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汉族茶

找到约984条结果 (用时 0.08 秒)

茶在高原

在高原,不喝甜茶的藏族恐怕难以找到。甜茶和酥油茶一样,每个藏族家庭必备无疑。不管是大小城市,还是农村牧区,甜茶馆比比皆是,星罗棋布,生意兴隆。甜茶是一种浑红透白的液体,做甜茶只用三种原料,将红茶用水熬酽,兑上牛奶、白糖,搅拌即成。现在,奶粉遍及城乡,所以,奶粉代替鲜奶做甜茶已习以为常,方便而且卫生,又不失其原汁原味。

洛桑,现在刚到而立之年,我们一起上过党校,一起下过乡,交往多年,感情甚笃。我去他家,他用甜茶招待我,甜茶是新做的,不算很甜,也不是很淡,甜淡相宜,清香可口,味纯汁美。

我问洛桑:“你知道甜茶的来历么?”

洛桑说:“对这个问题,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期一个欧洲逃亡者将配方带入西藏,推而广之。还有人说是从尼泊尔和印度传到西藏来的。但更多的说法是藏族人民自己发明的。”说到这里,洛桑显得很自豪。

我品了一口甜茶,说:“我过去在晚报工作时,报社门口有一家甜茶馆,生意格外红火,去喝茶的人特别多,是那里的甜茶做得好,还是别有原因?”

洛桑说:“我也去那里喝过甜茶,那里做甜茶的师傅手艺比一般人高强,做的甜茶分外香,分量也足,所以,拉萨人都爱去那里品茗甜茶。”

按照藏族的习惯,女人不准进甜茶馆,进甜茶馆的女人被视为“坏女人”。我曾见一对正在热恋的汉族男女,他们不知道这一习俗,双双相约去甜茶馆,老板极不高兴。喝茶的男人们见来了女人,一窝蜂溜之大吉,甜茶馆里仅剩下他们两人。老板说明原因,他们才不好意思地离去,以后再不敢光顾甜茶馆。当然,这是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了。到了八十年代,甜茶馆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常常招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服务员,为茶客端茶递水,女性自然走进了甜茶馆这块“禁地”,男茶客们笑脸相迎,感到气氛格外温馨甜蜜。一些女性也开始进甜茶馆饮茶了。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洛桑说,如今的甜茶馆设备大都比较齐全,并且逐步走向高档化,配上了啤酒,卡拉OK、台球、录像等,现代消费和古老的传统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红红火火,皆大欢喜,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吧!

甜茶馆往往高朋满座,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西藏一些青年藏汉族作家朋友,一有闲暇便去茶馆品茗甜茶,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收集素材,写出不少好作品。

洛桑说,拉萨居民有喝甜茶等奶制品的传统习惯,鲜奶、奶渣、奶茶等。说话间,25岁的班觉亲自给我打酥油茶,把茶杯擦得干干净净,满满地斟上,双手捧递给我,“格啦(藏话,‘老师’或‘先生’的意思),请喝酥油茶。”

我一边接过酥油茶,一边说:“谢谢!”

热乎乎浓酽酽的酥油茶馨香四溢,我品了一口,不咸不淡,纯净可口,“班觉啦,您打的酥油茶分外香呢,好!真好!”

想来神奇,要株茶树下来的茶,南方,北方,高山,平原,河谷,荒漠,却各有各的喝法,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具有丰富营养的茶及其多彩的茶文化,尤其是南方,多名茶,多好茶,然而喝上这一口酥油茶后,我最难忘的就是这味道。在偌大的藏区,不管是在城镇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农牧民遥远僻静的帐篷里,都可以见到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酥油茶。谚语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真实地反映了藏族人民与茶的关系,而不产茶的西藏,雪山之上,却能够让普通的百姓都能喝上一杯杯香浓的酥油茶,不得不感叹少数民族地区所受到的青睐与呵护,走过西藏,藏族同胞与全国各地各省的友谊见证处处可见——各地援建的桥、路、学校……

而一杯酥油茶中所蕴含的幸福、安康,还有承诺……才是茶里最美的滋味。

【摘自2016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杨从彪(重庆),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

滋味醇厚天柱茶

论年龄,大别山麓家乡天柱山绿茶大概至少已有1300多岁了。唐陆羽《茶经》指出:安徽产茶地方“江北有舒州、寿州……”舒州是皖西南潜山县的古名,可见天柱茶历史悠久。

《潜山县志》载:“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茶可惠数斤。其人献数十斤,李不受。明年罢郡,用意精求,获数斤。李悯而受之曰:此茶可消肉食毒也。乃命烹一瓯沃肉食内,以银盒闭之,诘旦开视,其肉已化为水矣。”李德裕是唐代宰相,他说的话虽算不上金口玉言,但至少证明他喜欢天柱山茶。

