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野生百年茶叶树

找到约412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2019年野生青钱柳茶制作中...为何被称为神茶?医学界的第三棵树?



 简约  宁静  乐天  从容 

茶叶 一片有故事的叶子   

种茶 | 制茶 | 百科 | 景点 |  茶道 |  养生 


民间用野生青钱柳嫩叶做茶已有上千年之久,其茶汤甘甜滋润,生津止渴,有清热解暑、降压、降糖、延年益寿等保健功效,故又被民间称为“甜茶”、“神茶”等。在青钱柳产区,如江西、湖南、张家界、广西等地均有悠久的应用历史。

野生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人类的第三棵树。为什么这么说呢?青钱柳是冰川世纪的孑然树种,生长在海拔900米~2500米的阔叶林中,属于阴凉潮湿地带才能生存的高大落叶乔木,仅存于中国。


人们知道,第一棵树,叫柳树,里面产生了阿司匹林;第二棵树,叫红豆杉,它产生了紫杉醇,能有效防治癌症和肿瘤。 第三棵树--就是青钱柳,继心脑血管、癌症、肿瘤之后,高血糖现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青钱柳是冰川世纪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将其芽叶炮制成青钱柳茶,青钱柳茶具有调节血糖,激活胰岛器官功能,促进血糖代谢,是糖尿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常饮此茶,还可起到醒神健脑,滋补体质,益智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野生百年青钱柳树高25米以上,生长在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原始森林中,我们需要翻山越岭去寻找。

翻山越岭,行万里路寻找野生青钱柳茶

寻茶路上虽然辛苦,不过沿途的风景也足够醉人,不枉此行。

云烟深处有人家……

深林世外有桃源……

自给自足心宁静……

不闻红尘是何年……


由于野生青钱柳树高达25米以上,需要爬树采摘

片片茶叶皆辛苦

青钱柳又名“摇钱树”,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树高一般在25米以上,生长在海拔1000米至2500米的阔叶林中,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医学界的第三棵树。

青钱柳叶中富含皂苷、黄酮, 三萜、微量元素可以保护血管通透性,扩张管状动脉和改善血液循环,能够有效的调节人体糖代谢,激活胰岛器官功能,从而起到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青钱柳中晒和维生素E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体内自由基洁除剂。研究表明,有机锗有抗脂质氧化的作用,类黄酮物质可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防衰老的作用。

 “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突飞猛进的今天,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是根本,健康好比1,其他努力好比是0,只有1加上0才有价值。如果健康1没了,其他的努力都变成了0。所以,有健康才有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

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行各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无论是工薪阶层、白领,还是企业老总每天都是忙忙禄禄,日夜工作。由于饮食不正常、工作压力、吸烟喝酒等原因,肥胖、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和麻烦也就找上门来,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无尽烦恼。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疾病困扰呢,人们发现了青钱柳健康保健茶,似茶非茶,似药非药,可谓良方一剂

爬树把小枝修剪下来,不伤害树木,静候来年....

采摘回来后,摊青

 成品图

野生的、手工+机械炒制的青钱柳茶成品


 摊青完毕,准备入锅炒制的青钱柳茶

较细嫩的手工+机器炒制青钱柳茶成品

目前,青钱神茶系列产品先后通过了美国FDA、日本厚生省、韩国卫生部、德国卫生部等国家质量检测,该青钱神茶公司与世界17个国家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北京日报、糖尿病之友等近百家海内外媒体,先后对青钱柳神茶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了强烈轰动。


现在,神茶青钱柳已获国家原产地保护注册、国家发明专利,产品曾获中国食品工业优秀新产品、优秀新成果双优奖、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联合国TIPS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中国星火计划成果金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以及江西省名牌产品、《中国保健品精品指南》知名品牌、中国质量万里行“国家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稳定合格知名品牌”、2008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2009年度中国保健茶最具影响力品牌等殊荣。

专家提醒广大患者: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一种生活疾病,多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造成胰脏受损,治疗高血糖,必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最好,在饮用青钱柳茶 的时候,制定合理的饮食与运动方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降糖原理

