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羊楼洞老青砖茶价格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湖北赤壁青砖茶迎来“第二春”

悠悠古道,缕缕茶香,赤壁青砖茶曾沿着万里茶道走向世界,风靡欧亚。然而,市场波谲云诡,赤壁青砖茶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中,一度无所适从,面临困境。

痛定思痛,老字号赤壁青砖茶重新找准品牌定位,深耕茶文化,创新茶产品,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中,力争重焕昔日荣光。

正值春茶采摘时节,来自羊楼洞的赤壁青砖茶如一匹黑马跃出,惊艳了所有人。老字号企业赤壁赵李桥茶厂的出口订单,今年一季度已追平去年全年订单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面对陌生的市场,老字号茶企重新叩门

一块块长方形模具,装满蒸煮过的茶叶,随着偌大的圆形生产线流动,经过工人熟练地加工后,印着巨大“川”字的青砖茶便制作完成。

赵李桥茶厂现代化厂房里,这条古老的半自动制茶生产线已经运转半个多世纪,从未停歇。

3月15日,赵李桥砖茶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军海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生产线24小时连续作业,一分钟可出产8片茶砖,迄今已源源不断输送了42万吨边销茶。

浑厚有力的制茶声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繁盛。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源自唐,兴于宋,盛于清,清同治、光绪年间,不足4平方公里的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聚集近两百家茶庄、4万多人,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中心。

20世纪初,因战乱和印度等国家茶叶出口份额提高等原因,砖茶贸易之路受阻,羊楼洞砖茶渐显落寞。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青砖茶作为振兴产业被重点扶持,赵李桥茶厂应运而生,选址羊楼洞,开始独家使用“川”字商标。国家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对青砖茶统购统销。

“只管生产,销售不用愁,效益好得很。”陈军海回忆,那时工人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厂区里有理发室、面包房,是当地最令人羡慕的企业。

然而,市场经济潮起,当了多年“特保儿”的赵李桥茶厂等砖茶老字号一时无所适从,错失市场良机。到2006年,赤壁市茶园面积由最高峰16万亩缩减至6万亩,多数企业步履维艰,茶产业跌至谷底。

青砖茶一直是赤壁的骄傲,千年茶史百年茶香的延续不能断,赤壁适时提出“擦亮千年品牌,打造百亿茶业”的发展战略。

然而,当老牌企业重敲市场大门时,发现“变了天”。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莉说:“欧盟标准更加严格,出口贸易规则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茶产业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原有合作伙伴采购重心已从中国转向斯里兰卡等国家。”

再回头审视自己:多年无序发展,赤壁青砖茶的品牌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除“川”字牌、羊楼洞等少数品牌外,几乎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面对陌生的市场、不一样的世界,赤壁青砖茶一度陷入迷茫。

讲好故事、守好遗存,让文化内核一脉相承

重新找回市场,突破口在哪里?

“千年凝聚起来的文化价值,是赤壁青砖茶独一无二的财富,需要继续坚守和传承。”陈军海说。

3月15日,细雨霏霏,我们走进赤壁羊楼洞古街,但见古街狭窄幽长,地上的青石板上一道道深深的凹槽,就是当年运输青砖茶的独轮“鸡公车”留下的车痕,厘金局、邮局、羊楼书院保存完好,两旁明清建筑透着古风陈韵。

90后讲解员饶洁每天都为前来游玩的客人热情地讲述羊楼洞发生的故事。街道转角处,一家名为“雷家老铺子”的茶店已经营百余年,店主雷祖元是一位七旬老人,见到记者,她连忙招呼坐下,泡上一杯茶,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起了古街的前世今生。因为故事讲得精彩,去年,中央电视台还专程邀请老人参加录制一档文化节目。

在赤壁市赵李桥茶厂博物馆,挂在门口的一张大型万里茶道牛皮地图十分醒目。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是赵李桥茶厂成立70周年时,内蒙古一家合作企业精心制作的赠礼。每每谈到茶的故事,厂里人都会从这张牛皮地图开始讲起。

岁月荏苒,时光流转。那街、那巷、那人,那楼、那馆、那物,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茶香。

