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圆叶子茶叶是什么品种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什么是绿茶?怎么储存比较好

什么是绿茶?

绿是不发酵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也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绿茶真正诞生,到12世纪出现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适宜

适宜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油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


禁忌

1.不适宜发热、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习惯性便秘、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失眠、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2.因为绿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降低人体血糖.所以低血糖患者慎用.

3.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服药前后1小时内不要饮茶。

4.人参、西洋参不宜和茶一起食用。

5.忌饮浓茶解酒;饭前不宜饮茶;饭后忌立即喝茶;

6.少女忌喝浓茶。女性经期不宜喝绿茶,会造成体内铁流失增大。




绿茶产地        

我国绿茶的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山东、浙江、河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陕西都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绿茶产量位居六大初制茶之首,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绿茶采制

绿茶制法制法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主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制成茶叶。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炒青绿茶是中国大陆主要产制之茶叶,而蒸青绿茶主要是日本特产。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2)揉捻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3)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绿茶品质

一般绿茶皆含丰富的胺基酸和维生素C,胺基酸含量愈高,绿茶的品质愈佳,维生素C的含量可做为绿茶品质好坏的间接指针。绿茶的品质特点是讲究新鲜自然、忠于原味,茶汤务必要甘甜鲜爽,同时带清清淡淡的青草香或熟栗香,由于绿茶含丰富胺基酸,而且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未经氧化。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使绿茶呈现出“青汤绿叶、新鲜自然”的典型特征。所以茶汤远较其它茶类鲜爽甘甜。

  

绿茶的审评方法主要用五项审评法,即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由于各地区选择种植茶树的品种不同,制成茶叶的品质也有所不同。如:

  

小叶种地区制作的毛峰茶,外形细紧,茸毫披露,显芽锋,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醇爽,叶底嫩绿明亮;

  

大叶种地区制作的绿茶,外形较肥壮,显露毫尖、茸毛,色泽较黄或暗绿,香味较厚实,叶底肥嫩露芽。

绿茶品类  

绿茶中,名品最多,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以龙井茶和碧螺春最富盛名。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

  

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1)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

  

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结匀整,不含碎茶,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2)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3)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萧山等县。

  

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4)特种炒青绿茶: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峨眉春语、剑叶、南京雨花茶、汉家刘氏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以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

  

惠明茶: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亮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2、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要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我国特种烘青主要有:马边云雾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渚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3、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的功效

  

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绿茶贮藏

  

一忌潮湿: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发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

  

二忌高温: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质量、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

  

三忌阳光:阳光会促进绿茶茶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绿茶茶叶贮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受日光照射后,其内在物质会起化学反应,使绿茶茶叶品质变坏。

  

四忌氧气:绿茶茶叶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易与空气中的氧结合,氧化后的绿茶茶叶会使绿茶茶叶汤色变红、变深,使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五忌异味:绿茶茶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稀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波极不稳定,能够广吸异味。因此,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就会吸收异味而且无法去除。






专业保存

  

根据对象及绿茶拥有和保存量的不同,绿茶的保存和储藏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及家庭两类,专业保存主要是茶商对其茶品进行保存,家庭主要是少量绿茶的保存,其中绿茶的专业保存方法有三种:

  

一是石灰块保存法。生石灰块装于白细布做的袋内。绿茶装入白棉纸袋内,外套牛皮纸袋,然后将小口陶坛洗净晾干,下垫白纸,将绿茶茶叶袋置于小口陶坛内,中间嵌于一二只石灰袋。用数层草质密封坛口,最后用砖头或者厚木版压实,以减少空气交换量。此后要经常检查保存情况,石灰潮解后要及时更换。

  

二是碳贮法。操作方法与石灰块保存法基本相同。所用材料不过是用燃烧熄灭后的木炭,盛茶用具可代之以瓦罐或者小口铁皮桶。木炭袋和绿茶茶叶袋的容量可视容器大小而增减。

  

