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名壶

找到约60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名壶

  我泡茶煮茶的壶不能说很多,但也不少。

  品茶品味儿,,是浅层次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其它的,诸如意韵禅味,玄之又玄,可谓众妙之门,真的难以言说。于我,无论如何超脱,有时还真难以脱俗,譬如在茶壶上。注重茶味,就得分壶,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壶,才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同为普洱,生熟红白,味不同,自然分壶而泡。甚至生普,年份短年份久,一样要分壶。况且,一个壶泡久了,养熟了,也需换壶,便于收藏。爱壶的人,喜欢到壶市茶店闲逛,流连忘返,遇见入眼的壶,就走不动了,必欲得之而快乐。日久天长,壶自然多了起来。像我,先时还陈列在书柜书前的空处,后来就有了两个铁力木多宝阁,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壶和杯。

  壶,虽多,紫砂的、泥的、陶瓷的、金属的、玉石的,琳琅满目,看来看去,几乎没有一把有名的,名壶。按理说,一个喜欢茶壶的人,除了珍藏几样压箱底的好茶,也该有一两把镇室的名壶,才不愧茶人之称,所谓爱茶嗜茶,更名附其实。有人曾开列了一个茶人必须具备的名细,像藏茶十提,作茶诗百首,收藏茶壶若干,其中名壶几把云云,虽有戏谑嘲讽的味道,但也是实情。无一名壶,何谓茶人。似乎已成行内不成文的约定了。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峰的新作《茶语者》,后边列专章展示自己家传和收藏的名壶,洋洋大观,不无得意,也的确显得古朴厚重。就是身边的茶友,开口闭口也喜欢神秘兮兮地说,拥有顾景舟的壶,蒋蓉的壶,从不轻易视人,到底有没有还真不好说,也许只是个传说。拿起现用的壶,也自诩,这可是当代某某大师亲制的,网上可查。我听着,笑笑罢了。

  我常想,壶史虽长,但名家制壶,往远推到明代,也不过几百年,制壶名家屈指可数,留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当代所谓的大师,十有八九是自封的,不过有个国家美术师的职称,便自抬身价,出售的壶已近天价,实际上离茶很远,已难得一见。名人虽多,爱茶的也不在少数,但品茗过的壶,真正能完好留下的并不多,即便有,大多由后代传承,视若珍宝,藏之高阁。况且,真正一等一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不多,听说过岳飞的名砚孩儿面,鲁迅喝剩的普洱茶砖,还真没听过有康有为壶,梁启超用过的杯盏呢。

  说没有一把名壶也不对,或者说不完全对,我是有一把鸣远壶,珍藏多年,很少拿出显摆。但究竟是不是名壶,或者说是不是鸣远壶,真品,赝品,甚或名家高仿,像张大千的仿古画,我还真的说不准。所以虽珍藏着,却一直不敢以名壶自居,更不敢以名壶示人。全当没有过,可又不是事实。

  这鸣远壶,或者说名壶,不是家传的,也不是重金拍下的,所以心虚。有句老话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的确是个偶然,纯属机缘。说实话,我是爱在古董市场转游,这习惯也有多年,但从未淘到一把喜欢的壶,更不要说名壶了。沙里淘金本身就难。况且,得之失之全在机缘。那是一个平常的中午,天有些热,我忙完手头的工作,穿街入巷,晃游着去小店吃饭。巷口蹲着位外乡人,面前摆着一把茶壶一件玉如意,壶很别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是黄色的紫砂,幽光柔和,烟火洗尽,特别是盖上莲蓬蹲着的青蛙,生动天趣。我不由地伫步,拿起形赏,翻过壶底,陈鸣远三个字忽如电光闪石,击在心上,我仰制住内心的惊喜,随意地放下,站起,并不显形于色。卖壶的汉子急了,几乎带着哭腔:大哥,买了吧,这可是祖传的,虽不值钱,却有了年份。不是等饭吃,我才不卖呢。我笑笑,知他说假话,是个地道的瞎棒,壶和如意说不上是从哪儿顺手牵羊来的,卖几个零花钱换小酒喝。我问多钱,他伸出一个指头,我迟疑着,一百?汉子忙说看着给看着给。汉子一把抓过五十元钱,握紧,生怕我返悔。我无心吃饭,装着散步,淡出汉子的视线,飞也似地逃回办公室。