天柱山“天柱峰峦,高峙云表,晓雾布浸,淑气钟之”,绿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加之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人心,天柱山茶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按区域、采摘时间以及价钱分档,天柱名茶已形成一串响当当的“链条”:如“天柱剑毫”、 “天柱云雾”、 “天柱弦月”……

天柱茶之所以与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齐名,是因为产茶地满坡满谷兰蕙竞放,淡雾清香溶为一体,茶树与之和谐相处,于是自然而然“近朱者赤”。而用天柱山源头泉水冲泡的茶,喝起来格外清香爽口、回味无穷。我推测:“天柱弦月”或许就是那能“消肉食毒”之茶的后代,因为它的叶片毕竟不是嫩芽芽——其特点堪称汁味微苦,“劲足”,耐泡,不怕折腾,完全有能力瓦解甚或消除肉中毒素。

畅游天柱山,不啻峻美山景养眼,而且能真切感受和风拂身心的温馨。从大龙窝索道返回时,导游在天柱山文化园或古县城觅一静谧处,请秀美靓丽经过专业培训的少女沏一杯天柱茶,客厅雅室霎时就会有一缕缕袅袅上升的清香气息。此时,您端起茶杯或考究的紫砂壶,呷几口娇嫩柳叶色茶汤,仿佛悄然回到天柱峰峦、置身在虚无缥缈的云雾氛围中。

天柱山金牌景区茶艺演示和供游客品茶的专门茶社,设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东坡别业”内。茶社北倚国宝石刻群,南望皖河支流潜水,东靠中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的三祖寺,西乃为纪念宋代大文人黄庭坚而修建的“涪翁亭”。茶社周边修竹、桂花树并排站立悄然向你致意,流泉小溪汩汩浅唱似佳人纤手抚慰使你的心境渐入雅静。茶社匠心独运请来苏东坡“坐镇”,显得古色古香、底蕴厚重。

苏东坡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熙宁十年(1077年),他作诗“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他年若访潜山居,慎无逃人改名字。”元祐八年(1093年),东坡终于来到潜山,与老朋友一同游览了天柱山。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苏轼被任命为舒州团练副使,友人建议他定居舒州,他也有此打算。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夙愿,但东坡向往天柱山并想在潜山安家的思念表白却一直传为佳话。

茶艺师小王(大学三年级实习生)告诉我,她们在进行茶艺演示前 ,都要尽力讲解茶文化和天柱山茶的来历和故事。游客品茶后,如购买都是当场挑选、包装和封口,确保茶叶质量。小王、小秦和小叶,在演示茶艺时,一招一式无不在显现天柱茶韵,努力将天柱山天地造化、人文景观与名茶和谐相融,营造茶事活动场所、环境,追求精神与心灵放松“佛”的境界氛围。

在茶社,小王为我沏了一盏三祖禅茶(禅:佛教指“静思”)。她轻声细语说,该茶原料是天柱山绿茶,在锅里炒制成卷曲形干茶,形状很一般、甚至不中看,但味道不错。我喝了几口,的确香气扑鼻,滋味鲜醇清爽,仿佛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禅茶也好,佛茶也罢,与“仙茶”似乎都有不解之缘;喝了这样的茶,人们“觉悟”之后,思维或许能进入仙境吧?

2015年7月,雷打不动爱喝天柱绿茶的母亲整整81周岁了。母亲爱喝茶,特别喜好家乡的天柱山绿茶之弦月茶。这也难怪,天柱山恰好处在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长江温湿气流与大别山冷空气的双重作用,使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00多万个单位……早在唐代,天柱茶就挺进皇宫。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云:“天柱春野茶甘香芳美,滋味醇厚……”

弦月,半月弯两头尖形如秀眉。弦月受母亲力捧的缘故是价廉物美,最大的优点是“劲足”,冲泡三次还有较浓茶汁,合老百姓的口味。父亲在世时也喜欢喝弦月,于是母亲一买就是十几斤。卖茶的老板娘每年准时将茶送到我家,坦诚地对母亲说:“定给您老人家的茶叶,我都先筛了一遍,很少有茶叶末子。”新茶买下后,立马被母亲密封起来,接着很快进入冰箱“冬眠”。在这过程中,茶叶的“大敌”高温、潮气基本上被“屏蔽”,茶叶的原味“质本洁来还洁去”,顺畅“安营扎寨”了。

