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黑茶网9月上市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困在光环里的中国茶:既不想当立顿,也没能再造一个小罐茶

2008年,新华社一篇《中国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直指中国茶叶“大而不强”。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A股市场依旧不见一家茶企身影。除了天福茗茶登录港股,中国茶业、澜沧古茶、八马茶业等老牌茶企数次冲击A股,如今都未能顺利上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老牌巨头立顿走年轻化路线,推出果味茶

图片来源:立顿

在八马茶业近期重启上市流程的相关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茶叶连锁店第一品牌的八马(数据截至2020年10月30日),2019年茶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0.32%,2020年则为0.37%。[1]

市场占有率看似有所提高,但横向对比白酒行业,茅台2020年的市占率为16.79%,五粮液为9.82%,就连当年排第三的洋河股份也有3.62%。可以看出茶叶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之低。[2]

八马线下连锁门店已超2000家

图片来源:八马茶业

中国农科院茶研所研究员姜爱芹说:“如果能够把西湖龙井当成一个品牌,应该会很牛。显然,我们缺的不是茶叶品类品牌,而是商业品牌。”

“有品类,无品牌”已经成了茶叶行业内公认的难题。

中国茶叶原产地布局分散,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图为武夷山茶园,中国茶业给农夫山泉提供茶叶原料的茶园之一

图片来源:农夫山泉

其实打造品牌的现成参考案例也不是没有:在规模化、标准化方面做得好的国际品牌,有立顿、川宁;而擅长品牌造势的本土品牌,也有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小罐茶。

由此,茶叶行业分化出3条不同的品牌思路:一部分品牌学习小罐茶的打法,用产品的思维来从0开始打造品牌。

还有以「CHALI茶里」为代表的新兴袋泡茶品牌,在立顿的思路上开始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探索。

大多数传统茶企则属于中立派,既不屑于借鉴立顿,也不打算照搬小罐茶,坚定地探索自己的品牌化道路。

茶里的袋泡茶产品体系,蜜桃乌龙成为爆款

图片来源:茶里

虽然早就有了大致的解题思路,但遗憾的是中国茶业至今也没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级品牌。

我们不禁好奇:立顿或是小罐茶的模式,真的能解决中国茶业的问题吗?在品牌意识觉醒之后,中国新老茶企们到底在探索一条怎样的路?

01

困在光环里的中国茶,解不开现成的流量密码

1、年产量世界第一的中国茶,没能在海外市场“称霸”

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这样写道:“在世界三大饮料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悠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同时,中国还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茶叶品类,900多个产茶县,拥有世界第一的茶园总面积和茶叶年产量。[3]

茶兴于唐,盛于宋;图为宋代文人斗茶的场景

图片来源:宋代挂轴画作,刘松年的撵茶图

中国茶的光环不仅仅体现在茶的品类、产量、历史渊源等自身硬件条件上,还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长达数百年的中国茶热潮。

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英国,茶叶被视为贵族和王室专属的高级饮料。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贵族们餐后喝的下午茶,一定会配中国茶。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得利在做品牌调研时发现:在日本人心中,来自中国的乌龙茶才是最好的。于是在很多年里,三得利都将自己的乌龙茶和中国深度绑定。

三得利乌龙茶将茶叶原料来自福建的卖点放大再放大

图片来源:三得利

茶叶原产国的历史光环,让中国成了茶叶大国,但并没有让中国成长为真正的茶叶强国。

自从英国将中国的茶树移植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后,中国茶在海外市场的优势逐渐丧失。

国际茶委会(ITC)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茶园面积占据世界茶叶产园的61.4%,但年产量只占到45%,是世界前10位产茶国家中单产量最低的。在小农经济主导下,我国茶叶种植效率低下。

此外,作为产茶大国的中国,同时也是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2019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仅为36.7万吨,仅占当年总产量的13.11%。[4]

而在非传统产茶国中,俄罗斯每年消费的几亿袋茶,只有不到7%来自中国。英国人现在每天喝的3杯茶,更多的是方便快捷又便宜的袋泡茶,来自中国的自然少得可怜。

也就是说,如今撑起中国茶“茶叶大国”头衔的主力,是国内市场。

我国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20年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18%。但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市场经济占比85%多,市场容量巨大,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茶叶品牌自然不应该轻易放弃这一大块蛋糕。[5]

面向对中国茶叶品类认知并不强的海外市场,想要变成真正的“茶叶强国”,中国急需向世界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超级品牌!

2、“慢悠悠”的传统茶,跟不上年轻人和资本的步伐

可即使是在茶叶消耗量巨大的国内市场,传统的茶叶企业也没能俘获资本和年轻人的心。

是资本或是年轻人对“茶”不感兴趣吗?答案恰恰相反!

不少新消费品牌不再只青睐高糖份的奶茶,也开始做起了“纯茶的生意”。之所以要强调纯茶,是因为比起新茶饮,“纯茶”是更接近“茶”的生意。

「茶生活tea'stone」在门店销售纯茶饮品,并借机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一茶一舍」在上海开出5家直营店,销售自创的纯茶饮品、茶点、茶具、茶叶等产品。 新零售精品茶品牌「T9」 则将茶饮与茶叶零售打通,以零售茶现萃制作茶饮的模式,茶叶零售占整个店铺营收的6成。「茶小空」则主打超滤技术的袋泡茶,强调不限水温,即泡即饮。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新品牌均获得了融资。「一茶一舍」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T9」「茶生活tea'stone」去年都获得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茶小空」甚至在半年内,获得了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过亿。

tea'stone专门销售纯茶的线下门店

图片来源:tea'stone

资本为何对新兴茶品牌如此追捧?幕后真正的助推手,恰恰是过去被传统茶企忽视的年轻人。

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APP上,输入关键词“茶”,可以检索到772万+篇笔记。内容涵盖了“最全的茶叶基础知识” “自制神仙茶饮教程” “泡茶步骤” “茶点搭配原则”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其中,一篇名为“最全茶叶基础”的笔记,用可视化的9张图片,简要地展示了最基础的茶叶知识。截止发稿前,这篇笔记收获了7.4万的点赞,7万的收藏。

除此之外,其余讲解茶知识的爆火笔记,也多多少少带有“一张图带你了解”、“一分钟Get”等速成字样。

赞藏均超过7万的笔记,只是简单地讲解了茶叶的基础知识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广大青年茶叶

可见,不是年轻人对茶不感兴趣。而是中国茶文化之深厚,让快节奏的年轻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速成”的方法,学到一些入门的常识。

此外,自1995年,“茶艺师”就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此后,成人的茶艺师职业培训一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从2015年到2016年,仅仅是在江西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就有几千人通过备考后获得茶艺师证书。国家劳动部茶艺师标准起草者余悦据此推断,截至2016年,全国茶艺师的规模应该有10万人以上。[6]

2002年,新华社发布的《中国颁布第4批国家职业标准,11种前卫职业全新亮相》,更是让茶艺师多了一重“前卫职业”的光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管是否出于功利原因,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已经开始更多地主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年轻人不仅对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感兴趣,日常喝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涨幅高达156%,市场规模达到128.7亿元。袋泡茶正在中国迅速崛起,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开始喝起了袋泡茶。[7]

此外,通过观察天猫和京东发布的双十一茶叶类目交易排行榜,我们发现2013年才成立的袋泡茶品牌茶里的销量排名一路攀升。2019年还没挤进前10,2021年已经跃升为第2,并且连续5年蝉联天猫双11花草茶类目第一,截至2021年已累计售出破8亿个茶包。

连续7年排行第一的传统茶叶品牌大益,主要还是靠限量发售高价茶撑起销售额的门面。而与之对应的是,中茶、艺福堂、张一元、吴裕泰等其他传统茶叶品牌,销量排名都一路下降。

2019-2021年,茶行业商家交易指数换算后的排名情况

图片来源:生意参谋

越来越爱喝茶的年轻人还捧红了一大批“新中式茶馆”,比如重庆的“坐茶”、沈阳的“悟我找茶”、合肥的“一叶觅山”、南宁的“黑潮茶人”······凭借着沉浸式的饮茶体验,一度登上了吃喝玩乐好评榜第一。

换句话说,年轻人喜欢的是“饮用起来更方便”的茶;而资本喜欢的也是回本更快、现金流更好的茶叶买卖。

随着“养生潮”的兴起,中国茶再次被年轻人和资本推上风口。一众早早入局的传统茶企,明明手握流量宝箱,却没能及时抓住现成的流量密码。

02

不做下一个立顿,也不想再造一个小罐茶

似乎所有人都知道中国茶行业需要从品类走向品牌。难道茶企从业者反而不懂这么简单的道理?

