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小小银针

找到约10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白茶秘事:秋天会有白毫银针吗?

秋天产的白毫银针

会是丰收的味道吗?

NO,NO,NO!!!

白毫银针还是要喝春天的呀!

    文 | 小白


01



小白晚上拿了一些今年的寿眉茶给邻村的一位伯伯。


踩着月光回来,空气竟是微微凉钻入鼻腔。


不由得裹紧了外套加快步伐往家走。


呼...冬天的气息真是越来越浓郁了。


太姥山的冬天会比平地的地区来得快一些呢~


小白回到家,就看到对话框里有一条留言:


“小白,新买的银针到了,但感觉和你家的不一样啊!求鉴定!”


小白看了一眼图片,看这白毫银针芽头细细小小的。


跟平时见到白白胖胖的白毫银针根本不一样嘛!而且白毫银针是有着非常鲜明的一旗一枪的特征的!可是这个却没有!


凭借着小白多年的鉴茶的经验,心中便有了结论。


这个是白毫银针没错,不过是秋天采的银针!


备注: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就不晒茶友的图片了,下文配图,均是小白家春季采摘的白毫银针,当做范本,茶友们别再混淆了。



02



对于高品质的白毫银针采摘时间没有时间概念的新手茶友来说。


觉得都是白毫银针啊,时间不同应该是没什么关系的吧!


错错错!这其中关系可大着哩!


小白普及白茶时间到~~~


高品质的白毫银针应该是长啥样儿呢?


白毫银针采于春天,有着一旗一枪的特点。枪,就是肥壮的芽头,旗就是小鱼叶,牢牢地护住芽头。


在制作完成后形状像针一样根根挺拔笔直,遍披白毫,色白如银。


因为在在白茶的几种品类中产量最少颜值还是最高的~


所以又有着“茶王”“茶中美女”之称~


不少人喝白茶一开始就是慕白毫银针的名而来的呢!



03



上面小白说的秋天产白毫银针的像个“丑孩子”。


那什么时候采的白毫银针才是最合适的呢?


答案就是在春天啦!


早春采摘的白毫银针,有着鲜嫩的单芽。


营养价值可是非常高的哟!游离氨基酸含量在6%以上呢!


从3月22日左右开采,直至4月1日左右结束,白毫银针的采摘周期只有10天左右。(每年采摘期,是会随着天气变化,今年就是3月15号前后采的,和2017年不一样呢。)


春季采摘的白毫银针,芽头肥大,非常饱满,像个胖娃娃,好不喜人~


秋季的白毫银针,养分不如春季的多,自然长得瘦瘦的,不是很具有生命力。



04



秋天采的白毫银针滋味是啥样呢?兴许会差不多?


真的大相径庭!


这样的白毫银针,鲜爽感远不如春天采的白毫银针!


其中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茶氨酸喝茶多酚含量也大不如春季。


秋天采摘的寿眉茶,跟同时期白毫银针比起来,居然也不是一个档次!


秋寿眉虽然不如春季的白毫银针来得鲜爽,不过因为其花香浓郁也是征服了一大票粉丝。


还有着稠滑的汤水,秋季的白毫银针是比不上的。


喝过了秋天的白毫银针吧咂吧咂嘴,也是没滋没味的,真是可惜!


在秋天采摘白毫银针真的是不明智的行为!


一般想要秋天能采摘银针,就要在夏天台刈,如此一来就就会导致寿眉难产。


用一款瘦瘦小小、产量不高的银针去换高产的寿眉,茶农一般是不愿意的。


没有必要违背天命来喝一款比较受追捧的茶,真的不太合理的~


符合自然规律的,顺天命而为,才是最好的!



05



小白想了想为什么会有人上这个当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的,一斤几千元的白毫银针现在只要几百块。


每个人都会心动一下子,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茶友们购买白毫银针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啦!


价格的高低自有其价值所在,不要因为贪小便宜吃亏啦!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下单「最想念的白茶」

冬天只能喝老白茶?对不起,您可能有小小的误会!

【01】

有个现象特别有趣。一到秋冬季节,老茶一下子就火了。铺天盖地,都是老茶的踪影。

尤其是搭配上煮茶,频频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煮茶原料,选择还很丰富。老茶头、陈年熟普、老白茶、老岩茶,甚至还能煮一壶红茶做调饮,DIY水果红茶,了解一下。

尤其是一些老茶友,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条件反射。

天气冷了,是时候拿出我的煮茶壶,擦拭干净,再取出珍藏多年的老白茶。

水,咕噜噜煮着,细密的水汽带出阵阵的茶香。

岁月静好,都写在一壶老茶里!

