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有人买陈年老茶吗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算怪象还是妖风:你迷恋的到底是“老茶”还是“过期”茶

毫不客气的说,所谓的陈化,大部分都是给过期茶找了个很好的销售借口而已。

开篇有一个重要的定义,题目中谈及的过期茶,主要指的是市场各种来路的老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年份,超过六大茶类人们认同的常规试饮期,比如放了四五年的红茶,两年以上的绿茶,放了五六年的白毫银针等。因为现在除了绿茶,其他茶类有着越来越老,就越被市场追捧的局面,我觉得稍微有点混乱的。

1、哪来的妖风?

其实以前,中国是个绿茶为主的环境,所以饮茶文化中并没有太多追求老茶的审美偏好。

如果非要说饮用陈茶的习惯,民间有,但是大都不是为了品饮其滋味,而是为了药用。

比如在黄山,有些家庭会存放一点点老的祁红,当作药物来使用,长辈们说可以消毒杀菌。这一点我稍微有歧义,在新茶相对多酚类没有被氧化更多的前提下,我的理解新茶的杀菌效果更好,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可能有独到的地方,我们也给予尊重和理解。但至于喝老茶跟好不好喝,在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

市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起了一股妖风,让老茶开始越来越走俏。

2、我狠起来,连我自己都骗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喝茶,带来一泡所谓上个世纪90年代的老红茶,说是极其珍贵带来与众人分享。

第一杯入口酸,陈味扑鼻而来,还带有焦糊的味道,就在我抬头想看众人的表情时候,我看到分享者眉头皱了一下,但其还是强忍着身体的不悦,只说了一句:“这个茶陈韵十足”。

我想,这个场面应该有不少人经历过吧?

3、商业互捧下的假大师

来谈一下最近抖音较火的一位卖老茶的“大师”,梁某。

经常能够看到晒各种老茶的视频,从泡茶开始到品茶,形容到如天赐珍馐一样的美味,隔屏让你觉得喝茶原来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他自己手上的茶叶是否好喝姑且不论,但各种老白茶,乌龙茶,甚至还有红茶等,都统一归纳成香气突出,口感柔和,带有果酸。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不禁想问,老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吗?

如果仔细看过他视频的专业人士,一眼就知道其是个半吊子,条索粗大的岩茶,被其形容成紧结,乌黑的叶底被形容成叶底鲜活,连最基本的评茶术语都不懂,拉出来一堆带着享受时的评价,对于观众还是很受用的。

另外,有的时候也能看到各位现存一些大师与其互动,甚至送各种茶样,指点一二。看似得到业界认可,实际上有人帮你处理那些没卖完剩下的库存,而且比新茶买的还贵,谁不愿意跟他合作?

商业合作互吹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收割你们这帮吃瓜韭菜。

4、你手里的过期茶,真的好喝吗?

写文章,总归要有一个不同立场下的观点,如果在这里还用所谓的“适口为珍”这种政治正确的废话来通读全文,我劝你就此打住,读下去没有意义了。

其实我一直都试图去理解很多老茶,所以每年也会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采购各类别老茶去喝,或者去朋友那边喝一些老茶。

坦白的说,我几乎只认可类似生普,黑茶如六堡、苻砖之类的茶叶,其他的绝大部分各种老茶大部分都变得四不像,香气溃散,汤感淡薄的占大多数。而且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茶汤上,几乎都变得淡而发散,既没有原来的特点,喝起来也没有让人觉得符合茶应该有的愉悦体验。当然,在任何时候我都接受一句那是你没喝到好的这句话来打脸,有这个想法的可以寄来各种你认为好的,我来者不拒,真好的话,我免费为你各渠道宣传。

5、只有找不出的缺点,没有形容不了的特点

他们是怎么形容老茶的?