实际上,中国茶企的品牌化之路已经走过了28年。

1992年,中茶总公司改制。云南、福建、广东、湖南的四家省茶公司实行民营化。这是中国茶行业的一个分水岭。目前较大的茶叶品牌,都是在92年之后产生的。

中茶改制,四家省级公司开启品牌化进程

图片来源:普洱中茶易武

产品标准化、价格透明化是茶叶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眼下的问题是:不管是从体量还是品牌声量来评判,传统茶叶品牌的成长速度都太慢了。

而在追究问题根源的时候,我们发现:在真正通往品牌化的道路上,摆在传统茶企面前的,其实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选题。

1、传统茶企对“标准化”又爱又恨

(1)标准化生产意味着高投入

茶叶产品的“标准化”有双重含义。首先是茶叶产品深加工流程的标准化,确保品牌出品的茶叶产品在口味、质量上有比较稳定的发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6万余家,只有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仅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

中国茶企规模普遍不大,主要经营者依旧为茶叶原产地的小型企业甚至是手工作坊。而生产标准化就意味着在工厂、研发等方面的高投入,让茶产品从农产品式的粗加工走向深加工。这样的能力是大多数小茶企不具备的。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十分强调手工炒制

图片来源:信阳毛尖的天猫专卖店产品介绍页

即使已经开始标准化生产的大型茶企,也并不意味着能实现业绩的飞跃。

以位列茶企第一梯队的天福茗茶为例。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天福集团坚持在福建的福州、漳州、安溪,四川乐山、浙江新昌等名茶原产地设厂,但仍旧处于“占山头”的工厂时代,产业链的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尚未达到高度成熟。

2011年,天福茗茶在港股上市,是目前中国茶企中唯一的港股上市公司。但其招股文件显示,上市之后的天福集团,2019年的营收为17.97亿左右,不足整个茶叶市场的1%。[8]

上世纪90年代的天福茶厂,就已经开始走向工业化

图片来源:闽南日报

(2)标准化定价意味着低毛利

“标准化”的第二个要求,是至少做到分阶制的“固定定价”“价格透明”。这样就能减少消费者在购买时的疑虑,让茶真正成为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

但茶产品“看天吃饭”的属性,给标准化定价带来了困难。

喜欢喝茶的人应该都知道:绿茶得喝新茶。一说起绿茶就会想到西湖龙井,而明前龙井又是龙井中的极品。

在清明之前的茶树生长缓慢,且发芽数量不多。一公斤极品明前西湖龙井,需要至少采摘八万个细嫩芽苗。严苛的采摘手法非常依赖人工。这也是为什么民间会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明前龙井销售时间短、供应量有限、还有严格的产地限制······诸如此类的因素决定了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不能实现标准化定价,还需要看当年的天气、茶园生产情况、供求关系、茶叶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杭州西湖龙井春茶开采

图源:新华社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日期越新口感越好”的茶叶品类。耐储藏的茶叶价格的非标趋势更加严重。

比如在大众茶友的认知里,普洱茶是出了名的“没有保质期,越陈越香”的代表。但普洱茶并没有因此成为平价的代名词,反而被炒成了“金融茶”。

国内的普洱茶市场热从2000年开始兴起。2005年,云南茶企复刻了马帮进京城的活动,正式拉开了让普洱茶成为天价茶的营销序幕。同时,明星张国立将一提七子饼普洱茶拍出160万元天价,进一步巩固了普洱茶的“富贵”形象。

在这一场金融局中,最资深的庄家莫过于大益茶。2017年大益的爆款轩辕号,发售价为3万一件,去年三月,最高被炒到了近200万。[9]

如此疯狂的价格和市场,让部分高端茶慢慢脱离了日常饮用的范畴,离最广大的消费者越来越远。

大益茶号级茶王者:轩辕号

图片来源:八克茶

不过,不管是生产上的客观原因,还是主观炒作带来的溢价,都让这些高端茶站上了神坛,给背后的茶企带来一年中最主要的收益。

面向大众消费者,传统茶企需要推出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但同时不能干扰高端产品的价格体系,也不能因此淡化品牌原有的高端定位。其中的尺度,需要谨慎把握。

传统茶企的定价体系长期没有实现彻底改革,和想要保留住这一大块蛋糕也有很大的关系。

2、传统茶企的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立顿

在茶行业,“高投入”和“低毛利”的组合,自然会让人联想起立顿。

近几年,传统茶企也经常被拿来和立顿做对比。但在论述之前,我们需要先界定清楚一个概念。

所谓的“中国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早年间的确说的是中国茶企总产值不敌立顿。比如2008年,中国7万家茶企的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的年产值就将近200多亿元人民币。

但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壮大,2018年《人民日报》发布那篇《万家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则指的是中国茶企的出口总额,不及立顿全年销售额。比如2016年中国近7万家茶企的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同年立顿的销售总额则为30亿美元。

在前面部分我们也提到了,中国茶叶的消费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内。中国国内茶叶市场已经达到千亿级规模,远不是一个立顿可以吞下的。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数据及行业趋势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626.6亿元(约为411亿美元)。里斯咨询2021年的报告数据也表明: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未来五年内将突破3000亿元。

对于传统茶叶更熟悉的国内消费群体而言,立顿主推的碎叶茶茶包,在品质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无法满足国内一大批有较高购买能力、对茶有研究的资深茶客们的需求。

立顿的碎叶袋泡茶

图片来源:立顿

说到底,立顿和传统茶企对标的消费群体,根本不是同一类人。并且随着年轻人养生意识的加强,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消费者的口味只会变得越来越挑剔,靠低价走量取胜的巨头立顿也已经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去年年底被联合利华出售,在中国的市场占比下降等只是其中连锁反应的一部分缩影。

立顿越来越不懂中国喝茶的消费者。曾经靠低价打下的天下,正在被“品质之上”的品牌们慢慢抢回去。

去年11月,立顿前员工在得知联合丽华出售立顿后,发布了文章《跟着立顿离开的,是一个时代》。属于立顿的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已经过去。

3、从0到1的小罐茶,也不是可以照搬的打法

2014年,小罐茶横空出世,并靠一句“小罐茶,大师作”火速出圈。

2018年,小罐茶对外宣称销售额达到20亿,只花了4年时间就成为了行业第一。小罐茶或许不是中国最出名的茶叶品牌,但一定是最具有话题度的中国茶叶品牌。

继小罐茶之后,小茶匠等品牌也开始主打精品小包装茶叶礼盒。但稳扎稳打20余年,依旧苦于没有破圈的传统茶叶品牌,却很少出现照搬小罐茶打法的品牌?

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茶企没有复刻小罐茶的打法,是后来小罐茶因为过度营销翻车,被群嘲导致的。可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营销层面。

营销翻车后,小罐茶对广告标语进行了调整

图片来源:小罐茶

在小罐茶的产品逻辑里,营销只是助推品牌出圈的因素之一。哪怕是在营销翻车之后,小罐茶目前的销量依旧可观。因为小罐茶立命之本,是一整套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逻辑。

大部分消费者不清楚茶叶的选购标准,甚至想不好到底买什么茶叶品类。小罐茶就整合了八大名茶,并统一包装,邀请8位制茶大师为产品背书。

消费者想买茶叶送礼,但又觉得市面上既有的茶产品包装老气,而且价格里的水很深。小罐茶就采用更加高颜值的包装,并统一定价。

消费者想买茶自己喝,但又被繁琐的喝茶步骤劝退。小罐茶就采用一罐一泡的形式,简化喝茶步骤······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反推产品的形态,这是小罐茶的高明之处。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小罐茶是一个从0到1建立起来的品牌。它从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准了“有饮茶需求,但并非行业的80、90后新中产”。所有的产品模型,都是建立在已经获知既定消费群体的痛点之后,一对一地设计出来的。

小罐茶,整合了8大茶类

图片来源:小罐茶

而从”整合八大名茶“这一步开始,拥有先天品类优势的传统茶企就遇到了障碍。比如竹叶青一直和峨眉山高端绿茶深度绑定,张一元名字后面就紧跟着茉莉花茶,澜沧古茶更是以古树普洱而被大众知悉。

放弃优势品类,走全品类的路子,对这些“有家底”的传统茶企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它们要解决的也不是从0到1的问题,而是从1到10,从10到100,从100到1000的大命题。

这就要求,老牌茶企必须根据自己的处境,寻找到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路。

那对于年轻化的茶品牌而言,小罐茶的打法可以照搬吗?

在我们看来,既是学不来,也有不想学的成分存在。

首先,小罐茶的起点很高,有众多新品牌们不具备的前提条件。光是从品牌心智出发,小罐茶就可以投入500万为“小罐”开模,并在主流中心媒体上进行投放。

其次,小罐茶本身的产品定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小罐茶定位高端茶叶市场,但当其把目光投向年轻人自饮需求时,推出69-79元价格带彩罐系列时,又尝试着走性价比路线。

小罐茶彩罐系列

图片来源:小罐茶

但问题是:高端茶就等于满足送礼需求吗?年轻人自饮的茶,就更应该先强调性价比,再看品质吗?

