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回雾里

找到约245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茗边聚焦】云上茶乡,灵秀东茗系列报道之东茗:茶旅融合的典范丨六看东茗,一切有戏

这是又一处的云里雾里

云上茶乡,灵秀东茗。一个云字,一个茗字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再一次地回头,再一次地注目。曾记得三年前一次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活动上,来自新昌东茗乡的一位叫王芳的年轻的乡干部在会上推介东茗乡的茶旅项目,精心制作的PPT里有一幅幅看似人间仙境的画图,云雾缭绕山涧,白云深处有人家,连绵的茶园是刻意为乡村衬托的画布……非常地壮观,非常地震撼!



这是我的故乡新昌的一处茶乡!谓之云上茶乡的地方,叫东茗乡下岩贝!



于是,一有机会便去看。每次都是匆匆地去,匆匆地回,有时是阴天,有时是雨天,记得有一次是晴天,到的都是中午时间,每一次都是走马观花地看,虽然没有看到王小姐PPT呈现的那种极美的景致,但依然是满心地喜欢,被满目清翠欲滴的茶园簇拥的山村,轻雾弥漫,如洗的蓝天覆顶,都是常态下的风景,每一次去都想过,如能住下来,多好!



2018年的年底,下了决心,带茗边的小伙伴们去美丽的下岩贝住几天。这一个被称之为茗香小镇的地方,让我们先来做个茶乡旅游的体验之旅,筑一个茶梦,让它成为我们的诗与远方!



本不想惊动任何人,可还是惊动了东茗乡的两位乡长,俞乡长和陈乡长,惊动了新昌农业局的领导,新昌农业局章俊副局长,周竹定站长和吕文君主任,他们特意赶了过来。第二天下午,东茗乡的俞正英书记也特意赶到下岩贝,看望茗边采风团成员,并接受茗边采访!新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柴理明专门打电话来问候茗边采风团。行程结束时,新昌县政协原副主席、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振华,新昌县农业局局长石炜瑶、副局长金晶、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孙利育等专程到采风点澄潭茶厂看望茗边战队。


这是故乡的情!



原先的计划只是选择下岩贝一点,住下来发呆,看山看云看雾,逛茶园,穿村寨,品茶,读书,写文章,喝酒,吹牛,睡懒觉……东茗乡的两位乡长极力推荐说,除了下岩贝,东茗还有很多可看的地方:“六看东茗,一切有戏!”东茗乡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东茗乡还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除茗香小镇的主题外,东茗乡打造的风情小镇,以万亩茶园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深入挖掘小镇区域6个村的茶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了“下岩贝看雾、白岩看星、后岱山看戏、后金山看花、东丰坑看桥、石下坑看水”六看茶乡风情景观带,由过去的一村一游,变成了六看“二天游、三天游”。




本来是一次由繁忙喧嚣到澄澈忘我的“淬火”茶修旅游,不得不又一次变成了茗边的大型采风活动!




下岩贝看雾


我们是来下岩贝看茶的,他却说是下岩贝看雾。云上茶乡,茗香小镇,雾是下岩贝的特色。云里雾里,远看是云,近看是雾。有时候,云即是雾,雾也便是云,云飘渺时雾相随,雾散去时,云也消失了。有云有雾的地方总给人一种仙灵的感觉。



下岩贝有好朋友张铮在那里建了一个叫府燕尔的品牌茶叶加工厂,由袁益萍总经理负责打理,微信的朋友圈里时不时总能见到袁总发出的一张张关于云关于雾关于如诗如画的下岩贝风光的美丽图片,诱惑就是这么来的!奔了实景去,下岩贝的向导由袁总来当是最恰当不过了。



小镇的农家院落,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选哪一家住下都行。袁总却说,下岩贝的乡村旅游才刚刚开始,不是每家都有民宿的许可证和对外接待的能力。与进入东茗地界大幅的宣传广告墙面的气势磅礴不同,这里的村民似乎还没有被整体地调动起来,参与到发展民宿、农家乐的行列,沉静的山乡,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寂静,或许冬日的山乡不是旅游旺季,连摆摊的小商也很少看到。


袁总说,春天街边的空地上到处可见帐篷客,游客是一拨一拨的。



下岩贝,西边的茶地,南边的茶园,我们早已看过了,东边的茶园没有到过!我们很多次说过,每一处茶园,对于喜欢茶的人来说,都是心灵中最美的风景!



茶在,我们的世界也在!以文字来描绘茶园总有些苍白,以相机来拍摄总嫌落俗,如果会画画,带着写生本来素描或架起画架作油画,才显几分浪漫,谁会乐器,带着他(她)的箫,他(她)的笛,他(她)的手风琴、小提琴、萨克斯甚至古琴吹一曲、演奏一曲、唱一曲,那才是心花烂漫的旅程!



越过眼前的茶园看远处的茶地,遥望远处由茶山簇拥者的村落人家,红瓦、白墙、绿地、白雾、蓝天,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画卷,熟悉的农家、似曾相识的家乡……童心即刻油然升起,多少年的漂泊,多少回的离去与归来,却原来:一直没有走出被乡情包围的故土!乡愁慰远客,归来即是家。心安处是吾乡!



除了故乡,人生还有多少个不想离开的地方?眼睛摄取的场景,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时间的概念,一切总将成记忆,我们期望将这一幕记忆定格:不想离去,去了还来!春天来采茶,夏天来避暑,秋天来看红叶,冬天煮雪烹茶!对下岩贝的喜欢,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我们还没有看到云蒸霞蔚的景致,我们还没有去看日出或日落,余晖涂染山乡的壮丽场景……心绪归复到眼前的茶园,掠去喧嚣,我们作最悠然的迈步……



岩高白云屯,茗生此中贝!


云在的,茶也在,我们都在!围着整个村子转,新建的游步道,是对茶村刻意装扮,是的,很有些禅意,在飞鸟群飞、枝头孤零的树叶飘落的时刻,我们又一次感叹:人生何处?处处人生!

