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央视记者讲黑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他自谓“茶渣”,纵横激扬,终于让“金花”吐香全球

|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访谈系列视频:《纪晓明:泾渭茯茶,味道中国》,

(原文转自  茶贵人 奚斌锋)

“……故都咸阳,龙脉之地,依九骔嵯峨之皇天厚土,偎泾涧渭泉之福地宽泽,仗秦人文治武功,凭关中天府富臾,归天下荼茗于秦川……”


| 纪晓明深情诵读《泾渭茯茶赋》


或铿锵、或深重、或纵横激扬、或风轻云淡,纪晓明已不知为全国各地多少茶友、业界专家、各级领导诵读过几百遍。纪晓明的这篇《泾渭茯茶赋》道出了陕西茯茶的前世今生,尽显茯茶的品味、内涵和陕西茶人的人生理想。走进泾渭茯茶,人们总是跟着他看、听着他讲、被他“点燃”。纪晓明对茶的挚爱,对陕茶事业的痴狂可谓著名。谈笑间他那句“我是因茶而生、也会为茶而死”的戏谑,又些许触痛了我们的耳膜。2014年中国茶叶学会在陕西咸阳召开会议,我记录了上面这个珍贵的镜头。


纪晓明近照


在泾渭茯茶玉祥门的店里,让我们一起跟随“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的镜头认识本期故事的主人公——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茶业协会会长、陕西苍山秦茶集团公司董事长、咸阳泾渭茯茶公司董事长纪晓明。


执着追梦三十年振兴陕西茯茶


2013年10月26日,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道》播出了一期《老茶之谜》节目,重点报道了纪晓明和陕西泾渭茯茶产业发展。刹那间,这篇报道引爆了业界对陕西泾渭茯茶的再度聚焦。



2006年——纪晓明首次茯茶调研的十八年后,作为陕西省茶业重点项目——泾渭茯茶终得以立项!来不及喜极而泣,纪晓明紧随李三原(时任省供销社主任)数奔泾阳,找寻老茶工、整理史料、发掘古法工艺……时光流转,又是一千多个昼夜不舍,纪晓明和他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恢复了中国最古老的茯茶传统技艺,当年他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2009年5月“泾渭茯茶”在沉睡了半个世纪后重出江湖;2010年投入批量生产;2011年,国内首个高标准清洁化的紧压茶生产体系——泾渭茯茶生产体系在中国传统茶区之外的咸阳建成投产,在业界引发了强烈振动,国内上百个茶企领导、八十余名学界专家和一大批客商云集咸阳。



中茶协常务副会长王庆赞叹:“泾渭茯茶投产标志着我国边销茶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由此诞生,相信泾渭茯茶将再造一个鼎盛时代!”中国黑茶之父、湖南农大教授施兆鹏老先生几经辗转赶赴咸阳,年近八十的施老激动地对并非门生的纪晓明竖起大拇指,这位来自中国黑茶主产区湖南的学者以尊重史实的严谨和胸襟为陕西挥毫——茯茶之源



并非每个人,都会被每天升起的太阳牵出感慨。从泾渭茯茶调研、立项到投产,这几年间,茶园基地、产品研发、渠道建设……纪晓明的步伐裹挟着这些战役一路高歌,尽管起飞的翅膀略显沉重,但他从未退缩,从不曾懈怠。纪晓明调侃:“我是被太阳拽着一块升起的人,你看,我的名字里有两个日、一个月,说明我天生就得是个追赶时日、披星戴月、把一天当两天用的人嘛!”的确,他几乎很少有过节假日,每天清晨工作到深夜成为他工作三十年来的常态,他似乎从不知疲倦,对茶的挚爱让纪晓明执着到痴狂。他好似一部雷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猎获着推进事业发展的资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茶事需要、只要事关于茶,他便义无反顾。


河北太行茶仓投资人赵玉光近五年来一直追随着陕西泾渭茯茶项目,在他投资上亿元、收储规模达百余吨的茶仓中,泾渭茯茶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赵玉光已经决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收藏和经营方向。“用坚忍不拔、执着理想这些词定义纪晓明,我觉得远远不够,他身上永远有股子豪情,好像每天和太阳共同升起。他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位优秀企业家的范儿,更是值得相托的茶人!他用做人的道理做茶,用为人之道经商,从商几十年,他还能保持一身洁净,实在难能可贵啊,这也是我看好收藏泾渭茯茶的最主要原因!”这,是赵玉光的原话。