始创于2021年的新茶叶品牌「一念草木中」(后文简称“一念”),就尝试着用年轻人的思路来重新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念推出的「神游八极」51g装定价在300元上下。新品刚出来时,一位70后的业内人士对此表达了质疑:“对于满足自饮需求的茶叶而言,3000/斤的价格,这是天价。”

在一念的创始人夏正看来:“这背后其实是有代际认知差异。一念是为80、90后做的品牌。悦己需求是这一代人身上更鲜明的特质。「神游八极」一包茶叶的价格和星巴克的一杯咖啡差不多。如果能用星巴克的价格带,喝到非遗监制出品的茶,就等于用艺术品错位到工业品。这个价格是可以接受的。”

一念内部的调查问卷数据反馈也表明:因为送礼需求购买一念茶产品的用户,大概只占到23.5%左右。自饮需求拥有压倒性优势。

一念「神游八极」

图片来源:一念

作为一个90后的茶业人,夏正认为:“中国品质茶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低估了。作为茶行业的新生力量,我们要对中国茶有信心。”

03

更懂年轻人的茶业新贵们,靠创意和技术破局

立顿懂标准化,但是读不懂中国茶文化;传统茶企懂中国送礼文化,又读不懂年轻人。

茶品牌应该如何创造出更多的需求?这个问题自然就留给了更懂中国年轻人的新生茶品牌们。

1、让茶文化破圈

早在运营上一个创业项目时,夏正就发现:“想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就必须得会和用户唠嗑儿。”

中国茶文化已经足够博大精深,别的品牌生怕用户吃不透,都开始简化卖点。一念推出的「神游八极」限量茶礼盒,偏偏还将更复杂的国学融入茶文化之中。

「神游八极」内含8款顶级名茶。里面每一款茶对应的单字、诗词,都分别对应着“十二文章”中的纹饰意象,也代表着一念对这款茶的理解。

如果一念仅仅用高级的视觉设计,把产品变得看似“高大上”,那显然是不够的。这看似复杂化的处理,为什么能被年轻的消费者接受呢?

实际上,一念想要借茶传递的是国学中的“山野气+文人气+烟火气”。这些气质是中国茶本身具备的,只不过一念又将它们做了更现代化的呈现。

作为一个年轻化的品牌,一念反对传统茶行业的玄学部分,也没有沿袭穿长褂、玩古琴、玩各种紫砂等老干部作风。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真诚地和消费者沟通:只用消费者熟悉的词语来诠释茶的风味,而不是采用“气韵”等偏玄学的说辞。

「神游八极」内含8款名茶,每款茶叶都有细致诠释

图片来源:一念

为了更好地和消费者沟通,一念还建立起了自己的私域阵地。

「一念草木中」微信服务号,可以为⽤⼾提供贴⾝服务和丰富的品茶、玩茶和学茶内容。比起单纯卖茶本身,一念输出更多的是其背后代表的社交价值和文化体验。

一念不仅想让“好茶易得”,也想让中国茶知识也能更加“易得”。这样培养起来的消费者,也会对这个品牌更加忠实。

一念认为,线上流量的聚集效应可以帮助品牌快速成长,对标三顿半做到20亿的规模问题不大;更难的是线下渠道的布局。在线上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念也会开始线下的尝试,但不会着急扩量,会更加注重优化单店模型。

再回到小罐茶的问题上,其实小罐茶也意识到了原来做高端礼品茶的局限性,也开始用“文化破圈”的思路寻找新增量。

针对消费力够强的新中产群体,小罐茶希望用茶之外的方式,尽可能辐射到更多的潜在目标客群。

在刚刚过去的新年期间,小罐茶又靠#长城惊现百米巨福#,再次地上了一波热搜。

小罐茶在长城举办的百匠百福活动

图片来源:小罐茶

这是小罐茶的百匠百福新年活动,也就是小罐茶邀请了100名匠人用不同的非遗技艺制作了100张福,并承包了百米长城,办起了非遗展览。[10]

虽然这次的声量不如以往大,但定位的人群非常精准。因为关注非遗技艺的人群,和小罐茶的目标用户其实是高度重合的。

2、让更多人爱上喝茶

与深耕茶的文化属性相比,追求茶的实用属性的思路就显得更加粗暴——方便、高性价比、最好喝完还有各种养生功效。

(1)喝茶的步骤简化

产品形态

为了让更多地人更方便地喝到高品质的茶。「CHALI茶里」、「大益茶」、「Chabiubiu」等新品牌们纷纷推出了袋泡茶,并用完整的原叶茶代替了碎叶茶。

新品牌们的想象空间远没有局限于此。「TeaPlays顽味」改良了茶叶的形态,将茶叶做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茶丸,独立包装,一次泡一颗。一粒茶可泡3-5杯且“久泡不苦涩”,非常适合办公人群日常饮用。

「TeaPlays顽味」小糖茶

图片来源:TeaPlays顽味

「柒日原叶」或许是从雀巢的速溶咖啡里获得了灵感,用茶汤萃取出的茶粉来代替茶叶。这样的茶粉能用冷水甚至是牛奶冲泡,方便消费者在办公或者居家场景下自制一杯低糖低卡的奶茶。

柒日原叶的无叶茶

图片来源:柒日原叶

「茶小空」则在三角茶包的基础上,研发了“超萃技术”。只有常温水也能冲泡茶包,在杯中经过约20秒或50次的适当摇晃,就能达到饮用浓度,还能保留原叶形态与多层次风味。

茶小空超萃茶铺冷泡茶袋

图片来源:茶小空

价格

想要让喝茶的门槛变得更低,袋泡茶的价格也普遍更接地气。

以新品牌销售的袋泡茶为例,价格多在100元/件以下。比起动不动几百上千的传统包装茶更具性价比,又在产品品质上,在立顿0.5元/包碎叶茶的基础上升级了不少。

可以说在品质和性价比的两端,袋泡茶找到了平衡。

(2)喝茶的理由多样化

在“颜值就是正义”的时代,新品牌们在包装上也没少下功夫。

包装

除了一水的马卡龙配送,新茶叶品牌还偏爱国风元素。这可不仅仅体现在茶盒外的二维图案和花色上。比如「他山集」的新品「桃花未央」,就将汉服的元素融入茶包,茶盒变成了古典衣橱内小衣架。

他山集的汉服茶包

图片来源:他山集

为了更好地被消费者记住,品牌包装IP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以「茶小空」为例,为了让自己的IP形象百看不腻又深入人心,茶小空特意将自己的品牌IP设计成百搭的白色;并让它穿上了不同的传统服饰,来代表茶包里的不同口味。

茶小空IP化包装设计

图片来源:茶小空

场景

想让年轻人想起来自己需要喝茶?你还得提供一个适合喝茶的场景!

2019年,茶里推出的“每日茶”,分别设计了“早餐元气”“饭后解腻”和“下午怡神”三个不同的饮茶场景。2020年茶里又上线“晚安茶”,主打提升睡眠质量的功能。

简而言之,就是在培养消费者在更多的时间和场景下饮茶的习惯,提高茶的消费频次。

茶里的每日茶系列

图片来源:茶里

年轻的消费者对这样贴心的提醒也并不反感,甚至还希望从喝茶的好习惯中体验到多重养生功效。

于是,茶的功能也从最初的好喝、解渴,衍生到了美容瘦身、降火刮油腻、健胃消食等诸多方面。高端原叶茶品牌Chabiubiu推出的心平气和橙皮茶、超级大麦茶、天生富贵枸杞茶等产品。每一款茶品都对应了不同的功能。

可以说,在喝茶这件事上,新品牌和消费者是双向奔赴的关系。

Chabiubiu超级大麦茶,主打养胃功效

图片来源:Chabiubiu

04

为争“茶叶第一股”,老牌茶企重新探索品类的奥秘

眼看着新茶叶品牌们积极入局,传统茶企也没有停止竞争与创新。

2021年12月23日,深证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信息公开网站显示:八马茶业的上市审核流程重启。这一信息表明,八马向A股市场再次发起冲击。

除了八马外,中国茶叶、澜沧古茶也在等待IPO。同样冲刺过A股的还有安溪铁观音集团、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华祥苑等多家茶企。但A股4000余家上市公司,至今依旧没等到一家茶企。

为了解开“有品类、无品牌”的心结,传统茶企也开始重新探索自家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1、顺势而为:利用原有的优势,借品类打造品牌

并不是所有茶企都适合走全品类的路子,竹叶青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1998年创立的竹叶青,是国内首家开启品牌化运营的茶叶企业。它首创峨眉高山绿茶品类,并专注于中国高端绿茶细分领域。

竹叶青既是峨眉山高山绿茶的品类名,也是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品牌名。通过买断独家使用的商标权,只有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叶,才有权利叫竹叶青。