青钱柳茶具有调节血糖,激活胰岛器官的功能,促进血糖代谢,是糖尿病治疗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常饮此茶,还可起到醒神健脑,滋补体质,益智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1、营养:提供胰岛素细胞所需各种营养。

2、修复:修复受损胰岛细胞,改善人体糖代谢系统。

3、激活:激活胰岛分泌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4、提高:提高外围组织胰岛素受体数,加速体内细胞间糖分转化。

5、调节:双向调节体内血糖,生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

6、平衡:恢复人体糖代谢功能,平衡体内血糖各项指数

【疗法】:野生青钱柳6克,苦荞6克、七叶胆6克;

【冲泡】:置于带盖瓷杯或玻璃杯中,85度左右开水冲泡,以500毫升水为宜,加盖闷泡5分钟。

【酌饮】:每日3泡,上、下午及晚上个一泡;

【说明】:每泡反复冲泡不宜超过4次。

调理阶段:在此阶段,季节性血糖高低不稳,最为明显的是:血糖波动,血糖偏高,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常有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明显消失。

作用阶段: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明显降低,并逐步减停降糖药,从此摆脱药物依赖。

巩固阶段:血糖稳定正常,全面有效预防了并发症。



青钱柳的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湘西苗族人把它视为吉祥树,春来绿树盈盈,夏来铜钱串串(实为所开花朵,形似铜钱),采其嫩叶泡茶饮用,认为常饮能家财万贯,且饮者多健康长寿。在明朝天顺四年,起义军领袖李天保在上堡登基称帝,苗民把摇钱树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皇帝饮后神清气爽,让臣民将士都喝,并敕封摇钱树为神树。

另外,民间尚有许多关于青钱柳的传说历代流传。因此,用青钱柳代茶饮,在民间已有悠久历史,并有认识到它良好的保健价值。


 青钱柳“神茶”名称的由来

北宋末年,兵荒马乱,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洪州府分宁县原本乃鱼米之乡,其时也遍染瘟疫,病死无数。分宁名医冷寿山,熟读古医典籍,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面对这瘟疫流行,亦束手无策。某日,其进山采药,到一名为杨家坪的小山庄,但见当地百姓,个个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打听之下方知此地从未有瘟疫发生,且长寿者众多。冷寿山甚是惊奇,觉察其中定有奥妙,经查,发现此地人均饮一种树叶所制之茶。


古时,茶、盐均为稀有之物,为官府专营,不得自由买卖,故而,甚为金贵,百姓难以得之。因此,便有人以其它树叶代茶泡服。


分宁杨家坪一带百姓,从祖辈起即采摘一种树叶代茶,其味甘甜清香,名之为“甜茶”。当地百姓亦用此“茶”来款待冷寿山,其饮之果然感觉与普通茶不同,清香之气沁人心脾,令人精神振奋。


冷寿山便请一村民带路,入山搜寻甜茶树。一路青山叠翠,小道傍溪涧而进,曲折蜿蜒,十分险要,约莫行了二个时辰,得见此树。山里“甜茶”树茂盛成林,大的高十余丈、树枝青苍如盖,那小的也有人高。冷寿山顺手摘一鲜叶咀嚼,不但味觉清甜、解渴生津,更觉周身清爽舒畅。其大喜,雇人摘之,带回分发亲友服用,并由此引得邻里乡亲也开始饮用此“茶”。自饮此“茶”,便瘟疫渐减。尔后行医,冷寿山亦常用此叶医治诸病,往往药到病除。


冷寿山出身儒门,其表弟徐俯乃朝庭重臣徐禧之子,是宋朝著名诗人,其时在京城任职,表兄弟间常有书信往来。崇宁三年,冷寿山托人给徐俯捎去一些“甜茶”,并在信中介绍此“茶”能消渴生津、扶正祛邪之性。徐俯尝之后,便觉此茶与平日所饮茶味迥然不同,甚为奇特,遂邀夫人吕氏一同品尝。吕氏饮后亦赞赏不绝,听丈夫说其能消渴生津,于是将此茶赠与其父吕惠卿,和远在宜州的舅舅黄庭坚。


