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制壶名家

找到约330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上阵不离父子兵,这些制壶高手竟然都是父子!

中国人有句古话,“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紫砂作为传统手工艺,历来以师承关系传承,自然就有诸多“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

 

但是他们究竟只是“子承父业”呢还是“青出于蓝”呢?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古往今来 ,紫砂界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

 

时氏父子

 

父:时鹏

 

时鹏,时大彬之父。明代万历年间匠人,宜兴制作紫砂壶艺师,江苏宜兴人。所制砂壶,以古朴见长。

 

与董翰,赵梁,元畅私人,被誉为“紫砂四名家”。

 

时鹏 六方瓜形壶

 

历史上关于时鹏的记载并不多,连生卒年也不详,我们对他除了其子时大彬外,几乎无所知。

 

时鹏 狮钮瓜棱壶

 

从目前发现的传器来看,时鹏的壶韵味十足而富有张力,充满了典型的明式风格。

 

时鹏 三足圈钮壶

 

比如上图中的三足圈钮壶,构思巧妙,身作苹果式,短颈压盖,秤砣滴钮上饰圈环。

 

子:时大彬

 

古时坊间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一说法,在明朝时时大彬就已经大名鼎鼎了。许多文人墨客也对他的壶多有记载和评价。

 

时大彬 圈钮壶

 

比如,明超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时大彬 僧帽壶

 

时大彬,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李氏父子

 

父:李养心

 

李养心善制小圆壶,因排行四,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李养心 八瓣菊花

 

李养心之前,紫砂壶是“搭”在陶缸内入窑烧造的,陶缸的釉料常在壶体上留下“釉泪”。

 

李养心 八瓣菊花

 

李养心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时代,停止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烧成品清新赏目。

 

子:李仲芳

 

《阳羡茗壶系》载:“今世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时大名’。”

 

 

李仲芳圆壶 晋江市博物馆

 

李仲芳,制壶名手李养心长子,为大彬第一高足,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其父督以敦古,芳尝手一壶示其父曰:“老兄,者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

 

李仲芳瓜棱壶美国弗里尔艺术馆

 

父亲李养心主张复古,壶风朴素简洁;儿子李仲芳坚持出新,壶风巧妙多变。父子常称兄道弟,争论激烈。

 

陈氏父子

 

父:陈子畦

 

陈子畦,明朝天启—康熙年间人,紫砂制壶名家。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陈子畦,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

 

陈子畦 十六竹

 

相传陈子畦就是陈鸣远的父亲,其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致,书法有晋唐之风。

 

子:陈鸣远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

 

陈鸣远 千载杯

 

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陈鸣远菱花形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

 

陈鸣远的紫砂作品,超脱明代几何器形、筋纹器形的局限,以花木蔬果等的自然形态成壶,生动活泼,富于美感,被后世称为“花货”鼻祖。

 

邵程父子

 

父:邵友廷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是近代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养父。

 

邵友廷制掇球壶

 

子:程寿珍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

 

寿珍制  掇球壶

 

程寿珍一生勤劳多产,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一生所制紫砂壶不计其数,流传民间甚多。

 

他制作的掇球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和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优秀奖。

 

小韵说壶

宜兴紫砂五百多年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正在于一代代紫砂人薪火相传,师徒相承,青出于蓝,将贵重的文明技艺传承与发扬。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名壶

  我泡茶煮茶的壶不能说很多,但也不少。

  品茶品味儿,,是浅层次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其它的,诸如意韵禅味,玄之又玄,可谓众妙之门,真的难以言说。于我,无论如何超脱,有时还真难以脱俗,譬如在茶壶上。注重茶味,就得分壶,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壶,才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同为普洱,生熟红白,味不同,自然分壶而泡。甚至生普,年份短年份久,一样要分壶。况且,一个壶泡久了,养熟了,也需换壶,便于收藏。爱壶的人,喜欢到壶市茶店闲逛,流连忘返,遇见入眼的壶,就走不动了,必欲得之而快乐。日久天长,壶自然多了起来。像我,先时还陈列在书柜书前的空处,后来就有了两个铁力木多宝阁,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壶和杯。