竹叶青高山绿茶,源自600-1500米峨眉高山

图片来源:竹叶青

如果只是依赖峨眉山产区的天然优势,竹叶青也能算是一种珍稀的农产品。为了打造品牌知名度,竹叶青完全是按照现代品牌思路来生产茶叶。

为了确保原料稳定供应,竹叶青采用“茶农+茶企+合作社”的模式,与合作社签订了稳定的供销合同。同时还自建基地作为补充。

为了实现工业化生产,2012年竹叶青投入近亿元从日本引入生产线,并经过三年改造形成数条全自动生产线,建立了38道加工工序与65道检测工序,将传统制茶工艺精髓与制茶设备结合。

竹叶青的全自动生产链

图片来源:竹叶青

在确定品牌战略时,竹叶青选择了高端绿茶这一个小切口。而小切口背后对应的是广阔的市场。

绿茶是中国茶叶中消耗量最大的一个品类。《2020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27.91万吨,占总销量的58.1%。

而竹叶青的核心客群以中青年男性为主,80后占整体人群的40%左右。其中高端送礼比例超过60%。在市场规模足够大的前提下,只要打透这类人群,就能给品牌带来了高增长。[11]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竹叶青2007-2021连续14年高端绿茶销量领先,已经成为了高端绿茶中的头部品牌,实现了以品牌定义品类的目标。

竹叶青的产品包装设计也和高端定位相匹配

图片来源:竹叶青

同样借助优势品类的力量,来打造品牌的还有西湖龙井品牌卢正浩。

因为有茶叶世家背景,卢正浩逐渐掌握了西湖龙井茶叶核心产区1/7产量。再加上有品牌文化传承和品牌故事作为支撑,更加坚定了卢正浩持续走西湖龙井高端路线的决心。

卢正浩接待海内外知名人士旧照

图片来源:卢正浩

西湖龙井产业较为分散,产品品质较难管控。为此,卢正浩茶业通过茶园的标准化管理,制定采摘标准、鲜叶标准和制作工艺等方式,从上游进行产业供应链的规范化管理。[12]

卢正浩品牌致力于整合茶园上游供应链

图片来源:卢正浩

无论是像竹叶青一样采用工业化自动生产,还是卢正浩的供应链打造,都是有品类优势的茶企在品牌化道路上大胆探索的证明。

2、自我突破:减少对品类的依赖,全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八马茶业,源自拥有285年传承历史的制茶世家,是铁观音非遗传承人品牌。八马茶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也是以铁观音及岩茶为主的乌龙茶。

但八马并没有将自己的品牌局限在乌龙茶的单一品类内,而是全力”汇聚中国原产地好茶”,打造全茶类中国茶叶连锁店领先品牌。

八马十全十美组合茶礼,涵盖了五大茗茶

图片来源:八马茶业

在近期回复交易所的问询文件中,八马茶业并未将公司定性为茶叶加工企业,认为自身的业务模式更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以及来伊份等互联网零食品牌。可以说是跳出了茶叶的思维来做茶业。

这次IPO,八马的主要募资方向也是用于大量开设新的直营店,建立起更全的直销网络,加强渠道销售优势。

八马茶业线下门店

图片来源:八马茶业

同样在茶叶全品类领域发力的,还有创建于1993年的天福茗茶。品牌官方数据显示,天福集团旗下拥有1200家连锁门店,遍布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如果你去过天福茗茶的线下门店,就会发现它就像是一个茶叶百货商店,只要跟茶叶相关的产品,它都有。不仅整合了全国各大茶类,还研发了品种丰富、富有特色的茶食品、茶具、香道等系列产品。

天福茗茶·武汉秦园路文化店

图片来源:天福茗茶

虽然同样是做门店,但天福茗茶跟八马的品牌思路又有所不同。天福集团的线下门店有个特定的名称——第二客厅。第二客厅除了用于销售的茶产品展示空间,还留出了给客人进行商务会谈以及茶文化交流的空间,还贴心地为客人提供存茶的服务。

在2022年的贺岁短片中,天福用3个天福门店发生的小故事,向消费者们彰显了门店自带的社交属性。[13]

天福茗茶贺岁宣传片里的第二客厅

图片来源:天福茗茶广告截图

不难看出,天福试图将自身品牌和中国茶文化语境里的浓浓人情味绑定,为消费者提供了选天福的理由,也解决了喝茶的场地问题。

3、联手前行:巩固品类优势,横向拓展客户群

中国茶消费群体对于地域品类茶有较强的认知。但要是既有茶叶品类的天花板有限,又不能一举成为全品类的领头羊,这样的茶叶品牌又该如何做大做强?

湘益茯茶和六妙白茶的联手,或许会给我们提供新思路。

湘益茯茶是湖南安化黑毛茶的代表。在新疆、青海等地,湘益茯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从1958年开始,西北地区三四代人从小到大喝的都是湘益茯茶。在新疆还流传着“喝酒要喝伊力特,喝茶要喝湘益特”的俗语。湘益特,就是湘益茯茶的特制茯砖。

湘益茯茶的黑茶金砖

图片来源:湘益茯茶

六妙白茶则是福鼎白茶的代表品牌,在福鼎白茶核心产区拥有总面积达4600多亩的庄园,年生产量2000多吨。

六妙白茶白毫银针

图片来源:六妙白茶

与此同时,白茶和黑茶都拥有“越陈越香”的特质。最终,黑茶以“方”面世,白茶以“圆”示人。两家茶企推出的“中国好茶,黑白对话”特制纪念茶是国内首次两大茶类合作的产物。[14]

“中国好茶,黑白对话”特制纪念茶

图片来源:湘益茯茶

黑白纪念茶发布后的第3天,武夷岩茶品牌武夷星与福鼎白茶品牌品品香达成了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新品——心传。[15]

武夷星、品品香联名产品——心传

图片来源:武夷星、品品香官方发布会

虽然目前看来,这样的纪念款茶品牌的发布带来的更多的是概念上的意义,但也为国内传统茶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05

结语

通过梳理中国茶业的品牌化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茶行业虽然“大而不强”,但也留给了新老茶企们更大的使命。

传统茶企开始重新审视品类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希望在原有的优势上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新品牌也瞄准了头部品牌的空白区,靠创意和技术奋起直追。

比起单纯地焦虑“中国七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我们更加愿意相信:在努力创造世界级品牌的道路上,新老茶业品牌们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创造力。

攻克眼下的难题之后,中国跑出世界级茶品牌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也期待能够亲眼见证历史。

参考来源:

[1]《八马茶业被恢复发行上市审核!一个问题就用了20P来回复,真不容易!》,2022年1月12日,茶叶管理评论

[2]《【行业深度】洞察2021:中国白酒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附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力评价等》,2021年6月3日,前瞻产业研究院

[3]《我国茶园面积及茶叶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10月31日,新华社

[4] 郝瑀然,《世界茶叶产销形势发展报告》,2020年12月29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5]《我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占全球总人口18%》,202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6] 安明霞,《【聚焦】茶艺师,未来走向何方?——茶周刊专访茶艺师标准起草者余悦》,2016年12月25日,茶周刊

[7]《袋泡茶行业数据分析:预计2020年中国袋泡茶线上市场规模为128.7亿元》,2020年8月30日,艾媒网

[8]《天福茗茶香港招股说明书》,2011年9月14日,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

[9] 陈晓京,《“天价普洱推手”吴远之》,2021年12月28日,斑马消费

[10]《万里长城,百匠百福》,2022年1月14日,小罐茶

[11]《3000亿茶行业必有一战!谁是下一个巨头?》,2022年1月13日,混沌学院

[12] 董柴玲,《一斤卖上万元的高端茶叶是怎么火的》,2021年11月13日,未来消费APP

[13]《2022 添壶好茶让好事发生》,2022年1月7日,天福茗茶

[14]《这款茶凭什么在众多贺岁茶中C位出道?》,2021年1月14日,湘益茯茶

[15] 说茶传媒,《新阶段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武夷星&品品香发布新品战略》,2020年11月30日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行业报告】2020济南茶叶市场商户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站在流通领域的节点上,看茶产业的上游和下游,我们更容易看清产业结构和发展脉络。在流通领域逐渐去中心化的今天,批发市场的作用在减弱,但行业责任却一点也没有变化,就是让好茶流通起来,让更多的好茶走出产区,走到消费者手中。

济南茶叶集团总经理  刘勇

目录

一、前言

1.1调研背景与目的

1.2调研的对象与内容

二、调研基本情况

2.1商户基本情况

2.2商户复市情况

2.3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4各茶类的价格变化

2.5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对比

2.6商户采取的措施

三、研判与思考

3.1思考一:流量都到哪里去了?

3.2思考二:消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3.3思考三:内卷化&破圈

3.4思考四:Z时代

四、2021前瞻

4.1  加速迭代

4.2  大IP时代

五、几点建议

5.1 学习!

5.2 练内功

5.3 喜欢它!