吕惠卿乃高官政要,系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人物。因新旧法斗争激烈,吕不堪重负,且平日里肥甘厚味,又少活动,染上了消渴病,每日需饮水数升,善食易饥。吕惠卿听女儿说此茶消渴生津,便日日饮用,服用二月,每日饮水量较前大减,饮用半年后,其“口渴喜饮、多食易饥”之症悉数消失。吕惠卿欣喜万分,在其已撰写完成的《建安茶记》扉页中特别写下:“洪州分宁有树,其叶味甜、清香,可当茶饮,能生津解渴”。若非得此“甜茶”,身患消渴重症的他何能活至近八十高龄?


话说黄庭坚收到此茶后,也甚为高兴。黄庭坚乃宋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后因奸贼迫害,被贬至广西,“除名羁管宜州”。此时能收到亲人寄来的家乡之物,自然是激动万分,于是欣然提笔,书下“乐家神茶”四个大字,并托人带给徐俯。


徐收此字后也异常激动,观其字如见其人。不过,虽有不舍,但还是将此字转寄给了表兄冷寿山。冷寿山如获至宝,细心珍藏起来。并自拟对联一副:“集君臣佐使消渴生津,调寒热虚实驱邪辟瘟”,横联是“乐家神茶”。可惜的是大观四年,冷寿山在一次采药途中不幸坠崖身亡,其珍藏的黄庭坚这帧字后来也不知去向。

自从黄庭坚题字后,加上这“甜茶”神奇的功效与独特口感,故后人又将此茶称之为“神茶”。


文章作者:茶叶子(覃艳兰):一个简单的种茶、制茶女子,欢迎您留言指导!

云南茶王树发现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树龄秘密

  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主要工作是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

  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这棵树就是后来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茶树王”。

  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这棵“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到南糯山进行实地考察。1957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为科学考察提供了便利。

  哈尼族把“茶树王”称呼为“沙归八玛”,意思就是沙归种的茶树。昔年判别茶王树的树龄,正是依靠哈尼族世居南糯山的五十五代人,每一代以14年推算,得出800年的结论。后来,版纳政府还修了一条从公路直达茶树王的石阶路,共800级。

  1958年大跃进时期,云南发现大茶树的消息传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中茶所”)那里,于是1960年中茶所的四个创始人之一陈文怀先生不远千里来到南糯山,陈先生当时留下了一张很珍贵的照片,树上树下都是人,一旁树立的牌子写着三个大字:“大茶树”。

  陈文怀、丁渭然等在1960年在南糯山茶王树前

  来云南之前,陈文怀在武夷山做古茶树调查,那里尚有二三百年的老枞。他听闻云南发现大茶树,从杭州坐火车到昆明,再坐班车到版纳,从景洪到南糯山还是坐着牛车去,迎接他的人里有张木兰、丁渭然等人。

  陈文怀之后把对这棵树的考察向茶界做了汇报,世界茶史就此改写。此后,无论是吴觉农先生,还是庄晚芳先生,都把茶王树的照片放到他们出版的书里,积极向世人介绍这一惊人的发现。世界茶原产地,实至名归啊。

  茶王树档案这样记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厘米,花瓣 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 8.9%、水浸出物32.68%。适合做红茶,绿茶。

  南糯山茶王树旧址

  1961年10月,有农民提供线索,在巴达大黑山里发现一棵古茶树,云南茶科所所长蒋铨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考察。他们从勐海出发到巴达,经过勐遮、西定,走路花了3天时间。张顺高说,“次日清晨,公社派两名武装民兵护卫我们到贺松乡,再向黑山进发,约3—5km,进入了黑山,那是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直径1—2m的大树比比皆是,林冠闭日,见不到天,虽是正午,亦光线暗淡,进入林区之后,一路见到直径三五十厘米的茶树成群,我十分惊喜,又小心翼翼,一怕碰见蟒蛇,二怕碰见国民党特务和叛逃人员,因为那里正处中缅边界线上。”