三是绿茶冷藏法。将茶叶烘干水汽,含水量在3-5%之间,不超过6%。绿茶茶叶装入镀铝复合袋,热封口,用呼吸式抽气机抽出袋中的空气,同时冲入氮气,加封上封口贴,置于茶箱,然后送入低温冷藏库保藏。此法是目前科技水平条件下最佳的茶叶保存法。保存量大、时间久。






家庭保存

  

绿茶的家庭保存方法,一般有五种:

瓦罐储茶法。此法古代就有。明人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云:"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茶叶含水量不能超过6%.可用生石灰除湿。具体操作方法同石灰块保存法。


  

罐藏法。容器选用装糕点或者其他食品的金属听、箱、罐、盒,或铁或铝或纸或纸品,或方或圆或扁或不规则性。重要的是茶要干燥,袋口封好。此法简便,取同方便。

  

塑料袋贮茶法。选用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茶叶可以事先用较柔软的净纸包好,然后置于食品袋内,封口即成。

 

热水瓶贮茶法。可用保温不佳而废弃的热水瓶,内充干燥的绿茶,盖好瓶塞,用蜡封口。

 

冰箱保存法。绿茶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然后置于冰箱冷冻室或者冷藏室。此法保存时间长、效果好,但袋口一定封牢,封严实,否则会回潮或者串味,反而有损绿茶茶叶的品质。

读《大观茶论》全文,能读懂什么?

  因为看了《知否》,对宋代茶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仔细的品读了“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下面,我用简单的翻译让您快速读完这篇文章。

  原文如下:

  续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简译:

  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至于茶,它凝聚了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不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品茶之时,内心淡泊、气质高雅、意态宁静。也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

  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福建安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官宦、富商和平民都享受着朝廷的恩泽,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制作工艺、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

  唉!在这个极其太平的时代,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

  地产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阴荫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简译:种植茶树的地方,如果是山崖,一定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坡,如果是茶园,一定要选择阴凉的地点。岩石性寒,茶叶生长受到抵制,叶片就瘦小,茶味就淡薄,因此必须借助和暖的阳光来促进生长;而土质肥沃的茶园,茶叶长得又大又快又容易脱落,茶味就会显得过于强烈、放荡,因此必须选择在阴凉处开辟茶园,以调控茶的生长。阴阳相济、和谐,才能生长出最好的茶。

  天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简译:茶工在惊蛰时节开始制茶,首先要考虑的是天气因素。惊蛰,天气微寒,花草逐渐生长。茶树的枝叶生长舒展而快速,茶工就能够从容摘茶、制作,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色味俱佳。如果天气晴朗闷热,芽叶猛长,无形之中催促着茶工,急迫导致采摘和制作的粗糙。由于时间紧迫,有的茶蒸了来不及压榨,压榨后又来不及研碎,研碎后又来不及制成茶饼,致使茶黄存留于茶叶中,这种茶叶的色味又损失过半。所以,茶工们视天气晴好为幸事。

  采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简译:采茶要在黎明时分,太阳一出来就应停止。采摘时用指甲掐断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手气和汗水熏染浸渍,茶叶就不新鲜了。所以,茶工采茶时大多随身携带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清水,采下茶芽随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谷粒形状的茶芽都被视为极品,一芽一叶的称为“拣芽”,一芽两叶的又次一等,其余的都发球下等茶叶。有些茶树刚萌芽时,会长出两叶抱生的茶芽,称为“百合”,采下之后则会留下茶芽的蒂头,称为“乌蒂”。拣选茶叶时,如果不除去“百合”就影响茶叶的味道,如果不除去“乌蒂”就会影响茶叶的色泽。

  蒸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简译:茶的好坏,关键在于蒸压得当。如果蒸得太生,茶的颜色青而味太浓烈;蒸得过熟,那芽叶就烂熟了,所以茶的颜色赤红而不易凝聚。如果压的时间过长,茶的精气消尽,味道就淡薄;压的程度不足,茶的颜色暗淡而味道苦茶涩。蒸芽要蒸得恰到好处而香气浓郁,压黄只要把水汁榨尽就马上停止。这样,茶就制的差不多了。