5.4 融入网络

六、大家的话

结尾

参考文献

特别鸣谢

一、前言

1.1调研背景与目的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大概谁都没想到,2020年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来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原有的节奏……这是个无数人希望能重启的一年,也是个考验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它在我们的期待、痛苦、感动、抗争、泪水和汗水中就这样一下过去了。  

2020年我国茶叶经济指标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茶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春茶采收受阻,流通受限,批发市场、茶城封闭,复工延长,线下流量锐减,经营管理遭遇到巨大挑战。许多人说,从来没有如此热切期盼未来与改变,是因为2020,我们走得太不容易,太难了。

作为产业中流通领域的前哨阵地,批发市场(茶城)同样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封闭市场带来的商户租金压力;疫情防控常态下造成的流量下降,仓储、物流、运输等环节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市场保守情绪,都对市场商户的经营活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

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局面,济南茶叶集团、济南市茶叶行业协会积极推动各项复工复产政策,减免租金,复商复市,问计问策,帮助市场商户携手共渡难关。我们启动了《2020年济南茶叶市场商户经营情况市场调研》以期发现商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全面了解市场商户面临的挑战,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破解商户实际的经营困局。

1.2调研的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面对济南茶叶市场内的近500家商户,主要就商户的经营门类、模式,疫情期间的经营情况,复商复市情况,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瓶颈,开展线上经营等问题进行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商户调研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研抽样问卷317份,抽样比在70%以上。符合统计学上研究结果对样本数量的要求。

(关于样本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PDF)袁建文, & 李科研. (2013). 关于样本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1, 22-25. )

二、调研基本情况

2.1商户基本情况

从调研统计数据看:


绿茶仍然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销售门类。

虽然绿茶的占比较过去有明显下降,但因为绿茶受众广泛,名优绿茶品类丰富,产品结构层级多,消费者知誉度高,所以主营绿茶的商户仍占近三分之一左右。

乌龙茶与红茶齐头并进。

乌龙茶和红茶近几年总体呈平稳发展趋势,特别是乌龙茶、红茶品种分类清晰,品质特点突出,带动了整体茶类的发展。例如乌龙茶中品牌化程度比较高的岩茶、凤凰单丛、台湾乌龙等;红茶中的祁红、滇红、坦洋工夫等,都在各政府、企业的推介下,专注发展地域品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黑茶、白茶形成一定范围的圈子经济。

黑茶、白茶具有越陈越香的收藏属性,又加之这几年的宣传推广,所以在北方销区形成了一定的藏茶的圈子。特别是黑茶里的普洱,因为有浓厚的传续文化,深得收藏市场青睐,形成了稳定的品茶、藏茶圈子。

花茶的商户占比下降,花茶品牌逐渐集中转型。

随着多茶类、茶种的流通,原有花茶、绿茶平分天下的局面逐渐消失。虽然主营花茶的商户减少,但花茶经营户却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向内重视传统工艺,提升品质;向外摆脱花茶固有的营销理念,挖掘新卖点。加之北方地区固有的消费群体,花茶仍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茶叶品种之一。

2020年济南茶叶市场商户经营方式统计


市场商户仍以批发为主,品牌商户略有提升。

从调研数据看,问卷调查的317户商户中,有四分之三的商户仍是以批发为主,占比73.82%。可见,在批发市场(茶城)范围内,商户的主要经营思路和模式还是以批发为主。这部分商户大多是在市场经营十多年,跟着改革开放、市场发展一路走来的老商户,有着固有的批发渠道和客户。

2.2商户复市情况


从市场复市后商户的开店情况来看,有35.33%的商户在26号复市当天就开门营业,有48.58%的商户也在其后的三月份开业,两者总计83.91%。可见,商户对于复商复市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长期封闭带来的经营压力巨大,另一方面长期隔离带来的市场对茶的需要也是迫切的。所以在市场复市初期,出现了一波茶叶销售的小高峰,这一点在《济南市场疫情期间春茶经营情况调研报告》中有具体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复市之前仅有4.73%的商户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了线上经营活动。即使是市场复市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通过线上手段进行经营活动的比例也只占28.16%。不足三分之一。这与现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传统批发市场内商户的经营模式守旧,经营策略固化,没有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

复市后商户积极采取疫情防护措施,所有调查样本都采取了防疫措施,其中戴口罩和消杀排在前列,分别占比87.66%和75.33%。有一半以上的商户(60.13%)在复市初期,不进行品茶活动。


2.3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数据看,疫情后商户经营活动遇到的问题比较集中,在所列七项困难中,其中“到店人数减少,客流量减少”和“订单减少,经营成本增加”被选最多,在317份调查样本中有290个样本选择了“到店人数减少,客流量减少” ,有250样本选择了“订单减少,经营成本增加”,分别占比高达91.77%和79.11%。

可见在商户的经营活动中,“流量减少,订单减少,成本增加”这是疫情后批发市场商户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

应该说,从长远来看批发市场(茶城)并不是永存的,其为新的流通、交易方式所替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茶叶流通体系的多样化是大趋势。虽然现阶段茶叶批发市场(茶城)的地位不可替代,但经由率会有所下降,其所承担的功能、交易的形式以及与其它渠道之间相互的关系在不断变化调整。

所以,批发市场(茶城)的流量减少是长期趋势,只是今年疫情加速、加剧了这种变化。面对这种长期趋势和短期剧烈变化如何应对,是摆在市场商户面前最重要的思考方向。

2.4各茶类的价格变化


从调查数据看,复市后市场上的茶叶价格因品类不同、上市时间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表现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商户因受到订单减少,库存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产品价格下降。另一部分因上市时间错开疫情高峰,受疫情影响小,或商户溢价权小,产品价格变化不大。另有少部分茶叶品种因春茶季采收受阻,造成市场稀缺,在一定时间内价格上涨。


* 注:因黄茶、茶具所含的样本数量少,不具备统计学上的参考意义。

2.5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对比


从调研数据看,全年整体商户经营同比下降比较大。上半年下降商户达89.59%(其中严重下降一半以上的占比25.24%),下半年下降商户78.86%。但总体来说,下半年随着复工复产的推动,经营环境趋稳,商户的经营活动逐渐恢复,经营状况出现了好转。下半年较上半年经营有所好转的占比59.05%。有2.84%的商户(9个调查样本)能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改变营销模式,利用新媒体线上手段等出现了逆势上扬。

2.6商户采取的措施


从调研情况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高居榜首占75%。可见疫情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并渗入到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常态化;其次“减少进货、降低库存、维持现金流”紧跟其后,占比65.51%,可见市场的保守观望情绪很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背景下,维持现金流是降低风险的做法;“精简人员”和“尝试线上投入”分别占比31.96%和35.76%;而“新媒体宣传”方面的投入则最低,占比22.78%。这与疫情期间蓬勃兴起的线上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选择保守的样本多,选择改变、尝试的样本少,这是批发市场(茶城)商户经营的特点。

三、研判与思考

统计学不是严谨科学,而是科学的工具,是通向科学真相的桥梁。调研数据本身虽然不能准确代表茶叶消费市场整体的经营情况,但站在流通领域节点——批发市场(茶城)的角度上,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和观点,从而引发我们对于整个茶产业的思考。

从调研数据看,疫情影响下加剧变化的批发市场(茶城)的流量减少,订单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是表面现象,现象背后代表的是市场商户经营模式固化,营销手段单一,缺乏网络时代新消费环境下的学习、改变和尝试。

新经济下加速变化的外部消费环境与茶城商户固有的经营模式之间的矛盾将是未来流通领域最主要的矛盾。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不同角度来对新的消费环境和和新经济模式进行一些讨论和研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帮助大家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找到新的增长。

3.1思考一:流量都到哪里去了?

从调研和走访的情况看,商户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流量的下降问题。而茶商的经营模式过度依赖实体流量,经营方式相对单一,是症结所在。

首先,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茶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被新的流通、交易方式所替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批发市场(茶城)流量的减少是一种长期不可逆的趋势。2020年的疫情只是加速了这种变化。

其次,茶行业不是夕阳产业。在中国,茶叶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群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减少。虽然消费方式和消费倾向在不断变化,但整体的消费体量没有变化,甚至有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上茶文化,喜欢上了喝茶。喝茶,既能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又有着独特的人文意义,可以说,只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还在,中国的茶产业、喝茶的人群就不会消失。

所以,基于上述两点,消费群体体量没有根本性衰减,而流通领域批发市场(茶城)的辐射流量却在逐渐减少。那我们就要问,流量都去哪里了?那些喝茶的人,不是从批发市场直接买茶或者从批发市场延展的渠道中买茶,那茶是怎么走到消费者手中的?我们搞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茶城商户在方向性思考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匮乏,物流不发达,茶叶需要一个个枢纽(节点)来完成商品流通。批发市场(茶城)就是一个大的节点,街边的零售小店就是一个小的节点。中间可能有若干批发商节点。这些节点形成单向的线性流通关系,保证商品的供应。那时候消费者往往很难越过身边的节点,去上一层节点或枢纽去进行商品购买。

但随着大物流、大流通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介入,单向的线性结构被打破,演进成了高效复杂的网状结构。商品和信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的时代,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或组织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商品流通中的节点。所以我们看到了微商、看到了直播带货、看到了种草经济、饭圈经济等等。