  中午时候,他们来到大黑山大茶树地点,取土样,采茶树的花、果、枝叶标本,测量茶树直径为1.0m。因担心天黑下不了山,张顺高他们匆匆返回,回到公社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回去后一计算,树高有30多米高,大家都怀疑算错了。当时的树高采用三角法测量,而不是爬上去实际测量。就因为这个怀疑,1962年2月,张顺高等人又第二次进山复查,证明测量无误。张顺高结合两次考察,写成了《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再次撼动世人,无论是1700年的树龄,还是30多米的高度,巴达野生大茶树远远超过人类的所见所识,古茶树成为新物种,吸引着前赴后继的造访者。

  巴达野生大茶树

  1978年,陈兴琰、张芳赐与陈国本去巴达考察大黑山大茶树的时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档案记录说:大黑山是次生原始森林地带,海拔约1500米,山势陡险,热带气候,壤红棕色,土层厚,腐殖质多。该树位于山脊的东南坡上,周围古木参天。胸围和根颈均为2.9米,根颈处有三大分枝,直径分别为30、30、60厘米:离地1.5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有一分枝只剩下一桩。由于前几年狂风吹折,树的主枝已断,现高为14.7米,分枝密度中等,上部枝条有少数枯萎。新梢节间长3—6厘米,平均4.9厘米。叶片着生多数水平,少数下垂,锯齿浅疏,近叶基五分之二处光滑无齿,叶缘外卷,叶尖渐尖,叶脉8—11对,主脉明显,叶色深绿,有光泽,富革质,叶面平,叶形椭圆,成熟叶片平均14厘米,变幅12—17厘米,叶宽平均6厘米,变幅5—7厘米。芽粗壮而长,苞片微红色,嫩芽光亮无茸毛,色黄绿,萌芽期三月上旬。据当地群众反映,在这一带密林中,已经见到的还有9株同一类型的野生大茶树。据后来鉴定,属于大理茶种。

  取巴达大茶树老叶做化学分析,茶叶含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7%,与南糯山大茶树数据相差好多。

  此后,重大的茶树考察还有澜沧大茶树与普洱镇沅千家寨大茶树考察。

  1991年,何仕华时任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在昆明参加全省茶叶订货会上,听澜沧县茶厂副厂长吴应明说起澜沧发现一棵大茶树,很大很茂盛,树冠可以停一架直升机,建议何仕华有空去看,大约位置在富东乡邦崴村。何仕华一回到思茅,就赶往茶树所在的寨子。

  何仕华

  确实是一棵大茶树。

  何仕华说,“看见那棵树后,我觉得它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古茶树,只见它树冠挺拔,枝叶茂密,长势非常好。我仔细考察了这棵树的树高、树幅、直径,还收集了花,果、壳和样茶的标本。通过以上考察,我认为此茶树是目前为止,国内所发现的巨大茶树之一,为了证实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我又向农妇了解了这棵茶树的年代、产量等情况。”

  92岁的老太太王九娣回忆说,很早的时候树属于铁巴巴(拉祜族)的,后来卖给了魏家,她年轻的时候还帮魏家打过工,茶树上茶叶很好吃。当时的魏家女主人赵云花告诉何仕华,她小时候看到的树就这么大,现在还是这么大。但大归大,茶的产量有限,每年仅摘得十多斤,夏茶还不发。“春茶季过后准备砍丢了,太影响农作物生产,整不着吃。”何仕华一听吓坏了,赶紧告诉老乡这棵树是如何的重要,接着又去找邦崴村村长、支部书记和富东乡党委、乡政府的一群领导同志作了嘱咐,一定要保护好这棵大茶树,并恳求他们把保护大茶树列为村规民约。

  邦崴过渡性大茶树

  后来何仕华与肖时英、张木兰、邱辉、何俊等人又去考察了邦崴大茶树两次,认为这是一棵千年的大茶树,引发了很大轰动。当年12月思茅外贸局拨款5000元买下了邦崴大茶树,之后普洱市政府邀约了许多外地专家来考察,从1991到1992年,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会。