 


后岱山看戏


贴着下岩贝的后岱山,它与下岩贝一起成为茗香小镇的主体,后岱山看戏是东茗风情小镇打造抽离出来的概念。



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山乡,石墙、泥墙、土瓦、木结构的农家,单独地把一家家农家分离开来,看到的是贫穷与落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司空见惯了这些农家村落,怎么看也成不了风景,可是后岱山的村官都把它打造成了处处充满了乡情的风景,那一条狭长的卵石铺就的小巷,弯弯曲曲,这是乡愁钻进了记忆的一条深深的“记忆巷”,是小时候,老底子的“老家”,随处可见的乌石头房,泥墙房,突然窜出来的土狗,远处的鸡鸣、鹅舞,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闲适得无所事事的老农捧着暖火器在屋檐墙角晒着冬日暖暖的太阳,熟悉的铁匠、木匠、 篾匠、杀猪佬、豆腐坊,黑板报和高音喇叭……顿时,老家的乡忆、乡容、乡音涌上心头。



因为没有预约,这一天也不是特别的节假日,后岱山的戏没有看成,伫立在空旷的戏台前,还是能够想象出夹带着浓浓的乡音的布袋木偶唱腔,时而转悠扬,时而铿锵有力。



后岱山看戏的景观的提炼,非常好,它将普通甚至有些落后的农家村落变成了可寻寻觅觅的思乡风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因为他有乡土风情,离开了乡土,把农家建得再精致甚至豪华气派,那就变成了城镇,不再是乡村。我们十分地敬佩后岱村的干部,是他们骨子里的自信,才把这样的一个相对落后的山村包装成了可以让游人参观的景点,内心的高贵不一定要用外在的衣着来武装,有时候素颜下的气质,比浓妆打扮的容颜更能打动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来不靠豪言壮语。后岱山抓住了乡土乡情的魂,所以,一曲小戏,便可流芳!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村干部的作不作为是事至关重要的,后岱山的典型上人民日报头版,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石下坑看水


石下坑的梁书记早早便等在村口。石下坑不大的村子,已经变成了建筑工地。无妨。到石下坑是看水的,看村前流过的那条溪。当地人把它叫江,叫韩妃江。据说,是隋炀帝杨广的后裔孙子“荣王”和韩妃娘娘的故事而命名的一条江。



历史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我们喜欢山,也喜欢水。山与水,总是连在一起的,有山的水更风姿卓越,有水的山更险峭跋奇。智者对于山水的最高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等是俗人,看见清清流淌的溪流,便会触动起柔软的心灵,也许是在都市呆得久了,恍然于世外的清溪流淌的幽静,是喧嚣到清寂的场景转换而带来的思绪与情致的淬火,别样的情愫,可以让心魂飘荡。想成为夏日溪流中自由游动的一条小鱼,想成为春天一只蝴蝶飞过山花漫开的山谷,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清清的江水中,想成为一只云雀盘旋于空中作最欢快的欢唱……脱了鞋子,搂起裤脚去涉水去玩耍,如果不是在冬天,我们一定会这样干。



可此刻,眼前所见的江水被上游的建筑工场污染了,有些混浊,石下坑的梁书记很有些自责的样子,他打开手机让我们看他拍的照片,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江水风景,他虽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还是拍出石下坑之水的韵味。可以想象出,他独自一个人时常悠转江边的场景,久住溪边的石下坑人也许还没有像梁书记这样亢奋,他们压根儿想不到多少年这样流淌着的水,会成为他们日后致富的滚滚财源,从梁书记手机里的一幅幅照片里可以看出,他对这样一个风情小镇的打造有着旁人不一样的理解与憧憬。



我们决定,以石下坑为起点,逆江而上,做一回驴友!残时的建筑期,混浊的江水一定会回归本真的清澈。沿着江边的小路走,一江的水在作永不知疲倦的流淌,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都说海纳百川,或是溪,还是江,最后的目的地是大海,它向着它的目标,不管经过多少回迂回曲折,始终向前,遇到阻挡的堤或坝便停下来作千年的修炼。袒裸的磐石、丛林、老树,一切保持着原生态的景致,有人说,这景观有点像武夷山,也有人说,这碧潭映奇树,有点像九寨沟,不管它像什么,这一番曲径通幽的溪边风景,如果在都市附近,一定会成为火爆的景区。看了,才成为风景,人多了才成为景区。我们大胆地预言,石下坑看水,一定会成为游人喜欢的胜地。

 


东丰坑看桥


从石下坑逆江而上,至东丰坑看桥,桥是小桥,是游步桥,是小小的石拱桥和历史遗存的石梁桥。沿江而上跋涉得久了,在这里稍作休息,很好!看桥,在桥上摆出最酷的造型摄影留念,也很好!



那一座横跨石门小溪的双孔石梁桥,据说是建于清光绪10年,叫广福桥,因巧妙地利用溪中的天然巨石为桥墩,天然巨石形的船头,又叫石船桥。



陪同的东茗乡农办俞志锋主任没有向我们介绍,对于这样一座完全可以视作文物遗存的建筑,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寻寻觅觅的探究。很多人在它的桥面走过,走过的人中也一定会有我们敬仰的乡贤长辈与文人墨客。清以前,直至唐宋,一定会有另出的桥铺设过,新昌作为唐诗之路的故乡,李白的大梦在天姥山,小梦是否到过东丰坑?写过“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名句的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有到过东丰坑吗?如果让他看一看,丹霞地貌的东丰坑、石下坑溪边的一处又一处茶园,又会有怎样的佳句留世呢?陆羽或许是没有来过这里的,要不然从《茶经》里怎么会没有找到:东方有茗,下岩贝、石下、东丰之坑为佳之句呢?


我们来过了!



仰望那座狮子岩,注目石柱坪,以有些放纵与不羁的心灵迈过沧桑的古桥,迈过历史,走向新年的未来!