行于人先领导产业发展

  

“我们选择的本就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茶企一定会出现国际知名的伟大企业,也许不是我们,但我们绝对有机会!我们一直很努力,但假若不能为先驱,那么就做先烈吧!”纪晓明貌似调侃的话语间透出股子不肯过江东的豪气。



直到今天,纪晓明八年前在央视的鉴宝行动仍被传为佳话。2001年,苍山公司盘库时发现的两大篾篓黑茶被当做垃圾丢弃,可纪晓明却从竹篓上模糊不堪的红色字迹中发现了“达芬奇密码”——“哎呀,这该是五十多年前的老黑茶53天尖嘛!”于是,他先在2004年广交会期间做了一次拍卖,标价20万元,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和茶叶收藏界的地震。而后,他大胆提出要把这一篓黑茶带到央视去《鉴宝》。果然,一篓差点遗弃的黑茶当年竞拍出了48万元的天价。这两件事其实是近几年中国茶业行情变化的引爆点的转折点。云南下关茶厂总经理陈国风说起此事无限感慨,“我们算是中国最大的茶厂之一,但由于当时全国茶叶市场低靡,企业也陷入困境。纪晓明发现了53天尖,又率先发起央视鉴宝,一下子使当时的黑茶市场迅速升温,他去央视鉴宝救活了我们企业,甚至激活了中国茶行业啊!”由于纪晓明对中国黑茶产业的贡献,当年他获得首届“中国茶马奖”和“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 赖以天赐之玄机,执以精绝之技艺,立茯茶之源于中国,启中华商业文明以先河,成秦商大贾伟业于鳌头,以移地筑制皆不可为。纵横西域三万里,铭香各族六百年,长盛不衰……”


纪晓明《泾渭茯茶赋》中这段话再现了精深奥妙的茯茶传统技艺曾给陕商造就的富甲天下。有人说,继承得越好,创新就越好。泾渭茯茶传统工艺恢复五年来,泾渭茶人不仅很好地承续了的古意古法,并有很多大胆创新。纪晓明在泾渭茯茶产业构架、产品线规划、产业链衔接、甚至包括对传统技艺的继承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前所未有的突破,甚至颠覆了不少传统的程式。这是他悉心聆听传统的睿智和敢为人先的大勇气。



伴随企业高速成长,纪晓明进一步提出:“茶是最具有中国元素、又最世界的产品,我的目标就是——做好喝的茶,把苍山茶业建成伟大的企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离不开食品安全和健康功能研究。我们要把公司所属的陕西中茯研究所建成两个中心——即陕西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茶学研究中心,两个中心,一个关注食品安全,另一个锁定保健功效研究。要知道,这背后蕴藏的是一个潜力何其巨大的健康产业啊,机不可失!”


在苍山公司官方微博上,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大川留下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现在一些茶企,讲文化讲得多,讲历史讲得多,讲传统讲得多,这也是外国人看着景仰和稀奇的事;怕是把我们都当博物馆里的泥塑喽。而一提科研成果必谈英美德日,人家说茶如何如何对人体有益。陕西泾渭茯茶有研究所、有设备、有博士,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头,干了应该干的事,值得我们行业学习!”



在泾渭茯茶全国经销商座谈会上,纪晓明坦陈:“我要建立的是一个‘共赢的生态经营体系’,要让这个体系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一个分子都受益。通过泾渭茯茶带动茶农增收,提高茶园种植和管理水平,从而以更高的产量和质量再获收益;让企业通过产品研发生产实现相对高的利益和创新开发、市场推广能力;让渠道商获得合理利润,保护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稳定的市场维护能力;而消费者最终将获得口味独特、风格突出、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茯茶产品……所以,以文化为基础,以科研为支撑,以技术为核心,创造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这就是我们的法宝!” 片刻陈顿后,大家爆以最热烈的掌声。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让我们愈渐参透这位先行者的价值观。至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纪晓明这些年埋头稳扎稳打、发起行业整合、缔造全产业链的真实意图,也更加懂得了在企业投产之初、资金拮据的窘况下,他宁肯拒绝千万元一单生意的超额利润而不失消费者口碑的选择。这是纪晓明的真诚取舍,尽管他行于先,但绝不孤独!



