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稀土超标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安溪铁观音的这场“翻身仗”是如何打赢的?

安溪铁观音持续二十多年的高增长记录,直至稀土含量被误读为“农残”超标才戛然而止。此后,安溪县开启了为期七年的救市行动。2020年,乌云散去,安溪铁观音终于走出了稀土乌龙的阴影。

茶业几占安溪经济半壁江山

10月14日,厦门市安溪商会成立茶叶专业委员会。这是安溪异地商会首个为家乡茶叶专门成立这样的职能部门。

“让安溪铁观音再次腾飞,回归茶业的C位。”厦门市安溪商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李进江在专委会成立仪式上的几句话,道明了成立专委会的目的,也点出了安溪铁观音现在的窘态。

2012年,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一份《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中国南方茶系因为稀土含量超标集体躺枪,其中又以安溪铁观音受伤更重。报告出炉后,安溪铁观音一夜之间由持续多年的网红变成了过气明星。此后经年,突然遭遇“名利双杀”的安溪铁观音步入了漫漫熊途。

安溪铁观音以其土壤气候和制作工艺孕育出独特的香韵香型而进入世界名茶之列,因为茶叶香气扑鼻,甚至一度被市场误读为“添加香精”。二十多年来,与改革开放保持同步,在安溪茶人的辛勤耕耘下,安溪铁观音在国内乃至国际茶叶市场中长期占据C位。

过去高光时刻,为了搭上安溪铁观音这趟致富列车,不只安溪周边县域的永春、华安,甚至远在台湾、云南和河南等地的茶农,也开始引种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铁观音长期是福建乃至中国地理标志中的一张名片。茶叶一直是安溪的一大支柱产业,素有“一片叶子富了一个穷县”的说法,是安溪实现脱贫摘帽并进入中国百强县的蝶变要素。

可以佐证的数据是,安溪现有人口120万,80%从事涉茶产业,茶产业收入占到安溪农民纯收入56%。安溪茶商掌控着全国一半左右的茶叶销售渠道。

安溪2020年GDP747亿元,涉茶总产值250亿元,以县级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涉茶总产值、涉茶人员、受益人口、人均茶业收入占比和茶产业链完整度等多项全国第一,几乎托起了安溪经济的半壁江山。

稀土含量超标阴影蔓延后,2013年,安溪人均GDP在泉州县域排名中垫底。

翻身仗是怎么打赢的?

今日解读昔日绿色和平的报告,安溪铁观音有一种沉冤得雪的解脱感。昔日检出的所谓稀土含量超标实际上并非茶农后天使用禁用农药所致,而是种植土壤里先天含有农残目录里的稀土成份。

2017年,当国家卫计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规定不再为包含茶叶在内的植物性食品设置稀土限量标准时,安溪铁观音终于彻底卸下了那个背负七年的包袱,得以轻装上阵。

不过,对于安溪铁观音来说,这已是后话。稀土超标事故发生后,安溪围绕提高质量标准和准入门槛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其实便已经持续展开了,采用的工具手段有很多,一些做法颇具创新性。

在“农残”中跌倒,就在“农残”中爬起来。安溪首创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从供应源头切断禁用农药的流入,堵住了源头自然就管住了治理“农残”超标的根本。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安溪强推“两留”(茶树留高、梯壁留草)、“两禁”(禁用非准入农药、禁用除草剂)、“两减”(减农药、减化肥)、“一回归”(制茶工艺回归传统),推动域内茶园往高标准生态茶园方向转化。

立体推行全域生态建设,率先推动县域大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建设。安溪铁观音盛景时的高潮曾吸引外地茶农群嗨引种,不过,安溪的气候和土壤始终不可复制,这也由此造就了安溪铁观音与众不同的品质。

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推行全域生态建设实际上是推动安溪茶叶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拉开安溪铁观音与异地引种者的差距。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是安溪铁观音守护品质的一把利器。安溪出台了《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及《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细则》,通过对安溪铁观音商标进行授权,设定使用边界。目前,准用企业仅有153家。

出台《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制作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参考样,建设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茶业,仅有的另一家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设在杭州的龙井茶产区。

放在市场上,铁观音产地是肉眼难辨的。用商标授权强化地理标志使用,与非原产地的铁观音就有了清晰的界限。制作国家标准参考样,则让安溪铁观音有了参照的统一标准,从而避免了不同产地铁观音的鱼龙混杂。

从源头上治理“农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砌起品牌使用的护城河,安溪铁观音七年苦下功夫,终于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安溪铁观音迎来峰回路转