味道淡——柔和

陈味——陈香

没有茶味——无味之味

香气无——香气沉稳

无法形容乱七八糟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看着恶心。

所以各位放心,那些卖老茶的,只有你找不出的缺点,没有他们形容不了的特点。

也许,因为爱,所以满眼都是优点吧。

6、标准的不标准

茶叶按照国家规定是需要标注生产日期的,根据GB-7718-2016预包装食品规定,茶叶在外包装上面是需要标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但是,在地方标准中,各个茶类大部分都只标注了标签按照GB-7718-2016或者GB-7718-2011的规定,需要标注生产日期,但并没有写各类茶明确的保质期。

再加上比如普洱的标准也写过了,在符合GB/T22111-2008 标准前提下,可以长期保存。

白茶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原国标GB/T 22291-2008中并没有指出白茶适合长期保存,而在新版国标GB/T 22291-2017中,指出符合保存条件下,可以长期存储,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为了顺应市场的一小步呢?

那么在标准的混杂情况下,标准,也都看起来不那么标准了。

7、就算再乱,还是需要厘清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陈茶”这个问题?

其实我原本想以专业的角度去梳理一整套逻辑,但是奈何我专业知识体系不够,花了四天时间思考,也没有能力厘清茶叶存储转化的理化逻辑,所以在此就还是简单从体验角度去建议一个看待老茶的原则。在文末我会详细写一下我认为专业层面的转化概念,内容较为枯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看法和认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读一下,也欢迎斧正。

我的看法如下

1、家底要够厚

其实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接触到的老茶的通病就是香气低沉,滋味淡薄,在某种层面可以视同可溶物的大大缺失,所以,我认为如果要喝一些有价值的陈化茶,至少要有足够的内质供其后期转化。否则进入到淡而无味,香气全无的老茶,剩下的只能是无味之味的意淫。

2、大部分人群认定的好喝

无论你怎么老,多么少见,得好喝吧?因为仓储和茶叶的品质和来源不确定性,那种尖酸,杂味,焦苦,甚至霉味的茶肯定是算不上好喝的。哪怕就是宇宙诞生时期的,品饮的价值也都没有了。

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大部分人认为的好喝,至少还是能体现出茶叶本身该有的:甜,醇,香,爽,鲜,回甘生津各种使人愉悦的体验。

别杠,这种愉悦的体验是基于生理判断的,别为了和老茶,跟自己身体抬杠,真的。

3、是否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完全是,但至少大面还应该这样。至少在我个人经历上来说。

陈年绿茶失去了鲜爽和清香,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红茶失去了香和醇厚,喝起来是不愉悦的。

陈年的白毫银针失去了清鲜和多了陈味,喝起来是奇怪的。

陈年的乌龙茶失去了高香和丢掉了岩骨,我为什么不去喝红茶?

......

当然茶叶的变化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说了不完全是需要延续六大茶类的特点

4、适度的后熟不等于老茶

相对于茶叶完成干燥那一步的新,和适当放置的后熟,确实经过一定时期合理存放的茶叶会变得更好喝。

例如

所以有些高端的龙井,在制作完成后,还会放入石灰缸进行一个星期的后熟。

岩茶,需要更长的时间褪去火气透发出茶叶的本香,这一点也是公认的。

但这一点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的,比如红茶经过适度存放后,因为醌类物质受到含水率和良好保存条件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氧化,会发生可逆的变化,所以红茶在制作完成后短期内会存在一个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上升的一个过程,可溶物的增加,茶汤会变得更好喝。但长期看,随着氧化的进一步深入,可溶物减小,品质还是下降的。

所以,无论是前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适度的陈放后熟是有必要的。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当你喝到各种来路不明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老茶的时候,你真的觉得那口茶汤好喝吗?

这并不需要答案,问自己就足够了。

以下是我对转化专业部分的看法,本不想放在正文中,因为前面说了我目前也没有能力厘清专业逻辑,因为目前无论是大学教材,各种我们茶行业从业者(非专业研究方向)能查到的资料,都没有一个系统性关于茶叶老茶和陈茶转化的系统理论体系,包括茶叶质量与安全学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茶叶存储的很多变化路径,研究还不充分。所以我个人目前的能力和资源,也只能研究到这了。

有可能存在的转化路径

1、氧化路径

对于普通人,没有办法达到绝对意义上的隔绝空气所以茶叶制作完成后氧化的路径是一直存在的。

多酚的氧化

比如多酚类物质,是茶汤浓度和厚度的重要物质。一方面会氧化缩合成高聚物,难溶于水,但另一方面比如红茶因多酚氧化,初级产物会产生茶黄素,短期看又会增加茶汤的品质。部分介于多酚类物质和茶黄素之间不稳定的醌,有可能会因为很难进一步氧化而被还原。所以多酚氧化路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基本都是短期看品质上升,长期氧化聚合整体大幅度降低,造成茶汤浓度下降的。