赤壁青砖茶的故事,当地人口口相传。青砖茶已不单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情怀,融进了日常生活中。在交通路口、广场商铺,“赤壁青砖茶”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奉茶斟茶成为重要的待客之礼。赤壁市每年列支300万元进行品牌宣传,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并取得省级、国家级荣誉的企业,给予2万至20万元的奖励。

酒好也怕巷子深。当地找准一切机会推介青砖茶,讲好茶故事。在2018年外交部举办的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上,赤壁青砖茶闪耀蓝色大厅,惊艳世界;在哈萨克斯坦,“赤壁青砖茶”以厚重的历史、独特的风味征服了阿拉木图民众;在马来西亚推介会上,马来西亚拿督吴国强称赞“川”字青砖茶“入口醇厚,感觉很爽”。

踏准“一带一路”建设的节拍,企业纷纷走出去,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00余个“赤壁青砖茶”体验窗口;参与发起了中俄万里茶道申遗活动,形成了《赤壁宣言》等纲领性文件,赴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开展公共品牌推介活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瞄准轻便化、文艺范,老字号也可以很新潮

去年底,3万只“暖羊羊”抵达湖北,传递着蒙古国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情意。湖北人也给予了真情实意的回礼:2万份“川”字青砖茶。

老字号还是那个老字号,里面包着的青砖却已变成了“轻砖”。常规茶砖一块重1.7千克,而这种形似巧克力的茶砖,一包里面有两片,一片重250克,由于形状有凹有凸,用手就可以轻松掰成小块。

2020年,顺应快节奏的消费潮流,赵李桥茶厂推出这款新产品。

因新颖、轻便的特点,在选择回赠礼物时,这款“巧克力”青砖茶一眼被相中。用金莉的话说,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头”,“重量减轻了,价值却提升了,吨价是原来的三到五倍。”

青砖变“轻砖”,看似工艺的更新,实则是思路的巨变。老字号在文化传承上要延续,但在营销模式和技术研发上却要学会“变”。

2017年,当赵李桥茶厂的子弟、企业家肖亚松回到家乡赤壁时,发现过了这么多年,赤壁青砖茶还在“一块砖包打天下”。

“快节奏的生活中,谁有工夫拿着茶锥慢慢敲呢?”经过调研,肖亚松发现,赤壁青砖茶虽然有文化、有工艺、有产能,但缺乏市场意识。

从小在赵李桥茶厂长大,肖亚松比谁都了解青砖茶的功效,“特别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路子,没有道理不火。”

“闺蜜的茶”“男人的茶”“女人的茶”“路上的茶”……肖亚松将茶砖做成了茶粒,并把年轻化的语言文案融入传统青砖茶。6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时尚“轻”砖茶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新款巧克力茶年销700万元,占公司七成的销售份额。”

大茶砖变成小茶块,绝不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改变。传统茶砖,粗叶长梗居多,但变小变薄后,裁剪就有讲究了。“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确保叶与梗的配比是最科学的,以保证最原始的口感。”

大德和公司还耗时1年半研发了大容量青砖茶自动煮茶机,只用放入水和茶包,一键即可冲泡一杯地道的青砖茶。消费者可通过扫描煮茶机上的二维码下单买茶,价格比线上还优惠。

思路打开了,世界就敞开了。

从面向牧民到面向市民,赵李桥茶厂的客户变多了,市场变大了。2019年,公司国内销量首次超越边销量。大德和公司的“文艺范”打动了年轻人,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由以前40岁以上减低了15岁。

去年,赤壁青砖茶产业集群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销售额超过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带动从业人员3.5万人和5000多户茶农增收脱贫。

百亿产业渐成长,百年品牌正青春

赤壁青砖茶的新市场开启,健康消费的风口已至,如何让千年醇香更加悠远?