  制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简译:鲜叶一定要洗净,制茶器具也一定要清洗干净,蒸茶、压茶一定要恰到好处,研茶一定要研熟,烘焙的火一定要恰到好处。喝茶的时候,茶中有小沙尘,那就是清洗得不干净;茶叶的纹理干燥、发红,那就是烘焙火候过了。制茶时,先要考虑日照过长短,均衡用工,规定采择数量,一天内完成制茶。否则,茶青一过夜就影响颜色和味道了。

  鉴辩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简译:茶的模样各不相同,就好像人的模样不同一样。调出的茶膏稀的,茶饼的表层有皱褶花纹;茶膏稠的,茶饼的纹理细密而质地坚实;当天制成的茶饼,颜色青紫;过一夜制成的,颜色就会暗淡发黑。茶末虽是白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就会发黄;有的茶饼细密犹如苍玉,茶末虽是灰色的,但一经开水冲泡,颜色却更加洁白。茶饼的模样风采各异。简要地说,茶饼颜色晶莹透彻而不杂乱,质地紧密而不浮华,拿在手里坚实,用茶碾碾时铿然有声,说明是茶中精品。有些茶饼的品级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是意会心领。有些贪图暴利的茶人,购买外焙的白茶芽,冒充北苑的茶,有的碾碎已制成的茶饼,换上北苑的茶模。虽然茶饼的名字和制造方法非常相似,可茶饼的表层纹理色泽,怎能逃过鉴赏家的眼睛呢。

  白茶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简译:白茶自成一种,与一般的茶不一样,它的枝条舒展,叶子晶莹剔透。在山崖的丛林之间,偶然生长出来,不是人力可以得到。有这茶树的不过四五家,每家的白茶树不过一二株,每年制造的茶饼不过两三銙。这茶的茶芽不多,特别难以蒸青烘焙,汤火一不得当,就已变成一般的茶了。白茶,必须精心细致地制造,得当地运作制作方法。这样,制出的茶饼就表里透彻,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是别的品种无与伦比的。浅焙也做这样的茶,但品格远远不及。

  罗碾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拣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简译:茶碾银制的最好,其次是熟铁的。而没有经过挑选打磨的生铁制成的茶碾,有时有黑屑藏在缝隙、凹处,会严重影响茶的色泽。碾槽要制作得深峻,碾轮要税利而薄。槽深峻,那么槽底就平直,碾茶时,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末就粗细均匀。茶筛的底面要细密,筛底要绷得紧,这样做筛底的绢才不易被堵死而容易透气。碾茶一定要有力、快速,碾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碾铁会损害茶的色泽。筛茶用力一定要轻,持筛要平稳,不要怕筛的次数多,只求不损耗茶末。只有经两次罗筛的茶末,加入水才会轻盈泛起,茶面如粥面般凝结有光泽。

  盏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简译:茶盏以青黑色釉面为上,尤其以黑釉上有兔毫般细密的白色斑纹为上品。底一定要稍深面积微宽,盏底深,便于茶即时生发,而且容易翻出白色汤花;盏底宽,那么,在使用茶筅搅拂茶汤时不妨碍用力击拂。当然,还必须根据茶量的多少,选择大小适宜的茶盏。茶盏高茶量少,就会掩盖茶的色泽,茶量多茶盏小,茶就不能充分地吸收沸水。只有茶盏温热,茶才能即时生发,持久耐泡。

  筅

  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简译:茶筅要用苍劲年壮的竹子做成。茶筅的干要厚重,竹束要疏朗有劲。根部要壮实而末梢一定要细,竹束应当像剑身的样子。茶筅的干厚重,握着就好用力而且远转自如。竹束疏朗有劲像剑锋,那么搅拌拂茶汤时,即使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瓶

  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简译:茶壶最好是用金、银做成的。壶的大小规格,应当适宜。注水是否得当,关键看茶壶的口、嘴及其太小和形状。壶嘴的口稍大并且曲度恰当自如。那么注入茶盏的沸水,力度紧密而又不会散开;壶嘴的末端要是圆小而尖,那么,当注入茶盏的沸水力度紧密,茶就生发得快而适中又有节制;壶嘴不滴水,汤面就不会破碎。