  真正的高峰是后来的这个会。

  1993年4日至11日,中华茶人联谊会与中国茶叶学会在云南省普洱市联合召开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会议得到云南省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专家的积极响应,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缅甸等国家与台湾、香港、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等16个省、市的1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收到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古茶树的分布状况、考察征集、形态分类、起源演化、利用价值、保护建议等等。后来选编成《中国古茶树》一书,破天荒地为古茶树保护开了好头。也是在那次会上,邦崴古茶树成为会议焦点,出尽了风头,成为继南糯山茶王树(栽培型)、巴达茶王树(野生型)之后又一棵具有历史意义的(过渡型)茶王树。

  1993年首届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

  《中国古茶树》前言说:茶树原产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现在,中国南方一些省份的偏远山区还生长着树龄数百年至千年的古老大茶树,有的树高数十米,树干粗度达1米以上;它们中有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属过渡型的。这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遗产,是茶树起源演化的活材料,是茶树种质资源库中的瑰宝。这些古茶树的健在,是茶叶祖国的骄傲,炎黄子孙的光荣。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山区经营、开发缺乏统筹安排和进行不合理的开荒耕作,致使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古茶树被砍、被毁,珍贵遗产毁于一旦,令人十分痛惜。

  在《中国古茶树》里,邦崴茶的学名是camellia taliensis var.bangwaichaF.C.Zhang,其中camellia taliensis var.是指大理茶,而F.C.Zhang就是张芳赐,当时是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林奈以来的植物学命名,是开放式,发现者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是为了鼓励大家去寻找新物种,宛如大航海时代那些冒险家满天下去找新世界一样。在接受《茶业复兴》王娜采访的时候张芳赐就说,“受蔡希陶的影响,我对植物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在植物界,能够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就好像是做出了一个很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且可以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这对于植物研究者来说成就感非常高。凭着这种信念和兴趣,1979年我提交了在云南师宗县新发现的茶树山茶属新种——‘大厂茶’的相关材料,并于1980年发表在《云南植物研究》上,这让我非常自豪。此后,我又编写了《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里面也记载了一些后来我发现的山茶属新种。”

  我是师宗人,却是多年后才知晓故乡有着如此卓越的物种,因为大厂茶,我每次见到张芳赐教授都觉得无比亲切。闵天禄在1992年写《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时,“大厂茶”是新发现的种,拓展了对自然植物的认知。

  云南因为古茶树而成就了太多了的人,也因为古茶树而让边远山寨富裕一方。

  在邦崴茶名震天下后仅仅3年,普洱市再次宣布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这一次,担任考察组组长的正是张芳赐,张顺高、虞富莲担任副组长。千家寨的考察,张顺高、梁凤鸣在《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里的回忆非常精彩。

  张顺高、梁凤铭著《茶海之梦》

  1996年11月12—17日,张顺高应邀前往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考察,当时他已经从茶科所退休一年了。那个时候,张顺高因脑缺血眩晕症住院治疗,出院才一周,张太太建议他不要外出。可是张顺高却觉得此行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考察,执意前往。

  他们先乘车到九甲乡和平村,然后开始步行、爬山,到黄昏时分入住大石房村。次日清晨便出门继续登山,二三个小时后进入原始森林,二小时后抵达临时大本营,吃过中午饭,立即进入考察,在原始森林又穿行约一小时,终于到了第一考察点。

  张顺高回忆,“时值茶花开放时节,落英缤纷。直径1m乃至数米的参天巨树随处可见,甚至树径可达4m,树的枝叶挂满苔藓,地上铺着厚厚的枯枝落叶。”这与我去勐库大雪山考察时所见几乎一模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很难把茶树与其他树区别开来,能鉴别的,也就是落花了。考察组分为植物学、生态学,各自调查各自的,回到乡上要提供考察结论,树龄最为重要的。

  最后考察组采用了张顺高提出的净光合值法测算镇沅大茶树年龄,即以南糯山茶树王最少800年为参照体,南糯山茶王与哀牢山茶树的树径比值、南糯山与哀牢山两地环境评估值,利用南糯山的净光合值,与借用苍山(2300m)的光合值加以修正成哀牢山光合值为参数,列成算式计算;测算出了大茶树树龄。

