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有关乌龙茶的一篇散文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文化|值得回味的31条茶语录

 

1、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2、“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即便窗外满眼是都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一盏清茗在手,人就仿佛蓦然走进了草木之间。

 

 

3、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4、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

 

5、在紧张忙碌中,有没有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让我们的心灵澄净清澈呢?也许,那就是喝茶。林语堂先生说,“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气味”。如此看来,品茶训练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6、老百姓家家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可以说是“俗中之雅”。喝茶的门槛极低,对人几乎毫不挑剔,只要你热爱它,它就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清心静气。有茶这样一个道具,是简约的幸运、寻常的福气。

 

7、我们以茶待客时,叫“敬茶”,常用的话是“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往客人面前一放,说“喝茶”,这就是恭敬之心。孔子说“仁爱”的第一点就叫“恭则不侮”,你对别人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敬茶,其实是敬人,也是敬自己的心。

 

8、茶很清雅,不是浓郁的东西。真正的茶玩味的就是清和闲。

 

 

9、真正的品茶是抛开满脑子浮躁的思绪,保持心思的澄澈,让自己的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草木滋润的怡然自得。

 

10、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泉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喝茶,就是让我们跟随这种草木之性,真正将自己还原到自然之中。

 

11、那么如何喝茶呢?一定要喝昂贵的茶吗?《菜根谭》中说得好,“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贵,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让壶里一直不干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也不一定非得是茅台、五粮液等名贵好酒,只要让酒樽中常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个意趣。

 

12、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喝茶、饮酒,还是抚琴,求得自己心意畅快,自得其乐,就是人间好时节。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人人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时心里能将琐事暂且放下。

 

13、曾巩说:“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一杯茶喝下去,人心清了,眼睛也就醒了,人心明了,眼睛也就亮了。因为只有心静之时,才能看透纷纭是非。你能说草木之间的这一点灵物,它没有神通吗?

 

14、“晨前命对朝霞,夜后邀陪明月。” 一杯茶,入夜可邀约明月,醒来时可面对朝霞。昼夜皆有清茶相伴,岂不是人生一幸事?这样一杯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那一抹香气,醉了人心,醉了静好的岁月。

 

 

15、茶味有千般,你能喝出的是哪一种?这与当下的心境有关。

 

16、不同人喝同样的茶,可以喝出不同的况味。不同时期的人,不同境遇的人,只要用心喝茶,都能酝酿自己的人生故事。

 

17、绿茶,喝的是它扁扁的紧实的形状,喝的是它清亮透彻的颜色,喝的是它回味无穷、早春自然蒸腾出的芬芳。绿茶是最灵性、最脱俗的茶品。品味绿茶,你仿佛能从一片片舒展开的叶芽中,喝出早春时节带着雨露的阳光。

 

18、泡绿茶,古人讲究“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淡淡的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好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绿色里,你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一泡绿茶的前世今生都在清泉中被唤醒了。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迷恋之处。

 

19、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因颜色泛青,也称为青茶。它既有绿茶的清洌,也有红茶的醇厚,在发酵与不发酵之间,用心玩味,能喝出其中重重跌宕的芬芳。

 

20、那金灿灿的茶汤恰如古人所言:“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喝茶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慢慢喝,一会儿喝出了松风扫过茶芽时留下的余韵,再过一会儿,又会喝出丁香隐隐的芬芳来。

 

 

21、听别人说绿茶如何清洌,乌龙如何甘醇,熟普洱如何丰厚,不过都还是别人的感受,唯有亲自品尝,才会有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感悟。禅宗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本心的投入,让人在茶中品味四时流光的冷暖,品味不同人泡出的芬芳,品味自己茶中舒展的顿悟。

 

22、我们如何能触摸岁月的痕迹呢?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一泡老茶。一泡老茶的苏醒过程,能让我们自知:茶有不忍惊动时,人也会有一些心事不忍触碰;当我们能从容地喝一壶茶时,也许就能够从容理顺繁杂心事了。

 

23、与一盏茶相遇,如同遇见一座山岚的风情,一朵云霞的美丽;如同听见一支歌,翻开一本书,都是一种缘定。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定然有所体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24、喝茶的过程一直都在简化,而茶意却越来越入心了。今人难以像唐人一样细细煎茶,因为我们已没有大把从容的流光岁月了。也许不必迷恋那样繁复的仪式,但要在简单的茶中喝出内心丰富的意趣来。

 

25、茶不求贵,只要能真正会意,就能喝出内心的清雅、安闲、洒脱。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

 

26、茶禅一味,对于红尘中的你我,倒也不失为一种启发。有心之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仪式,静心与清茗相随,定然有所体悟。清茶洗涤过的一生,必有不同的滋味。