  杓

  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简译:水勺的大小,应当以能盛一盏水为量,如果超过了一盏的容量,那剩下的沸水就一定要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的量,那就一定要再舀来补上。勺里的沸水倾倒的次数多了,茶水一定就凉了些。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简译: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古人品水,虽然说以镇江中泠泉水、无锡惠山泉水为上品,可是人们离那有远有近,不方便随意取得。其实,只要取清洁的山中泉水就好了。其次,可取人们常常汲取的井水。至于那江河的水,因有鱼鳖的腥味,泥泞的污浊,即使是质轻味甜也不可取用。用于冲茶的沸水,以沸水中接连跳出一连串的鱼目、蟹眼一样的水花为准则。如果水沸腾的时间过长,就要往里加些新水,放在火上再烧一小会儿后使用。

  点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简译:

  点茶的方法不尽相同。要先往茶盏中的茶末加少许的水。搅动调和成像溶胶一样的茶膏,过了片刻,然后把沸水注入茶盏,用筅搅拌。如果手重筅轻,茶汤中没有出现粟纹、蟹眼形状的汤花,这叫做“静面点”。

  第一次注水水力势不太猛,就要用筅先搅动茶膏,再渐渐加力击拂。手的动作轻,筅的力度重,手指绕着手腕旋转,将茶汤上下搅拌得透彻,就像发酵的酵母在面上慢慢发起一样。

  第二次注水要从茶面上注入,先要绕茶面注入细线一样的一圈,接着,一边急速注水急速提瓶,茶面纹丝不动,一边用力击拂,茶的色泽渐渐舒展开,茶面上泛起错落有致的珠玑似的汤花。

  第三次注水要多,像先前那样击拂,击拂得轻而均匀,围绕着盏心,顺着同一个圆环回旋反复击拂,直到盏里的茶汤里外透明,粟纹、蟹眼似的汤花泛起凝结,错落地生起,这时茶的色泽已十得六七了。

  第四次注水要少,筅搅动的幅度要宽,速度要慢,这时茶的清真华彩已焕发出来,云雾渐渐从茶面生起。

  第五次注水可以稍微不受约束,搅动筅要轻松、均匀、透彻,如果茶还没有完全生发,就用力击拂使它生发出来;如果已尼生发,就用筅轻轻拂动使茶面收敛凝聚。如果茶面上结成云雾,结成雪花,这时花色已全部呈现出来。

  第六次注水是要看茶的立作状态。茶面上乳点突出凝结,只要用缓慢地环绕茶面拂动就可以了第七次注水是要分辨茶的轻重清浊。观察茶汤稀稠是滞适中,好了就可以停止了。这里茶面上细乳如云雾汹涌,好像要溢出茶盏腾起,在盏的周围回旋不动,叫做“咬盏”。

  味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銙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简译:茶以味为上。香、甜、重、滑,是茶的全味,只有北苑、壑源的茶中珍品才兼有这四种真味。如果茶的味道醇厚可茶劲不足,原因是制茶蒸茶、压榨得太久了。茶枪即茶芽是枝条刚开始生长时萌生的,木性酸,茶芽过长,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是甘甜醇厚的,可最后却有些涩。茶旗则是刚刚展开的嫩叶,叶的味道苦,旗长得太老,那茶的味道一开始时留有苦味,可喝到最后反而觉得甘甜。芽夸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至于那茶中的极品,原真的香味,灵秀的味道,自然不同一般。

  香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简译:茶有原真的香气,不是龙脑、麝香这类的名贵香料可相癖美。想要得此真香,一定要把茶叶蒸到熟透再压榨,直到汁水压榨干了再细细地研磨,研细之后才可制成茶饼。这样造出的茶就具备了和美的气韵,新茶入盏即清香四溢,犹如秋气一般清楚怡人。如果蒸茶时蒸气中夹杂有桃仁之类的异味,那茶味就酸烈难闻了。