  顾不上喘气,仔细地审视着,考详着。这的确是一把老壶,民国,清代,明末,还真不好说,但有了年份,即便是仿品,也是出至高手。壶盖内也有陈鸣远印戳,是姓名分开的,清晰,规整,刀工和我书上见过的陈鸣远印如出一辙,功力深厚。紫砂壶造型风格亦相近,但没有题款刻字。我还是不敢相信,这就是鸣远壶。鸣远壶年代久远,是除了紫砂壶鼻祖供春壶外,仅至于大彬壶的名壶,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精美绝伦,颇具盛唐风韵,而名孚中外,当时就有“海外竟求鸣远碟”之说,价格不菲。存世作品并不多,集中在南京博物馆。自然,也难免有散落民间的。清末民国之初,多有高手仿制的,维妙维俏,几以假乱真,时过境迁,历经岁月战乱,高仿品存世也愈来愈少,无论从品质还是价值来说,也算名壶了。就是在我收藏的壶中,也是最有名的,即便真是赝品。

  鸣远壶摆在博古架上,暇时观赏,确也养眼。把玩之余,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名壶泡茶,比之普通壶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天,拿开水清洗消毒后,泡了一壶上好的陈年生普,反复品尝,真还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壶体更水润了,至于茶味,还不如我平常用的普通壶,甚至有其它味道,没有那么甘醇。况且,虽小心翼翼,却总有些胆颤心惊,怕失手磕碰,成了残缺。

  这使我想到在朋友茶店泡茶的事。店是高档店,自有私房名茶,也藏有一些名壶,多出至当代工艺师之手,虽非天价,也已不菲了,万二八千是很平常的。泡冰岛喝,是一把小西施壶,光洁可爱。尤其是那把泡老班章的石瓢,造型品象色泽,的确少见,可谓一流。但泡时心神不宁,怕偶尔失手,没一回尽兴的,茶味似乎也变味了,食之浮滑苦涩。主人不停半开玩笑地说:“慢点慢点,谁碰了谁赔。怕是有钱也买不到了。”全副身心都在壶上,哪里又得茶趣呢,索然无味。好久没去茶店了,再去,换了壶,问那把呢,壶盖碎了。看来,名壶太名贵了,是用来赏的,并不适合泡茶。

  我的鸣远壶也束之高阁,先时还摆在博古架上,偶尔观赏或把玩,后来甘脆放进书柜,省得落满灰尘,擦拭时也小心翼翼,毫无情趣。时间一长,竟有些遗忘了。偶然茶友问起,我懒洋洋地说,那是赝品,赝品,不值几文的,随便搪塞过去。

  之后的岁月,也不是没有遇见名壶,旧壶也有,虽价格昂贵,真伪难辩,敬而远之。像吴云根的壶,朱可心的壶,壶友多有收藏,展赏之余,有心让利于我转藏,说身为茶人,没几把镇宅之宝还成。我笑笑,一来实力未殆,二来反添负担,有失茶禅本意。有茶友耸佣我,买几把当代大师名壶用,不然白白辜负了手中珍藏的好茶。我笑笑,从来不置可否,其实,心里主意已定,即便再便宜,我也不会用。

  我常用的十几把壶,没有一把名壶,最有名的一把瓷壶,是香港一园壶,虽有名,也只是著名品牌而已。但那款识光泽是我喜欢的,和其它紫砂壶一样,多是从专卖店或网上淘来的,出至一般艺人之手,有的壶底有印章,有的没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壶都是这些默默无闻者用心做的,说不上多么精美,却颇得天趣,扑实耐用,适宜泡茶喝。况且,使用过一年半载,茶水渗透,手捂气养,自然变得光亮柔和起来,近乎璞玉。

  我想,名,不名,可名,非常名,原本是分别心在作崇。平常心最好,名壶终被名所累,就这个意义而言,还不如一把普通壶,无意有意间,随意拈花一笑,更得禅茶一味呢。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静子(山西大同),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品·味》等)】

紫砂老壶名字,都是有生命的!

老照片引人品读、回味、深思。

从品读老照片,我想到了老壶、老壶名。

▲ 珍贵照片摄于1956年

▲ 顾景舟先生的泥凳及上面的工具堪称老中之最

老艺人指导制作紫砂壶

 

老壶名是有生命的!

 

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那传世的经典老壶,为人喜爱、珍藏,甚至于渴求,更是其生命力靓丽鲜活、青春永葆的象征。

 

老壶是有生命的!

 

它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技艺追求、心血汗水和作者生活的那段历史。老壶名,似乎比老壶更多了一些生命的意义。老壶的生命是作者创作的过程,有神秘的故事,也有深刻的意蕴。

 

老壶名不仅是这历史、文化和命运的容器,而且还有后来人的效仿、探索、故事,还有出蓝趣话的记载。

 

 邵大亨  鱼化龙

 

人们一说到 “ 鱼化龙 ”的壶名,那壶作家邵大亨创作的艰辛、流传有序的典故、后人“仿中有创”的进步、读壶品史的乐趣等等,都会从那 “ 老壶名 ” 里像播放电视片一样,放映出一幕又一幕。

 