“川”字牌和“羊楼洞”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青砖茶品牌,有了更深的谋划与思考。

“要想与国际标准接轨,青砖茶也必须走绿色有机的路子,而我们才刚刚起步。”“羊楼洞”品牌的代表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何国平说。该集团子公司羊楼洞果茶股份有限公司有700亩茶园,2019年,开始尝试种植有机茶,经过3年努力,29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认证。“有标”后,仅老青茶的价格,就比普通青砖茶叶每斤高出三四元。

“与此同时,相互压价的现象并不鲜见,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随着出口订单的增长,金莉则有另一份忧心。

丰盈内涵强品质,老字号扬长补短――

政府来引导。赤壁市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茶叶协会,出台了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奖补政策,每年财政列支2000多万元用于产业奖补。今年开始,每年设立2000万元茶产业发展奖补基金。

企业强龙头。该市将12家重点茶企集中在羊楼洞茶文化博物园和赵李桥砖茶产业园,重点培育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洞庄茶业有限公司等成为龙头企业。2020年,国资控股、民资参与的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成立,整合多家茶企抱团发展。去年底,该集团“淘茶网”上线,短短4个月,月销售额从100多万元飙升至4000多万元。今年,该集团计划开发6个运营中心,直营店计划突破300个。

行业齐自律。围绕茶产业全链条,茶叶协会制定一系列标准。达不到标准,就不能使用“赤壁青砖茶”这个公用品牌。

全市一条心,青砖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系统等产业链上的各项标准正逐步建立,原料品质、卫生水平、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变与不变,看似迥异,实则殊途同归。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亿产业,赤壁青砖茶正青春。

注:内容来源国家农业部网站,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数字赋能 赤壁青砖茶踏上“标准化”之旅

一片茶叶如何从枝头走向世界?近年来,赤壁市科学制定、高质高效打造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建设“三品一标”等方面加压加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在赤壁市万亩茶园改造示范基地看到,漫山遍野的新茶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王清平说,这片茶园种植历史已经接近70年,属于低产茶园,茶园产量和茶叶品质都不尽如人意。为了推动茶树更新复壮和土壤改良,在当地政策的扶持下,不到两年时间,王清平承包的500亩茶园已全部改造完成。

咸宁赤壁市清茗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清平:“原来老茶园是五百斤到六百斤一亩,但是我改造后起码达到一千斤一亩,价格(上)没有改造前三块五(一斤),改造后卖七块(一斤)翻了一倍,我这个茶园全部达到欧标了,都可以出口。”

据了解,为保障低产茶园改造顺利进行,赤壁市还实行每亩3000元的补贴,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已完成7000亩低产茶园改造。

咸宁赤壁市农村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雷该翔:“通过低改实施有机肥以后,它的叶面变大了、变厚了,芽叶也健壮了,产量肯定更多,经济年限更长,我们下一步分三到五年完成其它低产茶园的改造。”

除低产改造外,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各个茶园里。在500多亩数字茶园里,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了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配备了土壤墒情检测仪,工作人员正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对公司的数字茶园进行实时监控。在监控平台上,茶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茶叶生长等情况一目了然。通过数据分析,可实现茶园数字化管理。

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实践展示馆负责人闵兰:“我们能够更实时地掌握更精准的数据,能够实施有效的对策,这样就能够更有利于茶叶产量的增量和品质提升。”

在产品加工环节,赤壁青砖茶通过设备改造升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清洁化生产。自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组建之后,就不断对园区原有生产线提档升级。今年年产能有望突破5万吨。

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品牌部总监徐超凡:“完善了数字档案及溯源体系,实现从一片叶到一杯茶,全过程标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转变。”

把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还充分发挥国企的资源和管理优势,牵头与羊楼洞、赵李桥、大德和等10多家砖茶重点企业成立联盟,共同打造青砖茶标准体系,推动青砖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裕志:“从生产到产品出库整个环节,进行一个品质的闭环管理。”

过去赤壁青砖茶跟欧美等国的标准不能对接,形成出口短板。而现在,为提高黑茶产品“湖北标准”话语权,2021年底,赤壁市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湖北省首个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直接提供黑茶、红茶、绿茶等35种产品的检测,检测项目覆盖率为100%。

咸宁赤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龙晓达:“不定期地进行联合抽检,督促每一家企业的每一批产品,必须有公检中心的检测报告才允许出厂。”

目前,赤壁市已构建完备的《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涵盖种植、加工、包装、运输、流通、溯源以及售后等,整个产业链共85项标准。还先后出台多项奖励性政策,重点打造赤壁青砖茶产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底,赤壁市茶叶总产量7.1万吨,其中砖茶产量6.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60亿元。

咸宁赤壁市政府党组成员、产业顾问陈迪林:“力争2025年之前,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使赤壁青砖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茶叶品牌。”