  壶,虽多,紫砂的、泥的、陶瓷的、金属的、玉石的,琳琅满目,看来看去,几乎没有一把有名的,名壶。按理说,一个喜欢茶壶的人,除了珍藏几样压箱底的好茶,也该有一两把镇室的名壶,才不愧茶人之称,所谓爱茶嗜茶,更名附其实。有人曾开列了一个茶人必须具备的名细,像藏茶十提,作茶诗百首,收藏茶壶若干,其中名壶几把云云,虽有戏谑嘲讽的味道,但也是实情。无一名壶,何谓茶人。似乎已成行内不成文的约定了。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峰的新作《茶语者》,后边列专章展示自己家传和收藏的名壶,洋洋大观,不无得意,也的确显得古朴厚重。就是身边的茶友,开口闭口也喜欢神秘兮兮地说,拥有顾景舟的壶,蒋蓉的壶,从不轻易视人,到底有没有还真不好说,也许只是个传说。拿起现用的壶,也自诩,这可是当代某某大师亲制的,网上可查。我听着,笑笑罢了。

  我常想,壶史虽长,但名家制壶,往远推到明代,也不过几百年,制壶名家屈指可数,留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当代所谓的大师,十有八九是自封的,不过有个国家美术师的职称,便自抬身价,出售的壶已近天价,实际上离茶很远,已难得一见。名人虽多,爱茶的也不在少数,但品茗过的壶,真正能完好留下的并不多,即便有,大多由后代传承,视若珍宝,藏之高阁。况且,真正一等一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不多,听说过岳飞的名砚孩儿面,鲁迅喝剩的普洱茶砖,还真没听过有康有为壶,梁启超用过的杯盏呢。

  说没有一把名壶也不对,或者说不完全对,我是有一把鸣远壶,珍藏多年,很少拿出显摆。但究竟是不是名壶,或者说是不是鸣远壶,真品,赝品,甚或名家高仿,像张大千的仿古画,我还真的说不准。所以虽珍藏着,却一直不敢以名壶自居,更不敢以名壶示人。全当没有过,可又不是事实。

  这鸣远壶,或者说名壶,不是家传的,也不是重金拍下的,所以心虚。有句老话叫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的确是个偶然,纯属机缘。说实话,我是爱在古董市场转游,这习惯也有多年,但从未淘到一把喜欢的壶,更不要说名壶了。沙里淘金本身就难。况且,得之失之全在机缘。那是一个平常的中午,天有些热,我忙完手头的工作,穿街入巷,晃游着去小店吃饭。巷口蹲着位外乡人,面前摆着一把茶壶一件玉如意,壶很别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是黄色的紫砂,幽光柔和,烟火洗尽,特别是盖上莲蓬蹲着的青蛙,生动天趣。我不由地伫步,拿起形赏,翻过壶底,陈鸣远三个字忽如电光闪石,击在心上,我仰制住内心的惊喜,随意地放下,站起,并不显形于色。卖壶的汉子急了,几乎带着哭腔:大哥,买了吧,这可是祖传的,虽不值钱,却有了年份。不是等饭吃,我才不卖呢。我笑笑,知他说假话,是个地道的瞎棒,壶和如意说不上是从哪儿顺手牵羊来的,卖几个零花钱换小酒喝。我问多钱,他伸出一个指头,我迟疑着,一百?汉子忙说看着给看着给。汉子一把抓过五十元钱,握紧,生怕我返悔。我无心吃饭,装着散步,淡出汉子的视线,飞也似地逃回办公室。