现在你想买茶叶,你可以去门口的超市、商店(传统渠道),你也可以直接上淘宝京东(网络平台),甚至你可以问朋友,你在喝什么茶,他就把链接发给你了,或者他直接微信给产区的茶农朋友,没几天快递的茶就到了。即使你的这个朋友不是做生意的,也不搞茶叶。但这一次他充当了商品流通的节点。甚至,时间久了他可以直接联系厂家或产区茶农,就依靠这个开直播,朋友圈发图片,在社区里建个群,他就成为了一个商品流通中的节点。这一切,在网络时代,就只需要一部手机,它就可以接入社会商品流通的大网络。

结论:商品流通不再是线性流通,而是呈复杂的网络节点分布。流量不在依附于某个线性枢纽或节点,而是打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个体。去中心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

3.2思考二:消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流量散落的另一个原因是消费方式在变化。

原来茶叶消费场景是这样,我想喝茶,我有需求,然后我就去找能买到茶的地方,要么去A店,要么去B店,或者去C市场,就只有这几个选择,我得去找茶,是人找物。现在不同了,我除了ABC之外,我有网上的成千上万的店可选,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可能给我推荐、安利。不再需要人找物,所有的物都在你的身边,都在屏幕的背后,触手可及,你随时可以支取。例如:你在朋友圈里发一个信息说“我想买茶”,预计你会收到很多留言。这就是现在的状况。

另一方面,消费观念也在变化。我们老一代的消费观念是“有没有”,我想买这茶,这家店有,其他地方都没有,谁控制了渠道谁就赢了。再往后的消费观念是“好不好”,大家都卖茶叶,我的比你品质高,比你的好喝,比你的性价比高,我就能卖的好,这个时候谁的产品好谁就赢了。现在,光靠渠道和产品已经不行了。现在的消费观念更倾向于是“喜不喜欢”,他们可以花上千块买一双球鞋,致敬偶像;他们可以宅在家里吃泡面,但却在自己明星的直播间里挥金如土;消费行为不再是客观判断,而是主观判断。消费者消费的不再仅是商品本身,而更多的是商品背后的意义,是购买时的那一份小确幸和满足感。

还有一种奇怪的消费现象叫“盲盒经济”。这是一种将玩具产品包装于一个盒子里,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不知道盒子里具体是哪一款产品,只有打开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抽到什么产品的消费模式。就这样一种新的消费场景,泡泡玛特2017年至2019年期间,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58亿元、5.14亿元、16.83亿元,近三年的营收增幅分别高达80%、225%及227%。实体流量在逐渐衰减的现在,新消费形式却蓬勃向上,以惊人的速度。

以前我们认为,我们要先确定要消费的产品,然后进行筛选比较,最终才能完成消费行为。但现在,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买的具体是什么,我们就进行了消费行为。

消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结论:消费渠道的多元化,让消费场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消费的目的和意义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就应该甩开历史包袱,去拥抱新渠道、新市场。刻舟是求不到剑的。

3.3思考三:内卷化&破圈

内卷化是一个学术名词,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在经济领域,可以指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只能向内竞争,无法突破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呈现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状况,叫做内卷化。茶叶行业就是严重的内卷化。

近二三十年,茶行业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消费结构的稳定,茶叶产能趋于饱和,产业增长遇到瓶颈。近几年茶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品牌建设、成本控制、工艺创新、题材热点、文化属性的挖掘等等,延展出了像大师做、头采、山头、小产区、高杆、单株等诸多营销概念。这些营销思路无疑都指向内部竞争关系,而且也都逐渐呈现疲态。

打破内卷化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圈,打破行业的界限和思维,在生活中找到消费者消费的真正意义。所以在2020年我们看到故宫文创、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人民文创、三联生活周刊、罗辑思维、天猫新文创、有品、严选等这些流量IP都涉足了茶领域,他们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茶行业,但他们却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

圈子已经被打破,“狼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商品本身不再是行业的界限,故宫、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不再仅仅是一个场地;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也不再仅仅是一份刊物,天猫、有品、严选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网络平台,他们的背后是一批有着共同认知属性的活色生香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中有一种形而上的认知感和归属感。

也许你会说,有些人看重意义,但总有一些人只关心商品本身吧?就算我没有那些所谓的认知感和归属感,我只是做最简单的茶,好喝的茶,也会有人喜欢吧?让意义的归意义,让实用的归实用,我还是能卖好茶叶吧?其实,实用和意义本就是一件事的两个面,不可分割。你卖的每一款茶,你的每一次销售,都是你对茶、对茶叶消费认知的体现。

破圈,就是创造新的消费场景。破圈,就是走出原来产业的框框,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开辟疆域。比如,你在吃饭的时候,觉得饭店的茶还不错,菜单上就有二维码,你就可以直接下单,送到家里;你住酒店,你觉得客房里提供的茶还不错,你就可以直接进入酒店APP,购买酒店同款;任何有流量的地方都是你接入商品信息的切口。

结论:圈内的生意会越做越难,因为高速路再宽,也无法阻止因为车太多而堵车。最好的办法就是来架直升机,跳出平面,飞到天上,看哪里有需求就直奔过去。

3.4思考四:Z时代

2020年最火的词语之一就是“后浪”,所谓后浪就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这届年轻人,也称Z时代。

有数据显示,我国Z时代群体活跃用户规模达到2.75亿,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认识开始就接触互联网科技,并一直在拥抱高速推陈出新的新兴业态,对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依赖。Z时代这届年轻人的成长正赶上中国经济的腾飞时期,物质生活富足;而且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受到父辈的关注程度高。有着鲜明的个性,重视消费体验。他们是中国未来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主导力量。

下面我们对Z时代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做一些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参考。

首先,颜值主义。

当下时代,“颜值即正义”是普遍认知,对颜值的要求也体现在生活的各方面中, CBNData《2020消费态度洞察报告》指出,有64%的消费者会购买包装更吸引人的产品。那些有设计感、年轻元素、有文化属性的包装设计,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赢得消费者。

其次,主观消费。

Z时代的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费。这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消费态度之一。他们会因为一个文案、一句话、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想象,触动了心弦,从而进行消费活动。主观意愿而非客观需要在消费因素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轻养生。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下,这届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年轻人更注重健康,轻养生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消费趋势。在奋斗的同时,这届年轻人一点也不亏待自己。

第四,追随KOL。

KOL,就是意见领袖。这届年轻人有自己追逐的理想信念,他们会追逐和自己三观一致的偶像和意见领袖,有数据表明,有70%的年轻人会愿意购买“爱豆(英文idol的音译)”周边及同款产品,或者其代言推荐的产品。Z时代群体还偏爱跟着KOL直播种草。

最后,爱国。

Z时代出生成长与中国经济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红利,大多数没有经历严重的物质短缺,便显出了强大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此次新冠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更加强化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反应到消费上就是“新国货”、“新国潮”概念的兴起。

结论:这届年轻人终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消费担当,茶行业,虽然有很大比例的60后、70后、80后固有消费群体。但不可否认,这届年轻人终将取代他们,成为新茶文化的消费主体。无论你是生产企业、渠道、还是终端零售商,你的最终目标一定是他们。所以,谁先一步了解他们,谁就先一步了解未来。

四、2021前瞻

4.1  加速迭代

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商业环境的迭代,2021年这种迭代会继续加速。2020年你所遇到的那些看不懂的新词,所遇到那些你想不明白的消费现象,所面对的那些茫然无措的焦虑,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和压力,2021年依然会存在。不但存在。而且会以一种加速迭代的形态高速演进。种草经济、盲盒经济、饭圈经济、直播带货、联名文创、新国潮、懒经济、宅经济,这些将一种加速的形态,迅速成长。

即使你在传统经营模式中一点也没有犯错,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努力的经营,更认真的做产品。但随着新商业环境的到来,你仍然会感到越来越吃力,越来越困惑。

就像一个人再努力的骑自行车,也不可能追上时代的火车。“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4.2  大IP时代

2021年茶行业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大的IP流量的涌入。随着线上经济的发展,新商业业态的形成,拥有头部流量的IP入口将更广泛的落地。无论是直播带货、联名文创,还是社区团购,这些流量会逐渐渗透到茶行业中。2020年,央视的“小朱配琦”带货湖北茶。直播间2小时 1546万人观看,10500罐湖北恩施玉露秒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推出“抖音有好货,县长来直播”春茶专场直播活动。三场直播共销售茶叶20.4多万件,销售额超1329万元。八马铁观音携手罗永浩直播,累计观看人数62.8万。三分钟就卖出了80000盒八马茶。还有像故宫文创、国家博物馆、美术馆、人民文创、三联生活周刊、罗辑思维、天猫新文创、有品、严选这些IP流量入口,也都将继续渗透茶行业。

茶行业将从流通时代进入流量时代。

五、几点建议

5.1 学习!