“2019年安溪铁观音开始出现复苏的苗头,2020年重拾升势的迹象就很明显了,2021年秋茶市场出现了久违的旺市。”安溪中国茶都的经营者们感觉到了来自茶叶市场的这种微妙变化。

今年秋茶,安溪铁观音销售出现明显的量价齐升,一些高端品种零售价上涨了两三成。

应邀出席厦门市安溪商会茶叶专委会成立的陈志雄也感觉到了安溪铁观音的升温。陈志雄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厦门市茶叶协会秘书长、中茶厦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陈志雄说:“中茶海堤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的新品‘水藏香’在内蒙古都卖脱销了。”安溪铁观音的传统市场在南方,却在今年成了北方市场的网红,这很能说明问题。

影响安溪铁观音品质的环境因素都在发生改变。近六年来,安溪茶叶“农残”检测合格率百分之百,出口茶叶质量安全连续十四年百分之百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其中包括质量标准以严苛著称的日本。

茶叶的回暖也带动茶农收入的稳步增长。茶农售茶收入由1999年的790元、占人均纯收入比例24.8%,提高到2020年的售茶收入16790元、占人均纯收入比例56%。

安溪产茶环境也在持续改善。2019年11月,安溪铁观音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0年8月,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2020年10月,安溪县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认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21年,安溪铁观音以1428.46亿元的品牌价值,第六年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名,连续两年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

来源:说茶ShowCha→道亦有道经济,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是真的吗?稀土元素可以鉴别普洱茶的产地

提到稀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就在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取消了茶叶稀土标准一事。“稀土超标”问题曾经一度阻碍茶产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我们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稀土”?

稀土是原子序数从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元素性质相似的钇、钪,共17种元素,稀土在自然界以氧化物或含氧酸盐矿物形式存在,有着“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在农业上,稀土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增强作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某些作物抗病、抗寒、抗旱能力,因而稀土肥料经常被施用在一些作物上。但据文献资料报道,稀土元素可能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毒副作用。出于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考虑,原国家卫生部于1991年6月出台了GB13107-1991《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卫生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稻米、玉米、小麦、蔬菜、水果、花生仁、马铃薯、绿豆、茶叶中的稀土限量指标。其中,茶叶的稀土限量指标为≤2.0mg/kg-1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水平很低,据刘宏程博士介绍,从云南省多年茶叶监测结果可知,云南所产茶叶稀土含量均低于2.0mg/kg-1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专家陈宗懋曾进行了专门的实验,他说,如果每天每人饮茶量13克,按照茶叶中稀土最大含量13.8mg/kg-1,人一天通过饮茶而摄入的稀土量最大值为128.34微克,仅占每天允许摄入量的0.84%~2.2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凡摄入量低于规定值的5%以下,对该化合物的评价为安全的。所以,取消稀土标准对茶业发展利大于弊。


植物对稀土的吸收量很少,但其在植物体内存在相对稳定,稀土元素具有丰度小、性质稳定的特点,是产地溯源的理想元素。云南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有所差异,稀土元素的含量也各不相同。茶树种植土壤中元素的情况反映了茶叶种的矿物质元素组成。将稀土元素用于茶叶的产地溯源研究,这在国内还属首次。



在普洱茶产地溯源鉴别技术的研究方面,经过对普洱茶三大主产区出产茶叶作为样本分析,稀土元素以西双版纳的最高,普洱市次之,临沧市含量最低,但都远低于安全值。需要通过茶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差异再结合茶叶中的微量元素检测,共同构建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以普洱茶中含量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元素为普洱茶产地特征元素备选对象,共计21种微量元素和15种稀土元素,应用化学计量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筛选和主成分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宜的特征元素;再结合数据挖掘理论,构建普洱茶产地鉴别模型。


简而言之,普洱茶的产地溯源鉴别技术实施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把各个产地茶叶的稀土、微量元素包括氨基酸等,结合土壤环境等周边小环境的数据做好统计分析并录入。数据库越详尽,鉴别的准确率越高,能够鉴别的产区越细化。

通过5年时间的不断努力,云南省农科院质标所的研究团队在普洱茶的主要种植区域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7个州市抽取了564个普洱生茶、熟茶,获得了36个金属元素共20304个数据,建立普洱茶金属元素数据库1个。初步建立普洱茶三大产区鉴别分析模型。对西双版纳样品鉴别正确率100.00%,临沧样品鉴别正确率95%,普洱样品鉴别正确率97.5%。刘宏程认为目前数据库的数据量还远远不够,因此,对于普洱茶产地的溯源只能实现三大主产区州市一级的鉴别,若要细分到山头,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扩大数据库的建立。

“帝芙特”杯第六届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II)