来源:长江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赤壁千年青砖茶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赵李桥百亿茶产业带动3.5万人脱贫

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中蒙“羊来茶往”的佳话,在疫情期间见证了两国深厚的传统友谊,更延续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蒙青砖茶贸易文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集中爆发,危难时刻,蒙古国宣布向中方捐赠3万只羊;同年底,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湖北在向蒙古国的回礼中,回赠的2万余份赤壁青砖茶让人津津乐道。

日前,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从武汉出发,驱车两个小时,抵达位于湖北赤壁的欧亚万里茶道源头——赵李桥镇羊楼洞。在沉寂百年之后,曾经对中俄、中蒙等贸易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万里茶道,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再次香飘四海。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在传承历史文化、振兴茶叶产业、重塑青砖茶辉煌以及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需要被人们铭记、传承、保护和宣传,这也是赵李桥羊楼洞受到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关注的原因之一。”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表示,长江商报作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全媒体,应该站在支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媒体平台优势,展现出赤壁青砖茶的悠久历史和巨大成就,把赤壁青砖茶的美和好,通过新闻帮扶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这也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制定公益计划和实施公益项目的初心。

茶山要美,茶业要强,茶农要富,茶叶振兴与乡村振兴、茶农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近年来,依靠产业带动、旅游增收,一片一片茶山绿色如画,守住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有着1000多年独特制茶工艺的赤壁青砖茶,不仅传承和发扬了老祖先的技术,也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带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龙头企业引领“茶产业”扶贫之路

“始于秦汉,兴于唐宋”,位于湖北咸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自古就是中国的核心产茶区,以生产青砖茶闻名于世,被誉为青砖茶之乡,米砖茶之乡。17世纪时,一条发源于赵李桥羊楼洞、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成为了中国联通中亚及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条繁荣了两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是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洲际物流通道,足以媲美汉代“丝绸之路”。

然而,在全国其他省市茶产业迅猛崛起发展、省内兄弟市州茶业奋起赶超时,曾经的“茶叶奇迹”、“国际商道源头”却开始沉沦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到2006年,整个咸宁市茶园面积已经减少至13.2万亩,茶产业几乎跌至谷底。

为了重振茶乡雄风,赤壁市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蓄势待发决定重点推出青砖茶,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造福亿万民众”发展战略。同时,随着国家精准扶贫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越来越多的赤壁村民加入了茶产业发展大军中。

赤壁新店镇花亭桥村5组村民郑先军就是其中一人。

年过七旬的郑先军和老伴靠着种植“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年均纯收入仅3000元。瞄准茶产业后,老两口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还成了村里的种茶大户。之后,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下,郑先军承包了村里的集体茶厂和上百亩茶园,并引进技术进行茶叶加工及销售。

花亭桥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村民们除了种植收入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郑先军承包下茶厂,不仅让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还雇佣村里的贫困户到茶厂和茶园打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尽早脱贫致富。

然而,郑先军起初的经营并不顺利。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茶厂的茶叶滞销严重;因管理不到位,茶园杂草丛生,茶叶产量也连年下降。不仅无法带动村里脱贫致富,郑先军本人还经常入不敷出,这让他又急又恼,一度有了放弃的念头。

直到三年前,这一切迎来了转机。

2017年,咸宁市启动“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爱心企业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与花亭桥村结成对子,开始对其进行帮扶。

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是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批准的一家青砖茶品牌传承企业,也是湖北省级龙头企业。帮扶过程中,公司不仅走访慰问贫困户并发放最高万元的扶贫资金,还找准痛点,对全村的“经济命脉”——郑先军的茶厂进行了定向帮扶。

为了解决茶厂的销售问题,赵李桥茶业公司直接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其茶叶,彻底消除了茶叶的滞销难题。同时,公司还向郑先军提供肥料、茶苗和种植管理技术,帮助茶园恢复产量,提升质量。

渐渐地,郑先军的茶园恢复生机,因为管理出色,还被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赤壁市农业农村局授予示范基地的称号。

“种植大户遇上龙头企业,不仅给个人带来收益,更是让全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让一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把贫困帽子摘了。”花亭桥村妇女主任熊玉荷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花亭桥村是赤壁市2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有776户40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15户400余人。在赵李桥茶业公司的帮扶下,2020年底,全村成功脱贫摘帽。