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加叹号。

以前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职称,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学习,就是为了生存本身。你现在不学习各种手机APP,不学习支付宝、微信支付,你不学习共享单车、滴滴打车,你不学习那些新词汇、新思路、新观念,你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2020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场商户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社交平台或社交软件,获得客户消费者的比例仅占27.99%。有72.01%的商户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商业活动。

疫情期间您有没有通过线上/社交平台,获得客户消费者?

学习互联网应用不是为了娱乐休闲,陶冶情操,更是商业互动的工具,是营生的手段。

所以,2021年,一定要学习,要不断学习,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研究新的商业环境,学习新的营销思路,建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这是你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5.2 练内功

这里面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要积极维护客户渠道、严格店面制度、完善进销存管理,增强员工服务意识等等。可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每个企业、商户都是一次大考,考验的是内在的管理能力、外在协作能力、及时反应的能力、客户渠道的维护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等等。练好这些内功,可以增强商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茶文化、茶科学的普及。以前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销售是这样,“这款茶260,旁边的那一个好一点330,这里面这个更好540。”现在不能再这样了,我们要告诉我们的渠道商、消费者,这款茶好在哪里?他工艺上、历史上和其他茶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我为什么喜欢这款茶等等。这些人文意义上的知识,也是练内功的一部分。

5.3 喜欢它!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商户对于茶叶经营的认识是这就是一门买卖生意,进货卖货赚取利润,和卖土豆、卖板凳没什么区别。实在这个不赚钱,我就去干别的。但在消费高度信息化、个性化的今天,这种思路要警惕了。

一定要对自己经营的茶有足够的热爱,一定要对茶行业有足够的喜欢,这样你在网络中展现出来的才是一个茶人的样子。喜欢和热爱是无法掩饰和伪装的,是可以互相感染、引发共鸣的。喜欢和热爱是有力量的。而且茶产业、茶文化是有着足够深厚的外延和内涵,值得你的喜欢。京东今年的口号:不负每一份热爱。就是迎合了这种消费倾向。

5.4 融入网络

调研中我们发现,2020年之前,大家其实还觉得做生意并不一定要用到互联网,当然年轻人,学得快,可以搞一搞,老商户学不了,也学不会了,就用老方法再撑几年。

但2020年之后,我们发现,再不融入这个网络化的世界,生意可能就越来越难做了。融入网络倒不是说一定要开淘宝、上京东、做网店,而是要将你的经营充分融入到这个信息时代。

举个例子:朋友圈是否可以发产品,好一点的可以来点图文创意;是否可以开个微博,上个头条,把自己的产品信息发上去,拍一点抖音介绍下自己的店铺。在社交平台上多一些相关的互动和宣传,把你对茶的理解,你对茶的热爱和喜欢,告诉更多的人。在逐渐的融入这个网络环境的过程中,你才能慢慢的体会和找到思路、想法。

往前走总比坐在店里等要好一点。

六、大家的话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进出口和旅游业,宾馆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茶叶行业有坚守者,守出了一片开阔的天空,只要坚持坚守,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收获,2020年天裕泰茶业公司业绩不降,而且是增长,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这要感谢茶叶批发市场的管理者,领导们,感谢我员工们的辛勤努力,更要感谢我的客户朋友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2021年我们有整体规划,我们会把更好的产品,更新鲜的茶叶,呈现给我们的朋友们和顾客们。

济南天裕泰茶业有限公司

俞标

2020年的“不易”已经过去,只需铭记,但我们要保持初心。相信党和国家的治理、修复能力,以韧性应对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变也是一个“不易”!2021年疫情终会过去!冬天终会过去,春天会再来。坚守茶行业,坚持则有万水千山。

润湘茶行(高马二溪山东运营中心)

李雄

2020年我们少了一些流动客流,少了一些线下品鉴,我们以自媒体,微信圈的宣传做推广,公司品牌方的大力宣传,也得到很多消费者与经销商认可!对于2021年,我们会以品牌的优势做文章,比如自媒体的爆光度,茶品质的挑选,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做一些比较爆款的产品来推动销售,比如产品的文创类,产品的质量的突出性,只要坚持好品质,坚持好口碑,做好产品的创新性,就能做好市场的销售。

雨林古树茶

陈培坤

2020在疫情的促拥下紧张的发展,艰辛的一年也悄然流逝。如今,迎来了2021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保持不变的做茶初心,以及保持良好的茶叶品质,变动中的,是我们企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脚步,我们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感谢市场领导给予华羽村的鼓励,支持让我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也会关注国内外形势,将工作向前推进。

新的一年,我们会继往开来,展望未来,创造更好业绩!

“华羽村”白茶

杨自典

光阴岁月催人老。岁月如梭似剪刀。又是匆匆的一年过去了,回首2020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这一年全国乃至全球都在与这个病毒作斗争,很多人经历了生死,所有这些更让我们懂得去珍爱生命,注重健康。很高兴也很荣幸的作为一位茶人,为了给大家奉上一杯好茶而一直在努力,在这个经济大势不乐观的情况下,我呼吁大家首要关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一杯茶。

茗静轩茶行

济茶协普洱茶专业委员会会长·崔丽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从起初的恐慌到后来的顽强不屈、患难与共。我们勇敢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守茶行业,带头复工复产,在保证安全防护的同时,弥补了因疫情带来的业绩损失,全年营业额不降反升!这不仅仅是从业人员的成绩也是市场管理者对我们每一家商户的支持和保护。展望2021年,我们终将战胜疫情,迎来更好的明天!

福建省安溪泉德利茶业有限公司

陈木艺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包括茶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并不会改变未来茶叶消费的增长态势。我们秉承內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质求存的经营理念,告别2020,迎来万象更新的2021,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阳光铺路,携手同行!

坦洋工夫北方联合会

池华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2020年,新冠疫情对国家是一种磨难,同时也是对人民团结的一次大考,对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一种考验。坚韧的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的恢复。疫情中,我们看到更多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让祖国上下更加的团队奋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苦难终会过去,未来也更加美好。经历苦痛,我们提升自身能力,可以迎接更强的挑战。我们有国家为脊背,挺直身板、团结奋进,做好本职工作,坚守行业准则,事业健康发展,共迎美好未来。

中吉号普洱茶华北运营中心

卢金亮

结尾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是崔健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的一句话。疫情让新经济迅猛发展。正如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的,很多商家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在济南经营茶叶,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经历了大物流、大流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批发市场到品牌发展的转型,享受了每一次变革的红利。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感觉到了局促,因为更新太快了。从刚开始的淘宝网店、到京东天猫,又到微博、头条、再到微商、网红经济、直播。疫情让不少茶叶商家开始冷静思考,自己在未来是否应该有新的布局。随着越来越多的边界和门槛被打破,“数字化”红利早已从局部扩展,倒逼社会开启一种全新常态。

最后,凛冬已尽,万象更新。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 关于样本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PDF)袁建文, & 李科研. (2013). 关于样本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1, 22-25.

2. 白玉英.农产品流通中批发市场建设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07.

3. 蔡荣.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 管璇悦:人民日报:期待更多“破圈”效应. 《人民日报》( 2019年11月08日 11 版)

5. “种草经济”崛起,窥见时代变迁中的“新消费”《文汇报》.

6. 马钺:对话王宁:泡泡玛特就是代沟本身。字母榜

7. 邓增永.走出茶叶批发市场[.茶世界.2008,8:32-35.

8. 只做线上,一款19.9元的冷门铜摆件,一年卖出450万《电商报》

9.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人民日报》( 2020年06月16日 04 版)

10. 任声策:调查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企业复工和经营的影响《经济观察报》.2020.02.22

11.海恭剑,姜仁华,陈富桥等.我国产地茶叶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探讨,中国茶叶.2017.6:32-33.

12. 企业有何困难诉求?请填写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广东制造业企业影响调查问卷。《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2.04

13. 朱仲海.有破有立转型升级——浅析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之路[刀].茶世界.2016,2:33-35.

14. 张涛:2021年经济展望(一):中国经济疫后的返途。《财新网》.

15. 南方日报:“种草经济”值得警惕《南方日报》2019.05

16. 吕文君,陈霞.加快新昌中国茶市电子商务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刀.中国茶叶加工,2016(03):61-63.

17. 2020济南市场疫情期间春茶经营情况调研报告.《济南茶叶集团》

18. 张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滁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刀].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

19.《2020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杜金富《价格指数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3

21.Z时代来临,如何打破圈层,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投中网 2019.1

22.《2020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CBNData 2020.08

特别鸣谢

本次调研分析由市场管理科组织问卷调查,得到了市场商户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大家一起讨论,献计献策,分析研判。就当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在此特别鸣谢参与调研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济南天裕泰茶业有限公司

润湘茶行(高马二溪山东运营中心)

福建省安溪泉德利茶业有限公司

“华羽村”白茶

宏顺发茶具

坦洋工夫北方联合会

擒猴茶叶|含香茶叶

“雨林古茶坊”

福州榕泉茶业有限公司

中吉号普洱

茗静轩茶行

梵益茶

中益普洱

泓达堂陈皮

济南羽臣茶业有限公司

济南茶叶集团新媒体 图文编辑:老虎吃茶 果果

版权声明:

内容转自济南茶叶集团,以上文章旨在促进茶文化交流与研究,促进茶叶贸易发展与流通,欢迎各媒体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引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8块一瓶的龙井新茶,到底是谁在买?