受遗传因素驱使,打从记事起我就对茶“一往情深”。 每天上下午必泡一次茶,没有茶好象炒菜没放碘盐和味精,没有茶仿佛思索的发动机没有了燃料。我家冰箱里储存的“山珍海味”,主要也是天柱山绿茶。我的茶叶拿出来时,通常色泽翠绿,泡时汤色明亮。每每默默品茶时,隐约觉得似有母亲的身影在眼帘前晃动,感到母亲身上散发着的那特有的温馨在我鼻翼毛孔前轻轻搔揉。

想到母亲已步入耄耋之年,想到自己也戴上了花甲“桂冠”,好不怨怪人生太悠忽短暂……既然老小一般,不妨反刍来些许“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咱们抽空团团围绕老人身旁,洗壶、烧水、沏茶,再准备几盆水果、糕点,然后眯眼吸吮坐场里缕缕香气,用舌尖舔品弦月茶的韵味,美美享受惬意生活,欢度每一天。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霍建明(安徽潜山),系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作家会员】

茶书: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探寻,深入基层走进茶区茶园


编号:GDZPS8050
书名:《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探寻》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张达伟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258426
定价:280.00
出版日期:201908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基层,走进茶区茶园,走进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村寨,发掘和捕捉那些深藏在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茶艺、茶道和茶文化,例如彝族的乌撒烤茶、侗族的打油茶、仡佬族的三幺台等各种类型的饮茶方式。
    本书溯本追源,探寻了贵州悠久的茶历史,广引博征,搜集发掘了丰富多彩、灿烂多姿的贵州世居民族的民间茶文化,史料翔实、图文并茂。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贵州民族茶俗源流
  第一节  古黔濮苗最早发现并利用茶
  第二节  唐宋饮茶之风推动了贵州民族制茶工艺改革,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节  明清贵州建省推动了种茶、制茶技艺的提高,贡茶日益增多
  第四节  贵州茶产业发展促进了饮茶风尚进入崭新层面
  第五节  贵州民族茶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  贵州苗族茶俗
  第一节  苗族的五次大迁移和农耕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苗族吃茶与婚配的习俗
  第三节  苗族用茶祭祀祖先的习俗
  第四节  凯里地区苗族饮茶习俗
  第五节  贵州海葩苗人的民间茶礼和习俗
  第六节  贵定苗家人食疗习俗和茶菜佳肴
  第七节  梵净山下苗族人茶俗
  第八节  贵州各地虫茶
第三章  贵州布依族茶俗
  第一节  布依族的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布依族村寨饮茶习俗的形成和礼仪
  第三节  布依族煮茶和先烤后沏的饮茶习俗
  第四节  布依族擂茶的制作特色和饮用习俗
  第五节  布依族的姑娘茶
  第六节  布依族地区名茶——都匀毛尖
  第七节  布依族的其他饮茶习俗
第四章  贵州侗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侗族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侗族村寨的饮茶礼仪
  第三节  侗族吃油茶的习俗
  第四节  侗族吃罐罐油茶和煎粑油茶等习俗
  第五节  侗族吃油茶在婚俗中的体现
  第六节  侗族豆茶和煮糊米茶的习俗
  第七节  侗族的婆婆茶和侗果茶
第五章  贵州彝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彝族族源及演变
  第二节  彝族地区产茶条件与产茶历史
  第三节  彝族地区饮茶礼仪与汉族茶俗的影响
  第四节  彝族饮茶与婚俗
  第五节  彝族祭祀活动与茶俗
  第六节  彝族罐罐茶的特征与习俗的形成
  第七节  彝族烤茶的文化内蕴
第六章  贵州仡佬族茶俗
  第一节  仡佬族族源及史事
  第二节  仡佬族生活习俗与茶俗
  第三节  仡佬族文化在务川的发展与野生大茶树