熊玉荷说,郑先军承包的是村集体茶厂,茶厂没有收入,就意味着村里没有集体收入。赵李桥茶业公司的定向帮扶,不仅让郑先军个人收益有了提高,更是对村集体经济有了一个保障。

“作为本市本土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贫困户奉献爱心,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艳香说,在赵李桥茶产业的就业岗位上,能使每个村民增加至少上万元收入。造血式扶贫才是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最有效的方式。身为龙头企业,更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改过去“大水漫灌”的作法,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滴灌式扶贫。“在传承文化瑰宝的同时,也希望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千年文化传承铸就工匠精神

“十三五”落子收官,赤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逼近50亿元,距离百亿目标越来越近,并已制定了“十四五”200亿元的产值目标。

目前,赤壁茶叶加工企业已达42家,其中规模企业25家,拥有“赤壁青砖茶”、“川”字牌、“羊楼洞”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赵李桥”等省级著名商标。近几年来,赤壁青砖茶产业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各家茶企业对青砖茶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1月26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来到位于羊楼洞茶场十五连的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走进大门,正前方便是一座占地32亩的示范茶园,取名为百茶园。茶山上,密布着摆放有序的粘虫黄板和杀虫灯,是一个典型的高标准低氟良种茶园,主要种植了“中茶108”“ 鄂茶1号”为核心的良种茶叶。

“有机茶园全部是物理杀虫,不打任何化肥和农药,这样产出的鲜叶可达到出口标准。”赵李桥茶叶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周清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赤壁市最早种植有机茶园的企业。公司拥有3000多亩有机茶园,5.4万亩联营基地,推行“园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年生产力超过5000吨。“种植有机茶园的成本更高,产量更低,但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值得我们去做这样一个改良。”

在公司茶厂车间的清洁生产线上,十来名工人正在熟练地进行茶叶加工。从仓库运来的茶原料,经过传统工艺的杀青、揉捻、晒制和渥堆,最后在生产线上被压制成方块形状,这就是青砖茶名字的来由。

“黑茶最主要的工艺就是渥堆,这才是真正的发酵,这项制茶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也是赤壁青砖茶的‘精髓’。”赵李桥茶业公司销售总监雷晓猛,是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代表雷氏家族的第64代传人,说起自己家族的茶艺史和青砖茶,他便侃侃而谈,几乎每款产品、每种规格、每项工艺、每个典故,他都了如指掌。

代代传承,历久弥香。独特的发酵工艺形成了赤壁砖茶独特的品质,铺陈出独一无二绵延千年的发展画卷。

“正是因为老祖先制茶的匠心,吸引了很多外商,才有了当年羊楼洞茶市的辉煌和万里茶道。”雷晓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赵李桥羊楼洞出产的茶叶,被冠以“洞茶”之名,这些茶叶采用特定工艺,经过发酵加工而成,其中以青砖茶和米砖茶最为有名。

青砖茶属黑茶系列,米砖茶属红茶系列,非常受中国北部边疆和蒙古、俄罗斯等地人民欢迎,贸易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以一担茶换一头羊或者几担茶换一头牛的交易常有发生。

雷晓猛说,虽然羊楼洞的繁盛不在,但是砖茶的传承却从未中断,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由于万里茶道路途遥远,要走水路、陆路,甚至是戈壁沙漠,最终才能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于是到了明清时期,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老匠人们便将制茶技术改进升级,采用压制的方式制成方形,便有了如今的青砖茶。喝茶时,需要用工具将茶砖撬开,经过煮泡才能饮用,因青砖茶厚重结实,因此被茶业界戏称“一块板砖闯天下”。

“从种茶到制茶到运茶,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老祖宗的智慧。”雷晓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青砖茶属于后发酵茶类,富含茶黄素等温性物质,因此喝了不仅不会睡不着,反而能安神,还能刮油御寒,有很好的暖胃效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保存原有青砖茶传统包装的同时,青砖茶也开始往“轻”砖茶方向发展。目前,赤壁已开发了100多种轻量化产品,在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大受欢迎。

“品牌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要传下去,还要发扬下去,做得更好。”雷晓猛说,把历史精华与现代科技相联动,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从种植到加工,做出安全、可口、健康、时尚、方便的赤壁青砖茶系列产品,满足每一个消费者对赤壁青砖茶产品的需求,才能形成赤壁茶产业新一轮发展动力。