泾渭茯茶,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驰名商标,也是中国茶行业响当当的品牌。“我们最近刚刚获得了“中国茶叶十大竞争力品牌”,这个是非常难的。在中国茶企里,能拿到这样的品牌是非常难的,但我们拿到了!”我们现在正在宣传的这个广告语叫“泾渭茯茶,味道中国”。



“他很有人格魅力,他是我们的偶像……”陕西中茯研究所的博士、硕士们你一言我一语。所长胡歆博士告诉记者:“这几年,纪总不仅教会我们密切关注国内茶行业的最新动向,还引导我们放眼国际茶业的产业模式和市场,他访问过立顿、星巴克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他很节俭,每次出差住小店、吃便餐,从不铺排,最紧要的是他总要多看几个茶叶市场;有时深更半夜返回,他也会扛着大包小包,里面装的全是各地的原料和茶品,他要带回来和茯茶做比对。每次出国考察,他就会带回很多精致的饮茶器具,然后从中筛选出适合中国消费者习惯和价格的再加以引进。”


可以说,泾渭茯茶事业是纪晓明思想、才情、学养和价值观的精心言说,中国顶尖VI设计大师陈丹曾这样评价:“我觉得,泾渭茯茶正在创造历史,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伟大的企业!”


时尚弄潮赋予茶现代意义的纪晓明


现代还是传统?继承还是摒弃?这样或者那样?人生常会面对这样的纠葛。而在纪晓明身上,你能同时强烈的感受到儒雅自持和时尚奔放的两个端面,而且这两个端面彼此交融得几近完美。


很多人说,纪晓明不像生意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人,而“儒商”则是这次采访中很多人给予纪晓明的评价。


“纪晓明是安农大杰出的校友,执著于茶叶事业,在业界口碑很好。我觉得茶如其人,他和泾渭茯茶一样,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陕西人的性格——沉稳、自持、内敛,又不乏时代豪情,这也深深感动了我!因此我非常看好泾渭茯茶的未来!”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国家茶学科组组长宛晓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汉中市西乡飞凤岭合作社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茶专业合作社,每年经营收入的30%依靠为泾渭茯茶提供原料,负责人魏登铭说:“纪晓明仁厚仗义、重情份,泾渭茯茶项目又让茶农得了实惠,大家都很愿意跟他合作。今年初,合作社急需150多万资金周转,情急之下我们给纪总打电话,他很爽快就应了,解了我们燃眉之急啊!茶农们都知道他的名字,很感激他!” 安康市紫阳县茶农黄定繁则满怀荣耀的告诉记者:“每次我们运送原料到厂里,纪总再忙都会放下手头事,挤时间和我们茶农拉拉话。纪总很谦和,对茶农更是从不摆架子!”


叶云飞是广东茶行业里大佬级的人物,是广州最大的黑茶销售商,这几年他却把泾渭茯茶作为其最重要的供货商。当记者问及缘由,他不由心生感概:“几年前,我在黑茶销售上陷入困境,在我最低落时,老纪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他值得信赖,有了他,泾渭茯茶前途无量,所以,现在我们把泾渭茯茶作为最主要的合作伙伴!”纪晓明无私援手同道,挽救企业于危难,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不禁想起泾渭茯茶公司展示厅悬挂的那段话:“仁,足以亲天下;德,足以信九州;勤,足以撼山岳;质,足以行千里;品,足以立万世。”这是纪晓明为泾渭茯茶定下的准则,更是陕西茶人的信念。纪晓明说:“我做茶三十多年,中国茶叶的销售套路捻熟于心,但是我们没采取任何极端的促销手段、包括返利,显然我们如果做了,大家进货速度肯定会更快、我们赚钱会更多,但我们没有做,不是我们不会!为什么?因为我希望我们的体系首先是健康的,像一颗大树,植根于森林,哪怕它成长得慢一点。让所有人获益,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在接受央广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纪晓明提出:“国人血液中都有嗜茶因子,你可以不喝茶,但只要你喝一段时间,这些因子就会被激活,你也会永远放不下,除非你身体遇到了特殊的问题。”



当下,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让纪晓明振奋不已:“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茶叶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我相信,陕茶必将迎来一个全新时代,而这也是泾渭茯茶发展的历史机遇!”


“茶被水泡数遍即为茶渣,人被茶泡三十年余载,岂不为茶渣乎?”“茶渣纪晓明”微博上这段充满自嘲和调侃的简介,很多茶友给予了好评。网名为川语茶言的博友慨叹:“从一份工作、职业升华为事业追求,再凝聚为社会责任,茶渣不再是茶奉献毕生心血之后的遗物,而是茶灵魂的载体和浓缩!”我想,这是对纪晓明的褒奖,更是给陕西茶人的礼赞!