在紫砂史上有许许多多经典老壶和老壶名,为人耳熟能详。说到“ 供春壶 ”,人们可以联想到紫砂草创史的朦胧神秘,直到年后的今天,台湾的历史学家徐鳌润才撩开它的面纱。

 

 顾景舟  供春壶

 

说到“石瓢壶”,人们不仅在记忆中能寻觅到它过去的倩影,还会在市场的货架里、品茶的茶几上、茶人的手心中,与她作温馨地对话。说到“掇球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紫砂史上的两位大家,一是邵大亨,是他设计创作了“掇球壶”。

 

一是程寿珍在邵大亨的基础上又向前一步,他制作的 “ 掇球壶 ” 第一次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就在巴拿马国际大赛中,为紫砂历史夺得了“第一金”。

 

寿珍 掇球壶

 

说到掇球壶,人们也会想到顾景舟正是 “ 模仿邵大亨的掇只壶 ”,才使自己的制壶技艺得以飞跃的故事,还会想到顾景舟西行之前,专程赶到上海看望 “ 邵大亨掇只壶 ” 最后一眼的痴情。

 

说到“掇只壶”,人们知道它来自宜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掇只”。掇只是宜兴的“方言”,指的是那些盛油盐酱醋的小罐小坛。于是,我们既可以想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箴言,又可以了解一点宜兴的文化。

 

在这一点上,“ 掇只壶 ” 来自宜兴的地域文化,随着“掇只壶”走遍四方,它又传播了宜兴的民间文化。于是,掇只壶和它的 “ 名字 ” 都有了文化的属性,并且具有悄然无声传播文化的载体价值。

 

 邵大亨 掇只壶

 

说到一个老壶名,人们不仅会追忆那老壶的历史、命运、典故,还会从联想中“ 不见老壶胜见壶 ”,得到经典老壶美的享受,紫砂壶亲和力的情感,当人们用“老壶名”新作品时,也是一次经典老壶美的传播。

 

作为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老壶与老壶名已浑然一体,壶是“壶名”,壶名也是“壶”。老壶名是紫砂经典作品历史和命运的容器,是紫砂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的载体,是紫砂壶富于青春活力的生命符号,是值得挖掘、整理、传承的文化遗产。

 

 顾景舟  石瓢壶

 

中国紫砂十大名壶,不知道你就丢人了!

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是从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省陶协、宜兴市陶协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选出来的,包括石瓢、仿鼓、供春、掇球、提壁、鱼化龙、龙头八卦一捆竹、井栏、报春、风卷葵等10个经典款型。

 

2018年10月所举办的“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紫砂陶制作(壶)项目” 中,【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被选作竞赛内容。

 

由此可见,十大壶型在紫砂界地位之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紫砂历史上的前辈高手名作,更是现在、将来用于评判一名紫砂艺人基本功底、传承传统技艺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石瓢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仿古

 


 

仿古壶是程寿珍杰出代表作之一,凝炼历代紫砂壶精华而成,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母子线口盖吻合严密,钮扁圆有劲,嘴、把匀称,姿态优美,极宜品茗,为民间人士所宝爱,流传甚广,各大博物馆皆有收藏,是他一生精典之作。

 

 

供春

 

 

此壶外形似银杏树瘿状。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掇球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 起来的球。邵大亨首创,是 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 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他们是在拾取球状体之后进行加工,改造, 然后进行美的更迭。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掇球壶是一身素气,光滑可鉴,是让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

 

提壁

 


 

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 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感慨,是体现出现代紫砂壶艺的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

 

1994年邮电部发行《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提璧壶”是其中之一。

 

 

鱼化龙

 


 

壶的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 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紫砂壶壶型。

 

 

龙头一捆竹

 


 

此为邵大亨名壶,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

 

 

井栏

 

 

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报春

 


 

“梅报春壶”原为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藏品,是朱氏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报春壶从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民国名艺人朱可心制作的报春壶为此中佳品。

 

 

风卷葵

 

 

相传风卷葵是清朝制壶大家杨彭年妹妹杨凤年所制,据悉虽然杨彭年自己是制壶高手,但当时的规定的是艺不传女,所以杨凤年刚开始对制壶一无所知。但有一次杨凤年只是想到作业坊拿把壶浇花,才刚一进门便被哥哥轰了出来,说是女人不能进这个地方,杨凤年心里却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学会做壶。从此杨凤年便专心于制壶之上,这一学就是好几年,当他能够照着以前的样式做出壶来时觉得这还不能显示其真本事,便老想着要创作新样式。

 

一年秋天刮了好几天的大风,花园中的花草被吹得乱七八糟,心里想着想着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项着一只壶,但这壶的样式以前从未见过,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自己种下的锦葵花,它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也被吹得拢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残只有锦葵花依然如故,始终不散,于是以此为形经过无数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风卷葵。

找到约59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