近日,东方树叶春季限定产品“龙井新茶”第三次回归发售,刷新了线上销售的记录。

从此前的3天售罄5000箱,到如今17小时、1小时售罄5万箱,似乎显示出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强烈追捧。

近年来,厚积薄发的无糖茶赛道终于站上风口,会复制气泡水的崛起路径吗?

哪里的龙井?谁在买?

近日,东方树叶以季节性限定产品“龙井新茶”再火了一把。

该产品在今年4月线上发售了两次,第一批5万箱龙井新茶,4月1日上线17小时售罄,4月5日第二批5万箱1小时售罄。

“龙井新茶”是东方树叶在2022年推出的限定产品,当时,该产品的名称为“特级龙井新茶”。

据农夫山泉微信号介绍,当时“特级龙井新茶”首批限量5000箱,每箱规格为15瓶335ml装。另据小红书用户发布的购买图片,该产品每箱售价为130元。

2023年,该产品再度回归,7天销量达5万箱。到了今年,在农夫山泉微信号的宣传中,标注出了“特级明前龙井新茶”的字样。

除了线上的5万箱之外,第一批产品同步在山东、河南郑州、山西、陕西等商超和便利店上市。

可见,龙井新茶经历了先线上、再线下的尝试后获得了信心,开启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而今年在线上售罄之后,线下渠道仍会有少量东方树叶明前龙井新茶供应,或许说明了该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延长。

从售价来看,龙井新茶或可视为东方树叶的一次高端化尝试,335ml装的龙井新茶15瓶装整箱售价为120元,单价高达8元,超过了东方树叶的所有产品。

与龙井新茶同为季节限定产品的桂花乌龙和龙井新茶的规格相同,每箱售价为55元,单瓶价格约为3.7元。而东方树叶的其他普通产品335ml装的单价约为3.6元。

8元一瓶的茶饮料贵不贵?从农夫山泉三年来的宣传来看,其原料茶叶为“特级明前龙井”,稀缺而新鲜。

但不可忽视的是,东方树叶并没明确其选用茶叶的产地。事实上,龙井茶整体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而不同产区的龙井茶价格悬殊较大。

上海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子文近日向媒体介绍,以最顶级的狮峰龙井为例,在汪裕泰的售价是9800元/斤,和去年一致。特级的西湖龙井则是3800元到4300元一斤,明前的浙江龙井要便宜一些,品质最好的卖1500元/斤。

另外,虽然今年东方树叶龙井新茶在线上17小时就售罄了5万箱,但是否都由真正的消费者买单尚且存疑。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二手平台上,限量营销的龙井新茶吸引来了一些“黄牛”。

二手平台上,该产品“原箱直出”价格被炒至160元左右,“代拍”价格则约为150元左右。电商平台上,有些商家以超过300元的售价售卖整箱龙井新茶,单瓶售价超过20元。

而社交平台上,在一些讨论龙井新茶的帖子评论中,也有人“出货”。从“五大难喝饮料”,到高光时刻

事实上,东方树叶诞生已有13年,但消费者对它的追捧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早在2011年东方树叶就已经诞生了,彼时,茶饮料的王者还是冰红茶和冰绿茶。

而东方树叶因为无糖、口感微苦,在2016年被网友评为与格瓦斯、黑松沙士、红色尖叫、崂山白花蛇草水并肩的“五大难喝饮料”。

当时无糖茶并没能成为热潮,在东方树叶上市一年后,康师傅也推出了无糖茶饮料“本味茶庄无糖茶”,虽然两个水饮巨头都抢占先机,但无奈不敌市场趋势,目前“本味茶庄无糖茶”在市场上已经“查无此茶”。

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转机出现了。

亿欧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揭示,自2017年起,无糖茶饮市场增长率远超含糖茶。

在此前后,可口可乐推出“淳茶舍”,含玉露绿茶、玉幕红茶、铁观音乌龙茶等系列,娃哈哈推出“安化黑茶”和“一茶”,包括安化黑茶、茯砖茶、普洱茶。

到了2020年,无糖茶市场开始加速发展。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无糖茶市场加速扩容,正式迈入50亿阵营。

2023年,无糖茶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期。尼尔森IQ在2024年中国饮料行业趋势展望的报告中指出,2023年,无糖茶体量实现翻倍的增长,增速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以及其所处的即饮茶品类增速(饮料整体增速为6%,即饮茶为19%,而无糖茶达到了110%)。

另外,在全国总铺货点同比增速指标上,无糖茶也领先于饮料整体和即饮茶,且无糖茶新上市单品数也更多。

“无糖茶的爆发有点厚积薄发的味道,整个行业的趋势在往无糖低糖、大健康去走。”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

这也意味着,从难喝到好喝,东方树叶等了12年,终于等到了高光时刻——随着无糖茶站上风口,农夫山泉茶饮料的营收迎来新高。

从农夫山泉2023年年报来看,茶饮料营收达到126.59亿元,增速高达83.3%,占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近9个百分点至29.7%。

而其营收核心“包装饮用水”产品的营收为202.62亿元,增长了10.9%,占总收入的比例由上年的54.9%下降至47.5%。

相较之下,茶饮料的增速明显超过了包装饮用水。

交银国际研报指出,随着铺货量和网点数的增长,辅以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提升所带来的对无糖茶饮的接受度提高,叠加持续的新品推出,农夫山泉茶饮品类在2023年下半年提速至同比105%,分部利润率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44.4%。

毫无疑问,茶饮料如今成为了农夫山泉业务板块中亮眼的新增长点。无糖茶,另一个气泡水?

目前,无糖茶的火爆已引来各方入局。

传统品牌以康师傅、统一、东方树叶、三得利为主,新锐品牌让茶、茶小开、有丛气等出现。此外,原叶茶品牌八马茶业、乳业龙头伊利也纷纷进场。

在朱丹蓬看来,无糖茶的风口对于大企业来说有很好的消费红利,而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来说只是跟风,他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他还认为,未来行业会以大品牌主导,小品牌跟进的方式发展。整个行业步入高速发展的节点,企业的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推广力将会决定其能否可持续发展。

“无糖茶赛道比拼的是综合实力——不仅是资源、资金、品牌,更多的是品质。”朱丹蓬补充道。

从市面上的产品来看,马上赢数据显示,市面上的4-5元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到2023年年末其SKU数已达到140款左右。

目前,无糖即饮茶市场中80%左右的产品价格为4-5元,其余价格段的销售额占比则均相对偏低。

其中,仅有5-7元产品的销售额占比自2023年Q1起有小幅度增长、提升至10%以上,或与大规格潮流相关,其他价格范围的产品的占比仍在10%以内波动。

Euromonitor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茶饮市场将进入无糖茶饮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7年,中国无糖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124亿元。

虽然调研机构对无糖茶前景表示乐观,但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无糖茶现今的增势与当年的气泡水的发展颇为类似。

2018年,元气森林推出果味气泡水产品,主打“0糖0脂0卡”风潮,推动了气泡水在国内的发展。随后,喜茶、奈雪的茶、名仁、小宇宙AH-HA等均入场,伊利、蒙牛和青岛啤酒也“跨界”进来。

然而到了2023年,元气森林销售额没有突破100亿元。与2018和2019年的高增速相比,气泡水的“领头羊”元气森林似乎进入了慢增长周期。

对于如何评估无糖茶产品的生命周期,东方树叶之后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方面有何打算,记者试图向农夫山泉相关负责人了解这些信息,但对方并没正面回应,仅回复两条关于龙井新茶的新闻链接。

如今,无糖茶产品正在经历同质化发展和花式创新的过程中。

里斯咨询研报曾提到,由原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卷到“凤凰单丛、正山小种、烟波龙井……”,品牌方寄希望于通过茶种的细分来给消费者建立一种更好、更有质感的认知。

但实际上,与老茶客不同,无糖茶目标群体年轻人对茶的认知仅停留在大类茶种上。

除了更多的茶种、更多的冲泡形式(如旋盖式现泡茶等),“茶庄级”“讲究茶”“大师茶”“东方茶”等传播概念,也并非消费者真正所需。

在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看来,无糖茶饮市场除了概念上区别于传统茶饮外,本身并没有实质性创新。因为面临的竞争差异性很小,所以各个品牌除了拼渠道、拼终端铺货率、拼形象曝光度外,似乎没有较好突破办法。

“企业如果想争夺无糖茶市场,最好是在茶本身特色塑造和消费者个性打造上进行差异化塑造。如果能找到类似于茶与奶的嫁接,实现品类的叠加性创新也是一种竞争优势打造。”路胜贞说道。

来源:摩登消费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