  第四节  仡佬族的三幺台茶俗
  第五节  仡佬族油茶醉人心田
  第六节  仡佬族讨茶的饮用
  第七节  仡佬族偏爱饮用的几种代用茶
第七章  贵州其他民族茶俗
  第一节  贵州汉族的饮茶礼仪和风尚
  第二节  贵州土家族的饮茶习俗
  第三节  贵州水族的饮茶习俗
  第四节  贵州回族的饮茶习俗
  第五节  贵州白族的饮茶习俗
  第六节  贵州壮族的饮茶习俗
  第七节  贵州毛南族的饮茶习俗
  第八节  贵州瑶族的饮茶习俗
  第九节  贵州蒙古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节  贵州满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一节  贵州羌族的饮茶习俗
  第十二节  贵州畲族的饮茶习俗
第八章  贵州茶诗词
  阮郎归  宋•黄庭坚
  游五山  明•张种
  游中华山  清•黄良佐
  赞开阳南贡茶  清•爱新觉罗弘历
  金顶山云雾茶歌  清•莫友芝
  颂采茶  清•吴宗周
  湄潭茶场春景  吴雪俦
  湄潭茶场  高天才
  都匀毛尖  庄晚芳
  贵定云雾名茶  陈椽
  重访湄潭有感  李联标
  颂夜郎茶  张其生
  张达伟茶诗一组
    咏茶籽化石
    平塘、克度访茶
    咏湄潭茶
    咏湄潭大茶壶
    贵定万人品茶会作诗
    首届黔台茶界高端论坛作诗一首
    访古阳宝山
    题都匀百子桥茶楼
    问茶
    咏黔茶
    春耕抗旱
    普洱情
    《饮茶》
    《一带一路茶飘香》
    咏水城春茶
    咏普安岁岁新
    西江印象
  汪桓武茶诗一组
    赞朵贝茶两首(一)(二)
    古风•湄潭茶吟
    随笔四首(一)(二)(三)(四)
    黔茶赋  刘长焕
    茶国行吟五首  范增平
    品茗寄怀  刘家骐
    永兴即兴  周本湘
    湄江早春  秦家伦
    故乡恋  杨忠献
    杂言咏茶诗  舒玉杰
    云雾茶香  方昌国
  湄江吟社茶诗词
  附:湄江吟社九君子简介
  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湄江吟社设立旨趣及例言
    试新茶得人字  王季梁
    第四次诗课同仁试饮新茶感赋长句得人字  江问渔
    试新茶  江问渔
    五月十六日集湄江饭店
    试新茶得人字(五首)  祝廉先
    试新茶(二首)  胡哲敷
    试新茶  张鸿谟
    试新茶  刘淦芝
    试新茶得人字  钱琢如
    试新茶分人字(三首)  苏步青
    临江仙  苏步青
    南乡子  苏步青
    隔江挹翠(茶场八景之一)  钱琢如
    虹桥夕照(茶场八景之一)  王季梁
    倚桐待月(茶场八景之一)  胡哲敷
    六月十三日集中央茶场赋得柳阴垂钓  祝廉先
    竹坞听泉(茶场八景之一)  江问渔
    紫薇山馆(茶场八景之一)  苏步青
    杉径午阴(茶城八景之一)  刘淦芝
    莲台柳浪二首(茶场八景之一)  张鸿谟
    湄潭茶场八景(八首)  江问渔
    戏题茶场八景(八首)  祝廉先
    茶场杂咏(九首)  刘淦芝
    湄潭茶场八咏(八首)  苏步青
    参观中央茶场  江恒源(1945年清明)
    春日杂感分得时字韵  王季梁
    湄潭茶场夜月  郑晓沧
    夏日遣兴(二首)  刘淦芝
    订茶  刘淦芝
第九章  贵州茶歌
  十二月采茶歌(三都都江布依族)
  十二月采茶歌(岑巩县侗族)
  采茶歌(布依族)
  采茶歌(石阡县)
  采茶歌(布依族)
  采茶花(布依族)
  敬茶歌(贵定县)
  讨茶歌(侗族)
  苦茶歌
  敬客歌(布依族)
  采茶歌(贞丰县)
  敬茶歌(三都县水族)
  油茶树(布依族)
  采茶歌(三都水族)
  敬茶歌(都匀市)
  送茶歌(苗族)
  新采茶(独山花灯布依族)
  倒采茶(独山花灯布依族)
  炒茶调(独山花灯布依族)
  敬茶调(独山花灯布依族)
  接茶歌(独山花灯布依族)
  谢茶歌(独山花灯布依族)
  送茶飞歌(苗族)
  茶事节气歌(镇远县)
  十二月古人采茶(遵义花灯调)
  书情采茶(遵义花灯调)
  十二月采茶(凤冈县)
  采茶歌(铜仁市)
  采茶歌(遵义花灯调)
  茶歌(遵义市)
  贡茶歌谣(石阡县坪山)
  茶农歌谣(贵定云雾山苗族)
  请歌师(黎平县侗族)
  拦路歌(黎平县侗族)两首
  采茶歌(土家族)
  盐茶汤(沿河土家族)
  油茶歌(湄潭县)
  敬茶歌(道真县仡佬族)
  采茶歌(遵义市)两首
  采茶歌(凤冈县)
  采茶歌
  苗族送茶歌
  对歌(三都水族)
  茶歌(壮族)
  茶馆小调(湄潭县)
  采茶花灯(湄潭县)

找到约97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