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雨天喝茶的诗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听雨,喝茶,聊写给八月的诗

August,2019

八月,你好。

八月里

我是草地的花,

你是青天的云。

我是山谷的茶,

你是高山的水。

八月

の诗

时间一晃,日子又从新的月份开始

在夏秋两季的交替里

读一首关于八月的诗

慢慢步伐,也缓缓心情

喜欢一种茶香,

淡雅而静美;

喜欢雨,

喜欢雨天的一壶茶。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林徽因《八月的忧愁》

八月天来了

牵牛花都爬满栏杆了

遮住了我的情人啊

你为什么不走出来给我会见呢

——萧红《八月天》

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海子《八月之杯》

海底的石钟敲响

敲响,掀起了波浪

八月的梦游者

看见过夜里的太阳

——北岛《八月的梦游者》

高山云雾出好茶,

雅安的雨,

如云似雾,

雅安的雨造就了雅安的茶。

愿有茶的时光,

岁月不起波澜,

便可在无人提起的经年,

沏一壶茶,

与光阴对话,和流年把盏。

福安隆茶业:雨天冲泡普洱茶,如何更香?

端午这段时间,许多城市开启“雨水模式”,雨横风狂的,又忽晴忽雨,这“龙舟水”真令人懊恼。



2022



江村入夏多雷雨

晓作狂霖晚又晴

细心的茶友可能发现:在这种下雨天泡普洱茶,没有晴天的香!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从茶叶的客观变化和人的主观感受两方面来探讨。


1、茶的因素

雨天空气较潮湿,普洱茶一般没有密封储藏,茶叶容易吸潮,香气流失,泡出来的茶有“水气”。“水气”不同于“水汽”,颇有点玄学味道,却正好概括我们遇到的这种“雨天泡茶不香”的情形。



空气潮湿,茶香的传播会削弱,我们嗅觉的灵敏度也下降,无论干茶还是茶汤,闻起来香气都没有晴天的高爽。雨天温度稍低一些,导致泡茶的水温不经意间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容易突显,好感度下降。此时普洱茶中的微生物代谢活动或多或少也受影响,茶叶内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比较细微,也有可能影响茶叶的口感表现。


如果雨湿天气持续较短,放晴后各种主客观条件都恢复如初,茶叶的口感表现又能满分在线了。


2、人的因素

雨天人的主观情志没有晴天时饱满,雨水湿漉漉的,实在影响心情,导致情绪低落,做事提不起兴趣,喝茶自然觉得没那么香,甚至索然寡味。

从客观角度看,雨天的气压和温度变化,也确实影响我们的味蕾对酸、甜、苦、涩、鲜等滋味因子的敏感度,喝茶评价自然就低。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在雨湿天气进行茶叶审评。



当然,情志这东西是看人的,有不少茶友就喜欢在下雨天喝茶,觉得更悠闲、更诗情画意。陆游有诗可证:“三日雨频作,昏昏饶睡眠。泥深散酒市,风恶恼灯天。茅屋松明照,茶铛雪水煎。山家自成趣,抚枕寄悠然。”风恶雨频,老茶饕陆游喝起茶来却能悠然成趣,实在高妙!


3、小技巧提升

雨天泡茶,大多数情况下对普洱茶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不应放大、夸大这种影响。



主观上不去夸大,客观可通过一些细节的改善来提升茶叶的口感表现:

①普洱茶一定要保存好,避免雨天受潮;

②水一定要煮沸,沸水冲泡更能激发茶叶内质和香气;

③雨天温度稍低,茶叶苦涩味易显,可稍微减少投茶量,口感更舒适;

④使用紫砂壶冲泡,比盖碗更易保温和聚香;

⑤选择有年份的普洱茶,比新茶表现往往更稳定。

吉普号茶山黑话189:从大碗茶到功夫茶,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


  原文标题:从大碗茶到功夫茶,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茶山黑话189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与琴棋书画诗酒茶

  竟然不是同一个茶?

  喝茶还有鄙视链?
  听小黑讲述茶叶历史中的明争暗斗

吉普号茶山黑话189:从大碗茶到功夫茶,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
  2018年的一个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茶叶零售其实是以绿茶为主,零售比例占总额90%,而品牌精品茶(多为礼盒茶)只占10%。

  这90%的茶更多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往上追溯两代人,咱们长辈喝茶的习惯大多是拿个杯子或茶缸,直接把散茶往里丢,大多是绿茶,有些地区是白茶和红茶。

  这种喝法在几百年中占据了主流。在重庆,现在还能看到交通茶馆里,大家拿搪瓷口缸和大碗喝茶。

  近20年,突然多了很多非常雅致的喝茶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几百年来看。

  唐宋时期的煎茶和点茶,不是用叶形茶,而是把茶叶全部捣碎后,以非常精致的方法喝茶,尤其发展到宋朝后,有更精细的点茶,甚至发展出斗茶,它是文人雅士玩的一个东西。
  图为:煎茶《萧翼赚兰亭图》局部(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知识:煎茶与点茶,均是两宋时代的饮茶方式,前者是将细研作末的茶投入滚水中煎煮,后者则预将茶末调膏于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摘自《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册)》

  我国在元朝开始出现叶形茶,但并不是主流。那时的龙团凤饼,实际上是把茶叶全部增压,压成非常紧的条状,然后切成饼状,喝的时候捣碎来喝,其实还是主流的煎茶或点茶的喝法。
  图为:点茶步骤
吉普号茶山黑话189:从大碗茶到功夫茶,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
  唐宋时期,日本遣唐使把我们煎茶、点茶的方法,以及对茶叶的审美学了过去。

  随后几百年,茶艺在日本封闭发展,越来越深,极致化后发展出日本茶道。

  这种审美是由精英到大众、自上而下的传播。
  明清两朝真正开始流行喝叶形茶,伴随的却是审美流向自下而上的变化。

  不管用盖碗喝绿茶,还是用紫砂壶来喝茶,都是民间以解渴为主要目的的喝茶方法。

  改革开放后,重新流行的茶艺是在台湾眷村时代孕育和发展的。

  福建潮汕一带也有工夫茶的传承,但是花样没那么多,他们就是三个杯子,非常统一、简约。
  而在台湾,眷村是当时大陆部分军民主要的集散地。这些人有钱又有闲,就对带去的珍贵玩物进行了深挖和赏玩,用紫砂壶等雅致的器具喝茶的形式在那时得到了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这些茶艺传入大陆,逐渐形成了本土茶叶行业中能感受到的一种分裂。

  大碗茶是祖辈和民间的喝法,台湾传过来的是很讲究很精致的功夫茶喝法。
  这两股势力我把它形容为历史长河中的茶叶流派的分流。

  它包含了审美的由上至下以及由下至上的区别、刚需与非刚需的区别、高频与低频的区别。
吉普号茶山黑话189:从大碗茶到功夫茶,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说,需要精致喝法、偏向收藏和把玩的茶占到了总体量的10%,大众且刚需的茶占到90%,我们聊茶叶时常常聊的是这10%,90%实际上不在现代茶产业的主流视野中。

  接下来,茶产业会往哪个朝向发展?

  它会沿着现在做普洱茶的形态,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市场给整合吗?我觉得不一定。
  随着消费人群的迭代,消费方式方法都在变化。

  比如小罐茶的精致散茶形态,以茶里为代表的精致且现代化的袋泡茶形态,甚至极端点比如奶茶形态,是同时并存的。

  下一代人会怎样去理解茶叶,他们会把这两股有巨大冲突的分流形成真正的合流吗?未来的茶产业品饮形态甚至产业形态会是怎样?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并和我们形成交流。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