  色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简译:点茶时,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上等真品,青白色的就差了一等,灰白色的更次,黄白色的又在此之下了。采茶、制茶,上得天时,下尽人力,茶色必然是纯白色的。如果天气暴热,茶芽肆意疯长,采茶、制茶不能及时完成,长时积压,即便是纯白色的茶也会变黄了。如果蒸、压得稍微生了些,茶色就显青白;而蒸、压得过熟又显出灰白色,如果茶汁压榨得不够干净,那茶色就青暗;烘茶时焙火太旺,那茶色就会昏暗发红。

  藏焙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简译:焙茶是极有讲究的。如果茶烘烤的次数多了,茶饼表面就显得干燥,香气锐减;若烘烤不足,又茶色驳杂,香味散尽。因此须在新芽初生时,即加以烘烤,除去水陆风湿之气。烘烤时要在炉子里放上熟火,用死灰掩盖七分火,露出三分火,这三分露火也要用轻灰稀疏地覆盖起来。过了许久就将焙蒌放在炉上,用来逼散篓中的潮气,然后把茶芽均匀地摆列在焙篓里,一定要让焙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烘到,避免有的茶因被遮蔽而烘烤不完全。焙得正到火候时就赶快把露火全部用死灰覆盖起来。用火的多少根据焙篓的大小增减。把手伸到焙炉中,以火气虽热却不至于烫手为宜,常常用手摸一摸茶芽。芽即使很热也没有什么妨害,要让那火力把茶芽整体都烘烤得透彻才好。有人说,焙火的热度如果只达到人的体温,只能使茶表皮干燥罢了。而茶体内的湿润之气并未烘尽,那就再烘烤一次。茶焙完之后,就密土封在用了很久的竹制漆器中保存起来。天阴潮湿的时候不可开封,到年终再焙一次,茶色依然如新。

  品名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叶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简译:茶已制成,则须冠以美名。名茶皆因产茶圣地的茶叶而得名。就像名叫“耕”的茶之出自平园台星岩叶,“刚”的茶名出自高峰青凤髓叶,“思纯”的茶名出自大岗叶,“屿”的茶名出自屑山叶,“五崇柞”的茶名出自罗汉上水桑芽叶,“坚”的茶名出自碎石窠石臼窠叶、琼叶,“辉”的茶名出自秀皮林叶,“师复、师贶”的茶名出自虎岩叶,“椿”的茶名出自无又岩芽叶,“懋”的茶名出自老窠园叶,各自专有那茶之美妙,不曾混淆,其他就不一一列举了。后来各地的茶叶争相出售,有的互相盗用其名,以致真假难疼。孰不知茶的好坏,全在于制造工艺的精巧和拙劣罢了,哪里是所产地的山冈土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茶农焙出的茶,固然有先前质优而质劣的,也有先前质劣而后质优的,这也是由于产茶园地的土质变异了!

  外焙

  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简译:说完名茶,再来看看世间所说的“外焙”之茶。外焙,即非官方的民间个人私设的制茶处所。所谓“外焙”茶,叶体瘦外、颜色驳杂、气味淡薄,和“正焙”茶相比,显然可以辨别。近年来有些好事之人,常常在装茶的竹筐里藏一半“外焙”茶,以次充好。从事“外焙”的茶工,模仿“正焙”久了,也越做越精巧,完全取法北苑、壑源“正焙”的规模,把“外焙”仿制成了“正焙”的模样,惟妙惟肖。却不知茶饼的大小虽然相同,可缺少“正焙”的风骨;色泽虽然莹润,可缺少内在的蕴味;形体虽然结实,可缺少细密的纹理;茶味虽然醇厚,可缺乏香气而显涩滞。模仿的虽然很像,可怎么能逃脱“外焙”的名声呢?虽然这样,茶依然还是有“外焙”的、有“浅焙”的。“浅焙”的茶与壑源“正焙”的茶相差不远,制造得也很精巧,颜色也晶莹洁白。点茶时,如果击拂有度,茶体也能在茶汤中立起,只是甘甜、醇厚、馨香、爽滑的味道,比起“正焙”的,稍逊一辞行。对于外焙的茶还是能够明显地辨别出来。还有一些更过分的,甚至采摘柿叶、橄榄嫩芽,同茶叶掺尽可杂起来制造,虽与茶叶相似,但点茶时隐隐有些像轻絮似的东西漂浮在茶面上,不能产生粟纹似的汤花,这正是假冒产品的明证啊!桑苎翁曾经说过:“茶中掺入草木析叶子,人喝了是要生病的。”这一点,喝茶的人怎能不明鉴别,细分辨呢。