  顾不上喘气,仔细地审视着,考详着。这的确是一把老壶,民国,清代,明末,还真不好说,但有了年份,即便是仿品,也是出至高手。壶盖内也有陈鸣远印戳,是姓名分开的,清晰,规整,刀工和我书上见过的陈鸣远印如出一辙,功力深厚。紫砂壶造型风格亦相近,但没有题款刻字。我还是不敢相信,这就是鸣远壶。鸣远壶年代久远,是除了紫砂壶鼻祖供春壶外,仅至于大彬壶的名壶,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精美绝伦,颇具盛唐风韵,而名孚中外,当时就有“海外竟求鸣远碟”之说,价格不菲。存世作品并不多,集中在南京博物馆。自然,也难免有散落民间的。清末民国之初,多有高手仿制的,维妙维俏,几以假乱真,时过境迁,历经岁月战乱,高仿品存世也愈来愈少,无论从品质还是价值来说,也算名壶了。就是在我收藏的壶中,也是最有名的,即便真是赝品。

  鸣远壶摆在博古架上,暇时观赏,确也养眼。把玩之余,经不住好奇心的诱惑,名壶泡茶,比之普通壶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天,拿开水清洗消毒后,泡了一壶上好的陈年生普,反复品尝,真还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壶体更水润了,至于茶味,还不如我平常用的普通壶,甚至有其它味道,没有那么甘醇。况且,虽小心翼翼,却总有些胆颤心惊,怕失手磕碰,成了残缺。

  这使我想到在朋友茶店泡茶的事。店是高档店,自有私房名茶,也藏有一些名壶,多出至当代工艺师之手,虽非天价,也已不菲了,万二八千是很平常的。泡冰岛喝,是一把小西施壶,光洁可爱。尤其是那把泡老班章的石瓢,造型品象色泽,的确少见,可谓一流。但泡时心神不宁,怕偶尔失手,没一回尽兴的,茶味似乎也变味了,食之浮滑苦涩。主人不停半开玩笑地说:“慢点慢点,谁碰了谁赔。怕是有钱也买不到了。”全副身心都在壶上,哪里又得茶趣呢,索然无味。好久没去茶店了,再去,换了壶,问那把呢,壶盖碎了。看来,名壶太名贵了,是用来赏的,并不适合泡茶。

  我的鸣远壶也束之高阁,先时还摆在博古架上,偶尔观赏或把玩,后来甘脆放进书柜,省得落满灰尘,擦拭时也小心翼翼,毫无情趣。时间一长,竟有些遗忘了。偶然茶友问起,我懒洋洋地说,那是赝品,赝品,不值几文的,随便搪塞过去。

  之后的岁月,也不是没有遇见名壶,旧壶也有,虽价格昂贵,真伪难辩,敬而远之。像吴云根的壶,朱可心的壶,壶友多有收藏,展赏之余,有心让利于我转藏,说身为茶人,没几把镇宅之宝还成。我笑笑,一来实力未殆,二来反添负担,有失茶禅本意。有茶友耸佣我,买几把当代大师名壶用,不然白白辜负了手中珍藏的好茶。我笑笑,从来不置可否,其实,心里主意已定,即便再便宜,我也不会用。

  我常用的十几把壶,没有一把名壶,最有名的一把瓷壶,是香港一园壶,虽有名,也只是著名品牌而已。但那款识光泽是我喜欢的,和其它紫砂壶一样,多是从专卖店或网上淘来的,出至一般艺人之手,有的壶底有印章,有的没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壶都是这些默默无闻者用心做的,说不上多么精美,却颇得天趣,扑实耐用,适宜泡茶喝。况且,使用过一年半载,茶水渗透,手捂气养,自然变得光亮柔和起来,近乎璞玉。

  我想,名,不名,可名,非常名,原本是分别心在作崇。平常心最好,名壶终被名所累,就这个意义而言,还不如一把普通壶,无意有意间,随意拈花一笑,更得禅茶一味呢。

  【摘自2017年《吃茶去》杂志(总第67期);作者:静子(山西大同),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品·味》等)】

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的紫砂“上桃合菱壶”考析 (沈艳(燕))