做好自己践行赤子之心的纪晓明


纪晓明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作为一个茶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那是因为中国拥有悠久的茶历史;同时我又感到非常屈辱,现在中国茶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尽人意,中国茶产业的生产水平和这个时代工业化的程度有很大差距,以后中国茶叶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有很广泛受众群体,品质的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中国的茶叶过去之所以厉害,在过去世界生产水平不太高的时候, 茶叶是一个相对工业化的手工产品,可是 一直到今天,它还是一个半手工产业,没有实现真正的工业化。中国茶叶的加工、 检测、生产,特别是加工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现在现在社会的工业化水平。茶叶研究领域里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整个的工艺、技术、检测等要通过这个手段来继续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把现代的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自动化技术引入到茶叶的生产、加工当中来,使我们的茶产业也能和世界接轨。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也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呢,科学和技术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关键的,我想,这些是我们茶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从概念、利益出发,可能不一定要做很多这样的事,但是 从产业上来讲,这是我们茶人一个重要的策略,要尽量把它做好。


“可口可乐好喝吗?好喝,在我的眼里,它就是美国人在喝不起茶的年代所配置的茶替代品。它类似茶的颜色,类似茶生物碱的含量。但这个东西负载了美国文化,也就是说喝可口可乐可以体会到美国人的感觉。”

纪晓明说,“我觉得,美国的强大不在于航天飞机,也不在于iphone手机大家都在用。而是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的人都在喝可口可乐。等我们足够强大,中国文化的代表——茶也有复兴的一天。

“世界认可中国,就是全方位接受了我们的文化,那一天到来的标志什么?我觉得有两点:一、走遍全世界都能看见中国茶。二、全世界的人喝的饮料大多数是中国茶。”

文/晓章 南杉 奚斌锋

【沁圆號普洱茶】名人普洱语录10年备忘

“自1950年以来,普洱茶的发展有三波高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邓世海教授开始系统研究普洱茶,十九年奔波于台湾、香港、大陆,撰写并于1995年由台湾中壶大地出版了专著《普洱茶》,几年后云南科技出版社购买此书版权在大陆出版,被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

金玉满堂-存期1-3年生熟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普洱茶属于黑茶,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2004年,时任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的邹家驹在“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应该尽快为普洱茶正名。

国色天香-存期4-7年生熟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嗯,没错。平时我也很喜欢喝茶,菊花茶和普洱茶最喜欢。拍《玉观音》和《一米阳光》都是在云南,从那时候起喜欢上了普洱茶。还有云南特有的糯米香茶。我也特别喜欢。”

             ------2004年,普洱茶还没有大火时,著名演员孙俪就已经非常喜欢普洱茶。



“记者单凭几张照片和个别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没有到现场进行核实就给予报道,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猪圈里发酵造旧普洱茶’、‘行内人士大爆料普洱茶造假内幕’的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是失实报道。


              -----针对200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广东猪圈生产普洱茶的事件,同年,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作出澄清。

龙凤呈祥-存期8-12年生熟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棋队的发展就像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品茶是很讲艺术的,茶道亦棋道,是融会贯通的。

             -----2005年,云南围棋队正式冠名为云南大益普洱茶围棋队,当时的云南围棋队名誉顾问,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这样说。



“房奴、基金、普洱茶,2006年三大热词。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评论认为“现在整个茶叶市场上就数普洱茶最火,多贵都有人买。主要都是为了送礼,送这个既有品味又有收藏价值。”

苍松翠柏-存期13-20年生熟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2003年,除了藏区、云南其他地方可能还只有几千人在喝普洱茶,今天可能有200万甚至更多的人在喝普洱茶。普洱茶强大的文化穿透性和健康饮品趋势,使普洱茶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云南省普洱市市长沈培平



“醇化好的普洱茶,是精神意义上的拥有。

            ------2006年9月12日下午,画坛巨匠范曾先生、著名影视演员张国立先生和另外几位一道品饮云南普洱茶。范曾先生说“普洱茶诱人,因为它永远呈现在过程和状态中。世间万物均受岁月摧残,而普洱茶则借助岁月修身养性,抛杂弃浊,不断完善自我。醇化好的普洱茶,已经不再是单纯物质意义上的收获,逾岁经年的修炼已经升华为精神意义上的拥有。人们爱茶,因为茶似人生。”



“能喝的古董。”

