又玄的想象中的空幻,他们也绝不气馁,千方百计地使之具象化,并躬身去实践。814年发生在闲居院的茶会就是其中的一例。它表现出了以嵯峨天皇为首的当时的日本统治阶层对最新文化时尚的热烈追求,并且展现了他们在吸取多种中国文化形式之后的再整理、再塑造的变通能力。由此,中国隋唐饼茶东传的事业至弘仁年间达到顶峰。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