  结论是:1号古茶树树高25.6m,基径1.12m,胸径0.89m,树龄约2700年;2号古茶树,高19.5m,基径1.02m,胸径0.86m,树龄约2500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茶树群落。它的发现,对茶树起源传播生态学、茶树种质资源、茶树群落学、茶树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云南茶史的研究和科普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从1951年南糯山发现茶王树开始到1996年镇沅发现古茶树群落,整整过了45年。

  张顺高参加工作第二年便去巴达考察野生古茶树时,那个时候他还是个毛头小子,等他去镇沅千家寨考察时,已是一位退休一年的花甲老人。

  张顺高老先生

  古茶树在山里保持着它们千年来的沉默,研究者耗费一生只能揭开其部分章节。

  时代的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古茶树落下一片叶子,就是茶人的一生。

  除了南糯山、巴达、邦崴、镇沅这四棵特别有名的大茶树外,还有其他地区的茶树发现也非常值得关注,它们其实也是各地的茶王树。

  1956年在勐海县勐宋曼宋寨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 13米以上,主干离地20厘米处,直径达35厘米。

  1959年在昭通地区大关县发现有大乔木型的高树茶,树高10米,树干直径30多厘米。

  1960年在勐海县格朗和区的那哈山岗、海拔2000米的高山东南坡上,发现一株大茶树,树高11米以上,主干胸径92厘米。在周围5公里内不见茶园。

  1971年,在景迈山糯岗大路边有一株大茶树,树高8.13米,主干直径46. 7厘米。仅距巴达大黑山约10余公里,属于景迈山延伸的地区,还发现了一株4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高在15米以上。

  1974年在双江勐库大佛山(海拔2000米左右)发现有碗口粗的大茶树,树高10米。

  1976年在云南南部红河州金平县海拔2200米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大茶树,树高达17.9米,主干直径86.6厘米,树幅平均10米。还有一株髙12米。

  1977年,在师宗县五洛河公社大厂大队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25米,最低分枝1.5米。

  而有些大茶树,永远地活在史料里,活在百姓的记忆中。

  《普洱府志》记载,“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阮福后来在《普洱茶记》里也说,当地茶农每年都祭祀茶王树。云南茶科所的第一任所长蒋铨1957年到古六山大茶山调查,当地百姓都还记得茶王树的伟大壮举:“春茶一季可采茶一担”。

  安乐乡的百姓还告诉蒋铨,本来还有两棵较大的茶王树,加起来一年春茶也可以产茶一担,可惜被火烧死了。

  1963年,倚邦末代土司曹仲书胞弟曹仲益来探访茶王树坑,洞穴东西直径270cm,南北之距为325cm,在洞穴边上,还立有无字碑,是昔年祭祀时留下的。

  现在的茶王坑前,有2004年张顺高所撰碑文,表彰茶祖诸葛孔明功德。我几乎每年都去茶王坑拜谒,在茶王坑入口处,郭龙成建有一片茶园和一个初制所,我说他就是茶王树当代的守护者。我曾在这家初制所小住过几日,早上看云蒸霞蔚,晚上看霞光漫天,清茶几许,那一刻会觉得茶王树真的会选地方。茶王坑前有茶农建的茅庐,从茶坑里新长的茶树也3米高了。

  茶王坑

  在漫洒,老农告诉蒋铨,在老茶王树村的茶王树,更大、更值得去看看,一年可以采摘春茶一担零一只(180斤),其围茎达340厘米,高12米多,树冠很大,每年开始采春茶时,首先要杀猪祭祀,由寨中长老背诵祭语,方才能爬上茶树采茶,全寨会采茶的人都去采,当天要采完。

  1957年11月23日,蒋铨与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农民张六四、段寿康等4人前去考察老茶王树村时,一大片茶林都是高6米以上的粗细茶林,大的围径1.2米以上,小的也有50厘米左右,小的茶树是大茶树上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长起来的,是栽培型大叶白毫。他们测量了几株,其一径粗104厘米,分4枝,分别是24厘米、33厘米、31厘米、54厘米、高800厘米;另一株围径120厘米,分4枝,径粗分别是43厘米、43.5米、26厘米、32厘米。