许是老茶相关话题太热门,以致于许多茶友在冬天只知老白茶而不知新白茶。

此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冬天,真的只适合喝老白茶吗?

非也!

关于冬天喝什么茶,您可能有小小的误会!

【02】

为什么大家在冬天偏爱煮茶?

让村姑 陈先踊跃发言。

本村姑在冬天煮茶的原因,随意罗列:

1、要写稿,煮茶可以省去冲泡时间!

2、随时可以喝热茶

3、这么件风雅事儿,冬天不做,太可惜!

4、煮出来的茶,有着不一样的风韵

冬天的特色,就是这个节气特别流氓,动(冻)手动(冻)脚。要是没有电暖炉烘着,感觉自己的手指要别的僵硬,什么食指翻飞,这是不存在的,感觉打字速度远远赶不上脑回路。

喝一杯热茶,能给身体快速补给能量,让思维更加活跃!

还有煮茶,能保证有热茶可喝。

冬天,气温低,茶水温度往往容易下降,如果是用盖碗冲泡,泡一壶茶,没码几个字茶就变凉了,再重新加热,比较费事儿。

温一杯茶,让冬天不再清冷。

更何况,煮茶这么有意境,有什么理由拒绝?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三五好友,围炉煮茶,再平常不过。在寒冬腊月,茶比酒美。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虽然煮茶法和我们微有不同,但还是很有意境呀!)

煮茶的每一帧,都是一副安逸的美景。

煮出来的是精华,煮茶后可激发茶叶最深层次的物质。

煮茶能够让人变得慢下来,一晌贪欢。

不过,对煮茶的宠爱,也要讲究适度,别忘记了我们新白茶!

【03】

冬天除了喝老茶,别忘了新茶!

冬天,大家对老茶的偏爱,我们有目共睹。但我们此时,也不能忽视默默转化的新白茶!

新白茶,白茶中的活跃分子,是老白茶的前世。

新白茶,根据采摘季节,有春白茶与秋白茶的差别。

及至小阳春,是喝新茶的第二个好阶段。

【春白茶,花香极致绽放】

春白茶,浓缩了春天的气息。

鲜嫩、清爽、花香丰富,被春白茶演绎地淋漓尽致,这是节气的特色。

在春白茶的品种下,还有品种细分。

总共有三类。

1.白毫银针

2.白牡丹

3.春寿眉

三类茶,在鲜、香、淳、爽的基础上,还具有个性。

白毫银针,以毫香为主。经过半年的陈化,花香摆脱毫香的禁锢,成为主力军。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它成为老茶前,白毫银针的花香都是一大亮点。

白毫银针的花香,是清冽的,悠长的,让人怦然心动。如山间绽放的铃兰花,透过香气,仿佛看到了铃兰的模样,花朵像一个个小风铃,晶莹剔透。

好茶就是这般,能让你联想多许多美好事物。

白牡丹,采摘时带了一~二小片叶子。小小的似柳的叶,携带了更多的芳香族物质。陈化半年,花香更加馥郁。白牡丹的花香,比白毫银针更加浓郁,似初夏时节开的栀子花,由远及近,香气交织成细腻的网,让人无处可逃。

清甜、馥郁、鲜爽、莹润的茶汤,在冬季里就像是一泓山泉水,能迅速驱赶干燥,还我们一片水润感。

春寿眉,是近阶段的专宠。

今年的春寿眉,长在了白牡丹的季节里,毫无意外地,它也继承白牡丹的浓郁花香。

春寿眉的香气,比白牡丹还要多浓上几分,如兰似桂。在一款春寿眉中,村姑 陈还喝到了桂花香!

从这款春寿眉里,你可以感受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多么诱人。难怪柳永词打动了金国皇帝。

完颜亮一听,天道不公啊!这宋朝皇帝住的地方,又有三秋桂子,又有十里荷花,又有什么烟柳如画、十万人家的,凭什么我这里就只有风儿和沙呢!不行,我们也要去南方!

虽说春寿眉还没到引发战争的阶段,不过也能引得茶友为其一掷千金!

 

【秋白茶,汤水莹润渐入佳境】

秋白茶,基本上是寿眉的天下,寿眉的产量也是一年中的峰值。

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寿眉如此高产,全凭借秋寿眉的产量!

