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黔陶乡:深挖茶文化 做强茶产业​

又是一年采茶时。4月11日,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渔璜茶场里,当地茶农正背着竹篓,散布在一排排山坡上的茶树之间采摘春茶。忙碌的身影、嫩绿的茶叶,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振兴画卷。

家住附近的蔡光菊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每年一到采茶季,她都来到这里采摘茶青。“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采茶一天能赚个一两百,收入还是可观。”凭借着熟练的采茶技术,蔡光菊每年都能赚上几千块钱贴补家用。

眼前的这片茶园属于贵阳花溪赵司古贡苔茶开发有限公司,是公司多年苦心经营的产业成果。“今年是我种茶的第15个年头。”公司执行股东冉安定一谈起茶,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时至今日,他对于第一次喝到赵司贡茶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喝的虽是原生态的粗茶,但赵司贡茶的独特汤色、芳香口感、提神功效确实很不一样,难怪康熙皇帝喝后都要称赞,品尝周公赵司茶,皇宫内外十里香。”冉安定介绍,赵司贡茶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花溪黔陶一带就有赵司茶的种植、加工记载,曾是康熙帝钦点的贡茶之一,与众多的历史名人及青岩古镇文化息息相关。  

除了赵司贡茶,当地的历史文化更让冉安定着迷。这里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正是他把赵司茶进贡给朝廷,让赵司贡茶名扬天下。同时,他参与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目前,乡里的桐埜书屋正是周渔璜儿时的读书之所。他与周钟瑄并称为当地周氏家族的两大名人,是黔陶乡重要的两周文化。

正是钟情于黔陶的历史文化,钟爱于赵司贡茶的不凡品质,冉安定决定留在黔陶种茶。十多年的种茶时光里,冉安定花大力气打理当地遗留的老茶园,坚持做生态茶、干净茶,坚决不施农药化肥,这样的坚持保证了茶叶的质量,连续十年检测未检测出农药残余。虽然整体种植面积不大,茶的品质却极高,深受客户的喜爱。“现在订单都接不过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提起自己的茶叶品质,冉安定很是自豪。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司注意深挖茶文化,做好茶文章。为此,公司将当地的陶文化、两周文化融合在一起,不仅在包装上升级,做成康熙字典的包装模样,还加入陶茶具,增加产品的厚重感。

“黔陶之所以称为黔陶,这与当地的陶文化也是密不可分。”冉安定介绍,过去,土陶作坊遍地都是,家家以陶瓷产业为生,这在上世纪30年代最为鼎盛。成群的马帮,将黔陶“窑货”运送到全省各地,其制作规模盛况空前,产品畅销全省,陶瓷贸易繁华。

如今,致力于传承陶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黔陶技艺传承基地已经设立并投用。茶场与基地达成合作,在茶叶包装中加入陶器,让“茶陶不分家”,携手共闯乡村振兴路。

此外,公司还通过一茶多用,研发出茶叶啤酒、茶叶腊肉、茶叶菜品等,为茶旅融合做足准备。“茶产业是富民产业,做强茶产业,除了要扩大规模,也要拓展内涵。茶旅融合正是做强茶产业的重要助力。”冉安定介绍,目前,公司研发出的茶叶啤酒已在多个啤酒大赛中获奖,开发的茶叶食品、菜品也颇受市场好评,相信随着花溪区旅游名牌越来越亮,茶旅融合必将大有可为。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在黔陶,深耕茶产业的茶企还有不少。发展至今,黔陶乡内已有4家茶场,分别为贵阳花溪熙皇赵司贡茶茶场、贵阳花溪赵司古贡苔茶开发有限公司、赵司贡茶茶场和黔陶茶园种植基地。据初步统计,乡内茶场总面积共约3000亩,茶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万。

未来,黔陶乡将全力整合资源、整合资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量。同时,全方位打造赵司茶叶品牌,深挖历史文化、陶文化、茶文化等内涵,以文促旅、以茶促旅,让拥有悠久历史的赵司贡茶重新焕发新活力。(融媒记者:胡流冰川)

来源:爽爽贵阳、秀美花溪,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