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稀土元素标准化值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标准规范: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展望

标准样品是实物标准,是国家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正式明确了标准样品的法律地位。标准样品是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文字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样品与文字标准共同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茶叶标准样品是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检验和管理等过程的重要依据。我国最早的茶叶实物样品制作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有毛茶实物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随着我国茶叶销售模式由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物标准样制备工作一度滞缓。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文字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标准样品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叶领域标准样品研制工作也愈显重要。

01茶叶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现状

标准样品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规定特性足够均匀且稳定的材料,已被确定其符合测量过程的预期用途。

根据GB/T15000.2—2019关于标准样品中有证标准样品的定义,有证标准样品是指采用计量学上有效程序测定的一种或多种规定特性的标准样品,并附有证书提供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的陈述。

目前,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有证茶叶标准样品主要为国家标准样品,数量较少。茶叶领域的有证标准样品主要分感官分级标准样品和茶叶中某种或某类成分的基体标准样品两大类。

1、用于感官品质评定的茶叶国家标准样品

茶叶感官标准样品主要是针对茶叶的等级要求,通过评茶师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依据GB/T23776《茶叶感官评审方法》中的描述对茶叶的滋味、香气、色泽、外形、叶底“五因子”按不同权重进行评审打分,最后根据可溯源的文字标准,制作可以与相应茶叶等级相符的一种实物样品。

目前茶叶中已经研制发布的感官标准样品有19项,其中大多数已经过了有效期。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目前现行有效的感官标准样品有GSB16-4161-2023机制茯茶感官标准样品、GSB16-4162-2023沱茶感官标准样品、GSB16-4163-2023六堡茶(散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16-1524-F07-2023武夷岩茶标准样品、GSB16-4168-2024龙井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5项。

正在研制的有茉莉花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白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黄山毛峰茶(特级二等)感官标准样品、太平猴魁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祁门红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霍山黄芽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六安瓜片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坦洋工夫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等。已完成验收待发布的有晒青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等。

2、茶叶中某种或某类成分的基体国家标准样品

GB/T15000.2—2019中对基体标准样品的定义为具有实际样品特征的标准样品,在定义的注中解释基体标准样品可直接由生物、环境、工业源中获得,也可向现有材料中添加相关成分而获得。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在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溯源性方面,基体标准样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相关的基体标准样品主要包括一些农药成分的基体标准样品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标准样品。

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茶叶中目前发布并现行有效的基体标准样品有GSB11-3918-2021茶叶中稀土元素钪、钇、镧分析标准样品,以及正在研制的红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绿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茶叶中铅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氯氰菊酯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虫腈分析标准样品、茶叶中氯氟氰菊酯和茚虫威分析标准样品、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标准样品、没食子儿茶素标准样品、茶叶中硫丹、三唑酮、哒螨灵和二嗪磷定量分析标准样品等。

02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主要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标准样品的研制主要遵循《标准样品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目前标准样品的研制主要依据GB/T15000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按照策划方案生产出能够提供某种特性的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符合预期用途的实物样品。

标准样品的研制过程一般包括生产策划、原材料选取、样品制备、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估、定值测量、特性值确定和不确定度评估以及后期研制报告的撰写与附带文件的编制等。

对于茶叶的标准样品研制,除了遵循GB/T15000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GB/T18795《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对茶叶领域的感官标准样品的制备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对于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一般应有相应的文字标准作为其技术溯源的依据,研制的标准样品应符合文字标准中对相应产品等级的感官品质要求。因此在原料选取上,选取的样品除有代表性、广泛性外,还应基本符合文字标准中有关感官品质的要求。同时供样企业应有一定规模,对送样的同批次同规格样品应具有一定的留存样,以便于后期制备样品时候保持前后样品的一致性。

样品制备阶段,结合茶叶领域的特点,一般分小样拼配和大样匀堆两个阶段。

小样拼配

小样拼配方案对于最终标准样品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由资深的拼配专家和主产企业专家共同完成。小样拼配方案确定后,根据最终需要制备的标准样品数量计算每个原始样品的使用量,供样企业根据选中的样品批次提供大样原始样品。

大样匀堆

在大样匀堆过程中,要根据留存原始样品跟大样原始样品进行一一对样,完全一致后,根据小样拼配方案同比例放大完成大样的匀堆。大样匀堆完成并进行感官检验后,标准样品的样品制备基本完成,待采用一定科学合理的包装后,根据标准样品定值和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估国家标准的规定程序,对所研制的标准样品的品质水平进行检验。

定值与不确定度评价是标准样品制备的重要环节,对于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定值,主要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茶叶感官审评专家进行,每位审评专家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实验室,依据标准样品可溯源的文字标准中的感官描述,结合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独立感官审评打分,计算标准样品特性值及不确定度,完成对标准样品的赋值。