三秋时节,是寿眉的专场,在寿眉品类中,还有节气的划分。

在秋茶中,有三个节气茶,可谓翘楚。依次为立秋寿眉、白露寿眉、寒露寿眉。

三种秋寿眉,都有共同特点——花香轻盈,汤水莹润。尤其是汤水方面,完美到无懈可击。适合大部分新茶友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对于手残党而言,完全不用担心把茶泡得又苦又涩。

完美解决了新手冲泡难题。虽说秋寿眉刚上市不久,清雅的花香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于表现自己,不信你喝那白露寿眉,是不是觉得比上个月喝,更香甜几分?

新白茶的香,新白茶的鲜,新白茶的甜,都是竞争优势!

冬天喝秋白茶,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可以带来一些养生功效。

【04】

冬天选择新白茶,还有这些好处。

1.润燥

2.提升

3.降三高

4.败火

5.清热解毒

熟悉白茶的朋友都知道,白茶的加工过程简单,不揉不捻不炒,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最完整地保留着。

 

这些充足的营养物质,是新白茶鲜爽、馥郁、甜润的重要来源。

此外,这些物质还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其中,新茶有极好的润燥、败火效果。

冬季,尤其是在北方有供暖的地方是十分干燥的,普通的加湿器只能缓解空气的干燥,而人体的干燥则需要通过水分来补充。要是简单地喝凉白开,少了点韵味。

这时候能有一杯茶水,极好。喝一杯新白茶,感受它有质感的茶汤,多变的花香,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且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作为强大的三剑客,还能有效清除体内的燥热,和冬季打火锅最般配。【05】

冬天,如何正确喝茶?

喝茶,也要讲究搭配。要是一整天只喝这么一种茶,好像会变得特别枯燥,无趣,乏味。只有老白茶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这时候,最好的就是新老搭配,让您的喝茶变得更有趣。

您不妨参考村姑 陈的饮茶指南。

 

【上午,适合喝新茶】

上午正式开工前,总喜欢泡一杯新白茶。

或是立秋寿眉,或是春寿眉,又或者是白牡丹,要是奢侈点,就喝泡荒野银针。

在新茶的鲜爽香气下,思绪能被快递过滤一遍,兴许是受到氨基酸、咖啡碱的刺激,大脑转速变化,神思清明。

且新白茶还有让人迷恋的花香,独一无二,也能给萧瑟的冬季带来一丝的春意。

【下午,煮壶老茶打发时间】

到了午饭过后,洗盏更杯,要泡一杯老茶。

这个老茶,最好的选择是寿眉饼。一来它耐泡,二来它适合煮。

先用白瓷盖碗冲泡5克白茶,感受杯盖上的香气流转变化,仔细品味香与水的更迭。待茶变淡后,改用煮茶法。

经过沸水的烹煮,茶汤重回巅峰状态,释放丰富滋味。

此时,是体会枣香的最好时刻!茶煮着,您就可以稍稍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儿。读一本书,抄一段经书,或者啥也不干,就看茶叶起起伏伏、沉沉落落。

【06】

冬天,并非只是老白茶的专利。

若是冬天喝老白茶,未免太过枯燥!

冬季喝白茶,讲究新老结合。新白茶与老白茶,是互补状态。

新茶鲜爽,花香充足。

老茶甘醇,药香浓郁。

它能让这个冬天,变得不再枯燥。关于新老白茶要怎么喝,不妨参照村姑陈的做法。上午喝新茶,下午喝老茶。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关注小陈茶事旗下白茶公众号“小陈白茶”

……

2018年,我们未完待续

“鱼叶”之于白毫银针,“马蹄结”之于荒野茶,是怎样的存在?

《1》“鱼叶”和白毫银针

标准的白毫银针的外观,民间俗称为“一旗一枪”。

“枪”,是指茶芽,肥壮的芽头白毫满披,形态非“针”般细瘦,反而更像鲜嫩饱满的春笋、浑实挺直的银枪头。

而“旗”,便是指紧护着芽头的那一片小鱼叶。

见过白毫银针鲜叶的茶友会发现,“鱼叶”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叶片,它不是叶片的舒展状,而更多是呈现为“壳”状,像芽头的一个保护鞘,所以也俗称叶壳。

鱼叶,是采摘早期的白毫银针的标配。

鱼叶是芽头的固定拍档和贴身护卫,它个头小小,底部和芽头相连,又半环抱状包裹着肥嫩的芽头,共同组成了早期白毫银针的模样。

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芽叶生长速度加快,后期采摘的白毫银针往往没有鱼叶伴生,而且之前重重叠叠的芽头,外层也会逐渐开展,开始变得瘦、长、紧实度大不如前。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鱼叶,是高等级白毫银针的一个体现。

但是,干茶没有带“鱼叶”,就一定不是高等级的白毫银针吗?