氨基酸的变化

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组分发生变化。有益于茶汤滋味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被大量氧化,红茶里的氨基酸还可能会跟咖啡碱等进一步进入高聚物缩合。而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新的游离氨基酸,并不能改善茶叶的品质。所以,不管什么茶叶,鲜爽度只会越来越差。

香气物质的变化

香气物质在氧化路径下,特别酯类的物质是氧化减少的,氧化分解成一些低分子的醛,醇等挥发性物质,造成香气下降。而且,脂肪族物质可能会氧化腐败,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会产生酸败,陈等不良气味。

2、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的转化目前研究资料其实非常少的,但我根据资料学习看法主要是这样,所有茶叶都不可能说完全避免微生物的侵入,但是很多茶类因为有高温烘干的作用,本身微生物芽孢的存留量较低,在保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低含水率),微生物作用不会特别明显。

而目前生普的晒青方式是可以明确有微生物着落的,由于没有经过高温渥堆,所以我个人认为也不能明确是否有建立起优势菌种的过程,那么生普微生物转化路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黑茶类,因为经过高温渥堆,建立起了大量优势菌种,并且都是对人体无害的,那么后期转化就会进入一个微生物不断裂解大分子,让更多可溶物出现的情况,也会让茶叶变得汤感变厚,滋味变醇的情况。

另外多提及一点,因为茶叶含水率低,所以微生物就算有影响,我认为这个过程也是极度缓慢的。

3、酶的作用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大部分经过高温制成的茶叶,基本都会让酶在成品茶中失活(不可逆),但是也有资料指出,酶依旧会有残余酶存在,那么酶的作用有各种注入氧化,过氧化,裂解等等,但是有一点,一般茶叶的存储条件含水率是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茶叶一般不太会超过13%这个含水率,否则茶叶会霉变。所以我认为就算有残余酶的存在(哪怕是白茶)作用是在茶叶后期存储中受到抑制的。

其实,茶叶的后续可能存在常规转化可能主要就是这几条路径,所以专业上我认为关于茶叶的转化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很多老茶是不能明确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的,那么仓储条件不一样,其实最怕的就是微生物(杂菌)带来的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良好存储条件下的老茶,我认为处于安全角度而言,尽量少喝。

——本文来自恋山堂,感谢作者付出

普洱老茶价值连城,但购买需谨慎“三不买”

茶资讯锐观察、深报道,见证茶行业发展

[导读]: 拾得手把手教入门级方法,大家购买老茶有“三不买”。

【正文】普洱老茶好吗?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丰富而愉悦的滋味、持久而绵长的香气。对于倾情于普洱茶的茶人和茶迷,陈年普洱茶是一种带记忆的茶品。本篇文章教你买普洱老茶的入门方法。

经常有茶友感叹,普洱茶的水很深,不管新茶老茶,稍有不慎,很容易买到假茶或不知所谓的茶。总结自己购买的经验,认为购买普洱老茶,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一、不购买违背历史事实的茶,经常有普洱茶从业者在销售自己手上来路不明的茶品时,会编织一个极其传奇的故事以吸引不谱此道的新入茶友购买:有深山遇老茶农而得机缘购买家藏几十年自制老茶的;有历经艰辛收购自少数民族同胞悬于厨房梁上不知多少年份的老茶的;更有自家祖上就是以茶为业自家珍藏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是,这些谎言都严重违背了普洱茶的历史事实,事实上,云南茶业自公私合营后,民间制普洱茶就基本绝迹,这中间,除中茶四大工厂和几家县级茶厂外,并无其它茶厂及个人生产普洱茶,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末才有改变。同时,民间制作普洱茶的工艺亦失传,90年代中期的手工制茶法的复原,也只是形式上的复原,并非真正的技术传承。还有,云南本地居民也从来没有饮用普洱老茶和储藏普洱茶的风俗甚或意识。所有有违历史事实的茶品,我们都应该加以质疑。