我们来过了,东方有佳茗,溪边栽奇茗,访茶寻茗是最好的由头,放松一下自己是真实的心愿,有些文字是留给别人的,有些文字是留给自己的。



这一趟犹如淬火的旅行,让我们彻底地洗心革面,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归来是故乡,再出发个个是都是少年……



(注: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季节的缘故,我们没有去白岩看星,没有去后金山看花,夏日的晚上在空旷的山野看星星数星星,在春天看满山遍野的沁黄沁黄的油菜花,那是另一种情调,又一种浪漫,我们期待下次的旅程。小编仍然依据东茗乡提供的宣传画册,摘录与选登几段精美的文字与图片,以飨读者。)


后金山看花



白岩看星:


(部分图片由东茗乡政府提供)

【茗边聚焦】云上茶乡,灵秀东茗系列报道之东茗:茶旅融合的典范丨六看东茗,一切有戏


这是又一处的云里雾里。


云上茶乡,灵秀东茗。一个云字,一个茗字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再一次地回头,再一次地注目。曾记得三年前一次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活动上,来自新昌东茗乡的一位叫王芳的年轻的乡干部在会上推介东茗乡的茶旅项目,精心制作的PPT里有一幅幅看似人间仙境的画图,云雾缭绕山涧,白云深处有人家,连绵的茶园是刻意为乡村衬托的画布……非常地壮观,非常地震撼!



这是我的故乡新昌的一处茶乡!谓之云上茶乡的地方,叫东茗乡下岩贝!



于是,一有机会便去看。每次都是匆匆地去,匆匆地回,有时是阴天,有时是雨天,记得有一次是晴天,到的都是中午时间,每一次都是走马观花地看,虽然没有看到王小姐PPT呈现的那种极美的景致,但依然是满心地喜欢,被满目清翠欲滴的茶园簇拥的山村,轻雾弥漫,如洗的蓝天覆顶,都是常态下的风景,每一次去都想过,如能住下来,多好!



2018年的年底,下了决心,带茗边的小伙伴们去美丽的下岩贝住几天。这一个被称之为茗香小镇的地方,让我们先来做个茶乡旅游的体验之旅,筑一个茶梦,让它成为我们的诗与远方!



本不想惊动任何人,可还是惊动了东茗乡的两位乡长,俞乡长和陈乡长,惊动了新昌农业局的领导,新昌农业局章俊副局长,周竹定站长和吕文君主任,他们特意赶了过来。第二天下午,东茗乡的俞正英书记也特意赶到下岩贝,看望茗边采风团成员,并接受茗边采访!新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柴理明专门打电话来问候茗边采风团。行程结束时,新昌县政协原副主席、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袁振华,新昌县农业局局长石炜瑶、副局长金晶、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孙利育等专程到采风点澄潭茶厂看望茗边战队。


这是故乡的情!



原先的计划只是选择下岩贝一点,住下来发呆,看山看云看雾,逛茶园,穿村寨,品茶,读书,写文章,喝酒,吹牛,睡懒觉……东茗乡的两位乡长极力推荐说,除了下岩贝,东茗还有很多可看的地方:“六看东茗,一切有戏!”东茗乡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东茗乡还获得“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除茗香小镇的主题外,东茗乡打造的风情小镇,以万亩茶园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深入挖掘小镇区域6个村的茶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了“下岩贝看雾、白岩看星、后岱山看戏、后金山看花、东丰坑看桥、石下坑看水”六看茶乡风情景观带,由过去的一村一游,变成了六看“二天游、三天游”。




本来是一次由繁忙喧嚣到澄澈忘我的“淬火”茶修旅游,不得不又一次变成了茗边的大型采风活动!




下岩贝看雾


我们是来下岩贝看茶的,他却说是下岩贝看雾。云上茶乡,茗香小镇,雾是下岩贝的特色。云里雾里,远看是云,近看是雾。有时候,云即是雾,雾也便是云,云飘渺时雾相随,雾散去时,云也消失了。有云有雾的地方总给人一种仙灵的感觉。



下岩贝有好朋友张铮在那里建了一个叫“府燕尔”的品牌茶叶加工厂,由袁益萍总经理负责打理,微信的朋友圈里时不时总能见到袁总发出的一张张关于云关于雾关于如诗如画的下岩贝风光的美丽图片,诱惑就是这么来的!奔了实景去,下岩贝的向导由袁总来当是最恰当不过了。



小镇的农家院落,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选哪一家住下都行。袁总却说,下岩贝的乡村旅游才刚刚开始,不是每家都有民宿的许可证和对外接待的能力。与进入东茗地界大幅的宣传广告墙面的气势磅礴不同,这里的村民似乎还没有被整体地调动起来,参与到发展民宿、农家乐的行列,沉静的山乡,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寂静,或许冬日的山乡不是旅游旺季,连摆摊的小商也很少看到。


袁总说,春天街边的空地上到处可见帐篷客,游客是一拨一拨的。



下岩贝,西边的茶地,南边的茶园,我们早已看过了,东边的茶园没有到过!我们很多次说过,每一处茶园,对于喜欢茶的人来说,都是心灵中最美的风景!



茶在,我们的世界也在!以文字来描绘茶园总有些苍白,以相机来拍摄总嫌落俗,如果会画画,带着写生本来素描或架起画架作油画,才显几分浪漫,谁会乐器,带着他(她)的箫,他(她)的笛,他(她)的手风琴、小提琴、萨克斯甚至古琴吹一曲、演奏一曲、唱一曲,那才是心花烂漫的旅程!



越过眼前的茶园看远处的茶地,遥望远处由茶山簇拥者的村落人家,红瓦、白墙、绿地、白雾、蓝天,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画卷,熟悉的农家、似曾相识的家乡……童心即刻油然升起,多少年的漂泊,多少回的离去与归来,却原来:一直没有走出被乡情包围的故土!乡愁慰远客,归来即是家。心安处是吾乡!