也不尽然。

主要有两个例外情况:

一、茶菁经过“剥针”处理

有时为了外形更匀整秀美,茶厂在制作高等级白毫银针时,一些采回来的茶青,在摊晾、萎凋之前还会多一道“剥针”工序,即人工拣剔出鱼叶或采摘时带下的小叶片。

如此剥针后的茶青制成的白毫银针,仍免不了部分带有“鱼叶”,但整体是以单个的、肥壮饱满的芽头为主。

二、干茶的鱼叶自然脱落(或碰落)

上文提到过,鱼叶小且多呈“壳”状,当它和芽头都是新鲜的娇嫩茶青时,连接很紧密。

但是,待到经历日光萎凋、干燥、复晒等长达近两个月的加工之后,水嫩的茶芽变得干燥,轻握一下手心都是扎扎的感觉,之前紧裹芽头的小鱼叶,水分走失,也变得伸翘起来。

小巧细嫩又足够干燥的茶叶,不但芽头易折,鱼叶、叶片也很容易自然脱落或受力被碰掉。

这也是为什么在制作高等级的银针、白牡丹的时候,人工往往会更精细和用心。

再加上,高品质银针或牡丹,精制时,还有一道“风选洁净”工序,借助工具,把成品茶,风选一下,成品干茶更洁净。

综上可知:不能以是否带有“鱼叶”,作为判断白毫银针等级的指标。

《2》“马蹄结”和荒野茶

在白茶市场上,相信很多茶友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是不是荒野茶,看它有没有马蹄结就知道了。

这句话可能来自某个卖荒野茶的店老板,也可能来自某个超敢说的白茶“专家”

时间有限,信息庞杂,这种判断茶叶真伪时,短平快风格的所谓“标准”很有市场。

但是,这种以“马蹄结”论荒野茶的观点,又有几分效用呢?

荒野白茶的“马蹄结”是什么?

大家可以看下图:

(2021荒野白茶的干茶:没有拍特写,但可以参看最左边翘起的那个茶条,尤其明显)

可以看到,茶条的末端会有一小截梗,明显比上面要稍微粗壮一些,而且带“结”状,有个别“结”上,还连带着一小劈木质化的纤维。

斜斜看过去,这个“结”的断切面神似一个类梯形的小小马蹄,顾名思义,这就是荒野茶的“马蹄结”。

茶叶受水浸润后,“马蹄结”看起来会更明显。

(下图所示:冲泡后的2021荒野茶叶底,马蹄结清晰可辨)

马蹄结,是荒野茶的特殊采摘方式使然。

如今市场上的荒野白茶来源,一部分是人工种植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自然荒弃多年的茶树、而后因为白茶价值的飙升而重新管理采摘;一部分是茶农为了提高收益,人为将茶园进行荒放一定年份后,再进行采摘。

不管是自然荒弃还是人为荒放,荒野茶的管理都较为粗放,由于无人为过多的管理,营养积聚缓慢,荒野白茶的茶芽较茶园茶短瘦,根部木质化程度略高,且与枝干结合的较紧。

如此一来,采荒野白茶的时候,茶农不不会像采茶园茶那样,就近茶芽采下,而是往往更靠近枝干的部位进行采摘,这样的采摘手法既不伤害芽头,也更容易采下。

也因此,便形成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马蹄结”,即“被连带着采下来的、芽与枝干连接的那一小截儿”。


“马蹄结”是荒野茶的一个标识,但不是鉴别荒野茶的唯一标准。

茶,归根结底还是大自然的产物,长相外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辨识品质的参考,但如果仅从是否具有某一特征(比如“马蹄结”)就得出结论,未免失于偏颇。

更何况,受制于个人视角、常识、经验的深浅不一,结论更是差之千里。

要真正的辨别荒野茶,看外观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喝,从香气、滋味等方面综合判断,才是最妥帖的方式。

有没有独特的山野气息,有没有更醇爽、甜柔的滋味,有没有更耐冲泡......这些指标都用上,才能更准确。

来源:茶百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