茶里行话,什么是.两颊生津



1.水味      

 一般形容茶汤滋味的。指喝茶时,明显感到茶味和水的分离、不融合,尤其在咽下之后,口腔中空无茶味的感觉。一般茶水分离的情况,会有两种可能:冲泡不当或者茶叶品质不佳。 


2.化       

形容茶滋味,多数指喝茶的苦味、涩味在口腔内短暂停留后消失。通常来说,苦味和涩味能在口腔中化开的茶,才算是好茶。 


3.生津       

生津,是喝茶时茶汤中的多酚类等物质,刺激口腔内壁,使其紧束收敛,口腔中分泌出唾液。     


4.舌底鸣泉       

舌底鸣泉,是指喝完茶后,舌下清晰感受到不断有津液大量生成的过程。生成的津液,能使口腔持续保持润滑,带来舒适的感觉。通常品质很好的茶都会带来舌底鸣泉的感受。


5.两颊生津       

两颊生津,是指饮茶后,口腔内壁面颊两侧的部位,能够明显感受到津液不断涌出的过程。一般普洱生茶、乌龙茶、绿茶容易感受到,一般品质好的茶叶,都带有两颊生津的感受。


6.喉韵       

茶汤咽下后,带给喉部的舒适感,或爽快、或清凉、或甘甜、或滋润或多种感受同时产生,持久不断。通常品质好的岩茶、普洱生茶、绿茶等都能带来喉韵。    


7.锁喉       

指茶汤咽下后带来的喉部的不舒适感,或干涩、或麻痒、或肿胀、或有异物感等,也会称为挂喉、叮喉咙。通常带来锁喉的茶叶,其品质会存在严重的问题或缺陷。  


8.回甘       

指饮完茶后,口内感到甘甜。通常回甘与苦味相关连,有“苦能回甘”之说。       


9.苦       

构成茶叶中的苦味成分主要是咖啡碱、花青素、茶皂素,而儿茶素、黄酮类等既呈涩味、又具有苦味。茶的苦味和涩味总是相伴而生,两者的协同作用主导了茶叶的呈味特性。  


10.涩       

涩味是上皮细胞暴露在单宁(即多酚类物质)或明矾溶液时造成的起皱、收缩的感觉。涩味不属于基本味,与苦味有本质区别。







11.毫香      

毫香通常是形容干茶能明显看到许多白毫的茶叶,在冲泡时散发出来的香气。一般有毫香的茶,原料等级都比较高,而且茶叶一定要有大量的毫毛,毫香明显的多见于新茶。例如白毫银针就会有明显的毫香。      


12.火香       

火香一般是茶叶在干燥时温度比较高,或者在精制时适度焙火带来的。通常浓香型的乌龙都会带有,而炒青绿茶和黄大茶等也会有。火香与高火味不同,高火味是焙火或干燥工艺过度带来的不适气味。        


13.陈香       

陈香一般是形容黑茶、普洱茶等,后期还可以继续转化的茶类在转化过程中,自然氧化带来的香气。        


14.果香       

茶叶中出现的果香种类很多。自然的果香主要是茶树品种和工艺造成的,也有再加工茶是添加外源物或者是窨制形成的,比如荔枝红茶。自然的果香最常见于红茶和乌龙茶。


15.清香       

清香多出现于绿茶和普洱生茶新茶。清香和青味不同,清香是能令人愉悦的自然而带鲜爽的香气。青味一般则是杀青不足,带来的令人不适的类似青草的气味。


16.嫩香

嫩香是一种清鲜、细嫩的香感,植物鲜嫩部分散发出来的出众香气。一般原料等级高、工艺到位、保存得当的绿茶、黄茶都会有。比如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都匀毛尖等。     