03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中的问题

目前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与基体标准样品研制存在较大差别,尤其采用现有标准样品的检验方法和理论进行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主要表现在标准样品的稳定性检验周期与茶叶样品本身之间的保质期以及标准样品有效期之间的关系。

由于标准样品在运输或贮存期间,其特性值可能会随运输条件的变化或贮存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在标准样品研制技术领域,一般认为在合适的运输条件下,在运输期间标准样品特性的变化程度称为短期稳定性;把保存在合适的贮存条件下,标准样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程度称为长期稳定性。

对于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通过感官检验打分作为特性值检验的方法。短期稳定性一般可通过模拟运输或实际运输来检验特性值的改变,而对于长期稳定性一般通过定期抽取贮存的样品感官检验打分来分析特性值的变化区间。

由于目前茶叶的长期稳定性周期与保质期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即这个时期就等同于标准样品的有效期,所以导致茶叶感官标准样品在完成相应长期稳定性检验工作申请验收时,标准样品本身已基本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从而限制了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发展。

04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展望

目前我国的茶叶标准(文字标准)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茶叶标准体系,尤其在产品标准中已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系列等标准,对规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叶产品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感官品质要求和理化指标要求,其中感官品质要求主要通过文字描述来实现,因此研制与茶叶文字标准相配套的感官标准样品就尤为重要。同时,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可以为质量监督、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市场流通、茶文化普及提供权威科学支撑。

近几年随着各地的重视,除了国家标准样品,各地方也相继推出地方标准样品、团体标准样品,甚至企业标准样品等。

在机构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茶叶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成立,主要负责组织茶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的研复制工作。

未来茶叶标准样品的研制,希望能研究提出适用于茶叶的稳定性评估、均匀性检验、定值测量方法等技术要素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茶叶的国家标准样品研制管理规则,提升茶叶标样研制效率,确保茶叶标准样品研制高效有序供给。

作者简介:张亚丽

副研究员,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标准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职秘书,兼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技术审核专家。主要从事茶叶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研究以及制修订管理工作。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4年第1期文章《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和展望》,页码:5-7,作者:张亚丽,尹祎*,李文萃。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行业食品安全综合发展情况

        2月1日,一条来自微信公众号粮策新农业论坛的文章《中国98%的茶都有农药残留:立顿、吴裕泰、张一元、中茶、天福茗茶……全有农药!》的文章,因转发范围广,引来众多消费者关注。有的读者直接致电茶周刊记者,询问消息的可靠性。后经分析得知,该文章所写内容大部分为作者断章取义地从网上摘选文字,拼凑而成,还请消费者理性对待。

        然而,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议题。为了让茶叶消费者了解当下我国茶叶食品质量安全的形势,记者特别联系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食品安全分会,详细了解了当前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态势。作为“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联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各相关司局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国家茶叶安全协调工作,配合全国茶叶主产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茶叶质量安全监督和风险防控。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当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记者就有关方面进行了采访。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迈入新征程

 

 

        自2015年10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迈向新的高度。这部三易其稿,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构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发展新格局。2015年12月,农业部批准发布《绿色食品代用茶》(NY/T2140—2015)。2015年至今,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分别发布三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DB852/002—2014)、(DBS13/002-2015) 、( DBS 34/2607—2016)和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金花茶叶茶》(DB8 45/033—2016)。之前,我国相继出台了三项针对茶叶品种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多项新修订和颁布的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不约而同聚焦代用茶产品,对代用茶生产经营领域以标准为手段强化食品安全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同时,也是对我国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规为准则的茶叶行业卫生标准总体框架进行的有效补充。2005年,我国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规定了茶叶中稀土元素残留限量为2.0mg/kg,给茶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困扰。对此项指标对大残留限量值的设定和检验方法选择,成为近年来茶叶行业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诉求。2015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污染物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和2016年2月召开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中,分别针对膳食稀土元素的暴露风险等技术环节进行审议讨论,为围绕标准开展的后续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从源头抓好安全防控工作

 

 

 

        2015年以来,多个产茶地加大了茶叶食品安全管理的培训力度。针对标准化茶园建设、农业投入品科学选用,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组织开展了多场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据中茶协2015年对全国主要产茶县的调查统计,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茶园种植管理是产茶区域进行培训的主要内容。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区域茶叶食品安全建设的趋势明显加大。大企业主动对茶农和合作社进行培训,根据生产特点定期组织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技术专项讲座,其规模优势与动作用明显。茶园结构与生态建设水平持续优化。

 

 

监管情况整体向好 农药残留依然存在

 

 