  蒋铨说,“这片茶树平均径粗不下于江外(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培于当地哈尼族55代以前,这里的茶树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

  易武老乡长张毅记载,1985年10月,勐腊县副县长伍永文及中共易武区委书记周灿环一行5人到易武黑水垭口左侧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树,高11.3米,围径208厘米,也属于大叶白毫,1988年被野火烧死。

  易武落水洞茶王树

  本文节选自周重林《云南古茶树小史》第一部分

来源:茶业复兴


世界茶叶史上最大阴谋:印度是茶叶起源地?百年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看《云茶大典》时,发现

茶叶历史上,英国人曾抛出“印度是茶叶起源地”的谬论。

一片茶叶的背后,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而背后是利益与实力的角逐。


-01-百年茶叶原产地之争

1823年,旅居印度的英国人布鲁斯兄弟,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发现了野生茶群,还有一株高数米的野生茶树。

制成一批8箱约350磅的红茶被运往伦敦,被商人彼得以每磅20先令的价格购走。

英国人一直从中国购买茶叶,这回却出现阿萨姆野生茶叶制品,英国专家学者们坐不住了。挑起百年茶叶原产地之争。

茶叶起源印度说

易培孙等人出版的书说道:只有阿萨姆地区发现野生茶树,还比中国茶树长得更为繁茂,断定茶树原产印度,中国茶树为印度阿萨姆茶的变种。

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在加尔各答出版的《阿萨姆的茶树》,指出:从未有人提出过在中国境内发现野生茶树的学术申请,证明中国没有野生茶树,也就肯定不是茶树原产地。

1911年,日本农学博士横井、伊藤主张: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中国虽有自生之说,但尚未证明。


茶叶起源二元论

还有一些砖家说:茶叶起源于中国和印度等多个地方。

比如,1919年,荷兰植物学家科恩司徒认为:大叶种野生茶树生长在印度、缅甸、云南等地,但中国没有发现大叶种野生茶树的记载。

1950年,英国植物探险家金顿·瓦特发表论文《野生茶存在吗》,推定茶树起源于中国北方以及长江、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的上游。

除此之外,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指出:在东南亚各国中,凡是自然条件适宜而又有野生植被的地方,都是茶树原产地。

1958年,英国学者艾登在《茶》中提出:茶树原产地位于伊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者更这个中心地带以北的无名高地,但不在中国境内。

这些理论,如今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凤庆香竹箐3200年树龄的锦秀茶祖坐镇,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茶王树,就能把那棵传说中的阿萨姆茶树按在地上摩擦。

然而,在茶祖、茶王树没有被发现之前,这些歪说理论在西方世界传播得很快。而中国学者,在茶叶产于印度说百余年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发现有茶树原产地之争。

面对茶叶起源于印度歪理学说,中国现当代茶人,也是据理力争。

据《云茶大典》记载:

1922年,25岁的爱国茶人吴觉农第一个站出来,用我国悠久的种茶史,饮茶史批驳英国、日本歪理学说。其《茶树原产地考》发表于《中华农学会报》第35期。

其他茶人论证中国是茶叶起源地,资料来源:《云茶大典》。


-02-百年茶树之争的背后

英国挑起百年茶树原产地之争,

绝不是几个学者闲着没事,脑子抽风。本质上,是为其利益说话。

首先,质疑中国垄断茶叶出口的合法性

古代中国,18世纪中后期,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已被西方偷走,只有茶叶还在苦苦支撑。到了清朝中后期,茶叶出口几乎占据出口的9成以上。

1722年,清康熙帝驾崩那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21.18万两。茶叶出口额11.97万两,占比56%。

1750年,乾隆帝15年,中国货物总出口50.71万两。茶叶出口额36.62万两,占比92%。

到了1822年,清道光年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61.54万两,茶叶出口218127担,约1.1万吨,出口额58.46万两,占比95%。