17.甜香    

甜香就是在香气成分中能够明显感受到甜味。甜香在红茶中比较容易感受,比如焦糖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其他茶类也会见到,比如工艺精制的黄芽茶也会有甜玉米须水的香气。


18.松烟香  

干燥过程中,使用特殊松木等熏烟制作的茶,一般都有较舒适的松烟香。有松烟香的茶有例如传统正山小种、沩山毛尖等。


19.花香   

花香的类型很丰富,根据花香给人的感受,将其分为清雅型的花香和浓郁型的花香。自然形成的花香,既有茶树品种的关系,也离不开工艺。     

  

通常以品种为主带来的花香,以广东单丛茶为代表,而红茶的花香,则主要是工艺带来的。还有一种花香,以是花茶为代表,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吸收外源花朵的香气。


20.高香       

一般指香气高扬而且持久,刺激性强。


21.纯正      

 一般指香气纯净,既不高扬也不沉闷,没有异杂味。 


22.闷气       

是属于不愉快的香气,沉闷而不爽。一般是茶青在烘焙后,未适当摊凉而形成的。  


23.高火味       

是指茶叶加温干燥过程中,温度高、时间长、干度十足所产生的令人不适的气味。    


24.陈气      

一般指是绿茶、黄茶类在贮藏过久后产生的陈变气味。     


25.青气       

一般是指茶叶带有鲜叶的青草气。一般是令人不愉悦的,也称青臭气。 


26.透兰       

透兰,是指茉莉花茶中透出了兰花的气味。    


27.细锐       

指茶香高扬,香味仿若有实体、有质感,细腻如丝,令人愉悦,同时给人清晰的感受。







28.显毫       

显毫,指芽尖含量高,并且含有较多的白毫。 


29.脱档

脱档,指茶叶并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30.露筋

露筋,指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露出木质部。


31.块片

块片,由单片粗老叶,揉成的粗松,轻飘的块状物。


32.匀整       

匀整,是指干茶的大小、粗细、长短较为接近一致。 


33.肥壮     

肥壮,指茶叶的芽头肥、叶肉厚实,形态丰满。

       

34.蜻蜓头      

通常是形容球形乌龙茶如铁观音等的外形的用语。茶坯在包揉时,叶片卷成紧结的圆条状,叶蒂由于肥厚而不卷曲,因而在叶柄较软的部位产生弯曲,俗称“蜻蜓头”。     


35.泥鳅条       

泥鳅条,一般是形容黑茶条索的词语。指紧卷圆直的茶条,壮如泥鳅。       


36.丝瓜瓤       

多用于描绘黑茶干茶外形,一般是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的样子,很像丝瓜瓤。通常此类情况是渥堆过度造成的。







37.鳝皮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通常是干茶颜色砂绿蜜黄,类似鳝鱼皮的颜色。       


38.蛤蟆背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是茶叶叶背起蛙皮状的沙粒白点。    


39.三节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是指茶条头部淡红色、中部呈乌色,尾部呈砂绿色。    


40.铁板色      

一般是形容白茶干茶外形的颜色,是指茶叶颜色成铁锈红色,深红而且暗,没有光泽。







41.细嫩       

形容芽头多,叶子细小软嫩


42.肥厚

芽叶肥厚,叶肉厚实、质软。


43.粗老

叶质粗硬,叶脉显露,手按之粗糙无弹性。


 44.红张      

 一般是指冲泡后的茶叶,叶片呈现暗红色。主要是由于萎凋过度,而导致的红边,多是白茶的叶底。


45.暗杂       

指茶叶冲泡后,叶色偏暗且花杂。出现此类情况,通常说明茶叶品质存在一定问题。  

      

46.花青       

通常形容冲泡后红茶的叶片颜色。一般指叶片红中带有青色,或者有青色的斑块,红里夹青。此类情况可能是拼配不当或者发酵不均匀导致的。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品茶的术语?


有的人喝了几十年的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是因为他没有学习品茶的术语。有的人品茶时满口术语,给人感觉很懂茶、很专业。


学术语,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吹牛显摆,而是真正把茶喝懂了,把茶的细节特征描述出来,并记忆下来,品茶水平可以快速提高哦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