          -----不经意间,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味和保健功效悠然成为茶叶市场的新宠,有人这样形容普洱茶异军突起的原因:“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已经终止;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才开始,普洱因而被称为‘能喝的古董。‘ ”


天长地久-存期20-30年生熟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普洱茶长期以来不值钱,是因为历史文化附加值低,历史附加值低不代表没有历史,只是因为边远文化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被挖掘。”“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品,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成熟于明,繁荣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2007年,“反泡沫斗士”、普洱茶人接受上海《新民周刊》采访时这样谈及普洱茶的过去和当时市场火热的原因。



我现在存有60吨普洱茶叶,我现在每到一个剧组,都为大家免费冲泡云南的普洱茶。全中国,云南是我最爱的地方,云南有看不完的美景、吃不完的美食、喝不完的好茶。”

           -----2007年,普洱茶粉丝、著名影视明星张国立来云南助推云南旅游时这样说。



茶的要义就是消解,普洱入了化境?消解得就只剩下了一个‘枯’字。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片名忘了,好像是《秋日和》,里面有一位老得不行的老婆婆,另一位同样老得不行的老婆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定期地去看她。每次见面二妪隔茶对坐,竟能一言不发地坐上几个时辰,然后道别。坐是枯坐,茶是枯茶,面是要见的,茶是要上的,不过茶是只是放着,不饮;人只是望着,不语。这大概就是我个人理解的普洱之生活情调。”

            -----2009年,著名作家沈宏非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风趣地谈到了普洱茶的情调。


太极--存期30年以上老青饼-沁圆號年份普洱茶系列


我们煮那咖啡也是普洱茶。也就是我们的咖啡用茶来替换了,因为赵老师喝咖啡睡不着觉。”

            ----夏雨谈和赵本山在影片《落叶归根》中,两人一起在山顶煮的不是咖啡而是普洱茶。



只有真正懂得普洱茶的人,才会认识它的价值,反正这茶越陈越香,物以稀为贵,我不着急。”

           -----从1968年到1976年在中国台湾连续拿了9年拳击冠军,被誉为“台湾拳王”的周正志在自己新开的茶庄里表示。


品牌88青饼-七子茶庄沁圆號店内实物


“用山泉水泡普洱茶,是我的最爱。我以前有胃病,现在基本好了。

            -----影片《欢颜》总摄影师、香港动作片导演余积廉隐居重庆小镇9年,在2007年一次接受访谈时表示。



“我比较喜欢普洱茶,好的普洱茶我觉得很好。”

            -----7月20日,“亚洲飞人”刘翔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耐克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的发布仪式,其间遭到不少记者各种问题的”围攻”时表示平时生活喜欢慢节奏。

广云贡饼-茶人的最爱--七子茶庄沁圆號店内实物


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都能喝上好的普洱茶。”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茶品鉴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普洱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空气好,经纬度好,多民族聚居,由这么多元素组合成,分量就不一般了。”

              -----二届百年经典普洱茶品鉴会上央视著名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如是说。 



普洱茶比咖啡还要GOOD!

             -----2010年,在品尝完普洱茶后,参观上海世博会云南馆的马耳他副总理兼外长托尼奥.博奇连声称赞普洱茶。

80年代下关青砖-纯干仓霸气精品-七子茶庄沁圆號店内实物


“8个月没下雨了,太干了

            -----2010年5月,云南一位茶业公司老总说,普洱茶受灾很严重,全省春茶减产大约一半以上,价格大约涨了三成以上,有的翻倍了。



“相比前两届,这次拍卖实现了完全市场化,而且老茶居多。”

            -----2010年12月18日,嘉德四季第二十四期拍卖会“陈香滋气----普洱茶臻品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资金大厅举行,北京普洱茶藏家王心认为普洱茶拍卖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拍卖会非常成功。


特别鸣谢:以上文章来源于中国普洱茶唯一专业杂志《普洱》之2011年7/8期P187-P193,郑永军/整理

人民日报:东方之饮,香飘世界

初冬时节,东方之饮,香飘世界。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出,相关话题随即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认为,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令人自豪。应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外国游客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品尝武夷岩茶。

新华社记 者魏培全 摄



陕西省咸阳市的筑茶师在展示炒茶工艺。

新华社发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们在茶山上采摘茶青。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

此次申遗成功,分量几何?