二、违背普洱茶常识性概念的所谓老茶,不能购买。拾得曾经看到一款茶:“98年福海制7572”,在下意识里,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假茶,原因非常简单:7572是勐海茶厂出品的一款熟茶,这个唛号是勐海茶厂的专有唛号,唛号中的2也代表了勐海茶厂的厂属编号,福海茶厂根本不可能也无权使用此编号,可见该茶品实为造假者臆造出来的假茶。这样的茶品非常之多,鉴别这样的茶品,只要熟知普洱茶基本常识就能真伪立判。

三、违背自然规律的茶品,不能购买。有人拿90年代中茶老茶示人,其款式,印刷等均无异议,但是整个包装纸洁白如新,内飞甚至无任何茶油着色,这样的茶,可以基本认为是假茶。二十多年近三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都会在普洱茶及其包装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事实上,十来年的茶品和包装都会同新茶有明显不同,多了解不同时期茶品的变化,能有效防止购买到假茶。

在这三个原则之外,也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思考,谨慎购买老茶是必须遵守的购茶信条。

作者:拾得

来源:天台山拾得新浪博客

原标题:购买普洱老茶指导:老茶三不买

编辑:茶泡泡网小林

微信:kelly9286

茶叶内幕曝光:到底50块钱和500块钱的茶有什么区别……

来,新手必看,茶叶内幕曝光,十个你听过却不知道原因的真相!看看我们的茶叶,神奇的魅力从何而来。

 

 1  -

50元的茶和500元的茶有什么区别?

 

有一句话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三分货。

 

茶叶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名优茶使用季节和嫩度最合适的原料,经常有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有时需要手工采摘和手工炒制。大宗茶在生产上比较粗放,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全程机械化以实现低价。

 

在大宗茶与名优茶之间,50元和500元的确意味着品质上的差距。而在名优茶之间,买500元的安吉白茶还是买5000元的金骏眉,只有口味偏好,没有逼格高低。

 

不过,就真实情况来说,茶价水深,容易踩坑。花着名优茶的价钱买到大宗茶, 新手肯定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2  -

茶包就意味着品质不好的茶吗?

 

刻,板,印,象。

 

传统的茶包/袋内都是茶末或茶粉,无法用肉眼判断其原料品质优劣,导致很多人认为茶包就等于劣质茶。

 

其实,茶包不过就是一个包装方式呀。中国茶除了少数条形特别的茶以外,都可以用茶包装。由日本人发明、在西方已经很盛行的三角包,本身采用的茶叶可能非常好。

 

当然,还有一些袋泡茶本身的出发点是让办公族能迅速而便捷的喝到具有茶味的饮料,可以把它想成是速溶快捷的茶品。

 

 3  -

茶叶圈也有鄙视链吗?

喝红黑黄绿青白茶的,

真的就看不起喝花茶的吗?

 

其实,还好。

 

如果这条链子真的有,大概是喝茶的鄙视喝“非茶”的吧。北方人爱喝香片(茉莉花茶),江浙一带不少百姓只知道有绿茶,你能说谁瞧不起谁?

 

我们再说得“政治正确”点,无论中国、日本还是韩国,茶道精神里总有“和”、“敬”二字,应当常怀平和谦逊的姿态,总的说来,还是不要附庸风雅、贬低他人为好。

 

 4  -

如何判断茶叶品质好坏?

 

如果你在茶汤中闻到了任何不好的味道,譬如陈味或者焦味,那么这个茶一定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汤色,茶汤的透光度和折光度越好,那么茶叶品质也就越好。譬如好的绿茶汤色呈嫩绿色;好的红茶能够看到水边一圈金环,这就是折光率高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轻松判断绿茶,就是看沉底率。茶叶吸饱水涨开后沉底越快,证明茶叶本身品质越好。针对普洱或铁观音,泡好的茶叶如果挑一片出来,叶子越肥厚,证明茶叶越好。

 

 5  -

茶的风味譬如清高、清纯、清鲜,

醇和、甘润……

这些抽象的名词到底代表什么感受?

如何去感知茶的风味?