除了故乡,人生还有多少个不想离开的地方?眼睛摄取的场景,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时间的概念,一切总将成记忆,我们期望将这一幕记忆定格:不想离去,去了还来!春天来采茶,夏天来避暑,秋天来看红叶,冬天煮雪烹茶!对下岩贝的喜欢,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我们还没有看到云蒸霞蔚的景致,我们还没有去看日出或日落,余晖涂染山乡的壮丽场景……心绪归复到眼前的茶园,掠去喧嚣,我们作最悠然的迈步……



岩高白云屯,茗生此中贝!


云在的,茶也在,我们都在!围着整个村子转,新建的游步道,是对茶村刻意装扮,是的,很有些禅意,在飞鸟群飞、枝头孤零的树叶飘落的时刻,我们又一次感叹:人生何处?处处人生!

 


后岱山看戏


贴着下岩贝的后岱山,它与下岩贝一起成为茗香小镇的主体,后岱山看戏是东茗风情小镇打造抽离出来的概念。



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山乡,石墙、泥墙、土瓦、木结构的农家,单独地把一家家农家分离开来,看到的是贫穷与落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司空见惯了这些农家村落,怎么看也成不了风景,可是后岱山的村官都把它打造成了处处充满了乡情的风景,那一条狭长的卵石铺就的小巷,弯弯曲曲,这是乡愁钻进了记忆的一条深深的“记忆巷”,是小时候,老底子的“老家”,随处可见的乌石头房,泥墙房,突然窜出来的土狗,远处的鸡鸣、鹅舞,农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闲适得无所事事的老农捧着暖火器在屋檐墙角晒着冬日暖暖的太阳,熟悉的铁匠、木匠、 篾匠、杀猪佬、豆腐坊,黑板报和高音喇叭……顿时,老家的乡忆、乡容、乡音涌上心头。



因为没有预约,这一天也不是特别的节假日,后岱山的戏没有看成,伫立在空旷的戏台前,还是能够想象出夹带着浓浓的乡音的布袋木偶唱腔,时而转悠扬,时而铿锵有力。



后岱山看戏的景观的提炼,非常好,它将普通甚至有些落后的农家村落变成了可寻寻觅觅的思乡风景,乡村之所以为乡村,因为他有乡土风情,离开了乡土,把农家建得再精致甚至豪华气派,那就变成了城镇,不再是乡村。我们十分地敬佩后岱村的干部,是他们骨子里的自信,才把这样的一个相对落后的山村包装成了可以让游人参观的景点,内心的高贵不一定要用外在的衣着来武装,有时候素颜下的气质,比浓妆打扮的容颜更能打动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来不靠豪言壮语。后岱山抓住了乡土乡情的魂,所以,一曲小戏,便可流芳!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村干部的作不作为是事至关重要的,后岱山的典型上人民日报头版,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石下坑看水


石下坑的梁书记早早便等在村口。石下坑不大的村子,已经变成了建筑工地。无妨。到石下坑是看水的,看村前流过的那条溪。当地人把它叫江,叫韩妃江。据说,是隋炀帝杨广的后裔孙子“荣王”和韩妃娘娘的故事而命名的一条江。



历史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我们喜欢山,也喜欢水。山与水,总是连在一起的,有山的水更风姿卓越,有水的山更险峭跋奇。智者对于山水的最高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等是俗人,看见清清流淌的溪流,便会触动起柔软的心灵,也许是在都市呆得久了,恍然于世外的清溪流淌的幽静,是喧嚣到清寂的场景转换而带来的思绪与情致的淬火,别样的情愫,可以让心魂飘荡。想成为夏日溪流中自由游动的一条小鱼,想成为春天一只蝴蝶飞过山花漫开的山谷,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在清清的江水中,想成为一只云雀盘旋于空中作最欢快的欢唱……脱了鞋子,搂起裤脚去涉水去玩耍,如果不是在冬天,我们一定会这样干。



可此刻,眼前所见的江水被上游的建筑工场污染了,有些混浊,石下坑的梁书记很有些自责的样子,他打开手机让我们看他拍的照片,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江水风景,他虽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还是拍出石下坑之水的韵味。可以想象出,他独自一个人时常悠转江边的场景,久住溪边的石下坑人也许还没有像梁书记这样亢奋,他们压根儿想不到多少年这样流淌着的水,会成为他们日后致富的滚滚财源,从梁书记手机里的一幅幅照片里可以看出,他对这样一个风情小镇的打造有着旁人不一样的理解与憧憬。



我们决定,以石下坑为起点,逆江而上,做一回驴友!残时的建筑期,混浊的江水一定会回归本真的清澈。沿着江边的小路走,一江的水在作永不知疲倦的流淌,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都说海纳百川,或是溪,还是江,最后的目的地是大海,它向着它的目标,不管经过多少回迂回曲折,始终向前,遇到阻挡的堤或坝便停下来作千年的修炼。袒裸的磐石、丛林、老树,一切保持着原生态的景致,有人说,这景观有点像武夷山,也有人说,这碧潭映奇树,有点像九寨沟,不管它像什么,这一番曲径通幽的溪边风景,如果在都市附近,一定会成为火爆的景区。看了,才成为风景,人多了才成为景区。我们大胆地预言,石下坑看水,一定会成为游人喜欢的胜地。

 


东丰坑看桥


从石下坑逆江而上,至东丰坑看桥,桥是小桥,是游步桥,是小小的石拱桥和历史遗存的石梁桥。沿江而上跋涉得久了,在这里稍作休息,很好!看桥,在桥上摆出最酷的造型摄影留念,也很好!



那一座横跨石门小溪的双孔石梁桥,据说是建于清光绪10年,叫广福桥,因巧妙地利用溪中的天然巨石为桥墩,天然巨石形的船头,又叫石船桥。



陪同的东茗乡农办俞志锋主任没有向我们介绍,对于这样一座完全可以视作文物遗存的建筑,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寻寻觅觅的探究。很多人在它的桥面走过,走过的人中也一定会有我们敬仰的乡贤长辈与文人墨客。清以前,直至唐宋,一定会有另出的桥铺设过,新昌作为唐诗之路的故乡,李白的大梦在天姥山,小梦是否到过东丰坑?写过“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名句的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有到过东丰坑吗?如果让他看一看,丹霞地貌的东丰坑、石下坑溪边的一处又一处茶园,又会有怎样的佳句留世呢?陆羽或许是没有来过这里的,要不然从《茶经》里怎么会没有找到:东方有茗,下岩贝、石下、东丰之坑为佳之句呢?