2017年

每年的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节日。为弘扬科学精神、鼓励茶叶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中国茶叶学会已陆续评选出五届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2023年

为继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切实增强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中国茶叶学会于2022年开展“帝芙特”杯第六届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评选,从47位推荐候选人中,优选出10位获奖者。本期为大家介绍罗列万、杨秀芳和宋传奎。

罗列万 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基本信息

罗列万

男,1963年11月出生,本科,学士,研究员,现工作于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四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

主要成绩

近40年浙江茶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近20多年茶产业多项政策文件规划起草人和连续15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要策划者,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第二届“最美科技人”称号、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授予的“觉农勋章”等荣誉。获部丰收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标准创新优秀贡献等各类科技成果奖10余项。

从业30余年来,致力于全省业务系统专业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和匠心精神的弘扬。直接培养专业人才30余名,其中获“青牛奖”、全国技术能手、省农业技术能手等10余名、晋升副高职称以上10余名。在安吉龙王山、武义更香、开化云翠建立的3个首席专家工作站,发挥了标志性的科技示范作用。

主持“一个团队(省茶产业团队)、三项协同(协同推广、团队专项、三农九方)、四方联动、全链服务”茶产业科技协作支撑机制创新,创制了茶产业科技支撑的浙江模式。主持的专项首次成功研发了7类名茶连续自动加工生产线工艺与成套设备配置,为浙江乃至全国名茶加工的连续自动化生产线及加工数字化的推进等作出了积极贡献。组织实施了良种工程,成功推动了‘白叶一号’、‘中黄1号’、‘中黄2号’等珍稀品种的育成与推广,推动浙江无性良种率从1999年的12%提高到2022年的78%。

累计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浙江名茶图志》、《茗边清话》、《名优绿茶连续自动生产线装备与使用技术》及参编著作近30部。

杨秀芳 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基本信息

杨秀芳

女,1971年7月出生,研究生,硕士,研究员,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主要成绩

推动我国茶制品技术体系的完善:指导研发茶黄素等茶制品绿色制备技术5项、快检技术5项并建立配套方法,开发2台快检设备;主导完成茶多酚等8项茶制品标准的研制;授权发明专利12件,发表茶制品制备、应用、测定方法论文30余篇;部分技术成果和标准在企业得到应用,引领和促进了茶制品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该项成果获2018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动我国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主持或参与制定《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紧压茶》系列产品标准、《绿茶保质期》等产品、规程和方法标准30余项,主持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茶和茶制品贮藏保鲜课题,以标准规范和成果应用促进我国茶叶品质的整体提升。针对氟和稀土超标问题,组建团队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摸清茶园土壤氟和稀土含量状况,探明茶叶高氟、高稀土成因,提出控制技术并在边销茶和乌龙茶生产企业应用示范;揭示茶叶稀土浸出规律和参与茶叶稀土风险暴露研究,为茶叶稀土不合理限量标准的修订和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获得同行广泛认可,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201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团团员及ISO注册专家,十多年来与其他专家一道积极推动我国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7 次参加ISO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多次在会上报告交流;推动ISO/TC34/SC8第27次会议于2019年10月在杭州圆满召开。提出《绿茶术语》和《茶多酚提取物定义和规格》两个国际标准提案并正式立项。作为ISO/TC34/SC8/WG10绿茶术语工作组召集人,依据ISO规则组织国际专家完成标准研制,ISO 18449-2021《绿茶术语》于2021年5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牵头制定发布的第一个ISO茶叶国际标准,为我国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为ISO/TC34/SC8/WG14茶多酚工作组召集人,正在组织国际专家推动茶多酚国际标准的研制,目前进入CD阶段。该项工作不仅促进了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也争取了国际同行对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认知、认可和支持。

宋传奎 中国茶叶学会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基本信息

宋传奎

男,1982年7月出生,研究生,博士,教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人才办副主任,兼任《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Beverage Plant Research》副主编,《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Horticulture Advances》、《茶叶科学》等期刊编委。

主要成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入选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领军人才、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等。基于创新理论研发的产品已在多个茶区示范性应用,获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创新奖(1/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创类)课题,子课题,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众多项目。在茶树次生代谢的生理功能研究方向取得以下成绩:率先创建糖苷合成基因高通量筛选与检测体系,解析茶树多种挥发物质糖苷化的分子机制;揭示顺-3-己烯醇等通过糖苷化调控茶树抗病虫新机制;发现橙花叔醇等参与低温下茶树间信号交流的证据及通过糖苷化调控茶树抗寒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Plant Biotechnol J》、《Plant Cell Environment》等植物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