        监管情况整体向好,但仍存隐忧。2015年1月—2016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公布的监督抽检信息中,有15批涉及茶叶及其相关制品共2218份样品,合格率98.9%,发现不合格样品25批次,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物铅和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这两类已在茶树上禁用的农药上。同时,各级省、市、自治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批次对辖区内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监管,除农药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外,在稀土残留、添加剂使用、产品标签等方面也集中暴露出不合规问题。从抽检结果观测,个别农药品种仍存在残留量超标的现象。出现问题的茶叶产品涉及乌龙茶、绿茶、红茶等多个茶类。在出现超标现象的农药品种中,以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两项农药出现问题较为集中。这两项农药的共性是,均为我国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品种,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中虽有此农药,却未列出其在茶叶上的限量指标,致使部分生产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其污染来源可能是多元的,包括环境残留、漂移污染、误用或违规使用等多种可能。可见,部分区域茶叶生产中对于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仍存漏洞,无论是对茶农在农药选择和安全间隔期方面的技术指导,还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都有需要完善之处。

 

 

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

 

 

        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推广,茶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其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也慢慢显现。我国无公害茶园面积已超过六成,但有机茶园面积仍不足一成,且所占茶园面积比例增长缓慢。这样的框架之下,很大比例的茶园处在已取得无公害认证但尚未取得有机认证的阶段。对产区和企业而言,有机认证涉及内容多、指标严格,短期内难以大面积普及,需要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进行有效填充。

 

        另一问题是,长期以来,茶叶领域认证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茶园认证上,加之后期品牌建设中各种商标的申报使用,生产单位的大部分精力均集中于此。中茶协对我国重点产茶县和代表性茶叶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领域无公害等认证项目的普及率均高于HACCP等工业领域认证。而在工业生产领域,企业则更倾重于具有准入性质的SC(原QS)认证。同样在市场上,消费者也往往更高容易关注到绿色食品、有机茶等认证标识,对于HACCP、ISO等更加倾向于加工领域的质量认证标识既不理解也不关注,如此形势,恐怕很难对企业进行相关认证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于茶产业工业化转型已提上日程,对于工业生产行为的规范成为企业发展中心的课题,应在业内引起广泛重视。

来源:茶周刊

有机茶是怎么产生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英文名为Organic,是指具有生命力、自然自发的、非(或少)人类意志所参与的行为系统。有机认证针对的并不仅仅是商品,而是在监督控制商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贩售等行为系统中遵循的规范。

  以目前认知稍高的有机农业为例,这个行业的有机标准在于:通过生物措施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外部投入、人工反向干预;禁用化肥、农药;建立种植场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对于人类生存与生物多样性有利。因此所有的有机认证,其实控制的都是商品制造的过程,而非最后的结果。因此,它的可溯性、保障性、安全性更全面、更严苛。

  有机茶其栽培方式是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的栽培方式,且必须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机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虫害。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有机茶属于真正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饮品。

  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空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土壤中的铜、铅、镉、砷、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有机茶加工技术规定标准。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

  茶园园地生态环境优良,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园地土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1.5%,pH值4.5至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强。茶园周围100米以内不得设厕所、粪坑、牲畜圈等。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各种化肥、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人工合成的各种多功能叶面营养液及城乡垃圾、工厂废渣等。

  贺开古茶庄园的有机古茶园实施纯天然无污染不干预放养策略,确保每一饼有机茶都是符合有机标准的。有机食品作为所有食品中的金字塔尖,其地位和健康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代表了有机茶在所有茶中的地位。

  2015年,六大茶山贺开古茶园基地经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严格评审和认证,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书》、《有机产品销售证》。

优质的原料

  原料好,是所有优质茶加工制作的第一要素,而采摘标准对原料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六大茶山精选云南澜沧江流域生态茶园的优质茶为原料,以科学而严格的采摘标准进行采摘,有效保证了六山有机茶的原料品质,精心挑选有机原料。

现代化厂房

  公司在勐海、凤庆等地都建有现代化制茶工厂,勐海厂占地18628平方米,拥有两条生产线,多个车间,是一座花园式制茶工厂。凤庆厂总占地面积55944平方米,拥有数条完全按照国际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生产线。

标准化生产

  将采摘后的鲜叶加工为晒青毛茶,分为杀青、揉捻、晒青三道标准工序。初制完成后还需要通过手工及机器进行筛分拣剔再次将原料分级,并将毛茶中的老梗、黄片等杂质除净。之后对机器筛分后的原料进行人工细化及产品的进一步加工。确保每一饼有机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做到完全符合有机生产标准。

专业化仓储

  公司在东莞、昆明、勐海及凤庆都有专业的仓储基地,总存储量高达4000多吨,东莞醇厚、昆明香高、勐海韵足、凤庆甜爽,每一个仓储环节都是对茶生命的升华,每一片到达您手中的茶叶都弥足珍贵。

  纯天然的生长环境,绿色有机的原料,标准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工序,获得国家颁发的有机茶证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饼有机普洱茶。有机茶来之不易,经过每一道严格的工序,终于到达茶友的手中。有机普洱见证了一饼有机茶从生长环境到生产出售的全部过程,代表了普洱茶质量的至高水平。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