我们来过了!



仰望那座狮子岩,注目石柱坪,以有些放纵与不羁的心灵迈过沧桑的古桥,迈过历史,走向新年的未来!


我们来过了,东方有佳茗,溪边栽奇茗,访茶寻茗是最好的由头,放松一下自己是真实的心愿,有些文字是留给别人的,有些文字是留给自己的。



这一趟犹如淬火的旅行,让我们彻底地洗心革面,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归来是故乡,再出发个个是都是少年……



(注: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季节的缘故,我们没有去白岩看星,没有去后金山看花,夏日的晚上在空旷的山野看星星数星星,在春天看满山遍野的沁黄沁黄的油菜花,那是另一种情调,又一种浪漫,我们期待下次的旅程。小编仍然依据东茗乡提供的宣传画册,摘录与选登几段精美的文字与图片,以飨读者。)

古代州官县官与蒙顶山茶丨黄云鹄与蒙顶山茶


十五、黄云鹄与蒙顶山茶

 

()生平与成就

黄云鹄(1819年-1898年),字翔云,湖北省蕲春县青石岭乡大樟树村人,为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第17世孙、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之父,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散文家、琴师。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出身,历任四川雅州(今四川雅安)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一生为官清廉,有“黄青天”之美誉。因与当时官场不同流合污,得罪了权势,官越做越小, 最后辞官返籍,回湖北潜心经学、书法,历任湖北两湖、江汉、经心三个书院院长,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密友。他的书法近似先祖黄庭坚,楷、篆、隶、行俱佳,特精于小字,题写的崖刻碑记苍劲雄健,笔势磅礴庄重,在四川留下不少墨迹。黄云鹄擅长于诗文创作,特别是散文效法唐宋,深得“八大家”为文要领,一生著述甚丰,传世著作有《归田诗抄》、《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篇》等;编纂的《粥谱》流传甚广。



() 黄云鹄在蒙顶山留下的墨宝赏析

黄云鹄于清穆宗载淳(1862—1874年在位)同治九年(1870年)任雅州太守,因忙于事务,虽常品蒙顶山茶,却无暇去蒙顶赏景品茗。至第五年,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五日,才得以清闲,在名山县令李洪钧和友人陪同下登蒙顶山,“五载望蒙山,客冬始登顾”。此时初冬正值时节,当日晴空万里,正是“天无纤云水清澈”,但见蒙顶山青山绿水、茶畦连绵,猴鹿嬉戏于山林、雀鸟鸣唱于溪涧,一派诗情画意的山水茶园图呈现眼前,让人流连忘返。他在山顶品了蒙顶仙茶,感慨万千,要求管理好茶园,多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多为国家交纳税赋,因此作诗《蒙顶留题》:“天遣我西来,汉嘉节两驻。五载望蒙山,客冬始登顾。山灵勿相笑,游非政先务。 边静岁丰和,重游补前误。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 更喜四山青,云芽千万树。 利泽资山氓,辛勤助王赋。寄声管领人,随时好培护。”



到了下午,黄云鹄一行到达山顶西南侧的永兴寺,永兴寺主持道乾出来迎接,备茶、备斋、备房,邀其夜宿一晚。第二天一大早,黄云鹄对道乾说:“我昨晚梦见寺院前一巨石发出五彩霞光,而寺前照壁上面却空空如也,请问是什么玄机?”道乾说:“该照壁是其师爷清正始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建好后先师没有在上面题字刻联,说五十年后会有一贵人来题,今天刚好五十年,终于迎来了贵人来,看来有缘人就是贵人啊!”黄云鹄听后哈哈大笑,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道乾吩咐小和尚拿来笔墨纸砚,黄云鹄欣然题写了一个大的“福”字,并又在大字旁题记这件奇事:“予游蒙山,宿永兴寺,梦巨石,现此数字。醒,以语道乾。僧曰:寺前有数丈石壁,尚未书,前僧留待百有年矣。请即书此。予念此数言,虽未能免俗,然意愿广博,称上宗福田之旨,且与予号隐含,遂书之。同治十一年十二月朔建南道使者祥云氏黄云鹄记。”后来,道乾请匠人将字全部如实刻在了照壁上,至今尚存,成为一桩美谈。 

 

由于白天游览很是尽兴,大家感到很累,晚餐后各自早早休息。加之山林寂静,很快他人便进入梦乡。蒙顶山终年多雨、云雾缭绕,难得有十五看到圆月之景,而远在他乡的黄云鹄却怎么也睡不着,起得身来,来到永兴寺大雄宝殿前院坝、石楼走廊上,欣赏蒙顶山夜景:是夜皓月当空,万赖俱寂,银色月光洒向蒙顶山,树林茶园似披上一层薄薄的白霜,漫步院中,月影相伴,肃寂寒深,宁静清心,似被此山、此茶、此月洗涤。为不辜负这良霄美景,他取出了竹箫,和着这月色,一曲舒缓、悠扬的乐曲响起,声音如诗如梦,传遍了整个寺院,传到了寺外的山林、茶园,引来了山中鸟儿、野兽的鸣叫和唱,如同一首森林交响曲,奏响一曲天赖之音,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于是作诗《石楼下吹箫》以记:“天无纤云水清澈,五载雅州无此月。 我来蒙顶夜吹箫,惊起山灵叫奇绝。静极寒深未忍眠,绕楼徐步看银魄。” 