往后,中国茶叶出口,中国茶叶出口几乎占到出口额的100%。清朝的出口额,全部靠茶叶撑着。

当时,茶叶只产在中国,世界上只有中国掌握制茶工艺。而这些茶叶,绝大多数被爱喝茶的英国人买走了。

英国人当强盗抢来的钱,都运到中国买茶叶,这种败家的事,英国人很不爽,但还得找中国买。毕竟,除了中国,其它国家不产茶。

这回,突然在殖民地印度发现一棵茶树,那还了得。

英国学者抛出茶叶起源于印度的歪理论,就是质疑中国垄断茶叶出口的合法性。

说白了就是:茶叶又不是起源于你家,你把着出口市场,这样不行,我就是搞点幺蛾子,也是可以的。


其次,为罗伯特福琼洗刷罪孽

1849年,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罗伯特福琼,到中国偷盗茶种。

这货到了上海,花钱买通安徽茶商老王(不是黑安徽,近代茶叶生意,由安徽主导),自己也穿上长大褂,剃了个头,缝个假辫子,混进老王家松萝山的茶园里,偷偷学了很长时间的制茶工艺。

于1849年,将1.3万株茶苗和茶籽运往印度,不巧的是,这批茶种水土不服,都死了。

1851年,这货又去了武夷山,学会了红茶工艺。并带着一个成熟的制茶团队,经香港,到加尔各答。20年后,印度有了大吉岭红茶。

这被茶学者称为史上最大经济盗窃案的偷茶事件,英国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心知肚明。

如果有茶叶起源于印度的歪理。英国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茶叶起源于印度,我又把茶叶带到了印度,这哪里算偷?

日不落帝国还在的时候,多讲一句都是多余。但是,英国人很清楚,中国是一个以国家形势存在的文明。万一哪天风水轮流转了,给自己留条后路。

最后,维护世界茶叶定价权

英国在殖民地种出大吉岭红茶后,红茶生产技术逐渐分流到其殖民地。

今天,世界主要红茶产茶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当初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掌握制作工艺,殖民地又有原料,加之工业革命的加持下,机械化茶企崛起。英国绕开了中国的茶叶供应链。

(历史有因果。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为何会有茶叶,立顿等机械化茶企的崛起,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1871年,茶叶偷盗20年后。中国茶叶出口170万担,印度茶叶出口11.5万担。

到1877年,中国茶叶出口215万担,印度茶叶出口70万担。

1900年,中国茶叶出口8.37万吨,印度茶叶出口8.72万吨,此时,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

1905年,中国茶叶出口8.28万吨,印度茶叶出口9.83万吨。在茶叶出口急剧下降之后,财政撑不住的大清,没过几年就亡了

到1945年,中国茶叶出口0.48万吨,而印度茶叶出口16.76万吨。

中国茶叶,在国家市场上衰落,英国及其殖民地产茶国,彻底绕开了中国茶业供应链。

直到今天,作为当初殖民地的宗主国,英国至今仍然掌握世界茶叶市场的定价权。

每年国际市场的茶叶拍卖,都是英国人在幕后操作,印度、肯尼亚等产茶国,也想搞自己的拍卖中心,用原料增加在国际茶叶定价中的地位。

但目前,国际茶叶市场的定价权,仍在英国人手中。


写在最后:

一片茶叶的背后,一个民族的辛酸荣辱。

回望历史,更应该明白的是:这一切背后的根源,其实国家实力。

国家强大的时候,茶叶,作为古代四大奢侈品,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国家羸弱的时候,一个生于我国,长于中华的茶树,也要被人改变国籍。

今天,中国的实力,以及凭着锦秀茶祖、千家寨茶王的实地可查的茶王,再也没人敢挑起茶叶原产地之争。

或者,纵然有人想用这个话题刷一刷存在感,也不过是跳梁小丑,掀不起风浪。

更因关心的是:国际茶业市场的定价权。

近代国代羸弱时候被夺走,也将随着民族复兴重新回来,这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

当中国生产力彻底超过西方的时候,英国就算想守着茶叶定价权,也守不住了,正如当初大清看不住自家茶树一样。

当东方文明再次碾压西方文明时,中国必将夺回世界茶叶的定价权。

而下一个茶产业,必然是茶叶科技领域的角逐。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