目前,赵李桥茶业公司已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茶科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充分发挥赵李桥青砖茶的优势,让工匠精神在新一代赵李桥茶人身上释放新光彩。”

“洞茶复兴”打造民族品牌

如今的赵李桥羊楼洞,再也不是单一只生产茶产品,茶山也不是过去那种只种茶树的山地。它们已经蜕变为“生态景观”、“旅游观光体验”、“旅游+ 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1月27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从赤壁市区出发,沿107国道向西南方向驱车20余公里,走进位于湘鄂赣三省边陲的赵李桥镇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冬日里的古街多了一份肃静,但仍偶有游客和客商穿梭行迹于此,慕名购买这里独有的青砖茶。

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路面上,当年鸡公车运茶时辗轧出的辙痕深槽依然清晰可见,街道两旁墙体斑驳的明清老宅显露着年月的沧桑。纵使辉煌不再,赵李桥羊楼洞没有了曾经的繁华喧嚣,只剩下老人们闲坐屋前静守光阴,但这并不影响赵李桥茶产业的涅槃重生。

如今在羊楼洞古镇,一座现代化商街正拔地而起。各种茶元素扑面而来,一间间商铺装修一新,沏茶迎接八方来客,再现当年茶叶商贸繁荣场景。新街用的也是一块块青石板砖,如今,它们也将开启属于自己的百年辉煌。

“依托茶资源、茶文化,这几年,赵李桥面貌焕然一新,是国内外游客来赤壁旅游首选打卡地。”在赤壁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里,周清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展示了赵李桥茶业公司在此联营的一片茶地。这里是卓尔集团依托赤壁万亩茶园,投资建起的全球首家茶文化俄罗斯风情主题公园。这个耗资5亿多元的文旅小镇,是挖掘赤壁千年茶史、重振万里茶道、打造羊楼洞系列文化旅游带的项目之一。借助现代文旅产业的力量,赵李桥羊楼洞正翻开“万里茶道源头”的新篇章。

驼铃声声,雄风又振。以老赵李桥茶厂、羊楼洞茶业公司、赵李桥茶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几十家赤壁企业,也正以青砖茶产业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带着新的茶香漂洋过海,筑巢引凤,希望复兴洞茶昔日的辉煌。

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魏艳香多次提出支持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加大赤壁青砖茶宣传力度的建议。在刚刚结束的湖北两会上,她再次提出了“支持赤壁青砖茶品牌建设”的议案。

“赤壁青砖茶企业必须形成合力,品牌名气仍有待提升。”魏艳香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赤壁青砖茶是湖北“一红一绿一黑”亮丽名片之一,是农民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基地壮大、实力增强、产业融合、文化彰显、特色凸现的良好态势。2020年砖茶产量4万吨,带动3.5万人增收脱贫,带动周边县市40多万亩茶园茶农增收。虽然赤壁青砖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羊楼洞古镇被世界茶业委员会授予“世界茶业第一古镇”,赤壁青砖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在国内黑茶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1%,在省内占有量也不高,正处于“有品牌、无市场,有品质、无名气”的发展瓶颈期。

魏艳香认为,公共品牌需要精心培育打造,才能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使赤壁青砖茶火起来热起来。目前,赤壁全市已形成共识,合力打造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全市齐声叫响“赤壁青砖茶”。湖北也已制定了《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服务与支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包括赤壁青砖茶在内的6个重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获重点支持,这也将助推湖北茶产业走向世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需要被人们铭记、传承、保护和宣传,这也是赵李桥羊楼洞受到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关注的原因之一。”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表示,作为万里茶道的源头,羊楼洞古镇不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也是中国制茶业的一个缩影。几百年前,青砖茶从这里运出,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几百年后的今天,青砖茶仍从这里运出,成为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名片。不仅如此,在传承上千年历史制茶工艺的同时,青砖茶还对接精准扶贫,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给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姚海鹰说,长江商报作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全媒体,更是应该站位国家核心利益,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通过媒体平台和自身优势,展现出赤壁青砖茶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这也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制定公益计划和实施公益项目的初心。“我们要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赤壁)

注:内容来源长江商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