第二天,黄云鹄又乘兴游览了永兴古寺,了解到永兴寺建于三国,宋时称 “蒙龙院”,因战争毁坏,明代、清代又重修等历史,特别是西域高僧不动禅师仰慕圣山,在此寺驻锡修行,除日常佛事活动外,同时研究佛教教义,创《蒙山施食仪轨》,成为海内外大乘佛教寺僧每日必修功课,佛教界影响深远。于是又在石楼留下了楹联:“我留三日愧无玉带镇山门,佛去千年剩有珠缨辉宝塔。”同时,颁写了建昌道谕:“少蒙五顶山下,有寺名曰永兴; 实为雅名胜地,护持全赖山灵; 我有两言留镇,阇黎檀越同听; 出家分家可鄙,入寺扰寺堪憎; 违此两戒神怒,鬼责更犯官刑; 名胜人人宜惜,兹寺庶几永兴—同治十二年冬月十五日示 ”,要求各地香客要遵守寺规,爱护寺庙财物,违者将会受到处罚。今你若到永兴寺参观,仍能看到此碑刻和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

 

当时,黄云鹄这位原京城兵部主事(二品官)贬到雅州当知府(五品官)后又在地方一直任官,得不到提升,其心情可想而知。他与蒙顶山高僧们交流参禅,内心有了较大的开悟,于是留墨宝《心命歌》以劝善:“命好心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心好命不好,天地也相保。心命最不好,贫贱受烦恼。” 对官场尔虞我诈、吸榨百姓民脂民膏的事,希望于佛家的因果报应,作《问弥陀》:“为善者朝朝不乐,作恶者夜夜兴歌。作福者家无半点,造孽者偏有钱多。便为此事问弥陀,弥陀无言对答我。两旁罗汉笑呵呵,但看他将来结果!”其中《心命歌》刻于甘露井和皇茶园之间的路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反复斟酌,大有裨益。



黄云鹄后来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曾经又到了名山,再上了一次蒙顶山。因岁月不饶人,70岁的他已策杖登山、腿脚乏力、犹豫不前,感到正如在官场上伸张正义独木难支,力不从心。他又到永兴寺住宿,作《永兴寺留题》:“再宦邛南路,蒙山欠一游。良辰值初腊,绝顶豁吟眸。石罅仙茶老,云根古柏遒。高寒浑不觉,归杖且夷犹。”世事沧桑,几经沉浮,身心疲惫,两次游览,感慨迥然不同。

 


十六、赵懿与蒙顶山茶

 

()生平与成就

赵懿(1854年-1896),字渊叔,又字悔予,号延江生、南湖,赵廷璜和郑淑昭的次子,赵怡兄弟。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他曾三次赴京应试均落第,后纳资捐官,以知县衔管理四川云安厂官盐,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名山县知县,历任两届,卒于官,年仅43岁。他才艺俱佳,喜作诗,跌宕有奇气,有神韵遗风,对经史、百家、训诂、堪舆、金石之学,无不精通;喜交游,多与名士唱和,名声远传川黔之外;工书画,书仿北魏,画工人物,均极秀雅。在蒙顶山智矩寺下,现存赵懿题写的“蒙山”二字,可谓遒劲有力。他一生著作宏富,有《延江生诗集》12卷、《梦悔楼诗余》2卷、《友易》2卷、《名山县志》15卷、《诗微》等。


 ()赵懿赵怡兄弟与蒙顶山茶的渊源

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赵懿始两任名山知县,勤政之暇,他涉历山川,咨询耆旧,搜检故牍,博稽群书,数月即“政事修举”,政绩颇丰,人民爱戴。期间,他亲自参与并规范贡茶采摘、制作、包装、运送标准及程序,并详尽记入《名山县志》,为后人研究蒙顶贡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蒙顶山茶文化特别是文献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1891年,他邀请时任新津县令的兄长赵怡来名山主持编修《名山县志》并亲自参与资料收集和整理编纂。由于无前人可循,修志难度很大。赵懿在《名山县志·序》中说:“当其时,渊叔(赵懿字)筑亭廨舍东圃,陈书满室,狼藉纸砚,文书所断之罅,辄入坐其中,究肆而博参,掇幽而搜佚,虽至夜分灯,不少辍”,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同时,每出行,询问民风民俗、山川脉络、溪涧经流、古老传说、断碑荒碣、破牍零笺,披星而出,戴月而入,有所得辄手录之”。光绪十八年(1892年),《名山县志》成书,共十五卷,是名山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县志。据载,名山建县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迄今已有1400百多年的历史,但修志始于何时,典籍无证。清康熙六十年( 1721年),知县徐元禧修撰的县志三十六卷,后170年无以继之。乾隆年间,县宰高第也曾撰修县志,可惜均失传。赵懿所修光绪版《名山县志》,至新中国成立时,县内仅存孤本,经整理得以留存。

 

该志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虽然只有十五卷,但天文地理风俗习惯无所不包,一部分主要是文史典籍对蒙顶茶的内容,比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九州志》《舆地纪胜》等;另一部分主要是文人墨客吟咏蒙顶山茶的诗句,其中包括了赵懿那个时代的文人们所作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了赵懿、赵怡、赵恒“三兄弟”的二十余首写蒙顶山茶的诗文。该志书涉及蒙顶山、蒙顶山茶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比如首卷“图说” 开宗明义,即有“蒙山仙茶”详图;卷二“山原”中以极其宏丽的篇幅记叙蒙山;卷八“物产”中近二分之篇幅详述了贡茶、云雾茶和绿茶;卷十中专设“茶课”栏目等。



这本志书特别对蒙顶山、蒙顶山茶、蒙顶山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完善,使之成为完整的文化体系,是研究名山历史和蒙顶山茶史、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受到史学界、茶界的高度评价。关于蒙顶山茶的历史以及相关的诸多内容都因这本《名山县志》而得以流传至今。可以说,赵懿、赵怡兄弟是蒙顶山茶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三)赵懿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从《名山县志》收录的赵懿的诗文看得出他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以一位县太爷的身份,高度重视老祖宗给蒙顶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其歌之咏之。正因为蒙顶茶吸收了大量的歌咏成分,今天才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

 