 

27、喝茶一事可大可小。大到茶禅一味,能参悟佛理;大到如白居易看破长短任生涯,超越苦乐一生;小到小情小景,如左思看见两个不解人间忧伤的姊妹,为喝茶而忙前跑后的可爱模样。无论大小,一瞬镌刻下来,都将成为不朽。喝茶一事,对每个人而言,只要用心,都能在里面品见自己的味道。

 

28、茶喝进腹中,感慨萦回心头。冷热之间,有前朝今世的炎凉,有世事人伦的变幻。有时候,茶中深意可能胜于酒,因为茶香清浅,缭绕不去。一杯茶竟可以喝出无以言表的滋味来。

 

29、在一个躁气过重的时代里,泡茶、喝茶也许是最好的医心良方,因为泡茶、喝茶都急不得。体会着水与茶相逢的过程,心智如同茶香,舒舒展展开启,弥漫开来。就像有位日本茶艺师,以泡茶、品茶之心去面对世事,能获得一份比匹夫之勇更悠远博大的力量。

 

30、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淡了。浓情对咖啡,清心品淡茶。人只有渐行渐长,在岁月中经历了种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中,才会感受到清淡里有一种隽永悠长。

 

31、茶这种源自东方草木之间的饮料是最能让心思静的。茶道融合了东方道德伦理、宗教思想的精髓。它讲求卫生,要求保持洁净;它不求排场,讲究在简朴中见到自然;它追求平等,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爱茶,都是真君子,都有自己的品格在其中。

 

免责声明


文修改整理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经检索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标明作者。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

..

 

茶文化源流初探——中国茶技艺发展初探(二)

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茶技艺的发展。其内涵应该是茶学有关的全部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也就是包括中国历史迄今的所有茶学论文和专著。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二、中国茶技艺的发展

中国茶技艺的专书,从唐初至晚清(618-1897)年间,已发现的有一百多种,是茶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料。其中最主要的唐代有陆羽《茶经》等7种,五代有蜀毛文锡《茶谱》,宋代有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等26种,明代有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等56种,清代有陈鉴《虎丘茶经注补》等11种。

除以上专著外,散见于史籍、笔记、杂考、字书、类书甚至文艺等,尚有资料数百种,这些茶书和散文,作为写茶文化技艺的众多支流,汇成巨川,成为茶文化的一个重大分支。这些支流有:

采茶文献

这类资料广泛见于有关论著。明许次纾《茶疏》中反映了中国除传统采摘春茶、夏茶外,当时已逐步推行秋茶采摘。至于其他有关采摘时期、采摘标准、采摘技术细节,很多书中都有记载。如陆羽《茶经》就有传统采摘二、三、四月春茶的记载。元鲁明善《农桑撮要》、明沈长卿《沈氏日旦》、明屠隆《茶说》也有采茶记录。此外唐《文宗本纪》还有冬采的记述。宋苏辙《论蜀茶四害状》还有采秋老黄茶的记载。

制茶文献

这类文献更多,散见历朝不少专著和论文、资料中。在传统的茶学经典著作中,反映唐代最流行的制法是:蒸、捣、焙、穿、封的团饼茶,但蒸青、炒青的散茶,在个别地区偶有制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反映了宋代的制茶方法,在唐代团饼茶的基础上,改制片茶的技术有不少创新和发展。《北苑别录》并反映宋代在团茶制作上,也还有不少改进;特别是在“筛面”的纹饰上有较大发展,模具精雕细刻,茶范越来越小巧玲珑,范体大都图文并茂,阴阳交错,虚实相济,尤以贡茶茶面,龙凤呈祥,团饼茶的制作技艺,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宋代后期团饼茶和片茶逐渐衰落,散茶的发展逐步有取代团饼片茶夺得主导地位的趋势。元王祯《农书》反映了元代散茶的制作已逐渐形成独特完整工艺,出现了与近代相似的燕青茶工艺流程。以后,明徐恸《茶考》、沈德符《野获篇补遗》等文献,反映明代制茶工艺有较多的发展。杀青普遍由蒸青改为炒青,团饼茶基本消亡,散茶全面发展形成独霸的绝对优势地位。明屠隆《茶说》、闻龙《茶笺》、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和罗廪《茶解》等书,还总结各地炒青操作经验,详实反映炒茶细节,并把炒青经验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制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茶类制作创新和发展时期。清张廷玉《明史》、明朱权《茶谱》、刘基《多能鄙事》、顾元庆《云林遗事》、王草堂《茶说》等书反映了中国丰富多采的茶类,如黑茶、花茶、乌龙茶、红茶等等都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清代开始盛行和近代极大发展的各种茶类,可以说都起源于明代。为今日中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宏伟的基础。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