“浙江宣传”发文介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公布于2001年,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两年只能单独申报1个人类非遗候选项目。本届有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评,竞争压力可以想见。

专家表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确定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中国新一轮申遗项目,由浙江省牵头申报,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历时两年的筹备和推进后,中国茶文化不负众望,为国人成功圆梦。

申遗成功背后,是中国茶十足的“底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是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说,如今,中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称,中国人自古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等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据悉,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网友“任方”说:“中国茶申遗成功,作为一名茶产业人,我感到非常骄傲。”网友“人生何似”留言说:“看到中国茶申遗成功这则消息时,我手里正捧着一杯绿茶,瞬间感觉茶香更浓了!”

传承体系较为完善

中国茶文化世代相传,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广泛的社会实践、成熟的传统技艺、丰富的手工制品。更重要的是,中国茶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这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前提。

12月4日,在“中国白茶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的一间白茶作坊中,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正在沿用古法制茶。

“利用日晒进行自然萎凋,这样沿用古法加工较好地保留了茶叶最天然的形态和丰富的活性酶、多酚类物质,又使得白茶具有素雅清幽的口味。”在央视网报道中,现年82岁的梅相靖说,手摸其干、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四关过后,方得一杯好白茶。

为推动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得到更好传承,梅相靖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举办技艺培训班,将古老制茶技艺传授给后辈们。他直言:“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我相信中国茶产业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除了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开办培训班,目前中国茶的相关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师徒等方式进行传承。比如,家族传承方面,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师徒传承方面,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就收徒授艺17人。

光明日报客户端撰文指出,现如今,更多人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参与中国茶传承的。例如,在家庭中,饮茶、敬茶等相关礼俗由长辈传授给下一代;在社区里,相关仪式活动的组织经验和仪轨知识,通过长者口传身授实现代际传承,每个人都能做茶文化的传承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茶的传承已经走进校园。“我们经常把一些传承人请到校园里来,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学生,就相当于培养潜在的传承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说,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名。

对此,网友“人在旅途”留言说:“向每一位默默奉献的中国茶文化传承人致敬,辛苦了!”网友“楚辉石”说:“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值得好好传承!”

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在接受环球时报客户端采访时,文化学者俞金龙说,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茶叶、茶树、茶文化随着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遍全世界。唐朝时就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6世纪传至欧洲、美洲大陆等地区。而在中国茶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也都形成了各自国家的茶文化。

时至今日,中国茶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尤其在北非和西非国家。2021年,中国出口约36.9万吨茶叶,价值近23亿美元,大部分出口到北非和西非国家。

新华网报道称,茶是摩洛哥的国民饮料,但摩洛哥本土并不产茶,国民日常消费的茶叶多来自中国。据相关数据统计网站显示,2021年,摩洛哥在中国茶叶进口国中位列第一。

摩洛哥人阿拉米·哈桑说:“我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茶。泡上浓浓的一壶,然后反复加水,一天之中总要喝上好多次。”

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各大超市里,不少盒装茶叶要么是醒目的中文品牌,要么用当地语言标注着产地来自中国。这些中国茶中有两大绿茶品种占主流,一种是“ChunMee”,即“珍眉”;另一种是“Gunpowder”,中文叫“珠茶”或者“火药茶”。

“摩洛哥人都喝中国茶,中国茶能够申遗成功,我们也觉得非常高兴和亲切。”哈桑真诚地对中国表示祝贺,“我们欢迎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摩洛哥的茶文化。”

网友“傲雪寒梅”留言称:“中国茶艺,千年传承,今入非遗,世人受益!”网友“慢慢”总结说:“茶叶之路,亦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之路。”

期待更多中国茶故事

申遗成功并非是终点,而是讲好中国茶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保护成就的新契机。

人民网文章介绍,为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保护工作组,并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文化和旅游部与相关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说,中国茶叶博物馆今后将最大限度地发动相关社区、人群参与到茶文化保护工作中。“茶产业和文化还是要有机融合,茶因文兴,文因茶扬,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茶产业链拉长延伸,‘茶+文旅’‘茶+文创’‘茶+深加工’等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

央广网发文指出,产业高度介入是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特点。下一步,茶产业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思考茶文化发展问题,要摆脱作坊生产、经营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技术更新,吸收各专业的人才为茶产业服务,实现“茶+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

网友“暖暖小盐”说:“未来,希望商家能多制作一些便捷式茶品,方便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饮用。”网友“小崔”说:“愿有更多的人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如此,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叩响人类非遗大门只是起点,更多精彩的中国茶故事,值得世界期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乐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