1.《恭捡贡茶》赏析

作为一方父母官,赵懿对蒙顶山、蒙顶山茶情有独钟,这在其诗文中多有表现。他写有一首《恭捡贡茶》诗,可见其对蒙山、蒙顶充满了感情,也抒发了对贡茶的心情和无奈。全文为:“昨读香山贡桔诗,今当蒙顶贡茶时,露芽三百题封遍,云路千重传骑弛,五载浮沉在西蜀,一般疏贱远丹墀,柏梁台上诸培从,病渴相如有所思。”

 

清代中期,皇茶园的“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的物品,所产茶叶始作为正贡、副贡和陪贡。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振槿在《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中记述蒙茶进贡的数量和品名说:宣宗道光(1821)时,四川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名山县二银瓶。每年三月初,知县即选择吉日,沐浴朝服,率吏上山,派采茶僧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笼回智矩寺,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叶为正贡。在园外附近陪茶地采摘的芽叶,先以猛火烘焙,待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诸僧围着一张木案,将茶叶揉成条形,然后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使茶叶至干,精拣其中青润光洁者作为副贡,供皇帝饮用。再如前法,将挑选出的余叶加以焙、炒、揉制,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数不足,于菱角湾采茶充之。正贡和副贡,分别装入6个银瓶,陪贡装入大小不等的18个锡瓶,用上好的黄绢封裹,盖上官印,盛入特制的木箱内,待吉日良辰,遣吏护送至四川省布政司转贡京城。临行,县官再次沐浴朝服,向北叩首,以示恭顺。

 

这首诗借借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开发邛都(今西昌)积劳成疾的典故,述说自己的心声:你们在皇帝身边的人知不知道啊,应该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让我调离这边远穷困的地方。



2.《蒙山十首》赏析

赵懿写有《蒙山十首》,与其兄长赵怡的《蒙山十诗》同为命题,分别对花溪、甘露井、智矩寺、天盖寺、蒙泉院等蒙顶山圣景进行吟诵,自然亲切,诗意淡雅。

 

(1)《花溪》:三十八蒙峰,峰峰暗碧松。幽溪抱村曲,流水出云封。谷鸟时鸣止,蛮花自淡浓。深林原未瞑,残日下高舂。

 

(2)《圣灯庵》:法鼓振琅琅,灵灯谒上方。霏霏似莲萼,冉冉度林塘。哀壑生虚籁,高斋闻异香。老禅方入寂,应放白毫光。

 

(3)《蒙泉院》:崖壑响潺潺,山僧半掩关。岭云生石罅,泉水抱花间。漏阁欹千仞,平羌划百蛮。石楼最疏敞,頫眺立孱颜。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

 

(5)《天盖寺》:不知何代寺,著在白云巅。苔磴滑疑雨。松林阴暗天。仙茶三百叶,银杏几千年。绝顶寻灵迹,峰心卷碧莲。

 

(6)《茶园》:蛇虎蟠灵篽,风岚护贡茶。七株甘露种,五顶碧云芽。典祀圜丘重,香同日铸夸。慧师真妙力,一物献天家。

 

(7)《甘露井》:泉乳滴玲珑,橚椮暗五峰。老僧曾化石,孤客静看松。一物济人世,千秋访名踪。於今正忧旱,私欲祷苍龙。

 

(8)《甘露石室》:大师千载后,灵迹在人间。咒龙行作雨,制虎卧当关。石室苍松静,仙园紫茗环。维摩默无语,吾自眺青山。

 

(9)《蒲团树》:臃肿不材木,得以终天年。结瘿数千载,颇似蒲团悬。想见师子座,菩提树下禅。

 

(10)《八宝树》:庄严八宝树,花果金绳旁。华光如来佛,演畅妙法场。异哉师手植,焦干浓花香。

 

其中《茶园》诗中的茶园指的是“皇茶园”。此处“甘露”是人名,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他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故名“仙茶”,开启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



3.《蒙山采茶歌》赏析

赵懿写有一首《蒙山采茶歌》,这首诗气势不凡,文气晓畅,读之深感有大家风范。全文为:“昆仑气脉分江河,枝干漫衍为岷嶓。岷山东走势欲尽,青城玉垒兼三峨。其间一峰截然立,禹平水土曾经过。奔泉流沫数百道,鸿蒙云气相荡磨。昔有吴僧号甘露,结茅挂锡山之阿。偶然游戏植佳茗,岂意千载留枝柯。五峰攒簇似莲萼,炎晹雨露相调和。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自唐包贡入天府,荐诸郊庙非其他。火前摘取三百叶,诸僧膜拜官委蛇。银瓶缣箱慎包裹,奔驰驿传经陵坡。愈远愈奇极珍重,日铸顾渚安足多。古今好事有传说,服之得仙无乃讹。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一物芳菲不可閟,自宜宠眷邀天家。葡萄天马随汉使,邛竹蒟酱逾牂牁。人生要自有绝特,泥涂碌碌知谓何。偶思屈子颂嘉桔,濡毫为作蒙茶歌。”

 

此诗以凝炼之句,不但把蒙顶山茶的来龙去脉及蒙顶山茶香露灵液的非凡气质写的酣畅淋漓,而且把蒙顶山茶的自然地理环境、吴理真种茶、唐时入贡等主要内容涵盖在内,还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是吟咏蒙顶山茶的一篇佳作。“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之句,可谓诗意绵长。“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的人生感受,品之耐人寻味,余音不绝。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皇室无尽的享受、官场等级、人间不平以及自身的失意的情感,可谓言为心声。此处“甘露”是指甘露大师吴理真的法号。

 

4.《秋登蒙山》赏析

赵懿写有一首《秋登蒙山》,全文为:“清秋好天气,蹭蹬入蒙山。寺在峰峦里,泉鸣云树间。远水落帆迥,平原飞鸟闲。登楼啜仙茗,一畅野人颜。”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于秋天登蒙顶山时的美景,还描写了登山之余,啜饮蒙顶茶才能使庶民小吏解闷消愁的情怀。