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的紫砂“上桃合菱壶”考析

沈艳(燕)

(宜兴214221


   紫砂壶的艺术性是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其比起一般的艺术形式更具魅力。紫砂壶全靠素面素心呈现出来,壶体的每个细节具有鲜明的特色,制作的线条流畅,于虚实对比中凸现立体感。近代紫砂名家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巧得造化之工,值得鉴赏。

关键词  上桃合菱壶;紫砂壶;汪宝根;近代

汪宝根是近代著名的紫砂艺人,宜兴蜀山人,生于1890年,卒于1954年,他是民国时期紫砂高手“三宝三根”中的一宝(三宝是指李宝珍、汪宝根、陈宝生3人)。汪宝根很早就跟随自己的伯父汪春荣学艺,汪春荣是清末著名的制壶名家汪宝根跟随名师,勤奋好学,从小就有扎实的基础。汪宝根在当时还与清末紫砂名家黄玉麟是邻居,他常常与黄玉麟往来,向他请教制壶的奥秘。汪宝根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创作精力旺盛,对自己的作品严格要求,一旦制作出来以后,发现不满意,随即将自己的作品毁之,毫不可惜。故此,虽然汪宝根的作品较多,但所存作品并不多[1]。汪宝根制作的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见图1)现为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作品以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神美与独特的文化品味折射出人文精神,“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使得作品具有生命与活力。



1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造型特征

汪宝根制作的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高11.5cm,口径8cm,容量600ml。盖印两方:“汪”、“宝根”,底印:“旭斋”。紫砂“上桃合菱壶”的壶体为扁桃形,色泽紫褐,盖钮以桃枝桃果制作,生动传神,壶流为嘴,出水流畅。全壶集花货筋纹货为一体,圆弧周正气度饱满,是汪宝根的代表作之一。 紫砂“上桃合菱壶”的主面为民国陶刻名家陈少亭篆刻的文字:“仿邓完白印法,四处余香诗咏后,于陵子”,反面陶刻山水田园景象,字体工整、刀法流畅。陈少亭(1875-1953年),字颖川,宜兴西乡人,民国陶刻名家。他是清末制壶名家陈柏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1889-1968年)的师兄,师从陶刻名师卢兰芳(1870-1930年)。陈少亭晚年弃艺从医,故传器较少。这款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陶刻颇具神采,体现了文人艺术的真谛。


2紫砂“上桃合菱壶”的艺术美

紫砂艺人把紫砂壶雕塑成有艺术生命的作品,使之富有生机与活力,投射到茶客的心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近代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为了体现出这种生机与活力,将自然中桃子美的因素提炼出来,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美不胜收。首先,紫砂“上桃合菱壶”的造型形成了独特的格律,也成为一种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其次,从神态情趣来说,紫砂“上桃合菱壶”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在外观上,更得益于空间的思索之美,作品将桃之神韵写意成艺术生命。再次,紫砂“上桃合菱壶”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作品本身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又是作品的天然特性。紫砂“上桃合菱壶”的文化思想内涵涵盖了“合”的吉祥寓意,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吉缘和合、融乐欢喜。而桃子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使壶器锦上添花。


3结论

紫砂壶的创作贵在文化内涵,壶器精辟入微,展现了独特的人文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加严格了[2]。紫砂文化在先辈们和当代紫砂艺人的创新下,涌现出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从而繁荣我国的紫砂艺术事业,但是传统的艺术不能摒弃,它依然值得鉴赏,就像这款近代汪宝根制作的紫砂“上桃合菱壶”,其造型深得人心,艺术光辉常在,再三思考,每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杨秀芬.浅谈紫砂壶艺术的独创性[J].江苏陶瓷,2009(04):34.

[2]周志新.天圆地方聚八方——“八方聚福壶”创作谈[J].江苏陶瓷,2012(02):30.

历史上的今天:2003年12月11日,鹏鹞环保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2004年12月11日,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宜兴指导工作。

找到约32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