 

抛开外形、汤色,从品尝的角度,可以从味觉、香气(嗅觉)和触觉(类似于红酒中的body)三个纬度去解析。

 

我们用嫩香(原料嫩)、板栗香(火工高的炒青)、花香果香、青气(杀青不当,残留青草味)等等来描述鼻子和味蕾感受到的滋味和香气,用醇和、细滑等等来描述舌头感知的触觉。

 

喝茶和喝咖啡、葡萄酒、威士忌,很像的。

 

整体来说,茶叶专业审评的基准是绿茶,鲜度是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茶叶冲泡出来的汤水要有很明显的鲜香和鲜味,类似于竹子和树叶的感觉。绿茶里有二十多种氨基酸,自然是有鲜味,但和西方所说的鲜(Umami)不太一样的是,茶所说的“鲜”更多是种嗅觉概念,是由芳香烃和酯类带来的,想象一下,刚摘下来的鲜叶清冽又芬芳的新鲜味道吧。

 

 6  -

茶里所谓的花香、果香到底从哪里来?

 

你尝、闻到茶里的花香、果香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类似于茉莉花茶窨香的工艺,好比是天然香料,香气来自于外部。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苏州东山碧螺春,东山农民并不主要靠茶叶作为经济作物,他们常年种植枇杷、水蜜桃橘子等多种果树,而茶树散种于花果树下,花香和果香已经长期渗入茶树的叶子中,于是碧螺春一经冲泡就会有花果奇香。

 

除了花茶以外,大多数中国茶不加香,化学加香更是不允许的。

 

另一个是茶叶由加工发生化学变化,内部产生的香气,加工后的茶叶相比鲜叶,至少多了三倍的芳香物质。工艺加工最神奇的例子是凤凰单枞,鲜叶来说,各种凤凰单枞差别不大,但一经加工,就会出现蜜兰、栀兰等多个不同香型出来。

 

 7  -

发酵茶和非发酵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发酵是个复杂的过程,能让茶叶释放更多风味,比如乌龙茶和红茶的发酵是通过揉捻(红碎茶是揉切)使细胞破碎后,细胞内的多种酶作用于各种内含物质,使其发生酶促氧化。黑茶的发酵,是空气或人为接种的微生物中的酶对茶叶进行发酵。

 

对于茶的发酵界定还有很多争议,按照发酵程度从轻到重,依次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同时还有前发酵和后发酵、半发酵和全发酵的区别。如果你是新手,不妨从茶的颜色和风味来理解,将来我们会专门为大家介绍有关茶叶的发酵。

 

整体来说,越接近全发酵,风味越醇厚,花香会越少或者花香偏向浓重风格;而越接近非发酵,会有更多花香,花香会更高扬,口感会更清爽。

 

 8  -

哪些茶越新鲜喝越好?

哪些茶讲究陈年?

是否也会像红酒那样对年份也讲究呢?

 

理论上来说,现在只有绿茶才有越新鲜越好的问题,其他的茶都可以陈年。一般认为普洱生茶的陈化是最有价值的。

 

年份至今为止还没有进入茶叶收藏的因素里,主要因为对于年份的研究还是缺失的,但是如果你长期喝同一个茶厂或者炒制师傅的同一种发酵茶的话,那么你可以自己给年份做个评判。

 

 9  -

一壶茶到底可以泡几次?

我要把第一泡倒掉吗?

 

就持久度而言,和人一样,茶也有不同。

 

普洱茶和乌龙茶往往很耐泡,一般可以十几次,每一泡的滋味都会有微妙的变化,也许第一泡与最后一泡并不像同一款茶。红茶一般六到八次,滋味较为稳定。绿茶一般三次,由于绿茶浸出较慢,控制不好每一泡的间隔时间时,容易出现第一泡淡、第二泡浓、第三泡寡的情况。

 

第一泡要倒掉基本上都针对陈年老茶。因为老茶制作较粗糙,很多时候老茶都是摊放在地上加工的,或者运输/存放不当,容易有灰。

 

普洱还另有讲究,比如五年以内的普洱生茶,第一二泡滋味过于强烈,有人常常放弃;普洱熟茶的浸润泡要重复多次直至茶汤澄清为止,其间的茶汤都要倒掉。

 

打开茶的正确方式:水质,水温,投茶比,出汤速度等。

 

 10  -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茶很复杂?

能简单说下如何入门从哪里开始吗?

 

因为中国的茶实在太!多!了!

 

入门的话,从交学费和多喝茶开始。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