5.《蒙顶茶说》赏析

光绪十八年(1892年)赵懿作《蒙顶茶说》一文,详细记载了蒙顶贡茶的采摘、制作、入贡的过程,为今后研究蒙山茶留下了宝贵资料。首先是对贡茶出产位置的描述:“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园以外产者曰陪茶,相去十数武,菱角峰下曰菱角湾茶,其叶皆较厚大,而其本亦较高。”再说到鲜叶的采摘方法为:“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接着说正贡茶制作工艺:笼归山半智炬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连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副贡茶制作工艺:“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此皆剔为余,茶不登贡品,再后焙剪弃者,入釜炒焉,置木架为茶床,竹荐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颗,复疏而焙之,曰颗子茶以充副贡,并献大使。不足,即漫山产者充之。”贡茶的包装:“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园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贡茶的运输方式:“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

 

清代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蒙顶茶说》的解释,与北宋《东斋记事》中“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也常常有祥瑞的云影出现,以“云”派生出了“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也就立在其中了。“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质的品质相得益彰。如今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茶叶实物中,可见仙茶、陪茶、菱角湾茶的银包装尺寸、式样,与“蒙顶茶说”的描述完全吻合。

 

刘枫题字


十七、赵怡与蒙顶山茶

 

(一)生平与成就

赵怡(1851年—1914年),字幼渔,号汉鄨生,赵懿兄长,清末民初画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官至四川新津知县,期间,受在名山担任知县的兄弟赵懿的邀请主持编修《名山县志》。经术文章,并有法度;书仿苏轼,神味渊永。清季创办客籍学堂,及门称盛。著有《汉鄨生诗集》、《文字述闻》等。

 

(二)赵怡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由于主持编修《名山县志》期间,赵怡经常深入蒙顶山走访,因此洞悉蒙顶山和蒙顶山茶,写下了不少诗文,成为我们今天深入了解蒙顶山和蒙顶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1.《诗一首》赏析

赵怡写有《诗一首》,全文为:“万木拥花宫,山门细径通。云来钟杵湿,僧定石楼空。松果垂罗汉,桫阴坐鹿翁。沫江泛远影,蒙顶下高风。经玩吴兴笔,泉煎甘露筒。禅关共斜日,净理觉无穷。”


1891年,赵怡受在名山担任知县的兄弟赵懿邀请撰修《名山县志》,任总纂。在名山期间,他和兄弟赵懿曾多次上蒙顶山,写下很多蒙顶山茶诗,读后可对蒙顶山茶有一个全面认识。诗人对永兴寺幽雅的环境以及云稠雾浓的景象感触很深,此诗包含诗人对“禅茶一味”的独到感受。泉煎甘露筒的意思是:用山泉水在筒这种器皿里煎煮甘露茶。此处“甘露”指的是蒙顶山“仙茶”蒙顶甘露,是茶名。



2.《蒙山十诗》赏析

赵怡写有《蒙山十诗》,这十首诗对蒙顶山的花溪、圣灯庵、蒙泉院、智矩寺、天盖寺、甘露井、甘露石室及蒲团树、八宝树等胜景都作了详细描述,咏颂流传至今,成为范本。

 

(1)《花溪》:碧溪流百折,村路与回沿。水碓藤阴湿,山扉花树然。樵归蒙顶雨,鸟带浅蛮烟。自有桃源意,清游尽日延。

 

(2)《圣灯庵》:夜半百灵集,镫朝千佛光。珠林度明灭,金涧袅低昂。明生月东岭,疏钟静上方。时闻佛现鸟,数语报僧房。

 

(3)《蒙泉院》:断壑云根冷,飞桥日月阴。瀑泉喧树脚,禅院住峰心。笃耨香熏座,频伽鸟哢林。仙茶煎手煮,品水坐烟深。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高阁穷游目,兹来兴欲狂。

 

(5)《天盖寺》:觚棱挂云表,古寺著中峰。作满地汉唐树,三天朝暮钟。佛驯守茶虎,僧豢听经龙。欲访灵师迹,还从五顶逢。

 

(6)《茶园》:苍翠五峰巅,灵根风露缠。贡香三百叶,仙植二千年。品重圜丘祀,枝披禁妍。於菟双白额,长护碧云眠。

 

(7)《甘露井》:高僧化石去,遗甃覆莓苔。迹往数千载,幽寻今独来。灵根七株灌,香雾五峰开。乳滴倾听久,还防动雨雷。

 

(8)《甘露石室》: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化身留白石,幽窟閟丹霞。阶下巡茶虎,门前挂树蛇。安心方就问,何事但跌跏。

 

(9)《蒲团树》:老衲偶然去,蒲团悬树巅。山风吹不落,知经几千年。自识西来意,莫问龙牙禅。

 

(10)《八宝树》:不结贝多子,不长娑罗阴。开花并著叶,根干已空心。

其中《甘露石室》描写蒙顶五峰像五瓣莲花,皇茶园就在花蕊里。甘露石屋是当年吴理真种茶休憩的地方。此处“甘露”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是人名。



3.《与弟懿登蒙山》赏析

赵怡写有《与弟懿登蒙山》诗,全文为“恒岳归来两屐青,邛黎西过酒初醒。五峰飞策云生袖,一碣扪题雨湿铭。欲探龙湫试汤品,便寻虎涧续茶经。明朝又泛巴船去,忆尔看山立县庭。”该诗描述了诗人与兄弟赵懿登蒙山时的情景,涉及对云海、雨露、泉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4.《蒙顶仙茶》赏析

赵怡写有《蒙顶仙茶》,全文为:“嵬峨大蒙顶,秀出五芙蓉。沆瀣一气连,远与元圃通。地灵草木异,碧树纷珑璁。香茗擅奇淑,冠绝西南封。仙人何狡狯,数株种其中。吐纳万日月,元气含鸿濛。百灵为守护,役使虎与龙。昆儿不敢采,包贡天九重。神产夙所念,西来得灵踪。金箧三百叶,想傢郊坛供。” 这首诗详细描述了蒙顶“仙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蒙顶贡茶的一些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

找到约237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